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说这个净值0.0025的产品吧,它比较有代表性。我们是2018年投的,当年分级基金还在,市场上各种结构化的产品层出不穷,我们投的这个产品是个优先级,管理人是北京泛融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当时跟我们说这个产品做债券,我们在第三方平台一看净值,卧槽做的真牛逼。
那就聊一聊吧,对方理念都很正,逻辑能自洽,办公场所也正常,我们又查了查创始人背景。
卧槽,这崔树霖牛逼啊,人大博士,体制内和体制外都做到较高位置,做个私募不是杀鸡用牛刀了?!我们想着本身做债券风险就小,更何况我们投的还是优先级,妥妥的稳了,投!
2019年的时候正常付息,2020年的时候我们要赎回了,告知我们产品出了一点点问题,要晚一个月才能赎回,结果3年过去了,晚到了现在我们的钱也没拿回来。2022年的时候他们把净值从1.5调到了0.0025,是的你没看错。
总结下来就是一个字:骗。
首先净值是假的,早年三方平台当年比较乱,你传净值它就展示,这个净值当年它用摊余成本法来做估值,他说做债券的,不会觉得有问题。当然现在三方平台好一些了,数据来源会分等级,一定程度能分辨真假。
其次,跟我们说的都是假的,麻的什么做债券的,后来出事的第一时间我们去北京找他们面谈,才知道做的是股权投资,创始人出的劣后资金,募了几十倍的优先资金投了一家公司赌上市,结果失败了,而且跟那公司的创始人也闹掰了,当时签的回购协议对方也不认了。我们蒙了,不是做债券么,而且在中基协显示的也是证券类私募,怎么能募到钱投股权呢,麻痹的托管方渤海银行也不管,后来发生的一些事讲真的渤海银行很差劲的。崔树霖这比不就是上市了他自己的劣后赚几百上千倍,给优先付点利息,不上市就用优先的钱陪葬么。而且后来的种种迹象表明他自己的劣后资金可能也走出来了。
最后,私募的信息披露比较少,季报和年报只能在你投了之后才能看到,而且可以写的很简单,投资方向都可以不提。只要不想让你知道的,他都可以让你不知道,而你不知道真相之前,他看起来都是合理的。我们碰到的这些都是开局一张嘴,剩下全靠编。
目前这个事我们赢了仲裁,在强制执行阶段,但是他们早就掏空了公司,公司账上只有十几块钱了,下一步我们着手报案了。
说来惭愧,这只是我们踩过的一个雷,市场里的坑太多了,有一家上海做CTA的,拿着我们的钱在保壳。有一家做套利的,策略失效后才跟我们说。有一家上海做债券的,不给我们赎回后才告诉我们,投的债暴雷了。这里面有一些都是知名私募,管理规模几十亿。好在这些我们通过赎回或者是周旋都把钱要回来了,过程惊险刺激,有一种投P2P的感觉。
通过这么多蹂躏和教训,我们也有一些体会,在中国把钱交给别人投资,首先得考虑道德风险,什么技术啊系统啊,那都是后面的事,东吴基金当年债券暴雷时,自己的持仓先跑掉,然后下调估值让投资人买单,公募是要脸的,尚且如此,更不用说私募了。一扔大师当年说把自己的钱交给基金去管,就是把自己的老婆给别人睡,有一定道理的。目前中国在金融领域没有严刑峻法,且执法力度弱,道德风险更为突出,这些货色去美国试试,罚个侵家荡产,牢底坐穿。马云当年说中国没有金融系统,虽然说完蚂蚁金服的上市就黄了,但是他说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他为什么千辛万苦的搞支付宝,不就是大家都缺乏信任么,没有信任,谈什么信托责任,没有信托责任,谈什么金融系统,没有道德,搞金融不就是搞诈骗么。
基于此,私募产品里,什么场外的、没有报价的、能够操纵净值的、存在道德风险的统统不能投,只有场内的、有报价的、风险每天完全暴露的,才可以考虑。
几年前,我们的钱基本都收回来自己做了,也是按照这个思路,只做有品种优势或者是基于规则和制度的交易,目前还算顺利。
最后再强调一下,道德!道德!道德!这才是关键,自己要讲道德,同时要提防别人不讲道德。
无风之城 - CFA FRM
赞同来自: sdu2011 、maverickshao 、九头 、kakagoal 、chenuny更多 »
我不完全赞同这个观点,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说做债券,结果去投股权,这个不是诈骗是什么。。只不过躲在所谓私募契约背后,利用投资者对于合同条款的无知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现行法律很难认定而已。从实质重于形式的角度来看,楼主描述的就是诈骗行为。
不能赚钱的时候你跟我讲法律,亏钱的时候你跟我讲道德。
没有契约精神,市场经济就做不好。当初楼主签合同也是本着赚钱去的,亏钱是选择合伙公司不慎,尽调没有做好。
老百姓没有这种基本认知,国家设门槛让他们不要参与这种市场,我觉得这样就很好*
资管行业和普通商事是不同的,金融投资者已经被定义为“金融消费者”,投资者(尤其是自然人投资者)和管理人并不是平等的商事主体。
说投债券,结果投股权,至少可以类比店家卖假货,可以看看“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起刑点才多少金额,200万就可以判无期了。套了个私募基金的壳,就完全逍遥法外了?
- 是否自己投入了大部分家产在你买的产品里面(多个产品的一票否决)
2.管理费和业绩提成是否厚道。
至于策略每个人都有自己偏好,比如买云蒙私募也是认同高杠杆银行股,亏了也是自己选的,算不上被骗。
赞同来自: 口口夕口木 、newbison 、暗夜之狼 、nemesis 、画眉 、 、 、 、 、 、 、 、 、 、更多 »
一是你喜欢的大名鼎鼎的基金经理转行去的,这就相当于是看专家门诊,收费贵不少,感觉比普通门诊(公募)靠谱点。
二是私交好觉得靠谱的人做的人产品。私募姓“私”,私交好才能判断人靠不靠谱。
不要用投公募的眼光来看私募。有五年以上业绩曲线的可以参考,少于三年的意义不大。比方说上面讲的30度直线的净值曲线,现在还有很多债券产品拿着这个漂亮线在募钱,但业内人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至于学历履历什么的就更不值一提,草根出身没进体制内但水平高来做私募可以理解,体制内混迹多年没大成绩来做私募就不好说了。还有买基金不是买洗发水,品牌毫无意义。你今天买一瓶飘柔和去年买的基本没区别,但你今天买的东方港湾204号和去年买的153号完全不是一回事。
赞同来自: 画眉 、ToyJoy 、magicdevin 、明园 、钝刀出鞘 、 、 、 、更多 »
前两天刚在私募排排网上咨询了半夏的购买,能买的。这么个提法,投资人肯定剩不下多少,很难跑赢指数。
他们业绩报酬提取太狠,所以买的人不多。
他们的业绩提成提两段,0-20%以下部分提20%,20%以上部分再提40%,且是以季度年化收益率为计算点季度提取。
很离谱的提取方式,顿时就不考虑了。
亏了不赔,赢了就提,提成比例这么高,而且还是按照季度提。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大概是2010年左右,连续两年,详细介绍了他和私募基金的10年赌局。赌在10年的时间内,私募基金跑不过低成本的指数基金,赌金为50万美元。如果巴菲特赢了,他捐给家乡奥马哈的一个女子慈善基金会。
刚开始,没有人敢应战,后来有一个人应战了,应该是一个年龄不大的中年人。这个基金经理选择了5个FOF,结果在10年的时间内,一个清盘了,另外4个都大幅跑输指数。原因就是私募基金的费用太高了,一般都是2+20式的收费,FOF再加一层收费,损耗就更大了。
我以前看到过一个图,讲长期下来投资人和管理人的收益趋势:
赞同来自: jdtbgem 、djc354133 、口口夕口木 、格式不正确 、newbis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基金经理是1970年出生,2006年博士毕业的,毕业时已经36岁了,大概率不是全日制的。看一个人的简历首先要看本科毕业的学校、专业和年龄,其次再看最高学历取得的年龄。本科毕业于什么学校远比硕士、博士毕业的学校重要,因为高考成绩和智商的相关性应当是远大于最高学历和智商的相关性。没有提到这个基金经理什么专业,既然是经济学院,估计也经济类专业吧,我认为,投资需要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就这一点而已理工类专业远胜过文科类。后面的经历不值一提,因为和投资收益没有关系。投资收益取决于未来,而未来是充满不确定性,再牛的人,在未来面前都啥也不是。
即使有托管,怎样知道托管可不可靠,有这个能力,自然也能辨别私募是否可靠了。
监管其实也是也只是说说而已,怎样实施和实质性监管?要求私募每季度聘请会计所审计?
踩了这么多雷,你们自己更要检讨一下自己能投到这么多爆雷的私募,确实要反思下自己。私募和公募如果从两个群体来说,肯定受到监管更严格的公募更加规范,私募的情况则分化肯定更大。但两个群体里,卓越靠谱的基金终归都是少数,但并非挑不到。挑选基金的时候,往往都是诱惑太大,一些人性的弱点被人拿捏了而已。
赞同来自: jdtbgem 、蝶之梦 、skyblue777
赞同来自: 忆落 、gaokui16816888
两个字:明骗
三个字:套路骗
四个字:依法明骗
......................................
其实很多上市公司也基本相似...................
赞同来自: 鼠标1 、gaokui16816888 、xineric
这是玄学,不过投资不也是玄学吗。
赞同来自: jiandanno1 、zfengzheng 、大7终成 、钟爱一玉 、djc3541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我现在只投公募的行业指数基金,前两年试探性买了谢治宇、朱少醒各1万元,都在深度套牢中,远不如自己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