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入的新奇——朦胧的梦想——不懈的努力——逐渐的迷茫——无比的消沉——闪现的灵光——神奇的操作——无限的膨胀——慢慢的降温——接近的期许——到达的兴奋——日常的平淡——怅然的若失
十四年的历程,种种新奇、梦想、努力、迷茫、消沉、灵光、神奇、膨胀、降温、期许、兴奋、平淡,已成过往,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竟然已在我的脚下。
然而辉煌过后竟然会是黯淡?为何我会觉得若有所失?也许超越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以及为了理想努力的风雨兼程,才是我最快乐的事情。
---------------------------------------------------------------------------
我的退休计划(20210517):
虽然现在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但是农村出身、稳定的事业单位、无法面对亲友等等原因,让现在的我不可能辞职。况且即使有更多的时间,我也不太可能取得更好的收益。因为我认为真正的高手,应该适当远离市场,而不是沉迷于无法预测的K线的短期涨跌。
但是我不能等到自然退休,这样会让我一生的努力毫无意义。
实现退休计划的前提条件是,赚到足够多的钱!
人生除了房车娃,还应该有梦想,和为实现梦想的努力拼搏!
人生之大幸运不过理想路上风雨兼程!
人生之最痛快不过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赞同来自: lwhsq88 、拜拜变更 、大象001 、熊猫有道行 、Shawloc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有关散户的优劣势,我个人的体验正好相反,与诸君分享:我们最大的分歧应该在这里:时间和信息优势是否对主动投研有重要影响。泛舟兄认为量化的一个优势是搭好框架之后,后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少。巧了,论偷懒我可没怕过谁,主动投资有个流派一样能达到类似的效果,“找到好公司,在基本面走坏之前一直持有”。或者按你的说法,搭建一个找好公司的框架,搭好之后往外筛公司就行了。你举的那个基金经理的例子,我认为是因为她的投资体系是搭建在平台提供的信息优势之上的,当她暂时失去这种优势却又不能从其他地方找回时(比如改变投资方法),收益自然会下降。
《量化投资是散户投资的超级杠杆》
个人投资者(甚至是小团队)相对大机构最大的劣势是:
1.信息不对称
机构有来自卖方机构的大量信息类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券商上门路演、微信沟通、财务建模表的分享,最新公司调研情况汇报(规范的上市公司虽然会公告但没那么详细,而且时间上会晚1-2天),券商针对特定市场、产品的草根调研,券商邀请行业专家分享行业内部运...
我最懒散的时候,一年花在投资上的时间可能不到十个小时,愿意折腾的时候,时间投入会多上百倍。单从决策质量上来说,并没有感受到太大的差异。像你提到的财报,一开始我是全部看完的,后来会跳过那些变化不大的部分,再往后尝试跳过那些相对不重要的部分,到最后的时候,只看营收、利润的变化加上管理层分析讨论那一小段。信息不是等权的,加入更多的低质量信息不一定带来决策质量的提升。如果减少接受某类信息而最后的结果没有太大变化,那这类信息(对我而言)至少是低效的。
之前看过一个行业,防水,主要的成本在原材料,其中大头是沥青,和油价关系密切。21年的时候,沥青从两千多涨到三千多,很多人关心企业的看法和应对。某公司认为高点在3300-3500附近,并给出了三个理由:
1. 往年沥青的高点就在这附近。
2. 中石化(还是中石油)在这个价位附近有很多库存,可以卖给我们(喜闻乐见的小道消息)
3. 冬季道路施工减少,沥青需求下降。
我看完后的感受是:
1. 相似的历史才会演奏相似的旋律,当时正值各国央行疫情后大放水,这背景不太寻常啊。
2. 中国的石油产量远小于消费量,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以供消耗。从供需考虑,石油作为全球商品,以国内某个公司的储量来判断沥青价格,恐怕不妥。
3. 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但这是个季节性因素,只有在前两者成立的时候才能帮忙构成顶部,否则只是一个短期的压制因素。
2022年中,按不同口径算,沥青价格达到了4500-5000,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即使是行业专家,有时候判断也可能不如一个局外人看的清楚。后来我在券商的观点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即使没有信息优势,也能够做出更好的决策。有人问芒格为什么他能取得优秀的投资业绩,芒格的回答是:“相信常识”。哪怕是在美股这样的成熟市场,在基金经理也难跑赢指数的背景下,投资人依旧可以依靠优秀的判断力取得持续的超额回报,所以我相信这是一条可行的路,更是一条长久的路。
你说这其实是靠能力弥补了先天的差距,我同意,但这点在量化中应该也一样。如何挖掘因子,如何构建模型,一样可以视为能力的体现。如果AI发展到对量化投资有显著的效果,那机构所能购买的算力也是散户承受不起的,更多的人加上更多的资源,在量化也一样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我没有说量化不好的意思,我自己也写了一些量化程序,你说的强强联合深表同意。我自己的习惯是,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先把可能用上的都学一学,看一看,然后在实践中淘汰那些不合适的,最后留下的东西越来越精,越来越强。

ST牧羊
- 此人不学无术,贪财好色,与人常做无谓口舌之争,遇事夸夸其谈百无一用,判其投胎南瞻部洲,当一股民,昼则殚精竭虑交易,夜则膏油继晷复盘,终年盘桓于三千点,账户缩水日甚一日,活活亏煞他罢了
有关散户的优劣势,我个人的体验正好相反,与诸君分享:量化的世界简直是散户自由翱翔的天空,50%回撤的策略我们可以用,还有谁敢用?机构有一个能打的吗?
《量化投资是散户投资的超级杠杆》
个人投资者(甚至是小团队)相对大机构最大的劣势是:
1.信息不对称
机构有来自卖方机构的大量信息类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券商上门路演、微信沟通、财务建模表的分享,最新公司调研情况汇报(规范的上市公司虽然会公告但没那么详细,而且时间上会晚1-2天),券商针对特定市场、产品的草根调研,券商邀请行业专家分享行业内部运...


赞同来自: shiro1234 、hanbing0356 、大象001 、Shawlock 、今天没有下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某量化基金经理:那些表现好的因子,还要看内在的逻辑,我们有一个因子,职工薪酬和公司表现相背离,当公司业绩/股价表现不好的时候,管理层反而逆势加大投入,很可能是身处一线的企业家感受到了行业的变化,往往预示着景气度拐点的到来。这样的因子我们有两三千个,在用的有两百多个。有关散户的优劣势,我个人的体验正好相反,与诸君分享:
量化是什么避风港吗?我看倒未必,个人和机构在能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上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而量化把个人投资者这个弱点暴露地更彻底。相比之下...
《量化投资是散户投资的超级杠杆》
个人投资者(甚至是小团队)相对大机构最大的劣势是:
1.信息不对称
机构有来自卖方机构的大量信息类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券商上门路演、微信沟通、财务建模表的分享,最新公司调研情况汇报(规范的上市公司虽然会公告但没那么详细,而且时间上会晚1-2天),券商针对特定市场、产品的草根调研,券商邀请行业专家分享行业内部运作机制等等。
这些服务都是基金公司真金白银买回来的,里面有大量的价值。而散户一来支付不起,二来没有渠道。所以基本只能白嫖公开的免费研报,信息深度是远远不及机构的。
2.人力(时间)差距
头部基金公司如易方达之类,光一个医药行业可能就有3-5名研究员分别覆盖不同的研究领域。整个研究团队即使不包括基金经理,也有大几十号人。而小而美的私募基金,除了个人能力超强的创始人外,一般也会有起码5-10个专属研究员分别覆盖不同行业领域。
散户仅有的时间往往是下班后的闲暇时间,即使全职参与投资,全力投入,一天也最多只有16个小时可以付出,两者差距巨大。
再考虑到公募基金的投研人员均值能力北清复交,入门门槛央财、上财对口硕士,平均智商不应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其时间利用效率应该也超过社会平均水平,因此人力投入上,散户和机构也有不可逾越的天堑。
所以,从逻辑和统计上,机构战胜散户是大概率事件。在公平的对照条件下(比如机构业绩的中位数对比散户业绩的中位数),机构是秒杀散户的。
下面,我们再根据上面的客观情况,通过比较基本面投研和量化投研之间的产出效率关系来分析研究的效率产出。
传统基本面投研传导至收益率的框架是:
传统基本面投研预期投资收益=f(基金经理能力,提纯后的标的信息)
提纯后的标的信息=g(研究员能力,标的信息深度与广度)
标的信息深度与广度=h(研究员工作总时长,券商跟踪紧密度及时效性)
另外, 基金经理能力=i(基金经理的底层投资框架,基金经理的持续投研跟踪时间投入)
从上面的函数分析框架可以看出,散户和机构相比又当投资经理又当研究员,工作时长不足,券商支持很少,信息不足。要补足与机构的差距只能靠能力的大幅度超越。而这样的能力又高度取决于基金经理的底层投资框架(投资理念及交易模式)和持续投研时间投入(需要密切地跟踪基本面,代入框架进行运算和判断)
所以脱颖而出的散户是真正的人中龙凤,在能力上需要远胜于基金经理,而且善于弥补研究不足带来的缺憾。但这样的人在数量上也的确是万里挑一,只不过在千万级散户的数量级加持下,才显得似乎很多很多。
但量化投研传导至收益率的框架是另一套框架:
量化投研预期投资收益=f(纳入模型的收益率预测模型的平均质量,模型数量)
模型平均质量=g(对模型底层逻辑的理解,统计学能力,计算机建模能力,过去的时间投入)
而模型数量=h(深度思考时间,文献、报告、论坛阅读时间,建模效率)
拆解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量化建模选股与主动投研选股的一个巨大差异。就是它的函数框架里面少了一个重要的要素即:“基金经理的持续投研跟踪时间投入”。与之相对的,量化选股模型这里,多了一个“过去的时间投入”。这个时间要素在结构上的差异形成了两种投资模式时间投入结构上巨大的差别。
因为,量化模型的取数阶段其实就是基金经理的持续跟踪阶段,本质上都是收集最新的信息形成当前的投资判断。但量化模型在这个环境所花的时间几乎是瞬间,而基金经理或主动投研的人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是大量的(读一篇年报最少1个小时,要是持仓大于100,传统投研基金经理在4月底的某天即使不睡觉也读不完所有年报信息。但量化模型读取这些信息只需要一秒钟)
因此,一个主动投研基金经理基本上80%的时间是在进行跟踪、解读,只有20%甚至更少的时间是花在搭建、整理长周期框架上的。这就要求一个优秀的基金经理必须已经有成熟的框架,然后再通过跟踪运用这个框架进而获利。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基金经理必须做很长时间的研究员才能成为基金经理,职业生涯中研究员的经历实际上是给他们搭框架用的。
这时,如果一个主动投研基金经理生孩子去了(短期脱离工作环境),这段时间如果她还在管理基金,那么逻辑上她的投资收益是大幅度下降的。因为她获取、解读新信息的时间是被压缩的,因此投资能力会对应下降。
而一个量化投资者的时间分配是反过来的,80%时间在思考投资逻辑、寻找逻辑的代理变量,搭建基于代理变量的成熟框架。只需要很少的时间去分析数据本身传达的信息,因为信息本来就已经有固定化的解读方法了。
同样的,如果一个量化投研基金经理短期脱离工作环境,这段时间如果她还在管理基金,那么逻辑上她的投资收益是不变的。因为她的基金业绩并不取决于她对当前数据相机抉择的判断能力 ,而是取决于她过往所搭建的投资框架和计算系统(我愿称之为“投资外脑”)对当前环境的判断。她只需要一个机械执行的初中学历小助手,固定输入数据,导出即可让作为外脑的量化系统基于预先设定的逻辑获取她心中最好的股票名单。
这样比较下来,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在同样的信息条件环境下,量化模型是很明显更胜一筹的。因为它将人脑不擅长的“记忆”和“计算”两部分工作外包给了电脑,因此撬动“计算力”杠杆,可以让一个人匹敌100个人的计算力,从而使得一个散户战胜一个基金公司投研团队成为可能。
上面的“计算力杠杆”所对应的真实场景具体而言就是:一个400个研究员的团队,每人读10篇年报,读了整整一个晚上,终于辛辛苦苦把4000家上市公司的年报都读完整理完了。但1个人 1台计算机只需要1个小时,就把所有年报数据取到了。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核心逻辑就是:作为各个资源都缺少的散户,必须撬动杠杆才能匹敌远胜于你的对手,那么你手上最廉价、可得的杠杆就是:计算力和信息,也许以后还要加上“AI”带来的文字解读能力。
所以,散户采用量化工具武装自己,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方法。
当然,上面的推理有很多细节问题,比如:
1.一个400人团队解读出来的年报信息真的和计算机一键获取的信息差别不大吗?
2.券商提供的、公告披露的大量有价值的私有信息不可量化
等等等等
我的解释是:这里当然有很多逻辑漏洞和问题,但都是次要的。关键在于有一部信息的获取成本是极低的,我们如果能利用这部分成本极低的信息获取较高的超额收益。那么剩下的部分,我们依然可以利用主动投研的精细化方法叠加上去。
上面的“叠加精细化方法”所对应的真实场景具体而言就是:量化选股选出一堆,肯定很粗糙。但是股票的数量已经从4000支下降到了40支。然后,对于这40支已经有优势的股票,我再进行基本面深度的研究(翻公告、读年报、读研报)等。这样就形成了量化与主动投研模式的强强组合(量化+主动投研),在弥补了散户缺乏研究时间的缺点的同时,并没有降低对主动研究个股的研究深度与强度。
综上所述,散户手上的武器很少。量化是一个“时间机器”或者说“时间杠杆”,它可以压缩平摊到每一支个股的研究时间,使得研究效率从一个大的维度框架下成百倍地提升。若是能找到一定的方法弥补其针对特定个股研究深度不足的问题,则它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投资构建起有效的投资能力优势。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六毛
你讲的完全正确,石大胜华给我上了丰富的一课,这课内容包含了价投、估值、博弈、风控一系列认知。业绩并非完全指导股价,有可能股价先行。除了你说的锂矿,还有多氟多、天赐材料,业绩高点也是出现在22年,但是股价高点出现在21年9月份。某量化基金经理:那些表现好的因子,还要看内在的逻辑,我们有一个因子,职工薪酬和公司表现相背离,当公司业绩/股价表现不好的时候,管理层反而逆势加大投入,很可能是身处一线的企业家感受到了行业的变化,往往预示着景气度拐点的到来。这样的因子我们有两三千个,在用的有两百多个。
后面看了吾大的帖子,才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成长股太少了,绝大多数都是周期股。当周期逆转,碰上风口的时候,泡沫就开始产生,把周期股按成长股估值,是泡沫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你这个嫌...
量化是什么避风港吗?我看倒未必,个人和机构在能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上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而量化把个人投资者这个弱点暴露地更彻底。相比之下,机构有路演宣讲会议调研等各种工作占据精力,制度、规模、申购和赎回也能让他们束手束脚,排名的压力也可能使他们做一些短期决策,哪怕有信息优势,也可能被别人分享出来。对那些时效性不强的主观判断来说(特别是一些偏长期的决策),机构相对散户其实并无优势,甚至可以说是劣势。就我的感受来说,价投或许比量化更适合小散来做。
当然,还要看个人情况,赚钱总是没问题滴~

dhhlys - 积重而返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csfires 、秋林红肠 、drzb
要我说,还是太晚了。举一个锂矿的例子,锂矿股的业绩高点在2022年,股价高点在2021年九月,机构有一个普遍观点“新能源行业很好,但锂矿不太好”,猜猜这个观点是什么时候的?你讲的完全正确,石大胜华给我上了丰富的一课,这课内容包含了价投、估值、博弈、风控一系列认知。业绩并非完全指导股价,有可能股价先行。除了你说的锂矿,还有多氟多、天赐材料,业绩高点也是出现在22年,但是股价高点出现在21年9月份。
我记不太清了,要么是19年的,要么是20年的。起码在一两年以前,这就是主流的共识了。层主提到了估值,有没有注意到当时上游的锂矿和下游的整车都是极高的业绩增长,一个估值只有个位数,一个估值能到好几百?新能源车,最终端的是整车,往...
后面看了吾大的帖子,才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成长股太少了,绝大多数都是周期股。当周期逆转,碰上风口的时候,泡沫就开始产生,把周期股按成长股估值,是泡沫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你这个嫌贵的想法,其实跟吾大思路是一样的,只做确定性最高的时候。
另外你说的散户价投的局限性也在我身上得到完美验证:自以为深度研究基本面,其实差得远。石大从当时我的眼光来看,那就是题材+业绩+估值的完美标的,但是今天来看并非如此。在看了吾大关于特变电工的分析后,也明白了自己在价投上与真正高手的差距。自己也没那个精力和资源来缩小与价投高手之间的差距,所以现在直接转向量化,彻底放弃了。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模型先生 、topdeck 、djc354133 、北冥有鱼L 、 、 、 、 、 、 、 、 、更多 »
呵呵,当时石大的基本面,在我看来就是无敌一样的存在,甚至喊出了石大就是“溶剂界的茅台”甚至于这两年就没见过比它强的。既然谈到了,就细说一下当时是怎么入局的,权给大家作为一个失败案例参考:要我说,还是太晚了。举一个锂矿的例子,锂矿股的业绩高点在2022年,股价高点在2021年九月,机构有一个普遍观点“新能源行业很好,但锂矿不太好”,猜猜这个观点是什么时候的?
当时21年锂电池业绩大爆发,锂电池中的电解液龙头是天赐材料,当时PE是100。电解液中主要有六氟磷酸锂,溶剂和VC等其他构成。其中溶剂龙头就是石大胜华,唯一的溶剂上市公司,唯一可以把纯度做到99.999%以上,海...
我记不太清了,要么是19年的,要么是20年的。起码在一两年以前,这就是主流的共识了。层主提到了估值,有没有注意到当时上游的锂矿和下游的整车都是极高的业绩增长,一个估值只有个位数,一个估值能到好几百?新能源车,最终端的是整车,往上是电池、电机、电控,电池可以拆分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再往上是各种材料比如六氟磷酸锂、锂矿。越贴近上游扩产越容易,门槛越低越容易内卷。而越贴近下游消费者越有空间做差异化,业绩持续性好韧性强。市场也是这么给估值的,上游的估值更接近周期股,越往下估值越贵。一段时间内的供给和需求是能大概估算出来的,像新能源这种机构高度覆盖的行业,除了行业需求爆发略超预期之外,剧情大家基本都猜到了,市场充分定价的时间还要再晚一些。
我认可新能源是在20年4、5月份,当时这些十倍股们从底部上来可能还不到一倍,我都嫌贵嫌慢,因为机构们可以跟踪订单拐点和一线调研情况,是能把握那个景气度的拐点的(这点不止一个人提到,我猜可能是机构的基本操作)。这个有点没办法,小散的调研能力确实是硬伤,二手信息决策就是要慢一点的。新能源业绩很强早就是明牌了,要思考的是市场定价是否已经反映了这个预期,或许层主觉得基本面研究做的很深入,但机构们只会更深更广。
最重要的是,太晚了啊。

dhhlys - 积重而返
赞同来自: 狮子贝贝 、Luff123D 、machine 、塔塔桔 、gaokui1681688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我来说两句,任何股票就大的风险就是涨多了,石大胜华从2020年4月的低点22左右涨到2021年9月的高点348,也就一年多的时间涨幅超过10倍了,如果说是价值投资,论基本面比不过茅台吧,茅台在这么短的时间也没有涨10倍,当然的确有些牛股还能继续上涨,涨到20倍甚至30倍,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呵呵,当时石大的基本面,在我看来就是无敌一样的存在,甚至喊出了石大就是“溶剂界的茅台”甚至于这两年就没见过比它强的。既然谈到了,就细说一下当时是怎么入局的,权给大家作为一个失败案例参考:
如果我是你,我会在股价跌破20日线时减仓,就在2021年9月29日快收盘时减仓,至少减一半,把成本干到...
当时21年锂电池业绩大爆发,锂电池中的电解液龙头是天赐材料,当时PE是100。电解液中主要有六氟磷酸锂,溶剂和VC等其他构成。其中溶剂龙头就是石大胜华,唯一的溶剂上市公司,唯一可以把纯度做到99.999%以上,海外出口占比约为60%,200的时候,PE不过才30。
我从5月份开始逐渐加仓,到7月份二季度预告,业绩大增,验证了前期基本面研究结果。我心一横,半仓。跟现在炒AI完全是两回事。业绩+题材的戴维斯双击,让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要基本面有基本面,当时号称新能源车和储能前景美好,坡长雪后要未来有未来,要业绩有业绩。估值方面有宁德、天赐前面PE100撑着,我石大30+PE怕什么?石大胜华董事长郭天明直接在电话会议中说,公司从没遇到过这么好的机会,原话是“溶剂价格看不到天花板”。
故事一切都很美好,直到9月初,涨到了340。接下来就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在9月一次不经意的公告中,公司说要关停老化工机器,将业务重点放在溶剂上,我觉得还是好事情。结果这玩意在三季度业绩中计提了亏损,三季度业绩不及预期。股价开始逐渐下滑,电话会议中,公司高层开始含混其词,面对投资者的问题开始答非所问。让我也很不满意,在11月初的一次电话会议后,带着无奈直接认输清仓。
整个过程焦虑和痛苦远大于快乐。持仓过程让我神经紧张,每天都要关注行业变化,比如对手华鲁恒升的溶剂纯度是多少了?奥克股份是不是也扩产了?然而心力交瘁下,还没赚到钱,真的太气人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见过一个股票能像“当时”的石大这么完美的标的,所以重仓个股就不存在了,深度研究基本面这个事情就放弃了,重仓个股自然也放弃了。
痛彻心扉莫过于此。

赞同来自: 青火 、钟爱一玉 、吾之所向 、Mabaoxiang 、盈利99 、更多 »
本韭菜讲个个人经历,21年有只神票,叫石大胜华,当时我深度研究基本面(真的很深,我感觉已经是散户的极限了),从139开始一边涨一边买,直到7月份200的时候,到了半仓。两个月后,股价来到340,感觉自己是神。接下来就是开始断头,最终在200附近出掉,玩了个寂寞。我来说两句,任何股票就大的风险就是涨多了,石大胜华从2020年4月的低点22左右涨到2021年9月的高点348,也就一年多的时间涨幅超过10倍了,如果说是价值投资,论基本面比不过茅台吧,茅台在这么短的时间也没有涨10倍,当然的确有些牛股还能继续上涨,涨到20倍甚至30倍,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从此,每当我有重仓的冲动时,我就会把标的跟当年的石大胜华相比,结果都是不如的:既然石大都赚不到钱,凭啥我能重仓你呢?
现在石大胜华改名为...
如果我是你,我会在股价跌破20日线时减仓,就在2021年9月29日快收盘时减仓,至少减一半,把成本干到负再说,10月8日,高开低走,短时间站上20日线,这一天我会清仓。
当然,你会说我是马后炮,这就是我的交易系统 。

dhhlys - 积重而返
赞同来自: yizhouhit 、skyblue777 、因缺斯汀 、猪尾巴草77 、zddd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投资中有些自己事前立的规矩不经意间就被打破,比如重仓赌。归根还是风险认知不够坚定。 今天特意写了几条纪律置于手机壁纸,以便时刻警示自已。 好奇各位大佬都有啥好方法来守住纪律呢?本韭菜讲个个人经历,21年有只神票,叫石大胜华,当时我深度研究基本面(真的很深,我感觉已经是散户的极限了),从139开始一边涨一边买,直到7月份200的时候,到了半仓。两个月后,股价来到340,感觉自己是神。接下来就是开始断头,最终在200附近出掉,玩了个寂寞。
从此,每当我有重仓的冲动时,我就会把标的跟当年的石大胜华相比,结果都是不如的:既然石大都赚不到钱,凭啥我能重仓你呢?
现在石大胜华改名为胜华新材,股价60多。

加强操作策划,严格执行纪律----------------------------------------------------------正邦转债一役,是2023年最失败的操作,还好市场给机会,等到了一个较好的机会止损出局。不然后果不堪设想。。。知己知彼、评估风险、做好策划、控制仓位,这样的错误已经犯了一次又一次,终于在正邦转债上到了极致!最大的问题是操作的随意性,一冲动将所有原则抛之脑后,...投资中有些自己事前立的规矩不经意间就被打破,比如重仓赌。归根还是风险认知不够坚定。
今天特意写了几条纪律置于手机壁纸,以便时刻警示自已。
好奇各位大佬都有啥好方法来守住纪律呢?

云南的小鹏
- 投资就是重复实践物超所值
我的资金量应该和老兄差得不太多,不过老兄轻仓所用的资金和我的重仓也差得不太多,哈哈。一把梭豪赌这种事看着虽爽,但还是让给新一代的小兄弟们去做吧,年轻人的资本就是输得起啊。我们都不算年轻了,没有确定性的普通机会,还是小赌怡情,玩玩就行了。是否该梭哈一定取决于你的目的
和岁数无关、资金量无关
比如一个人只有一天时间,目标资金翻倍,那他该怎么选择
无论怎么选,是不是和岁数无关、资金无关了
没有什么普世的价值观
自己喜欢干啥可以分享
确一定没有必要告诉别人、教导别人你该怎么做
比如岁数大了、资金量尚可有个把亿吧,要稳一点
当然,自己喜欢的自己分享是理所当然的
教别人自己的知识
把别人暴富的可能性掐灭,甭管期望怎么样,又不会给别人负责补偿,是没必要吧

赞同来自: zp6753182 、yizhouhit 、火龙果与榴莲 、肥壮啃苹果 、yemu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
正邦转债一役,是2023年最失败的操作,还好市场给机会,等到了一个较好的机会止损出局。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知己知彼、评估风险、做好策划、控制仓位,这样的错误已经犯了一次又一次,终于在正邦转债上到了极致!
最大的问题是操作的随意性,一冲动将所有原则抛之脑后,不断突破自己的原则!
为了避免同样的问题重复出现,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采取对应措施,对短线机动资金的使用建立纪律:
1、能力圈:目前机动资金仅用于打新、下修博弈、货基、低估时买入期权、低估时买入小市值;其他品种需仔细评估后才能加入;
2、仓位:机动资金仓位目前为25%;单只标的上限为10%;
3、策划:每次博弈前必须书面计算胜率、赔率、效率;如果兑现时间超过一周,不值得参与,时间越长变数越多!
我有限的经验都是割肉割出来的血泪教训!
--------------------------------------------------------
之前大仓位持有正邦转债,净值波动剧烈;今天终于止损出局。
2023年净值1.125,中证500指数4.3%,超额收益8.2%!总体表现尚可。
总是在哭过痛过疼过之后,才能学会做一个全新的自己!

资水
- 弱弱少年郎,徘徊江边岸,水急人声远,一跃渡资江!
赞同来自: DK河马 、谢家宝树 、zp6753182 、susie 、skyblue77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清仓了,择机再战吧…每当我想大干一场,我就被大干了一场。这几年我重仓博弈的,好像都遭遇了这个结果,最近一次博弈也是。也不是自己看错了,而是中间过程的波动,在重仓以后都变得无法承受。我决定放弃追求战术层面的显赫胜利,而去追求战略层面的持续正确。不求大胜。
回家面壁思过…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素1993 、Ujg68gy 、xineric 、塔塔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是110左右摊的大饼
然后就跌到了90,当时市场环境是根本没人考虑转债违约,并且有下修预期
思考再三觉得参与上次的下修博弈,每个账户按照5万的上限把成本拉到了97,然后就是顺利下修,收益远不及预期
决定放放看。
之后就是1-4月漫长的90-100间的震荡,当时也没考虑那么多,另外chatgpt和SD的大火,天天玩,根本顾不上已经跌到90的正邦
然后就是连续暴击跌到80,开始慌了,但仍然不敢相信能跌破80
各种鬼故事就出来了,一如上一轮
最后就是4月28日的会心一击。
正邦st是早就明牌的事,和楼主@dingo49不一样,我是知道正邦会在年报后st的。无论如何也不应该-12%,但它就是出现了。
随即开始焦虑,思考怎么办,最终找到了我认为的衡量正邦价值的锚——大概率要退市的搜特的最低价格60(实际上59.32)。
考虑到正邦毕竟无明确退市迹象,当时的69价格我判断是一种市场的过渡反应,有补仓的价值,决定补最多3格
考虑到市场的决定给正邦63的心里价位,毕竟要退市的搜特还有60,正邦怎么也能高一点。
终于在5.11下午63多左右补了一格,也因为看到正邦马上要开板,5.12转债大涨7%,当时判断正确,走的是正股开板的预期,陷入迷茫,补肯定不能继续补,卖又舍不得
终于在5.15颤抖的补了第二格,害怕跌到60以下,终究还是没敢补第三格。均价来到83,
然后就是5.15晚上出利好,我至今也没搞懂框架协议算什么大利好,但市场就吃这一套,算上正股涨停暴力拉升15%,也是过了。然后72-74都出完了。准备跌下来接回来。
然后迎来了不下修公告,一切正邦博弈的起点,随着这个公告都要重新考虑,而我已经解脱了,逃出火场最重要的是不再返回火场,我也找不到锚了。低于65肯定敢接回来,但市场明显不给这个机会了。
随着今天预重整公告,我与正邦的缘分也就此结束。
总结一下,不能偷懒,几十天不看盘要不得,不能惯性思维,苏联也能解体,转债必然可以价值归零。

赞同来自: chenyw222 、丽丽的最爱 、易尔奇 、丢失的十年 、lid765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正邦转债居然不下修,出乎预料。。。
目前只能站在管理层的角度设想进行推演。
管理层目前迫切需要推进重整,避免退市,这是毫无疑问的,只是在如何处理转债上出现了一些顾虑:
1、如果能够通过下修尽快解决转债问题,当然最好,这也是之前连续三次下修的原因。但是由于目前价格已经跌破2元,尤其是刚被*ST时的连续跌停,不得不让管理层有些面退的顾虑;
2、不下修,等待溢价率缩小时,买入强行转股——由于目前溢价率依然较高,目前实施似乎比较困难;
3、不再顾忌转债的问题,推进重整时强行处理,当做普通债权或者强制转股!这是现在不得不考虑的风险了。
此次不下修,但是是在刚刚满足15/30就表示不下修,而且又重新计数,表明管理层是密切关注可转债的,同时反映了管理层的纠结,后续可能的变数:
1、还希望解决转债的问题,但是出于最近连续跌停的威慑,暂时缓一下,待到15个交易日后,股价企稳后再下修,以解决转债问题;
2、15个交易日后依然不下修,那么后续下修的概率将大大降低,一来解决转债的意愿已经不强,二来时间越来越紧迫,很可能采取死猪不怕开水烫躺平了。
反思这次下修博弈,犯错不少:
1、没有仔细看时间节点,在正股被ST之前介入,功课做的不够,没有做到知己知彼;
2、在正股刚被ST时就补仓,依然介入过早,太过急躁;
3、风险思维不足,过于乐观,仓位控制不够,介入仓位过重。
之前认为下修概率超过80%,但是现实就是这么无情。。。
博弈的逻辑已经逐渐失效,承认失败,找机会止损将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周一*ST正邦必然开板了,会不会是地天板?哪里看出来的开板呀?1.65%的换手率,1.6亿元的封单。
一切皆有可能吧~
正股开板大幅波动、即将满足下修条件,下周一正邦转债必然大幅波动。
好期待~搞得我都不想过周末了,明天直接开盘干多好~
不过现在什么也不能做,最重要的还是祈祷周二晚能够公告下修。

如果这几个退市转债能把转债市场带崩,反而其兑付估值可以提高一些,因为监管层不得不出面指导维稳。如果市场对其利空反应仅是当前程度,则其估值堪忧。但是最近中证转债指数是上涨的,债底被抬高,搞不好出现几个垃圾债破产打破刚兑还是管理层希望看见的

赞同来自: 憔悴损 、elodia 、丢失的十年 、nkfish 、我本布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现在和那时候差远了。那时候400只转债,最惨的时候200只破100元面值。那是系统性风险。市场给机会。稍微有点常识就明白中国不可能有一半可转债违约,大饼摊起来……。现在呢?495只转债,只有区区8-9只破面值。能跌破100的品种都是基本面情况很差。现在更本没到可转债的至暗时刻。不与猪摔跤,远离垃圾可转债才是上策。对的,
要么是系统性低估时摊大饼;
要么是个别债跌到垃圾债应有的价格时博兑付。
显然第一种情况现在是不满足的,看看019547的高定价就知道了,
那么就只能是第二种情况。
正邦和搜特这两货,资产负债率高达150%,全部资产用来还债也就最多兑付65元。
再考虑到资产虚估、变现困难、可转债债权优先级靠后、大股东摆烂等各种因素,最终兑付应该不会超过40元,所以这两货只在跌到20左右才有交易价值。
我说25元建仓,
主要考虑到这两货可能是第一批违约可转债,
也许政策上会有指导。
正股退市以后,
可转债按纯债估值,
这两个债的质地比最差的一批房地产公司(如蓝光、华夏幸福、阳光城)还要差,
估值的话大概10元左右。

赞同来自: MATX 、Duckruck 、fengxubryan 、丢失的十年 、fykjy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还记得教主当年抄底广汇转,鸿达转,堪称佳作,这会又进入教主的狙击范围了。现在和那时候差远了。那时候400只转债,最惨的时候200只破100元面值。那是系统性风险。市场给机会。稍微有点常识就明白中国不可能有一半可转债违约,大饼摊起来……。现在呢?495只转债,只有区区8-9只破面值。能跌破100的品种都是基本面情况很差。现在更本没到可转债的至暗时刻。不与猪摔跤,远离垃圾可转债才是上策。

低风险策略家 - 以低风险策略构建投资组合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CharlesIsMe 、IMWWD 、等待等待牛市 、录思集8 、 、 、 、 、更多 »
哈哈哈,这个风险提示太及时!关键是资金量越大越不能犯错,以后市场越来越券机会越来越少,更不能犯错。2015年,资金量做分级A下折套利,一次赚30+%已经很多了,不过那时候资金量应该和现在比不了。 现在亏一次30+%,顶15年全年收益都有可能。违约转债一旦判断错了,是永久性损失,哪怕割肉都要在别的品种赚50%才能回本,硬刚可能会让之前好多年的努力功亏一篑。
楼主当然也有很多成功的战绩,搜特下修博弈、海兰下修博弈、华自折价套利、九泰锐益折价套利等等,都是大获成功的。
更远一点,那就是超神的2015年了,整整一年,每次都踩在点上,几乎没有失手过。尤其是GZ时分级a下折套利,在GZ的背景下,顶着拒赎的传闻,用几乎颤抖的双手点下确认键。等到结算的时候,发现账户上莫名其妙多了一大堆钱,真的让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完全是做梦一样的...

赞同来自: yizhouhit 、Cogitators 、zhuqi123456 、憔悴损 、画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