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看好小米下场做车,现在也还是半信半疑。
我肯定是不会去买这种新品牌的,理由是上市不到5年的品牌不买。
有意思的是今天问同事小米怎么样?他回答好呀,配置,外观,性能等说了一堆,他是个汽车通。后来又问现在他换车的话,买小米吗?他回不买,还是要买比亚迪,理由是毕竟......
每个人的真实看法和实际行动是很难预测的。
这一向看了很多关于小米汽车的评价,真的分辨不出哪些是客观事实,哪些是水军灌水。哪些大定数据的真假。
一切都是市场说了算,产品说了算。
走着瞧!
<对小米的最新再思考>集思录作者@Lovi
先前,我一直对小米有强烈的偏见,作为小米股东,我最早买小米的是21年,那时股价是30元+,还基于华为被制裁小米受益的逻辑,买过20多元的小米,最低在10块左右抄底小米,还在11元多因为不看好小米造车卖出了小米股票,总之这些年折腾下来,在小米股票上是一个勉强保本的状态,即没有亏钱,但也没有赚大钱。
我过去对小米的偏见主要是,我认为小米的产品品控不稳定,有的产品质量好,有的产品会踩雷,体验极差,会给生活造成很多的烦恼。我观察的情况是,很多人对小米产品的体验是撕裂的,好的赞不绝口,差的痛不欲生,最终我得到的结论是小米生态链的产品品控不稳定,有好有坏构成一个性价比的印象。而我一直的理念是质优价廉,质在前,质量是前提,如果质量凑合,价格便宜,我不认可。小米的产品在我的体验里,就是凑合,颜值高但是不怎么好用,出故障比较高,有性价比但不符合质优价廉。用一个印度词Jugaad来形容,我认为是比较贴切的,基于此,我对小米是很缺乏信心的状态,米粉的精神状态是我特别不能理解的,这也是我在小米股票既没有赚钱也没有亏钱的根本原因。
现在我的想法有变化有修正,我认为价格便宜、质量凑合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不是所有人像我一样对品质和细节有绝对的要求,很多人是只要外观颜值过得去,即便品控没有那么好,只要价格便宜,他们也会特别欢欣鼓舞。我记得黄铮讲过拼多多的一个例子,大意是价格1块钱的薯片还有一半能吃,很多人是接受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人不能接受1块钱买的东西不能吃,但是能接受便宜一些,但让度一些数量和质量的不足。
如果小米的策略通过价格占市场,然后去升级迭代,我觉得这条路是没问题的,这也是中国制造的升级之路,最早的中国低价产品被说成是Chinese shit,但是不断的升级迭代后就变成了大名鼎鼎的中国制造。更早之前,日本产品甚至美国产品都走过了类似的阶段。
对小米来说,华为是不可逾越高峰,小米在很多层级还是升级迭代时,华为已经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壁垒,这也是为什么华为丢失的市场,小米也很难去拿下,华为被制裁,受益更多的是苹果而不是小米,这就是两者处在不同的阶段,就芯片来说,华为和小米面对的挑战,维度完全不同。
最后说一下对小米汽车的看法,前段时间,小米汽车的价格一直秘而不宣,引起了广泛的热度。加上理想电动MEGA因为价格销量不及预期。价格引发的舆论问题,小米应该有预期,所以定价方面,无论小米宣发怎么引导高价,公众的理性预期是面对激烈的价格战,小米用亏损换销量才有一线生机。最后定价的逻辑是对标特斯拉model 3,做到比model 3在大部分参数更优但价格更低,至少在价格上,小米没有出现致命的失误,所以小米汽车还是有一定的机会的。
有人说,中国14亿人,哪怕5%的有钱人,也有7000万。如果一辆车有颜值,有配套生态,我觉得也不能低估受众的欢迎程度,需要重新思考下小米的估值逻辑

不要只看所谓的统计数据。从化学上讲,电动车电池燃烧和汽油燃烧是完全不一样的过程。锂电池这样的是自带氧化剂的,你就是隔绝空气也不会阻燃,一般烧起来就一定要烧完为止,燃烧速度极快。汽油燃烧需要氧气,可以通过隔绝空气来阻燃,与空气接触面有限的情况下,燃烧速度有限。这就是汽油车自燃时,人员往往都能安全撤离的根本原因。这个是核心。油车很多起火都是小事故,很容易扑灭,人员伤亡几率小,电车恰恰相反,电车起火基本无法灭火。并且很多油车起火都是多年老车,电路老化自燃造成的。电车才兴起几年,还没到自燃的年头。所以将油车按年限分层,统计不同年线时间段的起火率,在于同时间段电车比较才有真正统计学意义。

@azzipi我看不是什么燃料的问题,主要是现在的智能汽车搞了太多电子控制机关,比如隐形把手,发生问题失灵,打不开门窗,没有了机械开关功能。
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公布的一组数据 — 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自燃车辆高达19000辆,其中燃油车占据18360辆,新能源车640辆 。
按保有量计算,燃油车自燃率为万分之0.58,而新能源车万分之0.44,
你看到的,永远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新能源车自燃事件传播效应更强,标题党们自然不会放过这种流量密码。一辆新能源车着火能上热搜,而200多辆燃油车烧成灰都不配拥有姓名。
3月5...
比如,机械手刹,其实辅助紧急情况下的刹车很有用的。
比如,手动摇窗玻璃,可以在落水情况下打开逃生。
比如。。。。。

赞同来自: fenghl586
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公布的一组数据 — 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自燃车辆高达19000辆,其中燃油车占据18360辆,新能源车640辆 。不要只看所谓的统计数据。从化学上讲,电动车电池燃烧和汽油燃烧是完全不一样的过程。锂电池这样的是自带氧化剂的,你就是隔绝空气也不会阻燃,一般烧起来就一定要烧完为止,燃烧速度极快。汽油燃烧需要氧气,可以通过隔绝空气来阻燃,与空气接触面有限的情况下,燃烧速度有限。这就是汽油车自燃时,人员往往都能安全撤离的根本原因。
按保有量计算,燃油车自燃率为万分之0.58,而新能源车万分之0.44,
你看到的,永远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新能源车自燃事件传播效应更强,标题党们自然不会放过这种流量密码。一辆新能源车着火能上热搜,而200多辆燃油车烧成灰都不配拥有姓名。
3月5日,山西太原3月...

赞同来自: 攀爬者2021 、山的那边 、alongside 、明园 、心系湖湘 、 、更多 »
另外,电池一旦自燃是不可能被熄灭的。
因为电池自燃的本质是一个能量释放的过程。只有当其内部蕴含的能量全部释放干净之后,其燃烧过程才会停止。所以,虽然油车也会自燃,但油车的自燃和现在所谓的新能源,实际上的电池车自燃,完全不是一回事。
从技术上是可以控制电池自燃风险。但受限于电池不可能三角,即成本(车价),能量密度(续航里程)和安全性(自燃风险),无法做到更好的平衡。
总结一下,不要做智驾的小白鼠和车厂免费的试车员(实际上你还花了买车钱)。
在技术没有突破电池不可能三角之前,开电池车风险远大于收益。我以实际行动坚守老旧燃油车。

对于汽车这种严重关切生命安全的长期大额消费品,我从来不考虑小米和其他新势力品牌。作为一个曾经的汽车TIER3零部件配套技术人员,我对遥遥领先的技术冒进只能敬而远之。传统汽车由上万零件组成,智能汽车软件与硬件的配合就更加复杂,汽车缺陷的消除和可靠性的提高,其实是一个试错和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以往一个车型从引进到批量生产需要三年时间,据说现在已经压缩到一年。在此建议集友们谨慎购买新...完全赞同

赞同来自: 百战百胜心法
系统死机不影响驾驶,两套系统的,但是小米的刹车是纯电控的,这个风险点相对高一点点,而特斯拉的确是机械刹车两套系统又怎么样,电脑这么多年,还不是偶尔蓝屏,刹车系统只要电控,就是死机的风险,有些军工产品的控制系统中偶尔不就出现那种无法复现的故障,总结一条就是现阶段自动驾驶就是看命,前些日子浦发银行有个职工自动驾驶高速出问题,只是没死没曝光。

我来说几点看法没错啦,所有的新势力都存在严重的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的问题
1、作为软件行业从事者,我对自己软件没有100%把握,我永远不会相信计算机1+1=2,能永远算对
2、很多造手机的跨界做车,做手机在卡只要重启基本能解决问题,开车太卡,路上重启吗?
3、重复第一点,永远不要把自己生命压在人写的软件上面,油车时代,很多电气,电路控制都是自然规律,几千年来人逐渐掌握了这类规律,软件也是基于这个发展,但是太上层了,太多层的依赖传递,出问题的风险剧增,只要...
没出事前都是智能驾驶,出了事甩锅只说辅助驾驶。
识别到危险到发生撞击有4秒时间,即便是L2也应该将速度降低到60以下了
结果没有一点减速
估计是最后一秒司机踩了点刹车降到97了

小米和帕梅没有可比性啊,要比也应该是和Taycan比吧。小米手机和智能家居的东西用过几个,性价比优秀,但都是一过质保期就出各种问题,也许他家产品就是这个策略吧,但汽车这东西关系到人命如果也是一样的产品策略还是躲远点好可能红米的还好些,我用过4台红米手机,都没有过质保期出问题。现在手里的note9用了四年多了。

赞同来自: dbingo8 、gaokui16816888
为什么小米 一辆车都没有,都拿到了牌照?

赞同来自: 欢快的猪猪侠1 、绿光 、practice 、丽丽的最爱 、luffy27 、 、 、 、更多 »
1、一年造车经验,造出顶级豪车。可笑不?su7这种首次造的首款车,更加不能买。没有5-10年的反复积累试错纠正,我是不信他安全性的。车关系命,不是小米手机,用着卡,丢了算了。
2、我也用过小米的手机和手表,不再信小米了。小米质量确实有缺陷,很多集友也反馈了。原因是小米已经南极人化。手机手表电视空调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甚至汽车。小米全部做,全部贴牌代工,没有小米不能做的东西,在地球上也很难找到第二个小米这样的模式。根本没有用心做好一个产品,品控当然很差了。天天在追风口,做风口上的猪,这种企业,只不过凭借老板的网红效应,有一批人尝试后买了,风停了会摔的。

我来说几点看法1、作为软件行业从事者,我对自己软件没有100%把握,我永远不会相信计算机1+1=2,能永远算对2、很多造手机的跨界做车,做手机在卡只要重启基本能解决问题,开车太卡,路上重启吗?3、重复第一点,永远不要把自己生命压在人写的软件上面,油车时代,很多电气,电路控制都是自然规律,几千年来人逐渐掌握了这类规律,软件也是基于这个发展,但是太上层了,太多层的依赖传递,出问题的风险剧增,只要一步...只有行业内人懂,现在是谁会吹牛谁赚钱

小米营销自己智驾和别人一样。现在出了别人不可能出的问题,就怪别人宣传,完成自己撞车,然后呼吁限制别家智驾?别人不可能出的问题是哪里看出来的,您开的什么车,说有些物体不能识别的可不是小米一家,多了解点事实再来喷很难吗!

赞同来自: 言戒 、arking83 、小镇 、waken北接东晚 、明园 、 、 、 、 、 、 、 、更多 »
1、作为软件行业从事者,我对自己软件没有100%把握,我永远不会相信计算机1+1=2,能永远算对
2、很多造手机的跨界做车,做手机在卡只要重启基本能解决问题,开车太卡,路上重启吗?
3、重复第一点,永远不要把自己生命压在人写的软件上面,油车时代,很多电气,电路控制都是自然规律,几千年来人逐渐掌握了这类规律,软件也是基于这个发展,但是太上层了,太多层的依赖传递,出问题的风险剧增,只要一步错 步步错。
4、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走了多久,电气时代到下个软件时代,现在都还没完全走完,软件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更别谈了
5、现在这些车企,天天说智能驾驶,智能驾驶,就很烦,就说一点,你这个智能驾驶是L2还是L3,不敢说L3的,你讲再多智能驾驶,辅助驾驶,都是jb扯淡

赞同来自: 至元
对于汽车这种严重关切生命安全的长期大额消费品,我从来不考虑小米和其他新势力品牌。作为一个曾经的汽车TIER3零部件配套技术人员,我对遥遥领先的技术冒进只能敬而远之。传统汽车由上万零件组成,智能汽车软件与硬件的配合就更加复杂,汽车缺陷的消除和可靠性的提高,其实是一个试错和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以往一个车型从引进到批量生产需要三年时间,据说现在已经压缩到一年。在此建议集友们谨慎购买新...严重同意,新能源车不应该用传统的耐用消费品来看,而应该把它看做一个电子产品。电子产品更新迭代很快,初代产品价高而且有很多BUG,只适合于有钱人装B,作为一个JSLer我只买三代以后的成熟的电子产品。

我是小米车主,说说我目前的体验。小米和帕梅没有可比性啊,要比也应该是和Taycan比吧。小米手机和智能家居的东西用过几个,性价比优秀,但都是一过质保期就出各种问题,也许他家产品就是这个策略吧,但汽车这东西关系到人命如果也是一样的产品策略还是躲远点好
1.产品体验很好,对比我开过的油车。直接对标保时捷帕梅吧。
颜值差不多,有人说抄,既然没有外观侵权,说明道理上站得住,这个不关我事,好看就行。
操控性都非常出色,但电车胜在加速,这点小米胜出。
智能化,车机体验小米胜出。
泡妞那肯定还得帕梅,毕竟开出来就等于告诉你我很贵。
但如果同样买体验,这个价格的电车驾驶体验和舒适体验基本完爆油车。
2.质量稳定性待验证。这个...

赞同来自: 九月森林 、XIAOHULI92

赞同来自: 地火明夷虫 、mercykiller 、止语1 、攀爬者2021 、waken北接东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作为一个曾经的汽车TIER3零部件配套技术人员,我对遥遥领先的技术冒进只能敬而远之。传统汽车由上万零件组成,智能汽车软件与硬件的配合就更加复杂,汽车缺陷的消除和可靠性的提高,其实是一个试错和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以往一个车型从引进到批量生产需要三年时间,据说现在已经压缩到一年。
在此建议集友们谨慎购买新上市的车型,最好购买购买上市近一年的车型,因为新厂前期装配磨合和改进缺陷需要一定的时间,新车上市一年之后,轰轰烈烈的降本增效已经开始。

赞同来自: 数据矿工
这次伤亡事故影响的是整个智驾圈,不会仅仅是小米。标准版没配备激光雷达,在夜间高速上司机和智驾都没能及时发现问题,高速撞水泥跟用宁德还BYD的电池哪个不会起火?(出事车辆应该还是BYD的更稳定的铁锂电池)之前宣传过多强调智驾发现前方问题能刹得住,确没更多提示车主好多物体智驾还不能识别,这个肯定有问题。车门打不开的问题官方还没接触到车没什么可讨论的。智驾向L3发展肯定会有很多问题,此类事件不会仅此一...小米营销自己智驾和别人一样。现在出了别人不可能出的问题,就怪别人宣传,完成自己撞车,然后呼吁限制别家智驾?

赞同来自: forres 、小白律师 、gaokui16816888 、chuxingfei 、sf80 、 、更多 »
按保有量计算,燃油车自燃率为万分之0.58,而新能源车万分之0.44,
你看到的,永远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新能源车自燃事件传播效应更强,标题党们自然不会放过这种流量密码。一辆新能源车着火能上热搜,而200多辆燃油车烧成灰都不配拥有姓名。
3月5日,山西太原3月5日下午16时46分许,山西太原清徐县清源镇凤仪北街蜀大侠火锅清徐店门前一辆白色新能源车突然冒烟起火,并伴随“噼噼啪啪”爆炸声,车辆最终被完全烧毁,仅剩框架,消防部门及时到场处置,未造成人员伤亡。
3月11日,安徽省合肥市枫林路下穿桥附近一辆新能源汽车发生火灾,15时44分接警,16时03分明火被扑灭,无人员伤亡,火灾原因未公布。
3月18日,广东深圳一辆极氪009在深圳龙华区龙澜大道高速行驶中失控,连续撞击道路中央金属护栏后迅速起火,车辆在数分钟内被烈焰吞噬,仅剩焦黑车架,事故导致车内乘客受伤送医。
3月23日,四川成都一辆蔚来ES6在成都三环路桂溪立交路段驾车沿科华南路由南向北至桂溪立交上跨桥时,车辆向左偏移,碰撞中心护栏后进入对向车道,正面撞击对向一辆正常行驶的零跑汽车左前侧,并波及另一辆小型客车,蔚来ES6于碰撞后出现起火险情,事故造成3车受损、5名驾乘人员受伤。
3月26日,江苏镇江市五峰山大桥往扬州方向,一辆燃油车突发自燃。据司机回忆,车辆行驶中车头部位冒出浓烟,随后火势迅速蔓延。消防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后,经过约10分钟扑救,成功将明火扑灭。
3月22日,陕西西安凌晨3时许,西安北二环一辆白色轿车突然撞上路墩,引发自燃。车内4人昏迷被困,途经此处的出租司机张望和乘客紧急救援,将4人救出,待消防赶到,轿车已烧成空架。
3月17日,河北高碑店白沟国际商贸城门前停车场内,一辆吉利博越底部突然起火。因有风助力,火势波及周边三辆燃油车,分别为银色别克GL8、白色大众凌渡和哈弗H6,虽无人员伤亡,但涉事车辆烧毁严重。
光奔驰的 说到底,还是既得利益的老资本和新兴资本和技术的对抗。

赞同来自: chuxingfei 、帅午
出事了先捂嘴,捂不住了高管出来发文,删评删博,全程水军乱咬人,这家公司价值观有问题。现在讨论都往技术和划分责任上引,悄悄掩盖了公司这几天的这种邪恶操作。Don't be evil.捂嘴的消息来源在哪里?半真半假的信息,从不核实就到处发。比如什么被公司运回北京,用大脑想想可能吗?
宝马奔驰保时捷那些合资车出事爆燃,都没上过几个热搜,高管不回应,怎么就不说它们出事了捂嘴呢?
新中国70年,不用再跪了。


赞同来自: 柒百十 、老实的很 、xiaofeng71 、帅午 、hongrun007更多 »

赞同来自: 明园 、喜然88 、sybil03 、九月森林 、hannon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1.产品体验很好,对比我开过的油车。直接对标保时捷帕梅吧。
颜值差不多,有人说抄,既然没有外观侵权,说明道理上站得住,这个不关我事,好看就行。
操控性都非常出色,但电车胜在加速,这点小米胜出。
智能化,车机体验小米胜出。
泡妞那肯定还得帕梅,毕竟开出来就等于告诉你我很贵。
但如果同样买体验,这个价格的电车驾驶体验和舒适体验基本完爆油车。
2.质量稳定性待验证。这个可能是最有争议的,需要时间吧。
3.安全性,现在这个事故说明不了太多问题。90+车速的直接撞击,车里的人活不活得了都是丢骰子。存活看运气。
他的碰撞测试网上做了很多,在同价位产品里面算好的。
开车还是要自己小心,不要太相信智驾,做投资的人,都讲究安全边际。小心驶得万年船。

lonn67
- 不动如山
赞同来自: J234861991 、明园 、luffy27 、九月森林 、XX江湖再见 、 、 、 、 、 、 、 、更多 »
我每次看到这种事件,不会自己代入立场,去各种撕逼,只会思考自己能否得到哪些启发,避免自己成为悲剧。
1新研发的车型,没有五年验证可靠性,绝对不买,不坐。
2非极度必须,不夜间开车坐车,并且避免疲劳驾驶。
3以后买车了,绝对不能借给别人。
4舆论极度容易拔高一个人,也极易容易贬低一个人,从以前的马云,到现在的雷军,这种不管被动还是主动高调,立人设的企业家,投资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这种风险。
5生命安全重如天,不能等风险来了,才开始准备。我女朋友好几年没体检了,我昨天晚上和她严肃说了这个事,下周押着她去体检。
6可以喜欢一个产品,喜欢一个人,但是不要成为这个产品,这个人的脑残粉,更不能形成这个产品,一个人,一定完美的偏执
作者:海哥亡命A股”
比较认同他的观点

lonn67
- 不动如山
自己买不起LV,劳力士,人家就不买或不用?
自己不吃中药,不吃辣椒,就判断他人也不吃,甚至反对他人吃。
这样的逻辑要不得,在生活中会碰壁,在投资中更是大忌。
20250220~20250320中已经断断续续卖掉了纳米持仓的1/3,看看纳米小股东的鸿鹄之志还能保持多久呢?
小米去年今年涨了不少,是由于小米汽车卖得太好,但冷静下来,小米的最好年利润是200个亿,就算小米明年卖100万台,净利增加100亿,而这是不可能的。现在市值1万亿,静态PE已接近50,算今年300亿,2025FW PE=33 确实有点儿太贵……(20250220卖出的想法)
DS分析:用户提出的估值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也存在对小米业务潜力和市场预期的低估。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 1. 小米汽车的销量与利润贡献- 销量表现: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在2024年交付13.5万辆(9个月内),远超市场预期,且2025年销量目标为30万辆。中金预测2024年Q4单季度交付7万辆,全年汽车业务收入174亿元,毛利率达19.8%。若2025年完成30万辆目标,按均价20万元计算,收入将达600亿元,毛利率若进一步提升至20%,毛利润约120亿元,对集团整体利润贡献显著。
- 产能与订单:当前未交付订单约13.2万辆,产能通过二期工厂扩建逐步释放(预计2025年6月竣工),但产能压力仍是短期瓶颈。若产能问题解决,销量增长可能超预期。
用户观点局限性:用户假设“明年卖100万台”目前无依据(小米2025年目标为30万辆),且未考虑汽车业务毛利率提升对利润的放大效应。
### 2. 小米集团整体盈利能力- 历史利润与增长:2023年小米净利润174.8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146.3亿元,全年预计约255.9亿元(中金预测)。2025年中金预测净利润406亿元,年增长率19.7%。
- 业务结构优化:手机业务2024年Q1出货量增长33%(全球市占率第三),IoT与互联网服务收入持续增长,生态协同效应增强。汽车业务亏损已显著收窄(2024年Q3创新业务净亏损15亿元)。
用户观点局限性:用户以“最好年利润200亿”为基准,但实际2024年净利润已超此水平,且机构预测2025年净利润可能突破400亿元,动态PE或低于用户计算的33倍。
### 3. 估值逻辑与市场预期- PE合理性:若2025年净利润达406亿元(中金预测),当前市值1.2万亿港元(约1.1万亿人民币)对应PE为27倍,低于用户假设的33倍。相比之下,特斯拉PE约60倍(2025年预期),显示市场对高增长车企的估值容忍度较高。
- 增长驱动因素:小米汽车业务处于爆发期,第二款车型YU7(对标Model Y)即将上市,叠加手机、AIoT生态的协同效应,市场可能赋予其更高溢价。
用户观点局限性:静态PE计算未考虑未来利润增长,且低估了市场对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长期信心。
### 4. 风险与挑战- 产能与供应链:若二期工厂建设进度不及预期,可能制约销量增长。
- 竞争加剧:特斯拉、比亚迪等对手加速产品迭代,小米需持续提升产品力(如优化SU7后排空间、充电网络等)。
- 研发投入压力:小米计划2025年研发投入300亿元,可能短期压制净利润。
### 结论用户的担忧(高估值、利润增长不确定性)有一定依据,但低估了以下几点:
1. 小米汽车的增长潜力:销量目标与毛利率提升可能带动利润超预期;
2. 生态协同效应:手机、IoT与汽车业务的联动将增强盈利能力;
3. 市场对高增长的溢价:相较于传统车企,小米的科技属性与生态布局可能支撑更高估值。
建议:若投资者风险偏好较低,可适当减仓;若看好长期增长,可关注产能释放、新车上市及利润兑现情况。需动态跟踪财报数据(如2024年全年业绩将于2025年3月18日公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正常想法当然不会觉得是黑 最多就是年龄代沟 我要是50岁 我也不可能看得上小米
如果简单粗暴把别人的客观或者负面的看法视为“黑”,
大概率会影响你对事物的完整认知。。。
你看到真正的黑子一些逆天评论你就知道啥叫黑了

v5r10
- 永远满仓,永远热泪盈眶
赞同来自: 九月森林 、KiteSonder
这帖子下面被打脸的人蛮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有的黑子说合资用销量说话 现在小米销量也起来了
有的黑子说小米的车不安全 现在小米网上一堆安全测试和事故视频 这车安全性确实是第一梯队
我估计后续黑子只能黑外观抄袭他美日daddy了
如果简单粗暴把别人的客观或者负面的看法视为“黑”,
大概率会影响你对事物的完整认知。。。

赞同来自: 秋高气怒号 、luffy27 、地火明夷虫 、xiebaobao 、mercykille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现在观点有改变吗?改变啥?
不管是小米还是华为的汽车,
我都不会买,
等他们10年产品质量稳定以后再说吧。
我回复的意思是说,
电子产品质量差一点最多浪费钱,
汽车这可是关乎生命安全的东西,
不愿意成为他们的小白鼠。

赞同来自: xiebaobao 、lztjybsxzkja 、chuxingfei 、azzipi 、帅午更多 »

本人从红米6开始,平均每年都得换一下手机,一直换了好几年。那时候觉得便宜的手机每年都能有新的用,挺好的。直到最后一部新机才半年不到就卡顿得不行了,就试了试情怀,买了mate40Pro 4G版 【想想这个版本就知道那是什么时期了】,一直用到现在,电池衰退剩80%,日常使用尚无卡顿体验。 反正我对小米是没什么好感了。就冲他每年的手机销量,计划性报废痕迹太明显了。【最气的莫过于我最后那台红米...现在呢?观点有变化吗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