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赞同来自: ryanxzqn
@无风之城
要知道一件事,我们仅仅使用季报里头的前十持仓(一般占基金整体持仓百分之五十以下)就能够获得比较接近的估值信息(你要是拿到了完整的持仓,那么你的估值可以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六位了。)
基金公司给自己的基金提供实时估值是存在一些悖论的,确实不太合适。基金公司要使用了T-1等一切没有在公开平台公示过的数据进行估值,那么他就是违背了基金招募说明书里头的规定。
如果直接用实时持仓进行估值,肯定是很准的,和日终的估值差距非常小。但是这就涉及使用了非公开信息,而且存在被一些量化大牛反推出持仓的可能性,增加了持有人之间的不公平。事实上有些公司用的是T-1日的持仓进行实时估值,也面临一样的问题。
反过来说,基金公司不用实时持仓,而是用季报之类的去估值,肯定不准啊,那你基金公司明明有更准确的数据,睁...
要知道一件事,我们仅仅使用季报里头的前十持仓(一般占基金整体持仓百分之五十以下)就能够获得比较接近的估值信息(你要是拿到了完整的持仓,那么你的估值可以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六位了。)
1
赞同来自: ryanxzqn
我在微信看到理财通发的辟谣。好像没有要求下线估值这么一回事。
首先是根据法规的要求,基金公司对基金的操作一般只能是基金的业务相关人员进行,相应数据也就这些人和纪律风控部门有吧。一般年报季报或者临时公告等需要向外提交的信息,在《基金招募说明书》里面明确规定得在“指定平台予以公示”。。。。如果说基金公司在非季报的情况下,私自向外提供持仓,那就属于泄密行为,违背了基金的《招募说明书 》规定。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我自己关注了六七家基金公司的估值。并为遭遇哪家公司所有基金的估值偏差都接近的。一般来说每个具体基金的估值偏差或大或小。
法理上,基金估值只能是通过最近的一份季报里头的持仓信息来参考计算每天的波动。除了一些指数类型的基金可以根据公开的编制规则推测其近乎完整的持仓,使得估值尽可能接近真实,其他的估值越靠近,一般可以理解为基金经理比较不怎么操作换仓。
首先是根据法规的要求,基金公司对基金的操作一般只能是基金的业务相关人员进行,相应数据也就这些人和纪律风控部门有吧。一般年报季报或者临时公告等需要向外提交的信息,在《基金招募说明书》里面明确规定得在“指定平台予以公示”。。。。如果说基金公司在非季报的情况下,私自向外提供持仓,那就属于泄密行为,违背了基金的《招募说明书 》规定。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我自己关注了六七家基金公司的估值。并为遭遇哪家公司所有基金的估值偏差都接近的。一般来说每个具体基金的估值偏差或大或小。
法理上,基金估值只能是通过最近的一份季报里头的持仓信息来参考计算每天的波动。除了一些指数类型的基金可以根据公开的编制规则推测其近乎完整的持仓,使得估值尽可能接近真实,其他的估值越靠近,一般可以理解为基金经理比较不怎么操作换仓。
1
赞同来自: ajajaj
仔细看了报道,这次下线的实时估值是基金公司自己提供的,跟第三方平台根据季报持仓做的估值有着本质不同。
为了能让基民及时对净值走势有大概了解,一直以来主要的第三方平台都会提供基金净值估算功能。但这与本次下线的基金实时估值并不是一回事。
某公募基金内部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介绍,基金净值走势图一般指第三方平台根据基金季度公开持仓结合当天行情走势拟合而来,这和基金公司没有关系。但基金实时估值却需要基金公司提供数据,而且提供的是最新持仓数据,跟随盘面情况即时提供。
“这涉及两个重要问题。”该公募人士认为,第一,基金公司为第三方平台提供实时持仓数据,会提前透露基金持仓,涉及合规问题。“当天收盘后,基金公司内部运营部门会统计基金当天净值涨跌幅,但这些数据并没有经过托管行复核,是不能公开的。向第三方平台提供实时持仓,还会增加基金公司的工作量,基金公司本身并不太愿意做这个事情。”第二,实时估值即便和最终数据差异不大,但也会存在极端情况,例如在尾盘基金临时有大的申赎资金,最终净值就可能差异比较大,即所谓的“偷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