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证券买卖有一个方向是,找低估的标的,分散甚至极度分散,同时接受不深入研究企业。正如破晓微光老师说的”低估分散不深研“。
低估,可以参考各种数据,相对值绝对值都有。分散,我理解就是仓位,设定比例,然后动态平衡或者网格或者轮动。这两者都有可操作性强的工具方法进行量化(至于是否真的达到低估分散,则是另一回事)。
那不深研呢?何谓不深研,如何量化该项指标?不看报表只看估值比率?只看三年报表而不是看十年报表?带着这些问题,笔者翻开了破晓微光老师的《投资要义》和关于施洛斯的文集《施洛斯资资料集》。
在《投资要义》的前言,破晓微光老师就提到:“未来只有一个,不对称却无处不在。预见未来的水晶球,是童话故事里的痴人说梦。我能给你的,只有应对未来的工具箱。”
未来的结局只有一个结局。作为A股中的一个散户,在买入后而结局到来前,无法干预所买企业的运营、市场资金的流动,无法改变投资的结局。
不对称却无处不在。在未来的结局没有带来之前,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但是可能性大小不一样。千米高空跳出飞机可能真的不会死,虽然可能性很低。
未来必来,但实在难以预测。
书中正文提出经营价值和清算价值的概率,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用清算价格对企业进行估值,同时关注企业的历史情况,通过关注指标的表现筛选或排除股票。也列举了破晓微光老师在2011年对万科A的研究报告,进而明确提出:对企业分析是无用的,应该分散地买入低市盈率和低市净率的股票。书中还提供了详细的选股方法,可谓手把手教学;也再次提到分析企业是无用的。
显然,破晓微光老师所说的“不深研”,就是普遍意义的不深研:不分析企业,只看比率;通过资产配置的动态平衡、系统性的机会进行获利。
但是这种不深研,是建立在高度分散、高度量化的基础上,似乎已经成为了某种策略的量化基金了。
我们再来看下,另一位分散低估的代表人物,沃尔特施洛斯,对“不深研”的看法。
首先要提出的是,普遍提到的施洛斯是指沃尔特施洛斯,而实际上施洛斯基金有两位员工:沃尔特施洛斯及其儿子埃德温施洛斯。埃德温施洛斯在1972(还是73年?)年进入基金工作。书中提到:埃德温施洛斯加入后基金的业绩有所提高;埃德温施洛斯秉承沃尔特施洛斯的投资理念外,也提到了成长的重要性。两者是否有相关性或因果性,有待研究。
我们来看下施洛斯父子是怎么寻找、研究股票。
书中有很明确的表述,施洛斯父子寻找具有下跌保护的股票、低估的股票、被打压的股票。然后研究股票的资产质量,对资产进行评估,看下是否真的低估,以及当前的盈利情况,甚至会研究企业的竞争对手或者所在行业的状况。
他们会做一系列的研究:股价为什么被打压?价格低于净资产吗?净资产中是否包含商誉?过去10年股票的最高和最低价是多少?是否有现金流?是否有净利润?过去10年的表现怎么样?负债水平如何?所在行业如何?利润率如何?竞争对手的状况怎么样?是否不如竞争对手?下跌风险如何?上涨潜力如何?内部人持有多少股票?
他们也会与管理层沟通,拜访管理层、参加股东会;虽然次数很少。他们身处曼哈顿中区,20个街区内有大量上市公司,但他们也很少接触管理层(书中只提到三次)。而且沟通的目的不一样。他们是要了解企业现在的情况,而不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跟企业的财务经理谈话了解应收账款的情况,观察参会股东的身份了解内部人持股情况。沃尔特施洛斯就是在一次股东会上遇到了巴菲特。
如此看来,笔者觉得施洛斯父子已经是做了非常深入的深研了。试问集思录有多少人能实实在在地完成上述的研究;从所有A股股民来看,那更是大神级别的存在了。只不过施洛斯父子研究的方向,是过去与现在,而不是研究未来;研究的是过去事项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已实现的盈利,而不是预测未来的盈利。
当然施洛斯父子会持续关注企业的变化,进而判断是否继续持有或卖出。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那回到文首的问题,研究的深度有没有一个界限呢?书中也给了明确的答案:“他们不会深入研究企业,不想比管理层还了解经营情况。他们说自己没这个本事,也不想有这个本事。”
施洛斯父子在筛选企业的时候,有一条重要标准:管理层是否诚实。这是施洛斯父子投资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条,似乎是他们成功的必要条件。(“公司的 管理层不一定要多聪明,他们不必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但 一定要诚实。”)他们只跟诚实的人打交道。施洛斯父子相信,诚实的管理层,会努力把企业做好、改善企业的盈利情况。投资者只需要搞清楚企业当前的状况(资产、盈利或者行业等)与当前价格,从而进行投资。至于未来企业的发展,那是企业管理层的事情;当然投资者也可以深入研究,只是这样要花太多精力,比如彼得林奇。施洛斯父子曾经试过因反对大股东收购而打官司,但是这样不对他们的胃口。他们觉得这种清算要付出很大的精力,他们并不擅长也无法从中获得乐趣。他们转而以小股东的姿态进行买卖,关注企业的过去与现在,把盈利的事情交给诚实的人;而不是企图通过控制或清算企业而获利。
令人惊讶的是,当初发现牛股施乐的大施洛斯,明确的表示看好电动车的发展。他说,“我觉得投资时要尽可能不受情绪影响,分析判断问题要按逻辑来,不能按自己的喜好判断。举个例子,电动汽车是很了不起,但是现在的电动汽车还是离不开汽油。将来有一天,有人会发明出真正的电动汽车,一定会大获成功。不过,我不愿意因为将来有人会发明真正的电动汽车而买入一家汽 车公司。我宁愿买公司当下的现实,而不是未来可能的预期。”(2008年2月12日,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毂伟商学院(IVEY BusinessSchool)访谈)
那么能否如此解释,新的技术拥有现成的市场需求,明显能看得出是可以马上解决现实问题的。不用预测未来如何如何,只要做出来马上大卖的;用常识都能看出来的,获利的概率好比从千米高空跳出飞机会死掉。那大施洛斯也乐于以稍高的价格买入。(注意大施洛斯会控制仓位的)
另外沃尔特施洛斯还提到对中国的看法,(2008年2月12日,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毂伟商学院(IVEY BusinessSchool)访谈)
Q:你觉得亚洲的投资环境怎么样?特别是正在进行工业革 命的中国。
W:对这个问题,我的观点很明确c我倒是去中国旅游过。 我不买外国公司,这不包括加拿大,我买过一些加拿大的公 司。总的来说,我希望得到保护。我觉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没有美国这样的证券交易委员会,很难判断它们的上市公司。 有些公司,内部人士知道的消息更多,他们会利用内幕消息 交易.
我宁賦买美国公司,因为我了解美国公初.我不了解外国公 司,包括中国的公司。
不了解的话,我买了会很不放心。巴西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巴西把一家美国石油公司收购了,他们想收购就收购.买股 票能得到保护,我才觉得放心。我也不买欧洲的公司,因为 我不了解,特别是它们的年报是德语或法语的.我还是倾向 于买美国公司,这不是说我就是对的,只姑因为我了解才放 心,不了解就不放心。
这不禁让人想起近日蚂蚁集团上市的风波。
至此,笔者心中释然。所谓不深研,或者可以这样表述:研究资产,而不是盈利;研究过去和现在;把未来交给时间和诚实的人。
以沃尔特施洛斯的一句话结束本文:“我不知道将来会怎样,但是我知道自己的过去。”
低估,可以参考各种数据,相对值绝对值都有。分散,我理解就是仓位,设定比例,然后动态平衡或者网格或者轮动。这两者都有可操作性强的工具方法进行量化(至于是否真的达到低估分散,则是另一回事)。
那不深研呢?何谓不深研,如何量化该项指标?不看报表只看估值比率?只看三年报表而不是看十年报表?带着这些问题,笔者翻开了破晓微光老师的《投资要义》和关于施洛斯的文集《施洛斯资资料集》。
在《投资要义》的前言,破晓微光老师就提到:“未来只有一个,不对称却无处不在。预见未来的水晶球,是童话故事里的痴人说梦。我能给你的,只有应对未来的工具箱。”
未来的结局只有一个结局。作为A股中的一个散户,在买入后而结局到来前,无法干预所买企业的运营、市场资金的流动,无法改变投资的结局。
不对称却无处不在。在未来的结局没有带来之前,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但是可能性大小不一样。千米高空跳出飞机可能真的不会死,虽然可能性很低。
未来必来,但实在难以预测。
书中正文提出经营价值和清算价值的概率,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用清算价格对企业进行估值,同时关注企业的历史情况,通过关注指标的表现筛选或排除股票。也列举了破晓微光老师在2011年对万科A的研究报告,进而明确提出:对企业分析是无用的,应该分散地买入低市盈率和低市净率的股票。书中还提供了详细的选股方法,可谓手把手教学;也再次提到分析企业是无用的。
显然,破晓微光老师所说的“不深研”,就是普遍意义的不深研:不分析企业,只看比率;通过资产配置的动态平衡、系统性的机会进行获利。
但是这种不深研,是建立在高度分散、高度量化的基础上,似乎已经成为了某种策略的量化基金了。
我们再来看下,另一位分散低估的代表人物,沃尔特施洛斯,对“不深研”的看法。
首先要提出的是,普遍提到的施洛斯是指沃尔特施洛斯,而实际上施洛斯基金有两位员工:沃尔特施洛斯及其儿子埃德温施洛斯。埃德温施洛斯在1972(还是73年?)年进入基金工作。书中提到:埃德温施洛斯加入后基金的业绩有所提高;埃德温施洛斯秉承沃尔特施洛斯的投资理念外,也提到了成长的重要性。两者是否有相关性或因果性,有待研究。
我们来看下施洛斯父子是怎么寻找、研究股票。
书中有很明确的表述,施洛斯父子寻找具有下跌保护的股票、低估的股票、被打压的股票。然后研究股票的资产质量,对资产进行评估,看下是否真的低估,以及当前的盈利情况,甚至会研究企业的竞争对手或者所在行业的状况。
他们会做一系列的研究:股价为什么被打压?价格低于净资产吗?净资产中是否包含商誉?过去10年股票的最高和最低价是多少?是否有现金流?是否有净利润?过去10年的表现怎么样?负债水平如何?所在行业如何?利润率如何?竞争对手的状况怎么样?是否不如竞争对手?下跌风险如何?上涨潜力如何?内部人持有多少股票?
他们也会与管理层沟通,拜访管理层、参加股东会;虽然次数很少。他们身处曼哈顿中区,20个街区内有大量上市公司,但他们也很少接触管理层(书中只提到三次)。而且沟通的目的不一样。他们是要了解企业现在的情况,而不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跟企业的财务经理谈话了解应收账款的情况,观察参会股东的身份了解内部人持股情况。沃尔特施洛斯就是在一次股东会上遇到了巴菲特。
如此看来,笔者觉得施洛斯父子已经是做了非常深入的深研了。试问集思录有多少人能实实在在地完成上述的研究;从所有A股股民来看,那更是大神级别的存在了。只不过施洛斯父子研究的方向,是过去与现在,而不是研究未来;研究的是过去事项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已实现的盈利,而不是预测未来的盈利。
当然施洛斯父子会持续关注企业的变化,进而判断是否继续持有或卖出。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那回到文首的问题,研究的深度有没有一个界限呢?书中也给了明确的答案:“他们不会深入研究企业,不想比管理层还了解经营情况。他们说自己没这个本事,也不想有这个本事。”
施洛斯父子在筛选企业的时候,有一条重要标准:管理层是否诚实。这是施洛斯父子投资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条,似乎是他们成功的必要条件。(“公司的 管理层不一定要多聪明,他们不必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但 一定要诚实。”)他们只跟诚实的人打交道。施洛斯父子相信,诚实的管理层,会努力把企业做好、改善企业的盈利情况。投资者只需要搞清楚企业当前的状况(资产、盈利或者行业等)与当前价格,从而进行投资。至于未来企业的发展,那是企业管理层的事情;当然投资者也可以深入研究,只是这样要花太多精力,比如彼得林奇。施洛斯父子曾经试过因反对大股东收购而打官司,但是这样不对他们的胃口。他们觉得这种清算要付出很大的精力,他们并不擅长也无法从中获得乐趣。他们转而以小股东的姿态进行买卖,关注企业的过去与现在,把盈利的事情交给诚实的人;而不是企图通过控制或清算企业而获利。
令人惊讶的是,当初发现牛股施乐的大施洛斯,明确的表示看好电动车的发展。他说,“我觉得投资时要尽可能不受情绪影响,分析判断问题要按逻辑来,不能按自己的喜好判断。举个例子,电动汽车是很了不起,但是现在的电动汽车还是离不开汽油。将来有一天,有人会发明出真正的电动汽车,一定会大获成功。不过,我不愿意因为将来有人会发明真正的电动汽车而买入一家汽 车公司。我宁愿买公司当下的现实,而不是未来可能的预期。”(2008年2月12日,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毂伟商学院(IVEY BusinessSchool)访谈)
那么能否如此解释,新的技术拥有现成的市场需求,明显能看得出是可以马上解决现实问题的。不用预测未来如何如何,只要做出来马上大卖的;用常识都能看出来的,获利的概率好比从千米高空跳出飞机会死掉。那大施洛斯也乐于以稍高的价格买入。(注意大施洛斯会控制仓位的)
另外沃尔特施洛斯还提到对中国的看法,(2008年2月12日,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毂伟商学院(IVEY BusinessSchool)访谈)
Q:你觉得亚洲的投资环境怎么样?特别是正在进行工业革 命的中国。
W:对这个问题,我的观点很明确c我倒是去中国旅游过。 我不买外国公司,这不包括加拿大,我买过一些加拿大的公 司。总的来说,我希望得到保护。我觉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没有美国这样的证券交易委员会,很难判断它们的上市公司。 有些公司,内部人士知道的消息更多,他们会利用内幕消息 交易.
我宁賦买美国公司,因为我了解美国公初.我不了解外国公 司,包括中国的公司。
不了解的话,我买了会很不放心。巴西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巴西把一家美国石油公司收购了,他们想收购就收购.买股 票能得到保护,我才觉得放心。我也不买欧洲的公司,因为 我不了解,特别是它们的年报是德语或法语的.我还是倾向 于买美国公司,这不是说我就是对的,只姑因为我了解才放 心,不了解就不放心。
这不禁让人想起近日蚂蚁集团上市的风波。
至此,笔者心中释然。所谓不深研,或者可以这样表述:研究资产,而不是盈利;研究过去和现在;把未来交给时间和诚实的人。
以沃尔特施洛斯的一句话结束本文:“我不知道将来会怎样,但是我知道自己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