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煤炭红利这些要见顶让小伞接盘了。。只是感觉。。。感觉也可能错的
然后假设外资还在减持换走美元USD,这样看港股还是会补涨?然后汇率会撑不住?
赞同来自: 好人平平安安 、jadepan 、skyblue777 、wuxin126 、绒绒的脑袋 、更多 »
防守进攻的切换,是一大难题,陶朱兄有何心得总体而言,我很少直接切换防守和进攻策略,主要通过整体配置来实现。简单说,我基本是时刻满仓,会同时配置个股,进攻和防守策略(但总体都偏保守,因为我对总体收益率的要求不算高,预期目标为总资金的8-15%),但在不同时期,不同策略的配置比例有所区别。
我目前采用的高股息策略近10余年的年化大约12%,最大回撤也是12%左右(回测),19年至今的年化大约20%(包括实盘和回测)。作为防守策略我其实挺满意,所以配置的进攻的仓位不是特别高。
关于你说的切换,我采用的一个方法是:通过具体的量化指标观察市场从而判断各个策略的配置比例,这个过程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
比如高股息策略的待选标的数量是判断牛熊的一个很有效的指标。如果市场走牛,高股息策略可入选标的会显著减少(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高股息策略是熊市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对冲策略),这时无法把全部预定资金买入高股息策略标的(我的策略是大约2-4周轮动一次),自动就会有一部分资金空出来。
此时,我会用这部分资金做宽基ETF指数的趋势轮动策略(算是追涨杀跌,可以认为这时候新切换了一部分进攻策略)。
这个做法的好处是,杜绝了主观的情绪判断,无论是牛熊的判断还是策略资金分配比例的判断(当然还有些策略是主观判断的,我自己也在探索对比,这里只是思路探讨)。
这个方法需要担心的就是,如果像我文章里写的,未来如果高息股变多,高股息策略的入选标的数量可能就没法再作为市场的观察窗口,而所谓的自动分配策略资金比例也就没法实现了。
因此,仍然需要密切关注市场风格的变化,结合其他观察窗口综合判断。
赞同来自: luffy27 、wpsoy 、荐见 、aioone
拜托,怎么不想想现在存款或者理财的收益率是多少,2018年初的时候收益率是多少?怎么不想想现在还有多少生意或者投资是能相对稳定赚钱的? 对于四五十岁有一定的积蓄但又随时面临下岗的普通中产或者随时面临生意倒闭的中小个体户来讲,高股息股票就是一个能变相替代工作甚至替代小规模生意的手段。 本人不才,一把年纪工作随时不保,所以也倾尽所能买了平均每个月大概能有一万元股息的建行H,以等待随时而来的下岗以保证...和gfzhywa兄理念相同。一把年纪,工作上早就过了风风火火大干的时候了,只等安安稳稳退休就好。多年的股海颠簸,也看淡了股价的上上下下。已不需要从股市上找存在感,更不会把股市当作消遣的地方。多年股市、工作的收入,保证了有车有房、吃喝不愁。然后,剩下就是暂时花不着的闲钱怎么保值增值问题。存银行利息太低,其他也没啥好的投资渠道,那就来股市投资--吃股息。平均每月能有个十万八万的股息,股息养老足够了,管它股价是涨还是跌,每年按时发股息就可以了。
有朋友认为目前红利股是新一轮的抱团闹剧的结尾,也有朋友想追担心高位站岗。港股红利指数定投,这个方法如何?
看了一些大家的讨论,也看了一堆券商的研报,结合我做红利策略的一点点经验。
把我的思考总结一下,请各位大神斧正。
先从我的观察说起。
1)A股持续下跌,高收益投资机会显著减少;
2)经济下行,市场风险偏好下降,稳定分红的公司确定性更强;
3)央行持续降息,市场无风险收益率持续下降。
高股息策略历史上是否有效
看了一堆研报,结论...
赞同来自: 好人平平安安 、jadepan 、危呆子 、乐蜀人 、麋鹿蕉鹿再驯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看了一些大家的讨论,也看了一堆券商的研报,结合我做红利策略的一点点经验。
把我的思考总结一下,请各位大神斧正。
先从我的观察说起。
1)A股持续下跌,高收益投资机会显著减少;
2)经济下行,市场风险偏好下降,稳定分红的公司确定性更强;
3)央行持续降息,市场无风险收益率持续下降。
高股息策略历史上是否有效
看了一堆研报,结论基本一致,简单来说就是以下三点:
1)年化收益率和收益风险比方面,高股息策略明显优于低股息,并且在国内外均有效。
2)高股息策略相较宽基指数超额收益明显。
3)高股息策略起码在统计学规律上是显著有效的。
从我自己的实盘和回测来看,起码从是否盈利这方面,我个人也认为是长期有效的,起码以前是有效的(最大缺点是会错过牛市,但是谁用高股息策略进攻呢是吧)。
当然,我自己的实盘和回测没有什么说服力,仅供参考吧。
可能的坑
可能的坑以及市场的担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这两年高分红股持续上涨,部分股票屡创新高。有人担心高息股见顶或者这又是新一轮的“抱团”结束。
2)高红利股数据存在滞后,历史高股息不代表未来高股息。
3)当前高分红股与强周期股重合。有人担心行业周期衰退(特别是煤炭),高股息策略被周期股拖累。
4)高股息陷阱。根据股息率公式:股息率=过去12个月的每股派息金额 / 股价 x 100%
也就是说,股价如果持续下跌,股息率反而会更高。
但长期下跌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公司的财务困境或业绩下滑。
这意味着高股息率可能掩盖了公司的基本面问题。
5)担心错过市场机会。
高股息策略在牛市中通常大幅跑输指数,有人担心如果市场反转,难以吃到最肥的利率。
(不过目前这情况,真有人在担心错过牛市?doge:)
我的观点
1)我认为从长期来看,高股息策略会持续有效。
特别是在熊市中有奇效,并且一次又一次的得到验证。
对于高股息策略是否有效这个问题,其实每到熊市就会拿出来讨论一次。
每次被讨论的原因,都是因为高股息策略在熊市大幅跑赢大盘。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高股息在熊市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对冲策略。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股灾之后,2016年、17年的熊市中,关于高股息的讨论跟今天没有什么不同。无非是,高股息是否有效,策略是否能够长期有效。
世界是一个轮回,每次看都相似,又有点不同。
2)从统计规律上看,经常高分红的股票的确有一定的延续性。
3)回测表明,高息股与周期股总体关系不大。
周期股下跌不会对策略产生根本性影响(但其实就算相关性高也没关系,因为可以把特定行业去掉,或者在策略中限制每个行业的股票数量)。
4)我猜测未来也许某些因素会使市场风格可能发生一些改变,使得高股息策略持续被资金关注:
比如降息不会停(0利率终究是大势所趋),低风险投资收益率持续下降,越来越难以跑赢通胀。高股息策略的风险收益比显著上升。
经济增长趋于平稳,高收益投资机会持续稀缺。高股息策略投资的收益率值得纳入原本不关注高股息策略的投资者视线。
未来公司整体成长性降低,高分红也许成为一种类似美股市场的主流选择(我是说可能)。
高股息策略优化思路
1)形式上,可以考虑几个流动性比较好的红利ETF轮动或摊饼;也可以考虑一次买入几十个高分红股,定期轮换。
2)充分考虑高股息率陷阱的潜在风险。回测表明,并不是股息率越高收益越高,这证明股息率陷阱是实际存在的。
建议通过加入其他基本面因子(比如现金流、资产负债率、盈利预期)拟定策略池。
我个人的策略加入了估值因子和盈利因子,最大回撤显著降低。
3)如果策略池中某个行业过于集中,或者某个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可以从策略池中排除。
4)时刻关注市场,避免错过大盘上涨的机会。(如果有的话)
5)持有数量要多,我的回测经验是,轮动超过20只以后,盈利变化不大,但是回撤显著下降。
写在最后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事:安全第一,不要把全部的资金用于高股息策略,也不要只买一个股梭哈。
赞同来自: 麋鹿蕉鹿再驯鹿 、luffy27 、gaokui16816888 、liangzai2006
这么惨的市场,没点现金流都没钱补仓了。
赞同来自: jadepan 、luffy27 、gaokui16816888 、yanghongyong 、skyblue777 、更多 »
你如果说买股票为了分红,无所谓股价,涨跌随缘,那你随意。但是要说股票涨跌的逻辑那就有点说不通了。这帖子不是在讨论高股息吗?
至于没股息的股票价格,确实不懂与基准利率有什么关系,要涨要跌,应该是另外一套逻辑。
赞同来自: 荐见
对于行业或整体经济发展形势做前瞻性分析,别说一般投资者,就是业内专家也基本上无法做到。银行保持30%的分红已经不少个年头了,没见四大行融过资呀?今后利润可能增长,也可能下降,这个假设不能断言(实际上每年的存贷款规模会随着货币总量增长而刚性增长,我倾向于认为从长期看利润还会适度增长,而分红的增长是和利润增长绑定的),但假设5年后利润和分红下降30%,分红率仍可接受。你随便打开一个交易软件去看看,四大行有没有融过资,再看看各自年报,没融资期间,四大行的资本充足率是怎么变化的,是不是可持续的。
2022年之前建行和工行,是基本可以良性循环,其他两家吃力。但2023年四大行发力贷款,急剧消耗资本,资本充足率都明显下降的(2023年,我不关注银行股,只是曾经瞄了一眼)。
2年前琢磨过银行股,当时只有招行和建行,可以在分红30%之后,正常发展业务还能资本充足率不下降,工行勉强可以。其他所有银行股,如果分红,几年之内必须融资来补充资本充足率。随着银行利润下滑,银行融资难,可预见的将来,银行股会陆续减少甚至取消分红。买股票,要有前瞻思维,老数据分析新问题,要摔跤的。拿之前20年房价大涨的数据来证明房子值得买入,危险!时代不同了对于行业或整体经济发展形势做前瞻性分析,别说一般投资者,就是业内专家也基本上无法做到。银行保持30%的分红已经不少个年头了,没见四大行融过资呀?今后利润可能增长,也可能下降,这个假设不能断言(实际上每年的存贷款规模会随着货币总量增长而刚性增长,我倾向于认为从长期看利润还会适度增长,而分红的增长是和利润增长绑定的),但假设5年后利润和分红下降30%,分红率仍可接受。
赞同来自: 跑路皮皮
零利率,这是基准降低了,任何股票都可以收益,原来pe高的能更高。对不能分红的股票来说,基准利率没意义,降不降都一样,该涨涨,该跌跌,随缘。
现在找高息股只能说风险偏好降低,杀估值。
赞同来自: nannite 、丢失的十年 、chenuny 、荐见 、xgjxgq 、 、 、 、 、 、 、 、 、 、 、 、 、 、更多 »
全面反思不包括对银行股特别是国有大行股认识的反思?四大行自上市以来业绩和分红稳定增长,象工行比上市初期增长3倍以上,当前股息率7个点(港股9个点),竟然连谈高息股的资格都没有?2年前琢磨过银行股,当时只有招行和建行,可以在分红30%之后,正常发展业务还能资本充足率不下降,工行勉强可以。其他所有银行股,如果分红,几年之内必须融资来补充资本充足率。
随着银行利润下滑,银行融资难,可预见的将来,银行股会陆续减少甚至取消分红。
买股票,要有前瞻思维,老数据分析新问题,要摔跤的。
拿之前20年房价大涨的数据来证明房子值得买入,危险!
时代不同了
谈高息股,首先要明确,投资的时代背景彻底改变了,以后,是零利率的时代,做啥都难赚钱。其次,高股息是业绩稳定,现金流良好的企业的高股息,银行没资格谈股息。最后,过去是过去,过去对指数、对个股的经验判断,在以后要全面反思、更新,抱着老经验在新路上跑,会出事的。零利率,这是基准降低了,任何股票都可以收益,原来pe高的能更高。
现在找高息股只能说风险偏好降低,杀估值。
赞同来自: jadepan 、luffy27 、zddd10 、Restone 、塔塔桔 、 、 、 、 、 、 、 、 、 、 、 、 、 、 、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