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我大概09年就已经开始研究保险公司了。
我一直认为,保险行业是竞争很激烈的行业。一个业务员,每月至少要做一单,大部分人很难连续3个月出单,6个月留存率很低。但反过来,保险是个充满可能的行业,一天收入过万,一年买房的人大有人在。
寿险行业以前的模式合理不合理?肯定不合理。因为中间成本过高,完全靠人海战术。我举个例子,以前要求业务员每天打200个电话,时间都浪费在无效沟通上。但为什么平安他们还这么干?因为这是中国的现状,老百姓不懂保险,不相信保险。
今时今日,从09到19年这十年,又是一轮增员,市场已经养不活这900万业务员的,一定是这样。那么维持一个合理的业务员,比如人均收入过万的100万团队,其实更有意义。如果寿险行业能新增100亿每年的业务量其实也不错。
寿险行业的价值越来越倾向于现有规模。拿平安来说,中报显示代理人下跌至90万不到,半年人均新业务价值25000。其实人均这块并没有减少,减少的是业务员总量。当然从活动率来看,趋势还在下跌,这90万人还有一半可能会淘汰。
然而,按照我的推断,寿险行业人多不是好事情,人少每个人都能活的更好。寿险行业人海战术越早改革越好。
新业务价值增速的确会放慢,但整个社会的保险密度与深度必将增加,行业进入成熟阶段,新进入者难度也很大。保险渠道可能会有新的变化,互联网可能占比越来越高,最终会超过银保渠道和个人渠道。
最后我还是认为寿险是一个好赛道,产险目前看也是一个好赛道,健康险更是一个好赛道。中国平安的寿险健康险占比最大,我还是相信他们的内含价值能达到中报显示的8635亿,即使下半年继续减员,PEV还会继续创新高。
我一直认为,保险行业是竞争很激烈的行业。一个业务员,每月至少要做一单,大部分人很难连续3个月出单,6个月留存率很低。但反过来,保险是个充满可能的行业,一天收入过万,一年买房的人大有人在。
寿险行业以前的模式合理不合理?肯定不合理。因为中间成本过高,完全靠人海战术。我举个例子,以前要求业务员每天打200个电话,时间都浪费在无效沟通上。但为什么平安他们还这么干?因为这是中国的现状,老百姓不懂保险,不相信保险。
今时今日,从09到19年这十年,又是一轮增员,市场已经养不活这900万业务员的,一定是这样。那么维持一个合理的业务员,比如人均收入过万的100万团队,其实更有意义。如果寿险行业能新增100亿每年的业务量其实也不错。
寿险行业的价值越来越倾向于现有规模。拿平安来说,中报显示代理人下跌至90万不到,半年人均新业务价值25000。其实人均这块并没有减少,减少的是业务员总量。当然从活动率来看,趋势还在下跌,这90万人还有一半可能会淘汰。
然而,按照我的推断,寿险行业人多不是好事情,人少每个人都能活的更好。寿险行业人海战术越早改革越好。
新业务价值增速的确会放慢,但整个社会的保险密度与深度必将增加,行业进入成熟阶段,新进入者难度也很大。保险渠道可能会有新的变化,互联网可能占比越来越高,最终会超过银保渠道和个人渠道。
最后我还是认为寿险是一个好赛道,产险目前看也是一个好赛道,健康险更是一个好赛道。中国平安的寿险健康险占比最大,我还是相信他们的内含价值能达到中报显示的8635亿,即使下半年继续减员,PEV还会继续创新高。

0
我一直认为平安有战术无战略。比如,现在的三大“雷区”教育、医疗、房地产,平安都深陷其中。平安好学是平安收购的在线全学科培训平台,平安打算利用它来推广“教育金”分红险。这一次直接正面撞上了枪口。这部分资产如何清零有待观察。平安好医生的卖点是私家医生服务,但是国家推行的分级诊疗+家庭医生制度有两个基石,一是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二是三甲医院预留床位和绿色通道。平安好医生做为商业机构跟公立医院的合作是否因影响政策推行而受到打击?平安不动产的投资就不用再说了。
平安所谓的改革实际是在继续维持代理人制度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的情况下的微调。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没有把保险代理人转化为理财顾问,利用牌照优势提供给顾客个性化的金融产品组合。
还是那个问题,中国平安没有身为综合性全牌照金融集团的自觉,依然把自己当作一家保险公司。
平安所谓的改革实际是在继续维持代理人制度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的情况下的微调。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没有把保险代理人转化为理财顾问,利用牌照优势提供给顾客个性化的金融产品组合。
还是那个问题,中国平安没有身为综合性全牌照金融集团的自觉,依然把自己当作一家保险公司。

0
保险业这个话题门槛太高了,连段永平都说自己看不懂保险,还得以后向老巴请教,我觉得能真的参与这个话题的,寥寥无几。
我虽然持有平安,但也仅看过一些研报,听了几场业绩会,知道寿险是平安的基本盘,公司代理人体系正在做一个为期三年的主动转型,打造三高精英代理人队伍,如果成功将会取得先发优势,平安的长期计划是搭建“保险+医疗+科技”的组合,去形成护城河,目前平安在医疗跟科技上是很舍得投入的。
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中产及以上阶层是需要配置一些保险做防守的,比如商业医疗险,住过院的就知道为啥,国家的社保体系加现在的惠民险只是兜部分的底,无法最大化抵御风险,中产及以上阶层可以花一些钱去获得更完善的保障,保险可以兼顾个人利益跟社会整体利益,所以我长期看好保险赛道。
以上就是我对保险行业粗浅的认知。
我虽然持有平安,但也仅看过一些研报,听了几场业绩会,知道寿险是平安的基本盘,公司代理人体系正在做一个为期三年的主动转型,打造三高精英代理人队伍,如果成功将会取得先发优势,平安的长期计划是搭建“保险+医疗+科技”的组合,去形成护城河,目前平安在医疗跟科技上是很舍得投入的。
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中产及以上阶层是需要配置一些保险做防守的,比如商业医疗险,住过院的就知道为啥,国家的社保体系加现在的惠民险只是兜部分的底,无法最大化抵御风险,中产及以上阶层可以花一些钱去获得更完善的保障,保险可以兼顾个人利益跟社会整体利益,所以我长期看好保险赛道。
以上就是我对保险行业粗浅的认知。

0
因为平安引入了一大批台湾高管,所以中国平安的经营方式和理念非常台湾化。台湾省人口数量少、1990年代后基础设施跟重大项目投资基本停滞、产业结构单一导致股市风险极大。因此台湾保险公司负债靠寿险(寿险占保险市场95%)、投资靠不动产。然而中国大陆市场跟台湾省市场完全不一样。平安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也因此直接照搬了台湾保险公司类传销的模式。

1
赞同来自: sanmingsanming
中国平安不是一家人寿保险公司,而是一家全牌照金融集团。这是平安的核心竞争力。它跟招商银行之类金融机构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能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个创新团队打算做一款类似于Brain Buster的软件,创投基金可以提供资金、金融租赁可以提供实验设备、财险可以提供科研损失险、银行可以提供资金服务、证券可以提供上市服务。团队成员圈钱成功,可以卖寿险和理财产品。目前在中国能提供这种全流程金融服务的,只有中信、光大和平安。但是中国平安在忙什么呢?在代理人制度上折腾以维持传销模式卖保险。

0
保险的病根儿在于类传销的销售模式。利益在那里阻碍了技术进步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比如,基金可以依赖网络销售,不需要在零售渠道设置销售人员。保险至少消费型保险理论上也可以依赖网络销售。然而,如果保险公司真的利用网络大规模销售消费型保险,类传销模式的既得利益者面临的问题是收入跳崖式下跌。所以你才看到某保险公司所谓的寿险改革是提高代理人产出比,而不是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移动优先”把客户转移到APP。
将来如果那些中小型人寿保险公司被迫放弃代理人制度的传统模式,搞出掌上生活这种神奇的APP、并且以价格便宜的消费型保险为主打产品来抢市场。某些大型人寿保险公司准备如何应对呢?
将来如果那些中小型人寿保险公司被迫放弃代理人制度的传统模式,搞出掌上生活这种神奇的APP、并且以价格便宜的消费型保险为主打产品来抢市场。某些大型人寿保险公司准备如何应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