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是个流动的大池子概念,单笔微观看也导致M2上升啊。。。甲花100块钱买了乙花90元买的股票,这100块钱如果追根溯源,一定能追到一个源头,这钱要么是央行提供的基础货币,要么是银行创造的信用货币,因为所有货币都只有这两个来源。100块钱相对于乙原来买的90块钱多了10元,就是M2增加的钱。信用货币时代,所谓的M2上升,其实就是需求端创造了货币供给。需求端包括各类贷款、资产价格上升、生产商品等等...不对吧?如果
1 甲花了100元买股票,
2 股票跌到90元
3 甲卖90元股票给了乙
那么这个你说的m2减少的过程是发生在步骤2还是3?
如果按照你的说法,就是股票涨跌影响m2,那么应该发生在2。也就是说股市涨跌会作用于m2,与成交与否和成交量大小无关。这似乎有悖逻辑。
如果发生在步骤3,那么股票已经跌完了,就是90元从乙转移到了甲。股票只是个媒介而已。不会造成影响的
赞同来自: 心系湖湘 、mingmingniu
这就是我不理解的地方,如果单笔微观看不会导致m2变化,那么如何让这些单笔交易的总和造成m2变动?M2是个流动的大池子概念,单笔微观看也导致M2上升啊。。。
甲花100块钱买了乙花90元买的股票,这100块钱如果追根溯源,一定能追到一个源头,这钱要么是央行提供的基础货币,要么是银行创造的信用货币,因为所有货币都只有这两个来源。100块钱相对于乙原来买的90块钱多了10元,就是M2增加的钱。
信用货币时代,所谓的M2上升,其实就是需求端创造了货币供给。需求端包括各类贷款、资产价格上升、生产商品等等。。。
赞同来自: 邹大仙女 、渊渟 、muddle2000 、saintenvoy 、我心飞扬33 、 、更多 »
这就是我不理解的地方,如果单笔微观看不会导致m2变化,那么如何让这些单笔交易的总和造成m2变动?散户的钱,不买股票的话,一般也是存活期或者放货基,只是m1,变不成m2。如果大股东减持的话,变成了钱,就有可能存定期,那就会衍生出来m2。
赞同来自: 一骑绝尘1993 、hantang001
为了防疫,继续封城下去,我们真的要与世界脱钩吗?老人们风险大不上班也有退休金拿,当然希望永远封控,年轻人要生活,不上班哪来的收入?年轻人就成了代价短期无解的,如果放开将付出160万或更多的老人代价。
人口基数大,老人占比大,医疗资源不均衡,代价数量肯定就大。
刚好去年的内部一系列行业打压,今年外部战争,加息,通胀共振造成了今天的经济局面。
单笔的股市交易确实一边现金变股票,另一边股票变现金,m2不变. 但从总体上看, 今年行情不好,势必赎回基金和卖出股票的要远远多于入场的, 股市的总市值在下降,存款的总额在提升. 看去年的数据,去年3-5月基金销售火爆,同期的m2就是下降的.这就是我不理解的地方,如果单笔微观看不会导致m2变化,那么如何让这些单笔交易的总和造成m2变动?
从促进经济的角落上讲,修点独山奇观也没啥。不外乎就是花钱买材料,然后请人过来干活。真正的损失就只是一些水泥用了没了。其它的钱都变成了员工工资,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消除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给水泥钢铁厂家带来了利润。这部分钱并没有消失,而且流通起来了。独山奇观的问题不在于把钱花出去了,而是花出去的钱(可能)带来的效用增加不够经济。
只不过这种看起来没啥用,实际上经济活动中很多东西都是没啥用的。比如厂家宣传喝什么什么天然水,花高价买奢侈品包包,甚至包括钻石,这种东西和独山奇观有...
当然,把钱花出去就能增加GDP,独山是个典型例子。很多经济学派(如现代货币理论)也支持政府雇佣计划,把失业的人都集中起来挖地,给他们发钱减少失业,增加失业者福利、促进消费。
但是如果这个行为本身仅仅增加了当期雇员福利以及促进当期消费、投资行为产生的远期效益微乎其微,就会对本来能产生远期效益的领域进行挤压,扭曲了资源配置。
从促进经济的角落上讲,修点独山奇观也没啥。不外乎就是花钱买材料,然后请人过来干活。真正的损失就只是一些水泥用了没了。其它的钱都变成了员工工资,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消除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给水泥钢铁厂家带来了利润。这部分钱并没有消失,而且流通起来了。那你不如把钱投入到科技研发上去,可以赚外汇,或者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比如研发国产助听器,研发抗癌药,把钱投到这些上面去总比建奇观好吧。要求再低一点,你建几个体育设施,也比建奇观好吧。实际上,任何经济活动都要讲投入产出比的,建奇观这种行为,纯粹就是浪费,没啥好说的。
只不过这种看起来没啥用,实际上经济活动中很多东西都是没啥用的。比如厂家宣传喝什么什么天然水,花高价买奢侈品包包,甚至包括钻石,这种东西和独山奇观有...
没看法,建议加速.从促进经济的角落上讲,修点独山奇观也没啥。不外乎就是花钱买材料,然后请人过来干活。真正的损失就只是一些水泥用了没了。其它的钱都变成了员工工资,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消除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给水泥钢铁厂家带来了利润。这部分钱并没有消失,而且流通起来了。
看看究竟谁先蚌埠住.
400亿的独山奇观在那看着呢.
只不过这种看起来没啥用,实际上经济活动中很多东西都是没啥用的。比如厂家宣传喝什么什么天然水,花高价买奢侈品包包,甚至包括钻石,这种东西和独山奇观有啥区别?还不如修奇观呢,起码可以让很多人从中得到收入。相当于发钱了
赞同来自: 刀疤
还是不理解,请教:基金赎回都有对手方,他的动作正好相反,表现就是存款变成金融资产,造成m2减少。那不就抵消掉赎回的影响了吗?单笔的股市交易确实一边现金变股票,另一边股票变现金,m2不变. 但从总体上看, 今年行情不好,势必赎回基金和卖出股票的要远远多于入场的, 股市的总市值在下降,存款的总额在提升. 看去年的数据,去年3-5月基金销售火爆,同期的m2就是下降的.
大量的基金理财股市资金赎回,变成了存款,表现就是M2超预期。还是不理解,请教:基金赎回都有对手方,他的动作正好相反,表现就是存款变成金融资产,造成m2减少。那不就抵消掉赎回的影响了吗?
2022年5月13日下午,央行公布了4月份金融数据。
这次金融数据出炉姗姗来迟,尽管市场对社融数据的预期较低,但是实际出炉的数据还是比预期更差一些。
一、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收缩
市场从票据利率和信用债成交收益率的快速下行中,已经感受到市场对金融数据的预期。
具体来看, 2022年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102亿元(预期20329亿元,前值46500亿元),比上年同期少9468亿元。
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3616亿元,同比少增9224亿元;
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760亿元,同比多减488亿元;
委托贷款减少2亿元,同比少减211亿元;
信托贷款减少615亿元,同比少减713亿元;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557亿元,同比多减405亿元;
企业债券净融资3479亿元,同比少145亿元;
政府债券净融资3912亿元,同比多173亿元;
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166亿元,同比多352亿元。
我们可以看到,2022年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是2007年以来同期最低,这也说明目前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在收缩。
本次社融数据较差,主要体现在贷款数据。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454亿元,同比少增8231亿元。
住户贷款减少2170亿元,同比少增7453亿元。其中:
住房贷款减少605亿元,同比少增4022亿元;
不含住房贷款的消费贷款减少1044亿元,同比少增1861亿元;
经营贷款减少521亿元,同比少增1569亿元。
住户部门的贷款大幅低于零,在历史上也只有3次,分别是2020年2月、2022年2月、2022年4月。
而不同的是,2020年2月由于疫情突发,算是一次事件性冲击,在2020年2月以后的金融数据中,居民单月贷款连创历史新高。
但是这次不一样,2022年2月居民贷款转负后,2022年4月再次转负,降低幅度甚至超过2月份。
由于房贷是居民贷款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推测目前房地产市场仍然冰冷。
同时,不含住房贷款的消费贷款减少1044亿元,同比少增1861亿元;经营贷款减少521亿元,同比少增1569亿元。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居民在房贷和消费上同时出现了融资需求收缩的迹象,但是现在仍然不能确定到底是疫情的短期冲击造成,还是长期趋势性拐点形成。
如果说居民房贷和消费因为疫情导致短期的冲击,那么在疫情结束、主要城市解封之后,应该能看到房贷和消费的快速恢复,这是最好的结果。
但是现在,最怕的是房地产和消费的长期向下拐点开始形成。
疫情对居民资产负债表的破坏是巨大的。居民收入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能完全恢复,而支出端(比如房贷)是刚性的,这意味着居民能够拿来改善住房、提高消费的资金是减少的,一旦这种负反馈形成,对经济的打击是很难想象的。
当然,对于食品等必选消费品可能影响较小,但是对于住房、汽车、高端白酒等可选消费品的打击可能更大。
而居民部分融资需求的持续收缩,短期来看是由于收入端的冲击,深层次原因则是居民杠杆率已经接近极限。
居民端的杠杆已经连续两年没有新增了,这说明居民的潜在购买能力已经充分挖掘,居民加杠杆的能力和意愿已经到达可接受的最高水平。
在居民杠杆率达到上限的情况下,想要居民提高融资需求,只能做大分母,就是提高居民的总资产。
悲哀的是,国内居民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房地产,而国内主要城市的房价在2015年以来的大涨中已经过度消耗,再度大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中,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是核心方向,所以房价过快很难再度大涨,所以居民资产负债表短期内快速扩张的可能性并不高。
二、贷款新增收缩与存款大增的矛盾
4月份金融数据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主要的矛盾就是贷款需求收缩的情况下,存款反而大幅增加了。
根据央行数据,4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49.79万亿元,同比增长10.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43.19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4个和1.5个百分点。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可能的原因是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加杠杆,将资金从政府向企业过渡,但是在疫情的影响下,企业部门的融资需求被约束。
所以本月的金融数据其实是自洽的,国内唯一能够加杠杆的主体就是政府部门,所以政府通过发行债券积极加杠杆,并以基建为起点刺激经济。
同时财政部和各地政府积极通过减税降费的方式来降低企业经营负担,对于部分企业来说,4月份的现金流状况应该是有所改善的。
但是从地方政府的层面来说,财政收入端主要依赖税收和土地出让金,目前这两个收入可能都不理想,但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的刚性的,所以对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水平来看,2022年地方政府可能真的要过苦日子,未来地方融资平台的偿债能力需要引起注意。
从一个侧面来说,政府加杠杆、企业降杠杆这一现象可能会持续,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可能得到了控制,这为未来企业部门加杠杆奠定了基础。
金融数据体现了另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存款总量大幅增长的前提下,住户部门存款减少。4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909亿元,同比多增8161亿元,住户存款减少7032亿元。
可以看出目前居民存款也出现了加速消耗。
当然,本次金融数据也有好消息,就是M2再次回到两位数,4月M2货币供应同比 10.5%,而上一次M2同比两位数增长还是在2021年2月。
4月份M2同比达到10.5%,可能是由于财政支出加速,以及减税降费增多导致财政存款流出,总之财政的托底效应在在显现。
三、如何解决融资需求收缩?
从总体看,4月份的金融数据尽管并不及预期,疫情反复、乌克兰危机是最大的理由。4月份金融数据已经过去,怎么看未来呢?
央行也在记者会上给出了答案:
一是稳定信贷总量。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宏观杠杆率会有所上升,但保持在合理区间;
二是降低融资成本。充分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推动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进而带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金融机构减少收费,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
三是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督促金融机构全面落实好“金融23条”,支持受困企业纾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外贸出口发展,灵活调整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居民家庭、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信贷还款安排。
可以预期,未来信贷总量一定不会总是这么差,信贷总量扩张是可以预期的事。
按照国常会要求,几家大型银行正着手降低拨备覆盖率的准备工作。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拨备覆盖率要有序降低,银保监会引导各大行在今年内按照有序降低的要求制定好降低拨备覆盖率的工作安排和措施。
四、LPR利率有望调低
最近从国常会、央行新闻发布会、各种部委会议,都会传达一个信号:稳增长压倒一切。
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就业、就没有生活水平提高、就没有更稳定的社会结构,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所有问题的起点。
实体经济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下游需求却起不来,想要解开这一死循环,迅速提高居民消费才是最好的选择。
现在需要做的,就是降低居民的贷款利率,让居民恢复消费能力。同时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让实体经济以更低的成本融资,能够活下去。企业只有活下去,才能拉动就业和经济,如此倒闭,那么就什么都没有了。
而降低贷款利率,其目的就是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降低居民的房贷成本。
根据央行数据,4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07.75万亿元,同比增长10.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01.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5个和1.4个百分点。
如果考虑总贷款余额200万亿,则可以节省利率1000亿,这是实实在在的向实体经济让利。
实际上,当前的贷款利率水平,虽然已经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新低水平,但是还需要进一步降低!
今年尤其艰难的原因,在于房地产行业的债务危机。
在2020年之前,房地产行业只要有政策宽松,那么房地产开发投资一定会上来,但是2022年的宽松并没有让房地产开发投资重回上升。
同时,对于房地产而言,降低居民房贷利率,也有利于拯救奄奄一息的房地产出险企业们。
房地产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房地产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发起点之一,另一个是房地产本身是金融系统最重要的抵押物。
房地产从上游开始,钢铁、水泥、建材、电器、机械、银行等涉及国民经济众多的大行业,是以上所有行业的发起点,如果房地产行业发生问题,以上行业会跟随出现周期性变化。
同时,从房地产开发到房地产出售,都涉及银行资金,而土地和房子作为银行最重要的抵押品,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推动房贷利率下降、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是急市场所急,想市场所想,解市场之渴,如果未来经济继续向着不好的方向发展,仍然需要力度更大的宽松。
央行在记者会也强调:充分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推动融资成本下行。
从贷款利率上看,1-4月企业贷款利率为4.39%,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保持在有统计记录以来的低位。4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909亿元,同比多增8161亿元。
贷款利率仍然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尽管5月份MLF下调的可能性较低,但是5月份的LPR大概率会进行下调。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以及金融机构逐步扩大信贷投放,4月份金融数据可能会成为年内低点,未来信贷数据重新回归正常是大概率事件。
赞同来自: vanilla7 、努力吃饭吃饭 、新鲜的椰子 、邹大仙女 、onegeniu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最关键的是看不到希望,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能不恐惧么。
在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去贷款,去招人扩大生产,扩大投资,但凡正常点的老板都不会这么干。
打个比方,上海在四月份基本没有二手房交易,那么买房的贷款差距很大。同理可得很多地方都是如此,覆盖个人贷款和企业贷款。并不是不贷款,而是在家隔离没有条件办理。
赞同来自: vanilla7 、nemours0901 、j88c 、huanhappy2017 、Qingempire 、 、 、 、 、 、 、更多 »
已把房贷提前还了
给国家创造加息空间
赞同来自: vanilla7 、集思致富 、fuyda 、画眉 、蒙蒙飞絮2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居民购房需求的大幅弱化、房贷从新增转为净收缩都已经延续数月,以至于4月已经开始出现居民收入配置的腾挪而导致的消费贷减少
居民负债率2020年官方公布就已经达62%高位了,算上民间借贷还会高得多,就算没有疫情,这么高的杠杆率也难以为继
疫情,只是加速了拐点出现,让居民冷静一下,要不要继续参与这场泡泡浴
对银行和卖地的来说,也可以让他们清醒下,游戏还能不能这么玩下去
赞同来自: vanilla7 、努力吃饭吃饭 、新鲜的椰子 、onegenius 、Lee9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1、股市今年萎靡不振,各家基金亏得鬼哭狼嚎的。
2、银行存款利率逐渐走低,小地方村镇银行都快成雷区了。
3、各种理财,收益全面不及预期。去年火爆的固收+也随着股市的大跌变成负收益了。
3、做实业,不管想做什么行业,都因防控,存在随时关门的风险。没有盈利的预期,谁还敢借钱呢?今年听到最多的,就是各行各业跑路的消息!
相反地,因为对未来经济的悲观预期,很多有些余钱的人开始提前还贷了。既然不能增源,那只能节流了。降低负债,节约开支,准备过紧日子!
赞同来自: 画眉 、风火山林 、xiaohuangyu 、好奇心135
m2保持高增速,同时利率节制下行,目的是兜住部分行业的垃圾债务不爆炸,借旧换新,温和缩表,让这个游戏玩的下去。
感觉这次拉地产也不好使了,一堆一堆的放松政策已经麻木了,
身边的人都不为所动,没见几个去买房的
(可能跟本市卖房需按政府指导价有关,其它城市不清楚)。
银行还是想借的,楼上说的比较多,4月以来每天起码2个信用卡或者个人贷电话。21年1个月都接不到1次还是企业不肯贷,毕竟咱们出口应该是在外面通账高企外人缩减需求的情况下,也收缩了不少。还好汇率大跌,出口企业能好一点。但也就是好一点,毕竟原材料都要进口。企业赚的是夹缝里的辛苦钱希望后面针对小微企业政策更多一些吧。国企在经济困难时刻总能活下来。但是小微企业也担负着很多就业用尿壶也是没办法,年末那个目标...想借的借不到,不想借的天天催着你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