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时候,我发帖介绍了当时我重仓的孚日转债的一些信息,发完贴没多久就被人怼了。这人说,你们这些人最可恶,孚日最近涨得这么多,这种时候发这种帖子,目的就是找韭菜接盘。
我看了看我那一丢丢的持仓,说我找人接盘好像真是有点冤枉我了。但是孚日转债那段时间涉及回购注销,触发公司法177条,很多网友一直和公司保持着沟通,所以转债有了清偿甚至下修预期,再叠加转债市场整体回暖的背景下,在那段时间孚日转债的价格距离底部反弹了差不多15%,从最低的80元,涨到92元以上。
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其实不止这一个人,有不少人都表达了不同的意见,觉得孚日的价格太贵了。很多人说,等再跌到85以下可以考虑买一点点。
后来的结果大家是知道的,所谓的回调并没有来临,可转债市场迎来了整体的复苏,不光是孚日,2021年初的那种满场转债爬在地板上,到处是70块80块价格的盛况再也没有出现过,即便是今年在疫情和外围环境不佳的背景下,绝大部分转债也都在100元以上,当年被认为是割韭菜价格的92元孚日,甚至一度冲到了158.89元。那些喊着太贵的投资者,如果真能忍得住,大概率是踏空了。
即便我是一个推崇低风险的投资者,我也认为,嫌贵就不买的绝对化投资理念,或许不是一个投资美德,在一定的背景下,它甚至是阻挡我们进步的障碍,是一个需要摒弃的恶行。至于那些买的便宜风险就小的想法,更像一个笑话,因为一切投资品类,都应该匹配它合理的估值,绝对价格的贵,并不代表就是高风险,而低价的品种,反而是黑天鹅的重灾区。
到底应该如何评定投资品的价格呢?我认为应该遵从一些原则。
第一:对于价格的认定,应该把时间拉长来看待。
92元的孚日贵还是不贵?其实两个答案都没有错,在当时的时间点,溢价不低,行业不热门的大盘债,短期内从底部反弹了15%,自然算不上便宜。但我对孚日主要加仓都是集中在这个位置,因为孚日到期价格为108元,当时只支付了第一年的利息,债券中还包含了未来4年每张4.9元的利息,也就是说未来的4年多,如果只是到期,我们可以拿到 (100-92+8+4.9)/92=22.72%的收益。这个转债到期的税前年化收益超过5%。
如果和2021年初极端的行情对比,当然不算便宜,但是把时间拉长,对于有国资背景,盈利能力也算不错,违约概率低的企业,到期年化超过5%,绝对价格在100元以下,甚至还有下修的预期,这样的价格,自然不该简单粗暴的用贵来定位。
所以贵还是不贵的评定,我们应该把价格拉升到一个长时间维度去定位价格,才是合理的。
第二:不了解贵的道理,是你下不去手的原因。
几个月前,游资开始瞄准小市值转债,那段时间,经常有小市值转债起飞,某个朋友问我有没有比较稳妥的品种可以推荐,我说不如买点金陵转债吧,115多元的价格,还是合适的。
朋友说,这个价格太贵了,等到105元附近我来买一些。没过几天金陵忽然起飞,3天时间就冲上200块。
朋友说:我去,你上次推荐的太好了,要不再推荐一只吧。
我说:你走,这货是我辛苦观察和跟踪了好久的品种,你不懂珍惜,我懒得理你。
朋友说:也不能怪我呀,这货115元呀,其他很多小市值也才100出头,不到110元的,那些大市值债还有不到100元的,它溢价还贼高,你还说它不下修,我都看不出它好在哪里。
我翻看手机,想再找几只低估品种告诉他。
朋友说:“我是没有买,但是你低位买了那么多,我算了一下,你一张赚了80块,一笔天文数字。”
我的手指停止了在屏幕上滑动。想想自己潜伏了很久重仓的金陵,刚起飞的时候,就均价125元落袋为安了。2天时间每张少赚了近70%。心忽然滴滴答答地流血了。
我面无表情地看着他说:“找不到其他品种了,你以后没事就不要来找我聊天了。”
我后来总结了一下,我这个朋友,对价格的认知是有问题的,投资最傻的一种方式就是按照绝对价格来对比。以金陵为例,它和很多低位转债最大的差别,是到期的价格,金陵转债的到期价格是120元,如果计算后四年利息,一共能拿到128.8元,要求这样的转债价格降到那些连本代利只能拿到110元,甚至不到110元的转债同样价格,显然是不合理。
115元的价格对当时的金陵来说不算低,因为它一直在112和115之间盘整。但是115元金陵对应是2.3%到期年化收益率,所以从这个位置建仓同样符合低风险策略。
而金陵转债历史波动性较强,这段时间,游资出没转债市场,造成价格脉冲的可能性就高了。同样逻辑的还有乐歌转债,只是乐歌到期收益略低。
在这件事情中,至少有一件事情是明确的,那就是很多人在投资时,对于投资品合理的估值并不了解,他们不知道他们嫌弃的投资品贵在哪里,就像他们不知道自己心仪的品种便宜的原因一样。
我认为,因为认知不足,最终回避了“贵”的价格,就是和钱包作对。
第三:有些便宜可能永远占不到
几年前,我清空了深圳打新的市值新希望,在选择下一个替代品种的时候,我决定选择券商板块,理由很简单,券商板块是周期性强且收益可以预见的行业,若未来再来一波牛市,说不定券商板块收益也会不错。选择了两只低估的券商影子股,吉林敖东和中山公用,两家公司都持有数额巨大的广发证券股票,我的想法是,如果未来券商有行情,影子股自然也能跟一波,2014和2015年的时候,这两只股票可没少涨。而且吉林敖东还发行了转债,若正股给力,说不定还能玩一波套利。
很快就发现自己错了,在随后的几个月中,两只股票走得相当疲软。分析一下了历史走势,原来一般影子股的涨幅是滞后于正牌券商的,遇到大牛市,券商涨得无法无天后,影子股会作为替代品,补涨一波,若是震荡市中小级别的行情,券商或许有个阶段性行情做反应,而影子股可能来不及反应便结束了。
认真地分析了市场,我想,既然是这样,当然是先买券商,再用影子股做备胎好了。
清空了两只门票, 没有买进广发证券作为替代,我选择继续追加券商板块里高估值的东方财富。放弃了市盈率十几倍估值的股票,换进了一个五十多倍估值的股票。从性价比上,显然是做了一个很不合算的交易。但是当年我的投资逻辑是,证券网络交易已经是主流,占据流量优势的东方财富前景应该更好,而且互联网券商对成本和收益的控制更有优势,传统券商产生出更多利润,需要更多人工投入,而互联网券商可能只需要加几台服务器。
既然是长期投资,那么我认为我的高价买入行为,在未来会通过时间慢慢追回额外支付的溢价。
几年过去了,由于东财每年的净利润都实现了高增长,在价格大涨的背景下,市盈率也从当初的50多倍降到了30多倍。再加上三轮转债套利,我的收益已经是当初投入的5倍以上。而当初卖掉的两只券商影子股,一直在当年卖掉的价格附近游荡。若我当初坚持要选择便宜的品种,这百万以上的差价就不是我的了。
第四:如何避免把好品种买在山顶上
贵了下不去手,其实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困境,选择追高,万一自己的投资逻辑是不对的,最后产生巨额亏损当然也是有可能的。
克制的买,适度的买,就是买入高位品种的方式。
去年下半年,我买了两只很贵的转债,一只叫东时转债,一只叫英联转债。这是两支和价值投资关系不大的转债,126元的东时和120元的英联,从到期收益率和溢价率等数据上估值都是毫无投资亮点的。但是这是两支被游资爆炒过的小市值转债,所以他们的价格定位,一直有泡沫,在游资很久没有光临转债市场的背景下,两只转债逐步的阴跌到了相对低点。
对于两支转债,我认为它们具备波动的价值,但是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溢价过高,两支转债到期收益均为负,所以从估值的角度攻击性和防守性都不值得介入。
但是东时的流通盘只有0.98亿,同规模转债基本在200元以上,英联则是著名的大妖债,从投机的角度,两只转债都值得高看一眼。
我在高于合理价值的位置配置少量仓位作为观察仓,没多久东时率先发威,拉到150元以上,触发了我的条件单,没有价值支持的它,在不久之后便跌回了120多。因为有盈利打底,这一次我将东时增配到厚饼(3%)仓位,几个月后东时再次脉冲,我第二次确认收益,同时将回到原点的东时加仓为重仓。
同样逻辑买入的英联转债,则是一路阴跌,我随着转债价格下滑,逐步增仓到厚饼仓位。一直等到半年以后,英联也等来了一波脉冲行情,有了足够利润的我,也将英联加入重仓行列。
本轮的游资行情,这两只转债也表现出色,即便没有卖到高点,但还是给我带来了一定的收益。
其实很多投资者在股市上的收益都很一般,卖掉的股票没完没了地涨,留在手中的股票爬在地板上,不管外面的行情走的如何的波澜壮阔也纹丝不动。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投资者对自己投资品的认知不足,简单地去对比绝对价格,对比历史估值,对比市盈率,对比市净率。把应该“贵”的标的廉价出售,把看着便宜却毫无远景的标的放在手中,满腔执念的认为他们总有一天会出头。然后,慢慢地消耗投资行为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时间”。明明错过了资产增值的最佳时期,还坚持认为自己“只输时间不输钱。”
我也是在资本市场中被反复打脸后,才真正地体会出,贵就不买,是一种投资恶习。我们在市场中,首要的便是尊重市场规律,懂得把知识面拓宽到更高更远的维度,而不是简单地用书本的知识去评判投资品的价值。只有我们了解了“贵”的道理和“便宜”的原因,才能发掘出“贵”但是“低估”的品种,而不是一味盯着只有便宜这一种的优点的投资品去投资。
公众号:小卡叔的杂货铺
我看了看我那一丢丢的持仓,说我找人接盘好像真是有点冤枉我了。但是孚日转债那段时间涉及回购注销,触发公司法177条,很多网友一直和公司保持着沟通,所以转债有了清偿甚至下修预期,再叠加转债市场整体回暖的背景下,在那段时间孚日转债的价格距离底部反弹了差不多15%,从最低的80元,涨到92元以上。
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其实不止这一个人,有不少人都表达了不同的意见,觉得孚日的价格太贵了。很多人说,等再跌到85以下可以考虑买一点点。
后来的结果大家是知道的,所谓的回调并没有来临,可转债市场迎来了整体的复苏,不光是孚日,2021年初的那种满场转债爬在地板上,到处是70块80块价格的盛况再也没有出现过,即便是今年在疫情和外围环境不佳的背景下,绝大部分转债也都在100元以上,当年被认为是割韭菜价格的92元孚日,甚至一度冲到了158.89元。那些喊着太贵的投资者,如果真能忍得住,大概率是踏空了。
即便我是一个推崇低风险的投资者,我也认为,嫌贵就不买的绝对化投资理念,或许不是一个投资美德,在一定的背景下,它甚至是阻挡我们进步的障碍,是一个需要摒弃的恶行。至于那些买的便宜风险就小的想法,更像一个笑话,因为一切投资品类,都应该匹配它合理的估值,绝对价格的贵,并不代表就是高风险,而低价的品种,反而是黑天鹅的重灾区。
到底应该如何评定投资品的价格呢?我认为应该遵从一些原则。
第一:对于价格的认定,应该把时间拉长来看待。
92元的孚日贵还是不贵?其实两个答案都没有错,在当时的时间点,溢价不低,行业不热门的大盘债,短期内从底部反弹了15%,自然算不上便宜。但我对孚日主要加仓都是集中在这个位置,因为孚日到期价格为108元,当时只支付了第一年的利息,债券中还包含了未来4年每张4.9元的利息,也就是说未来的4年多,如果只是到期,我们可以拿到 (100-92+8+4.9)/92=22.72%的收益。这个转债到期的税前年化收益超过5%。
如果和2021年初极端的行情对比,当然不算便宜,但是把时间拉长,对于有国资背景,盈利能力也算不错,违约概率低的企业,到期年化超过5%,绝对价格在100元以下,甚至还有下修的预期,这样的价格,自然不该简单粗暴的用贵来定位。
所以贵还是不贵的评定,我们应该把价格拉升到一个长时间维度去定位价格,才是合理的。
第二:不了解贵的道理,是你下不去手的原因。
几个月前,游资开始瞄准小市值转债,那段时间,经常有小市值转债起飞,某个朋友问我有没有比较稳妥的品种可以推荐,我说不如买点金陵转债吧,115多元的价格,还是合适的。
朋友说,这个价格太贵了,等到105元附近我来买一些。没过几天金陵忽然起飞,3天时间就冲上200块。
朋友说:我去,你上次推荐的太好了,要不再推荐一只吧。
我说:你走,这货是我辛苦观察和跟踪了好久的品种,你不懂珍惜,我懒得理你。
朋友说:也不能怪我呀,这货115元呀,其他很多小市值也才100出头,不到110元的,那些大市值债还有不到100元的,它溢价还贼高,你还说它不下修,我都看不出它好在哪里。
我翻看手机,想再找几只低估品种告诉他。
朋友说:“我是没有买,但是你低位买了那么多,我算了一下,你一张赚了80块,一笔天文数字。”
我的手指停止了在屏幕上滑动。想想自己潜伏了很久重仓的金陵,刚起飞的时候,就均价125元落袋为安了。2天时间每张少赚了近70%。心忽然滴滴答答地流血了。
我面无表情地看着他说:“找不到其他品种了,你以后没事就不要来找我聊天了。”
我后来总结了一下,我这个朋友,对价格的认知是有问题的,投资最傻的一种方式就是按照绝对价格来对比。以金陵为例,它和很多低位转债最大的差别,是到期的价格,金陵转债的到期价格是120元,如果计算后四年利息,一共能拿到128.8元,要求这样的转债价格降到那些连本代利只能拿到110元,甚至不到110元的转债同样价格,显然是不合理。
115元的价格对当时的金陵来说不算低,因为它一直在112和115之间盘整。但是115元金陵对应是2.3%到期年化收益率,所以从这个位置建仓同样符合低风险策略。
而金陵转债历史波动性较强,这段时间,游资出没转债市场,造成价格脉冲的可能性就高了。同样逻辑的还有乐歌转债,只是乐歌到期收益略低。
在这件事情中,至少有一件事情是明确的,那就是很多人在投资时,对于投资品合理的估值并不了解,他们不知道他们嫌弃的投资品贵在哪里,就像他们不知道自己心仪的品种便宜的原因一样。
我认为,因为认知不足,最终回避了“贵”的价格,就是和钱包作对。
第三:有些便宜可能永远占不到
几年前,我清空了深圳打新的市值新希望,在选择下一个替代品种的时候,我决定选择券商板块,理由很简单,券商板块是周期性强且收益可以预见的行业,若未来再来一波牛市,说不定券商板块收益也会不错。选择了两只低估的券商影子股,吉林敖东和中山公用,两家公司都持有数额巨大的广发证券股票,我的想法是,如果未来券商有行情,影子股自然也能跟一波,2014和2015年的时候,这两只股票可没少涨。而且吉林敖东还发行了转债,若正股给力,说不定还能玩一波套利。
很快就发现自己错了,在随后的几个月中,两只股票走得相当疲软。分析一下了历史走势,原来一般影子股的涨幅是滞后于正牌券商的,遇到大牛市,券商涨得无法无天后,影子股会作为替代品,补涨一波,若是震荡市中小级别的行情,券商或许有个阶段性行情做反应,而影子股可能来不及反应便结束了。
认真地分析了市场,我想,既然是这样,当然是先买券商,再用影子股做备胎好了。
清空了两只门票, 没有买进广发证券作为替代,我选择继续追加券商板块里高估值的东方财富。放弃了市盈率十几倍估值的股票,换进了一个五十多倍估值的股票。从性价比上,显然是做了一个很不合算的交易。但是当年我的投资逻辑是,证券网络交易已经是主流,占据流量优势的东方财富前景应该更好,而且互联网券商对成本和收益的控制更有优势,传统券商产生出更多利润,需要更多人工投入,而互联网券商可能只需要加几台服务器。
既然是长期投资,那么我认为我的高价买入行为,在未来会通过时间慢慢追回额外支付的溢价。
几年过去了,由于东财每年的净利润都实现了高增长,在价格大涨的背景下,市盈率也从当初的50多倍降到了30多倍。再加上三轮转债套利,我的收益已经是当初投入的5倍以上。而当初卖掉的两只券商影子股,一直在当年卖掉的价格附近游荡。若我当初坚持要选择便宜的品种,这百万以上的差价就不是我的了。
第四:如何避免把好品种买在山顶上
贵了下不去手,其实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困境,选择追高,万一自己的投资逻辑是不对的,最后产生巨额亏损当然也是有可能的。
克制的买,适度的买,就是买入高位品种的方式。
去年下半年,我买了两只很贵的转债,一只叫东时转债,一只叫英联转债。这是两支和价值投资关系不大的转债,126元的东时和120元的英联,从到期收益率和溢价率等数据上估值都是毫无投资亮点的。但是这是两支被游资爆炒过的小市值转债,所以他们的价格定位,一直有泡沫,在游资很久没有光临转债市场的背景下,两只转债逐步的阴跌到了相对低点。
对于两支转债,我认为它们具备波动的价值,但是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溢价过高,两支转债到期收益均为负,所以从估值的角度攻击性和防守性都不值得介入。
但是东时的流通盘只有0.98亿,同规模转债基本在200元以上,英联则是著名的大妖债,从投机的角度,两只转债都值得高看一眼。
我在高于合理价值的位置配置少量仓位作为观察仓,没多久东时率先发威,拉到150元以上,触发了我的条件单,没有价值支持的它,在不久之后便跌回了120多。因为有盈利打底,这一次我将东时增配到厚饼(3%)仓位,几个月后东时再次脉冲,我第二次确认收益,同时将回到原点的东时加仓为重仓。
同样逻辑买入的英联转债,则是一路阴跌,我随着转债价格下滑,逐步增仓到厚饼仓位。一直等到半年以后,英联也等来了一波脉冲行情,有了足够利润的我,也将英联加入重仓行列。
本轮的游资行情,这两只转债也表现出色,即便没有卖到高点,但还是给我带来了一定的收益。
其实很多投资者在股市上的收益都很一般,卖掉的股票没完没了地涨,留在手中的股票爬在地板上,不管外面的行情走的如何的波澜壮阔也纹丝不动。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投资者对自己投资品的认知不足,简单地去对比绝对价格,对比历史估值,对比市盈率,对比市净率。把应该“贵”的标的廉价出售,把看着便宜却毫无远景的标的放在手中,满腔执念的认为他们总有一天会出头。然后,慢慢地消耗投资行为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时间”。明明错过了资产增值的最佳时期,还坚持认为自己“只输时间不输钱。”
我也是在资本市场中被反复打脸后,才真正地体会出,贵就不买,是一种投资恶习。我们在市场中,首要的便是尊重市场规律,懂得把知识面拓宽到更高更远的维度,而不是简单地用书本的知识去评判投资品的价值。只有我们了解了“贵”的道理和“便宜”的原因,才能发掘出“贵”但是“低估”的品种,而不是一味盯着只有便宜这一种的优点的投资品去投资。
公众号:小卡叔的杂货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