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收益率情况:
2018年:-18.9%;2019年:93.22%;2020年:14.27%;2021年:13.56%;2022年-24.17%。
熊市来临才深刻认识到自己是那个裸泳的人。投资体系存在巨大漏洞,庆幸的是2019年底拿出部分资金买房,21年拿出部分资金换车,所幸绝对金额收益还勉强能接受,今年年底卖掉一个门面部分资金入市。
年度亏损占比前四:
天奈科技:亏损10%;牧原股份亏损6%;吉林碳谷亏损4.4%;希望教育亏损2.6%。
熊市才是检验投资体系的试金石,今年几乎陷入迷茫,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在这个市场打拼。
天奈科技亏损原因分析:
第一,对行业周期认知度不足,市场炒作情绪周期认知不足;
第二,对估值没有概念,安全边际理念基本忽略;
第三,后续通过研究发现基本面竞争格局恶化趋势,依然心存侥幸,不舍得割肉,至今依然持有,造成巨大亏损。
事实上,很多书都白看了,股市是一门实践科学,只有结合实践,以实践去检验才能找到真理。
全年阅读44本书,基本每天坚持运动1万步。虽然全年痛苦不堪,被市场打得体无完肤,但是我感恩今年的熊市,如果这种小级别的熊市都不能做到少亏甚至不亏,只能说明自己真的是一颗老韭菜,事实上今年的机会依然不少。
一切从头再来,重新出发。
截至目前持仓比例大致如下(选择时机会动态调整仓位):
牧原股份38%;吉林碳谷21%;天奈科技10.3%;景业智能4%;宝新能源3.4%;科拓生物2.9%;百亚股份2.7%;涪陵榨菜2.6%,东方财富2.3%;中国飞鹤2.5%,其他若干。
教训:
1.不懂不做,量化估值,好公司是找出来的,好股票是等出来的,太贵的好公司就是垃圾股票;
2.宁可错过不可做错,交易前做好投资计划,买入卖出有理有据,有条不紊;
3.多看少动,多研究少盯盘,勿忘周期常识和人性周期。
4.远离一切热门股(今年的大亏损都是之前被爆炒过的标的),跟踪不超过半年的股票禁止随意买卖。
申明:以上仅为本人投资点滴记录,如抄作业盈亏自负,一概于本人无关!
A股为什么价值投资这么难?这个问题很广很大,但是这两年以来我确实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主要有几个原因吧。1.制度建设层面:没有做空机制(长期处于高估值,即便是好公司价值也有限或者根本没有价值);市场规范管理制度缺陷(财务作假,违规等处罚力度就是笑话,鼓励作恶,财报也真假难辨);IPO高价发行;2.传统文化层面:国人急功近利、好赌(传统文化里面很多神话但是缺乏理性的声音,少了科学严谨的态度,没有牛顿...A股从开市之初到现在发展三十多年,虽然波折很多,但底部一直在抬升,这其实就是一种慢牛,能坚持几十年持股的老股民,除非运气特别的差,单吊买到退市股,否则想亏钱是很难的,坚定持股几十年的人,绝大多数早就将持有成本降成零了,甚至为负数,成本为负怎么亏钱?甚至说经过多轮牛市的加成,老股民中赚的盆满钵满,财务自由的都为数不少,这甚至都不用什么技巧,一个月工资发了,就撒筛子选一只股买入,下个月再撒一次筛子,每个月都这样干,然后一直抱着,它自然会把成本降成零的,就好比,你每月都抱一台印钞机回家,它不用你任何的维护,日日夜夜在不停的给你印钞,想不富都很难啊!
赞同来自: xiaofeng71 、Luff123D
赞同来自: xiaofeng71 、追梦者雷
A股为什么价值投资这么难?这个问题很广很大,但是这两年以来我确实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主要有几个原因吧。1.制度建设层面:没有做空机制(长期处于高估值,即便是好公司价值也有限或者根本没有价值);市场规范管理制度缺陷(财务作假,违规等处罚力度就是笑话,鼓励作恶,财报也真假难辨);IPO高价发行;2.传统文化层面:国人急功近利、好赌(传统文化里面很多神话但是缺乏理性的声音,少了科学严谨的态度,没有牛顿...反求诸己
赞同来自: xiaofeng71 、Luff123D
帖主前面的问题,有些很赞成,中国资本市场有很多问题,只是其他国家也不是一尘不染。且中国只有几十年的资本市场和改革开放市场环境,对比成熟国家的制度发展还在幼年期,一切都在学习和摸索中发展吧。对,我也是梳理A股特色,契合市场的策略才是好策略。
我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至少今天的生活水平比三十年前好,今天的资本市场比三十年前完善一些。
最后的结论保留意见,因为依然有人遵循价投做到了一些不一样结果。
至于疯牛或慢牛你无法决定,也无需依靠。才几十年的资本市场...
至于投资结果并非价值投资理念的错,终究主要还是自己没有学到家。
赞同来自: 小会砸 、xiaofeng71
A股为什么价值投资这么难?这个问题很广很大,但是这两年以来我确实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主要有几个原因吧。1.制度建设层面:没有做空机制(长期处于高估值,即便是好公司价值也有限或者根本没有价值);市场规范管理制度缺陷(财务作假,违规等处罚力度就是笑话,鼓励作恶,财报也真假难辨);IPO高价发行;2.传统文化层面:国人急功近利、好赌(传统文化里面很多神话但是缺乏理性的声音,少了科学严谨的态度,没有牛顿...帖主前面的问题,有些很赞成,中国资本市场有很多问题,只是其他国家也不是一尘不染。且中国只有几十年的资本市场和改革开放市场环境,对比成熟国家的制度发展还在幼年期,一切都在学习和摸索中发展吧。
我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至少今天的生活水平比三十年前好,今天的资本市场比三十年前完善一些。
最后的结论保留意见,因为依然有人遵循价投做到了一些不一样结果。
至于疯牛或慢牛你无法决定,也无需依靠。才几十年的资本市场,一百年后再有所谓慢牛也很正常。
赞同来自: 大7终成 、蓝笛传声 、踏空武威 、好奇心135 、传达室李老伯 、 、 、 、 、 、 、 、更多 »
这个问题很广很大,但是这两年以来我确实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主要有几个原因吧。
1.制度建设层面:没有做空机制(长期处于高估值,即便是好公司价值也有限或者根本没有价值);市场规范管理制度缺陷(财务作假,违规等处罚力度就是笑话,鼓励作恶,财报也真假难辨);IPO高价发行;
2.传统文化层面:国人急功近利、好赌(传统文化里面很多神话但是缺乏理性的声音,少了科学严谨的态度,没有牛顿这种历史性人物出现);长期儒家鼓励的愚民政策。看看农村流行的都是麻将,商场和官场的关系文化、酒桌文化都能反应很多问题。教育层面缺乏思辨,遵从权威和标准流水线的统一答案,骨子里缺乏独立之思考和批评性思维,国人跟风羊群效应特别明显(抢醋,盐,板蓝根,口罩,姜你军,A股。。。)
3.产业层面:公司内卷严重,整体ROE不高,低效内卷遍布各行各业,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比美国差很多;急功近利,短期主义,利润导向的企业文化决定了上市公司导向。对民营和国企的双标,动不动一个政策A4纸导致的行业毁灭,市场大幅波动。政策随意,产业随意,自然情绪随意。缺乏法治,缺乏尊重。
这是一片投机的土壤,处处写着吃人二字。价值投资的根本是好的商业模式,好的企业文化,好的价格。三条基本都不具备,所以价值投资几乎不可能在这个土壤里大量生根发芽,所谓的慢牛就是笑话,只有疯牛癫牛傻牛,唯独没有慢牛,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赞同来自: 青蛙1999 、Luff123D 、nannite 、nannanbob 、凌霄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1.不做空;
2.不借钱炒股或不加杠杆;
3.闲钱投资(留出3年生活费和家庭应急资金,无房贷);
4.不懂不做;
5.不投高杠杆企业,有负债的企业不重仓(新城);
6.不赚快钱(牛市上杠杆)容易钱(抄作业);
7.不频繁决策,不频繁交易(打孔原理,先胜后战,耐心);
8.不背周期行(牧原、地产);
9.不买高估值(天奈,中免,贝泰妮);
10.不做0到1(天奈,碳谷,景业);
11.不逆政策面(希望教育);
12.不修漏水船(顺鑫农业);
13.不盲目扩张(华夏幸福);
14.不搞多元化(恒大);
15.不染投机事(做T);
16.不为沉没困(机会成本);
17.不投差商业模式(产品差异化,现金流,定价权,投入产出比,负债率,行业门槛);
18.不投垃圾企业文化;
19.定投或分步买入卖出法;
20.不冒进(牛市尾部或估值高位知止);
21.不买连涨3年的股票;
22.不走捷径(快就是慢,只做价值投资或套利);
23.不盯盘,不盘中随性交易;
24.不泡微信不刷论坛(时间宝贵);
25.不做短期投机(做T,趋势加仓等);
26.逆向投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观察成交量和情绪,非纯粹的逆向操作,而是独立思考)
赞同来自: Luff123D 、夕晖 、青蜂侠 、gaokui16816888 、鹏081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所以我们看身边或论坛里投资做得好的朋友都是小心再小心,保守再保守,都是防守做得非常到位的人。他们谨慎,胆小,先虑败再求胜,先胜而后战,对自己能力圈和边界有非常清醒的认知。
2021至今亏掉300多个,2018年至今也只有200多个的利润了,这几年是我的人生至暗时刻。
富贵从来都是稳中求,真正的智者都是日拱一卒,慢慢变富,从不追求捷径(所有的捷径都是最快的死亡之路),千古年来人性未变。
对于创业来说可能需要勇气和胆量,但是在这个吃人不吐骨头的资本市场里面,只有谨慎才可以活得长久,生存是投资的第一法则,不亏是投资的第一法则。
机会永远都有,关键是机会来临的时候你是否还活着。错过的机会和我们没有半毛钱关系,取决于我收益的核心是我投资的东西有没有做错,尤其是有没有犯大错。
首先是分清楚哪些事情不该做,哪些股票不该买,最好是永不满仓,给自己留有余地,保持仓位的机动性。
其次才是如何去选股,如何去等待时机,如何给公司估值,这些是如何把事情做对的范畴。
投资其实可以很简单,但是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非常不容易,坚守这个简单的道理更是反人性的。对于芸芸众生中资质极其普通的老韭菜我来说,想明白并落实这些道理极其极其不容易。
如果你期待牛市让你大赚,让你回本,那么你一定是一个大韭菜。
真正的高手应该是拥抱熊市的,因为牛市的收获来自于熊市春天种下的那颗种子;
当疯牛来临,他们会一边稳住心性等待疯狂,并且随时警惕保持敏锐度,因为在某个国度的某个市场,一群神经病组成的市场先生最后一定会一地鸡毛收场,我们在大家疯狂的时候一定要铭记机会从来都不缺,神经病先生一定会发神经的,并且不需要等待太久。这段话算是为自己做一个心理准备,并且暗暗发誓下轮熊市我一定不要再这么过。
赞同来自: Royal0000 、xyz6435 、好奇心135 、大7终成 、gaokui16816888 、 、 、 、 、 、更多 »
买公司的三个条件:商业模式,企业文化,低估;
回想自己过去几年做的标的,从商业模式上基本都排除掉了。
企业文化说白了就是消费者导向文化,企业的所有营销、广告、团队管理、员工激励、使命、远景、供应商、经销商等全部都是围绕消费者导向展开。以用户思维为核心去搞清楚什么是对的事情,如何把事情做对。
低估是买入的基本条件,也就是格雷厄姆说的安全边际。如果我们人生中遭遇1929大萧条,如果我们有失去的30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的活下来。。。。
商业模式(企业赚钱的模式)的几个角度:产生现金流;行业发展空间;定价权;产品差异化(客户需要且竞争对手提供不了的东西);护城河(固定且持续的竞争优势);资本投入产出比(成长的代价);负债率;行业门槛;时间的朋友(规模效应)。
无论老巴还是段永平都强调商业模式是第一位的。过去几年栽的坑大部分就在这里。
投资最重要的是明白什么不能做(不做不对的事):不加杠杆;不做空;不懂不做(做到这点极难);排除法(不满足必要条件:如生意模式不好,企业文化不好,太贵都不该买);闲钱投资(留出三年生活费,根据估值做好仓位管理,分步买卖);远离杠杆(高杠杆企业和融资);远离工业品(制造业)和农产品(周期看天吃饭,造假识别难)行业;
价值投资其实就是简单的常识,不违背常识,不犯大错,慢就是快,最终结果一定不会差。从21年最高点至今回撤依然有35%,我就是大傻逼和老韭菜。今年盈利5%。痛定思痛,太难了
赞同来自: 我心安然 、NichoLin 、ST熊掌 、夏日骑缘
书生之言,教条主义,纸上谈兵。
A股市场就是周期,就是大写的A,就是乌合之众,就是博弈为主。
价值投资就是要搞清楚价值,只有价值远远高于价格才值得重仓。价值是主观的判断,估值更是主观的乌合之众的情绪的释放,所以真正的价值投资大师都限定在自己的能力圈内,优中选优,能看懂的只有几个公司。
市场先生,美股的市场先生是神经质,A股港股的市场先生就是神经病。过去一周的行情就是典型的证明。很多人一周之前都说应该空仓,结果第二天就是说为什么没有满仓,为什么没有杠杆。到今天据说券商开户都要排队一个小时,简直就是超级搞笑。更搞笑的是我这个教条的价值主义投资者。
永远记住:投资就是少犯错,就是不亏。
如果研究能力真的很好,其实是不需要频繁进出的,巴菲特操盘的市值比国内这些基金的市值大了不知道多少倍,但他照样穿越牛熊稳定的赚钱;不说跟他比吧,至少跟存款利息比吧,事实上长期能跑赢存款利息的基金都不多。嗯,你说得也很有道理,要找到真正做研究厉害的确实不容易。巴菲特的例子里,他的资金性质跟基金的资金性质差别很大,而且美国的商业环境和资本市场环境跟中国差距很大,中国没有基金能跑赢他也正常,全球也没有几个基金能跟他比。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观点,对我们自己而言,是否需要去纠结或苛求完美(实际上我们自己也做不到)?我个人认为,只要对自己的体系有帮助就行,三人行必有我师,有些团队的研究能力比我强很多,比如高毅的dxf团队。那么找出他们认可的好公司,学习下他们对产业和公司的思考方式,再根据自己的交易体系保持跟踪,放大小资金的优势,获得比他们更高的收益,这就足够了。
是的,有这个现象。研究能力和交易能力其实可以分开看,大多数基金的交易能力确实不行,一个原因是不少正规军看不上择时的操作。另一个原因就是基金的交易劣势比散户大太多了:规模大导致进出难度大,管一百亿和管几千万,难度不是一个量级的;有最高最低的仓位限制,不够灵活;需要控制回撤,需要跟指数做比较;资金不是自己的,关键时刻可能会被釜底抽薪。所以,优秀的个人投资者基本上都能较大幅度跑赢基金。如果研究能力真的很好,其实是不需要频繁进出的,巴菲特操盘的市值比国内这些基金的市值大了不知道多少倍,但他照样穿越牛熊稳定的赚钱;不说跟他比吧,至少跟存款利息比吧,事实上长期能跑赢存款利息的基金都不多。
赞同来自: Luff123D
你说的这些依然是概念,和我说的也不矛盾。我没有看到你的推导逻辑,出栏为什么是1.2亿。抬杠的时候不需要显示风度,何况我从来不吹自己的风度:)
关键点是,牧原依靠成本优势的扩张速度有多快,3年后,我认为出栏是8000万,雷认为是1亿,你认为是1.2亿。
我多说一点,最好别评价别人,即使是陌生人,“你根本不理解猪周期的根源”,这种话,没人喜欢听,也不能显示你的风度,哈哈
我抬杠的原则就是尊重客观事实,这就够了。
牧原逆势扩张的速度有多快,看看过去两年能繁数量变化就知道了(前者公告时间,后者所指时间):
2022Q3 2022M6 247.3
2022Q3 2022M8 250
2022Q4 2022M9 259.8
2022Q4 2022M10 270
2022Q4 2022M11 270+
2023Q1 2022M12 281.5
2023Q2 2023M3 284.6
2023Q2 2023M5 298
2023M7 2023M6 303.2
2023M9 2023M9 300
2023M10 2023M9 300.9
2023M11 2023M11 310
2024M1 2023M12 312.9
2024M4 2024M3 314.2
2024M5 2024M4 320
2024M7 2024M6 330.9
而上次顺势扩张的时候是20年和21年,每年的出栏数字都差不多翻倍,从19年的1025万到21年的4026万。
那至于1.2亿怎么来的,请再看清楚我前后的回帖,我用的是最保守的情况估计;3年是你加给我的,我的原话是“如果明年行业重新狠狠去化,牧原一定会是那个逆行者,1.2亿出栏在27年出现也不是不可能”
至于我的评价,那是基于对你回帖的判断,如果你认为不对,拿事实来反驳就好了,这样可以显示你的风度:)你如果能证明你是对的,我当然会道歉,集思录上我打自己的脸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才是我喜欢显示风度的地方
另外,我希望你说的这句话,拿你跟踪几年的数据来展现一下你的客观:
这几年跟踪下来,牧原有成本优势,但这个优势并不足以支持牧原逆势扩张。
我可以透露现在的数字,按照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字,牧原大约领先散户3块级别/公斤,领先规模2块级别/公斤,这个数字如果不足以支撑逆势扩张,那我们之间就没有什么好谈的了。
牧原最大的问题不是在它自己本身,在于的是这轮猪周期因规模场市场份额显著扩大且融资能力远强于之前周期,死抗造成四年周期时间性失效且看起来遥遥无期,因而周期大资金在能繁拐点再次出逃的板块效应的结果。
关键点是,牧原依靠成本优势的扩张速度有多快,3年后,我认为出栏是8000万,雷认为是1亿,你认为是1.2亿。
我多说一点,最好别评价别人,即使是陌生人,“你根本不理解猪周期的根源”,这种话,没人喜欢听,也不能显示你的风度,哈哈
@我是一个host
1)这种时有时无的产能,算产能吗?这是建立在只育肥的空中楼阁;
2)大型猪企的能繁上了之后,你去算算十个月后的出栏就知道了,是不是儿戏——而且这句话表明了你根本不理解猪周期的根源;
3)退了多少对手看不到吗?是不是只有上市公司才是对手?全国需求就是7亿头左右,牧原从19年1025万到去年6382万,这里面死了多少养殖业者?成本落后的扩张失败的典型例子:正邦、傲农、新希望。。。
4)建议去看看其他行...
赞同来自: Luff123D
1)对于散户,优势就是快进快出,和炒股一样,非洲猪瘟也没把散户赶出市场吧1)这种时有时无的产能,算产能吗?这是建立在只育肥的空中楼阁;
2)直接按能繁母猪去算产量,只是理论值,不考虑产能,不考虑市场需求,不考虑竞争对手,完全没有意义
3)成本领先,而对手并没有退出市场,这样的领先也就不过如此吧,不否认牧原优秀,而是商业模式不美丽
4)接上一条,扩张产能的前提是对手退出市场。1.2亿的出栏,意味着牧原的销量翻倍,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有一个牧原体量的对手退...
2)大型猪企的能繁上了之后,你去算算十个月后的出栏就知道了,是不是儿戏——而且这句话表明了你根本不理解猪周期的根源;
3)退了多少对手看不到吗?是不是只有上市公司才是对手?全国需求就是7亿头左右,牧原从19年1025万到去年6382万,这里面死了多少养殖业者?成本落后的扩张失败的典型例子:正邦、傲农、新希望。。。
4)建议去看看其他行业的规模化过程,不要张口就是一个牧原体量的对手,这个市场牧原的体量是断档的领先。另外到现在生猪养殖的规模化还低的很,这些年上市猪企快速扩张的背后主要是去散户化,而不是干死上市公司体量的对手,直到这个周期才开始出现瓶颈,于是这个周期就变得和之前的轨迹不太一样了
猪周期的本质历来都是低成本产能淘汰高成本产能,如果是一时的逆向淘汰,淘汰者如果不能马上把自己成本降下来,那下场就是正邦傲农。
赞同来自: 好奇心135
2)直接按能繁母猪去算产量,只是理论值,不考虑产能,不考虑市场需求,不考虑竞争对手,完全没有意义
3)成本领先,而对手并没有退出市场,这样的领先也就不过如此吧,不否认牧原优秀,而是商业模式不美丽
4)接上一条,扩张产能的前提是对手退出市场。1.2亿的出栏,意味着牧原的销量翻倍,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有一个牧原体量的对手退出市场,在没有爆发大规模疫情的情况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牧原8000万的产能,只养6000万头猪,不是因为不愿意赚钱,是因为产能出来,市场就没法消化了
我再补充一点,牧原快速把能繁从300万推进到400万,推高全国的能繁数量,那猪肉价格又完蛋了,大家都赔钱吧,牧原是有成本优势,但它敢不敢呢?养猪是民生行业,想让对手破产,地方政府干不干呢。而且,牧原自己有多少债务,再加杠杆,自己的经营风险怎么控制呢。
总结下来,就是商业模式的问题,门槛太低,供需永远是紧平衡。不是黑牧原,而是认为,对牧原做了太乐观的估计,没有考虑实际的竞争环境
@我是一个host
1)散户的成本优势是建立在无疫病的前提下的,来个疫病,直接归零。如果你把散户当成一个整体,成本显然没有优势
2)牧原六月已经有330+万能繁,如果MSY恢复到25,这意味着现在就达到了8250万的年出栏,按照现在的猪价,到年底达到350万的能繁是大概率
3)牧原的完全成本7月已经降到13.8,和神农的13.7相差无几,比温氏的14出头已经慢慢拉开了,这三家是上市公司成本最低的三家,牧原的疫情影响下...
赞同来自: 去二不着一 、Luff123D 、丢失的十年 、不虚不实 、kolanta 、 、 、 、 、 、 、更多 »
如果相信机构的研究能力,那么直接就买他们的基金就好了,省心省力,坐等钱从天上掉下来。但事实上,这些机构大多干的不是人事,高位接盘,低位割肉,根本不把基民的钱当钱用。是的,有这个现象。研究能力和交易能力其实可以分开看,大多数基金的交易能力确实不行,一个原因是不少正规军看不上择时的操作。另一个原因就是基金的交易劣势比散户大太多了:规模大导致进出难度大,管一百亿和管几千万,难度不是一个量级的;有最高最低的仓位限制,不够灵活;需要控制回撤,需要跟指数做比较;资金不是自己的,关键时刻可能会被釜底抽薪。所以,优秀的个人投资者基本上都能较大幅度跑赢基金。
赞同来自: gxyc
个人对公司的深研,即使做到极致(大概率做不到),相对机构而言可能也没有什么优势。其实个人交易者完全可以好好利用机构的研究。一个做法是,跟踪一些基本面研究还不错的团队和基金经理,把他们真金白银建仓的个股拉到一个股票池里,再根据自己的体系做进一步的分析。不用太担心信息滞后的问题,大的基金不太会做短期头寸交易,基本以中长期为主。如果相信机构的研究能力,那么直接就买他们的基金就好了,省心省力,坐等钱从天上掉下来。但事实上,这些机构大多干的不是人事,高位接盘,低位割肉,根本不把基民的钱当钱用。
不过实践中可以发现,这个做法在熊市里意义很有限,因为基金持续失血,这类票的...
@我是一个host @追梦者雷1)散户的成本优势是建立在无疫病的前提下的,来个疫病,直接归零。如果你把散户当成一个整体,成本显然没有优势
这几年跟踪下来,牧原有成本优势,但这个优势并不足以支持牧原逆势扩张。关于成本优势,大家可能容易忽略小农的成本优势,对于小农,只要毛利率不是负的,他就可以干,而对于上市公司,净利率不是负的,他才可以扩张。看供需两端的情况,需求肯定是不会增加了,供给侧,由于整个社会都找不到太多高回报率的生意,那么只要养猪有利可图了,供给很快会起来,留给高猪价的时间也就1-2个养殖周期,...
2)牧原六月已经有330+万能繁,如果MSY恢复到25,这意味着现在就达到了8250万的年出栏,按照现在的猪价,到年底达到350万的能繁是大概率
3)牧原的完全成本7月已经降到13.8,和神农的13.7相差无几,比温氏的14出头已经慢慢拉开了,这三家是上市公司成本最低的三家,牧原的疫情影响下个月就可以完全消除,年内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达到13是大概率
4)在这种成本底下,只要牧原愿意,扩张能繁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一直跟踪牧原战略的话,可以知道1亿出栏是很快的——明年底能繁扩到400万附近后年即可实现,如果明年行业重新狠狠去化,牧原一定会是那个逆行者,1.2亿出栏在27年出现也不是不可能
赞同来自: neverfailor
看到这句话,我感慨很多啊。我以前经常和雷兄弟交流,有时候我觉得我和他是正好互补的两类投资者。雷兄弟是价投路线,对个股研究极其深入,我要问个股找他肯定没问题。我自己则是市场路线,只关注资金流向、板块趋势、和背后的原因,然后做一些择时操作和博弈操作。我对个股基本是没有研究的,这么多年交易的股和债,大部分连名字都不记得。个人对公司的深研,即使做到极致(大概率做不到),相对机构而言可能也没有什么优势。其实个人交易者完全可以好好利用机构的研究。一个做法是,跟踪一些基本面研究还不错的团队和基金经理,把他们真金白银建仓的个股拉到一个股票池里,再根据自己的体系做进一步的分析。不用太担心信息滞后的问题,大的基金不太会做短期头寸交易,基本以中长期为主。
我其实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像雷兄弟一样做个股深研,因为这是大资金的必须技能呀,雷兄弟展...
不过实践中可以发现,这个做法在熊市里意义很有限,因为基金持续失血,这类票的流动性折价也严重,效率很低;而在牛市中就很不错,基民的钱持续流入,他们的爱股基本都能获得流动性溢价,再加上基本面不错,可能形成合力,效率高(他们基金的买入、其他价投的买入、趋势投资者的买入)。
赞同来自: 追梦者雷
1.我说的分散是不要重仓杠杆买一只,以免看错大伤,每个人的度不同,意思和你说的差不多;2.逻辑和估值变了却因为日久生情或抱有幻想心存侥幸而不卖几乎是所有新手通病(我之前也是);3.理论上是这样,实际上每个人对不同行业理解还是有差异,何况A股有多少公司适合用DCF来估值,你应该很清楚;4.交易的东西和价投不矛盾,也是基础;5.巴芒索罗斯都最善于认错纠错了,看看这几年的IBM和阿里巴巴就知道了。有点...略看了下楼主曾经的持股,在所谓价投的圈定里,也许是忽略了定量分析的前提:定性分析。
所有估值模型都不难,难在你所选择的标的到底够不够格去计算分析。
再一个,楼主是执着自信的,哈哈哈
赞同来自: Luff123D
1、分散到底好不好?从风险的角度来看,分散肯定是好的。但举个极端些的例子,A长期关注1家公司,B长期关注100家公司,如果AB的投资能力差不多,那是A赢还是B赢?如果分散投资导致实践和精力同样分散,而无法达到了解公司的及格线,岂不是适得其反?1.我说的分散是不要重仓杠杆买一只,以免看错大伤,每个人的度不同,意思和你说的差不多;
我觉得所谓的分散投资,要考虑到个人的能力,决不能超过自己可覆盖的范围,不能仅仅是为了分散风险而分散。本来守着1家还能充分了解,变成10家100家只能看一点皮...
2.逻辑和估值变了却因为日久生情或抱有幻想心存侥幸而不卖几乎是所有新手通病(我之前也是);
3.理论上是这样,实际上每个人对不同行业理解还是有差异,何况A股有多少公司适合用DCF来估值,你应该很清楚;
4.交易的东西和价投不矛盾,也是基础;
5.巴芒索罗斯都最善于认错纠错了,看看这几年的IBM和阿里巴巴就知道了。
有点我是认可的,没有实践去看书和理论往往容易主观和陷入想象
另外可以最保守估算牧原最差的情况:第一点我是存疑的,目前趋势下,行业平均养殖成本如果14-15元,周期平均利润做到150元/头盈利,对应115公斤左右,基本要10%以上净利润了,这个未来大概率满足不了,尤其是规模场占比扩大内卷增加之后。
1)行业穿越周期平均一头猪应该赚多少钱?我给150
2)牧原领先行业平均多少钱?我给0
3)未来牧原最终年出栏数?我给1.2亿
4)未来牧原分红率?我给50%
那么我估算最保守情况牧原的平均年利润=180亿,年分红=90亿
那么现在的股价,最保守的股息率就是4%+
股息率如果上升到5%,市值1800亿,对应股价32.7,向下空间15%
去年公司老板和一众高管暴力...
第二点我倒是没这么悲观,牧原和行业平均利润0.5元/公斤的优势大概率还是能维持,也许做不到成本优势第一名。
出栏数我估算是1亿头
另外一个就是折旧超过维持性资本支出带来的现金流,每年可能70亿左右。
最后合计算(100元/头行业平均+0.5*115公斤/头)*1亿头+70亿折旧-维持性资本支出现金流=230亿现金流。如果给10倍估值,对应2300亿市值。当然这个是保守的底线,目前确实处于低估状态,对应的10%的预期回报。
但是赔率上明显是不太够的,主要是牧原的基本面和预期都太透明了,缺乏想象空间,管理层算优秀,但是没有以前的斗争和卓越了。
核心在于第二点的判断和估值的可能性。去拍空间有太多主观的要素。如果成本未来几年能超预期下降(尤其是成活率恢复到疫情前),牛市来临市场估值拔高到20倍,那么赔率和上行空间就出来了。总体来说,牧原下行风险有限,上行空间因人而异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kolanta 、温格粉丝 、肥壮啃苹果 、Kluer 、yhn83 、 、 、 、 、 、 、 、 、 、 、更多 »
蹉跎岁月数十年,回头一看梦一场。1、分散到底好不好?从风险的角度来看,分散肯定是好的。但举个极端些的例子,A长期关注1家公司,B长期关注100家公司,如果AB的投资能力差不多,那是A赢还是B赢?如果分散投资导致实践和精力同样分散,而无法达到了解公司的及格线,岂不是适得其反?
哎,千言万语一声叹息。
傻办法:低估分散+定投;高估逐步还债。只要能平均赢持续赢的方法就不是傻办法。
持续稳定盈利太难太难了,来来往往匆匆过客身边看过太多上上下下。
要想持续盈利有很多先决条件,核心就是靠谱稳健的投资体系。
一个成功的价值投资体系需要涵盖几个基本要素:交易体系,选股体系,风控体系。
选股:确定性为先,低估值为后。能理解,低PE,高分红,高ROE,未...
我觉得所谓的分散投资,要考虑到个人的能力,决不能超过自己可覆盖的范围,不能仅仅是为了分散风险而分散。本来守着1家还能充分了解,变成10家100家只能看一点皮毛了,那和直接定投沪深300有什么区别?
2、价投谈不上什么交易体系,9位数以内,如果价格合适,买卖是分分钟的事情,即便是网格,也不过是把战线拉长了一点而已。网格只是对自己定价能力不自信的补救做法,中庸之道而已。
非机构投资者,选股和风控是一体的,逻辑或者估值变了,都要剔除股票池了,如果还在持仓,那就太没有纪律性了。
3、选股最好不要给自己太多的条条框框,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商业模式里有优也有劣,这不是一个模子能套出来的。资产这玩意,从价投的角度来说,就是DCF,5毛买一块,即便是垃圾,当废品卖,也是有价值的。都知道茅台商业模式好,买贵了,也一样是亏损。
4、水无定势,交易层面的东西适合自己的性格就好,快慢都不是问题,自己驾驭的了就是好的。至于波动降本,当然很美好,但还是这句话,自己驾驭的了就好。
5、不知道朋友为什么冒出来一句“看错是必然”,如果真是这样,不敢说投资是不合适的,至少当前的投资方法是不合适的。如果天天忙于纠错,那还怎么投资。你对巴芒或者索罗斯很推崇,也没见他们天天忙于纠错。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应该都是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当中,极少数的纠错而已。
我记得若干年前应该在某个帖子里和朋友交流过一次,具体时间记不太清,这两三年过去了,被资水兄的回帖带过来的,翻了翻,感觉和印象中的兄台变化不大。我不知道年龄我两谁更大一些,冒昧的说一句,如果想做价投,需要沉下去,行千里路,去了解和学习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不是读万卷书,飘在半空中研究理论。研究价投理论的,要么去写书了,要么去做股评了,很少有自己投资赚钱的。
价投入门第一步,重新了解自己的能力,认清自己在做什么。
仅仅是顺着朋友说的话闲聊几句,没什么逻辑,更算不上建议。
这几年跟踪下来,牧原有成本优势,但这个优势并不足以支持牧原逆势扩张。关于成本优势,大家可能容易忽略小农的成本优势,对于小农,只要毛利率不是负的,他就可以干,而对于上市公司,净利率不是负的,他才可以扩张。看供需两端的情况,需求肯定是不会增加了,供给侧,由于整个社会都找不到太多高回报率的生意,那么只要养猪有利可图了,供给很快会起来,留给高猪价的时间也就1-2个养殖周期,然后又是慢慢出清。说养猪行业规模不经济,我觉得跟小农参与有很大关系。就像路边的夫妻店,人家只要两个人有饭吃,就可以开,而连锁便利店,老板除了给员工发工资,还要追求资本回报。
我不知道1.2亿的出栏是怎么算的,要多长时间能实现。如果只是靠拍脑袋,为啥不是3亿呢,理论上来说,真有成本优势,50%市占率不过分的。
总结下来,只有啥时候小农瞧不上养猪的生意了,牧原的好日子才会到来。牧原下有底,但上限不高,这是竞争格局和商业模式决定的
另外可以最保守估算牧原最差的情况:
1)行业穿越周期平均一头猪应该赚多少钱?我给150
2)牧原领先行业平均多少钱?我给0
3)未来牧原最终年出栏数?我给1.2亿
4)未来牧原分红率?我给50%
那么我估算最保守情况牧原的平均年利润=180亿,年分红=90亿
那么现在的股价,最保守的股息率就是4%+
股息率如果上升到5%,市值1800亿,对应股价32.7,向下空间15%
去年公司老板和一众高管暴力...
牧原显然是达到预期的,这小一年成本“不及预期”的主因是去年华中比非瘟周期很厉害的疫病。成本降幅是否达预期要看牧原和竞争对手的成本差,这样不需要考虑到饲料成本的影响。牧原的成本优势这几年显而易见的缩小。原因嘛也简单,其一是上轮超级猪瘟周期的产能大爆发(管理优化需要时间,管理熵减对抗规模熵增的过程);其二是每轮周期低估牧原和对手成本差距会缩小,周期顶部成本差距会扩大(养殖模式差异导致,能繁模式差异导致);其三是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大家的差距会缩小。
这个非瘟的结果影响到了一直到现在的完全成本,但牧原依然追上了现在暂时排名第一的神农。
而神农的主产区是在云南,一个非瘟的天然相对免疫区域。
后面继续看吧,不出现去年情况的话,牧原成本年内再大幅领先一众猪企是很快的。
达不到预期的是股价,股价不行是周期因素,因为去化被二季度开始的高猪价中断,等猪价暴跌后再来看看
去年冬天是因为非瘟中招;前年冬天同样也是不及预期,这几年基本都是未完成年初制定的成本目标,这不就是不及预期的最有力说明吗?
1)行业穿越周期平均一头猪应该赚多少钱?我给150
2)牧原领先行业平均多少钱?我给0
3)未来牧原最终年出栏数?我给1.2亿
4)未来牧原分红率?我给50%
那么我估算最保守情况牧原的平均年利润=180亿,年分红=90亿
那么现在的股价,最保守的股息率就是4%+
股息率如果上升到5%,市值1800亿,对应股价32.7,向下空间15%
去年公司老板和一众高管暴力增持时是31+
我觉得差不多32+就差不多就是最坏的情况了
向上的空间,可以自己再把前四个问题乐观估算看看
是的,几年跟踪牧原下来,其实这个是行业常识,所以说对生意的理解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牧原显然是达到预期的,这小一年成本“不及预期”的主因是去年华中比非瘟周期很厉害的疫病。
养猪行业严格讲就是垃圾行业:周期性波动(需求稳定,供给波动);规模不经济(看看牧原这几年降本是多么辛苦,即便这样部分散户依然可以做到成本极低);高负债(固定资产基本无法抵押长期贷款,更多是生物资产抵押短期贷款,结合行业周期性必然导致短贷长用资金错配,周期低估必然部分企业倒闭,甚至龙头,包括以前的雏鹰,这两年的两邦)...
这个非瘟的结果影响到了一直到现在的完全成本,但牧原依然追上了现在暂时排名第一的神农。
而神农的主产区是在云南,一个非瘟的天然相对免疫区域。
后面继续看吧,不出现去年情况的话,牧原成本年内再大幅领先一众猪企是很快的。
达不到预期的是股价,股价不行是周期因素,因为去化被二季度开始的高猪价中断,等猪价暴跌后再来看看
赞同来自: alongside 、wangyang661
因工作原因,跟种猪企业打过交道,企业实控人从事种猪30年,他认为生物质资产(养猪)是规模不经济的,规模越大,管理越难,只能适度规模。是的,几年跟踪牧原下来,其实这个是行业常识,所以说对生意的理解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
至此,放弃对猪行业的研究
养猪行业严格讲就是垃圾行业:周期性波动(需求稳定,供给波动);规模不经济(看看牧原这几年降本是多么辛苦,即便这样部分散户依然可以做到成本极低);高负债(固定资产基本无法抵押长期贷款,更多是生物资产抵押短期贷款,结合行业周期性必然导致短贷长用资金错配,周期低估必然部分企业倒闭,甚至龙头,包括以前的雏鹰,这两年的两邦)。
牧原凭借极其优秀的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做到暂时的成本领先,但是这几年降本是显著不及预期的。说白了,这个行业其实是一个辛苦不赚钱的行业,严格讲根本不符合老巴的选股条件。
赞同来自: 我想吃蛇羹 、追梦者雷 、菩提老祖 、小廖 、好奇心135 、更多 »
芒格曾经说过好的商业模式是优先于好的管理层的。重新看牧原近半个月,工作做得很细,可惜发现自己还是没研究明白,也看不懂。投资应该挑自己容易懂的作业去做。持有牧原近3年,成本48左右,时间就这样浪费了。经过了假账风波,商票事件,定增,可转债,股权激励,GDR发行,冬季疫情,每年都要搞点事,实在不省心。垃圾行业:强周期性,养猪低门槛,自繁自养商业模式的重资产模式,现货两清的低应收账款,高存货(原材料大...因工作原因,跟种猪企业打过交道,企业实控人从事种猪30年,他认为生物质资产(养猪)是规模不经济的,规模越大,管理越难,只能适度规模。
至此,放弃对猪行业的研究
赞同来自: Luff123D 、夏日骑缘 、风清扬9527 、kolanta 、skyblue777 、 、 、 、 、 、 、 、 、 、 、 、 、 、 、更多 »
任何理论要结合实践才能出真知,老巴的体系依然牛逼,但是在A股要结合市场特色去考虑投资的问题。典型的就是:监管不严,鼓励作假,处罚不重;国企当头,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散户结构为主市场结构;缺乏法律和自由市场的基础,A4纸决定行业生死;高低估都会过头;现在国际宏观环境变化;这几年ZZ环境的博弈等等。希望不是时代的大拐点。股市无限,人生有限,长持在时代面前就是一粒灰。。。
赞同来自: binarystar1632 、Luff123D 、丢失的十年 、sdu2011 、nanfangyinan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看到这句话,我感慨很多啊。我以前经常和雷兄弟交流,有时候我觉得我和他是正好互补的两类投资者。雷兄弟是价投路线,对个股研究极其深入,我要问个股找他肯定没问题。我自己则是市场路线,只关注资金流向、板块趋势、和背后的原因,然后做一些择时操作和博弈操作。我对个股基本是没有研究的,这么多年交易的股和债,大部分连名字都不记得。多些资水兄鼓励,我并非真正的价投,而是把老巴思维教条化的在A股实施的伪价投,其实不管价投或技术趋势投资或者宏观投资,只要赚钱就是好的投资,适合自己就是好的投资,持续稳定盈利更是牛逼的投资,这是区别好坏投资的唯一方式。
我其实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像雷兄弟一样做个股深研,因为这是大资金的必须技能呀,雷兄弟展...
这几年下来教训不少,要说最大的教训主要是几点:
1.保守的活下去最重要,适时纠错体系最重要,很多价投教条的把长期持有当成原则,死拿当规则,其实挺具有讽刺意义的(我当初就是如此)。且不说经济周期上上下下,情绪估值高高低低。死拿长持不认错典型是把人当神,往往会成为神经病。
2.选股的核心:自己能看懂(TOC类为主,国企选资源垄断型为主),业绩未来五年确定性,自由现金流的商业模式,垄断的竞争格局,强大且持续的竞争优势,上市五年以上,最好选国企(国内的体制决定了)。这些是对投资确定性的基本保障。
3.低估的重要性:老巴买的很多股票都是15倍PE以内,并且基本有持续多年的7%以上的增长和提价权。高分红是扛熊市的利器。
4.交易体系和仓位管理:合理估值不应该买,低估考虑缓慢建仓,非常低估才适合重仓。投资最核心的是避开最大的风险(牛市末期高估时的清仓,行业或公司黑天鹅的思考)。
投资一定程度上就是不为和等待,这也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资水 - 弱弱少年郎,徘徊江边岸,水急人声远,一跃渡资江!
赞同来自: Epstein 、丽丽的最爱 、coding 、几点到几点呢 、丢失的十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蹉跎岁月数十年,回头一看梦一场。看到这句话,我感慨很多啊。我以前经常和雷兄弟交流,有时候我觉得我和他是正好互补的两类投资者。雷兄弟是价投路线,对个股研究极其深入,我要问个股找他肯定没问题。我自己则是市场路线,只关注资金流向、板块趋势、和背后的原因,然后做一些择时操作和博弈操作。我对个股基本是没有研究的,这么多年交易的股和债,大部分连名字都不记得。
我其实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像雷兄弟一样做个股深研,因为这是大资金的必须技能呀,雷兄弟展示给我的大湾汇的那些A9A10大佬们一年翻倍的经历还历历在目。不过从这三年熊市看,暂时还是我这种市场路线更合适一些。现在看原因其实非常清楚了,一是一级市场持续对二级市场抽血(现在股权基金存量14万亿,如果这些上市,还要吸血100万亿),二是房地产崩盘导致的社会面降杠杆。所以A股的资金是持续流出的。在一个流动性萎缩的市场,逆着下行的大势做个股就是非常困难的,也难怪雷兄弟有十年如梦的感慨。
但是如果未来有一天市场重回上升态势了,价投路线又会到处开花,那时就是雷兄弟的高光时刻。我也想明白了,我可能永远也成不了价投派,多年投机形成的定式难以改变,价投者赚大钱就让他们赚吧,人家熊市熬下来的,大钱就该人家赚。
赞同来自: 站稳扶好 、一生水 、菜鸟老甲 、wtpgajm 、大7终成 、 、 、 、 、更多 »
哎,千言万语一声叹息。
傻办法:低估分散+定投;高估逐步还债。只要能平均赢持续赢的方法就不是傻办法。
持续稳定盈利太难太难了,来来往往匆匆过客身边看过太多上上下下。
要想持续盈利有很多先决条件,核心就是靠谱稳健的投资体系。
一个成功的价值投资体系需要涵盖几个基本要素:交易体系,选股体系,风控体系。
选股:确定性为先,低估值为后。能理解,低PE,高分红,高ROE,未来五年业绩确定性,最好是垄断的生意。
交易:周期思维,买入要慢,建仓要缓,波动降本,技术择时结合;
风控:牛熊思维,宏观经济研判,行业生命周期,公司管理层要素,公司竞争优势和竞争格局。
看错是必然,及时纠错是活下去的最重要的基本前提。价值投资不要教条化,原则化,需要结合中国A股的生态,秉承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多看多思考多总结。
赞同来自: 大7终成
古井B是我的自选股。打算等上证涨到3300点以后,减仓A股,换外汇建仓。第一年的利润取的是2024年的业绩而非2023年的业绩,滚动年净利润为52.55亿人民币;第二,如果未来持续有4%的提价权,预期回报12,对应的PE应该为12.5PE,比目前的PE-ttm会稍微高点。
不考虑估值波动的情况下,股民的投资回报率=股息率 成长率。
古井B股在2023年的股息率大约是4%,加5%的成长率,总的回报率为9%。
楼主的12%是怎么得出来的。有我没考虑到的地方吗?
你说的股息率+成长率戈登增长模型是一个简化的投资公司,如果公司股息率分配越高,增长率越低越稳定才能符合,所以是有前提的,最本质的方式还是用DCF自己算下即可。对于白酒这种商业模式而言,净利润和自由现金流具有非常高度的相等,所以用DCF可以很简单就算出来。
白湖水 - 股票和可转债的股债平衡,公众号、雪球、集思录【白湖水】,记录300万投资实盘。
任何公司的研究需要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尤其是现金流估值角度,并且还取决于每个人的预期回报和机会成本。古井B是我的自选股。打算等上证涨到3300点以后,减仓A股,换外汇建仓。
夕阳行业或者景气度不高的行业到底是否有投资机会?我以前也喜欢看景气度高的行业或者高增行业,但是往往忽略了商业模式、商业门槛、竞争优势和竞争格局,估值,最后往往都是灾难性的。
白酒和地产最大的差异是商业模式,门槛。另外估值角度目前古井贡B足够便宜,我自己大致算过未来十年只要保持5%的增长就可以获得12...
不考虑估值波动的情况下,股民的投资回报率=股息率+成长率。
古井B股在2023年的股息率大约是4%,加5%的成长率,总的回报率为9%。
楼主的12%是怎么得出来的。有我没考虑到的地方吗?
赞同来自: Luff123D
酒和房地产是一脉相承的,房地产不景气,古井贡的销量直接查皖北的结婚数量就行,这边结婚就会买许多,这些年结婚的也少了任何公司的研究需要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尤其是现金流估值角度,并且还取决于每个人的预期回报和机会成本。
夕阳行业或者景气度不高的行业到底是否有投资机会?我以前也喜欢看景气度高的行业或者高增行业,但是往往忽略了商业模式、商业门槛、竞争优势和竞争格局,估值,最后往往都是灾难性的。
白酒和地产最大的差异是商业模式,门槛。另外估值角度目前古井贡B足够便宜,我自己大致算过未来十年只要保持5%的增长就可以获得12%的年化回报,足够我自己满意,预期也给的足够低。
另外白酒行业从2016年销量就见顶了,但是整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尤其是名酒和强地方区域酒企利润都出现了非常高的增长。这是为什么呢?少喝酒,喝好酒,行业集中度加速头部集中的大趋势。
所以某一个点或一个理由并非买卖的决定性变量。投资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不排除未来两年白酒缩量降价甚至价格战的可能,目前的白酒行业已经杀完估值,只是行业的弱周期尚未反应到基本面业绩,所以可能还有一个杀业绩的过程,甚至情绪化杀逻辑的过程。这也是我只买了一部分古井贡B的原因,我是欢迎他继续下跌的。
赞同来自: 好人平平安安 、pppppp 、日积跬步 、好奇心135 、一思难过 、 、更多 »
现在选股挺简单,估值够低(尽量不碰25PE以上的,极其优秀的企业并且能看懂未来成长的除外),现金流估值思维,投入产出比,低负债低杠杆,商业模式,企业经营环境,优秀管理层。
近期研究了古井贡B,总体来说估值不高,研究完还是用两个账号买了些仓位,如果后续有大跌考虑继续加仓。但是也有隐忧的点。
1.年份原浆这个提法本身遭受质疑,去年11月酒博会主任胡义明提出国内年份酒乱象违背消费者保护法,反不正当安全法,广告法,食品安全法等。过度营销,虚假宣传风险一直伴随古井贡,历史上也被剑南春,洋河,五粮液起诉过;
2.连续多年增长,而且行业弱周期下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全国化战略目前效果不明显,华中地区占比85%以上,安徽市场60%,总体全国化的势头不算很猛;
3.梁金辉26年5月要退休,时间窗口紧,目标订的高(24或25年达成300亿营收目标),企业动作容易变形;
4.网上不少古井贡压榨经销商的事情,渠道利润低,未来万一基本面出现波动酒不好卖容易反噬;经销商数量变动大,更换频繁。
5.管理效率和销售费用一直存疑,人均薪酬很高,管理层工资也高,但是人均创收和人均创利一直较低,人海战术,营销厂家主导,费用却是经销商出,有点利益不一致;
6.两年前产能就跟不上了,基酒储存存疑,存的时间和质量都有疑问,网上不少怀疑外购酒和食用酒精勾兑问题的(2012年酒精门事件);总体产品质量上可能还是有疑问;
7.高瓴作为风向标,15-16年建仓买入B股,23年至今持续减持。我猜测可能估值上他们认为不便宜了,是从未来潜力和天花板角度,而非静态PE角度。营收要突破300亿基本是一个大的门槛,从总市值角度来看,洋河和汾酒等无论是品牌力还是全国化程度都领先于古井贡,所以当前的市值空间相对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语。
8.古5/6年和献礼系列进入成熟期,放松对该价格带投入和经销商考核的竞争,转向更高价位培育和升级,迎驾贡洞藏系列经过几年培育具有一定市场认可度,并且渠道利润丰厚,尤其是更小规模的店。22年古井贡将精力放到省外聚焦全国化+次高端,主推古20,省内核心点并不考核古5以下产品销量,省内部分竞品提价致使市场有所收缩,在竞品不重视际遇下,洞6迎来高增长。尤其是23年返乡潮及追求性价比消费下,百元价格带再现第二春,迎驾贡抓住行业扩容及竞品调整时点,营收加速增长。迎驾洞6渠道利润16%,口子13%,古5为9%,渠道推力更强。
总体还是比较满意的,期待多跌大跌吧,这样慢慢找机会加仓。每年买些额度也不错。
赞同来自: Luff123D
关注养猪有三年了,没有认真研究过(主要是不会,看了也是瞎看),23年开始定投养殖ETF,到今年30%多的顶格仓位锁仓不再操作。今年3月份开始频繁的找一些帖子看,4月份从养殖ETT切了一半到牧原(成本42出头)。行业会永远在,公司在不在就不知道,不过牧原这轮周期大概率是能存在的,如果下轮周期能降低负债率未来也大概率会成为分红的现金奶牛,神农温氏问题不大,其他企业就不好说了。
我稍总结了一些:在经验、能力、知识都不够的情况下,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耐心与常识了。逆周期过早买入,真的会很惨。底部也是最磨人耐性的,因为你不知道会持续多久。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这个涉及到民生的...
猪周期不同于其他的周期行业,需求相对稳定,供给波动导致的价格波动周期,但是猪价恰恰是非常难预测的,类似沙堆效应。只能做一个大致的判断。
赞同来自: Luff123D 、walkerdu 、luyisa 、韦帅望 、kakasdu 、 、 、 、 、更多 »
我稍总结了一些:在经验、能力、知识都不够的情况下,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耐心与常识了。逆周期过早买入,真的会很惨。底部也是最磨人耐性的,因为你不知道会持续多久。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这个涉及到民生的行业不会消亡,国民的消费习俗不会短时间改变。在需求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决定周期拐点就是供给端了。对于我自己来说,底部看不清时,我只能买ETF,因为我不知道谁在裸泳。现在能繁持续下降,最惨的时间己经过去,这个时候,熬过了底部的企业一定是行业内优秀的,选股要优中选优了,从这个角度看,40出头的牧原风险要低于30多块的牧原,所以4月份从养殖ETF切换了一半到牧原。
剩下来要做的还是保持耐心,等待顺周期的到来,不要做T,不能给个三瓜两枣就中途下车。
逻辑的对与错,就留待市场去验证吧!
赞同来自: 余涛 、Luff123D 、zzhouminn 、好奇心135 、laplace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垃圾行业:强周期性,养猪低门槛,自繁自养商业模式的重资产模式,现货两清的低应收账款,高存货(原材料大宗+仔猪和消耗性生物资产);重固定资产;大量应付账款;高负债高杠杆(大量短期负债,只能抵押或质押或信用贷款,资产无法支持长期贷款,所以导致借款期限和使用错配,叠加周期带来高风险);每轮周期下来过往的龙头可能随时就嘎了(雏鹰,正邦,天邦,傲农等)。根子是行业特征+人性导致的结果(顺周期顶部大扩产能+猛上能繁+猪价下跌亏损,三处流血,融资能力却不强)
历史上牧原确实是大牛股,但是2014年和2018年的危机很难说是否是幸存者偏差。秦总是优秀的企业家,牧原也确实是优秀企业文化的典型代表。可是一艘破船一个好船长的组合肯定不是最好的投资,牧原也很难说是否是运气好为主带来的成功,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很难研究清楚的,并且当下的牧原已经过了最好的成长期。
那么以后的牧原是否值得看或什么时候投资?他的主要矛盾已经变化,到底是什么呢?
1.跟踪官方能繁数据,存栏数据,仔猪价格等做一个周期大致位置判断;
2.牧原年度或季度亏损可能是标志性事件,最好叠加同行业上轮周期巨头退市或困境的事件,另外就是查看行业整体负债率水平,资产负债表健康状况,市场融资难易度等综合判断;
3.完全成本数据跟踪,市场对养殖板块的情绪大致判断,牛熊周期。
说白了以后买牧原就是赌周期反转(二元回交从逆周期底部到顺周期顶部的高弹性)。
周期底部牧原的管理优势无法发挥。温氏的代养费降到200元/头,仔猪价格成本优势也发挥不出来甚至做出负面贡献(如春节前的仔猪跌到150以内就是负面贡献);二元回交的急速放产能优势只有在周期顶部才能贡献大量仔猪和种猪出售的高利润,底部受制于市场需求无法放量。
所以投资牧原的主要矛盾变成了对猪周期的判断,失去出栏量高速成长的牧原变成了一只纯粹的周期股。总体而言,时间成本也是成本,做完这轮猪周期以后这类股票可能再也不会碰了,这就是学费。
赞同来自: 荐见
1.23年公司实施房地产剥离工作:一方面完成以债转股方式对北京顺鑫佳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增资49.74亿元,全部计入顺鑫佳宇的资本公积,不增加他的注册资本。第二,出售顺鑫佳宇100%股权产生投资收益2.89亿元(出售价格22.59亿);受让方为北京顺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计提存货、固定资产及生产性生物资产等资产减值1.73亿。
2.红星二锅头毛利率50.79%,净利率高达14.15%,四项费用率为22.1%;对应的顺鑫农业毛利率为50.13%;净利率为9.64%;四项费用率为21.83%;管理上差了N个档次。另外我自己外出看到大街小巷很多红星二锅头的招牌,有些批发部穿的衣服也有他们的广告语。经营上差异太大。还有就是即便美宜佳也能看到顺鑫农业的假货;但是普遍反应白牛二确实比红星二锅头好卖。红星二锅头前几年提价太厉害。他们这个细分赛道更多偏刚需,而非中高端白酒的面子属性,提价太多确实会影响消费的。
红星二锅头营业收入:18亿@10年,26亿营收,4.91亿净利润@19年,23亿营收,3.3亿净利润@20年
3.上表总结:
1.白酒营收从2019年102.89亿下滑到23年68.23亿,下跌33.69%,目前不知道是否跌到底,大概率还会继续下跌;
2.营收端从产品类别来看,低端酒下滑38%;中档酒下滑28%;高端酒下滑5%;
3.从白酒销量来看,从2020年最高6.9亿升下滑到23年3.67亿升,下滑比例为46.8%,接近腰斩。其中42度白牛二从最高销量20年4.17亿升下滑到23年2.46亿升,下滑比例为41%。中高端下滑比例更大,反映出品牌力的羸弱和行业升级的趋势(新国标实施和宏观经济人口流动减少确实对低端是有影响)
4.2023年顺鑫农业营业收入68.26亿,营业成本34.04亿,毛利率50.13%;营业费用合计14.9亿,营业费用率为21.83%;所得税2.46亿元,净利润为6.56亿元,对应净利率为9.61%,公司资产总额为153.67亿元,负债总额为85.65亿元,对应净资产为68.02亿元,ROE为9.64%。
4.本来还有一条路可以期待的,就是涨价,但是过去几年涨价的结果已经显现,理论上和榨菜逻辑类似。并且低端光瓶酒不同于高端中端白酒的逻辑,涨价是硬伤。
5.大股东不靠谱喜欢买地和多元化;
6.根据白酒营收和销量数据可以计算出每500ml白酒的单价2017年-2023年分别为:30.05元/500ml;29.88;28.68;29.52;30.73;32.73;37.23。年提价3%左右。
7.估值角度:
市净率角度:白酒部分每年盈利6.56亿左右,权益资本68亿左右,对应ROE10%不到,预期回报率7%,给1.43PB对应市值为97亿市值,偏高估
市销率角度:2017年市值106亿,白酒销量65亿,市销率1.63;24年4月底市值139亿,白酒23年营收68亿,市销率2.04,不算便宜
市净率角度:白酒部分每年盈利6.56亿左右,权益资本68亿左右,对应ROE10%不到,预期回报率7%,给1.43PB对应市值为97亿市值,偏高估
无论如何结合目前业绩来看真不算便宜。除非金标陈酿真的发力,但是这个挑战不小,上面有玻汾压着并吊打,牛栏山的低端光瓶酒定位和消费者心智并没那么容易改变。且不说还有江小白,红星,老村长,五粮液尖庄,玻汾,剑南春工农酒,小郎酒,村镇散装酒等一堆竞争对手可供选择。另外公司管理层作死喜欢搞多元化,养猪更是有政治诉求剥离是不可能的。
可能有博弈价值,投资价值实在看不清晰。
1.23年年报大股东连续三年非经营性占用公司资金(非公司账户收取保证金)余额3700万元,4月25日停牌,26日ST跌停,29日继续跌停。
2.上市以来各种股东切换,筹资总额73.88亿,累积分红37.73亿,资本支出19亿,累积折旧10亿。高额分红是因为大股东资金缺乏导致的,而非公司持续高现金流回报。生意上有担忧,疏血通市场每况愈下。其他OTC和安宫、小金丸业务还好。
3.北同仁堂,南九芝堂,百年品牌,几乎被垃圾管理层糟蹋。中药是一门好生意,重视品牌,消费品逻辑,高毛利高净利,强现金流,但九芝堂乱七八糟的投资业务,不低的应收和存货导致变成一般的生意。23年应收账款从2.91亿增加至4.41亿;存货从7.49亿增加到9.62亿;
4.竞争格局和竞争优势一般,几乎涉足的品类都是排名在第三名开外,行业门槛偏优。
5.垃圾大股东,垃圾组织,大股东想尽办法骗、捞。管理层给自己工资很高年薪基本100万以上,李振国200万年薪。
高管23年全年只有2人参加股东大会(李振国+刘春凤)。
最大的雷:几年前准备10亿投资在研新药(代替胰岛素的REMD477药物),后来还好取消了,取消原因是因为李振国女儿持有股份。
2015年公司向李振国、黑龙江辰能哈工大风投公司(国企)、绵阳科技处产业基金、杨承、盛锁柱、高金岩、万玲、倪开岭及黄靖梅9名原友搏药业非公开发行股份购买友博100%股权,同时原控股股东向李振国转让公司8350万股股份,实控人变为李振国.
2015年友搏药业作价65.178亿元卖给九芝堂,支付方式是发行股份方式。对赌协议2015-2017年实现营收8.72亿,26.74亿,38.37亿,扣非净利润4.63亿,6.12亿,6.67亿
2018年开始九芝堂业绩迅速变脸,营收下滑18.62%,扣非归母净利润下滑62.47%,友博业绩大幅下滑净利润下滑54.71%,2017年底巨额销售退回,虚增业绩。
李振国用一个业绩真实情况不明的友搏药业,入主老字号九芝堂,又用虚假业绩”兑现”业绩承诺,再疯狂占用九芝堂资金,套现九芝堂股票,用质押的方式变相套现九芝堂限售股票。
干细胞投入这块也是前后投入十多亿,每年亏损1亿多,先投美国美科,再投北京美科,前后折腾5-6年。
李振国在上市公司体外弄房地产,喜欢囤地。
员工持股计划:2020年实施,存续期36个月,22年1月解锁和23年1月解锁,1600万股
1465人参与,5元/股,高管占比9.5%,其他90.5%,回购价15.8元,员工价5元;当天收盘价8.66元,1600万股。占小股东便宜。
股权结构上:23年大股东二股东减持(李振国从2020年42.33%减持到24年一季度25.17%,),大股东质押率为1.27亿股质押/2.154亿持股=质押率58.9%?员工持股一到期就卖光光。
22年卖出九芝堂医药公司股权(51%)产生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收益2.11亿。
6.历史上业绩波动,公司又不务正业,业绩没办法预估,估值上看不清,总体毛估估现在不贵但也不便宜,3亿业绩如果是常态的话,对应至少45亿以下才考虑套利。
7.套利逻辑:ST后各路资金夺路而逃,基金等仓位被迫卖出,开板后让出来的资金走完,短期买入和卖出的失衡状态。本质上是投机。几乎没有长期持有价值。
2018-2021年营收增加2.69亿,净利润增加0.56亿;导致应收账款增加1.5亿(占营收56%);存货增加1.3亿(占营收48%);固定资产增加0.2亿;负债增加2.92亿;
即便增长也产生不了现金流,这种就是假增长。
商业模式确实很垃圾。存货,大量应收账款(1年以上),质量保证金(10%尾款很久才能收回),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资产属性也不轻;最大的问题是订单非标准化,不具有预测性和连贯性、控制性。不确定性比较大。
好的是:行业景气度较高,明年以后大概率增速不错,规模小未来天花板很高,故事性和炒作性较强。
以前买股票真的是闭着眼睛买的
赞同来自: m飞m 、大7终成 、好人平平安安 、neverfailor 、好奇心135更多 »
1.行业门槛较低,上游青菜头种植公司有产地区域优势,重庆占比60%;天气和供需矛盾导致价格波动较大;中游生产加工企业门槛不高,大量未形成竞争力的小企业价格竞争;下游采用传统经销模式为主,产品非刚需,有口味依赖,粘性较强,重消复购属性,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
2.竞争格局较差,榨菜行业是腌酱菜里面相对较好的子行业,易储存和运输;竞争格局属于较好的,并且涪陵榨菜是赛道唯一全国化的品牌。泡菜和调味酱更差,地方口味性品种更多。榨菜品类里乌江做到一超,行业21年销量90万吨,涪陵榨菜13.5万吨,销量占比15%;2019CR5零售额72.25%;乌江36.4%,鱼泉11.5%,六必居9.6%;竞争优势而言主要是原料产地优势,运输成本低,收储能力优势;产品质量三清三洗,三腌三榨;品牌优势(央视广告唯一全国性品牌),新的媒体传播时代下,公司在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作风下未能跟上新媒体,也是这几年业绩困境的原因。
3.生意模式分析:无有息负债;固定资产占比很低;几乎无应收账款(先款后货);强自由现金流;高毛利率高净利率;资产负债表非常简单干净;历史上具备涨价权,现在涨价有瓶颈;非常好的商业模式。
4.人和组织:国企作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过去几年战略混乱(渠道上县级下沉,经销商又增又减;电商、O2O、社团购等效果不显著,餐饮渠道一波三折;品类上一会泡菜做大,一会投入萝卜,一会榨菜为主,23年推榨菜酱,开味菜等零食;战略上一会聚焦榨菜,一会大乌江,一会双拓战略);地方政治诉求(公司取名涪陵榨菜而非乌江榨菜;历史上是当地几百家榨菜坊合并而成;不断提价做强品类诉求很强,前两年的定增预案大规划建立榨菜产业园);公司不重视股东回报(分红常年30%左右,账面上货币资金和理财共64亿元,大幅拉低ROE)
5.未来增长的来源:中期确实看不到,提价已经基本天花板了,21年提价导致这两年销量一直未恢复(最高13.56万吨下滑到11.33万吨);64亿货币资金带来1.7亿理财收入,未来30亿左右要投入到榨菜智能基地还会带来1-2亿个的折旧。恢复到利润可能是6亿左右。如果增加的产能能够带来收入的增加那就是非常好的生意,估值也必然会带来重复。
6.业绩困境的原因:渠道端跟不上时代,营销还是老一套跟不上新传媒,提价和宏观经济不好带来负面影响,人口流动减少导致行业受损,每年增长目标不低但是都不达预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最大的失误是20年的定增方案主要是形势预判过度乐观 地方政府政治诉求 产能暂时紧张;萝卜销售一直不及预期,东北设计产能5万吨几乎没派上什么用场。
7.估值确实很便宜,目前净资产82.44亿,其中64亿是无效的现金资产(假设保留10亿货币资金周转),扣掉后剩余29亿经营净资产,产生8.3亿-1.7亿理财收入=6.6亿净利润。真实ROE高达23%以上,历史最高接近30%。所以给2.5PB=73亿市值 64亿货币资金=137亿市值。貌似也接近目前151亿市值了。
8.另外从现金流角度DCF估值假设未来不增长10年10%符合预期收益率角度来算 64亿货币资金对应147亿市值。
这个估值的问题在于未来的理财收入减少,折旧增加,业绩如果继续下滑怎么办?总体来说这种只能做估值回归的话空间确实小了,还是喜欢成长 合理估值的标的。
一二线接近成熟,三四线他竞争优势不明显,主要看性价比。2000多万的汇兑受益,扣除这个净利润更加难看。
毛利率从去年一季度开始逐季下滑,今年一季度只有51%(同比-2.79%)。
销售费用却从2672万增加到3342万,同比大幅增长,花了这么多钱去营销,产品却卖不动,营收下滑,毛利率也下降,行业竞争肯定加剧了。这两年营收增长总体蛮吃力的(为了股权激励放松客户付款条件,增加销售人员工资等)。23年年报销售人员和销售费用也增加不少,CBCT业务毛利率下滑2%,投入增加,营收增长;一季度投入增加,营收却下滑,毛利率也下滑,未来两年大概率无法维持营收15%的增速。公司医院端产品没有放量基因,前期两年肯定要走弯路去摸索。
估值如果能跌到15倍PE就非常好
牙科是可选消费,宏观经济不好,人们消费推迟了;色选机越来越大了,增长越来越吃力;CBCT大概率要垮两年(看通策医疗业绩);公立医院端产品慢慢摸索;供给端前几年景气度高,竞争对手进来的不少,价格战是必须的。25年半年报以后再跟踪,总体股价幅度跌了不少,如果跌透了就最好。今年开始再跌一年,明年如果公立医院端产品有好消息,或者CBCT竞争格局优化,那就是大机会。也有可能慢慢横盘一年。
赞同来自: 碧水春
今年收益只有2%左右,勉强及格,估计今天景业要-10%以上大长腿了,来回一折腾可能至少要损失1%以上,又白干了,说起来都是泪。
投资其实也简单:没有确定性,只能去搏命。这两年亏钱最多的标的是天奈科技,吉林碳谷,景业智能。最重仓的牧原股份反而现在不亏钱了。
这就是典型的不懂,出圈,活该亏钱。
而这两年赚钱的百亚股份典型就是能看懂的标的,理所应当赚钱。
就说景业智能,我能搞懂吗?技术上都是天书;上下游产业地位低(应收账款,预付货款,合同资产-交货以后产品使用保证金);业绩节奏上不可控(一方面是交付节奏,一方面是招投标节奏);产品本身一般是非标准化产品,这就容易导致存货计提高,业务增长代价大;同样的业务交流也不透明,信息劣势明显。
以上就是不确定性的来源,强逻辑的地方就是半垄断业务,强先发竞争优势,高门槛,良好竞争格局等。但是投资不是因为有优点去投,而是因为有缺点选择不投,因为缺点会让你亏钱,而优点只是加分。
认错到克服沉没成本适时纠错又是投资最难的一步,大师级别的人都必须克服这个毛病。
一季报一个社保基金加仓,另外一个社保基金和养老金进来,但是抄作业终究不是出路。
另外公司做机器人,核板块今年涨幅也不错,也可能处于故事被市场炒作,但这和投资无关,承认自己是投机也没有对错,接受投机的结果就好。
逻辑归逻辑,投机归投机,如同凯撒归凯撒,上帝归上帝。
去电问了下公司,一季度因为两个项目交付推迟导致业绩不及预期,今年一季度确实不同往年,招投标项目较多
赞同来自: gaokui16816888 、吉吉木 、好奇心135 、巴菲猫 、孔曼子更多 »
1.竞争格局,门槛,竞争优势都绝对放心,存活百年的品牌和企业。双绝密品种。麝香牛黄原材料门槛,配方和工艺门槛等都极大增加了基本面研究的确定性;主业片仔癀系列产品毛利率高达80%,净利率高达60%,原材料涨价不仅能够转移而且可以单粒利润更高。上市以来公司年化提价幅度为7%以上,销量年化增速9%以上,医药工业营收增速16%以上,净利润增速22%以上连续20年。A股商业模式仅次于茅台的标的;
2.公司现金流很好,这几年增加的医药流通业务显著拉低现金流表现。营收扩张的背景下大幅提高了库存商品的存货,大致有3个亿属于2年内到期的库存商品;大幅增加应收账款,主要来自医院,而宏观经济不景气背景下不排除坏账大幅增加的可能;整体公司现金流非常好,资本开支很低,历史上总共资本开支17亿,但是每年增加的净利润差都远大于17亿,可见商业模式的优秀。但是管理层分红意愿不高,上市初期每年高分红,近些年下滑到30%出头,和公司一核两翼的业务拓展有一定关系,总体还是令人放心的。
3. 未来增长的来源:安宫牛黄丸的业务高增速;片仔癀的量价齐升;西黄丸的可能的增长曲线;电商直销份额加大的类似提价;牛黄原材料价格从去年年初的55万/公斤涨到如今165万/公斤可能下滑带来的毛利率提升逻辑;宏观经济恢复带来的可能销量提升;
4.利空逻辑:原材料暴涨和麝香、天然牛黄的稀缺制约产能天花板,目前公司的库存原材料估计可以维持4-5年的补差;陕西凤县林麝养殖基地的扩容会缓冲部分矛盾;天然牛黄除非进口放开否则供需矛盾会越来越大;公司历史上做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投资,做的不错的包括收购龙晖药业拿到安宫牛黄丸入场券,定增太尔科技赚钱出来的;其他的基金类投资一大堆基本没赚钱,宏仁药业的并购个人觉得弊大于利,利在获得渠道,弊在商业模式太差,大量存货应收且低毛利;未来3-5年两大产业园投资44.8亿的资本支出,科技园10亿的投资都要消耗现金流;21年放量电商铺货导致的高增长的负面影响至今未消除;宏观导致的消费不景气也是原因之一;可能的生物疗法和基因免疫疗法对片仔癀主流肝病的颠覆风险;
5. 估值还是太贵了,目前这个市值对应的如果要获得10%的预期年化回报,要求未来五年增速20%,再连续15%的五年增速,后续就是10%的增速,貌似安全边际不太够。如果跌到35倍PE或许是不错的建仓机会,跌到30倍PE肯定可以重仓。不过对于大家预期这么一致的标的很难跌到那个估值吧。
云南白药利空点:
1.炒股巨亏,20年21年22年23年几年算下来亏损的。目前还有113亿上海医药定增的股票,2025年4月解禁;
2.23年换届藏业绩洗澡,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异常大幅增加,坏账计提大幅增加;
3.投资类业绩波动大,23年赚2亿;22年亏4亿;21年亏13.5亿;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23年赚1.1亿;22年亏0.6亿;21年赚6.2亿(不透明);
4.23年员工身份转换费用(变成合同工)6.27亿;22年6.4亿;21年6.4亿;
5.鱼跃减持,23年中报5.56%;三季报2.58%;年报1.58%。陈发树呢?
6.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薪酬)大幅增加,应收账款大幅增加。其中应收账款18年18.53亿;19年20.38亿,20年35.54亿,21年71.84亿,22年90.9亿,23年99.66亿。原因主要是医药商业板块营收增加导致应收账款大幅增加;这几年地方经济和医院资金存在较大压力导致回款期限延长;
7.交易性金融资产:20年112.29亿,21年47.2亿,22年24.16亿,23年1.49亿;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年22.4亿盈利,21年亏损19.29亿,22年亏损6.2亿,23年盈利1.24亿;其中上海医药定增16.87元/股参与,共109.1亿元,2022年4月8日参与,2025年4月8日解禁;
8.牙膏业务成熟期,增速疲软,养元青23年+36%,营收3亿,气雾剂、蒲地蓝消炎片过亿+16%,正气水增速较快过亿+124%,气血康口服液2.31亿+15%,妇科消炎宫血宁胶囊+47%,滋补事业部,三七滋补;
9.上海医药占净资产1/3,高管接二连三被查,天价药事件沸沸扬扬,原料药加价几十倍采购,相关人员利益寻租;
10.商誉减值风险大,22年要约的万隆控股商誉减值5.79亿;23年减值0.26亿;22年存货减值0.66亿;23年减值0.11亿;22年信用减值损失7.25亿;主要是省医药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11.混改前大股东不参与公司管理,混改后大股东介入公司管理,参与上海医药定增;吸收合并云白控股,万隆控股,二级市场投资小米等都导致亏损;
12.新华都质押率较高,超过80%;
利多:
1.负债率较低,有息负债率4%以内;ROE提升,从7.38%到10.5%;高分红率:20年89.13%;21年73.22%;22年90.36%;23年91.16%
2.新产品多:心脉瘀阻全三七片;温肾固本附杞固本膏;新冠恢复、风寒感冒香霍喷雾剂;PZ018、PZ019经典名方;宫血宁胶囊止血抗炎;气血康口服液气血血瘀;核药;
3.心脑血管类:复方丹参片、银杏叶片、宁心宝胶囊、益脉康片、血塞通分散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消渴灵片(糖尿病);
几大板块业务来看:健康板块和药品板块高个位数增长;药材板块双位数增长;商业板块高个位数增长是未来大概率;好的是收缩战线战略聚焦,需继续跟踪判断;但是管理层混乱(各个行业组合,缺乏专业行业从业背景);这些年混改以来纯粹糟蹋公司资源。总体公司业务受益于老龄化的潮流有限,管理团队负分减值,公司进入成熟期。目前的估值不算低估,至少对比伊利来看不具有估值优势。如果未来跌到700亿市值会考虑买部分。
赞同来自: 吉吉木 、大7终成 、流沙少帅 、哆啦大和 、闲菜 、 、更多 »
1.今年的净利润真实的应该是下滑的,毛利润增加1.27亿,其中销售费用+研发成本增加0.8亿,汇兑收益减少0.7亿,另有0.37亿是诉讼索赔的。
调整过后真实的净利润应该是22年6.6亿,23年7.08亿,增长7%吧。
应收账款22年增加1.57亿,23年增加2.14亿。色选机是分期付款的,不知道CBCT是什么样的付款方式;
存货这几年也是连续增加的(23年比22年减少0.6亿),可能和品类增加有关系。
合同负债连续两年减少。
2.另外这两年从应收和应付、合同负债来看也反应出公司营收达标的吃力。应收账款连续2年大幅增长,合同负债减少,应付也减少。销售费用去年大幅增加。
3.这几天股价弱和这个报表有关,CBCT从报表端也能看出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了,销售人员和销售费用增加不少,美亚CBCT毛利率反而下滑2%左右。投入增加,营收增长,毛利率下滑,来自不易
4.目前这个位置估值已经很大程度反应了基本面的悲观要素。
公司色选机竞争优势很大,护城河也深,绝对市占率龙头并持续提升市占率。
CBCT竞争恶化趋势,行业价格战,增速不及预期。行业总体门槛不太高。公司产品力优势无法形成价格带持续放大优势。一二线市场逐渐饱和,三四线牙科私人诊所更加看重产品性价比。工业类增速较快。不排除公司为了完成股权激励目标导致放宽客户付款条件,未来两年业绩大概率无法达成15%的增速,保守估计10-15%的增速维持3年。
对应2026年的7.08亿*1.1*1.1*1.1=9.42亿元的净利润。
公司历史上自由现金流等于净利润的85%左右。假设公司24-26增速15%,27-29增速10%,30-32增速5%,33不增长。算出来目前的市值对应只有8%的年化回报,还是太低了。
如果跌到15.8就满足10%的预期年化回报。
公司管理层优秀,未来三年无需资本开支,重视股东回报高比例分红。色选机竞争格局稳定优势领先,国际市场开拓中。
赞同来自: Luff123D 、zengyongqiang 、adcj 、gaokui16816888 、xiaofeng71 、更多 »
愿意在巴菲特的基础上开放思维学习索罗斯的人就更少了,但是索罗斯对市场、周期、博弈的理解是绝对的祖师爷,论水平吊打巴菲特。
很多人可能怀疑这个结论,我说下自己的理解:
1.巴菲特有永续的浮存金现金流,类似作战源源不断的子弹;
2.巴菲特的未上市资产占比过半,这些是根据企业经营节奏来计算收益和估值的,大幅平滑了股市本身的波动;
3.索罗斯是出了名的高杠杆、做多做空、宏观中观微观结合的,这个对人的要求是极高极高的,难度是指数级别的增加;
当然我依然觉得巴菲特是万里挑一的绝顶高手,只是散户自身的条件可能学不来:美国股市市场土壤和A股千差万别;源源不断的现金流;绝对的聪明、勤奋和专注、一二级市场实业+金融的结合体;试问你有哪个条件能符合?
真实的市场到底是什么?投资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既看价值也看博弈;股即股权,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离不开护城河、门槛、竞争优势、管理层和股东文化、行业空间增速等基本面的研究;也离不开估值的研究(估值的本质是企业生命周期内的现金流折现和);票即博弈和市场,离不开情绪、周期的理解,不说利用情绪,至少应该避免市场先生情绪化的伤害。这就是股市投资最具艺术性的地方。
千万不要故步自封,不要给自己下套,教条地去理解价值投资。价值投资不等于长期投资更不等于长期持有;价值投资不等于一根筋。
索罗斯最最最强大的地方在于开放思维、适时纠错。巴菲特芒格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赞同来自: 大7终成 、Luff123D 、JiangSH2020
赞同来自: 大7终成
春节期间看了索罗斯的两本书,《不确定的时代》刷两遍勉强看懂;《金融炼金术》终于能看懂大部分了。这些年被市场频频打脸,实在无语。以前自己做生意赚点钱轻轻松松,这些年做投资简直就是各种被虐。顺便刷了抗美援朝和越南战争一些视频,几点感触:风控理念差不多,我转化为股市语言:
1.战争思维永远留给预备队,不要动不动满仓,这是典型的傻B思维;
2.看错太正常了,一定要设定止损(纠错思维,克服沉没成本),尤其在A股这种各种看底牌或者不按套路出牌...
1.不要满仓权益,保证非理性时刻(比如2月初那几天)有抄底的仓位,这部分仓位2-3年出动一次,其余的时候类似现金,算下来其实收益也还行。特别是对持仓心态很好
2. 止损必须明确,什么是看错这个太主观,要么轮动要么破技术指标,不能是主观的
赞同来自: 一思难过 、Luff123D 、三川衡 、闲菜 、xlzg更多 »
1.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其一,实际上公司的内在价值并非一个恒定值,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佛家无常),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条件一变,结果必变。价值是波动的;其二,价格和价值的波动距离容易被人轻视,索罗斯的反身性能更恰当的解释价格和价值的彼此关系,价格可能偏离价值很远(尤其是A股),狗绳过长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留足安全边际同时又敢于想象,这个矛盾如何解决?
2.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逆向买卖:这些模糊的观点容易带给投资者傲慢,不够精准不够量化,这句话的前提是价格和内在价值之间的准确界定,可是现实是大部分投资者对大部分公司都无法做到界定。一味的把以上经验作为实践会带来极其恶劣的结果:过度自信、过早逆向、过早满仓、死不认错、轻视市场。结果容易导致覆灭,而在投资市场中活下去永远是第一位的。
3.无止损,越跌越买:新手噩梦,前提是跌得狠,认知准,估值量化,仓位控制。
4.巴菲特固然伟大,尤其在对微观层面的企业分析,行业分析,管理层论述等。但是容易被新手误解,模棱两可,尤其忽略一些基本前提或忽略语境,导致把部分言论当成教条。
5.见路不走:巴菲特成功的先决条件有哪些?你具备吗?如:浮存金带来的源源不断的现金流(类似战场上不断的兵源和子弹);一二级市场并购的机会和并购的能力;实业+投资两条腿走路(为业绩稳定提供可靠的持续的支撑);大量的商业实践阅历、商业智慧和强大的持续一生的学习力;非常强大的政商两届的影响力;A股和美股的传统文化、制度建设、市场土壤差异等。如果照搬或片面的执行必然会遭遇种种困境。
最后,即便如此,依然不能否定巴老和芒格两位大贤的伟大智慧,错在我们学习的人,而非贤人本身!
赞同来自: 一思难过 、Luff123D 、binarystar1632 、会跑的蜗牛love 、白龙吟 、 、 、 、 、 、 、 、 、更多 »
1.战争思维永远留给预备队,不要动不动满仓,这是典型的傻B思维;
2.看错太正常了,一定要设定止损(纠错思维,克服沉没成本),尤其在A股这种各种看底牌或者不按套路出牌的杀猪盘遍地的市场里面;
3.反身性更接近市场真相,没有绝对的错杀就不应该买入,这个市场只有0.5%的人能活得好,只有0.5%的股票创造价值,只有0.5%的时间才是买股票的好时机。这就是真相。
在股市里,信息永远不对称,当散户得知某个股暴雷了,往往股价已经跌成零头了,这时候再去做止损,那止损也没什么意义了;当你发现某个股开始暴跌时,你往往不知道这暴跌到底是因为公司暴雷了还是仅仅是有人恶意做空,如果盲目的认为是暴雷了,很可能刚止损,股价立刻就拉起来,砸坑反而是最好的补仓机会;在股市里,除非你是神,能买到股票未来价格的最低点,否则你在持仓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股价跌破买入价,出现浮亏的,如果出现...索罗斯那个地方用止损不太恰当,而是纠错更加贴切。纯粹基于价格的止损本身就有问题,因为价格不能反应什么信息,而是基于逻辑的纠错会更恰当一点。
其实不面对现实,沉没成本,锚定效应的心理现象社会上随处可见,都是不理性的行为。
前两年的港独们活在幻想中,认知和现实不匹配;
国内的疫情政策调整太晚,个人觉得合理的调整应该在22年一季度上海之后全面放开比较合理。其实本质上也是沉没成本(以前防控成本太大,清零的幻想)和不面对现实(国际上以及全面放开,永远做不到清零的现实)的政策决策;
很多人买房子的经历,5万的时候错过了,涨到10万继续错过,直到涨到12万跌回9万立马冲进去买房,本质上也是前者不肯面对现实,以及心理锚定效应和沉没成本的原因导致。
多多思考观察,这些人类心理现象无处不在。
赞同来自: 影约 、一思难过 、别看就是你啦 、cegang 、凤鸣粉1 、 、 、 、 、 、 、更多 »
再说我自己反省到的一个事情,就是明明买入的股票看到逻辑破坏了,但是因为亏钱了舍不得卖出。其实这个属于典型的行为心理学里面提到的沉没成本。也可以说不愿意面对现实。这两点在散户亏钱中占很大比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亏损越来越大,而看错亏损其实是必然的。在股市里,信息永远不对称,当散户得知某个股暴雷了,往往股价已经跌成零头了,这时候再去做止损,那止损也没什么意义了;当你发现某个股开始暴跌时,你往往不知道这暴跌到底是因为公司暴雷了还是仅仅是有人恶意做空,如果盲目的认为是暴雷了,很可能刚止损,股价立刻就拉起来,砸坑反而是最好的补仓机会;在股市里,除非你是神,能买到股票未来价格的最低点,否则你在持仓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股价跌破买入价,出现浮亏的,如果出现浮亏就止损,那几乎每次建仓都会遇到要止损,那根本就不能买股票;交易股票想获利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根据自己吃过的亏总结的经验,吸取经验后纠正,很可能纠正后的结果更糟糕,这就是股市的不确定性导致的;散户在股市里天然处于劣势,你能看到的信息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而真实情况往往你是最后一个才知道;散户的那一点点资金量,扔到市场里连一个水花都溅不起来,既不能控制价格,也不能参与公司的运营决策,其实就跟赌运差不了多少;在这个市场,国家要收税,券商要收佣金,交易所要收交易费,银行要收融资利息,上市公司直接股变钱圈走,公私募基金还要收管理费和业绩提成,还有大大小小的庄家和主力在做局收割韭菜,在这些大神都收割完之后,散户之间还要互割,钱不会凭空多出来,有人赚就一定有人亏,市场长期以来的统计就是7亏2平1赚,这个市场是极其残酷的,是无硝烟的战场,死生之地,弱肉强食,散户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最好不要入市,如果有能立于不败之地的策略,那也要谨慎操作,小心行事,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深渊,万劫不复。
用索罗斯的话来说,认知和现实永远不相符,所以看错犯错是必然,事实上也符合客观现实,包括股神巴菲特都有不少看错的标的。
那么既然犯错不可避免,面对现实就显得...
赞同来自: Luff123D 、walkerdu 、gaokui16816888 、巴依老爷Lagom 、愚豆酱 、 、更多 »
用索罗斯的话来说,认知和现实永远不相符,所以看错犯错是必然,事实上也符合客观现实,包括股神巴菲特都有不少看错的标的。
那么既然犯错不可避免,面对现实就显得尤其重要,投资体系中必须有适时纠错的体系。如果自己转变认知认识到犯错是必然的,那么对错误就坦然接受了,纠错相对就更容易,更不会有严重沉没心理。
事实上马斯克也提到过总是假设自己是错的也是这个道理,很多伟大的人优秀的人都有这个习惯,自然会世界充满敬畏,同样也会保持自己的开放心态(因为你必然会犯错,那么第一时间纠错就显得非常重要,而纠错的前提就是保持开放思维,尝试尽量让自己的认知接近现实,可能永远做不到等于现实)。
赞同来自: 剑客禅心
刚巧,我也在看反身性,这本书好难懂,又是翻译过来的;硬理解了一些。确实难懂,其实我也是一知半解,不过还是受益匪浅。
人的认知和现实是不完全一样的,不全面的思维会影响事物的运行轨迹,事物的运行轨迹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思维,往复循环;
结合最近的房价下跌,股市下跌,20年的经济长牛,影响着人的不全面的认知,人们不全面的认知又参与到了整个经济活动中,但由于人们的认知是不全面的,导致了人们的经济行为并不合适实际情况,错误的认为房价,核心资产会永远上升,...
典型的拿2000年那轮各种茅的牛市打比方,这轮我自己也参与过(赚参与的少,亏参与的更多,如天奈科技,牧原股份,中免,贝泰妮等都是代表,虽然后三者亏得不多),所以印象最深刻。
A.人的认知和现实是不完全一样的:人的认知都是片面的、主观的、局限的、固执或偏见的(看问题不可能全面,永远的盲人摸象,真正看懂一个公司涉及到行业空间,门槛,竞争格局,生意模式,管理层,公司组织形态和生命力、企业文化、我们穷其一生不可能把这些东西都研究透;何况还有行业周期、公司估值、公司竞争优势、宏观经济变化、货币及利率政策变化;这也是为什么段永平说看懂一个公司不低于读一个本科的原因);
B.认知功能和参与功能相互影响:例如我自己通过片面的主观的研究形成自己的主观的观点看法,这就是对事物的个人偏见认知;我可能认为50倍的天奈科技低估了(看好未来产能的释放,公司的竞争优势,创新能力,估值能理解觉得3年后降到20倍以内的估值等等),那么我就会去参与这个标的,简单说就是买入天奈科技,这样必然加强买方力量,导致股价有支撑或上涨。而股价上涨导致我自己盈利,强化了我自己的观点或看好的偏见认知,导致股价稍微下跌我可能继续教条的采用一直追随的价值投资方法即补仓降低成本,导致仓位会越来越重。
社会科学涉及到人的参与和认知的反身性,就会导致更加复杂。而自然科学不会存在这种连接,认知不会影响参与,参与不会改变认知。如明天要下雨的认知,无论我怎么参与可能不会去改变这个天气的结果。这就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我只是市场的一个代表,市场由千千万万无数我这样的个人组成。当最后行业供给大幅增加或需求恶化导致产品降价,周期来临,或者市场熊市导致整体估值下跌,天奈的估值无法维持,产品降价盈利不及预期等要素发生,负面反馈来临导致拐点来临,而股价的下跌又会强化看空的认知,看空的认知可能带来卖出或者做空,反过来强化下跌甚至急跌。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单纯从主观的估值去给公司定价是基于强者逻辑,具有很大的变动性的。
我们的楠楠 - 80后金融民工
人的认知和现实是不完全一样的,不全面的思维会影响事物的运行轨迹,事物的运行轨迹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思维,往复循环;
结合最近的房价下跌,股市下跌,20年的经济长牛,影响着人的不全面的认知,人们不全面的认知又参与到了整个经济活动中,但由于人们的认知是不全面的,导致了人们的经济行为并不合适实际情况,错误的认为房价,核心资产会永远上升,于是大胆的负债,参与整个经济活动中;
但事实可能正在反转,当拐点来临时,又是反身性将原本错误的认知推到了又一个错误的认知,
价格连续下跌;
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没有所谓的平衡态,只有永远的波动;
任何一种选择都是片面的,每个投资人做出自己选择就好了;
时间会给出答案。
赞同来自: 影约 、愚豆酱 、CharlesIsMe 、阿邦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