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结束了,今年对于人类历史而言,毫无疑问是波澜壮阔的一年:俄乌战争,大宗商品暴涨,美联储疯狂加息,世界杯举办,国内房地产下行,疫情反复,最终又不得不放开全民变羊。
所有这些大事件,不但从微观上影响了每一个人的生活,更是从宏观方面动摇了全世界的供需格局根基,若不能深刻理解这种变化,可能会错过未来的一些机会。
关于宏观方面的一些判断,之前家妻曾翻译过瑞信研究员的《战争与利率(上)》,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今年虽然某些品种上是赚钱的,但总体仍然是亏损的,纯股票账户惨不忍睹,含泪交了不少学费。
我是从2021年5月份开始,投入大部分家庭积蓄开始证券投资的。回顾了下,去年是大赚过22.5%的。2022半年度总结的时候也是正收益,下半年却没能守住不亏钱的底裤。
去年曾信心满满希望今年斩获正收益,确实没有能够达成,让我这颗萌新韭菜重新认识到资本市场的残酷。
不过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鼓起勇气直面惨淡的真相吧!
这两年的损益情况,对比沪深300的情况如下:
仍然按照去年的惯例,按照品种风险偏好从小到大,总结一下今年自己的交易感受:
同时今年调整了一下转债,基金和股票的配比,门票总得来说会比去年少很多。
新股今年一共十一签,基本都是上市/开板当天卖的,盈利情况统计如下:
其中有几个票如药康生物,后来是爆炒过的,不过我很早保本卖出了,没有吃到肉。
新债方面,今年6个账户共中签51签,太多不一一列出了,收益比较不错的如拓普转债,杭氧转债。
除转债市场明显情绪低落期,一般新债会在上市首日卖出。平均每签盈利200~300(实在懒得翻看交易记录了)
新债总计获利约1.3W。其中新债有几签齐鲁转债是破发的。我估计当初看上齐鲁含权量高去抢权配债的能气哭。
今年新债的收益超过去年,因为去年10月份接触转债,打新债开始很晚,不熟悉所以根本没打,错过不少。
但今年新股收益就远远不如去年了(而且遭遇到较多破发),去年只打了短短几个月,就中了五六签,获利10多万。平均单签获利2万左右。而今年平均一签5K。
听说16,17年的时候,打新一年随随便便收益30万,早年间真好啊,真的很向往。
无风险打新收益越来越卷,新债后来7月份新规之后门槛抬高了。
双创新股发行这块趋势逐渐港股化,频频破发,以至于若非主板新股,我都要做艰难的抉择,然而最后往往都是“凭运气中的签,含着泪也要亏钱”。
听说今年甚至有个万润新能,上来一签亏5万,可谓中签如中枪。
新股+新债总共7万多收益,对总体持仓的增强收益贡献不到1%。属实有点太低了。
虽然从统计来看打新仍然是正收益,但为了维持门票的市值规模,所承担的风险敞口和收益完全不成比例。
不过也许配合小市值策略还是可以打出不做的效果。总而言之,鸡肋的紧。
明年打新的主要思路也还是继续苟着,挣点零花钱。对于破发高风险的科创板新股能躲就躲。
大部分证券账户现在双创打新权限都已经打开,剩一两个账户明年就能满两年。
可能会抽空对沪深的市值深度配比做些优化。提升一下打新效率。
但优先级不高。
可转债是我今年配置和交易较多的品种。交易过的品种应该有上百个。
去年11月是可转债最风光的时候,那时候我的转债仓位单月收益率12%,而且做的是低频的月轮,高频做的高手单月估计得30%。
也就是那个月赚的盆满钵满,让我对转债产生了浓厚兴趣,只可惜好景不长。
今年比较愉悦的交易段集中在5,6,7月份,以及11月~12月初,前者是新规实施前,游资比较活跃的阶段,每天的脉冲转债此起彼伏,几乎天天大口吃肉;
11月份的时候由于政策变化,医药相关的转债特一,尚荣,华森等集体大爆发,虽然卖飞不少,但也撸的很开心。
策略风格方面,由于资质驽钝,选择向多位大V老师学习+选择性抄作业(也算是FOF?),包括持有封基老师,归雁老师,牵手老师,财有道等等。分别建立跟踪观察转债池,配置有仓位。
部分资金跟随封基老师的多因子轮动摊大饼(重辣+新版微辣),以及各位老师的转债池标的选配。
部分资金做事件埋伏,包括下修/强赎预期,正股事件驱动,博弈到期赎回前的正股涨幅,比如最近的光大银行正股。
今年上半年做过几次抢权配售,这块卷的有点厉害,被动做过百川股份配债,要不是券商提醒我交钱就忘了。
今年还有几只转债到期还本付息,造成当时博弈下修失败亏损,包括海印,洪涛等。不过赔率合适,有机会还会继续下重注。
较去年而言,今年的主要进步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战演练,能够在抄作业的时候有所鉴别取舍,懂得根据转债历史波动,余量,存续期,溢价率等因子,更敏锐的判断转债的期权价值,做出配置仓位上的力度调整,和偶尔做出正确的择时。也许下一步能做的更量化更精准一些。
12月份的时候,转债市场遭遇十四连跌,虽然知道只是正常波动,但心态上还是非常难熬的。
目前手头还持有约50种中低价转债,低价可转债大饼的基础逻辑很硬,有95%的转债都是强赎收尾,平均强赎价格160多,时间两到三年(新规后,不知道是否还有这么高的收益)。所以只要熬得住,预期收益都还是不差的。慢慢熬吧。
由于账户都是转债和股票混着,很难单独看转债部分的收益,选了其中持有转债仓位较多的账户的收益情况,大致如下,凑合看看:
可以看到全年有四次比较明显的回撤,分别在3,4,9/10,12月。当然最终还是大幅战胜了宽基指数。
由于账户还有不少股票,所以纯转债部分的年化收益情况会更高一些,大约在8%左右。
有很多人觉得可转债已经大不如从前了,我的想法是认同,但并不完全认同。
7月份转债新规之后,转债被限制住了单日涨幅上限20%,同时新开账户的交易权限卡了10万市值和两年(等同创业板)。
这带来几个影响:
一是交易对手盘里镰刀的可能性大大上升,获利难度增大;
二是游资的封板所需资金需求大增,资金使用性价比下降,导致新规后脉冲波动收益减少。
不过,作为市场唯一的T+0的权益类,虽然被规则削弱了不少,最近交易量也在下降,还是有其不可替代的战略配置价值。
好处还是存在的,作为小众品种,仍然可以凭借资金容量低的优势,阻隔大资金进入,且大股东利益与转债持有人完全一致,对于小散的价值不言而喻。
虽然波动性和投机收益会差一些,但持有到期来看,收益还是不差的,无非就是过程会煎熬一些。
明年配置计划:至少还是一半以上仓位。
67月份,大盘在3400点附近横盘时,进行了较多的赎回减持(减40%,主要是新能源),一部分拿去提前还房贷,一部分重新选择了一些基金进行定投。
去年集中配置在赛道方面的资金比较多,包括新能源,消费,医药等。今年资金踩踏之下跌幅度都非常惨烈。逢高不断减持。
指数和ETF基金方面,配置了纳指100,中证1000,恒生指数ETF,华宝中证银行ETF等。
部分定投主动基金:富国天惠成长,华商元亨灵活配置,华宝标普石油天然气,财通价值动量,交银中概互联
债基选了:中银稳健添利债券,国投瑞银强债,招商产业债,招商双债增强,易方达岁丰债券
场内基金方面,配置了一只封基科创板基,中概互联LOF,还有若干只ETF。
年中把可转债类基金全卖了,直接加回场内转债仓位,感觉舒服多了。
2022年,基金部分的整体回撤差不多在13.8%左右。仓位减少至一层。
明年赛道股若有较大幅度减亏后,大概率会全部清掉,保留一点债基。和部分定投的带打新收益的主动基金。
深度价值门票股,博收益弹性的科创板成长股(血亏),以及回测收益较高的小市值组合。
小市值组合主要是封基老师量化策略,等权配置10亿左右市值标的,和低余量转债一样,容易被游资光顾。比如今年就诞生了麦趣尔,天顺股份,天鹅股份这些大妖。目前的仓位不高,分散持有约20只。年底前做了加仓,大约占到股票仓位的1/10。
门票方面配置的主要是深度价值品种如银行,基建,能源/公用事业等。波动不大,股息较高,作为底仓长期持有,偶尔做高抛。比如前一阵子卖了中国铁建和中国建筑。这部分有大约40%仓位。
高弹性及科创类包括军工,半导体,软件,新材料,券商,新能源等。这部分仓位占比最大,品种也最多,略超过一半股票仓位,今年的损失异常惨重,平均回撤30%+起步,并贡献今年大部分亏损,但考虑到目前所处人生阶段,还是必须要激进些,搏一搏高弹性的。
还有一部分机动仓位,是想着学习格林布拉特的策略,寻找做重组股的高赔率交易机会,比如今年参与了大千生态。但是对它的基本面没有信心,所以没有能卖的很好。
交易技巧方面,作为韭菜,只懂得一些基本的道理:例如分散多笔买入,缩量下跌时买入,突破颈线买入,网格卖出等基本常识;
但仍然无法做到深研和集中,持仓组合高度分散,进取不足,保命有。。。然而今年面对系统性风险也没保住命。
只要基本面没有太大问题,我一般不怎么做止损(造成很多票巨亏)。跌的多了,会再买一笔,但到此为止。
港股方面我没配置(部分通过基金间接持有),夫人2020年曾买了只重仓港股的私募,今年底以0.63净值血亏退出了。
2022年,股票部分的亏损在20%左右。和主动偏股基金的中位数差不多。
明年计划是底仓不动,增加小市值的占比至30%。希望高弹性品种能够给条活路,减亏一些适时卖出,以补充转债和小市值仓位。
配置上股票仓位整体下调一成。
作为国人,其它资产当然主要就是房产。把全家老小都算上,北京/南京/重庆各有几套,市值很高,流动性很差,属于有价无市。
三套出租屋,能贡献1.6W/月的被动现金流。明后年争取卖掉其中的两套,补充流动资金。
由于投资收益不佳,满仓被套,今年在家里灰头土脸,所以尽量节衣缩食。没有为内需消费做出足够的贡献。
大概就是股市挥金如土,生活缝缝补补的典型。
自己穷的叮当响,食品都买临期便宜的,衣服全穿旧的,跑鞋打着补丁,易拉罐纸箱都要拉去废品站卖掉。还闲鱼变卖掉一些二手家产。
因为疫情原因,尽量都自己买菜做饭,比曾经三天两头下馆子,一年能省出好几万。
另,今年主要开电车,省下一万块油费。
1.坚定重仓可转债,在大熊市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品种选对就能轻松很多,可惜是仓位还不够重,不然今年很可能是红盘报收。
2.择时方面,在7月份做出了减持基金和股票的决定和动作,提前还掉约180万房贷,逃顶成功最终减亏约20万左右。
3.在大熊市绞杀下相对而言保住了本金,守住了底裤,回撤战胜了宽基指数,最终没有被赶下牌桌。
失败的地方:
1.交易心理上,割肉方面不够杀伐果断,切换主力策略的时候犹豫不决,容易被温水煮青蛙。对于看好标的,不太敢于集中重仓决胜,对自己的交易决策质量没有信心。
2.全年撒胡椒面,唯独表现最好的大宗商品没有配置,其实年初的时候配置商品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巴神下注,石油减产,俄乌战争),但是自己没有引起重视。
3.仍然被情绪所左右:虽然在2900点附近有加仓动作,但由于自己从Day 1开始即是满仓,只能调用场外资金,比较被动。同时在市场底部情绪低落,下注量有所保留,常常由于恐惧做不出理性的调换动作。
4.见猎心喜,过于分散。品种策略到处瞎尝试,没有在胜率和赔率方面足够拿的出手的方法论和专属交易系统。持仓不够集中,收益平淡。
今年读过印象比较深刻的投资相关著作有以下几本:《股市天才》,《巴芒演义》,《置身事内》,《货币金融学》,《寻找鱼多的池塘》。尤其是格林布拉特的《股市天才》,关于重组票的投资策略,我非常感兴趣,准备在明年纳入到自己低风险投资的能力圈,2023年计划多看这方面资料,多找同好交流,研究重组标的,实践和总结。
1.随着放开之后,国内全力搞活经济,明年权益资产的整年表现较大概率要比今年好一些,上证年线很有可能会是红的。宽基指数里面最看好沪深300和科创50。
2.经济和信心的恢复不会有想象中的快,有可能还要滞后一两个季度。Q1季度依然需要逢低布局,蛰伏等待机会。
3.流动性改善需要密切关注社融规模,人民币汇率等数据,关注美联储加息节奏的拐点,增加配置高风险偏好资产。
4.春节后房地产会在部分大型城市缓慢复苏,有可能会轮动到一些中西部城市。
2023的投资计划:
1.继续保持专注低风险投资的风格,寻找有价值锚高确定性的机会,重仓决胜。提高单笔下注质量,尽量争取做到不亏,胜率优先于赔率。
2.留够生活费后,基本保持满仓权益的状态,债(含可转债和信用债),股,基三个品种仓位逐渐调整,并稳定在6:3.5:0.5的配比。
3.每个月争取尝试一次重组股票的投资,近期准备参与众兴菌业可能的并购重组。
4.在低频量化方面要多思考多动手。量化的好处在于增强策略自信和持仓定力,加速积累宝贵交易认知,避免感知情绪偏见。希望能够积累属于自己的策略池塘。
沐浴在2023年第一缕晨光中,阳康的我觉得自己应该感恩,有太多人没有机会见到2023年的日出。
沉舟侧畔千帆过,我们替一些人看到了翻篇后的世界。在投资的世界里,也要替他们活出更多精彩。
最后再立一个FLAG:
2023年,希望能把2022年的亏损赢回来,全年的收益率目标15%。
所有这些大事件,不但从微观上影响了每一个人的生活,更是从宏观方面动摇了全世界的供需格局根基,若不能深刻理解这种变化,可能会错过未来的一些机会。
关于宏观方面的一些判断,之前家妻曾翻译过瑞信研究员的《战争与利率(上)》,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今年虽然某些品种上是赚钱的,但总体仍然是亏损的,纯股票账户惨不忍睹,含泪交了不少学费。
我是从2021年5月份开始,投入大部分家庭积蓄开始证券投资的。回顾了下,去年是大赚过22.5%的。2022半年度总结的时候也是正收益,下半年却没能守住不亏钱的底裤。
去年曾信心满满希望今年斩获正收益,确实没有能够达成,让我这颗萌新韭菜重新认识到资本市场的残酷。
不过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鼓起勇气直面惨淡的真相吧!
这两年的损益情况,对比沪深300的情况如下:
仍然按照去年的惯例,按照品种风险偏好从小到大,总结一下今年自己的交易感受:
【新股&新债】
因为某些原因,今年完全放弃掉了港美股打新。同时今年调整了一下转债,基金和股票的配比,门票总得来说会比去年少很多。
新股今年一共十一签,基本都是上市/开板当天卖的,盈利情况统计如下:
其中有几个票如药康生物,后来是爆炒过的,不过我很早保本卖出了,没有吃到肉。
新债方面,今年6个账户共中签51签,太多不一一列出了,收益比较不错的如拓普转债,杭氧转债。
除转债市场明显情绪低落期,一般新债会在上市首日卖出。平均每签盈利200~300(实在懒得翻看交易记录了)
新债总计获利约1.3W。其中新债有几签齐鲁转债是破发的。我估计当初看上齐鲁含权量高去抢权配债的能气哭。
今年新债的收益超过去年,因为去年10月份接触转债,打新债开始很晚,不熟悉所以根本没打,错过不少。
但今年新股收益就远远不如去年了(而且遭遇到较多破发),去年只打了短短几个月,就中了五六签,获利10多万。平均单签获利2万左右。而今年平均一签5K。
听说16,17年的时候,打新一年随随便便收益30万,早年间真好啊,真的很向往。
无风险打新收益越来越卷,新债后来7月份新规之后门槛抬高了。
双创新股发行这块趋势逐渐港股化,频频破发,以至于若非主板新股,我都要做艰难的抉择,然而最后往往都是“凭运气中的签,含着泪也要亏钱”。
听说今年甚至有个万润新能,上来一签亏5万,可谓中签如中枪。
新股+新债总共7万多收益,对总体持仓的增强收益贡献不到1%。属实有点太低了。
虽然从统计来看打新仍然是正收益,但为了维持门票的市值规模,所承担的风险敞口和收益完全不成比例。
不过也许配合小市值策略还是可以打出不做的效果。总而言之,鸡肋的紧。
明年打新的主要思路也还是继续苟着,挣点零花钱。对于破发高风险的科创板新股能躲就躲。
大部分证券账户现在双创打新权限都已经打开,剩一两个账户明年就能满两年。
可能会抽空对沪深的市值深度配比做些优化。提升一下打新效率。
但优先级不高。
【可转债】
我是从去年的9,10月份才开始接触这个BUG品种的,从一开始就被转债非对称性涨跌特性深深吸引。可转债是我今年配置和交易较多的品种。交易过的品种应该有上百个。
去年11月是可转债最风光的时候,那时候我的转债仓位单月收益率12%,而且做的是低频的月轮,高频做的高手单月估计得30%。
也就是那个月赚的盆满钵满,让我对转债产生了浓厚兴趣,只可惜好景不长。
今年比较愉悦的交易段集中在5,6,7月份,以及11月~12月初,前者是新规实施前,游资比较活跃的阶段,每天的脉冲转债此起彼伏,几乎天天大口吃肉;
11月份的时候由于政策变化,医药相关的转债特一,尚荣,华森等集体大爆发,虽然卖飞不少,但也撸的很开心。
策略风格方面,由于资质驽钝,选择向多位大V老师学习+选择性抄作业(也算是FOF?),包括持有封基老师,归雁老师,牵手老师,财有道等等。分别建立跟踪观察转债池,配置有仓位。
部分资金跟随封基老师的多因子轮动摊大饼(重辣+新版微辣),以及各位老师的转债池标的选配。
部分资金做事件埋伏,包括下修/强赎预期,正股事件驱动,博弈到期赎回前的正股涨幅,比如最近的光大银行正股。
今年上半年做过几次抢权配售,这块卷的有点厉害,被动做过百川股份配债,要不是券商提醒我交钱就忘了。
今年还有几只转债到期还本付息,造成当时博弈下修失败亏损,包括海印,洪涛等。不过赔率合适,有机会还会继续下重注。
较去年而言,今年的主要进步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战演练,能够在抄作业的时候有所鉴别取舍,懂得根据转债历史波动,余量,存续期,溢价率等因子,更敏锐的判断转债的期权价值,做出配置仓位上的力度调整,和偶尔做出正确的择时。也许下一步能做的更量化更精准一些。
12月份的时候,转债市场遭遇十四连跌,虽然知道只是正常波动,但心态上还是非常难熬的。
目前手头还持有约50种中低价转债,低价可转债大饼的基础逻辑很硬,有95%的转债都是强赎收尾,平均强赎价格160多,时间两到三年(新规后,不知道是否还有这么高的收益)。所以只要熬得住,预期收益都还是不差的。慢慢熬吧。
由于账户都是转债和股票混着,很难单独看转债部分的收益,选了其中持有转债仓位较多的账户的收益情况,大致如下,凑合看看:
可以看到全年有四次比较明显的回撤,分别在3,4,9/10,12月。当然最终还是大幅战胜了宽基指数。
由于账户还有不少股票,所以纯转债部分的年化收益情况会更高一些,大约在8%左右。
有很多人觉得可转债已经大不如从前了,我的想法是认同,但并不完全认同。
7月份转债新规之后,转债被限制住了单日涨幅上限20%,同时新开账户的交易权限卡了10万市值和两年(等同创业板)。
这带来几个影响:
一是交易对手盘里镰刀的可能性大大上升,获利难度增大;
二是游资的封板所需资金需求大增,资金使用性价比下降,导致新规后脉冲波动收益减少。
不过,作为市场唯一的T+0的权益类,虽然被规则削弱了不少,最近交易量也在下降,还是有其不可替代的战略配置价值。
好处还是存在的,作为小众品种,仍然可以凭借资金容量低的优势,阻隔大资金进入,且大股东利益与转债持有人完全一致,对于小散的价值不言而喻。
虽然波动性和投机收益会差一些,但持有到期来看,收益还是不差的,无非就是过程会煎熬一些。
明年配置计划:至少还是一半以上仓位。
【主动基金&指数基金】
今年基金的总体思路,是在去年配置基础上调整减亏,边打边撤,不断压缩持仓配比的过程。67月份,大盘在3400点附近横盘时,进行了较多的赎回减持(减40%,主要是新能源),一部分拿去提前还房贷,一部分重新选择了一些基金进行定投。
去年集中配置在赛道方面的资金比较多,包括新能源,消费,医药等。今年资金踩踏之下跌幅度都非常惨烈。逢高不断减持。
指数和ETF基金方面,配置了纳指100,中证1000,恒生指数ETF,华宝中证银行ETF等。
部分定投主动基金:富国天惠成长,华商元亨灵活配置,华宝标普石油天然气,财通价值动量,交银中概互联
债基选了:中银稳健添利债券,国投瑞银强债,招商产业债,招商双债增强,易方达岁丰债券
场内基金方面,配置了一只封基科创板基,中概互联LOF,还有若干只ETF。
年中把可转债类基金全卖了,直接加回场内转债仓位,感觉舒服多了。
2022年,基金部分的整体回撤差不多在13.8%左右。仓位减少至一层。
明年赛道股若有较大幅度减亏后,大概率会全部清掉,保留一点债基。和部分定投的带打新收益的主动基金。
【股票】
股票方面的配置,主要是三个组成部分。深度价值门票股,博收益弹性的科创板成长股(血亏),以及回测收益较高的小市值组合。
小市值组合主要是封基老师量化策略,等权配置10亿左右市值标的,和低余量转债一样,容易被游资光顾。比如今年就诞生了麦趣尔,天顺股份,天鹅股份这些大妖。目前的仓位不高,分散持有约20只。年底前做了加仓,大约占到股票仓位的1/10。
门票方面配置的主要是深度价值品种如银行,基建,能源/公用事业等。波动不大,股息较高,作为底仓长期持有,偶尔做高抛。比如前一阵子卖了中国铁建和中国建筑。这部分有大约40%仓位。
高弹性及科创类包括军工,半导体,软件,新材料,券商,新能源等。这部分仓位占比最大,品种也最多,略超过一半股票仓位,今年的损失异常惨重,平均回撤30%+起步,并贡献今年大部分亏损,但考虑到目前所处人生阶段,还是必须要激进些,搏一搏高弹性的。
还有一部分机动仓位,是想着学习格林布拉特的策略,寻找做重组股的高赔率交易机会,比如今年参与了大千生态。但是对它的基本面没有信心,所以没有能卖的很好。
交易技巧方面,作为韭菜,只懂得一些基本的道理:例如分散多笔买入,缩量下跌时买入,突破颈线买入,网格卖出等基本常识;
但仍然无法做到深研和集中,持仓组合高度分散,进取不足,保命有。。。然而今年面对系统性风险也没保住命。
只要基本面没有太大问题,我一般不怎么做止损(造成很多票巨亏)。跌的多了,会再买一笔,但到此为止。
港股方面我没配置(部分通过基金间接持有),夫人2020年曾买了只重仓港股的私募,今年底以0.63净值血亏退出了。
2022年,股票部分的亏损在20%左右。和主动偏股基金的中位数差不多。
明年计划是底仓不动,增加小市值的占比至30%。希望高弹性品种能够给条活路,减亏一些适时卖出,以补充转债和小市值仓位。
配置上股票仓位整体下调一成。
【其他资产&开源节流】
今年自觉精力有限,为缩小能力圈,放弃掉期权期货交易了。不过券商帮我开了个模拟期权账户练练手,可惜没有个股期权。作为国人,其它资产当然主要就是房产。把全家老小都算上,北京/南京/重庆各有几套,市值很高,流动性很差,属于有价无市。
三套出租屋,能贡献1.6W/月的被动现金流。明后年争取卖掉其中的两套,补充流动资金。
由于投资收益不佳,满仓被套,今年在家里灰头土脸,所以尽量节衣缩食。没有为内需消费做出足够的贡献。
大概就是股市挥金如土,生活缝缝补补的典型。
自己穷的叮当响,食品都买临期便宜的,衣服全穿旧的,跑鞋打着补丁,易拉罐纸箱都要拉去废品站卖掉。还闲鱼变卖掉一些二手家产。
因为疫情原因,尽量都自己买菜做饭,比曾经三天两头下馆子,一年能省出好几万。
另,今年主要开电车,省下一万块油费。
【感悟/读书/认知】
回头看,2022年做的相对成功的有几点:1.坚定重仓可转债,在大熊市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品种选对就能轻松很多,可惜是仓位还不够重,不然今年很可能是红盘报收。
2.择时方面,在7月份做出了减持基金和股票的决定和动作,提前还掉约180万房贷,逃顶成功最终减亏约20万左右。
3.在大熊市绞杀下相对而言保住了本金,守住了底裤,回撤战胜了宽基指数,最终没有被赶下牌桌。
失败的地方:
1.交易心理上,割肉方面不够杀伐果断,切换主力策略的时候犹豫不决,容易被温水煮青蛙。对于看好标的,不太敢于集中重仓决胜,对自己的交易决策质量没有信心。
2.全年撒胡椒面,唯独表现最好的大宗商品没有配置,其实年初的时候配置商品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巴神下注,石油减产,俄乌战争),但是自己没有引起重视。
3.仍然被情绪所左右:虽然在2900点附近有加仓动作,但由于自己从Day 1开始即是满仓,只能调用场外资金,比较被动。同时在市场底部情绪低落,下注量有所保留,常常由于恐惧做不出理性的调换动作。
4.见猎心喜,过于分散。品种策略到处瞎尝试,没有在胜率和赔率方面足够拿的出手的方法论和专属交易系统。持仓不够集中,收益平淡。
今年读过印象比较深刻的投资相关著作有以下几本:《股市天才》,《巴芒演义》,《置身事内》,《货币金融学》,《寻找鱼多的池塘》。尤其是格林布拉特的《股市天才》,关于重组票的投资策略,我非常感兴趣,准备在明年纳入到自己低风险投资的能力圈,2023年计划多看这方面资料,多找同好交流,研究重组标的,实践和总结。
【2023年的投资展望】
有一些基本的判断,极有可能不甚靠谱:1.随着放开之后,国内全力搞活经济,明年权益资产的整年表现较大概率要比今年好一些,上证年线很有可能会是红的。宽基指数里面最看好沪深300和科创50。
2.经济和信心的恢复不会有想象中的快,有可能还要滞后一两个季度。Q1季度依然需要逢低布局,蛰伏等待机会。
3.流动性改善需要密切关注社融规模,人民币汇率等数据,关注美联储加息节奏的拐点,增加配置高风险偏好资产。
4.春节后房地产会在部分大型城市缓慢复苏,有可能会轮动到一些中西部城市。
2023的投资计划:
1.继续保持专注低风险投资的风格,寻找有价值锚高确定性的机会,重仓决胜。提高单笔下注质量,尽量争取做到不亏,胜率优先于赔率。
2.留够生活费后,基本保持满仓权益的状态,债(含可转债和信用债),股,基三个品种仓位逐渐调整,并稳定在6:3.5:0.5的配比。
3.每个月争取尝试一次重组股票的投资,近期准备参与众兴菌业可能的并购重组。
4.在低频量化方面要多思考多动手。量化的好处在于增强策略自信和持仓定力,加速积累宝贵交易认知,避免感知情绪偏见。希望能够积累属于自己的策略池塘。
沐浴在2023年第一缕晨光中,阳康的我觉得自己应该感恩,有太多人没有机会见到2023年的日出。
沉舟侧畔千帆过,我们替一些人看到了翻篇后的世界。在投资的世界里,也要替他们活出更多精彩。
最后再立一个FLAG:
2023年,希望能把2022年的亏损赢回来,全年的收益率目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