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投资状况:2021年初大盘指数3555.5,12月31日收于3639.78,其中沪深300年初5267.72,12月31日收于4940.37。沪深300当年盈亏-5.2%。
个人投资当年回报2%,净值1.45,相对于沪深300超额7个点收益。
时间 个人投资回报 沪深300 净值
2018年初 1
18年末 -9.5% -25.3% 0.905
19年末 22.8% 36.1% 1.11
20年末 27.0% 27.0% 1.42
21年末 2.0% -5.2% 1.45
二、曾经的持仓买入及卖出回顾
清仓并获利:
1.平安银行,2018年3月23日以13块开始买入,6月以10块加仓,7月以8.5块继续加仓。众所周知,2018年的投资比今年还要难,全市场大熊市。2021年1月陆续以22、21.6、23卖出,到2月5号以25块全部清仓。累计盈亏126%,仓位占比仅有7%。
格力电器,2018年3月以51块买入,12月36块加仓,2020年8月56.8卖出部分,2021年2月26日60块清仓。累计盈亏46%,仓位占比8%左右。
2.茅台,2018年以657买入建仓,2019年6月卖出部分,2021年1月以2126块清仓,累计盈亏108%,仓位占比17.5%。
兴全合宜LOF套利,累计盈亏-10%。
3.腾讯,2019年8月340买入,2021年7月到8月陆续做了几次T,8月末清仓,累计盈亏9%,做T期间仓位占比一度超过50%。
4.恒瑞医药,2020年3月以86块买入,2021年3月88卖出清仓,因为2020年有10股送2股,万幸最后累计盈亏21%。
5.信立泰,2020年3月以18块建仓,2021年8月28块清仓,累计盈亏52%。仓位占比仅有3%。
清仓并亏损:
1.上海机场,2020年3月以69买入,2021年3月62卖出部分,4月以48.9清仓,累计盈亏-24%。仓位占比8%左右。
2.中国太保,2019年12月以34块买入建仓,2021年8月以27块清仓,累计盈亏-9.6%,仓位占比5%。
3.中国平安,2008年有过400股,2018年3月以70块开始建仓,7月55.6块加仓,2019年83块加仓,2021年2月85.5卖出部分,9月以51块卖出近半,10月51.5清仓,累计盈亏-11%。仓位占比20%。
4.英科医疗,2021年3月研究医疗股,以181、170、152分别买入,4月以156、149陆续加仓,7月以110卖出4分之一,9月以95清仓,累计盈亏-37%,仓位占比16%。
转债买卖回顾:
1.鸿达转债,2020年12月适逢全市场转债出现信用风险,84买入,3个月后以102块卖出清仓。
2.华自转债,2021年4月101买入,6月143清仓,当然错过了随后的翻倍大行情。累计盈亏37%,仓位占比6%左右。
3.亚药转债,2021年3月75块买入,7月80卖出,仅有2%的收益。
4.广汇转债,2020年12月先后以85、78买入,2021年8月92清仓,累计盈亏7%,仓位占比22%。
回顾今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年初在大白马股票普涨的情况下针对持仓的部分标的,其估值已经进入卖出区间,所以做了大量的卖出和清仓的动作。但是可以看到茅台2019年在接近1000元的时候卖出过部分,所以本来重仓的标的对整体收益却贡献并不多,算是失误之一吧;另外,平安银行去年的投资实证有讲过逻辑,但依然仓位比例不高,所以即便涨幅一倍,也未对整体收益贡献太大,算是遗憾。至于恒瑞医药,没亏算是运气。而上海机场因原来预估疫情能够在今年有所回暖,可实际情况下疫情仍然持续,而且影响了上机免税店的收入来源,公司基本面受较大影响,导致股票也大幅亏损。
二季度:3月后研究了一下医药、医疗器械及相关标的,在碍于很多标的估值较高的情况下不敢下手,最后选择了当时PE只有8倍的英科医疗,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失误。原因在于错误的把周期股当成成长股来看,英科从2020年到2021年初已经翻了10倍,医疗手套是一个明显的周期性行业,对此认识不足。结果是仓位较重,而亏损较大,是投资以来亏损最大的单只股票。在错误中总结,一要学会认识周期股;二医药标的并不都是短期的周期股,很多标的需静待合适的价格。
中国平安是重仓标的,中国太保虽不至重仓但依然不低,结果是今年保险业在负债端的表现同比于往年大幅下降,叠加投资端平安出现诸如华夏幸福这样的地产暴雷事件,平安较高点处几乎腰斩,幸好我的综合成本并不高,而且去年和今年都有提前建仓动作,算是不算很大的损失。但是,当所有人都在抛弃保险的时候,保险反而会成为一个未来获得超额收益的良佳标的。我会时刻关注,静待良机。
在可转债方面,虽然去年年末可转债信用出现危机,是买入的良机,但因为仓位不大,虽有收益但整体贡献依然不大。比如鸿达、华自回报率虽高,但投入太低,整体收益率占比并不高。二季度因大仓位空仓,买入了一些如广汇,以及林园概念转债,然而广汇并没有起飞,林园概念转债也只是小幅盈利,机会成本对我来说过于大,毕竟要大量买入可转债等于放弃打新。
于是三季度考虑转向,从金融转向了金属,从大市值转向了中小市值。基本理念是结合确定性和赔率,综合考量选股标的,使组合的每一个标的都能有一个比较大的回报期望值。较2020年现有标的几乎是全新的。
2022年看好碳中和背景下的几个供给紧缺的有色金属标的,以及碳中和趋势下储能的核心设备标的,看好二十年一个大周期下的制造行业,看好类似制造业的医疗器械,当然也看好港股的低洼地带。
个人投资当年回报2%,净值1.45,相对于沪深300超额7个点收益。
时间 个人投资回报 沪深300 净值
2018年初 1
18年末 -9.5% -25.3% 0.905
19年末 22.8% 36.1% 1.11
20年末 27.0% 27.0% 1.42
21年末 2.0% -5.2% 1.45
二、曾经的持仓买入及卖出回顾
清仓并获利:
1.平安银行,2018年3月23日以13块开始买入,6月以10块加仓,7月以8.5块继续加仓。众所周知,2018年的投资比今年还要难,全市场大熊市。2021年1月陆续以22、21.6、23卖出,到2月5号以25块全部清仓。累计盈亏126%,仓位占比仅有7%。
格力电器,2018年3月以51块买入,12月36块加仓,2020年8月56.8卖出部分,2021年2月26日60块清仓。累计盈亏46%,仓位占比8%左右。
2.茅台,2018年以657买入建仓,2019年6月卖出部分,2021年1月以2126块清仓,累计盈亏108%,仓位占比17.5%。
兴全合宜LOF套利,累计盈亏-10%。
3.腾讯,2019年8月340买入,2021年7月到8月陆续做了几次T,8月末清仓,累计盈亏9%,做T期间仓位占比一度超过50%。
4.恒瑞医药,2020年3月以86块买入,2021年3月88卖出清仓,因为2020年有10股送2股,万幸最后累计盈亏21%。
5.信立泰,2020年3月以18块建仓,2021年8月28块清仓,累计盈亏52%。仓位占比仅有3%。
清仓并亏损:
1.上海机场,2020年3月以69买入,2021年3月62卖出部分,4月以48.9清仓,累计盈亏-24%。仓位占比8%左右。
2.中国太保,2019年12月以34块买入建仓,2021年8月以27块清仓,累计盈亏-9.6%,仓位占比5%。
3.中国平安,2008年有过400股,2018年3月以70块开始建仓,7月55.6块加仓,2019年83块加仓,2021年2月85.5卖出部分,9月以51块卖出近半,10月51.5清仓,累计盈亏-11%。仓位占比20%。
4.英科医疗,2021年3月研究医疗股,以181、170、152分别买入,4月以156、149陆续加仓,7月以110卖出4分之一,9月以95清仓,累计盈亏-37%,仓位占比16%。
转债买卖回顾:
1.鸿达转债,2020年12月适逢全市场转债出现信用风险,84买入,3个月后以102块卖出清仓。
2.华自转债,2021年4月101买入,6月143清仓,当然错过了随后的翻倍大行情。累计盈亏37%,仓位占比6%左右。
3.亚药转债,2021年3月75块买入,7月80卖出,仅有2%的收益。
4.广汇转债,2020年12月先后以85、78买入,2021年8月92清仓,累计盈亏7%,仓位占比22%。
回顾今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年初在大白马股票普涨的情况下针对持仓的部分标的,其估值已经进入卖出区间,所以做了大量的卖出和清仓的动作。但是可以看到茅台2019年在接近1000元的时候卖出过部分,所以本来重仓的标的对整体收益却贡献并不多,算是失误之一吧;另外,平安银行去年的投资实证有讲过逻辑,但依然仓位比例不高,所以即便涨幅一倍,也未对整体收益贡献太大,算是遗憾。至于恒瑞医药,没亏算是运气。而上海机场因原来预估疫情能够在今年有所回暖,可实际情况下疫情仍然持续,而且影响了上机免税店的收入来源,公司基本面受较大影响,导致股票也大幅亏损。
二季度:3月后研究了一下医药、医疗器械及相关标的,在碍于很多标的估值较高的情况下不敢下手,最后选择了当时PE只有8倍的英科医疗,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失误。原因在于错误的把周期股当成成长股来看,英科从2020年到2021年初已经翻了10倍,医疗手套是一个明显的周期性行业,对此认识不足。结果是仓位较重,而亏损较大,是投资以来亏损最大的单只股票。在错误中总结,一要学会认识周期股;二医药标的并不都是短期的周期股,很多标的需静待合适的价格。
中国平安是重仓标的,中国太保虽不至重仓但依然不低,结果是今年保险业在负债端的表现同比于往年大幅下降,叠加投资端平安出现诸如华夏幸福这样的地产暴雷事件,平安较高点处几乎腰斩,幸好我的综合成本并不高,而且去年和今年都有提前建仓动作,算是不算很大的损失。但是,当所有人都在抛弃保险的时候,保险反而会成为一个未来获得超额收益的良佳标的。我会时刻关注,静待良机。
在可转债方面,虽然去年年末可转债信用出现危机,是买入的良机,但因为仓位不大,虽有收益但整体贡献依然不大。比如鸿达、华自回报率虽高,但投入太低,整体收益率占比并不高。二季度因大仓位空仓,买入了一些如广汇,以及林园概念转债,然而广汇并没有起飞,林园概念转债也只是小幅盈利,机会成本对我来说过于大,毕竟要大量买入可转债等于放弃打新。
于是三季度考虑转向,从金融转向了金属,从大市值转向了中小市值。基本理念是结合确定性和赔率,综合考量选股标的,使组合的每一个标的都能有一个比较大的回报期望值。较2020年现有标的几乎是全新的。
2022年看好碳中和背景下的几个供给紧缺的有色金属标的,以及碳中和趋势下储能的核心设备标的,看好二十年一个大周期下的制造行业,看好类似制造业的医疗器械,当然也看好港股的低洼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