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赞同来自: JJJCC 、hydk 、好奇心135 、ericericeric
如果年轻时能找到一份比较高收入的工作,比如说5倍于当地平均收入的。工作15年左右,就能赚到75年的生活费。不过,你的消费水平要维持在当地平均水平,也就是花掉自己收入的20%存起另外80%,可不能赚5倍花5倍。
然后,你的资产就足够提前退休了,这时你40岁左右,有60年的当地平均收入水平的资产。把这个资产分成60份,第一年花1/60,第二年花1/59,依此类推,老本能吃到100岁。为什么是100岁,80岁不够吗?这多留的20年,是安全垫,预防过于长寿以及一些意外支出的,要是都没有那就算是留点遗产吧。追求更大安全感的,也可以设成110岁,120岁等。
不对吧?就这么吃老本,完全没考虑投资收益和通胀?
均分法吃老本,概念很清晰,吃到100岁正好吃完。投资收益率和通胀,则是另一回事,实际上,你从有工作收入开始,就应该把攒下的钱做些力所能及的投资,辞职以后更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在投资上面,以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来对抗通胀。投资能力不行,跑不赢通胀怎么办?也不用太焦虑,均分吃老本法,已经保证了你永远有钱花,生活水平是相当平稳的(最差也是长期平稳下降),投资做得好些,老年生活宽裕些,反之老年生活节俭些罢了,中等的结果就是一直跟当地同龄人平均水平差不多。
很多人抗拒吃老本的概念,喜欢"量入为出"。实际上,你没有劳动收入纯靠投资收入的话,花掉的每一分钱,其实都是老本,抗拒不抗拒都是一样的。那么“量入为出”的消费规划方式,有什么重大弊端?
一是投资收入是极不稳定的,以此来决定每年的消费开支,会造成生活水平的剧烈波动和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进而还可能影响投资决策的理性程度(比如放弃长期增值目标而过度追求短期收益的稳定性)。难道某年行情好,赚了100%就应该大吃大喝,下一年亏损就应该节衣缩食吗?
二是容易忽视通胀对本金的侵蚀。“均分吃老本法”中,所有剩余本金都是一直在滚存获取投资收益的,所以很大程度上能对抗通胀。而“量入为出”法中,很多人会有只要没动到本金,“赚来的”钱可以随便花的错觉,而实际上,“赚来的”钱里很大部分不是你努力投资的成果(超额收益),账面增值只是通胀效应而已,如果你把账面增值的这块花掉了,其实剩余本金已经不能对抗通胀了,这时安慰自己没有还动用本金是自欺欺人,长期下来生活水平必定严重下降,倒不如“均分吃老本法”老老实实承认所有收益都是用来对抗通胀的,花掉的都是本金。
然后,你的资产就足够提前退休了,这时你40岁左右,有60年的当地平均收入水平的资产。把这个资产分成60份,第一年花1/60,第二年花1/59,依此类推,老本能吃到100岁。为什么是100岁,80岁不够吗?这多留的20年,是安全垫,预防过于长寿以及一些意外支出的,要是都没有那就算是留点遗产吧。追求更大安全感的,也可以设成110岁,120岁等。
不对吧?就这么吃老本,完全没考虑投资收益和通胀?
均分法吃老本,概念很清晰,吃到100岁正好吃完。投资收益率和通胀,则是另一回事,实际上,你从有工作收入开始,就应该把攒下的钱做些力所能及的投资,辞职以后更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在投资上面,以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来对抗通胀。投资能力不行,跑不赢通胀怎么办?也不用太焦虑,均分吃老本法,已经保证了你永远有钱花,生活水平是相当平稳的(最差也是长期平稳下降),投资做得好些,老年生活宽裕些,反之老年生活节俭些罢了,中等的结果就是一直跟当地同龄人平均水平差不多。
很多人抗拒吃老本的概念,喜欢"量入为出"。实际上,你没有劳动收入纯靠投资收入的话,花掉的每一分钱,其实都是老本,抗拒不抗拒都是一样的。那么“量入为出”的消费规划方式,有什么重大弊端?
一是投资收入是极不稳定的,以此来决定每年的消费开支,会造成生活水平的剧烈波动和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进而还可能影响投资决策的理性程度(比如放弃长期增值目标而过度追求短期收益的稳定性)。难道某年行情好,赚了100%就应该大吃大喝,下一年亏损就应该节衣缩食吗?
二是容易忽视通胀对本金的侵蚀。“均分吃老本法”中,所有剩余本金都是一直在滚存获取投资收益的,所以很大程度上能对抗通胀。而“量入为出”法中,很多人会有只要没动到本金,“赚来的”钱可以随便花的错觉,而实际上,“赚来的”钱里很大部分不是你努力投资的成果(超额收益),账面增值只是通胀效应而已,如果你把账面增值的这块花掉了,其实剩余本金已经不能对抗通胀了,这时安慰自己没有还动用本金是自欺欺人,长期下来生活水平必定严重下降,倒不如“均分吃老本法”老老实实承认所有收益都是用来对抗通胀的,花掉的都是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