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写下这样的标题,却又无法回避。
现在是2019年9月,入市23年,这23年,从没离开这个市场(和徐股神有得一拼),也早早就把投资做为终生目标,设定要在30岁转为职业投资,然而天资还是差了点,这个计划推迟了10年。
现在转为职业投资,是因为不用靠工资维生了(个人资产主要来自于投资),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一套较为稳定的盈利模式。这些年几乎把主要的品种都做过,在不断的试错中慢慢锻炼出来,特别是近几年,心态平和,虽然每天交易时间全部看盘,但对于市场的波动,很少再感受到心态的起伏。在进入稳定盈利期后,一度觉得自己的将来都可以交给这个市场。
但很快就关注到了量化投资。量化最知名的大师是大奖章的西蒙斯,最早关注只是被他梦幻般的收益吸引,后来看了很多量化投资方面的信息。当自己的模式慢慢发展成熟后,发现和量化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何谓量化?
投资中一切可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通过数学加电脑分析、做出策略、投资。这里面的关键在于“数学和电脑”,或叫人机结合。这样的投资,是不带感情色彩的(我们所谓的投资最重要的是心态)、可以不在乎涨跌的、可以不关注基本面的。而我自己的模式,恰恰不太在乎涨跌,不完全建立在基本面上,当我总结出这种模式后,投资之路仿佛豁然开朗,盈利似乎顺理成章(写得比较简单,过程复杂艰难)。原来自己是凭个人之力,做着原始的、人工化的“量化投资”。但后来我又想到,这种原始的方式,在资金量小的情况下,其实也有优势。(所以偏高频量化基金规模是有天花板的)。
近几年关于量化的争论很多,我自己也是反复琢磨与思想斗争中,其实最终的问题就是:量化能否取代所有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对于这个问题,绝大部分人会觉得简直就是个笑话,会不加思考就否定。但从定律上看,多数人否定的,基本就是正确的,特别是在投资这个领域。(题外话:和转基因问题相同,科学家赞同,民众反对。此处不接受争论,只看数据)。
信号其实早已出现,从早年电脑下国际象棋取胜开始,到现在的围棋已经碾压人类,人工智能高速进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一直抱着充分的怀疑态度。最近的情况是,人工智能在德州扑克上已经有所表现了。因为人的情绪因素在其中起很大影响,德州扑克是一种更接近投资的游戏,但现在这种带情绪的游戏,一样在被人工智能进逼,人类还能自信地说不会被攻破吗?可能有人觉得这和复杂的投资市场相差很远,但是,投资大师索普,早期学数学时就战胜了赌场,六七十年代就将数学分析应用于投资取得成功,数学家西蒙斯更是取得了无人匹敌的战绩。数学家和程序员结合,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量化投资的威力不断显现。股票这个市场,总是最能吸引智力和资金,因为这是个纯金钱的市场,纯信息化的市场,具有最自由参与度、最广泛参与人群的市场,简直就是AI的绝佳训练场。
可能还有人觉得,量化只是把一些技术分析或指标、数据运用于投资,基本面投资或真正的价值投资,量化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投资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确实连巴老都说过,不相信那些数学家能做好投资(例如LTCM长期资本公司)。这里我想推荐一本奇书《集异碧》(G.E.B),当你看到世界名曲、名画、数学公式的相通性时,你还敢自信地说艺术是天地之灵的人类特有,而非自然的规律吗?现在基本面量化不但在美国风行(桥水的宏观对冲),在国内也快速生长,真正了解这些后,还能自信地否定吗?可以这么说,在投资市场上,一切皆可量化!
在反复思考斗争的过程中,曾想过一种理论得以安慰,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分析方法有效、被使用后,都会逐步失效。或者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当你的方法加诸于市场后,市场会改变。如果量化投资越来越多,那最终会对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本身变为市场的一个变量,结果导致量化的失效。但很快就发现,量化的恐怖之处就在于,它是“活的”,它本身就是对变化做出变化的智能,是在不断、高速变动中的,已有策略很快失效,新策略不断诞生。而人类投资大师,往往是“一招鲜”,即使有变化,也是长期缓慢的,很少做出根本性的变化(可以做个断言,巴菲特这样的大师,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量化没有任何固定套路,可以很快变成和原先相反的策略。变化的变化。。。。。这似乎是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思路,但回归到数学本源上来,不断的变化或者无穷无尽,本身就是数学解答的一种。
量化的未来:走自己的路,让自己无路可走
走自己的路。。。。。。接下来都是励志好话:“让别人去说吧”、“让别人无路可走”,但你肯定没听过“让自己无路可走”这样丧气的说法。如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夸父追日,量化投资在不断地追逐收益的过程中,将自己累死消灭。
很多人会说,既然量化这么强大,那收益一定很好,以后可以投量化基金。而实际上,美国的量化基金收益率降低,中国的量化前几年有些收益奇高,但这几年在走平,推荐幻方量化私募基金近期的一篇文章,说到量化投资和摩尔定律具有相似性,能力每18个月翻倍,但收益率不变。这一点也是我近几年深切的感受,赚取超额收益越来越难,相对于指数的优势不断降低。
最后的答案来了
这种大量高智商人群参与、程序员和人工智能结合、穷尽各种解、不断对变化做出变化的市场,最后会呈现怎样一种景象?
答案是:无限趋近于有效市场!无限趋近是标准的数学语言,有效市场是标准的经济学名词,数学和经济结合,就会是这种结果。
没有未来的未来
准确一点,标题应该是:职业投资,没有未来。当市场被量化无限趋向有效时,所对应的曲线应该是平滑缓慢波动、偶有剧烈扰动但快速修复、长期向上的(符合我的自然生态原理)。这一点从美股指数也能得到验证,美股的波动也在长期降低中,08年金融危机造成的波动快速修复,总体缓慢平滑向上。在这样的市场中,超额收益越来越难,一切趋近于指数,职业投资人失效,终极投资标的就是指数(这倒符合了巴老的推荐)。对于专业投资是没有未来,但普通人投资于股指,仍是较优选项。四大类投资,期货是纯负和游戏(所以炒过期货的都知道难度有多大),股市相对于债市、储蓄,收益一定是最高的(股权收益是对风险的回报,如果收益低于其他,经济就不存在了)。未来的投资必配指数基金(突然感觉象给基金公司做广告了,但又不能删掉这句),享受着缓慢波动,长期略强的指数收益。未来的证券投资不再是暴利行业,那些投资大师的神话只能成为历史,中国市场将不会诞生大师。
活在当下
自然规律不可抗。当年看着纽交所忙碌的经纪人,笑话他们执着于原始的交易方式。现在却无比怀念那捡钱的年代。
当痴迷者还在自语着人性永不变时,投行的交易大厅已空荡,毫无人性的AI披挂上阵。人类终将缷下炭基的躯壳,换上硅基的灵魂,我只能期盼,这样的一天越晚来到越好。
现在是2019年9月,入市23年,这23年,从没离开这个市场(和徐股神有得一拼),也早早就把投资做为终生目标,设定要在30岁转为职业投资,然而天资还是差了点,这个计划推迟了10年。
现在转为职业投资,是因为不用靠工资维生了(个人资产主要来自于投资),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一套较为稳定的盈利模式。这些年几乎把主要的品种都做过,在不断的试错中慢慢锻炼出来,特别是近几年,心态平和,虽然每天交易时间全部看盘,但对于市场的波动,很少再感受到心态的起伏。在进入稳定盈利期后,一度觉得自己的将来都可以交给这个市场。
但很快就关注到了量化投资。量化最知名的大师是大奖章的西蒙斯,最早关注只是被他梦幻般的收益吸引,后来看了很多量化投资方面的信息。当自己的模式慢慢发展成熟后,发现和量化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何谓量化?
投资中一切可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通过数学加电脑分析、做出策略、投资。这里面的关键在于“数学和电脑”,或叫人机结合。这样的投资,是不带感情色彩的(我们所谓的投资最重要的是心态)、可以不在乎涨跌的、可以不关注基本面的。而我自己的模式,恰恰不太在乎涨跌,不完全建立在基本面上,当我总结出这种模式后,投资之路仿佛豁然开朗,盈利似乎顺理成章(写得比较简单,过程复杂艰难)。原来自己是凭个人之力,做着原始的、人工化的“量化投资”。但后来我又想到,这种原始的方式,在资金量小的情况下,其实也有优势。(所以偏高频量化基金规模是有天花板的)。
近几年关于量化的争论很多,我自己也是反复琢磨与思想斗争中,其实最终的问题就是:量化能否取代所有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对于这个问题,绝大部分人会觉得简直就是个笑话,会不加思考就否定。但从定律上看,多数人否定的,基本就是正确的,特别是在投资这个领域。(题外话:和转基因问题相同,科学家赞同,民众反对。此处不接受争论,只看数据)。
信号其实早已出现,从早年电脑下国际象棋取胜开始,到现在的围棋已经碾压人类,人工智能高速进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一直抱着充分的怀疑态度。最近的情况是,人工智能在德州扑克上已经有所表现了。因为人的情绪因素在其中起很大影响,德州扑克是一种更接近投资的游戏,但现在这种带情绪的游戏,一样在被人工智能进逼,人类还能自信地说不会被攻破吗?可能有人觉得这和复杂的投资市场相差很远,但是,投资大师索普,早期学数学时就战胜了赌场,六七十年代就将数学分析应用于投资取得成功,数学家西蒙斯更是取得了无人匹敌的战绩。数学家和程序员结合,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量化投资的威力不断显现。股票这个市场,总是最能吸引智力和资金,因为这是个纯金钱的市场,纯信息化的市场,具有最自由参与度、最广泛参与人群的市场,简直就是AI的绝佳训练场。
可能还有人觉得,量化只是把一些技术分析或指标、数据运用于投资,基本面投资或真正的价值投资,量化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投资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确实连巴老都说过,不相信那些数学家能做好投资(例如LTCM长期资本公司)。这里我想推荐一本奇书《集异碧》(G.E.B),当你看到世界名曲、名画、数学公式的相通性时,你还敢自信地说艺术是天地之灵的人类特有,而非自然的规律吗?现在基本面量化不但在美国风行(桥水的宏观对冲),在国内也快速生长,真正了解这些后,还能自信地否定吗?可以这么说,在投资市场上,一切皆可量化!
在反复思考斗争的过程中,曾想过一种理论得以安慰,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分析方法有效、被使用后,都会逐步失效。或者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当你的方法加诸于市场后,市场会改变。如果量化投资越来越多,那最终会对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本身变为市场的一个变量,结果导致量化的失效。但很快就发现,量化的恐怖之处就在于,它是“活的”,它本身就是对变化做出变化的智能,是在不断、高速变动中的,已有策略很快失效,新策略不断诞生。而人类投资大师,往往是“一招鲜”,即使有变化,也是长期缓慢的,很少做出根本性的变化(可以做个断言,巴菲特这样的大师,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量化没有任何固定套路,可以很快变成和原先相反的策略。变化的变化。。。。。这似乎是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思路,但回归到数学本源上来,不断的变化或者无穷无尽,本身就是数学解答的一种。
量化的未来:走自己的路,让自己无路可走
走自己的路。。。。。。接下来都是励志好话:“让别人去说吧”、“让别人无路可走”,但你肯定没听过“让自己无路可走”这样丧气的说法。如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夸父追日,量化投资在不断地追逐收益的过程中,将自己累死消灭。
很多人会说,既然量化这么强大,那收益一定很好,以后可以投量化基金。而实际上,美国的量化基金收益率降低,中国的量化前几年有些收益奇高,但这几年在走平,推荐幻方量化私募基金近期的一篇文章,说到量化投资和摩尔定律具有相似性,能力每18个月翻倍,但收益率不变。这一点也是我近几年深切的感受,赚取超额收益越来越难,相对于指数的优势不断降低。
最后的答案来了
这种大量高智商人群参与、程序员和人工智能结合、穷尽各种解、不断对变化做出变化的市场,最后会呈现怎样一种景象?
答案是:无限趋近于有效市场!无限趋近是标准的数学语言,有效市场是标准的经济学名词,数学和经济结合,就会是这种结果。
没有未来的未来
准确一点,标题应该是:职业投资,没有未来。当市场被量化无限趋向有效时,所对应的曲线应该是平滑缓慢波动、偶有剧烈扰动但快速修复、长期向上的(符合我的自然生态原理)。这一点从美股指数也能得到验证,美股的波动也在长期降低中,08年金融危机造成的波动快速修复,总体缓慢平滑向上。在这样的市场中,超额收益越来越难,一切趋近于指数,职业投资人失效,终极投资标的就是指数(这倒符合了巴老的推荐)。对于专业投资是没有未来,但普通人投资于股指,仍是较优选项。四大类投资,期货是纯负和游戏(所以炒过期货的都知道难度有多大),股市相对于债市、储蓄,收益一定是最高的(股权收益是对风险的回报,如果收益低于其他,经济就不存在了)。未来的投资必配指数基金(突然感觉象给基金公司做广告了,但又不能删掉这句),享受着缓慢波动,长期略强的指数收益。未来的证券投资不再是暴利行业,那些投资大师的神话只能成为历史,中国市场将不会诞生大师。
活在当下
自然规律不可抗。当年看着纽交所忙碌的经纪人,笑话他们执着于原始的交易方式。现在却无比怀念那捡钱的年代。
当痴迷者还在自语着人性永不变时,投行的交易大厅已空荡,毫无人性的AI披挂上阵。人类终将缷下炭基的躯壳,换上硅基的灵魂,我只能期盼,这样的一天越晚来到越好。

20
赞同来自: 忆落 、偷鸡二代 、风收益险 、黄山松2007 、newsu 、 、 、 、 、 、 、 、 、 、 、 、 、 、 、更多 »
一个行业,一家公司,或者一个人,一种盈利模式,都是有生命周期的,“长期稳定盈利”说的这个长期本来就是相对的概念而非永恒,因为长期看我们都死了又何来稳定一说。比如对于日内交易者,一年可以做几百个来回,那么一年时间就已经很长了,三五年就已经是大半个生命周期了。
很多时候,所谓"慢慢变富"就是一碗用来安慰那些没有能力"快速变富"的人的鸡汤,如果一个人在最年富力强的阶段都没有变富,没有能在市场竞争中展现出过人的优势,等他精力和认知衰退而市场却反而加速进化时,他变富的希望只会越来越渺茫。别拿巴菲特越老越值钱说事,单论身体,他就已经让普通人难望其项背了。其实多数成功的公司和个人,都是抓住了机遇在几年时间里暴发的,线性发展慢慢变富并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也许农业时代还有靠几代人慢慢积累致富的,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整个发展节奏跟以前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一个投资者的能力不能在几年十几年里一直保持快速提升,他在A股市场的超额能力必定是不断衰减的,比如20年前年化超额20%轻轻松松,10年前可能只有10%,现在5%都吃力,再往后可能变成2%,最后甚至会是-5%。如果早些看清这个规律,他合理的战略应该是什么?就是在超额20%的时候丝毫不要懈怠,全力把握机会,该上杠杆就尽量上杠杆,争取积累起足够的领先优势,因为这时同样的付出一年能顶后面好几年,等到很努力超额也只剩5%的时候就不用做了,愉快退休就是了。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对于投资者来说,还有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就是利率,越是高利率时代越要努力赚钱,到了低利率时代更适合躺平,因为利率反映的是整个社会财富扩张的速度也意味着赚钱机会的多寡,利率5%的时候,努力一下很可能能赚10%,20%一年,利率1%的时候,就是掘地三尺多数人也只能赚3%,5%一年。可惜很多人做反了,利率高的时候把钱去存银行了美其名曰吃利息,利率低的时候他开始焦虑了,想着要不要通过投资捞些外快补贴家用,这就是缺乏未雨绸缪的前瞻性。
主张"慢慢变富"的人常常用龟兔赛跑的故事来暗示,兔子跑太快反而最后输给了乌龟,这个逻辑是有点别扭的。故事里兔子最后输掉,不是因为它跑太快摔跤了,恰恰是后来它偷懒不跑了,难道一开始它故意慢慢跑最后就能赢?这个故事更符合逻辑的结局是,兔子因为跑得快,赶在大雨到来之前躲到了安全的地方,而乌龟在大雨中还在慢慢爬,甚至被路过的人抓走,这才是符合多数情况的叙事。
很多时候,所谓"慢慢变富"就是一碗用来安慰那些没有能力"快速变富"的人的鸡汤,如果一个人在最年富力强的阶段都没有变富,没有能在市场竞争中展现出过人的优势,等他精力和认知衰退而市场却反而加速进化时,他变富的希望只会越来越渺茫。别拿巴菲特越老越值钱说事,单论身体,他就已经让普通人难望其项背了。其实多数成功的公司和个人,都是抓住了机遇在几年时间里暴发的,线性发展慢慢变富并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也许农业时代还有靠几代人慢慢积累致富的,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整个发展节奏跟以前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一个投资者的能力不能在几年十几年里一直保持快速提升,他在A股市场的超额能力必定是不断衰减的,比如20年前年化超额20%轻轻松松,10年前可能只有10%,现在5%都吃力,再往后可能变成2%,最后甚至会是-5%。如果早些看清这个规律,他合理的战略应该是什么?就是在超额20%的时候丝毫不要懈怠,全力把握机会,该上杠杆就尽量上杠杆,争取积累起足够的领先优势,因为这时同样的付出一年能顶后面好几年,等到很努力超额也只剩5%的时候就不用做了,愉快退休就是了。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对于投资者来说,还有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就是利率,越是高利率时代越要努力赚钱,到了低利率时代更适合躺平,因为利率反映的是整个社会财富扩张的速度也意味着赚钱机会的多寡,利率5%的时候,努力一下很可能能赚10%,20%一年,利率1%的时候,就是掘地三尺多数人也只能赚3%,5%一年。可惜很多人做反了,利率高的时候把钱去存银行了美其名曰吃利息,利率低的时候他开始焦虑了,想着要不要通过投资捞些外快补贴家用,这就是缺乏未雨绸缪的前瞻性。
主张"慢慢变富"的人常常用龟兔赛跑的故事来暗示,兔子跑太快反而最后输给了乌龟,这个逻辑是有点别扭的。故事里兔子最后输掉,不是因为它跑太快摔跤了,恰恰是后来它偷懒不跑了,难道一开始它故意慢慢跑最后就能赢?这个故事更符合逻辑的结局是,兔子因为跑得快,赶在大雨到来之前躲到了安全的地方,而乌龟在大雨中还在慢慢爬,甚至被路过的人抓走,这才是符合多数情况的叙事。

0
ST牧羊
- 此人不学无术,贪财好色,与人常做无谓口舌之争,遇事夸夸其谈百无一用,判其投胎南瞻部洲,当一股民,昼则殚精竭虑交易,夜则膏油继晷复盘,终年盘桓于三千点,账户缩水日甚一日,活活亏煞他罢了
量化投资资金是目前市场最肥的那块肉,为何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