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知与行之间有个大鸿沟 | 《这才是心理学》

这是《这才是心理学》读书偶感之2,感谢@龙隐堂主 吕老师领读。

听过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好象是一部电影的台词。当年很火,定是很多人的共鸣吧。

说实话,当年听这句话,感觉很扎心。

我们是在大大小小的道理中成长起来的,凡事都要讲一个”道理“,只要有道理的事,就是绝对正确的。

这句话却颠覆了”道理“的绝对立场:这些道理,并不能让我们过好人生。

于是,就想:为什么?

为什么道理并不能让我们过好人生?

这事儿有很多解释,普遍认同的解释是:知行合一很难。

知道,却做不到。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今天,藉着吕老师带领学习的科学思维,我想来说说知行合一这个大道理。

知为什么不能转变为行?

用科学的思维来解释,那就是:

知与行之间,隔着一个鸿沟:操作性定义。

科学是一个傻傻的直男。

他说:没有操作性定义的道理,没用!

可是我感觉很好啊。当我懂得知行合一的大道理时,我感到自己思想上成长了,我感到自己认知上进步了。

科学说:没有卵用!行为上没有改变,你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可是我在听过这些道理后,行为上也会有所变化,我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变化。

科学说:也没有卵用!短期行为改变,并不能影响一生。只有清晰的操作性定义,新的行为模式才能得以固化。

凭感觉是高成本的奢侈

比如:高抛低吸

永远的真理,股市赚钱的葵花宝典

股市里人人都懂的大道理,但依然逃不过七亏的宿命

啥叫高?啥叫低?

怎样抛?怎样吸?

科学直男直敲黑板:操作性定义在哪里?

没有。。。

这个代价是什么,股民们最懂。

最后,知行不合一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说法

一个人的知与行肯定是合一的。

因为我们的行为一定是我们全部”知“的整体呈现。

所以,根本就不存在“知行不合一”的问题。

之所以我们看到“知行不合一”的现象,那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知的一部分。

如果”知“是我们显性的”知“,那我们还有一个隐性的”知“:内隐模式。

显性的知+内隐的知,才构成知的全部

知行不合一,大体有两个原因:

一是显性的知与行不合一,这里面内隐知知在悄悄起反作用。

二是“知”有欠缺,我们的“知”还不足以改变我们的行为
发表时间 2023-01-28 13:17     最后修改时间 2023-01-28 13:18     来自四川

赞同来自: 微微妈妈 xiaosong 红牛Y

0

不怕更不悔

赞同来自:

知付诸行,是需要毅力,需要付出,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的,这个鸿沟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难以逾越的。
2023-01-29 19:13 来自江苏 引用
0

白湖水

赞同来自:

@小散悠到赚
我把老兄的意思结合一下,您看对不对?请斧正:知+操作性定义 = 真知
斧正太过了,认同!
2023-01-29 17:43 来自广东 引用
0

小散悠到赚 - 关键词:投资+读书+文博+旅游 座佑铭:认认真真地老去 公众号:游在书房

赞同来自:

@白湖水
我的理解:真知行不难。
比如说投资,我也曾经在技术分析和博弈的迷宫中浪费了10年的时间。当认识到技术分析是股票的表象,博弈是互掏口袋的游戏。我就放弃了它们。从此皈依价值投资。
行难说明还没有真知!我为什么放弃博弈,因为我自认为无论是智力,还是手疾眼快,都对大众没有优势,凭什么从别人的口袋掏钱?保住自己的口袋不被掏就谢天谢地了!
知易行难可能是从克服懒惰的角度说的。比如说:适度运动,不睡懒觉,控制烟...
我把老兄的意思结合一下,您看对不对?请斧正:

知+操作性定义 = 真知
2023-01-29 16:31 来自四川 引用
0

白湖水

赞同来自:

我的理解:真知行不难。

比如说投资,我也曾经在技术分析和博弈的迷宫中浪费了10年的时间。当认识到技术分析是股票的表象,博弈是互掏口袋的游戏。我就放弃了它们。从此皈依价值投资。

行难说明还没有真知!我为什么放弃博弈,因为我自认为无论是智力,还是手疾眼快,都对大众没有优势,凭什么从别人的口袋掏钱?保住自己的口袋不被掏就谢天谢地了!

知易行难可能是从克服懒惰的角度说的。比如说:适度运动,不睡懒觉,控制烟酒等,道理都知道,执行起来就困难,因为要克服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好逸恶劳的。
2023-01-29 08:57 来自广东 引用
0

suliang

赞同来自:

推荐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
2023-01-28 19:34 来自上海 引用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小散悠到赚
小散悠到赚

关键词:投资+读书+文博+旅游 座佑铭:认认真真地老去 公众号:游在书房

问题状态

  • 最新活动: 2023-01-29 19:13
  • 浏览: 1848
  • 关注: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