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早家电下乡的政策,其实带动家电特别是白电板块有一个长周期的增长。
然后是内循环,带动消费和白酒板块又一轮长周期的增长。
房地产就不用说了,三十年改革开放持续伴随着居住需求改善,形成了一个超长的周期。
更早,其实银行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也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在05年后趋于增速稳定。
最近家电确实已经普及的差不多了,消费也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住房需求改善依旧还在但陷入了短暂平台期,汽车普及,特别是汽车下乡,确实带动了一波电动汽车及其产业链的消费,也是上一个风口的主要内容。不过从估值看,这波风口很快也要进入到稳定期了,甚至还有可能进入变革期,后续走势还不好一概而论。
那下一个风口会是啥呢?
(一)养老?以“大保险+养老社区”为代表的产业?
金融行业里,银行和券商的花式表演可用的招数已经不多了,但保险其实并没有发力,一是保险起步的估值并不算低,二是大金融板块一直带着保险往下走,三是保险最近踩雷踩得也很凶,从安邦这种瞎搞到各家人傻钱多的保险资管怒踩恒大、华夏幸福、阳光城等大雷,市场对保险公司投资能力并不算太认可。但话说回来, 这些雷都踩完以后,大家发现其实保险还是要回归保障本质,即便现在保险的需求远没有被完全开发和释放出来。已经冒出来的人民群众对商业保险的诉求,其实已经超出了保险公司现有的承接能力,仅从传统业务上来看,保险业也很值得期待。
另一个就是搭配了养老的保险,泰康就是玩的溜到飞起的典型,当然了,泰康,看上去还没啥上市的计划,再有就是其神奇的股东背景,这个槽点另说。但总的来说,搭配了养老社区的保险销售,充满了吸引力。
年轻人可能还没有直观感觉,但实际上,掐表一算,从今年起,61-63年,第一个人口出生高峰的人都要开始退休了,60年代的人,算是上一轮经济浪潮里的核心人群,生在了穷日子,但却赶上经济大发展的三十年,白手起家,有好多都是从四十岁开始干各企业、单位的中高层,并一直干到了退休。 如果不考虑要帮80、90后的熊孩子买房子,手里应该掌握了大笔资产,是对退休后养老要求比较高,且有能力负担的一批人。另外60年代的人,大多数娃都是80、90独生子女,俩人除了要照顾爸妈辈,还要照顾爷爷奶奶辈,还有一个10后的小人儿,就算有钱,也没人力,根本没办法承担照顾老人的重任,就只能考虑养老社区了。
这事说起来还远,毕竟六十年代的人真正需要养老社区照顾,还是15到20年后的事了,但考虑到高峰分布的左端,还有一批五十年代,特别是55后已经退休的人群也符合条件。此外六零后的父母辈,也就是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人,已经进入到了需要看护的时期,本来六零后雄心勃勃打算自己照顾的,然而经历了疫情洗礼,突然发现自己既要带孙子又要管父母,操劳了一辈子都没时间出门逛逛,想请保姆竟然都很难找到靠谱的,自个儿身体也不是铁打的,扶一下摔跤的自个儿也闪腰,养老社区的需求就突然提上来了……所以絮絮叨叨说了一大堆,结论是“标准化、专业化”养老看护的需求,恐怕要比想象中更早的到来。
但话说回来,现在市场上好的跟养老挂钩的标的,并不多……
龙头泰康并没有上市。港股上市公司中国太平,投了一个叫梧桐人家的高端养老社区,不过这个项目后来没有扩大。中国太保在今年2月16日,则出资成立了一家养老公司,在此之前也试水了好几个高端养老项目。这些高端养老项目,不是说不好,但属实说,总感觉差点意思,难以大规模扩展,在市场上产生重大影响,但好在已经开始试水了,这事也不是没有前途。
几个跌成狗的房地产公司,譬如说朗诗、恒大、绿城什么的,也都试水了些养老项目,但也是高端居多,既没充分释放现有囤积而用不起来的商业地产的潜力,也无法给相对钱不那么富裕的中端养老项目需求者提供服务。
总的来说,市场上挺缺这么个标的的,但如果有,现在买进去,应该是个好的进入时机。
//更新2022-2-18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促进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https://www.shanghai.gov.cn/nw12344/20220218/e93977c5b9cc4e2faffbbc0bec8ce14f.html
赞同来自: tbeanirong 、烈火情天
目前对人体、基因、大脑的研究还是初级阶段,再牛逼的药物也只是辅助人体免疫力进行疾病预防。
比如,人造子宫可以减轻女性生育压力,实现男女平权;将大脑意识上传到云端,在肉体消亡后意识永生。。。这些在技术成熟并普及后,应该是所有人类的刚需吧。。。
赞同来自: zbg天道酬勤
是个好话题,我这个问题一直想了一年多还没找到。嗯,云计算应该会是个继续平稳增长的需求,但对应的IDC和PaaS产业再有爆发式增长不太容易。
养老也考虑了很久,后来在看《投资者的未来》一书提到如下:
确实养老产业也许会向上发展,但对应的标的是否跟着上涨难说。
贴子看到有人回复福寿园这种殡葬业确实是个方向吧。。。
目前我能想到的只有赌疫情好转后的旅游航运业,以及5G元宇宙日后需要的云计算要求。
疫情好转的旅游业这个,我觉得前提恐怕不太容易那么快实现……从目前情况来看,病毒在欧美这种熔炉式的传播,变异速度弄不好还会快于疫苗和药物的开发速度……
养老也考虑了很久,后来在看《投资者的未来》一书提到如下:
老年化导致过多老人,急于卖出股票换成商品和服务,对市场是一种灾难。确实养老产业也许会向上发展,但对应的标的是否跟着上涨难说。
贴子看到有人回复福寿园这种殡葬业确实是个方向吧。。。
目前我能想到的只有赌疫情好转后的旅游航运业,以及5G元宇宙日后需要的云计算要求。
v3kk2 - 戒骄戒躁,知行合一。开放心态,虚心学习。
赞同来自: 你好同志
http://www.50forum.org.cn/home/article/detail/id/8731.html
纯养老产业确实利润可能比较有限,搭配上保险,情况可能就不太一样了但是这样的话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已经严重偏离保险低风险模型的最佳点。
之前寿险行业为什么可以快速发展 一个是中国进入高速发展,中产规模迅速扩大,从保费收入到浮存金投资都是双重增长。赔付少收得多,利润增速双重增长。但是未来十年进入这批人数最多、最先富起来的中产进入老龄,保费增长虽然还有,但是支出在不断增长,人过了50岁身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保险公司是不喜欢给这些人承保的,如果是为了收保费进行养老服务,那为什么那些老年人要提前拿出一大笔钱交给保险公司,而不是每月直接购买养老服务呢。还有2035年GDP进入中等发达国家以后,经济增速下降,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投资收益也在减少。可以说这么一个模式吃力不讨好。
另外保险公司进入这个行业需要进行大量的投入资本,要么需要大规模的房地产建设,要么租赁房屋,哪一种模式都是长期投入、然后缓慢回收现金流的模式。我认为保险公司不会使用这种模式。资本回报太慢、太低,风险太高。
日本现在的模式是社区小中心,或者以家庭上门为主 。个人参与其中或许比上班强,但是作为公司,管理难度,规模、杠杆都会限制。
中国人是家族观念,已经既有的思维习惯是不习惯日美那种养老模式。所以以保险为卖点,只能吸引小部分接受西方文化的中产,但是这些人太少了,国内以后估计会走居家养老和社区联动的模式。
pppppp - +---++--+-+++++++++++
同到中年,感觉不是没有兴趣花,是要花的地方太多了,摊薄了兴趣……确实是没兴趣花钱, 白天上班,下班回家看公告,连花钱的时间都没有。
赞同来自: ruiyonglin1
一般房子住个50年都成危房了,你看美国基建,用了几十年目前急需全面翻修,现在修公路、铁路、桥梁、大坝、港口、电站,未来修航天发射场、建月球基地,改造火星,建戴森球,改造太阳系,改造银河...........人类存在的使命就是改造世界,建筑业是最古老的行业,也是没有天花板的永续行业。建筑行业可持续性肯定是有的,而且建筑行业利润还会随着通胀继续增长的,今年还是基建年,估计还会有更大的空间
养老产业并不挣钱。日本超老龄社会,养老产业里面并没有一个非常挣钱的企业。而且行业性质偏向于公益,带来的政策上的约束会比较多。纯养老产业确实利润可能比较有限,搭配上保险,情况可能就不太一样了
老年人的特点就是不再消费,支出仅仅是够生活、医疗、保健方面的保守开支。
养老产业要产生一个垄断企业是非常困难的,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家庭观念、生活水平并不能支持这个一个公司形成头部企业。泰康养老社区如果你仔细了解,他不是为了给老年人养老,而是为了给中产老年人卖理财和保险。重点...
一方面是专业赛事,另一方面是大众体育,从中赛事聚办、明星经纪、体育转播、食品饮料、服装鞋帽、体育用品、场地租赁等各种商业模式也走向大发展。
赞同来自: 新鲜的椰子 、闲菜 、FreBird 、烈火情天 、zbg天道酬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老年人的特点就是不再消费,支出仅仅是够生活、医疗、保健方面的保守开支。
养老产业要产生一个垄断企业是非常困难的,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家庭观念、生活水平并不能支持这个一个公司形成头部企业。泰康养老社区如果你仔细了解,他不是为了给老年人养老,而是为了给中产老年人卖理财和保险。重点利润点在保险。
我研究过日本养老产业的现状,可以说非常复杂,员工工资低、压力大、老板因为利润低不断压低人工成本,政府虽然参与其中,但是无力用财政支持,只能依靠社会力量。
如果老年人超过75岁,陪护人员需要2名以上,一般机构和企业是雇佣不起这么多员工去服务这些老年的。因为未来年轻人减少,人力成本升高。
如果真的要投资这个行业,我觉得针对医疗这种硬性支出可以找一找机会,那种养老社区模式,我认为道德风险、股东回报都不如医疗这种依赖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