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是这样吗?
卡叔搜了一下相关信息,巴菲特个人资产的第一个一百万美元是在1962年元月,这一年31岁的巴菲特成了百万富翁。
紧接着,卡叔又搜到一组数据,巴菲特1957-1969这13年年均复合收益率是23.2%。
从这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巴菲特在他拥有人生第一个一百万美元的前前后后那些年份,并不能轻松的取得年化50%以上的收益率。
所以巴菲特老爷子吹牛了吗?
其实并没有,因为说出100万美元50%以上收益率的时候,巴菲特已经快70岁了。
卡叔认为,拥有70岁的巴菲特的认知和能力的他,如果只有100万美元的本金,是非常容易实现50%以上收益率的。而在当年,年轻的巴菲特虽然天赋异禀,但依然不容易轻松取得这样的成绩,因为经验值没有攒够的他,还不能够完成升级。
我们取得优异投资成绩的关键并不是靠运气,更多的时候,它来自投资知识的降维打击,超前的知识储备,更高更广的视角。
分级基金结束时的最后几个月,卡叔拉着一些朋友开全家户去做套利,那几个月时间最终每个人差不多盈利了5万块。差不多的收益对每个人的影响却是不同的,因为这份收益对我的资金占比已经不高了,单品种单帐号单日限购500元的金额,让我的钱没法最大限度的参与。
但是对于一些资金量小的朋友,却是一笔大收益。最开心的一个朋友,自有的资金只有十几万,他借了一笔钱,用买货币基金的方式达到开通了分级基金的门槛资金30万元,然后一边申购一边循环开通全家人的账号,那个周期虽然不长,但是收获的年化收益率百分之好几百,可以说相当的惊人。
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这笔成功的投资,最关键并不是分级基金溢价的存在,而是因为我的存在。
但我在和他们资金量相同的时期,同样没有接触过分级基金、不会套利,不知道加挂多户,也不会尝试着写脚本自动申购拆分去增加效率。等我熟练的把这一切掌握时,这些可以让当初的我资金飞跃的技能,已经对我影响有限了。
我遇到过投资水平一般的投资者,其实都有一个通病,就是空有一颗想赚大钱的心,但是有用的知识十分贫乏,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学,和谁学,反而容易被夸夸其谈不负责任的韭菜言论误导。最后在“我和你打包票,这股票一定涨的”言论诱导下,把一些垃圾股票,越买越多越套越深。
我最近几年的投资收益率还不错,所以被人误解,是天生的投资者,但是卡叔实际上是一个有些投资年头的投资者,初入市的那几年,卡叔也一直没有超额收益,在战胜银行理财收益的道路上摸爬滚打了好多年。
想当然的去分析,信息来源无非是财经网站上一惊一乍的新闻,用崇拜的心情去琢磨那些文章的内容,可实际上,这些文章作者很多就是一知半解的小白。那些文章在他们只是一个单纯的活而已。
卡叔总结了一些我认为有用的学习方式推荐给大家:
第一:打牢基础知识
很多投资者入门的方式就是想着抄作业,要发财代码,其实对于小白投资者,除非手把手的教,否则抄作业也是不容易的,你不知道买多少,为什么买,不知道在哪里买,也不知道在哪里卖,更不知道为什么要卖。
市场策略千变万化,但一切的变化都是在基本规则上的衍生,迷信时效性很强的市场策略远不如打牢基础知识重要。
以卡叔偏好的转债而言,完整有体系去学习转债的相关条款,去研读最新的规则、文件对投资的帮助是最大的。
第二:选择有价值的书
卡叔以前和一个编辑聊天,他说他出了好几本金融的书,让那时候还在小白阶段的卡叔钦佩不已,多年后,他知道我投资做的还行,便问我:“我想找个时间去开个户,哪个券商比较好。”
我当时就晕了,我说你不是出了好多本投资理财的书吗?
他说:“我就是东拼西凑的文章呀,我也不懂呀,书名好,标题吓人,读者愿意买就行呀。”
所以,我认为投资者千万不可以乱读书,因为很多书从诞生起,目的就不是教大家理财,而是单纯的为了卖书。
选择有口碑、有实战经验,有投资胜率的作者写的书,去阅读有强逻辑的投资案例,有细致分析和推演过程文章,其实对我们是最有用的。
至于那些只讲宏观、讲大咖轶事、讲年代久远的投资理念的书,你们听了之后只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但是对实际操作的意义可能并不是那么大。
第三:论坛刷帖
投资者论坛的文章很多是非常有价值的,虽然部分投资者写作经验不足,表达能力欠缺,但是他们的经验分享,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去学习,他们的文章,比实体图书有更强的时效性和实操意义。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文章里很多内容看不懂,千万不要随便跳过,好好的研究一下,提升就是这样来的。
尤其要注意那些比你超前一个资金量的投资者分享的投资逻辑,他们的投资方式比超大资金对你更有借鉴意义。
对于资金量并不大的投资者还要注意,去挖掘类似基金套利、分级、打新这样制度性红利的机会。它们能引爆你的收益率。
第四:小资金试错
没什么比亏一点钱得到的经验更有用,看到喜欢的标的,不要等待,直接小资金去尝试,这种让人手心冒汗的体验所得到的经验值,会让我们飞速升级。这些肉痛的经历,在未来发挥效益是巨大的。
第五:拥抱值得拥抱的学习对象
有个几乎年年亏钱的朋友来请教我投资,我说你要多学习知识,他说他学了,天天和朋友们一起讨论和研究股票。
我问:“他们盈利了吗?”
他自豪的说:“都亏着呢,我算亏的最小的。”
我差点把嘴巴里面的一口水喷了出来。
我说:“你和一群韭菜研究啥股票。这样能不亏吗?你要重点关注一些具备睿智、善良、帅气、谦虚、厚道、博爱、文笔好、人品佳包含但不仅限于以上优点的投资者分享的知识才对是不是。”
他左顾右盼,他说:“这样的人,哪里找?哪里找?哪里找?”
我说:“你走。”
巴菲特在大学里的演讲,意思是很明确的,说他自己1950年代获得了50%收益率,而非穿越回去。。不是崔牛,是真的啦!巴老说的是学了价投以后的10年,57年前他是自已在投资,没有记录,但从资金总量可以算出来!
只不过他的这个时间不是1957-1969,而是在他创立合伙基金以前开始起算。1950起算10年,自称平均回报50%。
可是也如楼主所说,当他的业绩公开可查后,他并没有实现。
即使他的合伙基金财产在100W美元以下。。
所以应该大胆的得出他在吹牛,又或者是有隐藏条件。
例如仅对个人资产有效,对管理合伙资产...
赞同来自: 闪泰来 、xineric 、gaokui16816888 、带你看海 、happysam2018 、更多 »
睿智、善良、帅气、谦虚、厚道、博爱的卡叔:能不能再推荐一些具体较为详细的书籍?你的帖子和视频我正在逐篇看基础类的书籍就是海大定总和优美老师的《攻守》吧,比较符合当前的市场。
如果不是基础阶段,就在论坛里刷帖。
赞同来自: adon
不能同意----抱歉。看到没人赞这一条,我有些意外,层主点出了一个盲区,70岁的巴菲特知识和经验比30岁的巴菲特强多了,同样,他获取的信息比30岁的巴菲特也多得多。如果空有知识而没有信息,那么收益率也会打折扣。小散未必缺少知识,缺少的是被验证过有效的知识,和收集信息的渠道。
我看这句话,也想了想,然后,就忽略而过了。
虽然我非常敬佩巴菲特,很多事我甚至以他当成模板,然而,这句话真的“前提错误”。
我说一句我的理解。如果我每年花1亿5000万搜罗消息和生活,(其实现在的巴菲特开销应该不止这些----吃个饭都需要xxxx),给我100万做投资,我能挣50%,嗯,我也能。。。。
赞同来自: 带你看海 、gaokui16816888 、happysam2018 、矿石收音机 、紫水瓶更多 »
有以下几点跟卡神探讨;1. 在100万这个限制下,50%收益率实际上指的是单利,用复利就失去这个限制的意义了。2. 61-69年的这个收益率是巴菲特合伙基金的收益率,巴菲特61年就有100万资金了,合伙基金更多,再随着收益累计,后面几年基金总资产相对100万已远不是一个数量级了。3. 神奇的是,61-69这8年,巴菲特个人净资产从100万增长到2500万,复利刚好50%!这里面当然有基金提成再投...*。其实我说巴菲特也就是一个引子。。之前一个网友说投资降维打击。就像老玩家开小号去新服玩。所以水平高低确实很有讲究。
ylxwyj - 承认未知 & 用数据说话
赞同来自: 飘城 、陳説 、好奇心135 、可期可梦 、打新交朋友 、 、 、 、 、更多 »
说到小资金的优势,除了小卡举例的之外,我今天刚好比较了一下三姑的“退休养基”在众多基金中的表现。从2007年开始,也就只有华夏大盘精选比“退休养基”的收益更加高,比富国天惠还要高不少(退休养基是将近10倍的收益)。也就是说小散户即使是投基金,通过一些简单有效的收益增强策略也是能够做多不比优秀基金经理差,甚至更好的业绩的。而这些机会由于容量原因,大资金是进不来也不愿意做的,这也是小资金的优势吧。也不一定是大资金不愿意做,而且不能做 —— 条条框框的制度管着呢。
最简单的就是小市值股票,散户年化收益30%+没啥问题;但是对于机构来说,这些股票完全无法通过他们核心选股池的筛选标准。
其他类似的还有,股票ST带帽了,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卖出,根本不看价格 —— 基金经理不想卖的话,有风控部门强制执行。
赞同来自: xineric 、wdwonderone 、好奇心135
请曝光一下哪位?好让我等避个坑不具体说了,没实盘却猛吹自己投资收益率高且在其他方面也厉害的,投资理论一套套的,自己去了解。发现有这些特征的老师,先提高警惕一般没错,因为这很可能是他在用语言对你进行初步PUA(基金的募资宣传是不是也很类似?基金经理绝大多数都是名校出身或历史收益率牛叉),如果你找他学艺他提出收费超过1000元,可确认是在割你韭菜,1000大元啊,能买很多本世界级投资大师的著作了。那些打算发私募的老师,更要小心了,公认的且我也比较认可的低风险风格老师发的私募,我犹豫一阵后都放弃了。一是不信任他们(他们又不是我儿子不听话可以打PP),二是我的历史收益率与众多基金产品相比还算不错(但不代表将来)。
投资这事,主要靠自己,没有捷径,即使有巴菲特这样的大师,你20年前也未必会选中他。
赞同来自: 点点滴滴老司机 、出来玩玩 、波风水门 、xineric 、六毛 、更多 »
1. 在100万这个限制下,50%收益率实际上指的是单利,用复利就失去这个限制的意义了。
2. 61-69年的这个收益率是巴菲特合伙基金的收益率,巴菲特61年就有100万资金了,合伙基金更多,再随着收益累计,后面几年基金总资产相对100万已远不是一个数量级了。
3. 神奇的是,61-69这8年,巴菲特个人净资产从100万增长到2500万,复利刚好50%!这里面当然有基金提成再投资的收益,但这是复利,优劣抵消,这是一个有趣的巧合。
4. 单看61年,基金收益率45.9%,由于基金规模数倍于100万,我们可以合理假设那年总资金低于100万的话他可以获得50%的收益。
5. 从61年往前看,他并没有都获得50%的收益,但那时还不到30岁,可以认为还没达到他的正常水平;从61年往后看,资金量太大了,也没有参考意义。因此以61年为基准,100万,他是能获得50%的收益。
6. 考虑到说这话的时候已经是40年后,即使不考虑投资水平的增长,市场容量的增长也使得此时的100万比61年的100万能获得更高的收益,50%不在话下,以老巴的谦逊,能说出这个数字是有足够依据的。
赞同来自: xineric 、流沙少帅 、Syphurith 、好奇心135 、tongzhangji 、 、更多 »
你说的对,巴菲特的公开业绩达不到10年年化50%,即使是在资金体量很小的时候;详情可参见下面的图表。说到小资金的优势,除了小卡举例的之外,我今天刚好比较了一下三姑的“退休养基”在众多基金中的表现。
另外,对于巴菲特也不要“迷信”,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要关注他做了什么! —— 哈哈哈,毕竟在2020年初他可是信誓旦旦的说不会减仓航空股,结果2季度季报出来,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巴菲特作为资本家,最在意的还是利润,而不是名声、面子(赚钱嘛,不丢人!)。
最后,说一下小资金的高收益优势,是客观存在的。...
从2007年开始,也就只有华夏大盘精选比“退休养基”的收益更加高,比富国天惠还要高不少(退休养基是将近10倍的收益)。
也就是说小散户即使是投基金,通过一些简单有效的收益增强策略也是能够做多不比优秀基金经理差,甚至更好的业绩的。而这些机会由于容量原因,大资金是进不来也不愿意做的,这也是小资金的优势吧。
光靠翻译巴菲特的文章出书赚不到几个钱,要看他是否割韭菜。巴菲特的主要身家,也是靠发基金收管理费(或用别人的钱为自己赚钱)挣到的。至于网络大V(特能吹但没实盘),大多先搞收费群卖网课小割一把,想再多割一些只能通过发基金。以前一直困惑为什么有人在网络猛吹牛逼(现实中估计是谦谦君子否则情商低),后来进群被集思录某老师割了一把,才恍然大悟,特在此提醒网友注意分辨。请曝光一下哪位?好让我等避个坑
ylxwyj - 承认未知 & 用数据说话
赞同来自: tangle007 、钟爱一玉 、gaokui16816888 、六毛 、你猜再猜 、 、 、 、 、 、 、更多 »
巴菲特在大学里的演讲,意思是很明确的,说他自己1950年代获得了50%收益率,而非穿越回去。。你说的对,巴菲特的公开业绩达不到10年年化50%,即使是在资金体量很小的时候;详情可参见下面的图表。
只不过他的这个时间不是1957-1969,而是在他创立合伙基金以前开始起算。1950起算10年,自称平均回报50%。
可是也如楼主所说,当他的业绩公开可查后,他并没有实现。
即使他的合伙基金财产在100W美元以下。。
所以应该大胆的得出他在吹牛,又或者是有隐藏条件。
另外,对于巴菲特也不要“迷信”,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要关注他做了什么! —— 哈哈哈,毕竟在2020年初他可是信誓旦旦的说不会减仓航空股,结果2季度季报出来,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巴菲特作为资本家,最在意的还是利润,而不是名声、面子(赚钱嘛,不丢人!)。
最后,说一下小资金的高收益优势,是客观存在的。下图是我统计的1990-2016年的全球对冲基金的长期业绩,可以明显看出,除了CTA以外的策略,特大型对冲基金(HFRX,管理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上的)其业绩要显著低于对冲基金整体(HFRI);详情参见下图。
此外,我以前还按资金规模统计过全球对冲基金的业绩情况,整体看,管理规模在2500万美元左右、成立3年以内的对冲基金业绩最好,均值大概是15-25%(具体数字记不清了);当然,这里面要注意幸存者偏差的问题,但是,基于当时的数据资料,这部分的影响无法验证。
1962年的百万美金,相当于现在的上亿了吧。还是在31岁的时候取得的,放哪儿都是逆天的存在。比现在的那些几十岁了还靠翻译老巴的相关内容割韭菜的大V高了无数个数量级人家的手段,不一定是小散能做到的。人家能参与一级市场,我们可参与不了。
赞同来自: 带你看海 、杰夫司机 、happysam2018 、gaokui16816888
补充一下我上面的回帖。我发的那段英文是伯克希尔2001股东大会的问答,巴菲特回答一位股东的提问。见下图左05年在堪萨斯大学的讲话见下图右,但意思都是一样明确的,就是说他是说自己历史上做到了这一点,而非是假设。其实我写完就看到原文了,哈哈,懒得改内容了,以为你们都不会注意哈,果然还是网友们心细的。
1962年的百万美金,相当于现在的上亿了吧。还是在31岁的时候取得的,放哪儿都是逆天的存在。比现在的那些几十岁了还靠翻译老巴的相关内容割韭菜的大V高了无数个数量级光靠翻译巴菲特的文章出书赚不到几个钱,要看他是否割韭菜。巴菲特的主要身家,也是靠发基金收管理费(或用别人的钱为自己赚钱)挣到的。至于网络大V(特能吹但没实盘),大多先搞收费群卖网课小割一把,想再多割一些只能通过发基金。
以前一直困惑为什么有人在网络猛吹牛逼(现实中估计是谦谦君子否则情商低),后来进群被集思录某老师割了一把,才恍然大悟,特在此提醒网友注意分辨。
凡是自称证券投资收益率很高(年化15%以上,连续十五年以上)、知识渊博(包括但不限于证券投资领域)、名校出身(最低985硕士尤其清北)、职业生涯出色(担任过公司高管)、擅长智力游戏或竞技体育(至少拿过地市级冠军)、开发出了高效的投资策略(回测牛逼)、有著作书籍出版、品德高尚(爱做慈善,以助人渡人为乐,但挣钱不靠流血流汗流泪)。。。诸如此类,我建议他(她)公开实盘或模拟盘,否则,视其为哗众取宠或有...哈哈哈
赞同来自: 刃者 、seancai110 、xineric
霍华德说,要做到这一点,这个人要满足这几个条件:1,资金少但很聪明;2,时间非常多;3,眼光独到,能找到便宜货。结论是,巴菲特说的肯定能做到,不是说所有人都能做到。
巴菲特在大学里的演讲,意思是很明确的,说他自己1950年代获得了50%收益率,而非穿越回去。。可能是指单利,有100万美元,每年都可以赚50万美元,10年一共能赚到500万美元,这是可能的。连续10年复利50%,100万变成5000万,神仙也做不到(翔哥可以?)。当然现在的巴菲特可以,这名字就值50亿美元了
只不过他的这个时间不是1957-1969,而是在他创立合伙基金以前开始起算。1950起算10年,自称平均回报50%。
可是也如楼主所说,当他的业绩公开可查后,他并没有实现。
即使他的合伙基金财产在100W美元以下。。
所以应该大胆的得出他在吹牛,又或者是有隐藏条件。
例如仅对个人资产有效,对管理合伙资产...
我发的那段英文是伯克希尔2001股东大会的问答,巴菲特回答一位股东的提问。见下图左
05年在堪萨斯大学的讲话见下图右,但意思都是一样明确的,就是说他是说自己历史上做到了这一点,而非是假设。
赞同来自: 钟爱一玉 、djc354133 、sunpeak 、ylxwyj 、蓝河谷 、 、 、更多 »
只不过他的这个时间不是1957-1969,而是在他创立合伙基金以前开始起算。1950起算10年,自称平均回报50%。
可是也如楼主所说,当他的业绩公开可查后,他并没有实现。
即使他的合伙基金财产在100W美元以下。。
所以应该大胆的得出他在吹牛,又或者是有隐藏条件。
例如仅对个人资产有效,对管理合伙资产无效。
又或者在100W美元这个额度上说谎。
又或者他采用了灵活的,特殊的收益率计算方式。
又或者干脆他就是纯粹在吹牛,反正大伙看不到他1957前的业绩。。
WARREN BUFFETT: Well, I would use the approach that I think I’m using now of trying to search out businesses that — where I think they’re selling at the lowest price relative to the discounted cash they would produce in the future.
But if I were working with a small amount of money, the universe would be huge compared to the universe of possible ideas I work with now.
You mentioned that ’56 to ’69 was the best period. Actually, my best period was before that. It was from right after I met Ben Graham in 19 — early 1951 — but from the end of 1950 through the next 10 years, actually, returns averaged about 50 percent a year. And I think they were 37points better than the Dow per year, something like that. But that — I was working with a tiny,tiny, tiny amount of 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