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已到达宇宙底,一年50%,两年翻倍,十年十倍触手可及https://www.jisilu.cn/question/268713
左手平安,右手万科,悉数被套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18730
中国平安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19739
中国平安到底什么问题,跌跌不休的。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20168
中国平安送钱了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21142
中国平安为什么总买垃圾股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21268
楼主还在吗,平安好像没再送钱了。在呢,中国平安依旧是第一重仓,一股没减,准备这两天回调再加点呢
我重仓三傻。上周末本年收益率大概9.5%左右,周一出了点可转债别的没减仓。
昨天今天回撤不少。
赞同来自: Syphurith 、realbean 、钢铁虾 、趋势交易者 、好奇心135更多 »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平安(02318)因陷入华夏幸福债务事件、参与方正集团重组、投资凯德来福士广场项目等,其投资策略备受外界关注。
平安保险资金如此看好地产的背后逻辑是什么?有丰富的地产投资经验基础上,为什么还会在华夏幸福上失利,又从中得到了哪些经验教训?在市场利率下行,资产配置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今年整体投资作何布局?重点关注哪些投资领域?
带着这些问题,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平安集团首席投资官陈德贤。
平安保险
资金投资地产的背后逻辑是什么?
上海证券报:近年来,平安人寿大手笔投资了一批地产项目,是不少大型房企的主要股东。平安保险资金如此看好地产的背后逻辑是什么?
陈德贤:市场对平安保险资金投资地产似乎有很多误解。平安集团对地产是有选择的投资,符合国家政策和监管规定,而且整个地产投资占保险资金的比例并不高。
平安保险资金一贯坚持的地产投资策略是:坚持长期投资;专注符合政策导向的商办、养老、公租房、长租公寓、物流、基建等社会民生领域的长期投资机会,看重长期持有的优质、稳定、收租型物业,这和当前“房住不炒”的总基调是完全一致的。
我想先说几个数据:
一是,平安保险资金的地产配置到底有多少?
其实,我们在年报、季报中都会披露,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们保险资金所持有的投资性物业604亿元,占平安集团3.8万亿元保险资金投资规模的比例不到2%。即使加上地产相关的股权、债权,占比也只有不到4%,远低于监管对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30%的比例上限。对于最近市场关注比较多的房企,中国恒大集团、蓝光、泛海国际等等,平安保险资金都是0敞口。
二是,平安投资不动产的收益怎么样?
不动产组合过去为平安保险资金贡献了稳定的投资收益,每年贡献净投资收益的比例大概在10%。这里有两点细节需要重点说明:第一,即使去年在疫情影响下,我们不动产存量组合的投资回报率仍在5%以上,连同不动产股权、债权,合计贡献了157亿元的净投资收益,占我们总净投资收益的比例达到10%。第二,平安保险资金的不动产在会计上都是用成本法计算的,不计入评估增值,所以,这些投资收益都是真金白银的、稳定的收租分红贡献。
数据说清楚了,再谈逻辑。为什么要投这些不动产投资?我认为,核心是这八个字——久期匹配、稳定收益。
首先,保险资金的特点是负债久期长、规模大,又有精算、财务等多重约束,要求稳定、持续回报。平安寿险的负债端久期长达15年,规模已超3万亿元,如此大规模的长期资金,在市场上寻找可匹配、风险可控、收益稳定、穿越周期的资产并不容易。尽管我们70%以上都投资了固定收益产品,但长期看,利率下行,债券无法抵抗通胀,投资收益将被严重挤压。所以,配置一定比例的另类资产,是长期保险资金的“必需品”。
第二,优质的持有型不动产物业,是相对不错的匹配资产。有稳定的租金收益、资产保值增值、抵抗通胀等特点,非常符合保险资金的投资需求,是未来低利率环境下保险资金配置的压舱石。而投资优质的持有型物业,也是国内外保险资金的普遍做法。
第三,从过往看,我们投资的地产项目主要是一二线城市、核心区位的成熟商办、物流以及重大基建项目。另外,我们还积极拓展公租房、长租公寓、养老等社会民生领域的长期投资机会。目前,平安集团的保险资金对不动产、基建在内的投资规模占比合计还不到10%,远低于30%的监管比例上限。
第四,辩证地说,投资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在房地产行业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投资头部房企股票的逻辑是追求稳定分红、财务投资,也确实享受到了行业发展红利。在目前行业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未来保险资金对不动产股权、债权的投资势必更加谨慎。
如何看待华夏幸福投资项目?
上海证券报:平安有丰富的地产投资经验,但投资华夏幸福却失利了。此次投资失利后得到了哪些经验教训?
陈德贤:当初投资华夏幸福,是因为它的商业模式与保险资金的投资秉性是契合的。华夏幸福不是一个传统的地产公司,而是一个产业新城运营公司,它的基本模式是一二级联动开发一块地方,引进产业,支持地方政府的发展。
但是,近一两年,环境改变对它的业务模式的冲击很大。宏观环境发生变化,环京区域调控非常严格,对华夏幸福回款影响巨大,疫情带来的影响也较大。同时,华夏幸福的管理粗放且扩充太快,导致陷入经营困境。事后来看,华夏幸福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效果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也没有达到市场预期。
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进行了深刻反省和检视,从中汲取宝贵教训,往后将会更加注重以下三点:政策风险的预防管理,严格控制投资组合集中度风险,投资标的的经营稳健性。
投资凯德做好充分尽调了吗?
上海证券报:上个月,平安人寿又以330亿元投资了凯德6个来福士广场项目,又是一次百亿元大手笔。布局地产的频率如此密集,是否做好了周密的考虑、深入的尽调、充足的准备?
陈德贤:如前面所说,优质的持有型物业的投资期限较长,租金收益相对稳定,能够很好地匹配寿险资金规模大、久期长的负债特性,所以,合理配置一定比例的不动产,是平安集团践行的长期投资策略之一。
这次投资的凯德来福士资产包,虽然看起来规模很大,有330亿元,但相对平安人寿逾3万亿元的可投资产来说,占比不到1%。对比目前我们不动产加基建总共不到10%的资产规模配置比例来说,是有空间的。
在投资之前,项目团队在尽调、谈判和投后管理安排方面,都进行了非常谨慎、周密的评估和准备。
从质地看,这6个项目,可以说是凯德集团在境内最核心的成熟优质资产,分布在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租约稳定,整体出租率在90%以上,租金回报率在5%左右。
从价格来看,是经过严谨评估的,合理且略低于同类市场大宗交易平均水平。投资决策前,由聘请的外部专业估值机构估值和公司内部专业测算评估双重估值验证;同时,在交易协议中,设置了投后运营管理的预期收益率及如不能达成的奖惩条款,降低估值风险。
从投后安排,平安拥有项目的重大控制权,凯德将负责在协议约定权限范围内进行日常管理。投资后,平安对每个项目的持股比例在60%至70%之间,在各项目公司中都有委派多数董事以及部分监事和管理人员,在不同层面参与项目重大事项的投后管理和决策,并有否决权。
这次的合作方凯德集团是国际知名的大型地产管理人,在全球30多个国家、200多个城市管理超过6700亿元的资产,拥有丰富的商业地产管理经验。为了绑定共同利益,凯德在每个项目上都保留至少20%的股权,这也是此类大型地产管理人的常见模式。
今年整体投资策略是什么?
上海证券报:平安保险资金今年的整体投资策略是什么?今年以来,平安保险资金的整体投资收益情况是怎样的?尤其是在权益投资、股权投资、不动产投资等领域的投资收益和风险敞口等情况如何?
陈德贤:投资策略方面,今年全球金融市场震荡加大,宏观经济面临复苏与疫情反复的拉锯、通胀、信用风险等多重压力,国内经济虽平稳向好,也存在一些结构性失衡,股票市场波动加大但仍有结构性机会。
基于此,平安保险资金今年的整体投资策略可以概括为三大方向:
1、补收益:通过TAA、MoM/FoF投资,把握时点和行业,增厚投资收益。
2、稳收入:今年到期再投资规模约1650亿元,将滚动投向稳定分红类资产,例如固收产品、高分红股票、成熟期物业等。同时,择机调整部分持仓股票的行业布局,以应对市场和行业风险。
3、零亏损:一方面,强化投前审批、风险把控和投后管理;另一方面,加强风险预判,资产摸底排查,提前应对部署。
此外,从中长期策略角度,平安还将根据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方向进行区域、主题和行业的投资布局。顺应“共同富裕、绿色环保、科技创新”等国家策略,在区域发展、碳中和与新能源、产业升级、科技投资方面增加配置。
从投资收益来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平安保险资金净投资收益绝对金额368亿元,同比增长15.1%,各类产品分红收息都较去年有所上升。总投资收益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5BP,主要原因是华夏幸福减值影响。若剔除华夏幸福影响,绝对金额较去年同期上升132亿元,同比增长132%,对应投资收益率是提升27BP。
权益方面,一季度市场波动较大,我们抓住机会进行战术配置操作,实现了短期投资收益;不动产方面,存量资产租金回报率7.5%,已经比去年疫情时5%以上的回报有所提升。目前不动产组合每年贡献净投资收益比例约为10%,提供了长期稳定的现金流收入,对熨平投资收益波动起到积极作用。
总的来看,过去十年,平安保险资金平均净投资收益率5%,总投资收益率5.3%,综合投资收益率5.5%,均高于5%的内含价值长期投资回报假设。上市以来,平安集团历史净投资收益和综合投资收益绝对金额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2%、21%,超越规模增速。
另外,对于市场非常关注的风险敞口,目前保险资金投资组合整体质量是比较稳定的。对恒大、蓝光发展、泛海控股(000046.SZ)等近期市场关注的公司,平安保险资金都是0敞口。
上海证券报:权益投资的具体策略是什么?看好哪些市场机会?
陈德贤:我们预计今年下半年股票市场的波动可能会较大,有机会、有风险,总体中性。中国经济运行恢复稳中向好,IMF最近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测至8.5%,但同时经济复苏也存在一些不平衡。所以,我们会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把握结构性机会。
从风格看,低估值高分红的股票有估值修复的可能性。2020年高分红股表现大幅落后,再跑输的概率不大,全面反转仍要些时间。此类股票投资必定会面对短期的波动,但长远来说会提供稳健的回报。
从行业看,机遇与风险并存。大消费主题、产业升级、数字经济、碳中和等有投资机会,而政策正常化、债务违约压力、美联储货币宽松边际收紧、美元汇率升值可能会带来市场波动风险。
平安保险资金将继续坚持长期持有、逆周期、面向价值和基本面的投资策略,以价值为核心,同时在战术策略层面适当增强收益,具体包括成长风格结构性机会,以及FOF、MOM外部管理人超额收益。
除了地产还重点关注哪些投资领域?
上海证券报:除了传统的不动产投资之外,平安集团还重点关注哪些投资领域?
陈德贤:除了传统的不动产投资,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资本和平安创新投资基金还长期专注于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
在投资方向上,主要关注五大领域:消费升级、现代服务与科技、医疗健康、高端制造与节能环保。典型投资案例包括:君乐宝、汽车之家、万国数据、新高教集团、今日头条、药明康德(02359)、美年健康、中集车辆、宁德时代、天楹股份等一大批优秀企业。同时,我们的团队还在海外参与投资了Space X、Tmunity、NextCure、Payoneer、Prenetics以及ironSource等一批优秀项目。
其中,Payoneer是全球领先的创新型跨境数字支付与商业赋能平台,ironSource则是以色列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两家均已在今年6月完成挂牌上市。
此外,医疗投资板块方面,4月9日,平安创投被投企业科美生物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此外,健麾信息也已成功上市,润泽科技启动借壳上市;药明康德、Sorrento等项目陆续退出,一期基金也已进入退出期。
在环保领域,我们在2010年投资了中国天楹,助推公司成为国内固废行业龙头上市公司。2016年,平安集团再次联合天楹进行海外收购,助力公司迈向国际环境服务龙头企业。我们在天楹项目的回报倍数超过8倍。
低利率环境下如何降低风险?
上海证券报:在市场利率下行时代,资产配置压力越来越大。从保险资金的角度来看,平安集团主要通过哪些方式,尽量降低利率风险?
陈德贤:必须承认,在市场利率下行时代,资产配置压力不小,未来要想继续保持5%的NII收益率是有挑战的,但我们会努力优化投资策略,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平衡好收益及风险。
一是降低久期缺口。长久期债券以国债、地方政府债、铁路总公司债等高等级品种为主,目前久期缺口已经降到4年,未来将保持资产负债久期缺口基本稳定在目前适中的水平。
二是持续改进战略资产配置,做到风险前置管理,获取β收益。
三是做好优质另类资产投资,比如,有稳定现金流回报的优质商业地产、物流地产、公租房、基建REITs,这些资产期限较长、收益稳定、抗通胀,是对长久期债券的有效补充。
上海证券报:在整个宏观经济增长处在动能转换时期,平安集团会在资产配置上作出哪些调整?哪些行业、产业会成为平安集团未来重点关注的领域?
陈德贤:平安集团将重点关注符合高质量增长要求的中高端支柱产业,探索实体经济的投资机会。
经济动能转换的本质是高质量发展,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而是要追求效率更高、供给更有效、结构更高端、更绿色可持续以及更和谐的增长。我们未来将重点关注三个高质量增长的支柱型产业。
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生物工程、信息技术及移动互联网、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等;二是服务业。例如,消费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精神服务业等;三是现代制造业。例如,航天器制造与航空器制造、高铁装备制造、核电装备制造、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制造、现代船舶制造与海洋装备制造等。
赞同来自: 钢铁虾 、趋势交易者 、酒圣 、妖红 、好奇心135更多 »
原创 慧保天下
2021年即将过半,保费收入却依旧在“跌跌不休”。
从累计保费收入看,行业整体原保险保费增速从1月的11.16%到前5月的5.51%,一直向下;从单月保费来看,行业更已经连续3个月负增长。
从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来看,整体还在正增长,但就单月保费而言,个险新单已经连续3个月大幅下降,银保新单也已经连续2个月显著下滑。
从财产险公司来看,车险综改导致的车险保费负增长仍在持续,拖累整个财产险行业单月保费增速负增长也已经持续2月。
新单保费收入持续负增长,业内人士倍感迷茫,更让人头疼的是,行业何时能够触底反弹仍是一个未知数;行业究竟该如何做才能扭转这一颓势,也仍然没有找到立竿见影的方法……
行业拐点来的太快,快到猝不及防,快到连一声再见都来不及说。
01
保险业单月保费已经连续3个月负增长
从行业整体保费收入来看,整体仍在正增长,1-5月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43万亿元,同比增长5.51%,即便是对比2019年的2.19万亿元,也是正增长的。
但从单月保费数据表现来看,情况却令人担忧,数据显示,在1月当月、2月当月分别实现了11.16%、16.72%的增长之后,行业单月原保险保费收入就陷入了持续负增长之中。3-5月,各月单月保费收入分别为4765、3174、3165亿元,相较2020年同比分别下降-3.30%、-0.53%、-0.40%。
也就是说,从单月保费数据来看,行业已经连续3月出现了负增长。
图片
02
人身险仍旧维持正增长,但个险新单已连续3月暴跌、银保新单连续2月骤降
行业单月保费的负增长,与人身险公司的发展不力有着密切关系,虽然表面看来,人身险公司整体无论是累计保费还是单月保费都还在维持着正增长。
就累计保费而言,1-5月,人身险公司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3.49%、13.91%、8.34%、7.31%、6.50%,呈现出明显的前高后低态势,前两个月的两位数正增长得益于准备充分的开门红,以及2月1日旧定义重疾险停售带来的重疾险抢购潮。
就单月保费而言,1-5月各月的单月保费收入分别为8515、2353、3318、2029、2087亿元,可以看到,1月开门红以及重疾险的炒停售之下,保费冲高至8515亿元,几乎是2-5月4个月份的保费收入之和,同比增速13.49%,以一己之力,奠定了前5月的人身险保费正增长基础。
就2月单月保费增速而言,比1月更高,达到了15.45%,但这主要是由于2020年受疫情影响最严重之时,保费基数较低所致。整个2月单月原保险保费收入不过2353亿元,远低于1月,所以即便其增速更高,对于1-5月保费的整体拉动作用却有限。
到3月,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3318亿元,但相较去年却同比负增长6.61%,到4月、5月,保费增速有所回升,回到0%以上,但是单月保费收入仅2000亿元左右。
单月保费表现萎靡不振,背后是个险新单的大幅负增长。交流数据显示,就个险新单标保而言,几乎是一路向下,1月单月增速在开门红以及重疾险炒停售的影响下,单月保费同比增速冲高到40%,但到2月就已经降至11%,到3月更是直接进入大幅负增长态势,3-5月,个险新单标保单月保费增速分别为-29%、-37%、-43%,堪称暴跌。
个险渠道不景气,银保渠道也连续下滑。数据显示,就单月保费而言,1月开门红期间,银保渠道新单规模保费实现了32%的正增长,2月,保费增速更达到174%,但是紧接着的3月,增速就降到了个位数,仅为7%,4月、5月,新单规模单月增速更是降至0点以下,分别为-23%、-20%。
整体来看,前5月个险新单标准保费已经出现了负增长,银保渠道新单规模保费整体仍维持两位数的正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新单保费反映的只是当年的产能情况,2021年的新单保费负增长,一定会反映至2022年乃至更远的未来,直接拉低其续期保费增速,进而拉低其整体保费增速。
图片
03
财产险公司单月保费连续两月负增长,车险负增长持续,非车险占比持续降低
1-5月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仍维持了一定的正增长,累计实现保费收入6031亿元,同比增速2.59%。
但从单月保费增速来看,其已经连续两个月负增长,1-5月,其单月保费收入分别为1579、783、1447、1145、107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0.13%、20.65%、5.24%、-2.55%、-2.36%,可以看到,在2月达到一个高点之后(主要原因是2020年受疫情影响保费基数过低),单月保费增速一路下滑,到4月、5月已经是负数。
车险综合改革导致车险保费收入下滑当然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数据显示,前5月,车险累计保费收入3140亿元,同比下滑7.27%。从单月保费增速来看,除2月因为去年基数过低,导致实现了5.20%的正增长外,其余月份均为负增长,车险综改带来的影响依然在持续。
图片
非车险保费占比先升后降。在2020年9月车险综改落地后,为应对随之而来的车险保费收入下降,不少公司都将注意力转向了非车险,两项因素叠加,导致了车险在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中占比的快速下降。2021年1月,这一占比甚至跌至仅有46.93%。不过在随后的2-5月中,车险市场份额略有回升,2月升至47.71%、3月47.73%,4月重回50%以上,达到50.16%,5月进一步提升至52.06%。
车险市场份额上升的同时,意味着非车险市场份额在下降,不过,数据显示,前5月,财产险公司非车险累计保费收入2891亿元,相较2020年同期的2493亿元,同比增速依旧高达15.96%,仍然是拉动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图片
04
6月触底反弹不可期,医养远水解不了
近渴
无论是财产险还是人身险公司,无论是个险渠道还是银保渠道,从单月保费来看,都跌跌不休。市场在前5月一路下滑,6月就成为了非常关键的时点,因为按照一般的规律,每个季度末或者半年末会有保费的小幅反弹,尤其是个险渠道,6月新单标保一般会达到4月5月之和,但2021年持续的新单保费骤降,已经彻底打破了人们的心理预期。
慧保天下就半年保费走势预测访问多位业内人士,均对6月的保费反弹表示已经失去了信心:
“过去所有的招数似乎都不管用了。”
“人力在不断下滑,有些公司的人力甚至已经降至代资考取消之前的水平。”
“可能保险行业发展多年来的弊病,经过疫情的洗礼,一下子都暴露了。”
券商也表示不得其解,从资本市场来看,随着经济复苏,大消费板块已经回暖,保险业却迟迟未能迎来预期中的反弹,反而新单保费增速一路向下,似乎不符合逻辑。
不仅反弹无望,就连保费下滑何时能够“筑底”,人们也莫衷一是:
“惠民保大发展,与中低端代理人抢市场,然而服务高端客户的能力却难以在短期建立。”
“很多分析人士都认为增长点在于养老社区、健康服务,但这些产业布局注定投入大、周期长,短期很难见效。”
“如果3季度持续萎靡,估计明年开门红的时间又会大幅提前,四季度就开始准备开门红,又一个死循环……”
< END >
赞同来自: 潘生 、lwcdxx 、天空之城99 、趋势交易者
作者:借东风
今年以来,A股市场在经历一波过山车行情之后整体走势趋向稳健,尤其部分热门主线题材持续受到资金追捧,不断创出历史新高。
但同时,也有一部分行业遭受市场逆风,导致表现差于大市,如近期的保险行业,整个板块指数出现持续性回落,累计回撤达20%。
中国最大的综合金融龙头中国平安同样未能例外,在A股万亿市值的核心巨头中短期中稍显乏力。
中国平安股价的持续回落,一方面与整个保险行业以及市场资金选择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与近期一些风险事件因素有关,导致市场资金对平安的短期态度不够自信。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大部分都只是短期影响因素,而在经历了半年的股价调整,利空因素最大的影响已经基本消化完毕。随着平安的业务不断稳健推进,其本身所拥有的强大底蕴力量以及一些积极的迹象正在逐渐展露出来。
鉴于目前其估值水平回到了近十余年来的最低点,股价调整至此,或许也意味着拐点基本已经不远了。
一、资金重新回流,拐点或在不远处
可以看到,自从5月中旬开始,虽然平安的股价还在弱势运行,但已经有大量北上资金已经在静悄悄地重新布局,这或许是一个明显的利空出尽信号。
从市场的角度,在市场整体结构性走强的大背景下,整个保险板块都在大跌的背后其实主要的不只是关乎险企本身的逻辑,还在于市场资金的选择。大金融板块向来作为规模容量最大却业绩增长弹性相对小一点的大板块,一直来并不是市场炒作资金的重点布局对象。只有在市场确定性全面走牛及其他很多热门主题板块相继被翻炒上去之后,才会轮到金融保险这种大权重板块。
虽然今年初中国股市经历了疯狂抱团及瓦解行情,但总体对市场的未来还是普遍有较积极的预期。尤其新能源车、光伏、芯片、生物医药等正在享受国家政策红利的热门领域,未来成长弹性更高,也更受资本的追捧。
同时,在通胀高企,美国美联储对加息预期徘徊不断的影响下,央行在宏观流动性的问题上实际也处于偏收紧的预期,导致市场增量资金缺乏,进而导致国内股市的资金只能从内部转移。最终结果是市场资金容易从类似保险这类短期预期表现一般的板块抛售,再回流上述热门板块,最终形成目前的结构化行情。
这并不是市场对险企的长期预期不看好,而是短期它们有更热门更好赚的短线机会。但这样最终会形成热门板块估值泡沫溢价过高,同时金融保险板块估值被严重低估的剪刀差。
一旦剪刀差值明显过大,或者这一波题材炒作热潮退却,市场资金最终会回归到金融保险的领域,进行修复估值。
回顾近10年以来,平安也经历过2轮明显的股市暴跌冲击,但其整体的估值也从未真正跌破过10倍左右的PE估值水平。
目前平安的动态PE已经回落至8倍附近,相当于优质大银行,已经足够便宜。这也是近十年来仅有的两次如此低的估值水平。上一次是2020年3月出因疫情冲击导致的短期全面股灾形成的,但很快又重新反弹上去了。
如今,时隔1年多,平安的股价再次快速反弹回去的概率,并不小。
二、市场的短期担忧过度
这一轮平安的股价下行压力,来自投资者对近期一些风险事件的困扰,比如华夏幸福风险事件及此前的汇丰控股2020年因欧洲金融监管要求而不派息的风波影响。但如果深入了解平安的内在业务,这些因素的影响实际上还是比较小的。
今年一季报显示,平安已经对华夏幸福相关投资资产进行规模为182亿元的减值计提及估值调整,占此前披露的全部风险敞口540亿元的1/3,实际上已基本减值完毕。平安本身也对此测算过,即使全部减值对内含价值产生负面影响也最多仅有4.2%,实在有限。
汇丰控股之所以成为港股投资者最看重的每年拿分红的长期核心股之一,是因为其长期以来的稳健成长及高分红惯例。排除2020年的风险事件,其总体经营依然非常稳健,派息政策也会持续下去。汇控的最新派息明显显示,其目前已恢复了大幅派息,最新一期每股派息1.1641港元,股利支付率高达79.84%。
同时,由于市场信心修复,汇丰控股的股价也在近月从最低点大幅反弹超60%,重新回到了以往稳健增长的逻辑。
实际上,平安在金融资产配置方面一直有成熟策略,且除了汇控,其目前也是工商银行的TOP10大股东,同时还持有建行等优质银行股票,这两大银行的投资已为平安带来了显著的业绩贡献。
另一方面,寿险销售业务调整,包括对销售人员的精英化改革,以及深化数字化渠道的改革,导致了平安处在代理人数持续下降而新改革成效还尚需时间验证的窗口期,业绩增长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但实际上,平安主动淘汰部分低效产能,推进队伍升级战略的效果可能会在2年左右才会比较明显呈现出来,只是因为疫情冲击被打乱了节奏,如今国内已经明确进入疫后修复阶段,预期会很快恢复增长状态。
从客观上讲,任何不断成长的大企业,其发展不可能长期只维持一种稳定业务模式,肯定需要迎合行业变迁及时进行最合适调整,方能与时代一起长青增长下去。**所以即使是短期会带来业绩下降的阵痛,但只要改革的路线是正确的,那长期一定是更值得期待的。
大企业经营战略和架构经常调整从来都是很正常的事。在近几年,阿里、腾讯、字节跳动、京东等互联网大厂都相继经历了数次很大规格的架构调整,也取得了市场看得到的积极变化及新发展,此轮平安的调整肯定不会例外。**
事件至今,影响终有消化殆尽时。平安的股价也为此调整了整个上半年,估值也出现了很大的回撤,到目前这个位置,反映已经相当充分。
结语
每一个伟大企业的炼成之路,必定是伴随宏观市场环境、行业政策、企业本身业务调整而不断转变。它会有高速成长的激昂,也会有遇到瓶颈的短期低谷,而绝不是线性或是完美不回调的增长指数。因此在它们成长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短期业绩波动,偶然小事件影响等短期的杂音。
对于价值投资,我们要有足够的长期主义视角,才能避免被短时杂音一叶障目错过与伟大企业一起成长的困扰。
平安的基本盘一直很稳,它的所有经营业务都在稳健发展,并且不断在衍化出更多更有成长预期的新增长点,它还是每天都能赚好几个小目标的中国最大综合金融集团。
鉴于其利空事件已经基本尘埃落定,其业务调整带来的阵痛也正在消除,随着其改革成效不断凸显,叠加估值水平历史最低位置,其未来的估值修复弹性,将尤值得期待。
赞同来自: caifeng2018 、mosasion 、jccxza3547 、趋势交易者 、一骑绝尘1993 、更多 »
平安的投资肯定不能说多好,但也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差。对比一下几家大保险公司每年报表里的投资收益率就知道了。
赞同来自: lwcdxx 、caifeng2018 、mosasion 、haodb 、在路上sss 、 、更多 »
https://mp.weixin.qq.com/s/M-uwQ9V1diYB-2ESBnY20A
目前市场上对中国平安看衰的流行性观点,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说,平安的投资不行,然后会举例汇丰、华夏,还有那个什么上海家化,以此佐证平安的投资真的不行。
一个是说,平安的寿险很差,保费迭创新低,改革能不能成功,也完全没有多少确定性,以此表明平安的未来非常堪忧。
但是,我扒拉来扒拉去,对那些市场流行观点思来想去,发现它们几乎全都是一种情绪性渲泄,没有一种说法能真正说服我。
说平安投资不行的,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平安3.7万亿的投资资产。
债权类投资约占总投资资产的71.4%,股权投资约占总投资资产的20%。
整体上,平安的投资是很保守、不激进的。
当然,一提保守,就有人吐槽:保守了,收益会低!
可是你看看它的投资收益率数据——
在过去的10年,中国平安的平均投资收益率,全部高于5%的内含价值假设。
什么意思?
平安在过去10年每年都会因为投资资产比预计的情况多赚了钱,而让内含价值大大增加。
对平安这样大体量的公司,我们考察它的投资收益,必须首先看整体,然后才是看个体。
就像有人说:腾腾爸,你在100来元清仓了五粮液哦。
或者:腾腾爸,你今年投资收益还没有我高哦。
可腾腾爸是在10来块钱开始投资五粮液的,而在过去10几年的投资经历中,我整体上收益是非常丰厚的,已经可以达到让我到处吹牛逼的水平了——我做的哪里不好了呢?
杠精的思维,永远是线性的——腾腾爸也曾犯过这样的低级错误:我曾因为一颗青春痘,而错过了校花的追求,后来若不是因为碰到腾腾妈扳回一局,我现在一定会后悔莫及。
当然,个体上的失误,说明平安的投资确实还有需要提升的地方。
但不能搞上纲上线、全盘否定的把戏,对吧?
讲到这里,我忍不住地再给大家说几句题外话:通过这些天网友们的吐槽和留言,我发现大多数人对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并不清楚——大多数人以为保险公司就是通过保费直接收益的。
这种认识,对财险的确如此,对寿险那就大错特错了。
寿险赚钱,靠的就是投资。
当代社会,寿险的承保利润通常为负,寿险公司主要是靠投资收益弥补承保亏损,剩余的部分,才是寿险的利润。
从这个角度讲,寿险产品卖得便宜——也就是俗称的“性价比高”——意味着更高的投资收益要求,也即更大的风险。
一些小的保险公司,为抢生意,卖了不少高风险的产品,看似是在让利客户,实际上这是以让客户承担更大风险为代价的。
未来10年,会有很多小的保险公司,要么破产跑路,要么被人接管——大家不信走着瞧。
拿平安寿险保险说事的,可能也只是看了看平安每月、每季、每年的保费总量,一看保费收入同比数据降低了,就认为平安经营出问题了,平安要完蛋了。
我估计认真看这张图表的,没几个——
2020年,平安的寿险公司的保费,总量5994.32亿,比2019年的6116.37亿,同比下降了122.05亿或2.0%。
总量确实是在下降的。
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保费结构,下降最大的是分红险,2019年1791.59亿,2020年1290.96亿,整整下降了500个亿!
也就是说,扣除分红险,寿险其他产品的保费,还整体增长了380个亿!
知道分红险是干嘛的吗?
简单地说,就是寿险公司通过提高利率回报向公众吸收的高息贷款。
这是保险公司冲规模用的——在所有的寿险产品中,可以说,这是最不赚钱,或者亏钱最多的一块。
想把这一块规模扩大,很简单:使劲提高利率就行!
上世纪90年代,保险公司为了跟当时的超级通货膨胀抢生意,曾把分红险的利益提高到10%、15%的水平——差点没亏死!
平安借着响应管理层“保险姓保”的呼吁,降低这一块的规模,有错吗?
看起来不好,实际上挺好。
跟保费降低有关的,还有平安代理人改革的问题——平安的代理人队伍,从两年前的140万人队伍,滑到今天的98万人,裁减了近三分之一。
整体保险减少和退保率提高,这完全也是改革之阵痛。
另外,还有疫情这无法回避的系统性风险冲击,也是平安保费下降的客观原因。
上述这些被市场一再吐槽的东西,要么是因为公司主动改革的原因,要么是因为外在客观的系统性风险冲击所致。
这些并不能说明平安自身出了什么问题。
平安的寿险改革,确实有很多不确定的风险。
而且,实话实说,目前确实也没看到成功的拐点出现。
所以,经常有朋友问我:腾腾爸,你有没有想过,万一平安的寿险改革失败了,岂不会很惨啊?
对这个问题,我有两个思考结论:
1、平安的寿险改革,的确有失败的可能——企业的经营是动态的,管理层的管理水平也是动态的,这是客观规律;
2、即便平安的改革失败了,它也就这样呗——
目前每年1400亿的营运利润,未来仅靠剩余边际释放,也可以带来10%上下的营运利润增长。
若此,未来10年,平安哪怕依靠现有业务规模,也能狂赚至少1.6到2万亿人民币利润!
我们常说投资要有底线思维——这就是我对平安的底线思维!
今年5月,在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2021年“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大榜单中高居全球第6的平安推出了“臻颐年”康养品牌,高调挺进养老社区。
这也应该是国内头部寿险公司中,最后进入养老社区战局的玩家。平安这时要面对的是一众保费规模远不如己,但是已经在养老社区领域高筑墙、广积粮的小弟,其中盖得最狠的泰康,已建立起22家养老社区,遍布我国主要城市。
近两年,平安遇到的挑战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如何在内外环境皆巨变的情况下,再度走出有着时代印记的高光之路,如二十多年前的个险抉择,与后来的综合金融、科技金融战略?尤其是之根基寿险改革备受关注,换帅、换将、换兵,换打法、换理念、升级服务要温度……
一番眼花缭乱、狂风骤雨的兜兜转转之后,平安最终又以一个跟随者的姿态,从一个领先者、轻资产的平台化企业的打法,进入养老社区。这个画风完全一样的重投入、长周期,很可能是决定头部未来命运的领域。
当然对于泰康来说,这可能是个值得偷着乐的时刻。记得泰康成立之初,其创始董事长迄今依旧是之灵魂人物的陈东升有句名言,“左眼看友邦,右眼看平安”。如今,泰康俨然养老社区中绝对的头部企业,从向大哥学习,到大哥向你学习,25年岁月。
不过无论如何,平安踏入这个自己长期以来未曾重视的领域,必定引起格局的重洗。一场寿险巨头围绕养老社区格局,围绕各自未来命运的大会战已完成了各方势力的集结。
而各种思考与疑问也随之而来:巨头因何纷纷进入养老社区,可以缓解当前寿险头部巨头的现实困顿?不可同日而语的时间、土地、人才等硬核要素成本下,强如平安,但几乎是从零开始,机会还有吗?康养战略长周期、重投入、慢回报的特点到底有几人承担得起?入局者是否知晓比养老社区本身更难的是养老医护资源那更长的周期和技术壁垒?
这或许也是当前头部险企热衷的以养老社区为核心的康养大战略的核心问题。而捋清泰康之先发优势,与平安之后发优势,一定程度上也回答了上述几个问题。
1
-Insurance Today-
抢滩养老社区,解决的还是代理人的问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透露的数据:202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6亿。这也明白了系列顶层设计文件,鼓励保险公司参与养老领域的原因。而此时,多年顺风顺水的头部寿险公司们正遭遇着中国保险复业40余载未曾有过的增长困境。
2020年新单、续期、人力、保费等核心数据下滑尚有疫情的原因,然而2021年的数据却了比2020年更尴尬。这种乏力的积累下,是对于头部寿险公司最大的现实困境:未来利润的堪忧。
看过去数十年各种先发优势、力拼规模的竞逐中,头部企业的基本盘始终是那只强销售导向的保险营销员大军,和掺杂大量高利润的复杂产品,特别是在2015年的大扩军后,这种模式被推向了极致。
传统代理人模式最大的问题,还是销售与客户的分类经营粗放依旧,大进大出、素质不高、关系不顺等问题困扰第一大渠道。市场价值、社会地位和个人发展无法匹配,“卖保险的”依旧被理解为带有贬义色彩的用语。
当前纵有此前数年积累的续期保费勉力维持,不至影响时下利润与规模,但现状不改全面崩盘的那一天并不遥远。原有模式难以为继,无论是产品+服务的迭代,还是数字化的迁徙,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渠道的改革。
事实上,头部险企们也都一致喊出了改革的口号,并几乎都提出了提升代理人的素质和产能,但怎么实现这种提升?大多数公司的方向是卖长险,卖大单,卖出高价值。
只不过在我国人民目前的消费水平下,目标客户可能只是少数的高净值人群,而且在保险产品同质化的环境下,最后势必又会走上销售互拼的老路上来。那么,提升产能、提升价值,一定得有能卖出产能和价值的服务和产品。
所以总有险企会想到,同样是卖,一定非要卖保险吗?在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关注的近些年,高价值、高服务的养老社区进入了保险公司的眼皮底下。一单动辄两、三百万保费作为“入场券”的保单,不仅获取目标高净值客户,提升代理人收入,也对销售者素质提出了的更高要求。
最早发现这种玩法的,正是泰康,这家公司正是将养老社区视为自身立足未来的护城河。而平安的高调进入,也许意味着寿险头部企业对养老社区+寿险产业链模式的认可,相当程度上也是对泰康模式的肯定。
高端养老社区的背后,亦是商业人身险公司赖以生存的、最具消费价值的中心城市客户。
2
-Insurance Today-
来晚了的大哥,这次还能后发先至?
当年,互联网手机的群雄争鸣,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联想、索尼等名宿逐渐消失在手机的江湖中,而小米、华为、OPPO、VIVO等新贵瓜分了偌大的手机市场格局。
而作为保险业说一不二的大哥,平安即使来晚了,自己仍然有着底气,毕竟纵观平安三十几年发展历程,频有凭借自身的实力,后发先至之举,一旦发现市场中的成熟的商业模式,迅速跟进,并碾压同业,确立竞争优势。典型者,两次战役:
其一,业内代理人模式引入者乃友邦,但国内早年保险企业这一模式的集大成者是跟随者平安;
其二,则是电销车险,效仿发达市场直销模式,乃业内小型公司率先启动,但最终以此改变市场格局者却是平安产险。
这两次均以非第一个吃螃蟹者攫取最大利益,视为后发优势。更为关键的,正是这个后发先至者引发了行业大范围的跟随,直至主流、红海。但这期间,其以绝对优势重新建立了自身的护城河。
于是,此次虽然是入局最晚的巨头,平安亦表示:聚焦一线城市及部分核心二线城市的核心区位项目。
相比其他大公司提前数年的准备,平安确实在康养战略方面不具备先发优势,甚至是在滞后多年。但以之巨大的体量,尤其是城市客户资源丰富、资金实力、综合金融、科技实力等综合优势亦是明显,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后发优势。
说到底,市场从来也没好好讲过先来后到,不论是不是风口已至,不论是不是“养老社区+寿险产业链”模式已经成熟。此次平安既然已斜刺里杀出,绝不会继续坐视一众自己眼中的小弟,在自己在的领域里继续封王称霸。
3
-Insurance Today-
12年闷声发财的积累,泰康先发优势尽显?
尽管在保费规模上,泰康与平安、国寿等相去甚远,但在险资的养老社区领域,泰康是任何人都绕不开的名字。泰康的成名,一人一模式。人,陈东升;模式,养老社区,近两年这一模式更是大火天下。
泰康养老社区最早可追溯至2007年明确深耕寿险产业链,提出建设养老社区战略,拉开了长达12年的积累。
直到2009年,泰康方成业内第一家获得养老社区投资试点资格的保险公司,泰康养老社区概念的提出,一度引发保险圈巨大争论。即便在之内部也是颇有争议,从内部到外部,陈力排众议。
当时的内部建议走轻模式,“卖让客户有钱将来可以住养老社区的保单,养老社区投资期限过长,可能会拖死企业”。
外界更是众说纷纭,“保险公司做养老社区是圈地、是做地产、是为了卖房子”,非议频频。
甚至泰康的第一家养老社区初建成时,陈东升每次都会被问及养老社区是否盈利,为什么要做养老社区的问题。
从2012年的燕园,到2021年,数百亿的巨额投资后,泰康在全国22个城市布局了养老社区及医院,养老康复床位超3万张,投资额超数百亿元。并通过自建、投资和合作等方式打造了多层次医疗服务网络,但关于是否盈利的情况尚未看到公开披露。
同时,也催火了其一款产品,对接养老社区的“幸福有约”。如今,泰康的养老社区成为其标志,乃至比之旗下子公司的名气都高出甚多。
一定程度上,泰康的养老社区更像一个独立的产业,甚至走在了保险的前头。有业内人士透露,并非所有的住户都是通过保险入住,且比例不低。毕竟,百万元起步的养老社区入住权,大量的配套医养服务,如果再结合保险产品,其销售难度显而易见。
事实上,养老社区本身也有专职的销售人员,而泰康也开始在营销队伍的基础上,开始升级出健康财富规划师,应对更加专业、难度更高、面向高净值目标客户的销售。
养老社区的销售能力,也将是头部险企们必须锤炼的基本功。
后记
真正的难点,在于医护软实力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重资产的养老地产才是寿险巨头真正的护城河。为什么这么说,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已经给出了答案:2.6亿的老年人口,2050的时候,国人的三分之一将是老年人口,那是一个怎样的数字。
以现在人口计算,将达5亿人口。与之对应的是超过20万亿元的养老产业规模。
加之 人口的总抚养比的快速攀升,劳动人口的减少和负担的增重,养老终会成为国民的头等大事。
这也是十三五规划以来,高层不断发文鼓励养老产业的原因。
再看,养老社区与寿险的结合,也确实契合大型寿险公司的运营模式。有着大规模、追求稳定投资收益的长期资金,与客户资源的寿险巨头没有理由不钟爱高端养老社区。即符合国家大政,也拓宽了投资渠道。
快速迭代的中国保险市场,将逐渐从开拓市场、敛取保费承担风险赔偿的初阶阶段,走向伴随客户成长、保障生活质量的高阶发展。
只是,高端养老社区纵然有诸多契合点,但养老社区与医护结合的康养战略非朝夕之间,与资金体量的可解决的。看巨头们争先引入的CCRC模式,皆倡导可以为老人提供既能持续安心居住,能优雅社交,能在身心需要时及时接受医疗救助、康复护理以及心灵照护的高品质养老服务外。
事实上,与医护资源深度捆绑的养老产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软件上,强大资金后盾仅是个基础条件,更长远的是管理流程,是软件方面的原因。如管理、照料,养老人才培养等,是需要经年累月积累的。一家养老社区真正的竞争力,也将体现在失能与半失能老人的护理上。
而成熟医护资源,尤其是一个医生资源的培养非二三十年苦功不可,面对庞大的护理资源亦非十年之功可达。据悉,已有头部企业早于数年前收购相关护士护理类院校。
这样一来,远超保险内涵的各类服务与产品,的确也将倒逼代理人的不断进化升级,保险公司也将倾注更多的资源投放。如专属保险产品、专属培训举措、高端客户资源,让代理人的能力与收入进一步匹配,并且就像北美大市场代理人改革一样,行业组织及所在险企统一、专业的资格认证与定期考试,让未来代理人变成一个更加正规的职业。
当然,这也同样意味着,只有具备真正实力的巨头,才配留在,或者说活在这个行业之中。
赞同来自: Zoto
来自股海人生起起伏伏的雪球专栏
首先说明,本文不谈估值,价格合不合理,只谈事物本身。本文所述均是作者想象,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咱们先谈一个重中之重的话题,就是收入。老公在外面工作月工资一万块,交给老婆了,老婆挺高兴,下个月8000老婆就会想钱怎么少了,是不是赌钱干什么花了,再下个月6000块,老婆就会问你,收入,为什么少了,还是你拿钱去赌去嫖了,好了那咱们就说说平安为什么新增保费,续期保费连年负增长,咱说说到底问题出在哪。
说一个现象,商品滞销一般有两个原因1产品不行。2产品是好产品,销售环节不行,销售环节一般分两部分,一是人力,二是渠道。 咱以人为本,还从代理人数量谈起,连续2—3年少了几十万代理人,这在任何行业都是惊人的,官方给出的结论是主动出清不良人力,我倾向于被动减员,肯定是有能力差的,难道这几十万业务员都是无能之辈。
我的观点:平安保险产品的性价比太低,没有竞争力,才是代理人锐减的原因所在。好,咱举例说明,就简单说一下平安主打的明星产品平安福,费率做一下对比,看下图
说一个数据18年的平安福跟上图基本保障一样稍差一些,1.2w左右,19年大概1.5w,20年达到快两万,2021年保障多了费率还有所回调,平安福的费率涨幅每年几乎都是20%+,保费是上去了,保障的没上多少,产品价格虚高失去竞争力才是代理人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至此恶性循环开始。上传某保险公司互联网产品跟平安保障几乎差不多,看费率上图
110种重大疾病,特定脑血管,中风啥的,保额60岁180%没错就是30万变54万,比平安保障还高,这份是保到70岁3500元,而且是高现金价值的产品,保到六七十岁还能拿回几万块钱,等于一年一千块钱保障几十万重大疾病30多年,终身保障也才7000多元。。。好的今天的重头戏开始了,看平安保险业务恶性循环是怎么开始的。
核心保险产品竞争力低下,新入职的代理人销售困难,但是第一年新人是有责任底薪的,责任底薪就是你卖出多少保险给你相应的底薪,如果没有卖出是一分钱没有的,造成的结果就是给自己买,自己家人买,朋友买,大概卖一份10000元的保险,保险提成50%再加上底薪4000元,一共也就花了个1000左右买了保险,那么问题来了,基本上差的一年半载多的两年能买的都买了,3个月一考核,达不到业绩淘汰,代理人就离职了,跟随代理人离职的还有他们卖的保单,为什么平安续期保费连续几年都是负增长,结论来了,就是离职的几十万代理人家人朋友很多都没有选择继续交费,所以续期保费连年下滑。近一步恶化的是保险公司的一个指标,退保率,大家想一想有多少续签不交费,基本上就等于退保率,这个数字有多少,我不敢说,大家想一想,人力说完了,咱说一说渠道互联网销售,平安还是依靠代理人模式,转型不是那么成功,核心产品打不过性价比高的小公司,有些公司设计的保险组合套餐在我看来,非常好。平安保险核心业务还会不会继续负增长,恶性循环下去,我的观点有点悲观不看好,1—2短时间内能持平就是不错了,声明:我不持有中国平安,也不卖保险,我就是把我知道的写出了,,平安的文章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关注,评论,转发
作者:股海人生起起伏伏
链接:https://xueqiu.com/4588325983/179530624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人的幸福感优越感来源于什么。一个是跟曾经的自己比,一个是横向跟别人比,打个比方去年一个月赚五千,今年工资涨到1万,是不是很开心,周围的小伙伴都赚五千,你赚1万是不是也很有幸福感。对于平安咱不谈什么科技发展如何好,也不谈投资踩了多少雷,作为一个万亿的金融集团,核心还是保险业务,那咱就看看中国平安PK四大险企,用数据说话。上市险企的1月份保费收入数据已经全部公布。
五大上市险企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人保、中国平安、新华保险陆续交出开年第一个月"成绩单"。据统计,五家险企今年1月份合计实现原保费收入5615.35亿元,同比增长6.26%。
具体来看,中国人寿今年1月实现原保费收入2189亿元,同比增长13.13%;太保人寿累计实现565.22亿元,同比增长8.79%;人保寿险累计实现358.18亿元,同比增长3.93%;新华保险累计实现346.3亿元,同比增长12.78%;平安人寿1月实现997.94亿元,同比下降5.16%,是五家寿险公司中唯一增速下降的公司。数据显示行业正增长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平安自己本身,那咱们就接着往下看问题出在那?
先来看看中国平安披露的今年1月份保费结构数据。从表中可以看到,平安2021年一月份个人寿险与健康险保费中,新业务保费为347.8亿元,续期保费为664.3亿元
而历史同期(2020年1月),新业务保费为265.4亿元,续期保费为794.9亿元。
2019年1月,新业务保费为311.9亿元,续期保费为911.3亿元。
连续3年续期保费下滑,从19年794亿下滑到21年的664亿,一月份都是险企必争之月 俗称开门红,可以这么说一月份保费增长,续期,决定全年保费走向。那新增保费,续期,为什么连年下滑,问题出在哪,插一句每年一月也是平安增员发展人力最多的一个月,一会说到,咱接着往下聊。
下图可以看出,近3年的一月份新增续保保费几乎与上年末代理人数量几乎是线性相关。代理人数量与续期保费相关。
因此,近3年来新增续保保费的持续下降,是平安代理人数量持续下降的反映。
看完新增续保保费,再来看新单保费。
新单保费是保险代理员主动销售的结果,既与代理人数量有关,也与代理人产能效率有关。综上所述中国平安核心保险业务出现在人力连续三年下滑,业务员数量从最高的140万锐减到21年的102万,人力连续下滑的原因是什么,咱们接着往下看说,官方给出的说法是出清不良人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但是我想说,中国平安的增员金字塔发展模式,不存在量变到质变,只是大浪淘沙,自然而然的过程,咱先看看平安代理人这两年的收入,2020年,平安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102.38万人,比2019的116.69万人,减少14.31万人,同比下降12.3%。
这一方面导致2020年平安代理人渠道实现新业务价值429.13亿元,同比下降37.1%。另一方面也导致2020年代理人收入月均5793元,比2019年的6309元,同比下降了8.2%。代理人的寿险收入下滑更加明显,2020年代理人月均收入4629元,比2019年的5512元,减少了近1000元,同比下降16%。看到每月四千多的收入,是不是觉得好少,这还是被平均的结果,说一下平安的业绩考核,3个月一次考核,考核要求平均每月一张新保单,保单金额2500+,净佣金(保单提成800元以上)新业务员大部分第二年就要离职,因为完不成业绩(因为第一年可以卖给自己家人朋友),从19年140万代理人到现在102万,离职的代理人大部分都是完不成业绩,即便完成达到平均收入也不够生活开销,按目前的趋势平安代理人还有近一步下滑的趋势,预估今年代理人数量90—95万之间,长期看人力连续下滑,保费增长堪忧,逆转还需观察,大家发现没有最近两三年平安大手笔投资,入股华夏幸福等房地产公司,增持工商银行,汇丰银行,收购方正,管理层思维应该是想靠投资,来弥补业绩增长。不吹不黑 客观评论。找资料,结合自己分析,写了一个小时[吐血],太累了,就说到这
Jessy-1 05-08 17:06
楼主列的很多都是事实,但我觉得平安最大的原因是在行业拐点主动寻求转型。
我们都知道代理人增员的金字塔模式是什么情况,公司战略只要想打,给费用一定短期拉的起来人头。
过去各大险企践行此道多年,洗掉人头无数,变相也是做了一次“全民保险教育”,这其中最大的赢家无疑就是中国平安。
中国平安无论从品牌影响力,管理能力,横向竞争力,能给客户提供服务附加值的能力来看都是五大险企翘楚。
人海战术的失利是主动战略性收缩的结果,不是打不过国太新人。
这几年互联网保险风靡,抖音上的保险科普越来越深入人心,我个人判断,传统代理人渠道的产品模式是没有未来的。
至于国寿新华太平洋的新增保费,业内人士都知道,存在极多的挂空号人力,虚构保费套费用现象。
公司要扩张,管理水平垃圾,或者干脆基层领导默认瞎搞,拉一个新人头6000的新单,加各种新人扶持政策增员政策,算下来,新人工资加增员人增员奖可以拿8000-9000,这中间存在明显的一个套利空间,一个人把周围十几个亲戚朋友的身份证拿来用下上个空号,轻松套利大几万。
最终续期肯定是没有的,这些人几年后还要退保,出现保费和费用倒挂现象也很正常。
第二年虚号和虚增保费数据做更多就行了。
平安可能是难以为继了,或者主观意愿上不想继续这个路线了。
其他险企还在饮鸩止渴的路上停不下来。
另外就是平安很早成立了平安健康保险公司,主打渠道销售性价比高的可PK互联网保险的产品。
保险毕竟回归保障才是未来,平安品牌价值连续五年世界排名第一的巨头,想真的沉下心来老老实实做人人都可以买得起,便宜好用的保险,不会没有未来。
快一步,就是快十步。
另外平安集团的策略也在转型,重点转向旗下最优质的资产平安银行。
过去五年我们看得到招商银行财富管理零售业务搞的飞起,现在市值1.1万亿,中国平安1.3万亿,集团如果真的能把平银做成下一个招行,对集团的整体发展和市值利润贡献都比死磕人海,在一条注定崩坏的跑道上继续饮鸩止渴强得多。
再回归到主业,保险产品生产的成本是极低的,所以保司真正看的还是品牌价值,销售能力,投资能力,运营能力这些上面,花大力气培养代理人卖保险,何不通过平安银行去卖呢,做真正全面整体的资产配置给客户,平银在这方面比招行各有优劣,比代理人肯定强的多。
缺陷就在覆盖范围上,银行受限网点的原因,会比代理人差的远,但现在是个云上时代,而且平安社区银行在不断普及,未来或许每个县城都有一个平安银行网点若干社区支行,受过高等教育专业金融培训,接受更严格监管,拿着更稳定薪水保障的平安银行理财经理通过直播社群微信群经营平安的客户,为你带来的,不止是保险,综合金融,科技服务,健康生态。
代理人,平安不会主动抛弃,但转型就是成就一批新人,淘汰一批旧人,个人能力强到堪比银行专业性稳定性的,才会留下。
以上,一些浅薄的看法。
PeterFu201505-08 18:44
每次变革都是中国平安领衔,其他保险公司都是跟随,和十几年前银保渠道一样,大家跟随,变成了根本就不赚钱的东东,平安转型个险了,其他保险公司还在冲量。现在个险模式也难以为继,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也已经到头,平安看到了天花板,主动转型。但不妨碍其他保险公司继续在个险发力。我相信平安能转型像友邦一样强大。
Jessy-1 回复PeterFu201505-08 19:40
认同,不过我觉得平安会做的比友邦更强大。
任何市场充分竞争后的毛利率都会显著下降,附加值反而会变成盈利主要来源,就像苹果靠APPstore赚钱比简单卖硬件还容易,而且丰厚。
平安的金融科技赋能和大健康医疗生态其实很容易形成闭环。
这方面优势也领先超前一大截,去查查平安的科技专利就知道,有精力还可以体验下一些技术,比如人脸识别之类,真的做的很先进。
平安确实更像金融行业的华为,又不会面临华为面对的政治壁垒。
后面平安如果能通过整合方正北大系医疗实体资源开始布局医院,我想未来会更值得看好。
当然,这个很难,需要慢慢积累经验,这块其实行业里泰康已经在做了。
作者:股海人生起起伏伏
链接:https://xueqiu.com/4588325983/179251258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赞同来自: 趋势交易者
https://xueqiu.com/3727797950/176513719
我想明白了一件事,不知道姚波总和德贤总想明白了没。险资权益类投资不能搞合联营,更不能搞控股!平安的权益类投资方向完全错了。
因为没有企业值得持有一辈子,没有任何一家。当一家企业走向没落的时候,作为大股东或者重要合联营股东,你如何在二级市场快速跑路呢?答案是肯定跑不了。极端的例子如华夏幸福,其实也不极端,将来家化,白药,金茂,旭辉等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概率很大,发生只是时间问题。
权益类投资,投了谁对平安并不重要,不管投谁最后的总资产回报率都是5%加减1%而已。但一旦买成了重要股东,这事就麻烦了。企业危机时刻,你要对它负责。权益类资产管理并不是平安的能力圈,全世界只有巴菲特做到了。强行把一个无关紧要的投资能力纳入自己的能力圈,得不偿失。
平安资管应该怎么做?放弃合联营,放弃控股,逐步减持已重仓个股持股比例至5%以下;放弃红利优先的投资策略,适当配置茅台,腾讯等核心龙头公司,用股票的买卖差价弥补红利;将大量资金委托给李录,张磊这样的经过时间检验的投资机构;大量买入沪深300ETF做多中国;压缩自营资管规模,精简资管团队。
我看到那些合联营、控股公司就像金刚川下一颗颗待引爆的炸弹,此时此刻,依然没有人在意那滴滴哒哒的倒计时钟声……
是时候做做减法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精彩评论
不明真相的群众 修改于 2021-04-08 14:29
我觉得,成立的投资方法可能有两种:
一种是投资少数股权,搭公司能力的顺风车。比如腾讯控股(00700) 的投资大部分是这样。
二是通过清算、肢解出售、强制分红挖掘公司的隐蔽价值,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典型的是KKR。
投资一个公司,自己去管理,认为自己能管得更好的,大概率行不通。
投资的本意,是自己有钱,别人有能力(资产)。如果自己有钱,又有能力,投资个啥呀,创业好了。
朱酒 04-07 21:19
平安的很多投资是战略性的,后面渗透着大量金融服务,没有一定比例的股权拿不到这些回报。量大到一定程度,瑕疵的数量自然会显得比较多,但从总比例来看,影响并不严重。投资做得多了,哪有不踩雷的,巴菲特今年不也刚做了精密铸件公司110亿美元的减记吗?
因为几笔业务,让平安去炒股,“用股票的买卖差价弥补红利”?
作者:草帽路飞
链接:https://xueqiu.com/3727797950/176513719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赞同来自: 趋势交易者
https://xueqiu.com/7273000574/176807216
1,中国平安是目前持股最久,同期持股收益最低的股票,也是我最安心,几乎从来不研究和关注的股票,也是持仓量最多,将来希望持仓最久的股票。
2,几乎没写过中国平安的文字,因为平安主业是保险,保险的复杂程度远在我能力圈范围之外,没法写,写不出什么。
3,我对中国平安的认知如下:中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业务量和利润额都最高;中国按市值角度最大的房地产企业,起码也是前三,单纯的把他投资的房地产行业股票市值累计;中国最优秀的金融综合体,保险,银行,券商,期货全方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医疗;中国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包括金融系统服务,城市系统服务,大数据及区块链技术。这些最大,甚至最强就是我长期持有的底气,因为他扎根于中国,有广大人民。
4,中国平安这两三年在改革,改革目标明确,企业整体战略及各业务板块都能围拢聚焦,互相增强。对于改革会不会失败,那是杞人忧天,对于改革什么时候成功,从公开信息和数据,渐入佳境。中国平安是一艘大航母,一个超级综合体,对于这样的巨人,看总体,不要吹毛求疵。
5,投资中国平安就是求稳,求安心,求分红。无法具体计算,因为自己目前没能力计算,但是大方向非常安心,那感觉就像回家,很轻松。总看到这么一句话,要模糊的正确。投资中国平安应该就是这感觉,我真不信有人可以计算中国平安,虽然比我聪明的人很多,但是要真能算的清清楚楚,应该给个诺贝尔奖吧。估计管理层也不行,他们只能带领平安往一个正确的大方向走。
6,我对中国平安的愿景:a股市值第一,甚至中概股市值第一。
作者:陈剑1983
链接:https://xueqiu.com/7273000574/176807216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回复@虞枫: 平安现在的状况确实难以让人满意。目前公司其他部分经营状况还好,主要是寿险转型进度让人有点失望,但你说现在应该卖出吗?那我个人观点答复是不,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1、接下来几年平安净利润还会增长吗?考虑寿险转型不成功,接下来几年平安净利润还会有年化10%左右的增长;
2、寿险转型一定不成功吗?寿险代理人收入已经很多年不增加了,平安转型如果都不成功,那今后寿险行业代理人的收入就永远不要提升了?那以后哪还有人从事寿险代理人这个行业,所以我愿意相信平安能转型成功;
3、目前购买方正集团的股权,这是得到了目前中国平安最想要的线下医疗资源,这应该对公司发展明显是个利好,现在大家都被华夏幸福的雷吓得够呛,认为平安每投一笔都可能会重大失误,平安再不济投资收益率也是好于假设的,而且这些年还多计提了上千亿的准备金,把最不保守的准备金提取变成了最保守的,所以感觉现在市场对平安投资能力有点过度担心了;
4、寿险空间还在,大家可以查一下过去20多年的寿险历史,保费都是快几年慢几年,跟政策有很大关系,目前中国养老金是远远不够,迫切需要有新的政策出台,现在离上一次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一年结束已经整整2年了,希望能快点出台;
5、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是:目前的估值水平卖出很不合适,目前的估值水平应该是买入的时候才对。
个人观点,不作买卖建议。
去年中国平安(SH601318) 投资汇丰控股(00005) 遇到黑天鹅,亏损严重,今年在华夏幸福上又吃了当头一棒,加上寿险改革,一时间变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人性就是这么奇妙,为国家守卫边关的袁崇焕,转眼就被百姓分其肉食之。作为中国最成功的公司之一的中国平安,不是国家队,却成为发展最好的保险公司,并购并不优秀的深发展,整合成为最优质的股份制银行之一,平安证券也做得风声水起,金融科技、平安好医生也做得有声有色,这样的公司前两年还是大家眼中的好公司。转眼就变成人人都要踩一脚、再踢出去才觉得解恨的垃圾瓶子。
明明寿险改革,是在做难而正确的事;明明收购方正,对于平安保险、医疗尤其是平安证券的上市,可能有很好的协同效应;但是很抱歉,只要做错了事,似乎之后再做事都会多做多错。寿险改革影响短期业绩,用脚投票;投资方正,更被说成是收垃圾的。
人性之善变,可见一斑。
据说在2000年的一个早上,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给巴菲特打电话,问巴菲特:“你的投资体系这么简单,为什么你是全世界第二富有的人,别人不做和你一样的事情?”巴菲特回答说:“因为没人愿意慢慢的变富。”贝索斯突然明白,关注长期的人,比关注短期的人有巨大的竞争优势,因此更加坚定了关注长期,忽视短期的想法。
平安是一家更关注长期的公司,它会做一些难而正确的事,做对的事,把事情做对,有可能中间会犯错误,这是难免的,各位股东应该更有耐心。
看到很多人都说平安在收垃圾,有感而发,不喜者见谅!
作者:浅水望月
链接:https://xueqiu.com/4395834873/178819831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赞同来自: 素素Kelly
(一)
平安银行一季报非常好,
这意味着中国平安持有的近百分60多的股权,大幅增值了。
(平安银行目前的市值4200亿)。
券商认为,,平安银行几乎翻倍的情况下,依旧有百分50以上的上升空间。
也就是说,平安银行在增长2000亿后
依旧有再增长2000亿的潜力
(二)
几年前平安银行所有指标都很差的情况,为什么值得投资?
因为中国平安是超一流的金融公司,
所以,只要平安银行在集团中的核心位置确定,
那么,平安银行必将化羽成蝶。时间的问题,
有些人等不起,但更多的人,是看不明白
他们看不明白:中国平安是超一流的金融公司
有能力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难题”。
20年,平安寿险遭遇了极大的经营困境
但别忘了,平安寿险的ROE依旧在30以上
即便未来5年,平安新业务价值0增长
平安寿险的ROE也在20以上
一个年薪50万的人,即便5年收入不增长,也好过年薪10万,年复利增长15的普通人。
而且,年薪做到50万的人,年薪不增长,是在蓄势,一旦增长,下一步就是年薪100万了。
而年薪10万的人,由于起点一般,所以,增长到20万,可能就消耗了绝大多数的上升动能。
大多人谈投资,忽略了两个基本的常识,
第一,是没有做静态的赚钱能力的对比(ROE);
第二,是忽视了公司的质地(能力才是最大的潜能和引擎)
(三)
目前,中国平安的问题非常大。 但投资,看的是未来。 看的是公司的质地。
而且,保险的发展空间,比银行大。
所以,目前1EV左右,我认为是不错的买点。
茅台10倍20倍市盈率的时候
基本面也不好
茅台50倍60倍市盈率的时候 基本面肯定不错
对我来说,我喜欢在基本面不好的时候,买入股票
好公司,好价格,主要也就这时候了
而好公司很高的估值,别人喜欢买的时候 恰恰是我卖出离场的时候
(四)
有个例子:一个打工者,不要太关注35岁之前的收入,不要为了800元、1000元,跳槽到一家学不到东西的公司。把心思,放在“能力”这个流量增速的引擎上。35岁之后,你觉得今天这些钱,少得可笑。
同样,一家优秀的公司 不应该仅仅把眼光放在今天的流量增速上 ,他要打造“能力引擎”。
有一天,行业好转
新业务价值重新开始增速
能力引擎强的公司,他的增速会更快
所以,可以接受今天的“慢”
赞同来自: 初中生王昭君 、好奇心135 、xiaochou2021
雪球 https://xueqiu.com/8959134488/177904892
教主看到很多人说雪球上平安的老粉逐渐脱粉,也有很多投资者吐槽平安3年股价不涨。现教主借着一季报的机会,从平安寿险改革的起因,说说此前股价因何不涨,以及后续“挥棒”的机会。
2021年第一季度,平安集团归母营运利润391.20亿,同比增长8.9%,年化ROE来到20%;持有多家子公司合同的用户从38%上升到了38.3%。更重要的是,众多投资者期待的华夏幸福投资事件大额计提终于落地!
一、顺应政策开启寿险改革。
近些年来由于部分保代的“野蛮生长”,监管层发了很多如《关于落实保险公司主体责任,加强保险销售人员管理的通知》、《关于切实加强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从业管理人员的通知》的文件。政策监管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是平安毅然开启寿险改革的原因(回顾台湾、日本等地区的寿险业务改革也均与政策变动有关)。
为了防止保代大进大出,中国平安在去年三季度对《个险寿险业务人员基本管理办法》再次升级。强调对高学历销售团队的培养,通过管理、销售双线的职业发展规划增强代理人的归属感,为寿险代理人建立科学规范激励得当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其实自2017年起,中国平安就推出了SAT模式赋予代理人线上经营能力。通过平安金管家APP直播、微信视频号、抖音等“私域流量”的方式突破社交半径,以触及潜在投保人。同时根据平安金管家APP旗下可分为保险、理财、健康、育儿等几大圈子,智能机器人可根据使用人浏览/搜索的痕迹分析该用户的行为倾向并精准投放给对应的保险代理人,使得各代理人更了解其服务的客户。
现阶段平安更是通过数字化营业部、活动量管理、数字化增员、智慧培训培训来打造能力过硬的保代队伍。
一季报中平安更是首次用了寿险改革“全面推广”的字眼,预示着平安寿险改革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二、平安此前调整的几大原因。
(一)根本原因——寿险改革。
寿险目前依然占公司净利润的70%左右,寿险的改革进程直接决定了公司股价是否会出现拐点。
XD中国平(SH601318) 前三个月看似财险收入同比下滑较大。
但银保监会数据显示,自去年三季度车险改革以来,89%的保单签单保费下降,其中保费降幅超过30%的保单占比达到64%。截至2月底,全国车险综合费用率同比下降9.39个百分点。基本与平安财险保费收入下降幅度一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平安产险的综合成本率从去年四季度的99%以上下降到了95.2%,同比去年车险改革没落地之前的一季度都要下降了1.3%。
带动财险利润同比大增15%左右。
公司强大的科技输出能力和人工智能客服覆盖率领先全行业是成本下降的重要原因(3月出单自助化率82%,家用车一键理赔使用率92%)。
除了之外,公司科技业务占净利润比重再一次提高,待几大科技独角兽走向成熟期,平安有望价值重估。
大家都知道,保险行业通常保代会给自己和身边的人上保险,而离职了之后,这部分保单大概率是会赎回的。
以2019、2020年个人续期保费的变动来看,基本与保代人数下降幅度一致。
从3月份同行业的保费数据来看,除了人力仍处于上行区间的新华之外, 中国人寿(SH601628) 、中国太保(SH601601) 寿险收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渠道方面保代脱落是硬伤。但平安已经在多个场合表示,今后保代的队伍要保持百万规模,保代脱落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
从新业务价值来看,虽然比照去年末有小幅的下滑,但环比数据明显改善。
另外据教主了解,平安二季度很有可能进入增员节奏,彻底扭转2018年来的减员趋势。
(二)弹性原因——投资收益。
今年平安重仓的港股、银行股有所反弹,带动投资收益上升。
另外当下实际利率远好于去年同期,对于持有债券资产50%的平安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利好。
平安的投资收益同比大增。
但本期信用减值、其他资产减值同比大幅提升,总投资收益率小幅下滑。
由于减值损失不可持续,在实际利率维持高位的情况下,平安投资拐点已经到来。
(三)短期原因——政策利空。
此外就是国家引导金融机构让利于民,银行业有小微企业、实际利率下行的业务,保险在去年车险改革、重疾新定义落地后,最近银保监会又向各保险公司下发了《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首次对产寿险公司的意外险业务进行了统一规范。
主要意图是针对高费、高价等各类市场顽疾,《征求意见稿》从精算要求、回溯管理、负面清单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要求。对年度累计规模保费收入超过100万元的短期意外险产品,如过往三个年度再保险后的平均综合赔付率低于50%,公司需要调低报价。
监管层这意思是产品都要更规范,一类一类来。不过占营收比例较高的财险、寿险政策收紧基本已经落地,后续其他险种即使出“让利”政策,对保险公司整体营收影响也不会太大。
(四)偶发原因——华夏幸福等事件。
华夏幸福这个事也不能“事后诸葛亮”来谴责平安,当年的对赌协议非常完善,且保险公司的财务准则需要有一些高分红的公司来计入FVOCI,像华夏幸福这样按照权益法计量的资产,如果不是发生债券无法兑付的事件,单纯股价的下跌是不对公司造成影响的。
吃了08年金融海啸亏的保险公司们普遍都将股票资产配置在了高分红、低波动的银行、房地产等公司上。用事后的结论说平安没去投资一些高成长性的公司也是开了“后视镜”的看法。
率先试行I9的平安注定不会选择大手笔持仓波动较大的成长股,可能会选择少量持仓放在FVTPL中。
平安高层也曾表示,除了高分红标的之外,会通过FOF及MOM的方式参与科创板等其他高成长板块的投资机会。
华夏幸福原先股权+债权风险敞口540亿,现平安在一季报中公告“对华夏幸福相关投资资产进行减值计提及估值调整额为182亿元”,360亿的债权敞口几乎全部计提。作为一次性利空事件(市场早有预期),很有可能出现去年汤臣倍健大额商誉减值股价不跌反涨的情况。
三、平安近半年更强调“温度”。
(一)产品升级肉眼可见。
2017年平安主力重疾险平安福的市占率约为30%,以平安福21为例,平安福21由平安福(2021)重大疾病保险、平安附加特疾10(2021)疾病保险、平安附加中症轻症豁免保险费疾病保险组成。作为平安人寿保障旗舰产品,平安福21提供高达180种疾病保障,覆盖轻、中、重症各个阶段,给予不同疾病阶段专属资金支持。其中,重疾病种由原来的100种扩展至120种,轻症赔付次数由原来最高3次提升至最高6次,并新增20种中症责任,超全保障实现分层守护。
平安福21延续“保障会长大”优势,客户最高可享90%的保障额度增长,若客户在70周岁的保单周年日前不幸罹患轻症或中症,最高可分别增加相当于基本保额60%或20%的额外身故和重疾保险金。如客户达成约定运动目标,最高可增加相当于基本保额10%的额外重疾和身故保险金。此外,平安福21可灵活搭配附加险种,满足客户特定疾病保障需求。如等待期后初次发生轻症或中症,还可免交豁免期内剩余各期保费,保障继续有效。
另外从平安和国寿的主力重疾产品对比(平安福对国寿福)来看。
平安福的缴费期限更灵活;
在赔付比例相同的情况下,平安福轻症赔付次数更多;
平安福在分组六福后,赔付次数也变成了6次,并且恶性肿瘤单独分组,比国寿福更实在;
平安福21在去年的基础上,不但增加了1次中症赔付,而且保费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竞争力明显更强。
在保障增加的同时,保费有所下调,产品更有竞争力。
(二)国内保险业首推保险+服务的模式。
平安今年的重心放在“有温度的金融”上,未来只要买了平安寿险的投保人会享受到以下几种服务:
1、健康管理服务;
2、慢病管理服务;
3、重症护理专业知识传授;
4、养老护理。
(三) 同质化竞争下的“抢跑”红利。
众多周知,在GDP降速,经济转为存量竞争的格局下,同质化竞争非常惨烈,最终脱颖而出的公司都是有着技术、成本优势的公司。
比如准备在港上市的京东物流,依靠智能控制系统和中心仓的模式,使得线上订单能够实现当日/次日达;
又如美团,在疫情期间除了大力推广“买菜”业务之外,其无人配送车更让人眼前一亮。
基于科技、成本优势带来的服务便捷性,是上述互联网公司“圈粉”无数的终极大招。
保险业也是这样同质化竞争非常强的行业。几份不同公司的保险单,如果让普通投保人解读其中的“性价比”,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签单除了取决于保代的销售手段之外,还有就是保单蕴含的实实在在的服务。
以往保险公司主要负责事后的理赔工作,属于“幕后工作者”,而电话营销的手段也因为保代和保险公司距离客户较远,效果显得比较差。在新业务方面多依靠保代的圈子,对于陌生客户的拓展显得比较生硬。
而现在客户从签订保单的第一天,就能享受到基础的服务,平安从幕后的服务者,变成了前台的“守护者”。客户与平安互动增加的背后也是信任感的与日俱增,投保人之间的口耳相传效果必然好于保代的营销。
四、平安后续挥棒的时机选择。
(一)买入白马的最佳时点是困境拐点期。
前两天教主看到一篇很有趣的消息: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联合蚂蚁研究院、支付宝理财智库发布了2021年一季度《居民投资理财行为调研报告》。其中调研结果显示,超7成投资者愿意持有基金等理财产品的周期短于一年,近一半受访者只能接受3个月以内的亏损。可见在投资界,不赚钱的焦虑感是非常普遍的,这也许最能解释老粉丝脱粉。
平安近半年来确实在调整,但是半年前也刚刚创下新高。如果忽略公司本身的寿险改革、利率逆周期、监管层引导让利的政策,单独只是因为股价不涨就不看好平安是武断的。
本人是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关注的平安,原因是保代脱落率已经较高,经济复苏后实际利率上行等。至于在几年前买入平安的乡亲可能和现在的赛道股一样,本着趋势投资的心理,硬生生拿成了价值投资。
(二)股价拐点先于改革成功落地。
从当年的深发展到现在的平安银行,从4年前开启“大零售”转型,到现在和招商一争“零售之王”,平安银行在平安集团的管理下蒸蒸日上。
此外平安旗下汽车之家、平安好医生甚至是上海家化都在长牛的路上;陆金所、金融壹账通作为行业独角兽也有望出现长牛。旗下子公司集体长牛的背后是公司优秀的治理能力(平安在国内金融业ESG评级排名第一)。
友邦当时改革用了三年,平安保代人数更多,且改革本身涉及生态(医疗-保险)、服务(温度服务)等此前友邦没有经历过的课题,所以管理层将完工的时间定在了3年后(陈心颖在2020年股东大会表示),但不代表这三年之内股价不会涨。
像平安银行4年前拥抱大零售,或者是友邦2010年开始的人员优化,股价的拐点要早于公司改革完工的时点(友邦2010开启改革,2011年便开启碎步上涨),股价的低点往往是在各类利空出尽之后。
对应上面平安调整的几大原因:寿险主要看保代增员的时机;投资端拐点已经出现;政策端车险的降费已经Price in,在产品有温度的带动下,重疾新定义的影响也将于今年1季报逐步兑现;华夏幸福的投资减值也已靴子落地,教主认为平安盈利的拐点已经到来(股价低位区,但公司股价后续上涨速度还要看改革进度,预计不会立即大涨)。
四、顶流明星经理的选择。
兴全家的两位明星经理董承非、谢治宇管理产品的一季报昨天刚刚公布。前者总体仓位明显下降,持仓中国平安的股数与去年四季度相仿;后者小幅加仓了中国平安,大幅加仓了平安银行。
而平银一季报净利润不负众望出现了中高速的增长,权益法计量对平安构成利好。
与此同时, 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2月底显示A股第一大重仓股就是中国平安。专业投资机构的纷纷看好,我们雪球投资者的信心恢复了吗?
作者:明大教主
链接:https://xueqiu.com/8959134488/177904892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