=======================================
一、入行,误打误撞。
关于投资这件事情,在2006年之前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虽然我2003年已经在深圳某证券公司IT部门工作,几年时间证券账户都没开。
在当时的印象中,股民是一个落魄的群体,楼下证券营业部的大爷大妈们,聚集在散户大厅,有的择菜、有的打牌、有的睡觉,无聊透顶;证券从业人员收入也是相当惨的,2005年我租房子,房东问我做什么工作?我说是证券公司的,她主动给我少了100块钱房租。
2006年为啥要开个股票账户呢?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看到好多同事都在谈论股票,要是不参与一下,怕是没有共同语言。当时判断某同事是赚钱还是亏钱,有一个好办法,收市以后打个电话沟通工作,态度好的应该是赚钱了,态度一般的估计是亏钱了,要是没说两句话就被怼的,多半是持仓股票跌停了。
整个2006年,股市涨了不少,但我一分钱没赚着,原因是5月份追高买入中国石化一直被套到10月份回本后急切卖出,然后就空仓了,完美错过行情。
2007年初,发现当初卖出的中石化股价大涨,心理不是滋味,觉得价值投资不行,还得投机。于是,把全部财产30万元转入股票账户,加入涨停板敢死队,还总结出一套打板的经验(比如,股价最好10元以下,流通市值低于5亿,只追10点钟就涨停的股票等等)。
得益于2007年大牛市,这个胡闹式的战术,全年收益居然超过70%, 而且完美避开530大跌,我就这样走上了高风险投机的道路。
=======================================
二、暴亏,小心谨慎。
2008年3月12日,我记得非常清楚,此时股市已经转熊,中国石化认购权证上市(石化CWB1),中国石化股价已经从高位下跌不少,认购权证一上市就已经是内在价值为零的价外期权。
我哪懂这些?想着一份权证才1块多钱,这么便宜,全仓干!投入68万,当天斩仓亏损12万,把2007年全年收益亏掉一半,当天一夜未眠。
这次教训以后,感觉投机也不靠谱了,此后就再也没买碰过期权了。当然也避开了2008年的暴跌,错过了2009年的大涨。
在2008年剩下的时间里,有一个主角登场了,这个品种后来成了我主要的投资对象。那就是可转债。
2007年牛市期间,上市公司信心暴棚,发行了不少可转债,条款对投资者非常有利。
那时,可转债发行主体都是行业内的龙头公司,信用等级较高,一般规定在转股期内只要股价低于转股价的70%,投资者可以将可转债回售给上市公司。而现在的可转债,发行人资质要低得多,回售还得等到最后两个计息年度,对投资者的保护就低得多了。
我采取的策略就是,买入那些转股价值低于70元、交易价格低于100元的可转债,等着上市公司下调转股价。这样每次可以赚3%-7%,甚至有一支转债在8个月内被我逮住两次,就这样操作到2008年末,我居然靠可转债弥补了亏损,大幅跑赢指数!
人总是容易路径依赖,这一招用在2009年就不行了,一是牛市没人下调转股价,二是我不买103元以上的转债,自然享受不到股市上涨的收益。
总之2009年基本上是打酱油,收益个位数吧。
=======================================
三、魔怔,初识期货。
我是以程序员的身份进入现在这家单位的,2001年毕业于成都某高校通信专业后,一直在成都一家软件公司工作,2003年被公司外派到深圳给现在的单位做项目,由于个人在技术方面的能力和热情,在团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甲方技术部经理问我是否愿意留下来?当时年轻又单身,没怎么想就同意了。
到了2009年年中,想着过去几年的投资没啥起色,找不到突破点,感觉还是工资靠谱点,决定还是把心思用在工作上吧!
既然决定把精力转到技术工作上来,就接手了当时一个比较前沿的项目,这个项目就是股指期货交易系统建设。
在2010年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以前,证券公司下属期货公司的仿真交易系统已经运行大半年了,我是这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当然也参与了模拟盘交易。
模拟盘业绩不得了,半年盈利超过50%,总之我又被自己绕进去了。
心理的魔鬼又被唤醒了,一直等到2010年4月,股指期货正式上线第一天,然后是一顿操作猛如虑,回头一看二百五,最后亏损10%收手。
看来,股指期货单边投机是不行滴,咱改对冲套利吧!
然后是股指期货期现套利、跨期套利,搞了一大圈也只是挽回单边投机的亏损,随着其他套利资金的介入,机会也变少了,遂放弃。
2010年就这么过完了,又是瞎忙的一年。
=======================================
四、专研,假装努力。
股市不行,咱搞商品期货去!
商品可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做不了假吧?没大小非吧?收不了税吧?有实物交割不能瞎炒吧?
机会说来就来。
2011年2月1日,我偶然发现棉花1109比棉花1201贵6000元/吨。
我这么想的,1109和1201只差三个月,棉花需求方完全可以先减少现有库存,等着来年新棉收获时再加库存啊,这样1109的需求会减少,1201的需求会增加。
于是我重仓做空CF1109,做多CF1201,这是一组跨期反向套利组合。
结果当然赚了钱,因为那天刚好就是棉花的顶,但这是我的水平高吗?非也,只是运气罢了。
试想,如果我是在价差3000点的时候发现了这个机会,我会不会做?当然会做,因为这个价差已经远远超过了历史统计值,没有道理不做。
如果当时做了,后果就是暴仓!
这次赚钱完全是因为棉花在2011年2月以后出现暴跌,相当于是在高点做空了棉花,跟套利无关。
棉花投机成功以后,我把目光转向了化工产品跨品种套利,具体品种就是石化下游链条的三大化工品:LLDPE、PTA和PVC之间的套利。为了搞清楚这三种化工品的生产工艺和成本构成,我专门买了相关生产工艺的书籍来研究,同事们还以我要转行呢,这些书现在我还在用来…….垫高液晶显示器。
同时,关注好几个化工品原料交易网站,编写程序抓取数据实时计算价差变化,一有机会就出手。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2011年做得很顺利,几乎每次都赚钱。现在想起来,可能是我女儿2011年出生,给我带来的好运气吧!
总之,2011年我觉得自己很努力,终于告别投机,走上了高大上的商品基本面与产业链大数据分析投资套利之路,前途光明无限。
=======================================
五、灰暗,信心崩溃。
2011年商品套利的成功给了我信心,但到了2012年,用相同的方法,怎么也赚不到钱了,然后是信心受到毁灭性打击。
我们知道,在商品期货中,三大油脂(豆油、棕榈油、菜籽油)价格走势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使用替代性也很强,如果两个品种价格差距拉得过大,势必会会产生替代效应,使得价格收敛。
理论上没错,但如果用来做期货就错了。
2012年5月份,菜油1209和棕榈1209合约的价差达到2000元,过去历史上价差均值是1200元左右,大幅偏离了吧?棕榈油太便宜了吧,商贩得用棕榈油替代菜籽油做调和油了吧?套利的机会来了吧?
别慌,我是理工男,不会被这点表象欺骗。于是,我打开国外网站,查询鹿特丹和温哥华两地菜籽油和棕榈油的FOB价格(加拿大和欧洲是油菜籽的主产区),换算成人民币以后,只有600元的价差,看来套利是可行的!
于是,灾难从此开始。我从价差2000点开始建仓(多棕榈,空菜油),结果后来两个月价差进一步拉大。我呢,像个"价值投资者"那样一直补仓,死扛到8月,价差拉到3500元,最后被被迫斩仓出局,亏损40多万;如果继续持有,交割月亏损将达到100万元。
虽然这次亏损金额也不算太大,能够承受,但这次失败对信心的打击还是挺严重的。从此,商品期货套利也没有再涉足,一时间失去了方向感,干脆什么也不做了。
=======================================
六、升华,理念初成。
2012年8月商品投机失利以后,下半年几乎停止了操作,我感觉需要一套完整的理念来指导投资,这段时间是我投资经历中最值得珍视的一段时光。
在2012年下半年的时间里,我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逻辑思辨,容我简单叙述一下,这是指导我未来投资的根本哲学。
1、 认知不完备的问题是否可以解决?
先说结论,我认为解决不了。
在信息传播便捷的年代,随便输入一家上市公司的名字,搜索引擎就能提供成千上万条搜索结果。这让散户形成了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对上市公司的认知是完备的,敢于拿出全部身家去赌博。
但在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什么,而是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就好比盲人摸象的故事,如果你只摸到了象鼻子,就算你清楚象鼻子上有多少根毛,对于建立起大象的总体认识也毫无益处。
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你把自己知道的内容掌握得再精确,对于未知内容的理解也毫无帮助。
所以,散户投资个股先天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与个人素质无关。我甚至认为,那些专业的研究机构也是如此,也就是比散户少犯一些低级错误而已。
基于这点认识,我决定不再关注个股。
2、 投资和投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投资者和投机者相互之间看不起,前者认为后者是赌博,后者认为前者是书呆子。
在我看来,也许并没有那么大的冲突。
投资者关注标的内在价值的变化,买入价格低于价值的标的,卖出价格高于价值的标的;
投机者关注标的供求关系的变化,他们认为标的内在价值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量化,只要认为未来买入资金比卖出的多,价格就会上涨,就可以持有。
投资者的收益来自于分红、以及价值被市场发掘过程中标的价格的上涨,而标的价格的上涨其实也依赖于供求关系的变化;
投机者的收益则仅仅来源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的价格上涨。
这么看来,投机应该是更接近本质的行为。
在A股市场分红如此低的情况下,投资者的盈利最终也得依赖于供求关系的变化来实现价值,为什么还要去研究内在价值,而不直接研究供求关系呢?
3、金融市场是随机的还是规律的?
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是否完全不可预测?
如果是,研究投资策略就是毫无意义的事。但如果完全否定随机性的存在,也是很偏激的观点。
应该说金融市场价格波动是随机性和规律性相互迭加的结果。随机性是指未来不可预测因素和投资者个体行为对价格产生的影响,规律性是说投资者在特定处境下其行为模式共性对价格产生的影响。
随机性是不可预知的,不是我们的研究对象,不要试图去研究未来将要发生什么事情、也不要预测价格发生变化的具体时间或幅度。我们要考虑的是在当前状况下,选择哪个方向具有优势,什么样的方法具有正向的期望收益,其他的只能交由市场去决定。
4、金融市场是长期可预测还是短期可预测?
在金融市场里,大部分人最终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金融市场短期波动不可预测,长期趋势更好把握”,果真如此吗?
我个人的观点是,金融市场预测好比是天气预报。对于天气预报,我们知道,未来一两天的天气状况,往往预报比较准确,但一个月以后的天气,目前根本无能为力。我这么比喻,并不是毫无根据,因为大气环境和金融市场都属于典型的“混沌系统”,当前的变量,只会对未来非常有限的一段时间产生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变量的影响越来越弱,新的变量将会成为主导因素。就算分析过去一年的气象信息,也无法预测一个月以后的天气状况。
那么,金融市场的投资者为什么普遍认同“长期可测、短期不可测”的观点?这得从概率上来解释:
我们先假设投资者的策略都是无效的(实际上也是如此,绝大多数投资策略盈亏比都接近1:1),以一年为期限,分别考察长线投资者A和短线投资者B的投资业绩。
长线投资者A:这一年只做一笔交易,持有期限一年,结果有50%的概率盈利。
短线投资者B:平均每天做一笔交易,一年交易200多次,这种交易频率,大数定律将发生作用,再考虑交易成本,其获得盈利的概率趋近于零。
这样一来,差不多有50%的长线投资者会获得盈利,他们会把这种运气归功于自己的预测能力。而短线投资者,如果没有方法,亏损是必然的,长期下来,也会得出“长期可测、短期不可测”的结论。这统计学里,这属于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5、如何平衡可预测性与收益率之间的矛盾?
现代科学理论已经说明,对混沌系统进行长期预测是非常困难的事,相对来说,寻找一种占优势的短期预测方法更可行一些。但是,金融市场价格产生可观变动又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如果持仓时间太短,也无法获得可观的收益。
若想获得可观的收益,在保证预测可靠性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延长持仓时间。
6、投资策略的本质
从本质上来说,投资策略想要获得长期稳定的回报,必须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之上。这种不对称表现在两个层次:
【利用未公开的事件获利】
先于市场知道对资产价格有着显著影响的事件(比如尚未公开的资产重组信息、财务数据等)。对于这种事件,市场参与者都能做出正确的评估,先于市场知晓就能从中获利,但这种情况不但涉及到法律问题,而且只有少数“消息灵通”人士才能做到,不具可行性。
【利用未公开的逻辑获利】
金融事件同时被市场投资者获取,但不一定能够被所有人注意并做出正确评估。以技术分析为例,技术派人士认为:价格的涨跌本身就是一个事件,它会对资产价格的后期走势产生影响。这里面主要有两类模型:一类称之为动量模型,认为资产价格呈趋势运行,前期上涨的,以后还会上涨;另一类称之为反转派,认为价格波动符合中值回归定理,涨了就要跌,跌了就会涨。
但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认识都不对。价格的涨跌只是对某些金融事件的响应,它是结果不是原因。如果上涨可以成为上涨的原因,那么金融市场永远都是单边上涨或下跌,不会有稳定的时候,这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我也做过很多历史数据测试,不管是动量还是反转,也不管增加多少约束条件,长时间下来盈亏比总是趋近于1:1,再考虑到交易成本,根本无法获利。但短时间来看,有些策略可以连续几个月获得不菲的收益,这也正是它的迷惑性所在,使得无数人为它浪费时间和金钱。
长期来看,各种基于价格形态的投资策略都无法获得稳定的收益。最终还得挖掘那些引起价格波动的原因,并对这些因素做出适当的评估,才可能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资策略。
=======================================
七、自省,行为控制。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绝大多数人亏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应用到投资领域会产生什么后果?这需要好好思考一下。
1、先有观点,后找证据
大多数人,都希望看到与自身观点相符的信息,而对于不利的信息不予接受。自身的观点,很可能只是依据片面的信息而形成的,当这种观点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时,在以后的时间里,就倾向于寻找支撑这一观点的证据,并有意回避不利的证据。
在投资行为上,投资者根据自己掌握的初始信息做出投资决策,一旦有了持仓,价格的变动影响到自身利益的时候,就会不断地寻找对自己持仓方向有利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不明确或不利的信息。有些期货投资者,本来只打算持仓几天时间,却拿着一些宏观经济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比如美联储货币政策、商品库存和供需关系等),这显然是毫无道理的。
作为理性的投资者,要尽量规避这种行为导致的偏差,首先要做到没有观点,并寻找符合自身投资周期的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分析,得到结论。
2、锚定效应
为说明锚定效应,先说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同样一件衣服,第一种情形是标价是300元,最终售价也是300元;第二种情形是标价是800元,打折价是350元。这两种情形下,哪种情形容易成交?统计表明,第二种情形更容易成交,虽然大家知道衣服的标价并不靠谱,但还是免不了受到标价的影响,不自觉的用它来衡量其真实价值。
投资者也会以某段时间内,以金融产品的最高价、最低价、收盘价作为定价标尺,用来指导自己的投资决策。但大量的测试数据表明,类似的投资决策其最终收益趋近于零。
3、盈利时保守,亏损时冒险
“盈利时保守”和“亏损时冒险”这两大特征对应于行为金融学里的“处置效应”,它们是镜子的两面,这两个行为特征,对于金融产品的短期定价有着巨大的影响。
盈利时保守是指,当出现盈利时,投资者会急于兑现,以免到手的利润溜走。亏损时冒险是说,当出现亏损时,投资者不愿意接受亏损的现实,往往寄希望于未来扭亏为盈,抱住头寸不放,直到出现承担不起的亏损才平仓出局。
当锚定效应和风险厌恶结合在一起时,出现了另外一个现象:若投资者前期出现亏损,现在回本了,这时候平仓的欲望非常的强。因为,投资者已经把自己的资产锚定在了亏损最大的时间点上,现在有机会回本了,除了享受一次“赚钱”的快乐之外,还证明了自己的坚持是正确的行为,心理效用达到了最大化。由于这种情况时常出现,投资者的这一行为会不断自我强化,投资行为上倾向于越跌越买、越涨越卖的行为模式,试图通过逆势摊低成本来挽回损失,这就会把自己推向一个危险的境地,一旦形成趋势就可能被扫地出门。这也是绝大多数人最终亏损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对行情判断出错了。
4、对偶然事件的过度关注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说明人咬狗这种偶然性事件的信息量非常的大,可以抵得上几千次狗咬人的信息量,更能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我们不能据此认为人咬狗会成为一种常态,在短时间内,也不能期待人咬狗事件的再次发生。
但在金融投资上,很多人却把偶然性事件看得太重,并据此做出投资决策,期待这一事件的再次发生。
在量化投资策略中,最典型的一些策略就符合这一特征,比如“创20日新高买入,创 20日新低卖出”,理由是如果有大的行情,肯定可以抓住。这当然没问题,创新高是大行情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实际上在任何一个时点买入,只要有大行情也都能抓住。
这种策略实际上是一种赌博,认为趋势行情带来的盈利可以覆盖振荡行情带来的亏损,最终策略是否盈利,依赖于标的价格未来的波动率(如果波动率足够大就盈利,如果波动较小就亏损),而不是依赖内在获胜的概率。
类似的策略还非常的多,其基本特征就是把两个时间跨度相差非常大的数据拿来作比较,并得出结论。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很不可靠的,偶然因素的比重太高,应当尽可能避免使用这种策略。
5、对近期结果的过度偏好
投资者根据个人的投资实践,慢慢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归纳总结成具体的规则,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交易系统”。
为了验证自己的交易系统是否具有正的收益,历史回测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你选择三年的数据进行回测,发现效果不错,然后进行实盘交易,过了两个月,发现并没有取得好的效果,这个时候,你的信心开始受到打击,最常见的措施就是调整策略的各项参数,使得回测结果符合近期市场状况。然后呢,我想大家都知道,效果肯定不好,如此周而复始,总有一天,你会发现经过多次修改后交易系统竟然和最开始的那个交易系统一模一样!而时间已经过了两年。
几乎所有研究策略交易的人都认为,不同的市场状况需要不同的策略来适应,要根据市场状况来选择策略,趋势的时候用一种策略,振荡的时候用另外一种策略。
我们只能赚未来的钱,不可能赚过去的钱。如果根据市场的状况来选择不同的策略,实际上就是预测市场未来的状况,如果有这个本领,还用什么交易系统呢?
要克服对近期结果的过度偏好,除了提高个人修养以外,还必须建立一套高胜率的系统,在平均单笔盈利大于亏损的情况下,胜率至少应当大于60%。有些人主张通过一次大的盈利弥补多次小的亏损,虽然理论上可以,但在实践中很难坚持,人要克服自身的弱点太难了!
作为一个投资者,我们需要克服以上不良心理,纠正不理性的投资行为。
=======================================
至此,我仍然不敢肯定自己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或许在未来会再次遇到重大挫折,这些都不可预知,该来的就去承受吧。
关于2013年以后的投资记录,请移步一下个帖子:
骆驼1978 - 投资进化之路(续)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337203
=======================================
骆驼1978
2019-11-11
@集思录
赞同来自: skylark2020 、skyblue777 、一手茅台 、rundeep
1.认知不完备的问题是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完全认同,认知本身确实极难,所以正是这个原因价值投资确实极其不易,巴菲特,芒格,段永平这些永远是万里挑一,并且他们都有实际经营企业的成功经验,终生保持学习型人才,这注定只能是极少比例的人才有这种可能;何况世界本身就是复杂充满未知的。(就好比盲人摸象的故事,如果你只摸到了象鼻子,就算你清楚象鼻子上有多少根毛,对于建立起大象的总体认识也毫无益处。太赞了)
2.投资和投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投资者的收益来自于分红、以及价值被市场发掘过程中标的价格的上涨,而标的价格的上涨其实也依赖于供求关系的变化;为什么投资的收益不可以来源于留存收益再投资创造的利润呢?这块留存利润也可以产生内生性增长呀,实际真正的价值投资应该拥抱股价持续不涨或者下跌才对。
3.金融市场是随机的还是规律的?非常认同,把握规律和本质。(规律性是说投资者在特定处境下其行为模式共性对价格产生的影响。
随机性是不可预知的,不是我们的研究对象,不要试图去研究未来将要发生什么事情、也不要预测价格发生变化的具体时间或幅度。)
4.金融市场是长期可预测还是短期可预测?就算分析过去一年的气象信息,也无法预测一个月以后的天气状况。我觉得这点认知有差异,短期投机建立在供求关系的基础上去预测长期确实会非常困难或者无效;但是投资更多建立在大致范围和规律的基础上,虽然无法知道未来一年的具体天气,但是大致的气温范围是有规律可循的。投资从来不是精确的游戏,所以才有安全边际和能力圈的理论。
5.如何平衡可预测性与收益率之间的矛盾?金融市场价格产生可观变动又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如果持仓时间太短,也无法获得可观的收益。若想获得可观的收益,在保证预测可靠性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延长持仓时间。认同,短期具有更多偶然性,时间延长具有更多实现可能性。
6.利用未公开的逻辑获利(长期来看,各种基于价格形态的投资策略都无法获得稳定的收益。最终还得挖掘那些引起价格波动的原因,并对这些因素做出适当的评估,才可能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资策略。太赞了)其实这个回归到低风险的本质,基于规则和博弈的可靠性理解。
7.自省,行为控制,感谢老师对行为金融学和心理学内容的分享。
“研究供求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投资策略想要获得长期稳定的回报,必须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之上。”
“金融事件同时被市场投资者获取,但不一定能够被所有人注意并做出正确评估。”
感觉一个人能蛮难做到的,主要是信息不对称,导致很难做出正确评估。就像嘉实清盘,不知道他们会用什么价格买了股权。最后就像电影里面演的那样花钱买信息或许更加安全?we are sinners......
资水 - 弱弱少年郎,徘徊江边岸,水急人声远,一跃渡资江!
赞同来自: zhuzi51 、you123a 、skyblue777 、suijimanbu 、alexhuan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嘉实博弈的分析,骆驼和杨继东都讲得比较清楚了,不过我却领会到了他们没透露出来的关于博弈的深层次道理,这个道理我花了几十万的代价,那是不准备透露了。
赞同来自: 秃顶熊 、skyblue777 、l93868 、alexhuan 、猎熊者 、 、 、 、 、 、 、 、 、 、更多 »
投资中没有正确答案,是自己做投资,符合自己性格,自己能够做到、做好的方法和理念,对于自己来说就是正确的。
而很多朋友是从一个事物正确性的单一思维去考虑问题,讨论问题,就如价投有没有效。我再笨我也知道基于价格价值的道理,价投这事是有效靠谱的,但对于我来说,我却从价投的角度没能力长期稳定赚到钱,在价投股票方面我也没有赔率优势,我还总赔钱,那么对我来说,价投目前就是不靠谱的,无效的。我做不好,我认为价投无效,不能否定价投思路的正确性,只是我不行而已。
投资就是找自己能够做好做到的确定性优势。不该去无脑模仿大师、大V的具体作法,因为你不是他:)
赞同来自: 寒江蓑笠 、pppppp 、湖塘 、一盏青灯 、newsu 、更多 »
这还叫经历普通,那啥叫波澜起伏,这还叫文笔平平,那啥叫文思隽永。我就说,你写出来一定是会精彩纷呈的,实力摆在那里呢!
我再提个小小的要求,
《自2013年以来,7年时间全部盈利,收益主要集中在2013、2015、2018和2019,期间没有出现过3%以上的总体回撤。按初始投入计算,7年累计盈利240%。2014年以后的具体操作品种,在我的帖子大部分都有记录》
咱们这个文章要出在书里,读者不一定都是集思里的人,所以还要把这个重要的阶段,按照前面的行文风格,尽量详细的写出来,时间来得及,您再慢慢孕养一下,然后再补充,也算对这七年的一个总结梳理。辛苦,拜谢
赞同来自: lyu0317
对于技术分析我已经基本把所有听过见过想过的方法都回测或实测过,基本结论是没啥大用,但是对于长期持股,我目前是这么看的:
推论一:长期持有就是指数收益,赢面随指数波动。个体的收益需要看具体个股,有随机和运气成分。
推论二: 根据推论一,要提高长期持有的赢面,在指数相对低位买入。
命题: 在推论二的基础上,比如 “烟蒂股”或“成长股”方法,选出一批股票,能提高推论二的赢面。
这个命题究竟是否成立,@骆驼1978 你是怎么看的?
4、金融市场是长期可预测还是短期可预测?
在金融市场里,大部分人最终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金融市场短期波动不可预测,长期趋势更好把握”,果真如此吗?
我个人的观点是,金融市场预测好比是天气预报。对于天气预报,我们知道,未来一两天的天气状况,往往预报比较准确,但一个月以后的天气,目前根本无能为力。我这么比喻,并不是毫无根据,因为大气环境和金融市场都属于典型的“混沌系统”,当前的变量,只会对未来非常有限的一段时间产生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变量的影响越来越弱,新的变量将会成为主导因素。就算分析过去一年的气象信息,也无法预测一个月以后的天气状况。
那么,金融市场的投资者为什么普遍认同“长期可测、短期不可测”的观点?这得从概率上来解释:
我们先假设投资者的策略都是无效的(实际上也是如此,绝大多数投资策略盈亏比都接近1:1),以一年为期限,分别考察长线投资者A和短线投资者B的投资业绩。
长线投资者A:这一年只做一笔交易,持有期限一年,结果有50%的概率盈利。
短线投资者B:平均每天做一笔交易,一年交易200多次,这种交易频率,大数定律将发生作用,再考虑交易成本,其获得盈利的概率趋近于零。
这样一来,差不多有50%的长线投资者会获得盈利,他们会把这种运气归功于自己的预测能力。而短线投资者,如果没有方法,亏损是必然的,长期下来,也会得出“长期可测、短期不可测”的结论。这统计学里,这属于典型的“幸存者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