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这才是心理学》读书偶感之2,感谢@龙隐堂主 吕老师领读。
听过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好象是一部电影的台词。当年很火,定是很多人的共鸣吧。
说实话,当年听这句话,感觉很扎心。
我们是在大大小小的道理中成长起来的,凡事都要讲一个”道理“,只要有道理的事,就是绝对正确的。
这句话却颠覆了”道理“的绝对立场:这些道理,并不能让我们过好人生。
于是,就想:为什么?
知道,却做不到。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今天,藉着吕老师带领学习的科学思维,我想来说说知行合一这个大道理。
知与行之间,隔着一个鸿沟:操作性定义。
科学是一个傻傻的直男。
他说:没有操作性定义的道理,没用!
可是我感觉很好啊。当我懂得知行合一的大道理时,我感到自己思想上成长了,我感到自己认知上进步了。
科学说:没有卵用!行为上没有改变,你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可是我在听过这些道理后,行为上也会有所变化,我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变化。
科学说:也没有卵用!短期行为改变,并不能影响一生。只有清晰的操作性定义,新的行为模式才能得以固化。
永远的真理,股市赚钱的葵花宝典
股市里人人都懂的大道理,但依然逃不过七亏的宿命
啥叫高?啥叫低?
怎样抛?怎样吸?
科学直男直敲黑板:操作性定义在哪里?
没有。。。
这个代价是什么,股民们最懂。
因为我们的行为一定是我们全部”知“的整体呈现。
所以,根本就不存在“知行不合一”的问题。
之所以我们看到“知行不合一”的现象,那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知的一部分。
如果”知“是我们显性的”知“,那我们还有一个隐性的”知“:内隐模式。
显性的知+内隐的知,才构成知的全部
知行不合一,大体有两个原因:
一是显性的知与行不合一,这里面内隐知知在悄悄起反作用。
二是“知”有欠缺,我们的“知”还不足以改变我们的行为
听过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好象是一部电影的台词。当年很火,定是很多人的共鸣吧。
说实话,当年听这句话,感觉很扎心。
我们是在大大小小的道理中成长起来的,凡事都要讲一个”道理“,只要有道理的事,就是绝对正确的。
这句话却颠覆了”道理“的绝对立场:这些道理,并不能让我们过好人生。
于是,就想:为什么?
为什么道理并不能让我们过好人生?
这事儿有很多解释,普遍认同的解释是:知行合一很难。知道,却做不到。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今天,藉着吕老师带领学习的科学思维,我想来说说知行合一这个大道理。
知为什么不能转变为行?
用科学的思维来解释,那就是:知与行之间,隔着一个鸿沟:操作性定义。
科学是一个傻傻的直男。
他说:没有操作性定义的道理,没用!
可是我感觉很好啊。当我懂得知行合一的大道理时,我感到自己思想上成长了,我感到自己认知上进步了。
科学说:没有卵用!行为上没有改变,你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可是我在听过这些道理后,行为上也会有所变化,我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变化。
科学说:也没有卵用!短期行为改变,并不能影响一生。只有清晰的操作性定义,新的行为模式才能得以固化。
凭感觉是高成本的奢侈
比如:高抛低吸永远的真理,股市赚钱的葵花宝典
股市里人人都懂的大道理,但依然逃不过七亏的宿命
啥叫高?啥叫低?
怎样抛?怎样吸?
科学直男直敲黑板:操作性定义在哪里?
没有。。。
这个代价是什么,股民们最懂。
最后,知行不合一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说法
一个人的知与行肯定是合一的。因为我们的行为一定是我们全部”知“的整体呈现。
所以,根本就不存在“知行不合一”的问题。
之所以我们看到“知行不合一”的现象,那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知的一部分。
如果”知“是我们显性的”知“,那我们还有一个隐性的”知“:内隐模式。
显性的知+内隐的知,才构成知的全部
知行不合一,大体有两个原因:
一是显性的知与行不合一,这里面内隐知知在悄悄起反作用。
二是“知”有欠缺,我们的“知”还不足以改变我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