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书讨论的内容,是作者思考的结果,《原则》讨论的,是作者的思维方式本身。“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原则》绝对配得上。
不过这本书实在太厚,博大精深。要精读,还要写笔记,一年也未必读得完,读书笔记,估计也要写一箩筐。想了一下,还是单独成贴比较好,不跟其他的书混在一起。
瑞在哪些方面做得好?
他非常聪明而且有创意。他理解市场和资金管理。他热情,活力四射。他奉行很高的标准,并以这样的高标准要求周围的人。他善意地促进团队合作,培养群体归属感,为职员提供灵活的工作环 境,给职员很好的报酬。
瑞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
瑞有时对员工的言辞或对待方式会让他们感觉自己不能胜任工作、可有可无、被羞辱、不堪重负、被蔑视、被压迫,或者产生其他不好的感觉。在瑞有压力时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会升高。在这些时候,瑞对他人的言辞和行为会造成对他的敌意,并留下持久的印象。由此带来的影响是,人们的工作动力降低而不是增强。这会使工作效率和工作环境的质量降低。这一影响波及的不只是单个员工。我们这个公司很小,人际交往很开放,这意味着当一个人被打击、被糟糕对待、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时,所有人都会受影响。本 公司未来的成功高度取决于瑞在人员管理方面能否像在投资管理方面做得一样好。如果他在人员管理方面做得不好,就会妨碍公司发展,我们所有人都会受影响。
“不能胜任工作、可有可无、被羞辱、不堪重负、被蔑视、被压迫”,这一连串形容词代表了员工情绪反弹的强度,达利欧如何处理?下周再继续学习。
这种把问题和分歧摆到桌面上的文化造成了很多不适和冲突,尤其是在深入探讨人们的弱点时。不久之后,矛盾就爆发了。
“写清楚谁为此负责”,这也太狠了!桥水号称“邪教”,能够执行这样的工作原则,确实有股子邪气。
矛盾爆发,只是早晚的问题。
这是一个可怕的、代价高昂的失误,而我不能做出太激烈的反应,比如把罗斯炒了以儆效尤,告诉大家我们不能容忍错误。因为错误总是免不了的,所以这么做只会促使其他人隐藏错误,而这将导致更大、代价更高的错误。我坚信,我们应当把问题和分歧摆到桌面上,从而总结 应当怎么做才能改进。于是我和罗斯合作编写了一份交易部门的“错误日志”。从那时起,任何时候出现任何性质的不良结果(如一项交易没有执行、我们支付的交易费显著高于预期等),交易员都会记录下来, 然后我们采取补救行动。随着我们不断跟踪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交易执行机制不断完善。
用一套程序确保问题会摆在桌面上,同时确保问题根源会得到剖析,这样才能实现持续的改进。
“我们也在不断犯错误,但错误都在我们的预期范围之内。而我们会尽最大可能利用我们的错误,因为我们养成了习惯,把错误看作学习和改进的机会”,还是那两个词,tolerable and educational。
在企业里,错误意味着损失,损失意味着责任,揽功诿过,是人的正常反应。
如果问责机制过于激烈,“只会促使其他人隐藏错误,而这将导致更大、代价更高的错误”,此外还会导致“不作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表面上没有造成损失,实际上可能损失了大量的机会,代价更为沉重。
机会的损失,不容易被看到,也不容易被评估,其危害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比如说将钱存在银行里吃利息,表面上没有任何损失,等到十年、二十年之后,才发现不承担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盈亏同源,胜败乃兵家常事。有些失败,纯属不确定性,我们将概率事件,归因于自己的决策错误,对风险充满恐惧。
现在的教育体制,在学校里很少接触风险和不确定性。每个题都要做对,每一分都要争取拿到,每个问题似乎都有正确答案,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很难正确面对错误、失败和风险。越是优等生,问题可能越严重。
害怕错误和失败,等于自缚手脚。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企业对错误和失败需要有足够的容忍度,不能动辄得咎。但是对已经发生的错误,又不能轻易放过,桥水的错误日志,“用一套程序确保问题会摆在桌面上,同时确保问题根源会得到剖析,这样才能实现持续的改进。”
在公司推行错误日志,可能有难度,用于个人投资,还是很有必要。当然,真正做到也不容易。
与经验相比,我更看重个性、创造力和常识感。我想这与我的经历和信念有关:我在从学校毕业两年后就创办了桥水;我相信拥有把事情探究明白的能力,要比拥有如何做某件事的具体知识更重要。在我看来,年轻人正在创造令人兴奋的鲜活的新东西。用老办法做事的老人没有吸引力。不过我必须补充说明,把责任交给羽翼未丰的年轻人并不总是能产生很好的效果。你即将在后文中读到的一些痛苦教训,这些教训让我明白低估经验的价值也可能是一个错误。
从第四章“My Road of Trials”开始,达利欧的自传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投资,一条是管理。今天主要学习企业管理方面的内容。
校招是一种长期主义。
一个人,经过磨砺,被实践证明是一个人才之后,薪酬已经变得很高。既然是人才,在原来的企业中一定也成绩显著,很少在外边找工作,大多数时候,必须去挖人,开出难以抗拒的条件,成本就更高了。而且空降之后,还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短期派不上用场。如果手上有迫在眉睫的问题,必须找到一个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那还是空降比较好,虽然成功率很低,好歹可以一试。
如果能够接受延迟满足,校招生拥有无限的潜力。未来的问题需要他们去解决,需要他们去探究明白。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年轻人的热情、能量、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比知识和经验更有价值,“用老办法做事的老人没有吸引力”。
人员招聘,是企业最重要的投资;投资,总是应该着眼于未来。
如果一个企业,广泛地使用校招,管理职位主要从内部提拔,说明公司的人才培养体系处于良性循环之中,未来可以看高一线。反之,不断地挖人、空降,很可能是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或者困难。
什么样的毕业生,是未来的潜力股呢?作者用了这些词,“smart, determined, committed, creativity, common sense”,每个词都值得深究,文中没有展开说,只好略过了。
最后作者找回了一句,说经验也很重要,不能低估。招聘新人,最终也是希望他们快速积累经验,两者不矛盾。
赞同来自: snowpear
所有了不起的投资者和投资策略都是有弱点的。在弱点呈现时就对其失去信心是一种常见的错误,就像在其有效时对其过于迷恋一样。因为大多数人都有情绪化倾向,不会严格遵守逻辑,所以他们通常会对短期结果反应过度:情况不好时他们放弃,并以过低的价格脱手;好的时候他们又以过高的价格买进。我发现这个道理不仅对投资适用,对人和事物的关系同样适用:明智的人在经历各种沉浮时都始终盯紧稳健的基本面;而轻浮的人跟着感觉走,做出情绪化的反应,对于热门的东西一拥而上,不热的时候又马上放弃。
依靠什么,在激烈的博弈中获取alpha收益?桥水的方法,作者在前两节说过,是将投资的标准和逻辑,用算法语言表达出来,然后用历史数据回测,迭代改进,形成系统化的投资体系。
但是任何投资策略,都有表现不佳的时候,市场不确定性的本质,决定了不存在完美的投资策略,
当市场节奏与投资策略不合拍的时候,投资策略的弱点会呈现出来,此时不能简单的归因。市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投资策略有时无效,才能长期有效。
而且alpha收益来自跟其他参与者的竞争,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大家都有破绽,总要挨上几刀,只要我的刀伤比你轻,我就赢了。千万不要挨了几刀,就马上怀疑自己的刀法有问题。
刀法有没有问题,看逻辑,看回测,不看短期有没有露出破绽。
“大多数人都有情绪化倾向,不会严格遵守逻辑,所以他们通常会对短期结果反应过度”,这是老话重提了,直接拷贝一下过去的读后感吧:
“大多数人会因为近期的经验而产生偏见。
书中随意提及的一句话,背后却有深意。
近期的经验,在大脑中印象更深刻,对下意识的决策,影响权重更大。
涨时看涨,跌时看跌,走一段顺风路,就变得越来越自信,连续受挫折,则越来越沮丧。
在牛市后期仓位最重,甚至上杠杠,原因是近期的股神经历,买啥啥涨,每一次下跌加仓,都被证明是对的。
熊市后期,则正好相反,每一次卖出,都是那么的英明。
很多其他的重大决策,比如高考选专业,也会受到近期经验的影响,哪个行业最近几年最赚钱,就选哪个,等学成归来,已经过了周期的顶点。甚至专业的风投,也不例外,比如共享单车的大坑。
优秀的决策者,必须不断提醒自己,有意识的降低近期经验的权重。
一切决策,都是在赌未来,然而未来,并不是近期经验的简单延续。”
赞同来自: 何必当初
消极(“贝塔”)和积极(“阿尔法”)的风险敞口是区分开来的,这句话翻译得有点问题,原文是passive(“beta”)and active(“alpha”)exposures are seperated. 应该翻译成:被动(“贝塔”)和主动(“阿尔法”)的风险敞口是区分开来的。
被动收益,比如我们购买300ETF,跟随沪深300指数波动,这是beta收益。主动收益,就是通过选股、择时、打新等一系列方法,获取超越市场波动的额外收益,当然也可能录得亏损,这是alpha收益。
消极和积极,在中文里隐含褒贬的意味。被动和主动,更准确地反应了两种投资方式的区别。Active,未必是件好事,如果水平不高,越Active,亏得越多。
通过对冲,确立风险中性,即beta收益为0,不受市场涨跌影响。然后通过慎重的冒险(measured bets,经过仔细估算后的下注,翻译也有点问题,“慎重”太含糊了),获取alpha收益。
Alpha is the return that comes from betting against others,这句话很重要,Alpha来自跟他人的竞争。中文翻译得也不太好,未能准确的表达。这些细微之处,必须读原文了。
既然股市收益有平均水平,自然就有人高于平均,有人低于平均,前者的额外收益来自后者的额外损失。
Alpha来自市场参与者的内部博弈,这是残酷的现实。而且还不是等权重的博弈,桥水基金的规模高达1600亿美元,如果他们要获取5%的alpha收益,得有多少人来提供负的alpha,来完成抵消的任务?一将功成万骨枯,也不过如此。
想获取alpha,得确保你的水平在50%的资金之上,注意不是50%的人之上。投资存在马太效应,资金自然地向赢者汇聚,50%以上的资金,掌控在不到5%的人手上,只有水平超过95%以上的市场参与者,才有可能得到正的alpha收益。
只需买个ETF基金,就可以躺赢95%的人,而且A股市场还提供了打新这样简单的alpha收益,找个小盘的指数增强基金,就可以超越指数了。如果不是职业投资者,为什么要每天在那里盯盘买卖,这么积极主动的追求额外收益呢?
人心不足,每个人到股市来,都带着憧憬和自信,都不满足于平均收益,一顿操作猛如虎,凭运气赚到的钱(beta),最后终于凭本事输了出去(alpha)。
我的做法是全身心投入对一家企业运营状况的研究,直到我感觉我提交给他们的策略和假设我亲自运营这家企业所用的策略一样。我会把每个公司分成多个独立的逻辑部分,然后想出一项使用各种金融工具, 尤其是衍生工具来管理每个部分的计划。最重要的部分是区分核心业务产生的利润,以及价格变化造成的投机性利润与亏损。我们将通过这么做向客户们展示,一种“风险中性”的仓位将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在企业对市场没有判断的情况下,应当持有何种合适的对冲仓位。我会建议它们,只有在它们愿意从事投机交易时,才可以偏离这个仓位,而且它们必须以慎重的方式,并在全面知晓投机可能对自身核心业务产生何种影响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投机。对于大多数与我们合作的企业客户而言,这个思路令它们眼前一亮。这能让它们看清楚并掌控形势,同时带给它们更好的运营效果。有时企业客户希望我们代理它们进行投机交易,而我们会要求一定的利润分成。
第四章第二小节的标题,是“重建桥水”,内容涉及到更多的专业金融知识。精读《原则》,个人主要关注如何提高认知能力和决策水平,不过借机学习一下金融知识,也是有益的。
桥水的三项业务中,最有前途的是帮助企业管理风险,这部分的奖励费(incentive fee)是按比例提成,而且规模可以快速增长,咨询服务和卖报告这两个业务的规模和成长性,则完全不在一个等级。
企业的收益,分成两个部分,“核心业务产生的利润,以及价格变化造成的投机性利润与亏损”
比如说房地产企业,如果房价稳定,建房子、卖房子也会有利润,这是核心业务产生的利润,如果在建设过程中,房价上涨或下跌了,这是价格变化造成的投机性利润与亏损。
在过去二十年的大牛市中,有些房地产企业经营水平不高,却仍然赚得盆满钵满,原因是投机性利润太高,等到房价开始调整,不可避免地露出原形。
如果不能清晰地区分两种不同利润,尤其是不能理解第二种利润背后的风险,遇到市场变化,很容易陷入绝境。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说明,澳大利亚的富豪艾伦·邦德,借入美元购买本国的酿酒厂,生产和销售啤酒,表面上是经营啤酒生意,实际承担了澳元对美元贬值的风险,因为没有及时对冲而导致破产。
桥水帮助客户,理解哪些收益来自经营,哪些来自投机。如果企业不愿意受到市场变化影响,提供“风险中性”对冲策略,无论市场涨跌,让企业专注获取经营利润。如果企业愿意参与投机,则作为客户代理,进行投机交易。
散户投资个股,如果是价值投资,也需要理解利润的两个不同来源,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赞同来自: 刘东西
你将在后文看到,我现在正在研发类似的系统帮助我们做出管理决策。我相信,想要改进你的决策,你能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是深入思考你的决策原则,同时以文字和计算机算法的形式把这些原则写下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返回测试,并以实时的方式,在用你的头脑进行决策的同时运用这些原则。
1亿多个数据组!这就是迭代进化的力量!持续改进30年的决策系统,是桥水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你将在后文看到,我现在正在研发类似的系统帮助我们做出管理决策”,决策策略的迭代进化,不仅仅局限于交易领域。达利欧反复建议读者写出自己的决策原则,只有形成文字,才有迭代改进的基础。
智能手机的时代,光阅读是没有用的,短暂的神经波动,马上会被海量的信息淹没,不会对大脑的神经通路形成任何实质性影响。只有辛苦的写作,才能在大脑里留下一道微弱的痕迹,接下来还需要反复回顾,才能在实际行动的时候,偶尔想起。只有在一个选定的方向,持续不断的反思和练习,坚持数年,才能真正在思想和行为上有所改变。
写下自己的决策原则,是改进的第一步。找个良辰吉日,开始这份苦行吧。
说实话,预测的价值并不是很高,而且大多数做预测的人并没有在市场上赚钱……原因是没有什么是确定的,而且当一个人把所有影响未来的不同事物的可能性叠加起来,以便做出预测时,他会得出各种各样发生概率各不相同的可能性,而不会得出一个可能性很高的结果……我们相信市场变动反映经济变动,而经济变动反映在经济数据中。通过研究经济数据和市场变动的关系,我们已经归纳出精确的规则用来确认经济/市场环境中发生的重要变化,进而决定我们的投资组合。换言之,我们并不是预测经济环境中发生的变化,然后根据这些预测调整投资组合,而是在变化发生时捕捉它们,不断调整我们的投资对象,以使投资始终集中在当时表现最好的市场上。
这一段,更加清晰地说明了“即时反应决策系统”的构建逻辑。
大意是经济数据的变化反应了经济变动,经济变动之后,市场会跟随变动。我们不用预测经济如何变化,而是等经济变化发生时(看到最新的经济数据时),及时调整投资对象,以适应跟随而来的市场变动。
具体的决策策略,则来自于前边所说的逻辑、算法、回测、迭代等一系列过程。
大部分建立了自己投资系统的人都有这样的困扰,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熬,谢谢楼主分享,等待更新。
赞同来自: 涅槃Nirvana
桥水最初的利率、股票、外汇和贵金属系统就是这么产生的。接着我们把这些系统合并为一个系统,以管理我们的投资组合。我们的这个系统可以对经济的主要症状进行心电图解析,当经济症状变化时,我们就改变自己的投资组合。
将投资的标准和逻辑,用算法语言表达出来,然后用历史数据回测,迭代改进,逐渐形成了桥水的投资系统。心电图的说法,更清晰地表达出了基于当下做出合理反应的投资策略。
我个人连决策的标准都不愿意写下来,结束交易后,也不愿意回顾和总结,更谈不上形成算法和迭代改进了。相信大多数个人投资者跟我是一样的,原因无他,都是想赚个轻松钱。
还是那句话:很多时候,有两条路摆在我的面前,我明明知道某条路是对的,却从来不选它,原因很简单,那条路太TMD苦了!
读了《原则》,估计也不会改变。唯一的改变,是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交易中的弱势地位。处于弱势,必须减少交易的次数,越交易,越吃亏。
不愿意吃苦,至少有自知之明。在没有竞争优势的地方,尽量回避竞争,而不是模仿强者的行为,最后被狠狠揍上一顿。
赞同来自: 涅槃Nirvana 、neverfailor
那段时间我经常引用一句话:“靠水晶球谋生的人注定要吃碎在地上的玻璃。”1979—1982年,我已经吃了足够多的碎玻璃,也懂得了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预知未来,而是知道在每一个时间点上如何针对可获得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回应。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必须拥有大量的经济和市场数据,以便进行分析——而我当时确实拥有这些数据。
(从第4章开始,重新改为摘录重要段落,不再全文阅读了。)
结果可以预测,但是过程无法预测。因此无法总结出强有力的交易策略。
而且在过程之中,有可能出现新的变量,导致最初预测的结果不再正确。仅仅“很少”的可能性,也会带来足够大的麻烦。
“靠水晶球谋生的人注定要吃碎在地上的玻璃。”,达利欧新的交易策略,是反应型的,而不是预测型的。基于当下,而不是基于目标;见招拆招,而不是一成不变。
什么是当下最合理的反应,则需要对历史数据进行量化分析。
在我一败涂地后,我几乎破产,甚至筹不到足够的钱买一张飞机票去得克萨斯州拜访一个潜在客户,尽管我可能从中赚到的服务费是票价的很多倍。于是我没有成行。不过,我逐渐培养新客户,赚到收入,并组建了一支新团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顺境大幅增多,而我的逆境既是可以容忍的,又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我从来不认为我所做的是建立(或者重新建立)一家公司,我只是想争取得到玩我的投资游戏所需要的东西。
原文是“My Road of Trials”,直译应该是“我的试验之路”。
“试炼”这个词,看着有点别扭,搜了一下,是指在游戏中打怪获取经验值,跟第四章的内容相符,翻译很传神,是我自己没跟上时代。
破产之后,痛苦、悔恨、不服,都属于正常反应,耐心却很少见。
遭遇重大失败,不免急于重新证明自己。投资破产,恨不能马上借钱翻本。而此时最需要做的事却恰恰相反,是步步为营,小心翼翼,逐渐重新积累投资的本金,重建内心的自信。
“我只是想争取得到玩我的投资游戏所需要的东西”,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哪怕买一张飞机票,也需要投入,也有风险,说不定去了没谈成呢?
利弗莫尔在《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中描写过破产后的经历,足足等了6个星期,直到最佳时机出现,才下单买入500股伯利恒钢铁公司的股票,为的就是确保万无一失。
延迟满足,本来就违反人性。在经历破产的大幅情绪波动之后,达利欧仍然保有耐心,重新进入到良性循环,也是理所当然。
另一方面,还是破产要趁早,否则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重整旗鼓。
现在的小孩,生活优裕,要尽量让他们在早年多受点挫折,当然挫折最好是“可以容忍的,又是具有教育意义的”。(tolerable and educational)
赞同来自: 眼睛
尽管这个过程很艰难,但我最终找到了一条鱼与熊掌兼得的道路。 我称它为“投资的圣杯”,这也正是桥水成功背后的秘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达利欧的意思,只要持续不断的努力,二者还是可以兼得。
当一个人说“既要,也要”,通常会受到嘲讽,然而“几乎总是存在着一条你还没有发现的有利的道路,所以你需要不断找下去,直到找到它,而不是满足于最初对你显而易见的那种选择”,也许我们还是要将目标设置得更高一点,不要满足于简单的选择。
既要高收益,也要低风险。下一章要开始精读达利欧的投资圣杯了,虽然我对投资的理解有限,也希望能有所收益。
赞同来自: Mabaoxiang 、hi688
我发现,想要追求卓越,你就必须挑战自己的极限,而挑战自己的极限可能会使你一蹶不振,这将造成很大的痛苦。你会觉得自己已经失败了,但这不一定是失败,除非你自己放弃。信不信由你,但之后你的痛苦将会逐渐消散,你在未来将会迎来很多其他机会,尽管当时的你也许看不清这些机会。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总结这些失败提供的教训,学会谦逊和极度开明的心态,从而增加你成功的概率,然后继续挑战自己的极限。
尼采说,那些未能杀死我的,使我更为坚强!
如果乔布斯和达利欧在早年没有遭遇过重大失败,他们很可能无法达到后来的高度。因此达利欧的建议,是人需要挑战极限。
如果你不曾遭遇重大失败,说明你从未挑战过自己的极限。
1980年代,有一套五角丛书,每本书只买五角钱。其中有一本叫《往上爬》,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只记得封面上的一句话,任何人都在往上爬,一直爬到自己不能胜任的位置上,然后痛苦万分。
这是另外一个看问题的角度。
挑战极限,遭遇重大失败,如果能重新站起来,当然是浴火重生,脱胎换骨。可是真的完蛋了呢?
那些未能杀死我的,使我更为坚强,真的被杀死,也是有一定概率的。
接受概率,接受不确定性,然后再来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决定要不要挑战极限。尤其是根据孩子的承受能力,决定要不要让他们挑战极限。
每个人都有弱点,因为优点即是缺点。
现实世界千变万化,在不同的环境与局势之下,勇敢可能就是鲁莽,谨慎可能就是胆怯,热情可能就是冲动,冷静可能就是犹豫,以人为本可能就是管理松散,关注细节可能就是吹毛求疵。
靠单打独斗、单一模式应对,肯定是不灵的。必须靠团队,弥补自身不足。
前提是,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能接受自己的弱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对自身有益的改变。
还是老问题,我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将弱点、错误和失败视为洪水猛兽。尤其是在学校里,恨不能门门考试得优,同学之间,更多的是排名竞争关系,很少强调团队合作,导致我们没有学会,如何利用团队的力量,来规避自己的弱点,甚至根本不能接受自己的弱点。
创意择优,是桥水的核心竞争优势,但是操作难度极大。
比如下棋,有的人擅长开局,有的人擅长残局,还有的人擅长中盘搏杀,如果能整合一个团队,明确各自的优势,面对不同的局面和问题,给予各人不同的表决权重,自然非常理想。
但是现实的问题复杂很多,光是明确各人的优点和缺点,而且大家必须认同,就已经很难做到了。桥水有一系列的工作原则,来支撑创意择优的决策机制,感觉是很难复制的,不过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创意择优的理念,值得学习和借鉴,在日常工作中尽可能的付诸实践。
赞同来自: 涅槃Nirvana 、neverfailor
1.找到与我观点不同的最聪明的人,以便自己能够努力理解他们的推理。
2.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不能有明确的意见,不急于下结论。
3.逐步归纳永恒和普适的原则,对其进行测试,将其系统化。
4.通过平衡风险来保持较大的回报,并降低下行波动。
第一句话翻译有点问题,原文是“In other words, I just want to be right---I don’t care if the right answer comes from me”,准确的翻译是“换言之,我的目标只是找到正确答案——我并不关心正确的答案是不是来源于我”。“want to be right”翻译成“让自己正确”,画蛇添足了,跟后边半句的意思正好相反。
通常而言,“找到正确答案”和“我是对的”,两者不可兼得。前者需要头脑开放,悬置自己的立场,倾听他人的意见,必要时修正自己的观点,如果将自我看得太重,喜欢别人给自己点赞,遇到质疑就不爽,那就很难找到正确答案了。
小的时候,在街头巷尾,经常看到两人对弈,一群人在边上支招,有的说跳马,有的说出车,吵得不亦乐乎。
这些聒噪,不一定受人待见。到底是你下棋,还是我下棋?所谓“观棋不语真君子”,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我下棋,比较喜欢有人在旁边支招,只要是好棋,管它是别人想出来的,还是自己想出来的。达利欧的话,如果用来指导下棋,大概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长莫长于博谋,孤莫孤于自恃。
接下来是达利欧在破产反思之后,总结的通往成功之路的4个要点。
“找到与我观点不同的最聪明的人”,要找好的棋手支招,烂棋篓子的话就不要听了。“理解他们的推理”,而不是光听他们的结论。得向他们问清楚:这招棋好在哪里?对手可能有那几招应对,我们又如何回应?跟自己的思路对照。
“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不能有明确的意见,不急于下结论”,原文是“Know when not to have an opinion”,行文过于简略,猜测其意思应该还是指要头脑开放,能够悬置自己的立场,不预设观点。
“逐步归纳永恒和普适的原则,对其进行测试,将其系统化”。适用于交易,也适用于工作和生活。
“通过平衡风险来保持较大的回报,并降低下行波动”。平衡进攻与防守,同样的,适用于交易,也适用于工作和生活中的其他决策。
赞同来自: Ujg68gy
达利欧天生热爱冒险,有强烈的进攻性,破产的经历,让他变得更为平衡,开始注重防守。
注重防守并不是变得保守,而是变得谦逊。
盈亏同源,进攻性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变得保守,是通过放弃进攻性,来保障安全,是对失败的消极反应。
变得谦逊,则是在保持进攻性的同时,加强防守能力。通过不断问自己,“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来减少过度自信,减少犯下重大错误的几率。
具体的方法,是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自己管自己,完全不靠谱。作者在后边的章节里有详细论述,大脑里有“两个你”,一个是“情绪化和潜意识的你”,也是较低层次的你,受杏仁核等大脑区域控制,这些区域更接近动物大脑;另一个是“有逻辑和有意识的你”,也是较高层次的你,主要是人的大脑皮层在起作用。“两个你”分别代表情绪和理智,无时无刻,不在激烈的争斗,试图获取大脑的控制权。
所谓自己管自己,就是用大脑皮层的你,管理杏仁核的你。但是大脑里的两个你,到底谁占有控制权,并非大脑皮层可以决定。有时候,就是杏仁核占了上风,大脑皮层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人往绝路上走。
唯一的方法,只有借助外力,借助另外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大脑皮层。
借助他人的力量,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是他人必须是独立思考者,二是他人的观点需要与自己不同,三是需要通过深思熟虑的辩论,理解彼此的推理逻辑。
想象一下,为了拥有美好的生活,你必须穿越一片危险的丛林。你可以安全地留在原地,过着普通的生活;你也可以冒险穿越丛林,过着绝妙的生活。你将如何对待这一选择?花点时间想想这件事,因为无论其形式如何,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做出的一个选择。
即使在我一败涂地之后,我也明白,我必须追求这种伴随着种种风险的精彩生活,因此我的问题是如何“穿越这片危险的丛林”而不在途中被杀死。
人类的历史,总的趋势是持续上升。风险偏好高的人,大概率会跑赢。
再说人总是要死的,一辈子防守,也太没意思了。
“即使在我一败涂地之后,我也明白,我必须追求这种伴随着种种风险的精彩生活”,达利欧能重新站上巅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勇气,或者说得中性一点,是他的风险偏好。
在一败涂地之后,不是选择退缩,回到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打起领带在华尔街找一份差事”,而是选择与风险共存,即使有可能再次一败涂地。
“我的问题是如何穿越这片危险的丛林而不在途中被杀死。”,这是作者面临的问题,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是,不敢“穿越这片危险的丛林”,尤其是在遭遇重大失败之后。
《原则》何以能成为一本顶级的决策教科书?背后是无数次失败和错误的支撑。作者在其他章节提到过,每一条原则,都来自于他对失败的反思,避免在下一次决策中犯类似的错误。
学习决策,先要敢于决策。
只要做决策,就可能犯错,就必须承担决策错误的责任。对错误和失败的恐惧,让人害怕决策,害怕行动,只愿意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一边享受安全的感觉,一边幻想运气的降临。
不犯错,考高分,甚至考满分,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我们在学校里,在不断的考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些目标和需求。
学习决策,则正好相反,需要不断实践,不断犯错,在实践中犯错,在犯错中学习。
《原则》中的简短自传,将作者犯错的过程和反思的结果展现在我们面前,能起到启发和借鉴的作用。然而自己实践,自己犯错,这个过程是跳不过去的。
改变对失败和犯错的看法,习惯与失败和犯错相处,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原则》,学习决策。
那些害怕失败的人,已经失败了!
回顾过去,每个人都会发现,我们错过了无数的机会,股市、房市、工作、生活。可是当我们审视当下,又很难找到好的机会。
这是上帝视角和凡人视角的区别。
“把握市场的时机是多么困难”,放弃把握市场时机的努力,大概率是明智的决定。
为过去错过的机会而懊悔,更是愚蠢的行为。上帝视角看到的机会,根本不是机会。
为过去犯的错误而懊悔,同样是愚蠢的行为。不允许自己犯错,相当于自缚手脚,失去了行动的能力。
“我对市场平衡水平的长期估计并不是足够可靠的押注对象。”,估算未来的价值平衡点,有必要,但是不足够可靠,中间可能发生太多变化。怎么应对这些变化,是价值投资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