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同来自: 初出茅庐 、菠菜咋样 、tang618 、TuesFool 、好奇心135更多 »
后来听从各位大佬的意见,选择继续上班,一方面是有几个相对比较好的机会,磕磕盼盼又上岗搬砖。有时候在一个环境待久了,容易自我设限,外面其实有很多机会以及更好的平台
另一方面帖子发后不久股市大跌,21年年底开始改变之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操作,开始带杠杆进行资产配置,3 4月份损失惨重,最惨时候前几年的盈利几乎全部回撤
22年投资开局不利,后押注消费和疫情受损股,净值一直在水下,7月初也短暂浮出水面,后面随着50 300的走势持续回落,10月底否极泰来,疫情放开引发消费股,医疗和旅游航空股大幅反弹,一直持续到年底,全面录的20%+的收益
如果和今年的指数相比看似不错,但是整体净值曲线波动太大,很多节奏把握的也并不好,对交易的理解还停留在术的层面,距离道还有很远,后面还有提升的空间
简单说下对23年微不足道的看法,很多大佬说行情可能更像16-17年,这点我是认同的,经济复苏需要钱,大水漫灌不太可能,居民因为疤痕效应,居民存款不可能很快活化,那就要靠资本市场提供流动性,年底的极致缩量和21年年底万亿成交,简直没眼看,这可能不是特例更可能成为常态
就写这些吧,23年终于可以不用提心吊胆的了,有机会可以多出去逛逛,什么都是失去的时候才显得珍惜,人生能有几个三年,投资、工作固然重要,生活才是真谛,给大家拜个早年,新年快乐,谢谢
赞同来自: gavn 、只买一半 、onegenius 、林之梵道
这周受外部信息干扰,全周震荡剧烈,中证全指整体来看跌幅不大,尤其这周放量明显,整个市场对利空反应方式用成交量来吸收价格波动,外汇市场依旧维持强势,说明国际资金避险方式有了更多元的选择。
经常偶尔听到很多关于22年大盘的预测观点,有技术面,有基本面,有经验面的。放以前可能还有点慌,按经验面的说法指数已经连涨三年了,后面大概率会跌;按技术面的说法,上证均线已经空头,创业跌幅快20%已经技术性熊市等;按基本面的说法,很多行业估值贵的没法下手,经济基本面又很艰难等等。不想去辩驳观点,想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最重要的不是在同一个维度上思考,这样就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内卷状态。更应该对事物的第一性或者说底层逻辑进行思考,以此来找寻解答问题的路径。
尝试抛出几个问题,先供自己考虑考虑,后面有想法在写。
指数上涨的逻辑是什么;指数内部板块上涨的逻辑是什么;板块内个股上上涨的逻辑是什么;价格低估回填价值甚至溢价的驱动力是什么,以及时间有多长;技术面是结果还是原因,如果是结果,那看技术面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如果是原因,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诱发的里程碑事件是什么;信息传播如何影响决策;投资者的认知维度,对事件的反馈进而引起交易决策是如何展现的;资本市场定价依据是什么,以及什么来主导等等
赞同来自: place91 、ykxhl 、isaachhz 、sunhiro
前几天美团做过一次超短,今天又做一波。基本面就不谈了,上次有人留言说我看美团基本面不全面,这个不碍事的,我不属于深度价投,我对标的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能有太大的瑕疵,且产品或者服务在需求端能够更好满足市场,这些基本就可以了。
说回今天的主题,这里又要说技术,很多大佬看不上技术,但或多或少操作中都会用到。技术不像大家所想的单纯的看一些指标,指标只是做一些参考,把握一个大的方向,技术更重要的是从K线,量价看清楚参与者的认知转换过程,进行博弈。
美团从18号放量下跌,巨量长阴,而且是尾盘砸下来的,说明场内的交易者很恐慌,无论是基于风控还是自己的决策,都不顾一切都急于脱身。经济学上很多假设人是理性的,但是人在面对恐惧的时候,经常表现出不理性的行为,一方面是屁股决定脑袋,另一方面是人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所以看到发改委的政策后,美团这个股票的负债端就先崩了,负债端崩掉,资产端在股本不变情况下,只能通过价格收缩实现平衡,这种平衡是实时动态的。这时候如果负债端能够及时回填,价格就会回填,K线收带量长下影。如果回填不充分,表现的是阴线,至于是阴线的长度取决于负债端扰动大小,这时候阴线都会带量。如果负债端没有回填或者很少,表现的是无量下跌。
从18号K线巨量长阴来看,应该是负债端有回填,但是不充分,价格无法收回,负债端博弈很剧烈。
根据18号的可以做一下推测,尾盘杀跌,很多人还没有反应,信息的传递是有时间差的,而且扩散是呈波纹壮的,当今社会信息传递速度真的是今非昔比,这种传播对卖方也对买方。那么周一早盘还会继续博弈,低开是一定的,这时候又要开始博弈了。如果18号跌幅不大,我不会进场,18号跌幅很大,21号大幅低开抄底盘就会出现,抄底盘推动收回过程中是没有套牢盘,很少割肉盘,也没啥获利盘,所以博弈不会很激烈。所以就决定开仓,但是不能长持,因为负债端博弈很剧烈,胜负未分,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什么时候卖呢,拉红就可以出了,因为这时候18号收巨量长阴,负债端冲进去博弈的基本都被套,大幅低开他们不会割肉,抄底盘也已经有几个点的盈利,出现获利盘,这时候就进入压力区了,为什么因为大家的预期没有早盘低开那么一致了,人心散了队伍自然不好带了。回落是必然的。
根据这自己的推测21号进行第一波操作的大致思考过程。今天的操作思路后面再写。附图为今天操作
hzhdj - 2001年9月开始股票交易,03年外汇,04年期货,一路亏到2007年,2008年期货开始持续盈利,2014年开始垃圾债券交易,2019重点可转债!2020从重仓可转债转到股票,2021误入中国地产债!目前,90%财富被民企地产债收割!
赞同来自: chenwh1964 、纤纤 、九月森林 、xplan121 、碧春元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赞同来自: 我是蟀哥
谢谢各位提的意见,虽是陌路,却见真情。排版问题,当时疏于考虑观看者的感受,罪过罪过,后面会注意。财务出身,更加注重逻辑和结构,着实不应该,先给大家道个歉。不是抬杠,从这段话其实可以推断,楼主应该还没到成熟期。不过楼主比我赚得多,当我没说
至于大家关心的怎么突破的后面会讲,贵人问题这里面不便说,人这辈子跟对人和做对事,占其一基本都会活的不错,剩下的就是人的命。真的是万般皆由命,半点不由人。我研究过命理学,而且略懂点,当然也有人对这个很不屑,就像对待中医一样,这里面...
赞同来自: xplan121 、灶刀 、wangtong0316 、南山半仙
我也刚辞职,借楼主的帖子聊聊。写的不错,赞,第一全职投资需要足够的资金,收益完全能覆盖支出并有盈余。第二内心强大、家里人支持,出现大幅回撤时能够坚持下来,能得到精神鼓励和支持,第三能够承受孤独,做投资的人相对封闭,时间一长,基本与社会脱节,大多数人认为投资不是一个正经的行当。所以me认为,全职投资至少50岁以上为好,已经能一眼望到头,职务晋升也是可有可无的,也不用费心费力应酬各种局。年轻人职投还是要三思。
辞职之前,我给自己做全职定下了一个前提:就是在这个市场验证到自己有足够能力,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持续稳定的跑出α。这里分成了两点:
1、得到市场验证最直接的标准就是赚到钱。
赚到钱的标准各不相同,我觉得稳妥的是解决刚需住房问题(自住房、父母养老改善和子女学区3个,有其他途径可以不买房解决的也都可以),之后还能再扣除负债后有足够的投资资金进行支配形成稳定现金流。各自在...
不过后来发现楼主的回帖有很大的进步,我就不支持楼主全职了。也许楼主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激发自己热情的工作,在工作中不要抵触其他人的批评,楼主的能力终将得到他人的赞同。
赞同来自: Chujiujiuwu
0.国际汇率对进出口贸易净额的影响
1.央行的货币政策对负债端的影响,财政政策对资产端的影响。利率变化,信贷+税率变化。
2.各个国家部门的行业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导向作用,例如发改委等部门的批文对行业的影响。观察原材料价格,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预收账款与应收账款,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
3.企业优势对自身的作用。规模企业的信贷+税率提供了杠杆优势,政策支持的长期中标型企业或者资源垄断型企业具备高毛利高净利优势,有先进生产技术的市场竞争型企业具备低成本+高周转优势。
赞同来自: xinni 、kwok 、俯视星云 、hhpan 、babylonlc 、更多 »
本想细细说下基本面但是这个说起来就比较麻烦,内容太多,很多人为了阐述基本面写了书,想贫聊聊几句话说明白,着实挑战性太高。而且手机打字比较慢,有点费眼。先说个框架吧,很多人一说基本面就上来研究公司,定性和定量先来一套,这其实是片面的。定量更多是基于三大报表,根据里面的报表项目相互匹配,浅一点的看一些比率指标,功力深厚的能看出行业地位,核心竞争力,公司效率等等,组成多个纬度来给公司定性。这方面的书市场很多,可以买过来看看,需要非常扎实的财务基本功,自己是财务出身,这块也就不想多说了。
抛开公司不说,更进一步的学会了看行业,看行业空间,看竞争格局,甚至开始跟踪行业的变化,寻找行业的拐点,很多是从营收、预收甚至在建工程转固释放产能等等,这个也是个体力活,需要研读研报,当然看这些不是抄券商作业,更应该是理解行业逻辑,以及他们论证行业的逻辑有没有漏洞,这个又很考验人的哲学思辨能力,说起来又比较多,后面有时间展开说下。
更高级点开始追寻政策,也就大家看不上的宏观,其实我觉得宏观才是真实的。国家高速发展了40年,很多行业都过剩了,供给端已经进入白热化。行业不行了,再好的管理层也没鸟用。17年供给侧改革,就是改善行业供给,可以复盘看下,那一年主要涨的是啥。股票背后是公司,公司又处于一个联合定价的市场,这也就是大家现在都喜欢选择一些护城河高的公司,无非就是在不确定的市场中找寻一些微弱的确定性而已。政策作为一个指挥棒,驱动着行业的供给和需求,身处其中的公司的三张报表才能发生改变,对这种预期变动,资本市场也就开始为预期定价,捕捉信息慢的自然就接盘了。学过财务的都知道,说这么多,其实少说了一半,那就是负债端。把报表观放大点一点,放到国家层面,你就能理解了,左边是行业,受国家信贷政策和财政政策影响,右边就是负债端,受货币政策的扰动,其实和公司资产负债表道理差不多。当然还有国际市场影响,虽然收益于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中的两角,这块影响比较弱,更多是情绪传导,可以关注汇率波动,当然后面联动越来越强。
今天比较累,说的有点乱,逻辑线不是太完整,大的话题基本都不好驾驭,后面对每个点再说说,然后争取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和框架。
赞同来自: isaachhz 、逍遥chen 、brightsky
第一笔,美团,上周五发改委提出引导外卖平台降费,美团直接跳水,同时引发美股中概下跌,今天恒生科技开盘也下杀。周末看了一下美团的业务性质,外卖——规模大,毛利低,属于薄利多销,更多偏引流和提升用户粘性,也属于消费,人的消费行为一旦被改变,很难恢复;酒店及旅游——主要盈利点,泛消费,与消费升级和后疫情时代旅游和酒店会恢复性上涨相关,看重这个逻辑;生鲜及其他新业务——培育阶段,烧钱,但是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相关。基本面大致看了一下,消费型平台同时关联大量就业,心里基本有底。周五大幅下杀破前期平台带量,在整体业务逻辑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政策轻微扰动,这种大幅杀跌不可能持续,更多是情绪反应,复盘完做了个计划,早盘开盘轻仓买进,为什么轻仓一方面仓位已经拉满,还重仓了恒生科技ETF,美团是成分股,要控制仓位敞口,另外一个方面周五杀跌放量,这种放量式杀跌除非作为连续杀跌的最后一段才能重仓,在这个位置估计是会有反复的。早盘开盘借道沪港通直接抄,拉红后直接扔了,博弈了一把情绪。
第二笔,买入中信证券,基于三点考虑:1 今天证监会发文支持头部券商做强做大,高开一定的,很多人觉得老生重谈,这个不碍事,政策是我考虑的很重要的因素,看看去年教育就知道为啥;2 中信的基本面和行业位置,以及核心竞争力等等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看看,很多研报都写有;3 技术面中信周线最近底部不停的抬高,拟合上证的K线,以及中信配股的影响,走势还是比较独立,那这是资金的选择,技术面其实就是对资金的跟踪。同时K线的形态以及多周期长周期均线的多头,都增加了概率。三个纬度衡量了一下,开仓。同时考虑到券商渣男的属性,同样轻仓,算是摊个饼。
第三个就先不说了,有时间再说,休息下
赞同来自: soso0501 、hydk 、snowman597 、May101010 、丢失的十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对于投资本身,三五年时间一晃而过,还真说不准你在这方面有否发展前途。建议先看十年,等你四十岁以后再来谈职业证券投资比较合适。
赞同来自: Chujiujiuwu 、何必当初
独孤小强 - 转债新手
赞同来自: Taobaorong
看着确实难受,帮楼主加了标点和分段:语文学得好,能分段,哈哈。
今天人事找谈话,
说下月到期的合同,
不续签啦,
有点小兴奋,
也有点小失落,
本来边缘化工作除了领一份薪水外,
基本没啥价值,
再加上本人性格喜欢安静,
对于职场的人际还是有点不屑,
之前有领导在的时候,
还能庇护一下,
后来换领导了再加上尿不到一个壶里,
自然除之而后快。
之前一直想全职,
可能10年的职场生活,
还没有这个勇气迈出这一步,
这次算是被逼了...
赞同来自: loudiliuxin 、白龙吟 、难得又是浮雲 、风火山林 、doc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辞职之前,我给自己做全职定下了一个前提:就是在这个市场验证到自己有足够能力,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持续稳定的跑出α。这里分成了两点:
1、得到市场验证最直接的标准就是赚到钱。
赚到钱的标准各不相同,我觉得稳妥的是解决刚需住房问题(自住房、父母养老改善和子女学区3个,有其他途径可以不买房解决的也都可以),之后还能再扣除负债后有足够的投资资金进行支配形成稳定现金流。各自在不同的城市生活标准并不一样,但是只要在目标城市能达成这个标准,我觉得是得到市场验证了。
2、持续稳定的跑出α。
需要在相对合理的周期(我用了13-21年,大概2轮完整牛熊,其实一轮牛熊也可以,但不能依赖于某个牛市或者单品种的牛市,也是幸存者偏差的问题)来验证,盈利能力具有统计学上意义(足够多的笔数进行验证,不依赖于某几笔重要盈利,尽可能避免幸存者偏差),逻辑相对清晰稳定且具有一定可复制性、回撤控制能力。我觉得这是相对科学的对投资能力的一种评价。
但其实达到上面只是前提,第三点才是是否需要辞职的因素。
3、全职以后要做什么?
所谓全职,本质上就是把原来的在单位约束下出卖劳动力进行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我约束下的投资行为中。评价标准就是全职后的时间和精力分配的价值是否超过了原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对我来说,辞职之前我就定下了几个方向(补充策略和工具以应对未来注册制下的环境变化),对我而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预计创造价值是超过工作的,而原来继续在工作上投入精力和时间,即使得到优秀的结果,也并不是与我期望的生活相匹配的(长期外派、大量应酬、复杂人际关系和资源交换等),所以选择了辞职的路。
仔细想一想,全职这事其实和创业一样。那些先下决心创业,再去找市场找客户的大多都危险;而能成功的,大概率其实都是先有客户先有市场,然后水到渠成自成一派了的。或者说,全职本质上是一种切换赛道的方式,从原来的工作方向转向以资本市场投资行为为主的赛道。所以,不完全是自己单干,也可以考虑继续寻找合适的平台进行依靠,但是方向都是以投资行为为核心。
与楼主共勉,希望都能达成期望的成果。
赞同来自: yourenz 、nettedfish 、csfires
但是职场上的表现是果,更是因吧。
不管怎么说,祝楼主好运,投资顺利。也祝我们大家好运,投资顺利,除了职场,都有口饭吃,有口不错的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