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和大家聊聊择时,在这方面我本人自诩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各类资产择时(股债期)差不多每年都要贡献收益的30%。正好近期,集思录知名铲子专卖户盛唐风物老师发布了一篇《年化收益273%的元旦节交易策略,我准备上了》的文章。其中提到了一个元旦节做多的日历效应择时策略。大家对此争议很大,有人认为是数据巧合,有人认为赚钱就是王道,事实上的确存在这样的规律。甚至去年一战封神的一扔大师专门写了一篇《年化收益170%的519行情交易策略,你准备上吗》来嘲讽此文的逻辑。今天就从盛唐老师这篇文章出发和大家讨论一下择时以及投资研究的科学方法。
简述:盛唐老师发现了一个规律,元旦节前两天股市往往倾向于上涨,上涨概率和期望收益都高于平时。同时,结构上,大盘股收益更佳。因此推荐大家在节前2日买入获取这部分股市大概率上涨的收益。
2020年结果:股市最后两天如期大幅上涨,而且以上证50为代表的大盘股上涨幅度高于小盘股
主要质疑点:
(1)有人认为无逻辑支撑的数据统计毫无意义,今年是又蒙对了
(2)一年才一次的策略,天然具有小样本的属性,从而让数据巧合更加容易发生
(3)只要愿意统计,一年中总有某几天的收益是最高的。因此这是先有数据再有结论的屁股决定脑袋的策略。
接下来,我们尝试采用实证的方法去检验或推测,到底元旦效应的超额收益是真实的还是一个数据巧合。
如同做任何一个严肃的研究一样,所有的科研从发现到最终为人所用都需要四步:发现现象、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实践应用。在这个择时策略的研究过程中,盛唐老师之所以被大量诟病的原因就在于仅有第一步和第四步。那么,我这里越俎代庖,把这四步给补全(这里可能和原作者解释不一致,那就作为我本人的研究)。
第一步:观察、发现现象并总结
1.元旦日前容易发生股市的上涨
2. 这样的上涨以大盘股最为显著
第二步:提出元旦日历效应产生原因的合理假设(假说):
1.元旦并不是一个随机日(random day),而是大量金融机构和基金经理的年度考核终结日。同时,各大金融机构的年内头寸基本上在元旦前都要结平。
2. 那么假设大家都不太会在最后一刻才结平头寸,往往预先结清,那么可能会产生结清头寸后多余的资金已经闲置而进入股市的可能。
3. 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年末可能的资金潮汐流,而且这样的潮汐流是由主流金融机构的资金流主导的。因此会更多影响机构参与的投资品种,比如上证50而非中证1000。
4. 如果用上述假设推演,那么起码在元旦节效应的情况下,似乎可以自圆其说。
第三步:基于假设进行外推,并对外推的样本进行检验
推论1:如果第二步的假设成立,那么这种资金流的潮汐性理应不是一次性的。在其他的可类比的情况下应该同样出现类似情况。
推论2:年末是考核日,也是重要头寸日。那么理所当然的,每个季末和月末也是类似的日期
由推论1和推论2结合,我们可以得到:
推论3:如果存在元旦效应(年末效应),那么理论上应该还存在季末上涨效应和月末上涨效应。同时,由于驱动的逻辑一致,季末效应和月末效应的大小盘应该依然保持大盘股比小盘股涨得更多的结构。同时,由于季末和月末的考核以及头寸要求没有年末那么高,整个策略的效果应该是元旦上涨效应(年末效应)>季末上涨效应>月末上涨效应。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很简单了。就是验证一下推论3这个和元旦效应的样本已经完全没关系的策略,是否存在季末和月末上涨效应,尤其是剔除12月底的数据后是否依然存在上述效应。如果统计后的结果依然呈现出上涨,且上涨的结构和我们预期的结构一致,那么大概率这就不是一个数据巧合了。
那么下面正式进行测试(量化回测):
测试对象: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指数
测试区间:2005年1月1日-2020年9月30日
测试策略:
(1)测试元旦效应策略(每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持仓)平均收益、中位数收益、胜率、样本量以及净值曲线
(2)测试包含元旦效应的季末效应策略(每季度最后一个交易日持仓)平均收益、中位数收益、胜率、样本量以及净值曲线
(3)测试不包含元旦效应的季末效应策略(1、2、3季度最后一个交易日持仓)平均收益、中位数收益、胜率、样本量以及净值曲线
(4)测试不包含元旦效应的月末效应策略(1-11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持仓)平均收益、中位数收益、胜率、样本量以及净值曲线
更新:
由于本帖热度超出预计,同时也有一些朋友和我交流,希望聊得更多一点。正值一年之初,我决定利用该贴作为本人的择时实盘记录贴,希望能通过未来一年的实盘成绩在集思录上为择时策略正名。同时,能通过每日实盘的交流,更多和大家分享指数择时的收益及风险思考历程。
简述一下本次实盘的择时策略方法:
择时品种:中证500
择时观点:多头、偏多、无观点、偏空、空头(观点分别对应:100%多头仓位、50%多头仓位、0%仓位、50%空头仓位、100%空头仓位)
更新频率:日频
更新时间:每日收盘后更新次日择时观点
更新简评:会简述本日择时观点的主要理由
其他固定更新内容:择时累计净值、指数累计净值
策略判断依据:涵盖量价时空、内外影响、宏观微观等多维度的指数择时框架,量化方法实现

赞同来自: 闲菜 、孤独的长线客 、饺子仔仔 、甘泉 、rochellef1 、 、 、 、 、 、更多 »
今日实现收益:0%
2021.1.1至今累计净值: 1.0413
简评:今天大跌,空仓者内心平静。各个指数的量都已经缩得看不见了,经过今天一役,趋势也被损害了不少。当然,短期并不看空,尤其是本周末或下周初下跌释放压力以后,到2月中旬还是比较乐观的。
12月M1拐头、Shibor见底回升、贷款收缩,都暗示着本轮基钦周期的信用子周期已经逐步看到拐点。这是一个长周期的拐点,暗示着一线房价在今年下半年的见顶。当然股票也不可能置身事外。
问题是什么时候逃?现在肯定是已经进入泡沫了,但刚刚进入泡沫就逃不符合我们策略投资者的逻辑(赵丹阳07年3000点清仓,因为他是价值投资者),位置+方向才能驱动我们做出交易。同时,昨天的文章已经提到,可能这次,新基金的募集速度会是一个重要观察变量。
中证500择时累计净值曲线如下:


另外看楼主在点评ic,请教一下楼主,ic长期贴水这么厉害,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用大量资金看空来解释不太合理,大资金应该不会裸空,如果贴水严重,性价比很低,特别是现在牛市氛围;如果用多if空ic策略来解释,也只是近几个月的事情。所以我在想,是不是空ic配合什么操作,有大于ic贴水的收益。比如之前用的空ih多权重股打新,如果打新收益20,做空贴水10也是合算的

赞同来自: 钱一多啊 、甘泉 、dingo49 、vizla 、路人甲pro 、更多 »
今日实现收益:0.113%
2021.1.1至今累计净值: 1.0413
简评:各维度后继无力,明天开始中证500的强上升之势也没有了,下调至中等上升势。300和50维持强上升势,但没有其他变量配合,胜率*赔率不够让我参与。
今天看多看了个寂寞,承担了巨额市场波动最后赚了个0.1%,从我的体系来看非常不合算。市场分化如此之大,让我们突然觉得似乎择时的意义开始减弱了。上证50最后赚了不少,国证2000最后跌了不少,中证500在当中,不涨不跌。
中证500择时累计净值曲线如下:

赞同来自: 细水长流422 、Ake90 、vizla 、甘泉 、wangasus 、 、 、 、 、 、 、 、 、 、更多 »
昨天今天两天的大涨我都没吃到。试问伤不伤心,后不后悔?伤心说实话是有一点的(你看,虽然我在回复 @涅槃2020 的问题时很明白幸福感来自哪里,但我依然没法让自己跳出云端看众生)。但后悔?不可能的。
为什么?因为今天的涨跌我本来就算不出来啊。否则我的观点为什么叫无观点呢?无观点的意思就是“不知道”嘛。不知道的时候怎么办呢?空仓呗。这叫知行合一。
对一个自己没有能力算出来的东西感到后悔是极端愚蠢的,否则我为何不每天为自己没算出本期双色球的号码、赌球赛的胜负、赌马的结果而后悔呢?说白了,能力圈以外的钱没赚到,本来就理所当然,自然也无需后悔。同理,莫名其妙赚到了能力圈以外的钱可能也不是好事,因为这可能诱使你放弃自己“坚守能力圈”的原则。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能力圈?瞎举一个例子,盛唐老师认为“元旦效应”是他能力圈。我认为仅仅“元旦效应”不构成我的能力圈,我的能力圈还要进一步收缩,所以盛唐老师可能每个元旦都会做多,而我则会在某些元旦做多。无论“能力圈”多大多小,每个人知道自己在这个战场上有优势的,赔率*胜率>1,这个战场就是他的能力圈。
德隆大师的“三个知道”是最简单最狭义的能力圈的定义,因为根据他的定义,你需要知道投资目标的点估计(最多亏多少)。很多无法得到明确点估计的投资可能不符合“三个知道”,但他依然可以构成一些人的能力圈,这些人可以用“区间估计”构建自己的能力圈,这种能力是比较难的能力,我还在学习之中。
最后通报一下,今天本想把ID改成“泛舟”,可惜名字已经被用了。
本来现在的ID是读书时起的中二名字,上班后的笔名就一直叫泛舟。
那么就暂且把ID改成 “泛舟Rain”,好了。通报一下,免得大家发现多了一个奇怪的人。

今日实现收益:0%
2021.1.1至今累计净值: 1.0400
简评:今天股市大涨,但成交量还是没有放大,属于垃圾时间,明日依然空仓。
中证500择时累计净值曲线如下:

涅槃Nirvana - 慢慢变富
赞同来自: flybirdlee 、好奇心135 、路林 、初出茅庐 、钱一多啊 、 、 、 、 、 、 、 、更多 »
现在问题来了,我们如何证明自己不是那只鸽子呢?
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实验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t41127ux?from=search&seid=8869362970091362297

赞同来自: 细水长流422 、小路之歌 、听风绝弦 、generalu 、skyblue77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有很多投资牛人都认同一局投资名言“只应对,不预测”。
N年前初入投资的我对这句话非常困惑,如果不预测,你不知道未来是上涨还是下跌,怎么决定买入还是卖出?但多年后,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的研究和投资中不知不觉早已使用了这个思想方法。
何谓“只应对,不预测”?在我看来,大家中学时学过的一句英语名言可能比其他的中文解释都要贴切些:“Hope for the best, prepare for the worst”。同时,我们可以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讲的是我们的行为,而我们的行为是针对这个客观世界的。
理解这句话,我们要做两步:
1.认知世界
2.做出决策
人们所能认知的客观世界
我们做投资,对未来一定是要有一个观点的,否则投资决策无法做出的。这样的一个观点可能不一定是一个绝对的观点(买A能赚钱),有时可能是一个相对性的观点(我不知道买A能不能赚钱但我知道,相比起买B,买A更好)。
但世界是不可以被全部认知的,无论我们的理论多么完备,数据多么详实,统计结果多么显著,都仅仅代表我们的预期。所以我们真正能够确定的是:
1.我们不能完全确定任何事
2. 我们可以大概确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3.我们还不知道我们有哪些不能确定
如果把上面的情况用数学语言描述,就是“我们大概可以知道一件事情未来结果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但我们永远测不准这件事的结果会落在哪个点上”。这样的话说起来有点玄学,似乎近似“测不准原理”或“薛定谔的猫”。但事实如此,那么问题就落在,我们怎么去面对这个“可以测但又测不准”的世界了。
决策与行动
假设一个情景:
真实的世界(概率分布函数):股票的收益为90%赚200%,10%亏100%。(色子1-90赚钱,91-100亏钱)
(1)预测:
观点:我认为这个股票肯定可以赚200%,虽然赌输了会血本无归,但概率太小了,忽略不计。
行动:全部买入
买定离手后,色字开始旋转
平行世界A:色子落在77,大概率事件发生,我赚了200%。
心态:我掌握了世界的真理,我是股神。
平行世界B:色子落在91,小概率事件发生,我亏了100%。
心态:我的运气太差了、垃圾证监会、狗庄
(2)应对:
观点:我认为这个股票肯定可以赚200%,我知道赌输了会血本无归。我能承受的最大损失是本金的20%。
行动:根据我能承受的最大损失,我买入了20%
平行世界A:色子落在77,大概率事件发生,我赚了40%。
心态:这次果然赢了这个策略是可行的,下次继续。
平行世界B:色子落在91,小概率事件发生,我亏了20%。
心态:这次运气比较差,但我还有再战之力。只要这个游戏能一直玩下去,我总能赢。
最后的最后,根据上面的事例,抽象汇总成数学语言,留下3张图。估计比较晦涩,看得懂的人不多,也是赠与有缘人。提示一点,鸭蛋2020年6月所投资的工具,它的收益概率分布形状是怎么样的?

赞同来自: 孤独的长线客 、将臣 、shiro1234 、好奇心135 、miniming更多 »
今日实现收益:0%
2021.1.1至今累计净值: 1.0400
简评:昨天刚说了最近净值有些运气成分,今天指数就涨了0.89%,真是开光嘴,被piapia打脸。
昨天提到大小盘股票的量能衰竭比较确定,今天的上涨又是一个非常非常明显的缩量,而南下资金天天破200亿。难道基金经理真的拿到钱全跑去买港股了吗?我本人对港股非常苦手,所以港股的配置都是依赖会港股配置的基金经理,让他们帮我打工。从去年8月开始配(逻辑:盈利改善),11月大幅加仓港股基金(逻辑:AH溢价极值,2021年流动性外溢),这两天又加了点(逻辑:人民币汇率短期见顶)。
投资港股的思路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兴业证券的张忆东老师的分析。忆东总是我很尊重的宏观策略分析师,他对今年港股的判断非常有价值。建议大家可以去读一读他的公众号。
中证500择时累计净值曲线如下:

miniming - 小亏小赚,偶尔大赚,绝不大亏,慢即是快
1. 春节属于变相的“元旦/国庆”,春节前部分保守资金和过年消费可能赎回,节前一段时间可能基金的操作很可能是类似的提前布置并导致节前最后一两个交易日的买入。
2. 不同的是春节左右对应一部分人的年终奖,散户资金更充裕。
所以可能的情况是节前一段时间市场相对低迷,春节左右几个交易日股市容易涨。

赞同来自: 小岛藤子 、skyblue777 、newsu 、coolchan 、夜雨沧神 、 、 、 、 、更多 »
今日实现收益:0%
2021.1.1至今累计净值: 1.0400
简评:今天指数有些纠结,最后尾盘还是下跌了。大家看到我这几次空仓都下跌感觉好像很神,其实最近业绩有些超预期,正常情况下空仓对应的是“无法预测”。我“做空”的时候才是比较确定的下跌。所以最近的净值是有一些运气成分的。
大盘股的量衰竭看来是比较确定了,最近市场比较明显的是大小盘比例再次反弹。目前大小盘风格是达到了一个较为极端的位置,继续向下突破有一定阻力,本质上是需要经济基本面和业绩端的确认。估计在这里会纠缠个几个月。尤其是2月下旬左右应该会有比较明显的小盘风格大反弹。
中证500择时累计净值曲线如下:

赞同来自: 细水长流422 、小岛藤子 、Shawlock 、coolchan 、leader 、 、 、更多 »
今天和大家讨论一个近期券商和散户都关心的问题,增量资金。目前的增量资金来源很清晰,那就是新成立的公募基金。新时代的策略首席呐喊增量资金入场已经呐喊了挺久了,这两天似乎开始得到了认可。
的确,这两天大家的朋友圈里如果有银行、券商理财经理的话恐怕早就被铺天盖地的基金募集信息所淹没,新募集的基金似乎个个超额配售,好像全社会有无数资金涌入基金。
海通策略荀玉根今天发了一篇报告做了个基金入市规模的测算,结论是2021年有1.8万亿资金借基金入市。拆分为:1.2万亿新基金募集、0.6万亿已募集未建仓。看上去很激动人心。
的确,我之前一直说股市看不清的核心原因就在于微观流动性。因为宏观流动性是确定性的向下,而基金募集等微观流动性短期是确定性向上,因此今年股市的流动性是不确定的。
但这些钱都会如之前很多人推测的,基金经理买自己喜爱的白马股,因此越贵的越有上涨空间吗?恐怕未必。
原因如下:
1>AH股的双向通道打开
12月底以来,南下资金基本上以每天100亿的速度扫货港股。这些钱是谁?我的观点是,大部分都是新获得资金的公募基金经理。
2>alpha和beta的价格差
目前的A股本质上是这样的:“alpha非常贵,beta非常便宜”。什么意思?就是目前的市场给那些有长期高增长高ROE的企业过高的估值,但有些具有行业、个股改善属性的股票,他们的估值非常便宜。
具体而言,未来5年平均增速为25%的股票现在大概能给50-60倍的估值。但未来2年平均增速为30%的股票大概只能给20-25倍左右的估值。
这样的性价比差异会使得投资者去对某些2021年业绩有确定性的个股进行配置。当然,这不意味着抱团的结束,只是新抱团对象的产生。

赞同来自: 细水长流422 、enzodino 、小岛藤子 、skyblue777 、elgma更多 »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在举r的例子前,我先补充一段策略宏观视角分析市场的视角,以便后面更好地理解折现率对择时的影响。
教科书上的财务分析往往喜欢用WACC(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作为r的替代来分析一个企业的价值,然而这样的分析虽无可厚非,但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WACC分析往往只能针对静态环境。如果我们是负责估值技术的资产评估师或投行IBD人员,那么完全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
但遗憾的是,作为二级市场投资者,尤其是一个策略投资者(非价值投资者)我们更关心的是企业价值的变化方向而非其实际价值。为什么?
因为,短期投资回报率=(买入时企业价值-卖出时企业价值)/买入时企业价值=企业价值变动/买入企业价值
你看,如果在短期(一年以内),我们的模型可以简化为一句话“企业价值变动幅度%=股价波动幅度%=投资收益率%”,为什么长期这句话可能不成立,我们以后再详细聊。
所以,作为投资考核期在一年以内的二级市场投资者,我们更关注投资要素的动态分析,即:各个重要定价要素向哪个方向变化。
因为投资收益率是delta(变化量),企业价值变动是delta,重要定价要素的变化方向也是delta。

赞同来自: 将臣 、狂奔得蜗牛 、rochellef1 、雷同 、brutwater 、 、 、 、 、 、 、 、 、 、更多 »
今日实现收益:0%
2021.1.1至今累计净值: 1.0247
简评:今天我的系统中无论大小盘都触发了超短周期的趋势动量做多信号,因此下周一开仓做多。但因为这个信号是超短期的,或许只能维持一天也未可知。
最近发现只要空仓,那么第二天的净值其实不用看也知道是不变。因此,修改了一下净值曲线的展现方式,把对标的中证500指数也一起放在收益曲线中,让择时策略的净值和中证500指数两条线赛跑,或许能更清楚择时策略的实际效果。
中证500择时累计净值曲线如下:

赞同来自: 小小野鹤 、听风绝弦 、Ake90 、甘泉 、wanghc02 、 、 、 、 、 、更多 »
2021年,DDM模型的变量怎么变化呢?我现在就可以告诉大家,是确定性的g上升但r也上升的年度(2017年也是此类型的宏观变量结构)。而2019年,是典型的折现率(r)下降但g也同时下降的年度(2014年也是此类型的宏观变量结构)。
这种时刻,宏观变量的变化方向相反,很难精确预测整体市场的波动,想明确得出结论必须判断g的增速和r的增速哪个更快,这类问题往往被我归类为“太难而不去思考”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这种时刻往往是结构性行情发生的时刻,往往对股市进行整体预测的意义不大(不是说方向或波动不大,而是指预测带来的超额收益的夏普比例太小)。
那么这种时刻,怎么去做择时呢?一句话:结构化分层分析
g是宏观经济的g,r是宏观的r,但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市值层次中股价对g和r的敏感性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平时对股票都会进行一个大框架的分类定义:价值股、周期股、成长股、垃圾股等等。
对g和r分别各举一个例子。
(一)g的分层:
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研究框架,依然是投资驱动的,未来或许会逐渐转向消费驱动,但目前的框架估计还能用个十年。如果是投资驱动,那么我们观察的宏观变量依然是发电量、水泥产量、地产开工竣工、地方债发行等等与地产基建等投资相关的核心变量。这是驱动中国过往20年经济驱动的核心变量。
但这样的经济结构,带动的是与宏观经济高度敏感的相关行业的盈利,煤焦钢、有色以及被按住之前的地产和大金融等,即我们通常理解的大金融大周期股。
这样的盈利周期对于分析酱油之类的必选消费品,指纹识别之类的成长股意义是非常有限的。即使由于投资拉动,你的收入被动增长了,也很难会传导到你家每天的酱油品牌选择和为每100ml酱油支付的价格。类似的,指纹识别公司的业绩更易受苹果新手机的技术路线选择、新手机预期销量、技术路线的成本、本次产品被排为一供还是二供以及产品良率等要素,而更少受到人们由于收入增加今年在手机上花6000元(减少花4000元)的影响。
上面的例子,汇总化、抽象化后可以总结为:远离原始供给、原始需求的行业、公司,由于其产业链盈利链条的权重逐层传递导致业绩弹性与终端需求、上层供给波动之间的低相关性。
将上面的逻辑总结成大家说的“人话”就是:经济好(坏)的时候周期股、金融股往往更受益(受损);而消费股、成长股往往呈现出“经济增速免疫”的特征,而由自身的需求、产业要素驱动。
那么,回到择时,在经济改善时选择当下盈利的波动方向更加利好的行业,而在经济恶化是选择“经济周期免疫”的行业和公司。这样的逻辑符合《股市择时的影响因素》帖子中情景4的“原始择时”逻辑。
《股市择时的影响因素》传送门: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07263?show_all_answer-TRUE__item_id-3440444__answer_id-3440444__single-TRUE#!answer_3440444
未完待续

赞同来自: dingo49 、将臣 、glsoul 、肥壮啃苹果 、yxxll123 、 、 、 、 、更多 »
今日实现收益:1.361%
2021.1.1至今累计净值: 1.0247
简评:昨天收盘的时候太早关程序,成交量数据刷错了。早上起来看了一下其实放量的状态没有变。所以早上开盘前9:03赶快发了个贴,改观点为看多。今天中证500的上涨本质上是对昨天下跌的补偿,即压缩后的反弹。只有大盘股才是真上涨。
今天小盘股的量终于撑不住了,我只能再次关闭仓位,今日收盘平仓(明日无观点,即空仓)。虽然小盘股今天量价关系开始衰竭,但大盘股量价关系依然良好,说不定大盘股还会牛一阵。
中证500择时累计净值曲线如下:

赞同来自: 细水长流422 、skyblue777 、甘泉 、饺子仔仔 、Syphurith更多 »
情景1:盈利及盈利预期不变,但折现率上升(货币收缩),所以企业价值下降了。
进一步仔细看,企业的原始PE=3.1451/1=3.1451倍
货币收缩后,企业的PE变成了3/1=3倍。
结论:流动性收缩会导致杀估值
再看情景2:本期盈利不变,未来盈利预期增速下降,折现率不变,所以企业价值下降了。
一样用刚才的方法风险,企业的原始PE=3.1451/1=3.1451倍
盈利预期调减后,企业的PE变成了3.0287/1=3.0287倍。
结论:即使流动性环境不变,当期的盈利也不发生变化,仅仅对企业的未来盈利预测下降也会导致杀估值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甘泉 、香草柠檬醛
有人问,g在最右边的展开式里怎么没有了?
那是因为D1=D0*(1+g1),D2=D1*(1+g2)。g被隐含在D的变化中了。
所以有人说,看不懂为什么g向上r向下就是买买买,那么数学公式告诉你,分子越大分母越小,等式的结果越大。
等式的结果是什么?是企业价值(V)。
同理,g向下r向上,就是卖卖卖了。
有人说,不对啊,如果折现率向上向下波动的确可以确认资产价格波动方向。但中国经济的g可从来没有掉到0以下过,凭啥g从15%掉到8%(gdp的名义增速),股市要跌?难道不是应该继续上升,只是上升的斜率减缓吗?
答:企业的价值不是仅仅有一期的现金流,而是人们对未来多期现金流折现后的结果。
我们假设一个A企业的生命周期有三期现金流分别为1、1.1、1.21,则隐含其D0=1,g=10%的假设。若其折现率固定为5%。则其原始企业价值(V0)=1+1.1/(1+5%)+1.21/(1+5%)^2=3.1451
情景1:r上升至10%,其企业价值=1+1.1/(1+10%)+1.21/(1+10%)^2=3
企业价值下跌了=3/3.1451-1=-4.6%,理论上即使企业盈利不变,则其估值应该下跌4.6%。
情景2:g下降至6%,则其企业价值=1+1*(1+6%)/(1+5%)+1*(1+6%)^2/(1+5%)^2=3.0287
企业价值下跌了=3.0287/3.1451-1=-3.7%,理论上该企业盈利增速下滑4%不变,则其估值应该下跌3.7%。
在情景2中,可以看出,g并没有下跌到负数,但企业价值下降了,股价下跌了。

其实很多策略在股市上涨时,怎么做都有效,震荡行情就不好使了,反复打脸,比如假突破,下跌更是做的越多错的越多,比如康美和茅台!就是很好的例子。
你不是要择时吗?今年你最好每天有个观点,用股市来验证你的观点。不要嘴炮,来点实际的操作,实盘交易!就像师作一样,明确告诉自己的观点!
我是长线+价投+死多。不择时。永远满仓。不到6000点,1:2的杠杆都不会卸。

赞同来自: 胡桃夹子 、华夏之盛 、neverfailor 、tigerpc 、泛舟Rain 、 、 、更多 »
拿美国举例,美国在过去20年里,经济增速也就2%,跟我们动不动就10%、6%比很慢了。但纵然只有2%,20年来,美国的资本市场里有30多家公司涨幅超过100倍,等于平均到每年的增速超过1倍,远远高过美国整个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你如果说,这太罕见了,100倍的公司毕竟可遇不可求。那好,咱们来放宽标准,有多少公司在这20年里涨幅超过30倍呢?130家公司。它们在这20年里的年化增速也是1.18倍。
在一个增速2%的经济体里面,年化增速超过1倍的公司也有130家之多,这个就是关注结构的价值。这也应了查理·芒格那句话:宏观是我们必须承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放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上,2%的整体经济增速是他们必须承受的,30倍甚至100倍的公司却是资本可以去发现、孵化和投资的。
所以,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把A股市场作为一个系统来看,战胜指数获得的结构性超额收益拉长了看肯定是正收益,特别是在中国。这也是在熊市里给自己的心理暗示,即熊市赔点没关系,我只要能战胜指数,在牛市里我能加倍从市场拿回来。

赞同来自: tsyy33 、sunpeak 、Ake90 、homanking 、细水长流4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他的思考维度和我非常契合,研究及关注点方法也和我很类似,感觉又看到了另一个我自己。
他在自己的帖子中提了几个思考题,这几道题,恰好我几年前刚刚做过。写了一篇回复给这位朋友,也分享给关注本帖的朋友们。
三个思考题:
1、那么多人转去做了期指期权,是不是盯着指数做,才更容易打败指数呢?我们投资的就是为了打败指数吗?还是什么?
2、大类资产配置或者全天候轮动去和满仓宽基指数去比收益率,本来就是关公战秦琼呢?(低风险策略跑赢指数真的很难很难,可能又是择时,又是策略,又是轮动还不如无脑满仓ETF组合收益来的高)
3、业绩考核周期到底应该定多长时间合适?一个季度,一年,一个牛熊周期,还是十年?对于不同的风险偏好和策略是否应该采取不同的考核标准?
我的回答:
(1)我们拿真金白银做投资当然不是为了打败指数,而是积累财富,回报家人,贡献社会。否则这个目标为“打败指数”的游戏也太昂贵了,同样这个钱,我为啥不去网游一掷千金获得万人崇拜?
所以我的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大家为什么去做指数而不是关心绝对收益?我的理解有3个主要原因:
1、指数是一个简单而纯粹的东西。是一个被“公开市场信息”驱动的东西,无论是散户还是机构,在指数投资上这是一个公平的战场。
而且它是“一个”投资中重要的东西,而我们在做投资的过程中有无数个东西要理解。我们做投资把一个东西理解了,确认自己可以战胜市场,那么继续拓展下一个能力圈。各个能力圈中,指数是最简单的“一个”。
2、实现完全的绝对收益太难。要战胜股市已经够难了,还要再2018年这种环境下战胜股市到实现正收益,这应该超过了99%人的能力。所以,退而求其次,我只需要战胜我自己设定的目标就好了。这个目标和投资标的越贴近越容易实现。
3、和心理学有关,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也”。99%的人对自己是否幸福是没有绝对认知的,否则消费主义也不会如此盛行,咪蒙也不会有那么多拥趸。当下,人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比较,即当下比参照对象好就是幸福。
根据参照对象的不同,一般有两种比较方法:时间序列比较和横截面比较。即和过去的自己比较 或 和现在的别人比较。
但,根据我的观察,人幸福感最主要的来源是第二个比较,即和现在的别人比较。我去年比老王赚的多,今年老王赚的比我多,即使我今年的工资还是涨了,可我还是不幸福。。虽然我现在可以在夏天吹着空调上着网一边吃重庆火锅,但我依然自认为没有300年前只能从冰窖里取冰吃西瓜的皇帝那么幸福。
所以,当大部分人以指数涨跌为对标时,你战胜指数的幸福感就会上升(18年大家亏了20%以上,我只亏了5%,依然感觉很爽)。类似的,同一笔钱,大部分人靠加杠杆投资房产获得“无法兑现的财富”增加时,你即使在股市通过低风险赚到了一样多的钱(两者难度千差地别,心理压力天差地别)。相信我,肯定是前者的老婆比你的老婆更幸福,只是因为他做了一件“大家都在做的事”,而且获得了成功。
(2)当然是关公战秦琼。你只看到人家2019-2020年吃肉的时候,怎么不去看看人家2008、2011、2015、2018年挨打的时候?最基础的经济学教材都会告诉你,人们是愿意为了稳定性而放弃部分收益的。而这个取舍的程度,就是每个人自己独一无二的效用曲线(Utility Curve)。
问题来了,两者可不可以比较?这个问题可不可以解决?当然可以。你想想自己愿意接受的最大回撤(以及自己投资的实际最大回撤),那么将其与股市的最大回撤比较,两者除一除。那么你就得到了,你所愿意承担的风险在股市里大概就是多少仓位(同样的仓位背后隐含了不同的风险)。
但问题怎么解决呢?孔曼子老师已经教你了“风险系数法”,本质上就是每一个金融硕士课程都会教的“VaR”方法(Value at Risk)。每个人做投资,应该是算好自己愿意承担多少风险,然后把这些风险用掉(配置资产就是配置风险)。这样你就获得了你的投资框架下风险最低收益最高的结果。
什么?你说孔老师的方法风险太低了,我的风偏高,按照孔老师的算法,我的仓位要超过100%了?
其实在我看来,一扔大师和孔曼子是一样的,只是孔曼子的最大回撤要求是10%,一扔大师的最大回撤要求是20-30%(类似指数)。你看人家一扔大师是怎么解决的?用杠杆工具呀。那样不就可以突破100%的仓位,同时获取自己的alpha了吗?只要你有自己控风险的方法,那么仓位和风险本来就不是一个意思。简单来说,2018年满仓股票的风险并不比当前半仓股票的风险要高。
(3)业绩考核期要定多久的问题,我们这里都是散户,没有负债端问题,所以理论上考核期可以无限长。这也是散户相对专业机构的核心优势。剔除这点,考核期主要取决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1.从内部而言,你的性格是沉稳的还是急躁的,影响你的考核期和投资策略。
你的投资周期(策略)是3年兑现(价值投资)还是日内兑现(做t),这些因素都决定你的考核期。你说我一个做t的失败了100天还说考核期是一年,合理吗?从统计学的视角来说,判断一个策略是否显著,你的样本量要足够大,要匹配你的样本发生频率。
2.从外部而言,最核心的要点在于:你的社会约束是什么?
比如,你的工作前景是否比较稳定,家庭不需要动用投资款?这笔钱3-5年也不需要动用?
比如你儿子未来3年后要上小学,你必须在此之前买一套学区房。那么3年以上的考核期就是不合理的。
比如你老婆能否忍受你连续亏损2年?会不会把你的投资资金没收?
总结一下,本质上,投资考核期要和你最初做投资的愿景(初心)保持一致。
胡言乱语一番,谨供参考

赞同来自: 火星十三粥 、czy34916806 、布朗123 、Syphurith
的确,教科书上的分子分母都有g,而且是一样的,即如果极端简化现实,那么就是您列的V=D0(1+g)/(r-g)=D1/(r-g)。但仔细思考这个g代表的含义,它要求我们预知企业整个现金流价值期的g,我们称之为“永续g”。
但一般在实际投资的方法框架中,我们用的是拆分的算法,即V=D0(1+g1)/(1+r1)+D1(1+g2)/(1+r2)+...+Dn-1(1+gn)/(1+rn)+清算价值。为什么?那是因为我们真的算得出D0、D1以及g1和g2,但我们很难算出永续g这个东西。
具体来说,从长期来看,分母端的g应当趋向于0(实际增速)或r(名义增速),否则从数学上就可以推导出该公司的价值为无穷大。
但分子端,我们可以做比较精确的2021年盈利预测,可以做有点靠谱的2022年盈利预测,但要是谁说他今天能做出比较准确的2025年盈利预测,那么你可以认为他是骗子。
所以,我们用DDM,判断整体经济或一个行业的DDM变量变化方向还是比较容易的。判断一家深度研究过的上市公司,甚至判断出未来3年g的置信区间也不是特别难事。但很难用它去计算准确的“企业价值”,更不用提整个“中国产业经济”的价值了。
基于上述原因,在我们的分析框架里D0和g一般都在分子端,r在分母端。反正意思到了即可,不用深究。

赞同来自: yaoxr 、御风飞翔 、dingo49 、Chengxi 、甘泉 、 、 、 、 、更多 »
我们普通小散甚至是国内的机构有什么条件和巴菲特的条件媲美,做出中短线的价投决策也理所当然啦。

sothin - 仓位决定心态和收益
赞同来自: rooyan 、bossnk 、Syphurith
仅年末,胜率75%,均值0.89%,总收益14.3%;
季末(含年末),胜率70.49%,均值0.64%,总收益48.5%;
月末(含季末,年末),胜率52.6%,均值0.26%,总收益52.3%。
@liu11liu11 @rainingstar

我认为做投资一定要有长远打算和大格局!不应该光看到眼前的1-3年的利益,应该要有5-10年以上的规划和眼光,这样才能走的更远,厚积薄发。共勉!

赞同来自: 你会卡尔吗 、vizla 、Syphurith 、泛舟Rain
其中的原因就是拉净值以及机构做业绩的需要。一是重仓股拉升,二是部分机构剩余资金进入。典型的如2016年12月险资作妖。
如果做这个策略的多了会导致提早下车,也就是最后一个交易日冲高就卖出,策略效果就打折扣。类似纳入指数的策略,此前很多人不知道,后来知道的多了,回测发现纳入指数前若干交易日和纳入后若干交易日对股价的正面影响,就导致很多资金提前潜伏,等公布纳入指数后高开就卖出,也有的等相关指数基金调仓再慢慢卖。但是这个策略做的人多了,甚至还出现踩踏,所以最好还是不要无脑做了。
类似的策略还有很多很多,基本都是悄悄赚钱就是了,一旦做的人多,反而有毒。类似所谓可转债双低策略,2020.12失败在于很多垃圾可转债,由于双低策略的人无脑买入,也有相当的溢价,完全没有考虑赖债的风险和公司股价是否高估。

赞同来自: 你会卡尔吗 、小岛藤子 、蚂蚱也是肉01 、Ake90 、北岸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我一直想在集思录写一篇有关宏观策略分析框架的文章。但这个问题实在太大,每次想到宏观框架的宏大,数据的复杂,逻辑的严密,没有个几万字想来是解释不清的,估计也没几个人想看。
再考虑到宏观模型的精密性,导致对其一知半解还不如完全不懂,而且我也不敢说完全领悟了其中的精髓。怕误人子弟,更怕贻笑大方。
那么今天,我就从最小的角度入手,极简化谈谈宏观和择时之间的关系,先写第一段。
如果要说哪个公式是金融学最伟大的公式,我一定会将这个荣誉送给DDM模型或者戈登股利增长模型(Gorden growth model)。公式我不列了,如果公式不懂也不愿意去查,那么下面的文字请不要读,有害无益。
DDM的三个要素:分子端的D0、分子端的g和分母端的r,简单可以理解为现金流、现金流增速和折现率。很多人用这个框架去分析个股,殊不知,整个经济体系也可以用这个框架去分析。
我的投资框架是基于宏观策略的,所以这三个要素中对我而言,最不重要的就是价值投资者最看重的D0。有人说,D0怎么会不重要,盈利来源于此,现金流来源于此,股息也来源于此。但宏观策略的框架中,没有“价值”的概念,我只做价值投机。
为什么?因为中国这篇土壤对价值投资非常不友好,在2014年我看到了10多倍的茅台,在今年我看到了60倍的茅台,哪个价值错了?在2007年我见到过4-5倍PB的银行股,在2020年我见到了4-5倍PE的银行股,请问哪个价值错了?赛道股今年的盈利增长普遍在15-30%之间,PE在50-100倍之间,这是否代表其价值的准确定位?
如果一个市场,对定价的错误可以长达3-5年不回归,那么做价值投资者,你必须
(1)确保你可以拥有3-5年的投资久期(用金融资管的话来说,你的负债端必须要超过3年)
(2)你必须预知3-5年后的未来
我自认没有等待3-5年验证一个观点正确与否的耐心,也没有能力去预知3-5年后的未来,因此我选择做最简单的事情:不去判断价值,只做两件事
(1)判断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下,同样价值的东西更受人欢迎(估值提升)
(2)判断什么时候,企业盈利在改善。什么时候企业盈利都往下走
简而言之,我做投资,不去判断DDM算出来的精确价值,我只判断DDM中各个因素的变化方向。如果要将这种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或许我能在券商研究所的策略组混一口饭吃。
那么,对我来说,要解决的问题就极端简化了:
(1)g向上还是向下?
(2)贴现率向上还是向下?
g向上,r向下,那么多多多,比如2020年。g向下,r向上,那么空空空,比如2018年。一切就这么简单。(未完待续)

赞同来自: 饺子仔仔 、雷同 、lwcdxx 、好奇心135
今日实现收益:0%
2021.1.1至今累计净值: 1.0269
简评:目前的走势真的很像2018年的1月,但要相信历史不会简单重复。而且流动性环境和宏观经济周期位置也与2018年有很大不同。如果说我在2018年初就知道2018年是一个戴维斯双杀年,那么今年从策略配置视角,只是一个A股性价比较低的年度,绝非双杀年。
今日最重要的择时关注要素是北上资金流入,206亿,创新高了。所以我不敢抵抗,量化模型告诉我,先周一翻多一天,之后边走边看。下周是决定一季度行情方向的重要一周。
中证500择时累计净值曲线如下:

赞同来自: zoudianhua 、细水长流422 、不驯服的野猪 、童童的爸爸 、generalu 、 、 、 、 、 、 、 、 、 、 、更多 »
甚至在各个指数大涨的2019年,仅周四持仓的各个指数的年度净值也仅为:
上证50 1.014
沪深300 0.969
中证500 0.913
更不用提那些大幅下跌的年度了,可见周四法定砸盘日这样一个老股民总结出来的朴素逻辑,时至今日依然有它的意义。
多年以前,泛舟刚刚开始研究择时的时候,周四效应也曾是泛舟择时框架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周四效应由于较低的信息比逐步退出了泛舟的择时框架。
但周四效应依然存在,包括泛舟本人的基金定投日也设定在周四,从长时间维度,不考虑交易成本,周四下跌效应预计依然将长期存在,且很难被市场纠偏。

赞同来自: go3k 、Ake90 、enzodino 、skyblue777 、华夏之盛 、 、 、 、 、 、 、 、 、更多 »
明天是周四,“自古以来”,在股民之间,周四都有“法定砸盘日”的代号。
与元旦效应不同,周四下跌的逻辑我认为是很强的,学界及机构、散户的观点几乎很少分歧,那就是中国股市独有的T+1交收制度。
具体而言,由于本周要取出的钱只有在周四卖出,周五才能取现。而周五卖出的资金只能在股票账户中等待一个周末才能取出。因此,以周为结算单位的交易习惯以及周末3天的资金成本综合起来,导致了周四习惯性卖出的强逻辑。
那么实证来看,周四的投资是否真的会产生亏损呢?我们截取了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三个指数自2005年以来的收益率数据,假设只在周四那天持仓,且没有交易成本,那么净值曲线会如何呢?

观点简述:
(1)宏观经济情况改善且物价稳定,政策紧缩风险减弱
(2)月初散户入场效应依然明显
(3)中证500 1月6日量未创新高,但还在放量区间,量价配合良好
今日实现收益:-0.177%
2021.1.1至今累计净值: 1.0253
简评:放量还在继续,所以我依然站在多头这边。有量配合的上涨有可能是真感情。但目前的结构来看,仅靠量能支撑的上涨只能延续到1月上旬结束。继续上涨需要结构配合,目前上证50、沪深300的结构都很好,但中证500和中证1000的结构依然未达到临界点。继续观察。
中证500择时累计净值曲线如下:

赞同来自: alicemmc 、躺平增强 、homanking 、细水长流422 、火焰宝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从原始社会说起:
(1)最早的时候,人花钱,暂时花不掉的钱就存起来。
(2)后来,发现可以投资股票,有股息可以带来回报,所以留一部分钱未来用,一部分暂时用不到的钱去买股票。
(3)但股票有风险,有时生意会失败,也有时收益期望很高但实际很差,所以股价会有下跌风险
(4)有些聪明人对公司值多少钱有个预期。所以他们就在生意特别好股价特别高的时候把股票卖出去,股价低但是生意还会恢复的时候再买回来。这就形成了最原始的股票择时。
(5)再后来,隔壁村的路突然修通了,原来只有自己村可以买的股票现在两个村的人两个村的钱一起抢了。这就是新三板、MSCI发生的事情,俗称流动性冲击。
(6)一转眼到了春节,大家都要盘点盘点自己今年赚了多少钱,还要拿钱发红包。于是大家因为一致性的原因在同一个时间扎推卖股票换现金。节后拿了不少红包,再分一些存银行分一些买股票,于是又扎堆买股票。这就是本帖讨论的元旦效应
(7)大家赚了钱很高兴,周末回家和亲戚朋友一夸耀,亲朋好友也准备拿钱试一试。买股票的钱就更多了。这就是赚钱效应。
(8)股票越涨越高,大家准备兑现一部分收入了。原来一股10块钱,兑现后获得了10块钱。现在1股50元,兑现需要50元。由于有买必有卖,你获得的50元必然是别人付出的50元。所以如果行情要延续,成交额的放大和股价的放大最起码要匹配,否则就成了鼓声越来越急的击鼓传花接棒人。这就是量价关系的朴素原理。
(9)这几年经济不太好,大家都节衣缩食,但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中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所有人的节衣缩食必然导致收入的下降,收入债务比反而上升,进而进入通缩循环。(欧文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村长看不下去了,决定给每个人发钱。钱哪来?印出来。大家有了钱,开始消费了,收入开始增加了,甚至有余钱进行投资了,股票的盈利改善了,而流入股市的资金还变多了,股市出现戴维斯双击。这就是货币理论。
(10)有个聪明人2号,理解了上面的4-9,开始看能否预判4-9。利用对宏观经济发展方向的理解、公司盈利的理解、人性的理解、资金流关系的理解等进行提前布局,等待那些人在事件兑现后如潮水般涌来高价抢走他的股票。
这就是现在A股市场的择时。
(11)等到某一天,聪明人3、4、5、6号出现,他和聪明人2号一样聪明,所有的事件都被准确预判,从而在第一时间被合理定价。并不需要所有人都醒悟过来,世界进入了传说中的有效市场,择时就失效了。
本质上所有投资的收益来源都一样,你对世界有更深的理解或你比别人的信息都要快,那么你就能赚钱。所以超额收益率还有一个学术上的别称,叫“信息比率”

赞同来自: 华夏之盛 、annali 、小樱2018 、coolchan 、wjx147258 、 、 、 、 、 、更多 »
观点简述:
(1)宏观经济情况改善且物价稳定,政策紧缩风险减弱
(2)12月底和1月初的情绪释放带动散户入场
(3)中证500 1月5日继续放量,量价配合良好
今日实现收益:0.878%
2021.1.1至今累计净值: 1.0271
简评:今日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分歧,从各个择时影响指标来看,北向资金最为值得关注。我们看到1月4日北向微幅流出,1月5日北向较大幅流出。1月初运行到今天,市场成了北向流出和基民、股民流入的对抗战场。
因为今天继续大幅放量,且目前有比较好的赚钱效应,我暂时还站在多头这边,但可能随时叛变革命。
中证500择时累计净值曲线如下:

赞同来自: 功夫熊猫 、czy34916806 、cnsdlwzx 、深林 、tonnydp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楼主文中提到的量化分析我全部做过,而且更多,按月按季,按日按星期,甚至按分钟的回测,我全部做过,我甚至用数据统计过日间每一分钟大盘的平均涨跌。
只不过越是短线的平均涨跌幅越小,越受到交易成本的影响,真实意义远不如节日策略。
就拿节日策略来说,第一眼看到的人往往以为这个数据的特征,就是连续几天涨百分之几这么简单。
其实这只是一个最终结论,后台分析是针对许多个数据矩阵的内在规律进行的。

赞同来自: alicemmc 、躺平增强 、火焰宝山 、火星十三粥 、觉醒不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回帖里有两个说法,我也说一下我的理解。
1个就是认为这种策略被研究的多了,就会无效。
其实现实中,日历策略的产生,我理解是由于特殊的规则设定或者特定的非市场行为,产生的。首先这个行为的存在改变的均衡的波动,所以在这个日历策略的时间范畴里面,波动不均衡是客观存在的。参与的人多了,会导致不均衡波动平抑,波动平抑后参与的人就少了,不均衡又出现了。这个是策略有效的周期性。核心是底层的客观因素还是存在的。
类似于小市值策略这种,有效性的周期会特别大,但是依然有周期性。元旦期间,微博上有一篇文章广为流传,说到了IPO神话的跌落神坛,并购重组可能再起热度的事,其实就体现了小市值策略下一步的可能性。其实纯粹小市值策略下一步的继续有效,只要出现几个因素就会有:1、壳市值继续下降。如果壳市值到8-10亿区间,控制壳需要的市值,按34%持股来算,只要3亿左右,按1:1至1:2的合理杠杆来算,只要有1-1.5亿的资金来控制,成本降低带来的风险也低。
2、IPO溢价降低。目前IPO的价值在于高溢价,行业均值30倍PE的公司,上市都是60倍,这样减持区间的估值也高,股东动力也倾向于IPO。而IPO跌落神坛一文,也分析目前IPO的溢价在下降,而排队现象依然严重。如果IPO溢价到合理区间的话,更加便捷的并购重组的行为又会复苏。
这样就可能带来小市值策略的恢复。
2个是觉得,这种策略没有用,其他交易日怎么办?
这个,如果换成绝对收益的思路来,就会发现很好理解。在没有有效策略的情况下,其他交易日就是可以不做就行了。如果以现在银行的T+0理财收益作为无风险基准收益的话,你想超过T+0理财的基准收益的绝对收益方法,有一种方法,就是叠加这种日历效应的方法,在日历效应周期内,能有效超过无风险收益的,就操作,没有就不做。然后持续发现这种不同日期和周期的策略叠加起来,实现一种不对冲的绝对收益模式。不持仓就没有β。而复利累计起来就很可怕了。
至于说择时或不择时,这个完全是投资者选择的事,基金投资者宣传不择时,一方面的资金量的原因,一方面是希望投资者长持可获得管理费。而实际上市场上是没有唯一有效策略的,一天上万亿的成交量,有无数种不同资金容量的策略在里面,每种风格做好了都是能有超额收益的。
单从策略特点上说,其实就是投资不可能三角,时间、幅度、方向的不同组合。需要的都是控制其中1到2个要素,形成不均衡波动来获得超额收益。大型基金,资金容量无法做到择时,只能放弃时间要素,承受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去寻找方向和幅度上的确定性,长持价投就是这样,持仓时间中,80%的收益来自于20%的波动,为了避免失去20%的波动收益,就需要长持,这是价投策略的画像,至于怎么更加确定波动方向和收益,靠的是水平和研究。而各种择时策略,其实是把时间要素确定好,在幅度和方向上找超额收益,时间确定的最极端案例就是打板策略了,还有各类型的事件策略等等。而幅度确定的,主要就是各类型的套利策略。

ylxwyj
- 承认未知 & 用数据说话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vizla 、巴依老爷Lagom
以小市值为例,2007年开始有效,主要就是2006年《公司法》出台以及上市制度的变革。另外,壳收益和上一年的IPO数量存在高度相关性。
基于政策的变化,小市值的量化策略就可以做出相应的逻辑上的调整,来争取未来相对可靠的收益,例如:
2016年5月10日,证监会禁止了跨行业并购;但策略到2017年才开始收益下降,直至2018年10月。
2018年10月20日,证监会支持优质企业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小市值在4个月内爆发,收益超过100%。
2019年10月中旬,证监会放松并购重组;此外创业板也可以借壳了。
但日历月这个东西,目前完全看不到靠谱的制度变化或者其他靠谱的原因啊。。。

没有通胀就没有紧缩吧?
再来第二次人为的去杠杆?
经济恢复,货币政策正常化?集思录10年国债收益率长期均值3.5,现值是3.24 ,经济增长从高速到中高速,也没有太大的紧缩空间吧?

赞同来自: 华夏之盛 、muyu2010 、vizla 、zdjun 、小樱2018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观点简述:
(1)宏观经济情况改善且物价稳定,政策紧缩风险减弱
(2)12月底和1月初的情绪释放带动散户入场
(3)中证500 1月4日再次放量,量价配合良好
今日实现收益:1.82%
2021.1.1至今累计净值: 1.0182
简评:今日市场大涨,涨幅略超预期。从去年7月突破以来,总体指数一直不温不火,到12月31日终于实现了各个指数维度的实际突破。
要问这次突破的核心原因:我认为还是流动性驱动。我们从12月的银行拆解利率和国债收益率就可以看到前期的金融紧缩暂告一段落,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不急转弯”也是信号之一。这其实是上层注意到“永煤”事件后的反馈。
但我们依然必须头脑清醒地认识到,2021年的信用环境一定会较2020年更加恶劣,流动性的短期变化或可能由理财搬家等因素产生正负波动,长期的流动性变化方向只能是继续收紧。
所以,享受现在,并随时准备逃命。
中证500择时累计净值曲线如下:

赞同来自: muyeshancai 、钱一多啊

赞同来自: 清风不染1
中国股市每年两会期间都会跌,亚洲金融危机要跌,美国次贷危机要跌,调整印花税要跌,查配资要跌,打击游资要跌,11.11要跌,12.12要跌,圣诞节要跌,钓鱼岛摩擦要跌,南海演习要跌,马航坠机要跌,911要跌,美国股市大跌,中国股市也大跌,地震要跌,港股跌大陆跌,英国脱欧中国股市大跌,日本核泄漏,中国股市大跌,疆独要跌,港独要跌,台独要跌,台湾大选要跌,美国大选要跌,台湾买武器要跌,印度有行动要跌,朝鲜试导弹要跌,世界杯大跌,98抗洪要跌,亚运会大跌,冬奥会要跌,香港回归要跌,澳门回归要跌,海啸要跌,厄尔尼诺现象要跌,美国制裁华为要跌,伊朗核试验要跌,泰国政变要跌,涨高要跌,低了要跌,反正都是跌,有理由要跌,没有理由也要跌 。
这个策略不错吧!100%的成功率!贯穿中国股市30年,怎么样?厉害不?中国股民就是打不死的小强!中国股民太难了,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