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自从打新新政在网上打新可以不用资金申购后,打新中签率越来越低,现在都是万2、万3附近的中签率,聊胜于无。但网下打新,则催生了新的红利,其打新收益大大超过了网上打新,特别是对公募机构更是提升中签机会。
也就是这种模式下,部分公募基金就应运而生了其打新模式,提升整体回报。
当然,这种模式已经持续了很久,特别是在19年科创板第一波和第二波上市时候,着实是让这些基金吃到了好大一块肉。
不过,随着参与网下打新的机构越来越多,肉自然被分的越来越少,而某些基金则是坚持了长期的这种“赚钱”模式,故而现在大家俗称它们是“打新基金”。
这类基金,大致有这么几个特点:
(1)配置10%-35%附近仓位的股票,保留打新资格,同时也是降低净值波动性。
(2)基金整体的规模不大,往往10亿以下,目的是尽可能提升打新收益。
(3)为了不使基金规模撑大,基金往往做了大额申购限制,有限制1000、5000、1万不等。
很多朋友就据此进行筛查具备这些规模的基金。
根据网上很多评论,资产规模在2亿附近时,打新收益将最大化。这也是很多人认识的误区和判断打新收益“假象”的原始来源。
根据打新规则,沪深两市需各配6000万,合计1.2亿的股票底仓方可进行网下打新。考虑到冗余资金,所以网上的评论是在2亿规模收益最大化。
这里出现的误区就是:很多朋友误以为“基金规模”在2亿附近则是收益最大化,而真实的是“股票底仓”在2亿附近才是收益最大化。
对于这样的误区,这些朋友筛查标的的时候,就搜索规模在3亿以下,股票仓位在10%-35%附近,按最大量计算“股票底仓”,也才3*35%=1.05亿股票底仓,而若按3*10%=0.3亿计算,连科创板网下打新资格也没有。
故此,为了能收益最大化,筛查的标的要么仓位占比提高、要么基金规模提升。
这就形成悖论:
(1)仓位占比提高:将加剧净值波动而加大风险,这大概率与投资打新基金的投资者投资目标相悖(投资这类基金的投资者一般都希望标的风险低一些)
(2)基金规模提升:这似乎是比较合适的方式,但市场上的基金标的,符合相配规模的还真不一定碰到。而规模提升太多,又存在打新收益的边际效应在降低。
所以,一方面需要降低净值波动性、一方面最大化打新收益,比较恰当的基金规模在5-6亿附近(25%仓位),而不是2-3亿。
哈,通过这么啰嗦的一说,有些朋友可能说“我早就知道”,那恭喜大家。但或许对一些有误区理解的朋友会是个帮助。
因为上面提到形成的“悖论”,会形成无法找到较好的基金标的对风险和最大化收益进行平衡,那么是否能找到这样的标的呢?
答案是很难找到。
那么难道这种策略就用处不大了吗?非也,既然“鱼和熊掌”无法兼得,那么我们就牺牲其一,比如牺牲风险度,意即可以给到风险承受度高一些的朋友更多的收益:
我们可以寻找标的在2-3亿的高仓位基金进行投资(因为高仓位,因此其“股票底仓”就大于了1.2亿),获取其最大化的网下打新收益。
举一个热门基金的例子,大家一看就懂:
中证消费指数,这个长牛的好指数,其全收益价格指数今年涨幅3.51%,对应热门的消费etf(159928)涨幅3.37%,相反跑输指数。
而同样是对标这个指数的另一个基金“主要消费etf”(512600)涨幅则为5.27%,跑赢指数1.78%,查阅它的规模才2.96亿,正是网下打新获取了1.78%的超额收益。
这样,对于风险承受度更大的朋友,就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提高收益率了。
也就是这种模式下,部分公募基金就应运而生了其打新模式,提升整体回报。
当然,这种模式已经持续了很久,特别是在19年科创板第一波和第二波上市时候,着实是让这些基金吃到了好大一块肉。
不过,随着参与网下打新的机构越来越多,肉自然被分的越来越少,而某些基金则是坚持了长期的这种“赚钱”模式,故而现在大家俗称它们是“打新基金”。
这类基金,大致有这么几个特点:
(1)配置10%-35%附近仓位的股票,保留打新资格,同时也是降低净值波动性。
(2)基金整体的规模不大,往往10亿以下,目的是尽可能提升打新收益。
(3)为了不使基金规模撑大,基金往往做了大额申购限制,有限制1000、5000、1万不等。
很多朋友就据此进行筛查具备这些规模的基金。
根据网上很多评论,资产规模在2亿附近时,打新收益将最大化。这也是很多人认识的误区和判断打新收益“假象”的原始来源。
根据打新规则,沪深两市需各配6000万,合计1.2亿的股票底仓方可进行网下打新。考虑到冗余资金,所以网上的评论是在2亿规模收益最大化。
这里出现的误区就是:很多朋友误以为“基金规模”在2亿附近则是收益最大化,而真实的是“股票底仓”在2亿附近才是收益最大化。
对于这样的误区,这些朋友筛查标的的时候,就搜索规模在3亿以下,股票仓位在10%-35%附近,按最大量计算“股票底仓”,也才3*35%=1.05亿股票底仓,而若按3*10%=0.3亿计算,连科创板网下打新资格也没有。
故此,为了能收益最大化,筛查的标的要么仓位占比提高、要么基金规模提升。
这就形成悖论:
(1)仓位占比提高:将加剧净值波动而加大风险,这大概率与投资打新基金的投资者投资目标相悖(投资这类基金的投资者一般都希望标的风险低一些)
(2)基金规模提升:这似乎是比较合适的方式,但市场上的基金标的,符合相配规模的还真不一定碰到。而规模提升太多,又存在打新收益的边际效应在降低。
所以,一方面需要降低净值波动性、一方面最大化打新收益,比较恰当的基金规模在5-6亿附近(25%仓位),而不是2-3亿。
哈,通过这么啰嗦的一说,有些朋友可能说“我早就知道”,那恭喜大家。但或许对一些有误区理解的朋友会是个帮助。
因为上面提到形成的“悖论”,会形成无法找到较好的基金标的对风险和最大化收益进行平衡,那么是否能找到这样的标的呢?
答案是很难找到。
那么难道这种策略就用处不大了吗?非也,既然“鱼和熊掌”无法兼得,那么我们就牺牲其一,比如牺牲风险度,意即可以给到风险承受度高一些的朋友更多的收益:
我们可以寻找标的在2-3亿的高仓位基金进行投资(因为高仓位,因此其“股票底仓”就大于了1.2亿),获取其最大化的网下打新收益。
举一个热门基金的例子,大家一看就懂:
中证消费指数,这个长牛的好指数,其全收益价格指数今年涨幅3.51%,对应热门的消费etf(159928)涨幅3.37%,相反跑输指数。
而同样是对标这个指数的另一个基金“主要消费etf”(512600)涨幅则为5.27%,跑赢指数1.78%,查阅它的规模才2.96亿,正是网下打新获取了1.78%的超额收益。
这样,对于风险承受度更大的朋友,就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提高收益率了。
0
@cken 参阅下面的文章
《21.06.11【技巧】网下打新之基金规模简易推测》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24963?show_all_answer-TRUE__item_id-3716295__answer_id-3716295__single-TRUE#!answer_3716295
《21.06.11【技巧】网下打新之基金规模简易推测》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24963?show_all_answer-TRUE__item_id-3716295__answer_id-3716295__single-TRUE#!answer_3716295
0
feigame222 - 蹉跎错,消磨过,最是光阴化浮沫。
不要把专业的打新基金想的多好
私募迎水,去年8月在国泰君安发了两个打新基金,半年开放赎回的时候,总收益都只有1%,两个产品直接一天赎回到清盘。
国泰君安资管,去年在国泰君安司庆当天也就是8月18号,自己发了一款打新产品:宽鑫818,到现在总收益1%不到,还有两个月开放赎回,目测也是直接清盘的节奏。
私募迎水,去年8月在国泰君安发了两个打新基金,半年开放赎回的时候,总收益都只有1%,两个产品直接一天赎回到清盘。
国泰君安资管,去年在国泰君安司庆当天也就是8月18号,自己发了一款打新产品:宽鑫818,到现在总收益1%不到,还有两个月开放赎回,目测也是直接清盘的节奏。
4
赞同来自: ryanxzqn 、年亏六成 、RiverToSea 、nskm
@xdf2000
本来昨晚写文章的时候,还想写下关于 打新基金收益的认识“假象”,但考虑到这么一写,文章太长不利于阅读,于是在标题里面把“假象”给删除了,刚刚发现文章里面还是残留了一点沒删除的痕迹【这也是很多人认识的误区和判断打新收益“假象”的原始来源。】
既然如此,就不写推演和统计的过程了,直接说说结论:
近1年以来,很多打新基金虽然猛烈的打新,但最终实盘收益,并未大幅提高,这也就是我最后给出的“优化”策略,直接上高仓位、份额小的基金的缘故,如此还能定量其超额收益
(当然,或许那些打新基金,如果不打新,收益还更低;甚至为了提高收益配置了更多股票仓位,相反加剧了净值波动,背离了低风险初衷)
所以,本篇的宗旨,其实是引导大家正视网下打新的品种,勿抬高了对它们的预期
本来昨晚写文章的时候,还想写下关于 打新基金收益的认识“假象”,但考虑到这么一写,文章太长不利于阅读,于是在标题里面把“假象”给删除了,刚刚发现文章里面还是残留了一点沒删除的痕迹【这也是很多人认识的误区和判断打新收益“假象”的原始来源。】
既然如此,就不写推演和统计的过程了,直接说说结论:
近1年以来,很多打新基金虽然猛烈的打新,但最终实盘收益,并未大幅提高,这也就是我最后给出的“优化”策略,直接上高仓位、份额小的基金的缘故,如此还能定量其超额收益
(当然,或许那些打新基金,如果不打新,收益还更低;甚至为了提高收益配置了更多股票仓位,相反加剧了净值波动,背离了低风险初衷)
所以,本篇的宗旨,其实是引导大家正视网下打新的品种,勿抬高了对它们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