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不出砖但希望能引玉。邀各位讨论,觉得合逻辑能看懂的金币表谢。
我们都希望能找到真正的利好,但往往真出利好时比如公告盈利翻几倍却反而股价下跌,我也不知道为啥,是传说中的利好出尽是利空吗?
先讨论2个。1是全面要约,如钱江水利,出来公告后过了一两天就大涨,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全面要约,但当时价位已高于要约价所以不能保底那为啥涨呢?请各位指教,上涨因素是不是这个。是不是必然逻辑。2是控股变更为国资,如文科园林,公告一出就开涨,为啥呢?控股变更为国资一定会导涨吗?
目前我知道唯一必然逻辑就是转债下修利好。希望能大家讨论以上两点是否必然逻辑,或者有没其他必然的导涨因素,不限上述例子。
计划至少100以上金币感谢有意义的讨论(单个至少5),希望能发出。
我们都希望能找到真正的利好,但往往真出利好时比如公告盈利翻几倍却反而股价下跌,我也不知道为啥,是传说中的利好出尽是利空吗?
先讨论2个。1是全面要约,如钱江水利,出来公告后过了一两天就大涨,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全面要约,但当时价位已高于要约价所以不能保底那为啥涨呢?请各位指教,上涨因素是不是这个。是不是必然逻辑。2是控股变更为国资,如文科园林,公告一出就开涨,为啥呢?控股变更为国资一定会导涨吗?
目前我知道唯一必然逻辑就是转债下修利好。希望能大家讨论以上两点是否必然逻辑,或者有没其他必然的导涨因素,不限上述例子。
计划至少100以上金币感谢有意义的讨论(单个至少5),希望能发出。

2
楼上的说的很对,因为有时候市场是迟钝的,但是更是有效的,它会或快或慢的逐渐纠正消息带来的反应,关于可转债下修的问题,除了上面的原因以外,最关键的还是下修只是一条条款,并没有强制或者明确的下修时间,或者说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时间段,这个时间可能是满足时间就下修,也可能是满足了半年、一年或者2年才下修,甚至可能一直不下修,或者下修失败,中间有时间成本和永不下修的的可能在里面,而公告下修,就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已经兑现的利好了;对于变更为国资控股,一方面代表着控股股东的实力增强了,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而且可信度及信用等级都有了提升,如果股票再处于相对的低位的话,涨就成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拙见,供参考!

3
楼主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个人看法,相对于国外金融市场,A股的消息和短期股价之间,直接相关性不强,而博弈性很强。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 个人 和 游资 占比太高,而 机构 定价能力不足。
就我观察到的A股实际情况:
1. 一个确定(不确定的不讨论)的 利好/利空 出来,短期股价未必能马上反应出来,就算反应也未必能准确反应出来调整的比例(当然,涨跌停限制本身也在制约短期定价)。
2. 经过或短或长的时间之后,消息最终还是会反应在股价上,但是中间有一个或短或长的时间,也有或多或少的误差。
3. 最终的结果是:A股的股价波动更加平滑,对有经验的投资者而言更加友好。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我喜欢A股的原因。
至于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是 机构、游资 和 个人对消息的定价能力和投资态度的差异。
1. 对于一个消息,机构 的理论定价能力应该是最强的,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这其中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是买方团队和卖方团队的分析能力不足,至于主观原因,传说中的“高盛/中信反买,别墅靠海”,可以仔细体会一下。
2. 对于一个消息,游资 的实际定价能力应该是最强的,因为实际定价能力不强的都被市场淘汰了。但是实际操作上游资为了赚快钱,存在筹码博弈的问题。一个无关业务实质的消息拉涨停/跌停,就是游资最明显的操作例子。
3. 对于一个消息,个人 的理论定价能力和实际定价能力都是最弱的,这就会带来跟风炒作的问题。不说别人,我持仓的股票,经常都是股价已经 涨停/跌停 了,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还要专门去 雪球 看看才能大致猜到原因(甚至当时都猜不到),其中甚至还有很多很荒谬的原因。大多数 个人,应该也不会比我强太多。
-----------------------------------------
下面,我们来讨论你的具体问题。
你提到的收购要约,定价问题可能很复杂,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能一个一个案例来分析。但可以简单地说,要约并不一定都是利好。
至于你提到的“转债下修利好”,我认为很明显就是定价能力差异问题。
本质而言,转债的下修条款是在转债发行时就存在的,所以理论上所有投资者都应该能够对下修条款充分定价。如果可转债投资者都是成熟投资者,那在正股价格往下修价格变动的过程中,就应该将下修条款作为可转债定价的一个条件。当正股价格越接近下修价格时,下修条款就应该越多地反应下修条款,直到最终下修。
也就是说,理论上因为下修带来的可转债价格波动应该是相对较小的,因为正股有涨跌停限制,不可能突然从不可能下修到马上下修,中间一定有一个过程。但实际走势往往并不是这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多投资者没有对可转债下修进行充分定价(不相信会下修,甚至不知道会下修)。千万不要怀疑这一点。当初如果所有 分级B投资者 都懂得下修的定价逻辑,现在我们应该还可以愉快地玩分级A。
----------------------------------------------
归根结底,对于个人而言,我认为关键还是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定价能力,能够对一个 消息 相对准确地定价。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适合自己的交易。
个人看法,相对于国外金融市场,A股的消息和短期股价之间,直接相关性不强,而博弈性很强。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 个人 和 游资 占比太高,而 机构 定价能力不足。
就我观察到的A股实际情况:
1. 一个确定(不确定的不讨论)的 利好/利空 出来,短期股价未必能马上反应出来,就算反应也未必能准确反应出来调整的比例(当然,涨跌停限制本身也在制约短期定价)。
2. 经过或短或长的时间之后,消息最终还是会反应在股价上,但是中间有一个或短或长的时间,也有或多或少的误差。
3. 最终的结果是:A股的股价波动更加平滑,对有经验的投资者而言更加友好。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我喜欢A股的原因。
至于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是 机构、游资 和 个人对消息的定价能力和投资态度的差异。
1. 对于一个消息,机构 的理论定价能力应该是最强的,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这其中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是买方团队和卖方团队的分析能力不足,至于主观原因,传说中的“高盛/中信反买,别墅靠海”,可以仔细体会一下。
2. 对于一个消息,游资 的实际定价能力应该是最强的,因为实际定价能力不强的都被市场淘汰了。但是实际操作上游资为了赚快钱,存在筹码博弈的问题。一个无关业务实质的消息拉涨停/跌停,就是游资最明显的操作例子。
3. 对于一个消息,个人 的理论定价能力和实际定价能力都是最弱的,这就会带来跟风炒作的问题。不说别人,我持仓的股票,经常都是股价已经 涨停/跌停 了,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还要专门去 雪球 看看才能大致猜到原因(甚至当时都猜不到),其中甚至还有很多很荒谬的原因。大多数 个人,应该也不会比我强太多。
-----------------------------------------
下面,我们来讨论你的具体问题。
你提到的收购要约,定价问题可能很复杂,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能一个一个案例来分析。但可以简单地说,要约并不一定都是利好。
至于你提到的“转债下修利好”,我认为很明显就是定价能力差异问题。
本质而言,转债的下修条款是在转债发行时就存在的,所以理论上所有投资者都应该能够对下修条款充分定价。如果可转债投资者都是成熟投资者,那在正股价格往下修价格变动的过程中,就应该将下修条款作为可转债定价的一个条件。当正股价格越接近下修价格时,下修条款就应该越多地反应下修条款,直到最终下修。
也就是说,理论上因为下修带来的可转债价格波动应该是相对较小的,因为正股有涨跌停限制,不可能突然从不可能下修到马上下修,中间一定有一个过程。但实际走势往往并不是这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多投资者没有对可转债下修进行充分定价(不相信会下修,甚至不知道会下修)。千万不要怀疑这一点。当初如果所有 分级B投资者 都懂得下修的定价逻辑,现在我们应该还可以愉快地玩分级A。
----------------------------------------------
归根结底,对于个人而言,我认为关键还是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定价能力,能够对一个 消息 相对准确地定价。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适合自己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