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的新闻出来后这几天,很多人都在讨论。但其实很多看起来是机会的地方,可能未必能够赚钱,甚至是坑。
但确实也有新的机会。今天把一些我的思路整理出来。
首先,对券商股的利好有限。
新三板本来就是个成交清淡的地方,北交所即使快速落地,对成交额的增量比例也很低。
更何况未来北交所的新入场资金,很多就来自沪深,一出一入抵消了。
这方面市场资金也在投票,9月3日券商指数高开后收了一根大阴棒,追逐浅层逻辑的第一波投机资金被埋。
其次,新三板并没有系统性的价值修复空间。
我专门查了全国股转系统的官方数据,三板成指的最新PE是24倍,创新成指的最新PE是23倍。
给新手解释一下,新三板从分为精选层、创新层、基础层,可以粗浅的理解为公司质地依次下降。
三板成指是整个新三板的指数,而创新成指仅仅是创新层的指数,其实这哥俩的市盈率现在都差不多。
从理论上说,北交所更利好创新层,因为创新层以前要先上精选层、才能上沪深市场。现在直接多了一个上市渠道。
逻辑清晰,资金涌入。新闻出来之后创新成指嗷嗷了一波,如下图:
但冷静对比一下沪深的估值:沪深300市盈率13倍,中证500市盈率22倍,中证1000市盈率36倍。
可以发现,新三板就算能跃升阶层,系统性的价值修复空间仍然几乎不存在。
更何况北交所的交易门槛尚未明确,是否能抹平流动性折价还不好说。
所以现在战略上未必适合无脑买入新三板。
也许可以精选个股寻找超额收益,要么就是博炒作(对比中证1000)的空间,难度都不小。
真正的机会,可能在新股申购。
三板的新股申购从2020年7月开始,我是最早关注的人之一,当初也发了一系列新股分析文章,准确率颇高。
那会,很多人都觉得有大肉吃,据某大户说他为此融资了几千万做准备。
但事态的发展出乎意料,第一批三板新股上市后大面积破发,这也就逐渐变成了大家眼中的鸡肋,我也停止了分析。
其实回头来看,今年还是能小赚的。集思录上最近一年的三板新股数据如下表:
如果动用大资金打新,累计2.15%的期望收益确实很可怜。但如果开盘抢一手,户均4412元的羊毛其实还不错了。
北交所事件带来了估值抬升,很可能会扩大三板新股利润空间,再结合较高的中签率,接下来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机会。
首发微信公众号:盛唐风物。一起聊价值投资、可转债、套利机会。
但确实也有新的机会。今天把一些我的思路整理出来。
首先,对券商股的利好有限。
新三板本来就是个成交清淡的地方,北交所即使快速落地,对成交额的增量比例也很低。
更何况未来北交所的新入场资金,很多就来自沪深,一出一入抵消了。
这方面市场资金也在投票,9月3日券商指数高开后收了一根大阴棒,追逐浅层逻辑的第一波投机资金被埋。
其次,新三板并没有系统性的价值修复空间。
我专门查了全国股转系统的官方数据,三板成指的最新PE是24倍,创新成指的最新PE是23倍。
给新手解释一下,新三板从分为精选层、创新层、基础层,可以粗浅的理解为公司质地依次下降。
三板成指是整个新三板的指数,而创新成指仅仅是创新层的指数,其实这哥俩的市盈率现在都差不多。
从理论上说,北交所更利好创新层,因为创新层以前要先上精选层、才能上沪深市场。现在直接多了一个上市渠道。
逻辑清晰,资金涌入。新闻出来之后创新成指嗷嗷了一波,如下图:

但冷静对比一下沪深的估值:沪深300市盈率13倍,中证500市盈率22倍,中证1000市盈率36倍。
可以发现,新三板就算能跃升阶层,系统性的价值修复空间仍然几乎不存在。
更何况北交所的交易门槛尚未明确,是否能抹平流动性折价还不好说。
所以现在战略上未必适合无脑买入新三板。
也许可以精选个股寻找超额收益,要么就是博炒作(对比中证1000)的空间,难度都不小。
真正的机会,可能在新股申购。
三板的新股申购从2020年7月开始,我是最早关注的人之一,当初也发了一系列新股分析文章,准确率颇高。
那会,很多人都觉得有大肉吃,据某大户说他为此融资了几千万做准备。
但事态的发展出乎意料,第一批三板新股上市后大面积破发,这也就逐渐变成了大家眼中的鸡肋,我也停止了分析。
其实回头来看,今年还是能小赚的。集思录上最近一年的三板新股数据如下表:
如果动用大资金打新,累计2.15%的期望收益确实很可怜。但如果开盘抢一手,户均4412元的羊毛其实还不错了。
北交所事件带来了估值抬升,很可能会扩大三板新股利润空间,再结合较高的中签率,接下来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机会。
首发微信公众号:盛唐风物。一起聊价值投资、可转债、套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