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个境内资本市场最具创新性的投资品种,在一片骂声怨声赞美声中走向落幕。他这一辈子风光过也失意过,到了这般田地,不过过眼云烟。
一、初生分级不怕虎
2007年7月17日,诞生了第一只代号为150001的分级基金:国投瑞银瑞福进取,不幸的一生就此展开。
与我们熟识的分级基金规则不同,瑞福进取的好兄弟稳健型份额并没同步上市,没法进行各种折溢价套利的瘸腿老兄是吸引不了太多人的关注的。
小编是2010年、2011年那会儿才知道分级的,做的第一只印象深刻,是国联安的双喜临门:双禧A和双禧B,之后又开始关注其银华的锐进和稳进,也就是JSLer常说的18和19。
那段时间的分级基金有两个特点:
1、不同分级之间规则差异较大。
由于是创新产品,基金公司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未形成统一的规则,不同分级在杠杆率、上下折、阈值等关键规则的设定上还存在较大差异。
2、分级A的价值没有被发现。
分级产生初期,分级A的价格是被严重低估的,当时很少有机构买分级,玩的主要还是些喜欢琢磨的小散,一方面是他们的风险偏好较高,对稳定吃息的稳健型产品不太感冒,一方面是当时市场上普遍琢磨着分级A是不是就想每年付息,压根就没想还本?
3、折溢价空间长期存在
当时还没有JSL这种方便的折溢价计算工具网站,基本上算折溢价主要就是靠小散户手工计算,像数学不好的小编,连阈值是读yu还是fa都分不清,就更算不明白折溢价搞不懂套利规则了,所以很多分级能长期保持着溢价。
二、家有分级初长成
2014年以前是分级基金的稳健成长期。这段时期分级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分级的关注者增多,出现了分级基金专业网站
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开始关注分级这一产品,DAVID、优美等大V开始在某球某录上普及分级的玩法,出现了一些提供分级折溢价数据的专业网站,当时比较火热的是之前说的18、19和神奇的22、23,也就是深成指A、深成指B。
2、机构投资逐渐发现分级的价值
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发现了分级A的价值,分级A和保险机构简直是天造地设。机构的参与逐渐让A类的价值得到体现,分级的整体估值趋向合理。
3、分级产品的规则设计逐渐趋同
经过了6、7年的探索,基金公司也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分级产品的设计规则,上下折+定折+分拆合并的设计让分级A和分级B的利益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
三、分级的疯狂,韭菜的噩梦
分级产品的设计天生就是韭菜的坟墓,高杠杆的诱惑足够吸引韭菜的眼球,而产品规则的复杂却不是小韭菜短时间能研究明白的。
券商B、军工B。。。14年大牛市里,套利者们每挥动一次镰刀,就能获得20%的收益,而需要的时间仅仅不到一周,机灵的套利者们甚至发明了自动收割机,连续滚动的收割着韭菜们996堆起来的血汗。发行分级的基金公司也乐见其成,趁乱牟足了劲发新分级,敞开大门诱惑着韭菜。
大牛市之后便是千股跌停,熔断,人性的贪婪和恐惧在那一刻表现的淋漓尽致,刚反应过来的韭菜不顾一切的逃出深渊,谁料到,套利者反手一个折价套,榨干半残的韭菜们最后一滴血。
幸存的韭菜们呻吟着,互相舔舐着伤口,有的人默默低声抽泣,后来成为了打工人;有的人义愤填膺,证监会门口拉起横幅做了B闹;还有的人始终不甘心,埋头苦学游戏规则,最终捡起了镰刀,痴痴的望着门外唱着歌的新韭菜。
分级基金与其说是收割着韭菜,不如说收割着人性的恐惧和贪婪,用极度冷血教育着投资者什么叫做投资的理性。
四、缺少韭菜的分级,英雄末路
监管机构更懂得教育投资者的无力感,最终选择使用限制和禁止分级基金来保护投资者。
最开始是设立了30万的投资者准入门槛,后来索性决定彻底取消分级。
韭菜加上机构的逐渐退出,让分级失去了往日的荣光,除了十倍杠杆的深成指B还能聚集点人气,大部分分级已经失去了流动性。
最开始的一段时间,留守的套利者还不相信分级基金会彻底退出,毕竟从法律上讲这需要经过基金持有人大会的同意。确实,冷血的人往往更为天真。。。
随着自导自演的基金持有人大会闹剧,最后一批天真的人也离开了分级,这会,彻底没流动性了。
流动性的缺失导致分级定价的失衡,完美的平衡逐渐崩塌,基金公司不得不通过行政限制申购金额,苟延残喘的熬过最后几天。
2020年12月31日,分级终于走向了他生命的尽头,噫嘘唏,呜呼哀哉。
受过伤的韭菜们因为分级结束而弹冠相庆,有的人觉得每次都是靠将投资者赶出去的方式来保护投资者有些不妥,也有的人心疼宛如艺术品的分级产品设计被砸碎,还有的人迷茫中国资本市场金融创新的路在何方。。。
算了,身后事留着后人评说吧。
一、初生分级不怕虎
2007年7月17日,诞生了第一只代号为150001的分级基金:国投瑞银瑞福进取,不幸的一生就此展开。
与我们熟识的分级基金规则不同,瑞福进取的好兄弟稳健型份额并没同步上市,没法进行各种折溢价套利的瘸腿老兄是吸引不了太多人的关注的。
小编是2010年、2011年那会儿才知道分级的,做的第一只印象深刻,是国联安的双喜临门:双禧A和双禧B,之后又开始关注其银华的锐进和稳进,也就是JSLer常说的18和19。
那段时间的分级基金有两个特点:
1、不同分级之间规则差异较大。
由于是创新产品,基金公司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未形成统一的规则,不同分级在杠杆率、上下折、阈值等关键规则的设定上还存在较大差异。
2、分级A的价值没有被发现。
分级产生初期,分级A的价格是被严重低估的,当时很少有机构买分级,玩的主要还是些喜欢琢磨的小散,一方面是他们的风险偏好较高,对稳定吃息的稳健型产品不太感冒,一方面是当时市场上普遍琢磨着分级A是不是就想每年付息,压根就没想还本?
3、折溢价空间长期存在
当时还没有JSL这种方便的折溢价计算工具网站,基本上算折溢价主要就是靠小散户手工计算,像数学不好的小编,连阈值是读yu还是fa都分不清,就更算不明白折溢价搞不懂套利规则了,所以很多分级能长期保持着溢价。
二、家有分级初长成
2014年以前是分级基金的稳健成长期。这段时期分级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分级的关注者增多,出现了分级基金专业网站
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开始关注分级这一产品,DAVID、优美等大V开始在某球某录上普及分级的玩法,出现了一些提供分级折溢价数据的专业网站,当时比较火热的是之前说的18、19和神奇的22、23,也就是深成指A、深成指B。
2、机构投资逐渐发现分级的价值
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发现了分级A的价值,分级A和保险机构简直是天造地设。机构的参与逐渐让A类的价值得到体现,分级的整体估值趋向合理。
3、分级产品的规则设计逐渐趋同
经过了6、7年的探索,基金公司也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分级产品的设计规则,上下折+定折+分拆合并的设计让分级A和分级B的利益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
三、分级的疯狂,韭菜的噩梦
分级产品的设计天生就是韭菜的坟墓,高杠杆的诱惑足够吸引韭菜的眼球,而产品规则的复杂却不是小韭菜短时间能研究明白的。
券商B、军工B。。。14年大牛市里,套利者们每挥动一次镰刀,就能获得20%的收益,而需要的时间仅仅不到一周,机灵的套利者们甚至发明了自动收割机,连续滚动的收割着韭菜们996堆起来的血汗。发行分级的基金公司也乐见其成,趁乱牟足了劲发新分级,敞开大门诱惑着韭菜。
大牛市之后便是千股跌停,熔断,人性的贪婪和恐惧在那一刻表现的淋漓尽致,刚反应过来的韭菜不顾一切的逃出深渊,谁料到,套利者反手一个折价套,榨干半残的韭菜们最后一滴血。
幸存的韭菜们呻吟着,互相舔舐着伤口,有的人默默低声抽泣,后来成为了打工人;有的人义愤填膺,证监会门口拉起横幅做了B闹;还有的人始终不甘心,埋头苦学游戏规则,最终捡起了镰刀,痴痴的望着门外唱着歌的新韭菜。
分级基金与其说是收割着韭菜,不如说收割着人性的恐惧和贪婪,用极度冷血教育着投资者什么叫做投资的理性。
四、缺少韭菜的分级,英雄末路
监管机构更懂得教育投资者的无力感,最终选择使用限制和禁止分级基金来保护投资者。
最开始是设立了30万的投资者准入门槛,后来索性决定彻底取消分级。
韭菜加上机构的逐渐退出,让分级失去了往日的荣光,除了十倍杠杆的深成指B还能聚集点人气,大部分分级已经失去了流动性。
最开始的一段时间,留守的套利者还不相信分级基金会彻底退出,毕竟从法律上讲这需要经过基金持有人大会的同意。确实,冷血的人往往更为天真。。。
随着自导自演的基金持有人大会闹剧,最后一批天真的人也离开了分级,这会,彻底没流动性了。
流动性的缺失导致分级定价的失衡,完美的平衡逐渐崩塌,基金公司不得不通过行政限制申购金额,苟延残喘的熬过最后几天。
2020年12月31日,分级终于走向了他生命的尽头,噫嘘唏,呜呼哀哉。
受过伤的韭菜们因为分级结束而弹冠相庆,有的人觉得每次都是靠将投资者赶出去的方式来保护投资者有些不妥,也有的人心疼宛如艺术品的分级产品设计被砸碎,还有的人迷茫中国资本市场金融创新的路在何方。。。
算了,身后事留着后人评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