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2010年的营收为基数,过去11年,营收增长了2158%,但是11-16这6年,增长了785%,但是17-21这5年,只增长了155%。增速大幅度下降的原因,除了国内市场占有率接近天花板,国内安防市场饱和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嘛?营收增长细分,境内部分1911%,境外3564%,境外业务看似还有空间,请问,境外业务还有多大的空间?
2、在毛利率波动不大的情况下,过去11年净利润率从30%逐步下降到20%(今年更差),除了研发费用的大比例增长这个原因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吗?理论上规模效应和市场的垄断地位,净利润率应该是逐步抬升的一个过程。
3、丑国的各种制裁,对海康具体的影响? 请说具体的内容,比如卡脖子的技术/设备/零部件,该技术/设备/零部件对海康的生产或研发有什么影响,等等,或者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具体损失了多少营收/潜在的营收。
4、全球行业总需求是多大?其中扣除5眼之后是多大?年均增速大概在一个什么量级?
5、18年之后,企业连续3年大比例提高了库存,如果只是制裁的原因有点说不过去,因为库存的产成品也同样大比例的提高,制造业的产成品没有理由堆在自己的仓库里,但是如果是销售不畅的问题,又没有可能连续3年提高存货(原材料和产成品)。
除了以上问题以外,其他任何关于海康的技术、经营、治理方面的,困难或者瑕疵,也可以展开说。如果可以配合一些经营上的数据就更好了。
可以完整回答任何一个问题,或者完整的逻辑,或者数据支持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均有金币答谢
先行谢过
jangjang - no patience,no golds
我也抄底了一点点海康(不到3%仓位),在我的角度看海康现在优势就是真的便宜,按哪种估值来看海康都是历史上估值最低的时候。但劣势也很明显,地产周期见顶,各地zf以后明显要过紧日子了,海康如何维持增长?单位里刚装了一套海康的人脸门禁和车闸,其识别速度和容错度让我不禁怀疑海康这些年到底在干什么?还有没有技术竞争力?
其他的什么美国制裁我都不太关心,那只是细枝末节。
如果海康明年业绩能走出来恢复增长并且股价依旧低迷,那我可能会稍微加仓(不超过5%),除此以外我就只当小赌怡情,跌了不加,涨了翻倍就卖。
海康股票可以买,但最好当做资金博弈的角度去买。如果看估值去买,这么便宜是有原因的。
魔铁潜水艇 - 看你们赚钱比我自己亏还难受
其他的什么美国制裁我都不太关心,那只是细枝末节。
如果海康明年业绩能走出来恢复增长并且股价依旧低迷,那我可能会稍微加仓(不超过5%),除此以外我就只当小赌怡情,跌了不加,涨了翻倍就卖。
是的,行业外的人长篇大论分析,讲不到点上,有些在业内是常识性的东西都搞错了。楼主重仓的话,好好看看这位的回帖,其实我认为应该找行业内的产品经理聊聊。海康的监控有2万多个型号,这是什么概念?这会给研发、测试、备料带来多大的压力?这说明了海康模式的什么缺陷?2万个型号的企业,还能长的更大吗?得堆多少人?电子产品这个行业,不是说方向越多越好,太容易亏损。当年华为余承东说过,2B的企业做2C,没有能做好...2万的确夸张,但是不能光看型号,也要研究产品平台化、标准化效果。
比如2万个型号的电源线只有两款,白或黑,其他长度材料均一致,那电源线的SKU也就两个。
赞同来自: dengca1987 、sdu2011 、好奇心135
- 前几年华为也大举进攻安防,口号喊的震天响,三年前三,五年第一, 现在呢, 还有声音吗?
碎片化场景,海康多年积累的解决方案,海康的相对人力成本优势,就是海康的护城河。
华为在安防就做不过海康, 华为人力成本太高,在安防非标场景,华为怎么竞争? 华为等公司与海康竞争,不值一提,这个逻辑已经被市场证伪了 - 库存增加,这个是最近几年被美帝政策压制, 不得已之举, 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一把手,你该怎样备货,肯定是加大存货, 短期现金流肯定要靠后考虑的
- 看海康,要考虑当下被制裁后,成长空间在那里, 是不是天花板已经很近了 ?
赞同来自: 好奇心135
是的,行业外的人长篇大论分析,讲不到点上,有些在业内是常识性的东西都搞错了。楼主重仓的话,好好看看这位的回帖,其实我认为应该找行业内的产品经理聊聊。海康的监控有2万多个型号,这是什么概念?这会给研发、测试、备料带来多大的压力?这说明了海康模式的什么缺陷?2万个型号的企业,还能长的更大吗?得堆多少人?电子产品这个行业,不是说方向越多越好,太容易亏损。当年华为余承东说过,2B的企业做2C,没有能做好...前面两位的分析确实非常细致深入,所做功夫应该是很深的了,然而确有@资水所言的那些弊端。我对海康威视了解不多,但曾作过g端的技术管理和第三方的评审,对制造商、集成商与甲方在项目前期勾通、中期定标、后期实施的过程比较熟悉。我来解释一下2B企业做2C为什么做不好。
这是因为g类的甲方从上至下都更倾向于本地化集成商,这既有高层关注的利益问题、关系问题,也有中层关注的项目实施和后期维护过程中的勾通协调问题,还有普通员工关心的工作量增加问题。
所以,大家其实都排斥制造商或异地集成商参与项目,除非它能打通更上层关系直接硬压下来。类似海康这样企业的产品技术优势,在地方项目竞争中更多地体现为本地集成商提供产品或解决方案的合作优势。
简单来说,最终用户更关心的是关系、利益和服务,价格和技术是最后才需要考虑的因素。
资水 - 弱弱少年郎,徘徊江边岸,水急人声远,一跃渡资江!
赞同来自: 御女雪千寻 、云飞扬lyz 、cuprum 、roark 、hjndhr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火星十三粥 @flushz感觉两位不从事科技行业啊。看楼主的帖子受益良多,就贡献一些个人理解。先说需求海康应该归在物联网行业吧,这个行业的问题是很多产品和服务没法标准化。非标是效率的敌人啊。产品线越多,成本越大,大而不强。物联网目前很大比例的to g,政府的钱不好赚呀。没有品牌溢价,定价权在买方手里。那物联网做to c呢,前几年,互联网公司也做一些硬件产品,比如智能音响啥的。但都没有扩张产品线...是的,行业外的人长篇大论分析,讲不到点上,有些在业内是常识性的东西都搞错了。楼主重仓的话,好好看看这位的回帖,其实我认为应该找行业内的产品经理聊聊。
海康的监控有2万多个型号,这是什么概念?这会给研发、测试、备料带来多大的压力?这说明了海康模式的什么缺陷?2万个型号的企业,还能长的更大吗?得堆多少人?
电子产品这个行业,不是说方向越多越好,太容易亏损。当年华为余承东说过,2B的企业做2C,没有能做好的。是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物联网真的是个好方向吗?我说是悲催行业,大概率亏损,现在物联网公司有赚钱的吗?
智能监控空间有没有那么大?比普通监控贵了5倍呀。有没有替代方案?有的,把智能功能放在小区机房就可以了,摄像头不一定要智能。
监控出不了国的,一到海外,无数媒体盯着你监控人权,罚款,禁运就来了。
监控说到底就是政府的钱,楼市、疫情,政府还有钱吗?看看今年海康的应收、现金流,急剧恶化呀。
@火星十三粥 @flushz感觉两位不从事科技行业啊。看楼主的帖子受益良多,就贡献一些个人理解。先说需求海康应该归在物联网行业吧,这个行业的问题是很多产品和服务没法标准化。非标是效率的敌人啊。产品线越多,成本越大,大而不强。物联网目前很大比例的to g,政府的钱不好赚呀。没有品牌溢价,定价权在买方手里。那物联网做to c呢,前几年,互联网公司也做一些硬件产品,比如智能音响啥的。但都没有扩张产品线...之所以偏定性一点,是因为我觉得这种科技企业本身就比较难估算成长,而且即使能估算成长的企业,能不能实现成长也充满不确定。对成长的精准把握更多体现在顺向时候,追求高景气、顺周期的企业就必须要通过高频数据把握拐点。逆向的逻辑不太一样,对企业的定性更胜于定量。当然,具体的一些数据我也统计过这里可以提供一些,但我认为也只具备参考意义。
1、你说的有一些是对的,非标准化、集成商定位、tog的议价能力。海康的发展路径是制造商——集成商——服务商,目前应该说国内正在进行的是制造商——集成商的转变,而国外业务更多的还是制造商。赵晓光有一篇《规模效应和品牌溢价》的深度调研报告,虽然是十年前的文章,但精准预言了安防行业的发展路径。里面提到从制造商——集成商——服务商的转变有六倍的空间。海康的国内业务最多也就是在从制造商向集成商的转型,境外业务中制造商本身的空间还没发展完呢。
2、这三个定位大体可以对应海康的一些业务。
首先是传统制造商,基本是传统的G端业务,事实上国内这部分的需求还有成长空间。第一个是存量,
“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的公开数据,2016-2020 年中国安防摄像头出货量分别为 2.5、2.8、3.2、3.6、4.1 亿颗,按照 5 年折旧期计算,假设每年更换存量产品的 1/3,则 2021-2025年仅存量安防摄像头的更换规模将分别达到 0.8、1.8、 2.8、3.2、3.6 亿颗,占比初始安装规模分别为 33.33%、63.10%、88.54%、88.89%、88.62%,考虑到更换的单路摄像头的价值量在持续提升(产品升级迭代),则存量设备更换需求可观。”
增量上:
“根据中研普华出版的《2021-2025 年中国智慧政务行业发展分析与前景展望研究报告》显示,2020 年我国智慧政务市场规模达 3326 亿元,同比增长 5.86%,预计未来 5 年内,智慧政务仍将保持 6%左右的稳定增长。”
这部分增长应该说是比较硬的,是政策驱动和产品更新换代,保守估计未来五年能提供7%左右的增长。
然后是集成商的定位,这部分空间就比较“虚”了。有研报称全球物联网产业空间在1.1万亿美元,中国市场是3000亿。姑且一看。比较适合比照b端需求,去年年报的EBG增速12.94%,SMBG增速46.49%,成长空间是有的。但是弹性大,需求没那么刚性。这也是我说可以博一下这部分明年需求反转的逻辑。
最后是服务商的定位,海康还没进行到这一步。可以不靠谱地比照一下创新业务,比如萤石的定位之一就是物联网云平台提供商。这部分去年增长是98.93%。但这里只是不靠谱地对照,海康大多数业务还远没进行到这一步。
3、海康确实是个苦哈哈的行业,靠捡芝麻发展得这么大,十分不容易。有一点我不认同的地方就是g端盈利能力。海康没有单独披露g端成本。但海康整体的毛利率保持在40%-45%,g端业务占海康的1/4,这么大比重毛利率即使低也并不会太低,否则这就要求其他业务有超高的毛利才行了,而要知道40%以上的毛利在这种性质的企业本来就比较难得。
毛利率降低的原因是动态原因,不是对g端盈利能力不足的静态的原因。否则不可能说十年前大部分G端业务的时候的毛利率也能50%。这个原因就是海康的规模化,从安防单品迈向物联网全产业链,管理成本的提高占据了很大比重。所以回到之前的逻辑,海康现在基本上建立起来了物联网全产业链,我认为未来的成本边际变化并不显著,甚至有可能提升。这一点是需要不断跟踪验证的。
赞同来自: 散户救星 、UniqueLy 、pppppp 、hippohippo 、wjwdxh 、 、 、 、 、 、 、 、 、 、 、 、 、 、更多 »
感觉两位不从事科技行业啊。看楼主的帖子受益良多,就贡献一些个人理解。
先说需求
海康应该归在物联网行业吧,这个行业的问题是很多产品和服务没法标准化。非标是效率的敌人啊。产品线越多,成本越大,大而不强。
物联网目前很大比例的to g,政府的钱不好赚呀。没有品牌溢价,定价权在买方手里。
那物联网做to c呢,前几年,互联网公司也做一些硬件产品,比如智能音响啥的。但都没有扩张产品线,就因为不是刚需,规模不经济,是块难啃的骨头。
再说供给
海康本质就是一个集成商,类似电脑行业里的联想。和华为根本没法比,海康能存在,就因为华为看不上这些业务。要知道,海康提供的产品里,最有技术含量的东西是华为做的,就是能标准化的芯片。
在to g的市场,这是一个鸡肋市场,有规模无利润,海康作为行业龙头,在安防这个行业里做了这么多年,当然积累了各种各样的资源,技术、供应链、商务,是其他小弟不能比的。但也是华为这样的公司看不上的
在to c的市场,这也是一个鸡肋市场,无规模无利润,海康无优势,华为、小米这样的公司也只是在探索。
总结下来
1.从需求上,来讲是无成长的,有人说国外市场如何如何,门槛低的to g行业拼的是关系啊,兄弟。
2.从供给上,矬子里拔大个呗
3.美国制裁,无需担心,不卡脖子,那么多国产芯片企业,排着队解决低端芯片的需求呢。海康那点业务用不到高端芯片
4. 以上都是胡言乱语
赞同来自: 路人甲pro 、skyblue777 、好奇心135 、Simond
首先,必须要感谢这位朋友的长文回复,在这里这种探讨公司的信息太稀有了。您的回复,我一字一句的都看完了,并且,看了两遍。:)不过整体的感觉就是偏感性了。我有几个展开的问题,不知道朋友是否能给解答。1、海康对高端芯片的需求比较少,这个我也是认可的。但是用的少,和完全不用,是两回事。对于一个产品来说,少一个螺丝钉也是不行的,更别说是芯片。或许您想表达的是只有少部分产品需要用到高端的芯片,我很想知道是那...抱歉,我这里才显示消息所以才回复。我的信息也是搜集来的,不一定就是完全准确的。是这样,其实还是海康的企业性质问题。
海康所处的安防或者说视觉感知赛道,从上游到下游有这么几个环节:视频算法提供商——原料和产成品——硬件设备和软件——工程商和系统集成商——运营服务商。五个环节。海康是从第三个环节开始向下渗透的。
你说的供应链问题,供应链问题就是芯片,其他的不会存在供应链问题。为什么这么说,从上游来看,
1、视频算法就是我之前说的华为、阿里这些更擅长,海康提供硬件和服务,互联网企业提供算法,这其实是比较不错的合作关系。当然,我这里说的并不是让他们合作,而是说算法是自主化的。海康自己就有算法,我不是学这个的不是特别了解,我问过相关的朋友,大概的意思就是算法和算法之间是复杂度、清晰度的问题,而且算法本身可以训练。海康目前的算法够用并且在不断进步,算法不像高端芯片一样是垄断的。你说的技术我理解为这里的算法,最多海康的算法精确度不如专门搞算法的企业,技术垄断是不存在的。而且现有的算法完全能满足需求。
2、原料和产成品:原料包括芯片、光学镜片、集成电路,产成品是设备零件。这里面只有芯片有供应链危险,但正如我上个恢复中提到,中端芯片和中低端芯片是性价比问题,不是掐脖子的问题。光学镜片集成电路这个完全可以国产化的。设备零件主要是由代工厂来的,这个不存在技术含量。海康在国内有代工厂,在世界各地也都有代工厂。并且海康前五大供应商占比不超过20%,其实海康对上游反而存在议价能力。
3、海康目前的定位其实是提供设备+集成方案+运营服务,也就是后面三个环节。应该先区别于消费电子产业,你说的情况比较适用于消费电子,像是手机、vr制造一类,因为这种是生产引导需求,能够附加一定品牌溢价。但海康不是这样,一般是企业主或者政府有需求,然后根据需求招标就选中了海康。海康确实可以说是提供了一个设备,是设备制造商,但设备先不是批量化生产然后出去卖,而是需求引导生产,而需求非常碎片化。海康的优势在于,别人可能能拿出个设备,但他的设备没办法具体适用这个场景。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门禁,有的地方可能要求只要单纯地记录谁进来就行了,有的地方会要求得弄个数据库只有小区里面的人才能进来。有的地方可能会要求加上体温识别功能,有的地方会要求加上安检功能等等不一而足。这就导致即使别的厂商有门禁设备,但是你可能拿不出对方要求的个性化定制的设备,因为你的产品是单一的。要能满足个性化定制的方案解决,只有建立全产业链才能做到,所以你看到海康有70多条产业链,30000多种具体产品。所以海康不是单纯的卖设备,而是根据对方需求能够拿出相应的产品并提供配套服务。虽然最后表现好像是卖出去一个设备,但设备只是载体,重要的是海康能拿出来专门适用于你的这个具体应用场景的设备的能力。
至于说这个能力别的企业有没有,只能说目前没有,大华是最接近的,但整体处在收缩的态势,并且产业链远不如海康。还是以门禁为例,先不论性能只说品类,大华能提供的只有人脸识别一体机,还有遥控器、电子锁什么的。而海康除了这些还能提供比如访客自助、信息采集、通道人脸识别等设备。
4、所以规模为什么没能带来溢价反而降低毛利率,这是因为规模能带来的溢价是因为能降低成本、减少管理费用,因为大部分企业的产品是广义上的非差异化的,是生产导向的。比如白酒,可能有不同的品牌,但是在生产上没什么差异,扩大规模无非是多几个酒窖。但是海康是不一样的,海康从一开始生产摄像头,到后面什么安检门禁视频会议智能家居等等,相当于每扩大些规模,就要重新建立一条新产业链。对应的提供相应赛道的技术解决的管理成本也更加复杂,没办法提供规模效应,规模给海康带来的更多是竞争优势,规模本身就是竞争优势,而不是像传统制造业一样规模影响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带来的竞争优势,后一种情形规模扩大,但是生产和管理的边际变化并不大,海康不是这样。所以可以看到,从14-15年起海康的销售和管理费用提高,也是从那个时候毛利率降低。
这一点我前面也提到,是影响海康的比较重要一个方面,这是必须要承认的,这不是海康本身管理的问题,而是企业性质的问题。不过另一方面来讲,这是海康转型过程的必然结果,现在海康已经建立起全产业链价值链的优势,那么之后的规模扩大可能带来管理成本的边际变化并不大。这一点我还不能肯定,因为最近几个季度经济环境和疫情导致整个产业整体波动很大,有待于之后验证。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我买了很多海康,并且在目前这个位置有钱还会买更多海康。发表一下我的理解,肯定存在有偏见的地方。从我关注到现在,我能搜集到的信息反映出来的有两个主要矛盾,这两个主要矛盾基本反映了你说的几个问题:首先,必须要感谢这位朋友的长文回复,在这里这种探讨公司的信息太稀有了。
首先是海康能否继续保持增长,其次是制裁问题,这两个逻辑压制了现在的股价。
1、成长性。
(1)公司定位:海康过去的估值是按照成长股定价的,受益于过去十年安防产业的高速发展,现在国内安防市场基本到头,增量市场...
您的回复,我一字一句的都看完了,并且,看了两遍。:)不过整体的感觉就是偏感性了。我有几个展开的问题,不知道朋友是否能给解答。
1、海康对高端芯片的需求比较少,这个我也是认可的。但是用的少,和完全不用,是两回事。对于一个产品来说,少一个螺丝钉也是不行的,更别说是芯片。或许您想表达的是只有少部分产品需要用到高端的芯片,我很想知道是那一部分。关于技术、设备,您说海康是技术提供者,我也不太理解。关于海康自己的产品,大部分的产品技术属于海康,这是必然的,但是对于一些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工具(软/硬件),如果不能实现国产化,是存在风险的。
2、您提出了海康属于科技服务型,不是传统制造业,这个我也有一点不太理解。据我的了解,海康的主业还的确就是制造业,和服务并不太沾边。您可以详细说说,海康的科技服务,具体指的是什么吗?并且,服务都是有偿的,不可能存在无偿的服务,尤其是科技服务。科技含量越高,服务价值越高,在海康的财报里完全看不到这一块。
3、另外关于新产品,传统的竞争型产品,毛利率逐年下降我倒是可以理解。但是新产品毛利率越来越低,全世界没有这样的行业和企业啊。新的技术和产品体验的产品推出市场,毛利率低于传统产品,这是不符合经济常识的。还有,规模提升正常情况必然是可以带来利润的提升,不但因为规模提高了上下游的议价权,还降低了4费的比重。如果实际情况不是这样,要么是成本(因为特殊的原因)出现了重大的变化,要么就是管理方面出了问题(大企业病)。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看似全面发展实则主要护城河就是海康的摄像头,刨除硬件优势,其他领域华为正在搞的联营伙伴合作,也能分走不少海康的市场,而且不认同海康已经从芯片制裁中走出来了,海思芯片是安防领域性价比最好的,目前海康也许还有存货,但是未来市场上很长一段时间很难找到海思的替代品,供应链危机影响还是蛮大1、竞争优势是技术落地的能力,卖技术卖服务这是海康以后发展的新常态。是海康的视觉感知落地技术服务,不是摄像头性价比好,这个前提就不对。卖硬件的也有,主要是海外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安防建设需求,但从整体上看技术服务和创新业务是海康的主要发展方向。
2、华为的竞争优势在于数据处理、数据计算,摄像头是前端,数据处理是后端。海康提供的是如何把前端和后端连接起来,是如何应用技术的问题。视觉感知和数据处理是不同的东西,华为在数据计算方面有优势。海康的优势在于不管你有什么需求,我这里总能有一款适合你的设备。在这个意义上,你可以说他是卖设备,但更多的是能给你提供这个个性化设备的服务能力。
3、说走出来更多的是说一种常态化的意思,海康需求主要针对在中低端芯片,中端芯片海思和中低端芯片之间是性价比问题。这并不像华为一样对高端芯片本身的不可替代的需求,直接影响产业链本身的布局。也就是说海康的影响是好和没有那么好的区别,华为的影响是有和没有的区别。从竞争优势上来讲,海康即使用中低端芯片相较于国外产品也有不错的性价比,而国内的企业则也同时都受到了制裁。并且海康本身卖的就不是设备的性价比,而是具有提供某个个性化设备的服务的性价比。说完全没影响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算供应链危机。
我买了很多海康,并且在目前这个位置有钱还会买更多海康。发表一下我的理解,肯定存在有偏见的地方。从我关注到现在,我能搜集到的信息反映出来的有两个主要矛盾,这两个主要矛盾基本反映了你说的几个问题:首先是海康能否继续保持增长,其次是制裁问题,这两个逻辑压制了现在的股价。1、成长性。(1)公司定位:海康过去的估值是按照成长股定价的,受益于过去十年安防产业的高速发展,现在国内安防市场基本到头,增量市场的边...看似全面发展实则主要护城河就是海康的摄像头,刨除硬件优势,其他领域华为正在搞的联营伙伴合作,也能分走不少海康的市场,而且不认同海康已经从芯片制裁中走出来了,海思芯片是安防领域性价比最好的,目前海康也许还有存货,但是未来市场上很长一段时间很难找到海思的替代品,供应链危机影响还是蛮大
赞同来自: kilotango 、信正策 、henze 、大小飞 、asdsky2000 、 、 、 、 、 、 、更多 »
首先是海康能否继续保持增长,其次是制裁问题,这两个逻辑压制了现在的股价。
1、成长性。
(1)公司定位:海康过去的估值是按照成长股定价的,受益于过去十年安防产业的高速发展,现在国内安防市场基本到头,增量市场的边际效益很小,更新换代需求加在一起最多维持现有利润。海康的定位已经不是安防而是智能物联,是视觉技术。海康不是卖硬件、卖产品,而是卖服务、卖技术解决,解决什么问题?解决的是管理问题,海康面对的所有的需求就是如何降本增效,往大了说一个城市的管理,通过视觉技术可以识别潜在的治安问题、可以协调指挥交通、可以设立电子信息交互机等等。往小了说,一个公寓的门禁、体温检测、人脸识别都是在用海康的服务。总之一切有可能涉及到管理的问题,海康的服务都能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这是海康现在定位最最重要的逻辑。
(2)行业空间:这就涉及到第二点,海康的行业成长空间还有吗?我不知道怎么去定位成长空间,行业空间都是来自于想象,我也看过券商研报说这个空间有多大有多大,我认为用处不大。看行业空间抓最主要的逻辑就是智能化管理的空间有多大?你可以去海康官网看一下海康的业务,事无巨细基本都涉及到海康了,比如在银行网点的电子服务机,博物馆的电子信息交互一体机,仓储智能管理等等等等。归根结底就是对管理的需求有多大,越是传统人力型进行管理的地方就越会有海康的出现。这部分空间有多大呢?两倍?三倍?还是十倍?我说不好,这超出了我的认知范围。但符合我们常识的就是,智能化管理是未来长期的发展方向,他的需求在我能看到的时间内只可能变多不会变少。传统安防市场只是这其中的一部分,未来的占比可能会越来越小。
(3)创新业务:创新业务是指海康主业智能物联之外的业务,包括机器人、智能家居、汽车电子、存储等。其实创新业务和上面说的智能物联是相辅相成的,是对技术的具体应用,可以理解为海康主要提供技术支持、数据,创新业务部分提供配套硬件和具体解决。之所以单独来说是因为你提出的库存问题中产成品就被包含这一部分,库存的原料是指芯片,受制裁影响。产成品就是具体的硬件,摄像头、行车记录仪等等各种具体业务的产品了。产成品相对于原料的增幅并不大,我认为是企业扩张态势的具体体现。
(4)盈利能力:净利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是毛利率降低,盈利能力变差了。这是不可否认的,可以理解为海康从原来的大单品安防,迈向智能物联产业链,整个产品矩阵一定会拉低整体毛利率。规模效应带来利润率提升这个适用于传统制造业,不适用于海康,海康是科技服务型,一方面有科技产业的不断求变,另一方面有服务行业的成本刚性和管理难度,规模变大不一定是好事。随着经济形势变差,需求端疲乏也在影响短期毛利率,比如说现在的三季报。当然短期盈利能力是弹性的,长期净利率从过去30%降到现在20%为中枢这是必然的。至于未来,我没办法判断科技型公司的未来。
2、制裁
(1)18年制裁:针对芯片,和华为一样。但不同的是海康走出来了,华为没有,这是因为海康对高端芯片需求非常少,大部分芯片都能够实现国产替代。这个制裁的影响已经过去了。至于说技术、设备什么的,海康本身就是技术提供者,设备属于电子耐用品,不存在被制裁的可能。
(2)SDN制裁:属于金融制裁。也就是通过金融方式制裁一切和海康进行交易的实体。最主要的就是交易中的资金冻结、贸易结算等。这个影响非常大,也是今年上半年海康猛跌的最重要原因。先假设制裁成立能造成多少影响:海康的海外业务整体占比不超过三成,欧美市场占这三成中的两成,英美业务占这两成中的不到三分之一。可见即使最坏的情况发生,最有可能影响海康业务的地区也仅能影响很小的部分。好,我们假设这个制裁能够影响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中东、东南亚、俄罗斯什么的。实际上也很难推进,因为上面说过了,海康的业务是巨碎片化的,海康的业务涉及了70多个方向,有两万款硬件设备,服务对象的颗粒度可能非常小。比如菲律宾某个小区装门禁,难道美国特地去冻结这个小区业主或者物业的资产?何况海康的海外策略是本土化的,用当地员工,在当地结算,完全有可能绕开美元结算交易。
从美国之后公布的制裁名单中并没有海康,海康的制裁消息也只是捕风捉影,当然我们不可能因为它是捕风捉影的就忽视它。只是客观评价,制裁落地的可能性随着时间发酵会越来越小,制裁可能影响一定成长性,但并不会动摇海康的竞争力。
目前市场的两个主要逻辑是:
1、海康是价值股还是成长股?如果是传统安防应该说是前者,一旦市场展开智能物联的逻辑,那就是后者。我买入的理由是,我在用价值股的价格买入了一个有可能是成长股的企业,即使成长逻辑被证伪,我也只不过是丧失了一部分风险收益而已。
2、制裁可能性有多大?制裁影响有多大?基于我个人的理解,即使制裁发生了,当前的位置也给了一定风险折价。海康的股价不可能因为制裁变得更坏,但有可能因为没有制裁变得更好。
上面是两个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是:
正面的是海康三季度受经济基本面影响增收降利,可以博一下明年的困境反转。
反面的是,正如我前面说过,海康的规模带来的更多是管理难度。这才会有分拆业务上市的做法。因为海康的业务涉及软件也涉及硬件,涉及服务也涉及产品,涉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涉及数十个不同的产品线,面对G端、B端、C端多个主体,它们之间的交叉组合给管理难度带来几何级上升。但目前来讲,这一点还没有成为影响海康的主要矛盾。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servant11 、lid765a 、吉吉木 、明园 、好奇心135 、 、 、更多 »
司本次回购的股份将用于依法注销减少注册资本。
2022 年 10 月 11 日,公司首次通过股份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 6,820,968 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 0.0723%,最高成交价为29.65 元/股,最低成交价为 28.71 元/股,成交总金额为 199,981,024.67 元(不含交易费用)。
不管怎么说,真金白银回购注销的公司,都是值得点赞的。
也就是说未来预判成长指标下滑,除非海康加大分红比例,或者找到新的增长点,才有可能吸引资金。安防行业本质还是卖硬件的,缺乏想象力,云计算,人工智能只是锦上添花,国内在软件付费这块还没发展起来,人工智能在欧美则受到隐私以及法规困扰也无法推进,国内的商汤,旷视这些人工智能企业也都快撑不住了。
海康确实在尝试各种增长点,也有和车厂合作做车载设备,大华也押注了零跑汽车,但这些想象力大的行业竞争也大,谁能胜出言之过早。
前海康员工,聊聊自己的看法1.安防最大的市场在中国,其次是美国,剩下的可以说不上台面,现在美国没法增长,欧洲也会受到一定限制,可以说是缺乏增长点,剩下的可开发的也就中东,非洲这些地方2.安防产品的价格战让海康大华靠规模优势干掉了大部分竞争对手,同时自己的利润也受到限制,另外电子元器件近年也是年年涨价,导致成本上升3.美国的制裁,导致海思芯片无法供应,海思可以说是安防产品性价比最好的芯片,现在只能...也就是说未来预判成长指标下滑,除非海康加大分红比例,或者找到新的增长点,才有可能吸引资金。
路人甲pro - 股债平衡轻宏观,低估分散不深研。
首先感谢这位朋友的回复,但有些信息应该是有出入的:信息应该没有出入,只是每个人关注的点可能不一样。
1、境外业务的营收占比,从13年开始就达到2成以上,近年来保持在25%-29%之间,波动不大,并没有逐年下滑。考虑到整体营收的增速,还是很可观的,从13年到21年,从24亿做到了220亿。
2、海康营收达到100亿之后(13年开始),毛利率始终在40%-48%之间波动,最低15年40%,最高13年47.6%,近3年分别是44.3%46.5%46%...
1、境外业务营收占比,2010年-2017年从16.87%上升至29.22%,2018-2021年逐步下滑到26.88%,虽然收入绝对额在提升,但占比还是处于缓慢下滑状态。如果再考虑海康作为行业领导者,若没有丑国的限制将扩大市场份额,那么营收占比更可能会继续提升而不是下降。
2、毛利率在2011年是49.65%,2021年是44.33%,差不多下降5个点,加上期间费用率同期上升了差不多4个点,也就导致净利率净利率下滑近10个点。
此外,海康目前的股价已经反应了增速放缓的预期,但SDN清单却是目前的核心风险,甚至是海康的系统性风险,这可能也是张坤清仓的原因。所以,小赌可以怡情,若像冯柳那样重仓去赌,大概就是看自己的胆量了。
赞同来自: 御女雪千寻 、machine 、dengca1987 、专业炒冷饭 、王大头要理财 、 、 、 、 、 、 、 、 、 、 、 、 、 、 、 、更多 »
1.安防最大的市场在中国,其次是美国,剩下的可以说不上台面,现在美国没法增长,欧洲也会受到一定限制,可以说是缺乏增长点,剩下的可开发的也就中东,非洲这些地方
2.安防产品的价格战让海康大华靠规模优势干掉了大部分竞争对手,同时自己的利润也受到限制,另外电子元器件近年也是年年涨价,导致成本上升
3.美国的制裁,导致海思芯片无法供应,海思可以说是安防产品性价比最好的芯片,现在只能寻找一些下位替代,降低了国产安防产品在全球的竞争优势.
4.安防市场目前属于稳定增长,增速大概是个位数,前十年差不多是两位数增长,增速是降低了,所以都在寻找新的增长点
5.目前电子制造相关的企业都会增加库存应对电子器件的波动,全球供应链的挑战还未结束,涨价以及长交期是所有人的挑战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另外再说一下本人对海康的整体理解。当然,海康的业务比较复杂,从最初的安防设备,现在已经整体拓展到物联网领域,既有硬件,又有软件,既2B又2C,且关于云边融合、物信融合等业务介绍看得很头大,超出了本人能力圈的,所以本人理解很可能是错的。关于海康的风险,其实海康自己的年报里写的比较多,也非常实际,并非官面文章(年报开始先提示风险的公司,我也只见过海康一家,并且写了这么多)。
一、优点
1、合理的股权结构和优秀的管理团队。国有资本股权占比达40.89%,管理团队持股约20%,其余40%为公众股东,结构较为合理;管理团队系创业元老,科班毕业...
但是作为投资,我不认为这些是核心的、决定性的风险或者瑕疵,或者换一个表达方式,我还不具备完全读懂这12条风险的能力。
所以只能到互联网上来求助了 :)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恰好前段时间看过海康,尝试回答一下:首先感谢这位朋友的回复,但有些信息应该是有出入的:
1、境内业务,海康在2017年之前一直是高速增长,应该和国内平安城市和雪亮工程等公共安全财政支出大幅增加有关。在此之后的几年内新增需求减少,只有更新需求,增长必然会放缓。而且在营收达到400多亿的体量后,增长放缓应该是大部分公司的结局。至于境外业务空间,不知道,应该券商研报中会提及,但估计都是拍脑袋。对于海康来说,自从2018年被丑国制裁后,境外业务虽然有所增...
1、境外业务的营收占比,从13年开始就达到2成以上,近年来保持在25%-29%之间,波动不大,并没有逐年下滑。考虑到整体营收的增速,还是很可观的,从13年到21年,从24亿做到了220亿。
2、海康营收达到100亿之后(13年开始),毛利率始终在40%-48%之间波动,最低15年40%,最高13年47.6%,近3年分别是44.3%46.5%46%。但是净利润率却是非常线性的下降趋势,这些年下降了近10个点。
3、感谢提供信息
4、……
5、……
路人甲pro - 股债平衡轻宏观,低估分散不深研。
一、优点
1、合理的股权结构和优秀的管理团队。国有资本股权占比达40.89%,管理团队持股约20%,其余40%为公众股东,结构较为合理;管理团队系创业元老,科班毕业,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行业经历,始终引领行业发展,且通过持有原始股权、历年的股权激励以及创新业务的跟投等机制,使公司核心骨干与公司利益深度绑定,在享受公司发展红利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公司的整体发展。
2、公司系行业龙头,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自2016年以来,公司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第一,且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从传统安防领域拓展到智能物联网领域,从硬件产品拓展到软硬结合,在多项业务领域和技术方面保持行业领先,引领行业潮流。
3、深耕行业具有深厚的护城河。在安防领域,用户需求很零散,公司需要为不同的场景提供合适的产品或方案,很多时候需要定制开发产品或方案。为了更有效率地满足这种碎片化需求,公司不断优化和发展公司的技术平台、产品平台、系统平台,深耕多年后,反而形成了特殊的竞争优势,既对于客户来说,公司的产品更加适合好用,更换成本较高,而对于公司来说,具备了碎片化产品开发能力和柔性生产能力。
4、较好的商业模式和财务指标。公司的毛利率始终保持在40%以上,净利率在20%以上,且利润增长不需要大额的资本支出,可支配利润较高,自2011年-2021年,公司净利润约880亿元,但净资本支出只有约71亿元,可支配利润高达809亿元,利润分配429亿元后,仍有剩余利润380亿元,且大多以现金形式体现。
5、行业发展仍可持续。一是安防主业,从传统的安防产品进一步升级到高清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具有一定的更新替代需求,二是公司的业务也从安防领域向智能互联网领域和软件应用平台领域拓展,产品更加丰富、多元化,满足不同业务领域需求。
二、缺点或风险
1、技术更新换代风险。公司产品主要为电子产品,具有技术迭代迅速、产品更新频繁的特点,如果对新技术方向选择出现偏差、对新产品方案选择不当,可能导致公司的经营业绩下滑,甚至导致公司丧失原有竞争优势被淘汰出局。特别是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发展迅猛,技术扩散速度加快,更会加剧产品替代风险。
2、行业需求风险。公司在前几年的增长,与平安城市、雪亮工程等催化的国内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密不可分,而目前整体经济增速放缓,行业需求也得到阶段性满足,虽有更新换代需求,属于存量需求,新增需求已经放缓,加之目前宏观经济受疫情影响有所下滑,因此,传统安防领域的增长将不可避免地放缓。
3、逆全球化风险。随着中国崛起,大国之间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将对公司业务的全球化带来不利影响;同时,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打压,也给公司的上游原材料的供应以及下游客户的销售,带来极大障碍,虽然公司已经通过产品设计、国产替代、高存货战略、加大研发等方式进行规避,但一旦实施,将不可避免地对公司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加之公司属于国企,更可能导致被美国制裁。
4、产品安全风险。公司产品涉及网络视频监控,既可能因产品质量问题或遭受网络攻击给机关事业单位带来泄露国家机密、商业秘密等安全风险,也可能给终端消费者带来隐私泄露风险。2015年发生的“江苏事件”即是一例。
5、产业链地位缺点。公司在产业链中处于一定的弱势地位,造成应收账款偏高,且信用减值损失每年高达数亿元,同时公司存货较高,除原材料因应对美国制裁而战略性增加外,公司的产成品增速近年来也高于营收增速,这也造成了公司需要大量的营运资本,经营现金流净额只有净利润的80%左右。
路人甲pro - 股债平衡轻宏观,低估分散不深研。
1、境内业务,海康在2017年之前一直是高速增长,应该和国内平安城市和雪亮工程等公共安全财政支出大幅增加有关。在此之后的几年内新增需求减少,只有更新需求,增长必然会放缓。而且在营收达到400多亿的体量后,增长放缓应该是大部分公司的结局。至于境外业务空间,不知道,应该券商研报中会提及,但估计都是拍脑袋。对于海康来说,自从2018年被丑国制裁后,境外业务虽然有所增长,但营收占比是持续下滑的。
2、净利率下降问题。首先是毛利率从49%的多,下降到2021年的44%点多,下降了5个百分点,主要是安防设备单价是不断下降的,加上公司产品越来越多元化,可能也导致了毛利率的下降;其次是期间费用从20%增长到24%左右(主要是研发费用增长),增长了4个百分点,所以导致了净利率的下滑。
3、丑国的制裁影响。首先是导致海外的营收在收缩,其次是存货必须做战略性储备而增加,还有就是为应对制裁增加研发投入,增加自给能力。至于卡脖子的设备或技术,以及国产替代或研发替代的具体类型和比例,我看公司在回答投资者问题的时候,是作为公司机密避而不谈的,应该是不想让别人看出底牌。目前来看,丑国的禁止采购名单和实体清单,目前公司已经在逐渐消化,虽有影响但不是特别严重,但是今年传言的SDN名单可能更为致命,主要制裁条款为冻结在美资产、丑国个人和企业禁止与SDN清单实体进行任何交易,以及无法使用美元结算,甚至还有说但凡使用了美国技术的公司(包括其他国家的公司)若与SDN清单实体进行交易也可能会遭到制裁,这就要了老命了。
4、券商研报说是250亿美元左右,具体不了解。
5、确实如此,我也有些疑惑。猜想可能是公司预测公司的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产品会迎来更新换代周期而提高产成品的库存?但从上半年情况来看,PBG业务营收反而是下滑的。
海康的弱势:企业规模过大,面临政治风险较高
关键点与评价:海康也知道自身传统安防业务发展潜力不大了,目前精力聚焦在创新业务开展上。海康目前的供应链管理不足以支撑多个创新业务开展,如果海康能砍掉几个创新业务,把汽车电子智能感应做好,未来我还是看好这家公司的。
长乐未央 - 需要做的只有两件事:1看准了方向和品种2有安全边际的下重注,选择一个赛道就和男人选择一个行业一样重要
赞同来自: 火锅008 、davyzhu 、有耐心的普通人 、南山半仙 、水果教 、 、 、更多 »
一、海康威视面对的市场,大部分是to b的,也就是政府和企业市场
以我所在的三线城市为例,我从相关渠道了解到,今年我们那的ga渠道,信息化的采购是0
是的,你没看错,是0,之前几十亿一年的采购额,直接跌到0,当然完全是0也不太可能,只是说以前是各个部门、各个系统,分别做信息化,信息化的标准不统一,导致的浪费和灰色空间就很高,现在把大额采购暂停了,只剩些必须的小东西
现在说是要从上面收口,统一信息化标准,类似于社保基金统一做医药采购
当然,最终的终端采购,因为个性化强,不会像社保那样压价,但是统一标准肯定会对采购价格有影响。
二、海康的to c
很烂,烂到什么程度呢,做出来的固态硬盘是公认的垃圾,消费者攻关不及时,根本不像一个大公司的样子
在自己的主赛道消费者监控上,被小米这种贴牌公司吊打,销量就一个零头
定量的分析我是不清楚,但是我觉得,方向性的东西可能更重要些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唐朝等一系列up看好海康,我却一直不理解的原因
摄像头并不是芯片等一系列垄断性的市场,做不好to c的公司,永远长不大
类比华为你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