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的仓位上一贴报过了,就不更了。看着过去这些年的成绩单,对2024年的成绩有种莫名的乐观,难不成今年是吃饺子的一年?

如果一个股票的年线是这样的,你会不会觉得技术指标都整理到位,要开始涨了。:)
上面都是闲扯淡,不熟悉的朋友可以直接略过。
//////
大部分的资金都在A股,平时聊的大部分也都是。小的调仓大部分都会在帖子里吱一声,有时候会更在雪球的组合里,调整的比较多或者方向性的调仓我一般都会码长文。但也说了一般都会,不代表我一定会提前告知,毕竟这也就是个自说自话的东西,不存在什么权力和义务。
港股也有一些资金量,但多是一点情怀,不深研,基本都在腾讯上,亏盈都不在本文收益率的统计之列,但自己2023年就有找机会清掉的念想,集中精力在A股。但是400港币的时候因为特殊的原因没清完,那就拿着吧。
A股收益率的计算方法是按照2012年末的出资额作为本金来计算,2012年以后,没有再出/入金。场外资金算自有杠杆,亏盈都算作场内。
这个帖子,自己也不知道会坚持到那一天,大家随缘。
声明:本贴仅是个人思考片段的记录,不推荐任何人参考,本人买入/卖出的所有投资品种均蕴藏巨大风险,切勿模仿,若据此买卖,请后果自负。
思考的人生__2023(第4季)
思考的人生__2022(第3季)
思考的人生__2021(第2季)
思考的人生__2020(第1季)
去年底,弄了个公众号《研精 覃思 致远》,用于保存个人的文字,以免底稿都被删没了,也欢迎朋友关注。

楼主咋看理想和长城的对比,理想L6放量,20万以上的新能源SUV现在是特斯拉、理想和赛力斯三足鼎立,当然理想现在比长城还贵50%
@flushz
2024.07.01 长城6月产销
原创 flushz 研精 覃思 致远
公告大家可以自己查,我就不贴图了。
1、这里包含新款H6上市2周的数据,不知道预订的是不是都算在6月份的销量,还是按照交车时间来算销量,明天去4s店问问现车的情况。如果都算在6月的话,哈弗系列的销量肯定是很让人失望的,尤其是很多cc粉,应该是对新款H6寄予很高的期望。不过,这销量也很对得起发布会那群脑壳被门夹了的高管。
2、...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软泥爱打人 、lwhsq88 、一生水 、乐鱼之乐 、虾虾皮 、 、 、 、 、 、 、 、更多 »
原创 flushz 研精 覃思 致远
公告大家可以自己查,我就不贴图了。
1、这里包含新款H6上市2周的数据,不知道预订的是不是都算在6月份的销量,还是按照交车时间来算销量,明天去4s店问问现车的情况。如果都算在6月的话,哈弗系列的销量肯定是很让人失望的,尤其是很多cc粉,应该是对新款H6寄予很高的期望。不过,这销量也很对得起发布会那群脑壳被门夹了的高管。
2、坦克环比30%的销量非常亮眼。
3、Q1海外销售增速是79%,Q2放缓到51%,不过因为基数不同,绝对值的增量差别没那么大,Q1多卖4.1万辆,Q2多卖3.7万辆,其实只有10%的差距,能接受。
4、新H6叫好(车评尚好)不叫座(消费者认可度低),魏总是否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问题,尤其是在推广方面的策略。80多亿的销售费用不算低了,迪子虽然一年250亿销售费用看上去很多,但人家一年是300万辆的规模,折算一下差不多的。
5、长城眼下需要一款走量的车,H6如果不成,新款欧拉和其他系列更不要抱任何希望。
///
从利润的角度来说,不管是中报还是年报,都应该还行。但国内市场就这么败下来,还是有些问题的,毕竟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除非下半年在海外投入更大的物力和精力,另辟蹊径,但我觉得很难。
中报再见了。长城汽车(02333)
///
长江电力和中国神华今天双双又新高,有点感触。陪伴长电2年多,陪伴神华5年,也算是看淡了很多路人的嬉笑怒骂,包括当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利益披露:作者持有文中A/H股票多头仓位,未来72小时没有交易计划
声明:本贴仅是个人思考片段的记录,不推荐任何人参考,本人买入/卖出的所有投资品种均蕴藏巨大风险,切勿模仿,若据此买卖,请后果自负。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猪尾巴草77 、Luff123D 、UniqueLy 、hnhaiou 、明园 、 、 、 、 、 、 、 、 、 、 、更多 »
///
我被惊吓到了,这是大佬为了媒体效果刻意为之,还是真的不懂?从粉丝数量上来说,这可是绝对的顶部大V。
动态PE=股价/(Q1业绩X4)???
我弱弱的问了下Kimi, O(∩_∩)O
哦,原来动态PE是用预测业绩做分母啊,学到了。但这超纲了,业绩怎么预测啊,太难了,还是用Q1业绩乘4吧,你看,交易软件上的动态PE就是Q1x4算出来的。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瀛幻想 、hnhaiou 、软泥爱打人 、火锅008 、Luff123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原创 flushz 研精 覃思 致远
不知不觉赛季就要过半,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时间的重要性,将逐渐超过账户中的数字。这也是我不喜欢总结,不喜欢过生日,不喜欢过年的原因。这玩意聊起来太伤感,打住,聊聊市场。
1、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宿命般的3000点。其实对于我这种风格的投资者,对指数是不敏感的,我只关心自己投资和关注的公司经营和变化,其他公司怎么样,其他投资者怎么样,和我没什么关系。即便是从交易的角度,我也不排斥,波动是超额收益的来源,不管是向上还是向下,或者从逻辑上来说,没有向下就没有向上,反过来也是成立的。
具体的,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尤其是这才过了区区4个月,大家还都记忆犹新。汇金3000点象征性的下场,2900-2750每天打卡上班,然后就是极端情绪短暂的宣泄之后,迅速回到2900以上。而现在又来到了2950,向下的空间还能有多大呢?
2、未来的2个月,是中报季,按逻辑和惯例,非重大经济拐点的年份,中报一般都没有什么大级别的行情,不管是向上还是向下,这也很符合当前的位置。因为不管是价值重估,还是预期转化,在一季报的时候,基本上就下了结论。今年中报超预期,或者经营趋势性拐点的行业和企业,少之又少,银行业有一季报定全年只说,其实也适用于其他的大部分非周期行业,周期性行业波动要稍微大一些。所以,向上的空间也非常有限。
3、刚才说的空间,指的是指数或者宏观,具体到公司,大概也是延续现有的趋势,不管是经营还是二级市场。聊聊持仓的几家公司。
朋友问的最多的是长江电力,毕竟股价在历史新高的位置,其实长电只是在逐步恢复自己的合理估值而已。这两年,从19元(前复权)涨到29,涨了50%,毛估,其中15%是定增压制后的恢复,15%是枯水年的错误定价(或者你非说是周期也可以),20%是这两年的成长。一个年均增长8%-10%的永续企业,给个20pe我觉得是合理的出价,然后估值受到市场无风险利率的影响上下波动。我自己算还没躺平吧,所以对心里的预期收益要求还是有点高。在合理估值的情况下,我不可能拿太多长电,所以还是原计划,市场慢慢涨,我慢慢减仓。
这周稍微加了一点太阳纸业和藏格矿业,这两个公司其实短期也看不到什么向上的动能。太阳是因为行业还在底部趴着,去产能不理想,而下游需求还是低迷,下半年也很难有大的改善,还是要熬周期。藏格是需要熬时间,等巨龙2期建设和投产逐渐明朗。目前公司的主营,氯化钾还不错,上半年稳中有升,碳酸锂就非常拉垮了,权当左右互搏,平滑经营了。藏格总体二季度比一季度会稍强一些,但未来可以支撑估值的还是要靠巨龙,所以只有慢慢等。那为啥要买一些呢?因为无风险利率放在这里,我个人的判断是市场很难出现便宜货,不贵就收一点点,权当提高风险偏好了。
其他几个持仓,仓位匹配预期,暂时不准备调整,如果长电涨的多,仓位降下来,可能会加一点荣盛石化,其他就没太多想法了。边走边看,市场虽然半死不活,但等一等,总还是不缺机会的。
4、最后说一段和自己无关的内容,为什么要说呢,因为这段时间在集思录的观察,说好听叫博弈说难听叫掏兜,这样的散户是真的多。经济减速,各行业各都会受到影响,而在一个行业内,不同的企业,受到的影响是不同的,从头部向下,依次增强。转换到人口中,也是一样,金字塔底部的普通人,对经济减速的感受是最深的。而普通股民,就是二级市场掏兜模式的主要参与者,是的,我无法婉转的表达,我的结论就是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A股掏兜模式会越来越难,在一个急剧减量的市场中互掏腰包,小资金想赢过大股东、大资金,这个难度太大了。我说的可能很多人不爱听,点到为止,不再赘述。
///
因为宏观减速,二级市场的机会变少了,预期收益下降,这些都是必然的,心有不甘也没有办法,只有去适应,骂娘除了搞坏自己的心态,显得自己其实很虚弱之外,一点用都没有。前几天写了点山鹰转债和正股的长文,这两天想想如果机会合适,可转债其实也可以买一点,权当打野的心态就好。而且似乎很多朋友爱看,那下半年抽空就去翻翻,有合适的就写点,大家一起参考、讨论。
///
2024年上半赛季收官的收益率是32%,差1%新高,还行。时隔4年(21年差0.2%),再次跑赢25.9%的年度目标。
大饼更一下。
利益披露:作者持有文中诸公司仓位,未来72小时或有交易计划
声明:本贴仅是个人思考片段的记录,不推荐任何人参考,本人买入/卖出的所有投资品种均蕴藏巨大风险,切勿模仿,若据此买卖,请后果自负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原花青素 、Luff123D 、乐鱼之乐 、翡谷 、等待等待牛市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最大的利空还是不便宜,你看茅台只要价格下来了,成交量就出来了。经济进入存量阶段,其实掏兜市场也是一样,存量生态更难些。红利市场稍好,低增量也算增量,加上汇金沉淀下来的部分,给二级市场价格提供了很大的支撑。中报我觉得不要抱有什么正向的期望,因为很多公司业绩都是负面的,就看当前的低位是否匹配,不匹配的话还会继续寻找业绩支撑。
对汇金也不用报太大期望,毕竟上一轮,破3000的时候只是象征性的下场,真正大把扫货是在2800以下,这和前几天看到该什么时间下水救溺水的人一样的道理,毕竟KPI只是救一救流动性,而不是要把整个A股市场给买回去。
宏观上下的空间都不太大,只能耐心的等待局部的机会,修身养性的时间。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Luff123D 、XIAOHULI92 、软泥爱打人 、乐鱼之乐 、noelhu 、 、 、 、更多 »
今天,可转债市场,换手率超过10%的有132家,一共532支可转债,约25%。
沪深京A股,换手率超过5%的有495家,一共4952支股票,约10%,
换手率超过10%的只有191家,约4%。
当然,正股市场肯定规模远大于可转债市场。
可转债的规则是T+0,
正股是T+1,当然诸如量化、大户,很多也有底仓可以日内。
///
可转债市场真的是流动性不好吗?还是掏兜集中营?
最近出现各种奇葩言论和古怪帖子,似乎就说得通了。
///
我猜,如果把这些换手率超高的一百多支可转债单独弄一个指数,未来的收益率一定也非常感人。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hnhaiou 、Luff123D 、肥壮啃苹果 、henze
正股怎么会有板呢?下调转股价导致增加那么多流通股,都是市场上股民承担。我个人的判断,想转股难于登天,至少047没啥可能,只有5个月了。
大股东除非脑子被门夹了,想退市,不然不可能下修到可以转股的程度。
正股每天正常的成交量不过小几千万,3.5亿还是一个比较大的增持金额。也就是现在市场里韭菜快被割绝户了,不然配合公司释放的各种利好,肯定会有资金来表演并收割的。互掏口袋的游戏,你不玩,我不玩,但还是很多心气很高的散户喜闻乐见的。
周五跌停板的位置成交量小2亿,今天大量回吐,都能稳在这么高的位置,还是非常认可大股东和公司拿出来的真金白银。
但这些其实都不重要,这两年山鹰投放了这么多产能,且不说能不能见到利润,好歹把经营现金流净额提起来把,不然拿什么去覆盖费用。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gaokui16816888 、kstef 、阳光下的生活 、henze 、人来人往777 、更多 »
山鹰又来了,早知道不写山鹰了,我自己又没有,兴趣也不大 。。。开盘山鹰转债开到14%多,正股连一个板都封不住,和我预期的差不多,看来主流资金的意见也比较统一。获利回吐之后再封板,不过只有小几千万的资金,后续进入这种面退边缘瑕疵公司正常的短线博弈阶段,各位大佬可以各显身手,我就不再跟踪啦。 :)
两件事。
1、2024 年 6 月 22 日,山鹰国际控股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接到福建泰盛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盛实业”)的通知,泰盛实业拟以不高于每张面值的价格购买公司在二级市场流通的“山鹰转债”持有至到期,预计使用资金总额不低于 2 亿元人民币。
2、回购用途:将股份用于转换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
回...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不知为不知也 、kolanta 、wangyang661 、乐鱼之乐 、大7终成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两件事。
1、2024 年 6 月 22 日,山鹰国际控股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接到福建泰盛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盛实业”)的通知,泰盛实业拟以不高于每张面值的价格购买公司在二级市场流通的“山鹰转债”持有至到期,预计使用资金总额不低于 2 亿元人民币。
2、回购用途:将股份用于转换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
回购规模: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人民币 3.5 亿元且不超过人民币 7 亿元
(均含本数)。
回购价格:不超过人民币 1.70 元/股(含本数)。
回购期限:自董事会审议通过本次回购股份方案之日起 6 个月内(2024年 6 月 23 日至 2024 年 12 月 23 日)。
///
简单说说。
接上文,这下出钱的人有了,大股东,金额暂时按2+3.5=5.5亿来看,这笔钱到谁的手里呢?相当于到了小股东或者债权人的手里。所以,这是实打实的利好无疑。
只不过大股东是二级市场的老油条,回购条款里少了一句,如果xx时间内回购的股票未能完成转股的用途,那么这些回购的股份会被注销。几个月内山鹰转债强赎或者转股的可能性并不大,不知道回购的股票公司准备怎么处理,这是2018年新增加的回购用途,类似的案例并不多。
另外,对于炒股的人来说,价投重质,趋势重势,公司回购这种事情也重要也不重要,所谓信董秘输一半,信董事长全输完。但是对于债券投资者来说,公司的态度就重要的多,如果大股东或者公司愿意掏钱,违约的风险就会大幅降低。我估计明天正股的反应远没有可转债的反应激烈,不过山鹰正股日均成交量只有几千万,公司如果3.5亿甚至更多真金白银投下来,中报前肯定是可以远离面退危险区了。短期无忧,但中长期市场还是那个称重机。
箱板纸行业,我觉得玖龙是准备卷死所有人,然后独占这个市场,当然,现在玖龙自己的财务负担也是非常重,但以前女首富的性格,大概率是一条道走到黑。这种经营上略显疯狂的风格,山鹰是积极跟进的,所以才能超过曾经的老二理文(理文的负债率相对低很多),但现在玖龙和山鹰能不能撑到最后,谁能撑到最后,只有时间才能揭晓答案了。

送佛送到西,发完这篇晚上山鹰的公告就跟着来了,再啰嗦几句。回购注销那个事23年五月就搞完了啊,公司现在拿出来当利好说,没啥意义
1、公司要下修2个可转债了,但也不是什么好消息,下修到底可能性太小,公司股价已经是面退边缘,不可能为了可转债债权人的利益凭空弄出来小几十亿的抛盘。如果是通过下修规避回售,那不用我说,虽然合法,但债权人的情绪失控是可以预期的。
2、高管拟增持230万元的可转债,周五两支转债的成交量是10.5亿,存量市值是30亿,面值40亿。且不说还没有增持...

白仇 - 我醉得恰到好处,能听懂你的故事,却不感到悲伤。
赞同来自: XIAOHULI92 、neverfailor 、adcj 、coding 、川军团龙文章 、更多 »
送佛送到西,发完这篇晚上山鹰的公告就跟着来了,再啰嗦几句。1、公司要下修2个可转债了,但也不是什么好消息,下修到底可能性太小,公司股价已经是面退边缘,不可能为了可转债债权人的利益凭空弄出来小几十亿的抛盘。如果是通过下修规避回售,那不用我说,虽然合法,但债权人的情绪失控是可以预期的。2、高管拟增持230万元的可转债,周五两支转债的成交量是10.5亿,存量市值是30亿,面值40亿。且不说还没有增持,...最讨厌你这样把问题说得明明白白的,让我少开心了周末一天半的时间。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瀛幻想 、乐鱼之乐 、moricatz888 、noelhu 、火锅00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2024.06.21 年报季闲聊(18)__赠送一篇__山鹰国际送佛送到西,发完这篇晚上山鹰的公告就跟着来了,再啰嗦几句。
原创 flushz 研精 覃思 致远
之前劝小姐姐不要在粪堆里刨食,其实有婉转的劝说,远离那80%资质一般,甚至是比较烂的公司的意思,自然也包括了很多所谓烂股好债的垃圾股可转债。
这两天可转债跌了不少,小姐姐又劝我在里面发掘些机会,我回答的原话是:“有这功夫我还不如研究研究长电今年能赚多少钱,热起来,市场大概能给炒到什么市值,我好撤...
1、公司要下修2个可转债了,但也不是什么好消息,下修到底可能性太小,公司股价已经是面退边缘,不可能为了可转债债权人的利益凭空弄出来小几十亿的抛盘。如果是通过下修规避回售,那不用我说,虽然合法,但债权人的情绪失控是可以预期的。
2、高管拟增持230万元的可转债,周五两支转债的成交量是10.5亿,存量市值是30亿,面值40亿。且不说还没有增持,只是拟增持,即便周一就下场,大概意思是我小杯,你们大瓶随意,一点点象征意义。
3、出售子公司的框架协议,首先这个签约的时点就很尴尬,跌停的当天,阴谋论的东西我就不展开说,大家随意。其次,是这个没有太多法律约束的框架协议。再次,转让价格是审计净资产和评估价格孰低,2023年报的净资产是22.5亿,即便是按照这个价格,公司能拿到的转让款是11.3亿。至于另外的20亿借款,这是子公司几十亿负债中的一部分,江东公司没有义务优先偿还给山鹰,除非转让协议中明确约定。另外这20亿,并不是凭空变出来的,本来就在原有山鹰国际的资产负债表中,就有明确的资产和负债与之对应,现在负债变成了现金,与之对应的资产也会减少,只能说加强了短期的流动性。
当然,即便这不是没有法律效应的框架协议,而是真是的收购协议。那这一切也还是非常遥远的事情,按照公告描述尽调、审计、评估、国资委的流程,这一套下来,我们2025年再见吧。
4、关于大股东的增持,4.15日大股东增持之后,为免于触发要约收购,1亿元的增持延期1年,但是截止目前大股东还没动手,可能是要留到真正恐慌的时候自救,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点。
5、唯一确定性的利好,就是注销2023年回购的1.45亿股票,增厚EPS 3.35%。
整体的印象,和前面我写的长文差不多。公司肯定也不想退市,更不想破产重整,但是你让大股东补贴债权人甚至小股东,不能说绝无可能,反正也是希望渺茫。喊点口号,出点空头支票的利好,万一市场情绪反转了,这危机就过去了,你好我好大家好。
但是,核心的问题,这一波为什么会杀下来?是大股东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吗?没有。是小股东太贪婪了吗?也没有。核心的问题大家逐渐意识到当前的经济形势不好,按照现有法律法规,公司经营不善的话,有退市风险,资不抵债,有破产无法偿债的风险。这些情绪会作用到二级市场的价格上,不管是股价还是债价。
又回到我啰嗦过很多次的那句话,当然我是说宏观经济的,这里也适用于山鹰。当前宏观经济的核心问题是:谁出钱?出多少钱?这笔钱给到谁手里?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瀛幻想 、sybil03 、乐鱼之乐 、三皮小子 、cod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原创 flushz 研精 覃思 致远
之前劝小姐姐不要在粪堆里刨食,其实有婉转的劝说,远离那80%资质一般,甚至是比较烂的公司的意思,自然也包括了很多所谓烂股好债的垃圾股可转债。
这两天可转债跌了不少,小姐姐又劝我在里面发掘些机会,我回答的原话是:“有这功夫我还不如研究研究长电今年能赚多少钱,热起来,市场大概能给炒到什么市值,我好撤退,不比转债赚的钱多?”
好吧,赠送一篇,解释一下我为啥对这些兴趣不大。随便整理了山鹰过去6年的数据,再多我也懒得看了。
1、山鹰过去6年是一直在扩张的,年均的资本开支超过30亿,而年均的净利润,只有9亿,其中2022年亏损23亿,即便是还原了商誉减值的-14亿,6年的年均净利润也只有11亿。为啥哐哐砸钱不见回报还继续砸,这里面的逻辑,投资者尤其是债券投资者应该是搞不明白的,我也不想展开说。反正实际情况就是不断的扩张,并没有带来对应的股东回报。甚至,连营业收入、经营现金流这些数据,也并没有得到该有的提升。
2、公司的有息负债一直很高,除了2018年,其他5年的有息负债一直在200亿以上,2023年底有息负债是245亿,财务费用11亿。其中短债150亿,年内到期的应付债券是25亿,其中就包括集思录人手一饼的山鹰转债24亿。账上的现金是42亿,其中非受限只有7亿,即便是年内部分保证金解除限制,现金短债比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范围。而公司的经营现金流净额,2024年最多也就是30亿这个规模,即便是部分银行贷款到期不还,过桥做续贷,这个现金流也是非常紧张的。
造纸行业2024年的行业景气度并不好,虽然无法预知下半年的情况,仅就上半年来说,整体行业景气度肯定是不如2023年下半年的,很可能到年底的时候,山鹰的毛利率会回到2022年的水平。
3、好在公司手头几个比较大的项目2023年陆陆续续都进入调试安装试生产的阶段,理论上今年的资本开支不大,计划中只有宿州山鹰项目预算是62.5亿比较大,目前没有官方披露,但应该是还没怎么投入,如果公司都面临退市甚至破产清算去了,那这笔钱就没必要花了吧。
一些琐碎的经营细节数据,比如各种票据应收款、资产和信用减值,存货情况、各种当期费用等。山鹰不是什么优秀的企业必然是有瑕疵,但一致性还比较好,以我的能力,是没有发现什么影响到企业存续的重大风险。
4、大家关注的焦点大概也不是这公司的发展,关注的核心无外乎山鹰转债和鹰19转债能不能转股,或者能不能还本。今天600567收盘是1.33,离面退也就30%。如果是讨论公司的价值,在我这里山鹰肯定是不值45亿的,但二级市场尤其是短期市场情绪那就很难说,上下波动个50%都是正常情况。如果山鹰面退了,那也别去想今年年底前或者25年年底前,还有没有转股的可能了。
大家可能重点关注的还是还本,虽然行业景气度是很差,但周期性行业,全行业亏损一段时间,退出一部分产能,景气度自然就会反弹。所以公司资金链断裂破产的可能性我觉得肯定是有,但你要说瓦楞纸箱板纸行业的TOP2山鹰都要完球,好像也没到那个份上。并且老大玖龙目前的情况好像也是不怎么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去翻翻老大玖龙和老三理文的财报。如果一个集中度接近50%的行业,头部3位大佬都撑不住的时候,行业景气度离反弹就不远了。
///
粗浅的结论,公司真不是什么好公司,行业也不是什么好行业,大股东的股权比例比较低,各种瑕疵我也懒得较真去追溯。就资产负债情况来看,公司没有太多的价值,但你要说公司很快就要破产清算,我觉得倒也不至于,除非公司有隐形的经营或者财务上的违法行为,这个可能性很小,因为公司过去6年的财报看上去还是有一定的一致性。
至于割肉还是买入还是观望,不同风险偏好和收益预期,会有不同的结论,大家自便。我自己就是聊胜于无,反正又不可能上仓位,买个一点点对总收益没啥帮助,还要耽误时间和精力。暴雷教主以前说过一句话我还是很认同,垃圾债就要有垃圾债的样子,没有垃圾债的价格(收益预期),不值得去折腾。
利益披露:作者未持有山鹰国际及相关可转债的仓位,未来48小时内没有交易计划。
声明:本贴仅是个人思考片段的记录,不推荐任何人参考,本人买入/卖出的所有投资品种均蕴藏巨大风险,切勿模仿,若据此买卖,请后果自负。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jadepan 、软泥爱打人 、塔塔桔 、乐鱼之乐 、gaokui16816888 、 、 、 、 、 、更多 »
前5个月CS75的销量是近10万台,但是5月份掉到了1万多台,不知道能从75这边抢多少客户过来。H6本月的量同比应该比较乐观,以长城的销售投入和能力,目测整个3季度H6的销量同比数据都应该很乐观。保持坦克系列现有的趋势以外,这个应该算是长城今年最大的利好了。(欧拉就这么一坨,我对欧拉新车没啥好预期,包括今年的新车)
港股的风格我还是不熟悉,随便市场怎么走吧。
03968有点意思,越来越强,不管是南下还是外资干的,反正已近登顶A/H溢价榜倒序的第一名,回头干出来个折价就更有趣了。
知道二季度中游制造业都苦逼,上游原料定价权不在国内,下游不振,但是估值下行的空间也是没有。虽然短期看不到任何大幅上行的驱动力,但我在想要不要加一点,毕竟分红季将至,目前全部持仓,静态的分红率是3.5%,动态稍高些但也不到4%,得给这些分红找个去处。

花了周末两天的时间,整理了茅台过去12年的年报数据,码了5000多字的长文。本来也发出来了,后来想想以及集思录的风格,要么白嫖不吱声,要么怼几句什么年轻人不喝白酒了,或者金融属性什么的,反正也是应者寥寥,一点价值都没有,想想又给删了。所谓佛度有缘人,想看的朋友可以去另外两个地方翻,我也没藏着掖着。哎呀,怎么说呢,文章挺有意义的,只是嘛,我觉得自己水平差,正在慢慢消化...然后呢,也不知道怎么说,我觉着如果说着自己也不认可的马屁话,既不符合我的性格,又不能真正帮到别人。如果说一些质疑的话嘛,我觉得很多国人都听不得这样的话,最关键的是我水平差,自己很多时候自己也不肯定...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jadepan 、软泥爱打人 、gaokui16816888 、明园
哈哈,我刚专门看了一下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费用化研发支出和资本化研发支出的区别,前者是研究性质的支出,后者是技术应用的支出,如果无法区分研究和应用,那就按研究来计算。我前面的回复,大概也婉转表达了这个意思。
有些研发支出可以明确是应用,比如采购了数字化的软件,可以用很多年,那当然是按照资本化支出去逐年摊销。而研发支出的大头,那些和业务关联度很高的研发支出,算到研发和应用,其实都说得过去,只不过是即时计算还是摊销计算的区别。
具体到茅台和长城...
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的企业,肯定财务上比较宽松,现金流充分,不差钱,更是高管团队性格的表现。
研发费用部分资本化的企业呢,可能资金还是相对紧张一些,但不绝对,和公司文化也有关系。
怎么处理,都是合理合法的财务制度,你可以去做推论,但别反推,反推很可能不成立。

赞同来自: 李小录2024 、flushz 、明园 、拒绝者 、solino 、 、更多 »
有些研发支出可以明确是应用,比如采购了数字化的软件,可以用很多年,那当然是按照资本化支出去逐年摊销。而研发支出的大头,那些和业务关联度很高的研发支出,算到研发和应用,其实都说得过去,只不过是即时计算还是摊销计算的区别。
具体到茅台和长城,茅台的研发支出占比太小了,在这里做文章没有意义。但长城的研发支出对利润影响还是挺大的,如果我是长城的财务总监,我也是希望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尽量对研发支出做摊销,至少让利润更平滑一些嘛。
当然,我觉得资本化比例低,说明公司有底气,但反过来,资本化比例高,不能说明公司不行,这点我认同
@flushz
最近阿茅热度起来了,想起来你说的这个。
让你难以想象的是,经常被中小投资者诟病的现金多到溢出的白富美,贵州茅台,
他的研发费用还时不时的弄出来个20%或者30%的资本化。
你会不会觉得茅台有做高利润的嫌疑? :)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ANNRY11 、雨狼枫悟 、乐鱼之乐 、宪伟 、二零20大吉大利 、 、 、 、 、 、 、 、 、 、 、更多 »
挺有趣的数据,也很经典,留个记录,未来回头看会更清楚。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Luff123D 、软泥爱打人 、wangyang661 、skyblue777 、子轩的Daddy更多 »
百元以下的洋河能不能入大佬法眼:)朋友,还在关注或者持有洋河吗?或者茅五泸?
上一次阿茅跌破250周周线,还是2014年,那一年我有几次挂单买阿茅,都没有成交,
当时应该是自己水平不够,不能深刻理解企业,进而不能理解市场的出价。
一转眼10年了,好快。
能见到前低附近,1450的话,买一丢丢做个纪念,好歹也关注了十几年,算是个不合格的茅粉吧。

赞同来自: 明园
做投资从某个角度来说,很像是男女朋友谈恋爱,ABCD4个女生,不可能有完美的,方方面面的优点和缺点并存,这时候需要一个综合的评价,结合个人性格的偏好,最终选择1个。赢家之中,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遥遥领先在很多时候是不存在的。即便是产品领先,销量领先,利润领先,还很可能存在一个估值落后的问题。任何产品,包括汽车,我不同意你说的好产品卖不出去的情况。现在是2024年了,很难出现产品竞争力(...产品力极强,销量一般不会差,但是产品力较强,销量怎么样就存在极大的不确定因素。汽车行业成本和销量息息相关,一款车卖100万辆和卖10万辆,价格底线差异很大。所以销量越高的车企利润越多,能够定的价格越低。销量越低的车企,价格就没有多大自由度。比亚迪这样的定价,仍然有利润,其他车企没有这样的销量,只能卖一辆亏一辆。销量也和后续维护费用相关,所以人们买车一般只买前十销量的车。至于小众市场,细分市场,和大众家用市场的逻辑是不太一样。现在的汽车行业仍然格局未定,长城汽车未来仍然不确定,但是三年了,没有见到长城汽车的卓越产品,目前仍然没有一个能打的车。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不找到问题,怎么解决问题。长城的股价我现在没有看,当年从7涨到30我是看了的,现在回头看,只能评价为炒作。魏总发布的长城汽车转型愿景和实际实现的差距很大。

最近也在看汽车,说下我的看法产品力“大众粗制滥造”、日系“薄皮”,这样的评价显然只看到了硬币的一面。日系车崛起,靠的就是石油危机,薄皮省油,打开了美国市场,进而拓展到全球的,薄皮有薄皮的坏处,也有好处。看重省油的用户,选日系车没毛病吧。回到长城,做了那么多年suv,而且曾经多年品类霸榜,最新的坦克销量,也说明了产品受欢迎。用长城严厉的企业文化,否定长城的创新,也否定了坦克的产品力,是不是有点缺乏...19年之前,大众和日系就是现在的样子,为什么那时候销量还可以?至于长城的文化,为什么魏总这么一个认真造车的人造的车得不到认可?为什么长城的年轻人不适应?我看汽车看了有三四年完整的经历了新能源的崛起过程,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收益,从17,18 年看到20年,这些问题我都有自己的认识,你也可以试试回答这些问题。

赞同来自: walkerdu 、乐鱼之乐 、好奇心135 、shoooliu
产品力
“大众粗制滥造”、日系“薄皮”,这样的评价显然只看到了硬币的一面。日系车崛起,靠的就是石油危机,薄皮省油,打开了美国市场,进而拓展到全球的,薄皮有薄皮的坏处,也有好处。看重省油的用户,选日系车没毛病吧。
回到长城,做了那么多年suv,而且曾经多年品类霸榜,最新的坦克销量,也说明了产品受欢迎。用长城严厉的企业文化,否定长城的创新,也否定了坦克的产品力,是不是有点缺乏事实和数据的支持了
成长性
说长城的业绩持续性很难预测,这个可能要看放在什么周期去预测,是1年,3年还是10年。如果按照企业文化做投资,我觉得可能按10年的周期衡量比较靠谱。但实际上,经营一个企业,企业文化重要也不重要,能活下来的企业才有资格谈企业文化,有大把企业是光讲企业文化,没有经营能力。
汽车的发展,在燃油车时代已经演绎了一遍,新能源车,我想也没有太多新故事。低端市场拼规模,拼成本,已经决出冠军了。中高端,不光看产品和技术,还需要品牌,小米和华为能迅速起量,就是因为带着原来的品牌和客户,才能在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培育品牌,少犯错误,多给用户惊喜,一点一点积累口碑,这是需要很多年的。等国内的品牌稳固了,还可以杀到海外去,这和拼价格的出海是两个概念。现在新能源车领域百花齐放,哪家有成长性,判断是很难的,而且,我们不要忽略了BBA和保时捷转型电动化,搭载鸿蒙系统,又是怎样一番竞争格局。
总而言之,大家都想寻找新能源车里的保时捷,这才是真正的成长。但是,当下时局,寻找细分市场里有竞争优势,并且可以通过业绩验证的企业,可能是更务实的做法。
@zhk1991
楼主,我看了你不少帖子,持仓有一些重叠的地方,受益你良多,这里我也冒昧谈一下我对汽车行业的理解哈。汽车行业是销量为王的行业,是品牌为王的行业,产品重要吗?没有那么重要。大众汽车多年粗制滥造,日系汽车多年薄皮,销量仍然很好,因为买车大家都看销量。销量好就证明车好,销量不好,就证明车不好,一般人都是盲从的。而汽车行业的换车周期比手机更久导致了品牌的洗牌难度。造好车卖出去不是一个简单的事。长城的车好不好...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软泥爱打人 、明园 、乐鱼之乐 、zhuzi51 、neverfailor 、 、 、 、 、 、 、 、更多 »
楼主,我看了你不少帖子,持仓有一些重叠的地方,受益你良多,这里我也冒昧谈一下我对汽车行业的理解哈。汽车行业是销量为王的行业,是品牌为王的行业,产品重要吗?没有那么重要。大众汽车多年粗制滥造,日系汽车多年薄皮,销量仍然很好,因为买车大家都看销量。销量好就证明车好,销量不好,就证明车不好,一般人都是盲从的。而汽车行业的换车周期比手机更久导致了品牌的洗牌难度。造好车卖出去不是一个简单的事。长城的车好不好...做投资从某个角度来说,很像是男女朋友谈恋爱,ABCD4个女生,不可能有完美的,方方面面的优点和缺点并存,这时候需要一个综合的评价,结合个人性格的偏好,最终选择1个。赢家之中,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遥遥领先在很多时候是不存在的。即便是产品领先,销量领先,利润领先,还很可能存在一个估值落后的问题。
任何产品,包括汽车,我不同意你说的好产品卖不出去的情况。现在是2024年了,很难出现产品竞争力(包括价格在内的各方面的性能)极强而销售不利的情况。这些年崛起的任何消费品,产品力不能说是最强,至少也是较强之一。产品力差,肯定不行,产品力强,也许是王者,也许是钻石,销售能好到什么程度倒是有不确定性。
因为大众和丰田是全球市场销售,且没有贸易壁垒,不方便比较。中资车企的市场都是相同的,按照市场交易出来的出价,目前比亚迪大幅领先,理想第二,市值第三的就是长城了,这是市场的主流观点,很明显你和市场有非常大的偏差,要么你错了,要么市场中的大部分资金错了。一款新车刚上市,0销量,就注定要被淘汰吗?因为按你的说法,是销量好才能证明车好不好,大家才能来盲从着继续买。
长城值不值得买是一回事,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决策,估值本就是个非常主观的东西,就像看女朋友。但我觉得我写不下去了。。。我觉得你或许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很多逻辑。

赞同来自: 乐鱼之乐 、丽丽的最爱 、shoooliu 、solino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明园 、指锚湾 、cxymj2 、jiandanno1 、塔塔桔 、更多 »
请教一下,咋看长城研发投入资本化率常年高于50%,有没有做高利润的嫌疑,比亚迪的会低很多每家的情况不一样,财务处理各有不同,只要数据没有大幅偏离均值且没有合理的解释,我个人都能接受。
当然,高比例资本化研发投入,相对于高比例费用化研发投入,肯定是后者的净利润含金量更高,财务纪律更审慎。不过由此推断主观动机,就没什么必要了。如果短期想做高利润,可以做手脚的地方很多,没必要只抓一个研发费用薅,还那么明显。很多时候,财务风格和高管风格是息息相关的,比亚迪高费用低资本化的风格,我觉得就很符合王总的性格,厉害的。
不管是研发费用资本化,还是其他各科目,这些明面上的数据,投资者大可以直接去还原,得出自己认可的净利润或者自由现金流,然后由此判断估值的贵贱。头部的上市公司不会主观的在这里投机取巧,因为骗不了谁。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明园 、温格粉丝 、塔塔桔 、肥壮啃苹果 、丢失的十年 、 、 、 、 、 、更多 »
1.作为国企的长安汽车在电动化阶段也没有掉队,虽然自动驾驶也的确是起了大早,赶了晚集。1、卖的多并不代表什么,卖的多可能是赚的多,也可能是亏的多。你可以自己算算长安自主的单车毛利。除了CS系列可能还可以勉强看一下,其他车型基本都是毛利率感人。
但是现在的产品力还不错,油车,其中,CS75系列累计销量在9.5万台左右;CS55系列累计销量在6.4万台左右;CS35累计销量超过4万台;逸动系列在7万台左右;长安Lumin累计销量在4.3万台上下;长安UNI-V累计销量超过5万台。电动车爆款有深蓝SL03,S07,启源05,07,1-5月,长安启源交付量5...
2、福特和马自达在1季度汽车销量排行的前100里,已经一款车都看不到了,意味着什么不用多说。这两个品牌在国内没有什么翻盘的可能。
3、合作、理论、可能,这些和投资都太遥远。千亿市值的公司不可能靠梦想支撑市值。
顺便说一下,除了豪华车型,月销万辆以下的就别说是什么爆款了。一季度,长安月销万辆以上有只有4个车型,CS75、lumin、逸动和UNI,除了75,其他3款都是走量的车,看不到什么回头钱的,今年业绩大幅负增长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我没详细跟踪,不敢乱说,但中报或者年报看到亏损,我也一点都不奇怪。

1、为啥要看?说来听听1.作为国企的长安汽车在电动化阶段也没有掉队,虽然自动驾驶也的确是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2、看些什么?说来听听
但是现在的产品力还不错,油车,其中,CS75系列累计销量在9.5万台左右;CS55系列累计销量在6.4万台左右;CS35累计销量超过4万台;逸动系列在7万台左右;长安Lumin累计销量在4.3万台上下;长安UNI-V累计销量超过5万台。电动车爆款有深蓝SL03,S07,启源05,07,1-5月,长安启源交付量5.78万辆,实现7个月累计破万辆;深蓝汽车交付6.72万辆,重磅车型G318将在6月上市;阿维塔交付2.43万辆。
2.现金流的确不太好,和福特和马自达亏完不知道是否会好转,和华为、宁德时代有合作,阿维塔。理论上还是有机会的。
3.B股的折价还是很不错的。
4. 和华为有合作零部件总公司,可能是一大增量。

solino - 每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
赞同来自: 明园 、好奇心135 、Kluer 、noelhu 、jadepan 、更多 »
索兄码了长文,对于特变电工我不专业,按常识回复些,供参考。感谢楼主的详尽回复,很有收获。
1、特变电工的电网业务,即变压器和电线电缆,这个业务在10年前的2014年,就做到了合计160亿的规模,10年翻倍的增速,也只是略微跑赢通胀,并且变压器和电线电缆业务是低毛利低净利的业务,按2023年的年报数据,这两个业务只能贡献42亿的毛利。低增速、低毛利、市场充分竞争、技术门槛不高,结合现有特变电工的体量,在我看来,这个业务很难如兄台...
没有翻更早的年报,不了解10年前电网业务已到过160亿规模,以此算确实增速很一般。前一段网上看到西门子的季报,初略看了下这个行业的基本情况。2015-2020电网投资收缩周期,2020年年报基数大致就是当时周期谷底。但自那以后,电网投资逐年递增,最近几年全球电网投资增速不减,一方面欧美电网长期投资不足,美国全国发电量从2020年的4.5万亿千瓦时降到去年的3.5万亿,反观国内10年前刚刚超过美国,如今已超9万亿千瓦时,美国的2.5倍多。且国内电网投资依旧保持增长,尤其新能源投资增长不低,国外则是投资不足的“补库存”需求增长。具体的不懂,肉眼感知这样的投资周期可能不短,而技术门槛和低毛利也算一种平衡。总体感受是,这块业务跟楼主所说接近,能保住基本盘的下限,以为新能源按归零算。至于是否是增量,靠运气。
煤炭资源,这块疆煤就是低价低成本,很稳定,前几年放量,目前基本稳定。传说中的1亿吨核定产能在最新年报里没有看到。也没看到发电的投资增量。目前就这样了,市场估值大致就按这块给的。
至于光伏硅料,海外市场不确定很大,国内的增长有保障,但产能过大,将来就靠供给侧改革兼并重组来优化,目前看到一点迹象。这块业务原本就放弃了,当彩票看。
另外,特变的净利润现金含量最近几年都很高,不清楚公司是如何做到的,可能高毛利的能煤炭行业都如此吧。低毛利的电工业务不容易,新能源内卷也不太行。
再次感谢楼主的指教。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李小录2024 、丢失的十年 、家和妈妈 、瀛幻想 、hantang0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假期闲来,在楼主帖子抛块砖,索兄码了长文,对于特变电工我不专业,按常识回复些,供参考。
关于特变电工,很久以前就知道这家公司但从没关注,一直以为是国企实际是民企,似乎疆蒙地区不少资源类民企。关注特变有两年左右时间,高位调整下来三分之一,但相比3年前依旧翻倍,比2020年至少也是3倍。
言归正传,一直以为特变的主业是变压器,实际上它有三大业务,变压器(及电缆),新能源(硅料),煤炭(及发电)。2023年三大业务营收体量接近,都是300亿左右的体量,此外控股...
1、特变电工的电网业务,即变压器和电线电缆,这个业务在10年前的2014年,就做到了合计160亿的规模,10年翻倍的增速,也只是略微跑赢通胀,并且变压器和电线电缆业务是低毛利低净利的业务,按2023年的年报数据,这两个业务只能贡献42亿的毛利。低增速、低毛利、市场充分竞争、技术门槛不高,结合现有特变电工的体量,在我看来,这个业务很难如兄台所期望,提供未来业绩的增量。
2、特变电的核心竞争力,是和鄂尔多斯类似的一种商业模式,即建立在低成本煤炭资源上的二次开发。特变电的二次开发是硅料,鄂尔多斯二次开发的PVC和硅铁。类似的企业其实还有一些,共性就是坐拥低成本的煤炭资源。按照其他几家硅料厂家的数据,硅料成本中约3成是能源成本,其他诸如硅粉、人工、折旧等差异性相对小,能源费用占比大且不同企业的差距也很大,就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特变电工在2022年的高光时刻,其实就是煤炭和硅料两个周期高点的戴维斯双击。
3、光伏行业我没有跟踪过,没有什么发言权。仅就硅料而言,在供求相对平衡的情况下,能源成本的下降,必然会导致硅料价格的下降,这是毋庸置疑的。当然供求关系会更大程度的影响终端的价格,刚好这两天光伏一哥隆基绿能正奔着反向10倍股一路狂奔,而其静态财报还没有充分暴露,下游如此,我觉得短期硅料行业应该还有的熬。
4、但不管硅料的毛利如何变化,以特变电工的资源禀赋,硅料大概率是不会亏损的。而2023年和今年,动力煤的价格是高位波动,所以煤炭/发电部分的净利润是比较稳定,这一块对企业的估值提供了较大支撑。变压器和电缆业务虽然没有什么增量,账面净利润也有限,但是以我对这个行业的了解(我没有细看特变电工的数据),这个业务可以提供超过账面净利润的自由现金流。
5、硅料行业未来的演变我不清楚,这一块就不乱说了。
///
综上,特变电工估值的估值基本上由三部分组成,变压器业务基本是一个固定的估值,变化不大,是公司估值的基数,但低毛利决定了这个业务也很难给到高估值。煤炭/发电业务的估值是一个区间,这个区间来源于对未来煤炭价格的预期,这个区间的下沿,加上变压器业务的估值,就是公司估值的下限。硅料业务可以从近6成的毛利率降至3成,甚至更低,体现了强烈的周期性和业绩弹性。这一块也应该有一个估值的下沿,但可能不同的朋友在这一块分歧会比较大,因为不确定性更强,3个加在一起就是公司估值的下限。
公司估值的上限,或者说未来的业绩弹性,基本来源于硅料业务,因为以当下的煤炭价格,煤炭/发电业务的业绩弹性是非常有限的。至于这个硅料业务的上限可以给到多少,我就给不了答案了,索兄可以和一些对新能源行业研究比较多的朋友探讨。另外,公司的一些情况,诸如公司治理、分红送配,其实也很重要,兄台可以多看看。
以这两年看很多周期行业的一点心得就是,虽然万物皆周期,一波波的循环往复,但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有些品种波的回来,有些,可能在我们有限的时间内,都只能波动向下了。投资周期股还是要多做功课,想明白再投,高收益下的高风险,在很多时候都被我们忽视了。

solino - 每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
赞同来自: 丢失的十年 、乘风南来 、学无止境180 、sdu2011 、好奇心135 、 、 、 、 、 、 、 、 、 、 、 、 、 、 、更多 »
关于特变电工,很久以前就知道这家公司但从没关注,一直以为是国企实际是民企,似乎疆蒙地区不少资源类民企。关注特变有两年左右时间,高位调整下来三分之一,但相比3年前依旧翻倍,比2020年至少也是3倍。
言归正传,一直以为特变的主业是变压器,实际上它有三大业务,变压器(及电缆),新能源(硅料),煤炭(及发电)。2023年三大业务营收体量接近,都是300亿左右的体量,此外控股的新疆众和(电子铝材),合并报表也有50多亿的营收。合计营收980亿,相比2020年的440亿,翻倍还多。
分项看,
新能源因光伏产业链内卷量增价降,30万吨多晶硅达产,单价从年初的近20万降到不到6万每吨,营收少了近2成,毛利降至32%。对比2020年年报,当初产量3.6万吨,年初单价不到6万,但全年均价上涨到8万多,2021-22业务蒸蒸日上。2023开始掉头向下,目前依旧在内卷的路上,这块业务短期在盈亏边缘,可以忽略。
煤炭发电业务保持平稳,目前煤炭核定产能7400万吨(主要三个煤矿4000万吨 3000万吨 400万吨),对比2020年量价都大幅提升,营收从54亿增长到180多亿,毛利稳定在46%左右。疆煤的特点就是成本低。发电业务体量较小增长也不大,营收近40亿,但毛利有50%,新集毛利22%在大部分煤电一体化企业中已算不错的。
最后说说主业,变压器及电缆等,2023年营收320亿,相比2020年的180亿增长近8成,毛利基本稳定,变压器15%多,电缆10%左右。2020年以来全球发电和电网投资进入一个较为长期的增长期,而未来几年会有更明显的需求增长。西门子的最新季报中营收指引未增长28%,其他各大国际同行都有强劲增长。
2023年的净利润107亿。新能源贡献的三分之一毛利在2024甚至未来几年归零计算,煤炭发电去年总计100多亿毛利这块业务估计变数不大,变压器(电缆等)的50多亿毛利或许还有较大的增长,其他七七八八还有2-30亿。按2024一季度扣费净利19.6亿,毛估估全年或有80亿的净利润。公司目前市值700多亿,仅按煤炭股看,估值马马虎虎。煤炭算“稳”,变压器算“增”,而新能源硅料就当将来的“变”。
看起来特变是个比较奇特的公司,集“稳增变”于一身,在当下的市场看估值有一点吸引力。但最近几年看年报少了,缺少对公司过去的了解,对公司未来的理解更欠缺。楼主若有兴趣,还请费时费力多指点。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hippohippo 、Luff123D 、肥壮啃苹果 、skyblue777 、塔塔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回顾过往炒股的十几年,除了极个别疯牛的时候,
还真是罕有一个舞台上,价值股和题材股一起热闹的时候,
当年有个说法,叫什么二八行情,或者是价值股负责稳住指数,题材股负责上涨。
再看看当下,长电每天一个历史新高,大概两个多礼拜了。(即便不是历史新高,其他走上升通道的价值股也是不少)
同时,近几个月,微盘股指数以20%的振幅,上上下下也都两波了,同时妖股满天飞,这开大小玩的也是不亦乐乎。
市场应该是分化了,传统喜欢博弈的散户有自己的场子,有明显新进的资金在推高部分算得过账的价值股,还有持续了一年多涌入港股的资金。像我这种原来蹲在价值股里的资金,要么逐渐卖出拿现金,要么卖出买其他,反正没什么可能去赌概念股和微盘。
无风险利率在持续的下降,资产荒,溢出的资金还是流入了一部分到二级市场来。当然,市场的水位虽然涨了些,但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大家平均分配了。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Luff123D 、瀛幻想 、塔塔桔 、乐鱼之乐 、 、 、 、 、 、 、 、 、 、 、 、更多 »
另外,01088最威武,没有之一。当然我没有,只能恭喜小姐姐 @Penny
这次捞02333,也算对自己过去对港股一些偏见的修正吧。港股在各方面,不管是监管、治理、纰漏、交易制度,交易费用,息税、资金流动性,等等等等,全方位落后于大A,只有做空手段完善比我们强。所以历史上我对港股是不待见的,加上粤式中文看不习惯。但是架不住人家绝对价格低啊,虽然没有直接的流通手段来平衡这个折价,但是标的公司的绝对价值在某一个时点,还是会自我实现的,只是不同的市场份额,最终价值修复的程度和我们A股不同罢了。
当然,价值和逻辑说得通,未来得以实现,那就赚钱。水平不济看错了,市场就会收走你的本金,这和什么样的市场没啥关系。不过,对手盘水平如果相对差一些,会多给你些逃生的机会,恩,我说的是大A。

赞同来自: hnhaiou 、肥壮啃苹果 、乐鱼之乐 、neverfailor 、猪尾巴草77 、 、 、更多 »
2024.05.22 年报季闲聊(17)长城汽车楼主写的这些分析文章我就能静心仔细的看下去,其他公开的券商研报之类的,我就扫两眼直接拉到最后。不懂这是啥心理哈。可能因为对楼主有信任,知道楼主是站在客观理性的角度来分析,而券商的研报么......很可能又想套我们小散吧(哈哈,我知道这是刻板印象)。
一季度的时候,整车出海是个热门的话题,因为出口数据,因为智能电车的出彩,一度群情激奋,后来就是雷布斯造车,SU7又把整车行业的情绪带上峰值,再往后,当大家直面整车行业销售端惨烈的竞争和价格战之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冷静了下来。挺好,冷清点好,至少可以安安静静的读财报了。
上一次投整车,是2013-2015那一轮周期,长安,印象中是300多亿拿到850...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夏日骑缘 、瀛幻想 、大7终成 、hippohippo 、jiandanno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一季度的时候,整车出海是个热门的话题,因为出口数据,因为智能电车的出彩,一度群情激奋,后来就是雷布斯造车,SU7又把整车行业的情绪带上峰值,再往后,当大家直面整车行业销售端惨烈的竞争和价格战之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冷静了下来。挺好,冷清点好,至少可以安安静静的读财报了。
上一次投整车,是2013-2015那一轮周期,长安,印象中是300多亿拿到850亿,但没想到没多久就破了千亿市值,当时主要靠长福,福克斯蒙迪欧翼搏翼虎,锐界好像在引进还没上市,走的时候长安自主已经接近盈利,走之后就不怎么关注整车了,偶尔看看广汽,后来偶然朋友提及长安B跌破了3港币,接近反向10倍股,过去看看还挺唏嘘。这一晃8年就过去了,再重头学习整车,这一次看的是长城汽车,2013-2023,11份财报,10个财年。
///
1、老魏的长城,在过去10个财年里,营业收入从568亿,扩张到1732亿,增长了205%,十年2倍,只看营收是个成长股,不错。但是毛利率在2017年大滑坡之后,就再也没上过20%(13-16年的年均毛利是26.5%),一方面体现出当年哈佛系列国产SUV的迅猛势头,一方面体现出当供求失衡时,价格战之下无完卵。净利润的高点是2016年,105亿,行业景气度低迷的17-21年,净利润都在50亿左右徘徊,2023年的70亿净利润,甚至还没有回到2013年82亿的程度。
2、公司的现金流很好,近十年的现金流净额是1280亿,远大于净利润的690亿。资本开支不算很大,但也适度进行扩张,十年里,从保定大本营+天津一期,扩展到保定+徐水,天津1/2期,重庆、泰州、平湖、日照、荆门、俄罗斯,共8个工厂,154万的设计产能,扩张了整整一倍。公司的扩张节奏算是比较平缓的,过去的前8年,在建工程保持在40亿左右波动,产能利用率基本保持在80%以上。近两年扩张力度有所加大,每年的资本开支都超过了160亿,对应的是日照、荆门和俄罗斯工厂的投建,以及未来徐水、上饶和零部件等新项目的产能。
3、公司的产品,可以分新能源/燃油两个品种,或者内销/出口两个口径。分别来看,燃油车的收入,过去十年增长了130%,远低于营收增速,原因是近7年燃油车增速只有32%,增量的主要来源是新能源车,从无到有,过去6年做到了428亿的规模,不含税。和燃油车的低增速类似,内销数据过去10年只有128%的增量,而出口规模在2023年已经达到531亿的规模,占到总营收的30%,是非常大的一个亮点。并且出口产品的毛利率26%,远高于内销产品15.5%的毛利率,这个数据意味着,2023年320亿的毛利润中,出口贡献了140亿,内销贡献了180亿,已经非常接近。考虑到出口高双位数的增速,这应该是近两年公司经营最核心的战略,没有之一。
4、之前也说了,自己很久没有关注整车行业了,印象里大概知道长城的电车品牌是欧拉,但是在2023年单品牌电车销售排行里,长城只有欧拉一个系列上榜,卖了不到8万辆,按13万的均价毛估,约100万的营收,还要扣除所得税,在没有更详细的功课之前,我只能盲猜剩下的300多亿电车是卖到海外去了。
并且,新能车在500亿规模之上车企,比亚迪特斯拉理想吉利,这4家加上受困于产能暂时300亿规模的塞力斯(华为),应该构成了新能车领跑的第一集团,其中比亚迪特斯拉的位置非常稳固,理想居中,吉利和塞力斯领先优势并不大。长城和蔚来小鹏广汽长安,也都是3/4/500亿这个区间的规模,未来能不能跑出来1/2家完成超越,也很难说。总的来说,长城在新能源车领域的情况,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但比我印象中要好很多。
5、汽车行业有个常见的词“爆款”,8年前,我把月销1.5万辆以上的车型归纳为爆款,不知道如今这个门槛要不要提升一些。之所以会爆,是因为汽车销售领域有着传染病一样的传播速度。2023年,长城新能车的增速是191%,出口增速是102%,2024年一季报不披露单项,但整体营收的增速是48%,所以我有理由相信2024年是长城高光的一年。因为对于整车企业来说,费用端是相对稳定的,成本端的折旧也是固定的,正常经营的情况下,成本端的人工和能源增幅也应小于营收的增幅,营收的增量会带来更高比例的毛利和净利。
时隔7年之后,我觉得长城的股东们,可以期待一下本财年再见到20%+的毛利率了,甚至也可以奢望一下8%-10%的净利润率。
///
当下,以A股计价,市场给长城的出价是2310亿人民币,以H股计价,市场的出价是1200亿港币,如果A/H分别计价,约是不足2000亿人民币。这玩意究竟该怎么算,我还真搞不太清楚。如果是按照A/H分别计价,大概是2000亿市值,现在已经5月末了,肯定要按2024年财年来衡量,不管是按照成长股估值,还是周期股估值,以我自己的毛估,2000亿感觉都算是便宜,即便有些偏差,到2025年的时候,肯定是便宜了,毕竟现有加新增产能还有些空间,2023年砸下去的83亿销售费用,多少也要见到一些水花把。
今天的作业,整块加碎片的时间,大概用了不到30个小时,仍然没有得出清晰的结论,3天里熬了2夜了,有点吃不消。要不,先买点?边买边做功课?
声明:本贴仅是个人思考片段的记录,不推荐任何人参考,本人买入/卖出的所有投资品种均蕴藏巨大风险,切勿模仿,若据此买卖,请后果自负

walkerdu
- 为着理想勇敢前进
赞同来自: 红星闪闪666 、hippohippo 、jiandanno1 、明园 、XIAOHULI92 、 、 、 、 、更多 »
看着中远海控(SH601919)今年的表现,想起2年前,到处都是教育别人周期股低pe要卖出的场景。我不懂航运,但总觉得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没有固定的公式可以套,不然也太简单了。然后这1年多,又有多少人在说中国神华(SH601088)也是周期股,煤价已经从高位下跌,还不赶快逃命,旗帜鲜明的看空煤炭。做投资真是得与时俱进,不断进化,不然就会是笑话。中远海控我有话说。今时不同往日,两年前该卖和现在该持有并不冲突。
中远海控是我第一大仓,曾经占我20%仓位,现在还有六七个点。我查了一下,我是21年2月开始买入的,21年上半年基本上都在加仓,一度获利颇丰。下半年海控10倍涨幅时我没有退出,运价一路下跌我仍然没有退出,虽有减仓,收益仍然巨幅回撤。从此之后我看到10倍8倍股一律远离,这种股票从高点起两年内都不宜买进。海控下跌两年后,运价也触底了,23年下半年应该才是重新入场的时机,今年我估计是要真的退出了。
神华这种慢慢涨就又不一样了,我虽然没有神华,倒也有不少煤炭股,希望神华大旗不倒,在煤炭上能多赚点钱。

看着中远海控(SH601919)今年的表现,想起2年前,到处都是教育别人周期股低pe要卖出的场景。我不懂航运,但总觉得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没有固定的公式可以套,不然也太简单了。然后这1年多,又有多少人在说中国神华(SH601088)也是周期股,煤价已经从高位下跌,还不赶快逃命,旗帜鲜明的看空煤炭。做投资真是得与时俱进,不断进化,不然就会是笑话。海控我很便宜的时候买了
然后涨了一倍做t卖飞了
再买的时候价格已经高了很多
这个价格是有业绩支撑的
还没有到癫狂的时候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站稳扶好 、hnhaiou 、瀛幻想 、菠菜咋样 、不啻微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原创 flushz 研精 覃思 致远
市场肉眼可见的热起来了,沪深300在年线以上晃悠了一周多,按照技术派的说法是不是叫站稳年线了?恒科或者恒生国企更不用说,流动性差的市场,一旦形成一致预期,波动不要太大,几千亿市值的公司,2个月翻倍轻轻松松,你说这算是成熟市场还是垃圾市场?
牛市熊市啥的,我既不擅长,也不关心,聊点自己观察到的。
1、这两周的地产链无疑是整条街最靓的仔,源于外网的一则消息,大概意思是政府会下场收购库存房产,用于租赁市场,综合现有试点城市的情况,向更大的范围铺开。这个消息是否属实,我自然是无从知晓,据之前的了解,一些试点城市是有这样的市场操作,典型的是郑州,细节大家可以自行了解。
政策是什么样的,不重要,不谈钱的政策对于沉疴已久的房地产问题没有任何意义。有用的政策,核心的问题就是谁出钱、出多少钱,这些钱给到了谁?
2、从这个链条上依次来说。出险房企,尤其是香港市场的几家,比如世贸、旭辉、正荣、花样年等等,甚至是准出险的万科H,都是弹性巨大的品种,因为之前市场直接对标破产清算给与估值,现在部分资产从清算拍卖的价值转回了至少地价+建安成本,这个预期差还是很大的,而且还会叠加二级市场炒作放大。但是对于A股的未出险房企,其实相关性并不高,因为市场本身也没有按照破产清算来给他们估值,即便是按政策周转出去占比很小的一部分库存,按照地价+建安成本,对经营的帮助不能说是凤毛麟角,也基本算是聊胜于无,二级市场的反应我理解只是短期的情绪波动,参与的意义不大,难以把握。
3、供应链上的企业,也要区别对待。比如住开产业链上,比如螺纹钢、水泥、玻璃,或有信心上的提振,商品跌多了弹一弹,但原有的趋势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行业性逆转之前,新开工和在建的数据都是冰冷的,只能耐心的等待行业产能出清,或是更耐心的等待若干年后新一轮的地产周期。非住开产业链当中的装饰装修,对于部分企业,倒是实际的利好消息。因为新房销售虽然低迷,但是2023年以来,二手房的成交数据逐季呈现良好的复苏态势,并且,在2024年一季度,第三产业的闭店及新开数据也创了新高,这些都是装修建材景气度上行的基础。当然,在这里不要去博弈乌鸡变凤凰,大量应收账款,减值风险大的业内企业,潜在的暴雷风险是一票否决的。要选那些财务稳健、资产干净的公司。好吧,我可以报出来其中的一家,就是让我懊恼不已的北新建材,中报的业绩肯定会在史上最佳一季度的基础上再创新高。(First Kill,几乎不买右侧,应该是我急需改进的一个弱点,这几年感受尤甚)
4、至于行业会不会因此反转,我觉得一点希望都没有。目前全国的库存是7.5亿平,一个省会城市才回购几十万平,对行业供求来说,差了数量级。并且回购的房产虽然是投入租赁市场,但依旧会间接的对二手乃至一手房产市场造成冲击。行业景气度重拾升势,在居民部门杠杆已高的情况下,只有在未来基数(即居民收入)提高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
5、这个政策最大的受益方,其实是DF政府。城投手里部分沉淀的资产得以盘活,并且自己只需要拿出20%,剩下的80%由国有银行出资。银行是出资的大老板,但也是受益方,首先由于贷款利息有2%的ZY贴息,还剩1%+的利息,租金肯定可以覆盖,所以这笔信贷本身就是算得过账的。其次DF政府或者城投的现金流转好,银行也是背后真正的主要受益方之一。
当然,市场进化的不要太快,很鸡贼,这种第二层次的逻辑,也很快就反应过来,完全不给机会,Doublo Kill ……
6、年报闲聊写了十几篇了,其中也挑出来几家新公司,加入了观察清单,比如中芯、南瑞、藏格、甚至中短期的荣晟等等。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逻辑,和不同的预期收益,但就眼下,共同的问题是市场上钱太多,都不便宜。买不到便宜货,不但降低了预期收益,市场波动还会带来糟糕的持仓体验(可能的浮亏),我只有无奈的选择再翻翻看、再等等,Triple Kill ……
///
至于持仓的几个公司(招商以外水电煤炭造纸炼化什么的),和当前主流情绪都没啥关系,按照行业或者企业当下的经营,各自在走自己的行情,涨跌我觉得是正常的表现。估值肯定谈不上贵,但也不是那种很吸引的便宜,在性价比更吸引的替代品种出现之前,安心的拿着。股市每个工作日都是如期开演,涨涨跌跌,好像很有激情的样子,但企业实际的生产,往往平淡而无趣,明天和今天并没有什么不同。
不知道下次聊市场或者调仓是什么时候了,更一下大饼吧。
声明:本贴仅是个人思考片段的记录,不推荐任何人参考,本人买入/卖出的所有投资品种均蕴藏巨大风险,切勿模仿,若据此买卖,请后果自负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yield 、真钱多 、丢失的十年 、sunpeak 、Kluer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哈哈,分众这种千亿级别的公司,很难产生预期差,但话题互相聊起来才有意思。我也抛砖引玉,老调重弹一下:赞同,就像我上面一句话带过的,这5%的息率还不是白给的,是要付出风险对价的。
1.大家如果只是听大人物怎么说,那可能不适合做投资者,更适合做吃瓜群众。比如说,阿里的战略错误是“把商户当客户,而不是以买家为本”,这种话观众当然爱听,但这是真相吗?在经济快速增长期,当然是有钱人的钱好赚,阿里推出天猫,就是做品牌商户+中高端客户;但现在时代变了,经济下行了,有钱人也没钱了,没法贡...
这个风险有一些是在明面上,比如周期的波动,即便是现在,也没人敢站出来说经济不会更差。一些是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比如现有竞争者,或者未来的可能出现新的竞争,毕竟资本会自发的进入高毛利高净利的行业。比如广告业内不同渠道间的竞争和迭代。甚至如楼上所说的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以及社会发展阶段带来的变化,等等等等。
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折价,很难去量化,对应多少估值是合理的,多少估值是安全的,各自为自己的赌本负责就好。
文末其实我隐晦的说了句,江的持股比例其实比较低了,阿里也会走,未来这个公司的经营战略是什么,会很大程度影响现有的估值。你上了一艘船,但却不确定船往哪里开,岂不是一件很搞笑的事情?另外楼上说的很对,不要看他说什么,看他做了什么。我常说的一句话,信董秘输一半,信老板全输完,其实并不完全是一句玩笑话。投资的决策还是要自己来,数据和信息需要自己去求证,谁说的都不重要。只不过很多人会选择性的相信或者不相信相关的信息,那就没办法了,人性如此。

赞同来自: 丢失的十年 、hnhaiou 、肥壮啃苹果 、IMWWD 、adcj 、 、 、 、 、 、 、 、 、 、 、 、 、更多 »
1.大家如果只是听大人物怎么说,那可能不适合做投资者,更适合做吃瓜群众。比如说,阿里的战略错误是“把商户当客户,而不是以买家为本”,这种话观众当然爱听,但这是真相吗?在经济快速增长期,当然是有钱人的钱好赚,阿里推出天猫,就是做品牌商户+中高端客户;但现在时代变了,经济下行了,有钱人也没钱了,没法贡献增量了,但之前下沉市场的需求还没被满足,有更大的空间可以挖。所以,时势造英雄,阿里不是不以买家为本,而是没有跟着时代潮流变化,同时满足中高端客户和下沉市场的需求。
2. 再说分众,我也同意,新的竞争者不太可能对分众造成威胁,更核心的是,分众的商业模式是否可以长期存在。为啥全世界,只有在中国行,在其他国家不行呢?除了中国人居住密度更高以外,我认为,更核心的因素是,我们对居住体验到要求不高,以及我们的传媒行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媒体价值=流量x客户接受度x单客户价值,作为一个业主,喜欢自己小区的电梯里有分众的广告嘛,尤其是视频广告?我不喜欢,只是我现在没有办法表达我的不喜欢。再举个类似的例子,之前大家经常拿线上的百度和线下的分众比,百度的竞价排名,之前还出了很恶心的魏则西事件,现在,随时互联网的发展,百度的搜索被各种各样的东西替代了。我不知道分众会不会没落,但我知道,我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目前是不喜欢但没办法的状态。再说媒体价值,梯媒的形式和内容,比效率不如直播带货,比内涵不如文娱体育节目。所以,分众的成长性,有目共睹的没有,不管江老板怎么吹品牌价值,梯媒都是媒体里比较low的形式。
3. 讲价值投资,最后当然要回归到现金流折现,看价格是否低于价值,低多少,这个我没有深入研究,但除非有啥突发事件把价格打下来,似乎也没有研究的必要吧......
@sdu2011
毛利率已经下降过一次了,和新潮打完。 短期内我认为不会再有挑战者了。毕竟这一次再挑战 会成功率更低难度更大。 阿里的例子我觉得不太恰当。阿里是犯了战略上的错误,把商户当客户,而不是以买家为本。 梯媒的核心是大量核心点位。阿里把用户丢了,分众对核心点位掌控的更多了。
关于广告市场空间的事情,我没具体的数据,不过这个话题在分众的讨论页下也是老生常谈了,效果广告和品牌广告是不同的市场,目前没有证...

赞同来自: XIAOHULI92
讲几个个人判断,江老板虽然有黑历史,但现在人品很好,觉悟很高,值得信任。梯媒利润率不错,竞争格局还好,但护城河有限。不过这个行业还是小,资本短期内没兴趣投,未来一级市场资本过剩了也不好讲。目前股价的估值吸引力不大。哈哈哈,“现在人品很好”

你有没有想过如此高的毛利率是否可以持续?规模和先发都具有微弱的护城河,但绝不是决定性的,竞争会逐渐侵蚀毛利空间。10年前阿里在互联网商业中的地位,用马云的话说是拿着望远镜都找不到对手,先发和规模优势至此,10年后却江河日下。分众当下的优势,比曾经的阿里,差了几个数量级了吧。并且楼宇广告并不是广告行业的全部,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楼宇广告还面临着传统媒体、户外、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告的竞争。如果分...讲几个个人判断,
江老板虽然有黑历史,但现在人品很好,觉悟很高,值得信任。
梯媒利润率不错,竞争格局还好,但护城河有限。不过这个行业还是小,资本短期内没兴趣投,未来一级市场资本过剩了也不好讲。
目前股价的估值吸引力不大。

赞同来自: iamkhan
你有没有想过如此高的毛利率是否可以持续?规模和先发都具有微弱的护城河,但绝不是决定性的,竞争会逐渐侵蚀毛利空间。10年前阿里在互联网商业中的地位,用马云的话说是拿着望远镜都找不到对手,先发和规模优势至此,10年后却江河日下。分众当下的优势,比曾经的阿里,差了几个数量级了吧。并且楼宇广告并不是广告行业的全部,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楼宇广告还面临着传统媒体、户外、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告的竞争。如果分...毛利率已经下降过一次了,和新潮打完。 短期内我认为不会再有挑战者了。毕竟这一次再挑战 会成功率更低难度更大。 阿里的例子我觉得不太恰当。阿里是犯了战略上的错误,把商户当客户,而不是以买家为本。 梯媒的核心是大量核心点位。阿里把用户丢了,分众对核心点位掌控的更多了。
关于广告市场空间的事情,我没具体的数据,不过这个话题在分众的讨论页下也是老生常谈了,效果广告和品牌广告是不同的市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品牌广告市场在萎缩。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aiplus 、XPEX 、Kluer 、jjmdh 、软泥爱打人 、 、 、 、 、 、 、 、 、 、 、 、 、更多 »
我是把分众当一个5%的带看涨期权的债券来看的. 毕竟可以涨价. 将来头部企业的广告投入跟上gdp增速问题不大吧. 这几年经济不好,先砍广告. 等形式好起来,广告投入就又回来了.你有没有想过如此高的毛利率是否可以持续?规模和先发都具有微弱的护城河,但绝不是决定性的,竞争会逐渐侵蚀毛利空间。10年前阿里在互联网商业中的地位,用马云的话说是拿着望远镜都找不到对手,先发和规模优势至此,10年后却江河日下。分众当下的优势,比曾经的阿里,差了几个数量级了吧。
并且楼宇广告并不是广告行业的全部,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楼宇广告还面临着传统媒体、户外、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告的竞争。如果分众是一个全赛道的综合化广告公司,并且可以取得类似于楼宇广告的行业地位,那你说他可以涨价,可以跟上GDP的增速,我是相信的。

赞同来自: jiandanno1 、好奇心135
2024.05.12 年报季闲聊(16)分众传媒我是把分众当一个5%的带看涨期权的债券来看的. 毕竟可以涨价. 将来头部企业的广告投入跟上gdp增速问题不大吧. 这几年经济不好,先砍广告. 等形式好起来,广告投入就又回来了.
原创 flushz 研精 覃思 致远
分众传媒小姐姐念叨有好几次了,2015年借壳七喜登陆A股,年报数据刚好10年,周末翻了翻,作为一个外行随便聊几句。
1、不得不说江总是一个独具慧眼的企业家,楼宇广告这个行当,实在是太好赚了,过去10年的年均毛利率是67.5%,且偏离值很小。如果去掉大举扩张叠加行业景气度低谷的2019年47.8%的单年数据,年...

赞同来自: gaokui16816888 、laplace 、阳光下的生活 、西王 、flushz更多 »
2024.05.12 年报季闲聊(16)分众传媒原创 flushz 研精 覃思 致远 分众传媒小姐姐念叨有好几次了,2015年借壳七喜登陆A股,年报数据刚好10年,周末翻了翻,作为一个外行随便聊几句。1、不得不说江总是一个独具慧眼的企业家,楼宇广告这个行当,实在是太好赚了,过去10年的年均毛利率是67.5%,且偏离值很小。如果去掉大举扩张叠加行业景气度低谷的2019年47.8%的单年数据,年均毛...分众在纳斯达克是因为关联交易吃过罚单的。
08年前后,江老板资本操作一大堆,黑历史多的很。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丢失的十年 、奔跑在圣西罗 、justice110 、XPEX 、光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原创 flushz 研精 覃思 致远
分众传媒小姐姐念叨有好几次了,2015年借壳七喜登陆A股,年报数据刚好10年,周末翻了翻,作为一个外行随便聊几句。
1、不得不说江总是一个独具慧眼的企业家,楼宇广告这个行当,实在是太好赚了,过去10年的年均毛利率是67.5%,且偏离值很小。如果去掉大举扩张叠加行业景气度低谷的2019年47.8%的单年数据,年均毛利率高达70%。公司费用控制也非常稳定,跟随行业景气度波动,基本稳定在毛利率的35%左右,费用的大头是销售费用,其中80%以上的销售费用都用在了业务推广上,对于一个高毛利市场化竞争的行业来说,我觉得是合情合理的。公司的管理费用同样跟随行业景气度波动,基本稳定在5亿左右。因为几乎没有资本开支,账上的现金及等价物逐年提高,至2023年末约88亿,租赁负债9.2亿以外,有息负债可以忽略不计。
2、很多看中分众的投资者,都是盯着分红来的,毕竟公司有能力分,似乎也有动力分(江总持股比例已经比较低了,但阿里应该有分红的诉求)。近3年分红比例非常高,分别是净利润的80%、217%和99%,如果刨掉这3年的数据,另外6年的年均分红比例是42%,并不算很高。但是公司在23年底公示的24-26年股东回报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不低于扣非净利润的80%进行现金分红。全体股东共同分享企业经营的成果,这里肯定是需要点赞的。按照现价,静态息率是4.98%,不算低,对于估值是很大的一个支撑。
3、很多事情都是双刃剑,高分红的背后,很可能就是企业成长性的缺失。23年分众营收是119亿,在过去的10年中,只能排到第7。2018年是公司营收最高光的年份,不过那一年也只做到了145亿。如果再回到当下互联网商业跑马圈地已经完成,降本增效的大背景,公司的未来是否还有成长,甚至跟随经济活动的波动而倒退,都是一个未知数。目前宽泛的消费品大行业,中短期整体的趋势,肯定是不乐观的,大河没水小河干的道理大家都懂。

4、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法律法规,还有巨大的文化差异,作为一个不能深刻了解和理解的外国人(我们)来说,其实不容易接受,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异国他乡会是完全不同的结果。但是作为一个投资者,我们必须客观对待和接受很多出海的公司面临的一些并不理想的状况。恩,我想说的是,分众在国内的成功,目前还很难大规模的在海外复制。2017年分众即开始拓展海外业务,第一站是韩国,采用了合资而非独资的方式,我觉得也是合情合理,利益共同体才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开疆拓土的较优解。但是结果并不理想,7年下来亏盈基本平衡,其中2023年亏了0.65亿,按照分众的权益50%就是归母亏了0.33亿,7年里盈利的年份,ROE大概是在14%左右,波动不大,远低于分众国内业务。其他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的业务差别不大,都不太好。分众中短期的成长,应该不在出海这个方向。

5、剩下的几点零碎。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看分众的时候,当时还有新潮传媒的冲击,几年过去了,大哥还是大哥,小弟还是小弟。可见在传媒行业,规模同样是一个微弱的护城河,即便是毛利如此之高的行当,在头部企业自己不犯错的情况下,即便后来者有资本加持,也很难颠覆行业格局。
公司这些年也做了一些股权投资,有赔有赚,我就不展开说了。其实上市公司账上现金太多主业无成长,去做一定规模的股权投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我刚炒股那会,就有泸州老窖投华西证券,后来诸如海螺、雅戈尔、陕煤等等,投资的成绩单都很平庸。我自己的判断就是,如果做投资影响了主业或者占比较大,那就一票否决,如果不影响主业或者规模很小,那就是聊胜于无。毕竟巴神只有一个,伯克希尔的投资收益率就是天花板,而上市公司也不可能找来个股神做股权投资。
阿里是公司的第二大股东,按照之前的说法,应该是会走。近百亿的体量,应该不会走二级市场。只要资产足够硬,肯定不乏来接盘的资金,对公司的股价感觉也没啥影响。
///
公司也算是个好公司,商业模式、竞争格局、公司治理都很不错,但是如果企业没有成长,拉长时间烫平波动,那就是一根直线,甚至还有被通胀侵蚀的风险。单纯5%的息率肯定是没有任何吸引的,毕竟风险会带来折价。当然你也可以玩景气度的波动,但空间不会大,属于上有顶下有底的波段,以我的风险偏好,我更愿意去找下有底但上无顶的周期品种。
江总的人品怎么样,我完全没概念,没有发言权,所以对于我来说谈不上那种看企业领路人就可以投一笔的。不过分众纳斯达克IPO的时候是70亿美元,后来被浑水做空,私有化的时候是37亿美元,感觉还算厚道。不过江总肯定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企业才能有当下的高度,而且今年才51岁,就不准备再干点啥嘛?难不成这个年龄这就去找张朝阳总唱歌去了?
声明:本贴仅是个人思考片段的记录,不推荐任何人参考,本人买入/卖出的所有投资品种均蕴藏巨大风险,切勿模仿,若据此买卖,请后果自负。

赞同来自: 星城学魔法 、拉格纳罗斯 、ty01001 、一路向北幸运草 、Kluer 、 、 、 、 、 、 、 、 、 、 、 、 、 、 、更多 »
2024.05.07 年报季闲聊(15)国电南瑞_续南瑞员工给你点赞!作为电网这种民生行业的公司,营收、利润增长其实是有上限要求的,不能太高,每年都会把当年超额完成的部分留到下年,年年超额年年留,至少南瑞继保是这种。
原创 flushz 研精 覃思 致远 2024-05-07
写7.5的时候,南瑞还没发年报,这两天又读了南瑞2023的年报,加上二级市场价格比较给力,续一篇。
1、南瑞真是一个非常奇葩的公司,两个数据在我大A肯定是凤毛麟角。过去9年,南瑞的毛利率均值是27%,去掉一个最大值30%,去掉一个最小值23%,剩下的7年,偏离度最大的2015年的25%...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丢失的十年 、Kluer 、乐鱼之乐 、lwhsq88 、一生水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原创 flushz 研精 覃思 致远 2024-05-07
写7.5的时候,南瑞还没发年报,这两天又读了南瑞2023的年报,加上二级市场价格比较给力,续一篇。
1、南瑞真是一个非常奇葩的公司,两个数据在我大A肯定是凤毛麟角。过去9年,南瑞的毛利率均值是27%,去掉一个最大值30%,去掉一个最小值23%,剩下的7年,偏离度最大的2015年的25%,区区2%,也都是9年前的事情了。同样是过去9年里,南瑞的净利润率均值是13.45%,都不用去掉最大最小值,正负偏离度不超过1%。用稳如老狗来形容或许有些贬义,对于企业经营来说,这肯定是加分项,是经营能力、行业地位和优秀商业模式的体现。
2、作为企业成长性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营业收入,南瑞一样稳健的让人发指,过去3年,每年都是10%的增长率,像是梦一样。但是如果参照在手订单(在手订单指公司已签订还未确认收入的合同余额)的数据,就有那么一点点隐忧,2022年负增长,2023年零增长,源于新增在手订单的几无增长。之前我对比年度的电网和储能的年度投资数据,认为其存在一定的周期性。但我现在更倾向于基础投资的基数已高,相应的增速无限趋近于零,甚至是负增长。对应南瑞的年报数据是国家电网内营收,连续3年个位数增长,如果纳入通胀因子,这个增速还要再打折扣。
3、对于一个年营业成本378亿的公司,在合同负债50亿的情况下,账上168亿的现金显得尤为扎眼。是的,作为一个资产较轻的公司,公司账上的现金过去9年保持着年均20%的增速,越来越多了。好在2023年,国资委对于央企的考核有了新的变化,对应的,23年南瑞的分红比例首次提升到60%,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变化,对于一个有能力,但是没动力分红的公司来说。事物的发展都是动态的,盈利在增加,分红比例在提高,一致预期如果发生变化,就会推动估值的变化。
4、费用、研发、负债、减值、回款这些项目对于南瑞来说,没有什么花头,历年都比较稳定,谈不上翘楚,但中规中矩不拖后腿,就不聊了。对于南瑞来说,电网自动化业务的增速逐年下滑,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当然也是机遇。对于电网设备来说,出海是有相当难度的,作为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来说,地缘政治,国家安全,贸易保护,都是出海的巨大阻力和壁垒,但是2023年,虽然占营收比例还是可怜的2.7%,但已经实现了同比翻倍的成长,如果这个趋势可以在未来延续,市场也会以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公司。
5、南瑞过去2年,北向资金的持股一直保持在16%+的高位,在市场里也是数得过来的公司。源于公司较好的商业模式,和仅次于诸如三峡大坝、高端白酒、电信运营商,等等的高确定性。但去年4季度以来,北向持续的减持在4月份达到阶段性高峰,北向持股比例已经跌破16%。如果公司的经营和展望没有什么质变,那作为央企的身份,或许就是背后的缘由了。
///
好公司无疑,电气自动化专业理想的就业岗位,毕竟人均年薪45万可不是盖的。如果市场能再给一个好价格,作为本专业,不能成为南瑞的员工,做个小股东我也是愿意的。
这段真不是黑南瑞,南瑞人均创造470万营收,65万净利润,也是翘楚了吧。商业模式皇冠上的明珠茅台,人均创收也不过444万,当然人家的人均净利润是224亿,毕竟阿茅的毛利率是蓝星无敌的92%。
声明:本贴仅是个人思考片段的记录,不推荐任何人参考,本人买入/卖出的所有投资品种均蕴藏巨大风险,切勿模仿,若据此买卖,请后果自负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justice110 、ttxie 、neverfailor 、jadepan 、well向前冲 、 、 、 、 、 、 、 、 、 、 、 、更多 »
楼主对白酒有兴趣否?我看几大巨头股息率都提升了不少你应该看的时间不长,不然你不会不知道我只对茅台非常感兴趣,从不复权90多块钱关注到今天了,哈哈,不过从未买过。塑化剂的时候下过单,差一点缘分没买到,因为当年水平还是差,就错过了。我有时候发帖还是干什么的时候,能看到集思录给我的标签,除了闲聊和八卦,就是茅台了。
其他的或者勉为其难的可以拓展到五泸洋,恩,洋要打比较大的折扣,
区域性的白酒诸如汾酒、古井这些几乎就提不起兴趣了,
很多年前风险偏好超高的时候,对酒鬼有过阶段性的兴趣,现在肯定也不想这些了。
买白酒,不要看静态或者动态的息率,会掉到坑里去。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zqbxlq 、iono 、虾虾皮 、雷同 、MA60240 、 、 、 、 、 、 、 、 、 、 、 、 、 、 、更多 »
原创 flushz 研精 覃思 致远
今年是这一轮持有神华的第4个年头,就感觉像个老朋友。神华的信披好过大部分的公司,经营也稳定,而且一月底还出了业绩快报,然后就被我拖到了最后一波来写。
1、本财年,挖了3.25亿吨煤,售了2000亿Kwh的电,同比增幅是3.5%和11%。虽然原煤产量只增长了这么一丢丢,但好歹也是过去20年自产煤最高的一个赛季,因为这个数据,过去18年年均是2.68亿吨,过去10年是2.99亿吨,过去5年是3.04亿吨。火电今年的增量非常有限,至于电价在煤价平稳波动的情况下我觉得也没有什么空间,月度同比上半年有少许增量,下半年同比的基数就提高了。
2、收购母公司资产工作,希望可以尽快推进,最新的公开消息是两家子公司的尽调已经完成。大雁和杭锦合计可以增加0.2亿吨/年的原煤产量,约是5%的一个增量,虽小但不易,毛估也带来35亿净利润的提升。至于收购的价格,也关心也不太关心,一方面神华过往的关联交易都比较公允,甚至对小股东算是友好,另一方面现金躺在账上收益率聊胜于无,变成生息资产是绝对的好事。两个矿的物理距离都很近,不会增加系统或运输方面的开支。
3、今年神华账上现金少了200亿,粗略的看了下,23年的经营现金流净额是900亿,资本开支用掉420亿,分红分掉500亿,有息负债偿还减少120亿,应收款增加80亿,其他大差不差。年终账上1500亿的现金,还是太多,今年的资本开支预计不高于2023年(不考虑收购母公司资产),虽然说明会上高管说和今年差不多,加上今年分红也少了60亿,应收款补回来,有息负债按节奏偿还会比今年少,因为净额已经不多了只剩360亿,虽然今年按照一季度来看煤价同比下跌,现金流入肯定也是要受到影响,但整体判断到年底,账上的现金还是会再提高(不考虑收购母公司资产)。
今年是2022-2024年度股东回报规划的最后一年,不知道今年年底或者明年,新一期的股东回报规划能不能在现有60%的基础上再有所提高,哪怕可以提升10个百分点,也会对估值水平的提升有立竿见影的作用,确定的10块钱总是好过画饼的100块。
4、2021年的煤价,年均是588,和今年的584,只有不到1%的偏差。但是2023年的神华,已经可以比2021年多赚94亿,其中约2/3是本集团的发电业务增量以及北京国电的投资收益增量,剩下的1/3是自产煤产量的微弱提高带来的增量。在两年合计分红1000亿的情况下,还有18.7%的成长,或许这就是中国神华可以创新高的底气吧。当然,虽然是新高,但涨幅并不大,2年前2022年的财报季,神华市值大概是6400亿(A股计价),当下是7900亿,也就是2成的涨幅,基本同步于企业的成长,你说这是巧合吗?
///
神华A股上市18年的历史上,只有2次跌破净资产,第一次是15/16年,当年神华的煤炭销售价格还不到300(不含税),全行业亏损,神华当年是唯一盈利的公司,赚了160亿。那一年连陕煤都亏了,那时候的陕煤还真是三妹,建设期,资本开支很大,还背着250亿的有息负债。第二次是2020年,原因大家应该都还有印象,就不啰嗦了,这一轮我拉上女神的手,就是那个时候。
也许会有一天,我们这个球上再也没有人挖煤了,火电厂也已经拆扒拆扒都挂上了太阳能板。不知道我能不能见到那一天,如果有幸得见,不知道那时候还能记得多少,但我一定会把些许残存的记忆,告诉孩子们,爷爷和一个戏称女神的煤黑子之间的一段过往。
声明:本贴仅是个人思考片段的记录,不推荐任何人参考,本人买入/卖出的所有投资品种均蕴藏巨大风险,切勿模仿,若据此买卖,请后果自负。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肥壮啃苹果
想请问大佬,东方盛虹似乎业务和荣盛,恒力也比较接近,三者算是都有民营大炼化项目,同时在市值上也和两者比肩,而恒逸的市值体量等明显小一些,为何在横向比较时选取恒逸而非盛虹呢?是因为盛虹有一些光伏料产品而业务上有差异吗?但是似乎恒力荣盛等也在建设这类项目啊~盛虹也有炼化产能,但收入占比相对小一些。收入和盈利主要来源是下游的石化产品和化工产品,而炼化行业传统的下游,盛虹聚酯相关的产能也很小。
同行肯定是同行,不过产品结构走的是差异化的路线。恒逸就是传统的大炼化企业,小一号的恒力,不过恒逸出海走在了荣盛和恒力的前面,所以偶尔我也会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