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看好小米下场做车,现在也还是半信半疑。
我肯定是不会去买这种新品牌的,理由是上市不到5年的品牌不买。
有意思的是今天问同事小米怎么样?他回答好呀,配置,外观,性能等说了一堆,他是个汽车通。后来又问现在他换车的话,买小米吗?他回不买,还是要买比亚迪,理由是毕竟......
每个人的真实看法和实际行动是很难预测的。
这一向看了很多关于小米汽车的评价,真的分辨不出哪些是客观事实,哪些是水军灌水。哪些大定数据的真假。
一切都是市场说了算,产品说了算。
走着瞧!
<对小米的最新再思考>集思录作者@Lovi
先前,我一直对小米有强烈的偏见,作为小米股东,我最早买小米的是21年,那时股价是30元+,还基于华为被制裁小米受益的逻辑,买过20多元的小米,最低在10块左右抄底小米,还在11元多因为不看好小米造车卖出了小米股票,总之这些年折腾下来,在小米股票上是一个勉强保本的状态,即没有亏钱,但也没有赚大钱。
我过去对小米的偏见主要是,我认为小米的产品品控不稳定,有的产品质量好,有的产品会踩雷,体验极差,会给生活造成很多的烦恼。我观察的情况是,很多人对小米产品的体验是撕裂的,好的赞不绝口,差的痛不欲生,最终我得到的结论是小米生态链的产品品控不稳定,有好有坏构成一个性价比的印象。而我一直的理念是质优价廉,质在前,质量是前提,如果质量凑合,价格便宜,我不认可。小米的产品在我的体验里,就是凑合,颜值高但是不怎么好用,出故障比较高,有性价比但不符合质优价廉。用一个印度词Jugaad来形容,我认为是比较贴切的,基于此,我对小米是很缺乏信心的状态,米粉的精神状态是我特别不能理解的,这也是我在小米股票既没有赚钱也没有亏钱的根本原因。
现在我的想法有变化有修正,我认为价格便宜、质量凑合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不是所有人像我一样对品质和细节有绝对的要求,很多人是只要外观颜值过得去,即便品控没有那么好,只要价格便宜,他们也会特别欢欣鼓舞。我记得黄铮讲过拼多多的一个例子,大意是价格1块钱的薯片还有一半能吃,很多人是接受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人不能接受1块钱买的东西不能吃,但是能接受便宜一些,但让度一些数量和质量的不足。
如果小米的策略通过价格占市场,然后去升级迭代,我觉得这条路是没问题的,这也是中国制造的升级之路,最早的中国低价产品被说成是Chinese shit,但是不断的升级迭代后就变成了大名鼎鼎的中国制造。更早之前,日本产品甚至美国产品都走过了类似的阶段。
对小米来说,华为是不可逾越高峰,小米在很多层级还是升级迭代时,华为已经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壁垒,这也是为什么华为丢失的市场,小米也很难去拿下,华为被制裁,受益更多的是苹果而不是小米,这就是两者处在不同的阶段,就芯片来说,华为和小米面对的挑战,维度完全不同。
最后说一下对小米汽车的看法,前段时间,小米汽车的价格一直秘而不宣,引起了广泛的热度。加上理想电动MEGA因为价格销量不及预期。价格引发的舆论问题,小米应该有预期,所以定价方面,无论小米宣发怎么引导高价,公众的理性预期是面对激烈的价格战,小米用亏损换销量才有一线生机。最后定价的逻辑是对标特斯拉model 3,做到比model 3在大部分参数更优但价格更低,至少在价格上,小米没有出现致命的失误,所以小米汽车还是有一定的机会的。
有人说,中国14亿人,哪怕5%的有钱人,也有7000万。如果一辆车有颜值,有配套生态,我觉得也不能低估受众的欢迎程度,需要重新思考下小米的估值逻辑

lonn67
- 不动如山
自己买不起LV,劳力士,人家就不买或不用?
自己不吃中药,不吃辣椒,就判断他人也不吃,甚至反对他人吃。
这样的逻辑要不得,在生活中会碰壁,在投资中更是大忌。
20250220~20250320中已经断断续续卖掉了纳米持仓的1/3,看看纳米小股东的鸿鹄之志还能保持多久呢?
小米去年今年涨了不少,是由于小米汽车卖得太好,但冷静下来,小米的最好年利润是200个亿,就算小米明年卖100万台,净利增加100亿,而这是不可能的。现在市值1万亿,静态PE已接近50,算今年300亿,2025FW PE=33 确实有点儿太贵……(20250220卖出的想法)
DS分析:用户提出的估值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也存在对小米业务潜力和市场预期的低估。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 1. 小米汽车的销量与利润贡献- 销量表现: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在2024年交付13.5万辆(9个月内),远超市场预期,且2025年销量目标为30万辆。中金预测2024年Q4单季度交付7万辆,全年汽车业务收入174亿元,毛利率达19.8%。若2025年完成30万辆目标,按均价20万元计算,收入将达600亿元,毛利率若进一步提升至20%,毛利润约120亿元,对集团整体利润贡献显著。
- 产能与订单:当前未交付订单约13.2万辆,产能通过二期工厂扩建逐步释放(预计2025年6月竣工),但产能压力仍是短期瓶颈。若产能问题解决,销量增长可能超预期。
用户观点局限性:用户假设“明年卖100万台”目前无依据(小米2025年目标为30万辆),且未考虑汽车业务毛利率提升对利润的放大效应。
### 2. 小米集团整体盈利能力- 历史利润与增长:2023年小米净利润174.8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146.3亿元,全年预计约255.9亿元(中金预测)。2025年中金预测净利润406亿元,年增长率19.7%。
- 业务结构优化:手机业务2024年Q1出货量增长33%(全球市占率第三),IoT与互联网服务收入持续增长,生态协同效应增强。汽车业务亏损已显著收窄(2024年Q3创新业务净亏损15亿元)。
用户观点局限性:用户以“最好年利润200亿”为基准,但实际2024年净利润已超此水平,且机构预测2025年净利润可能突破400亿元,动态PE或低于用户计算的33倍。
### 3. 估值逻辑与市场预期- PE合理性:若2025年净利润达406亿元(中金预测),当前市值1.2万亿港元(约1.1万亿人民币)对应PE为27倍,低于用户假设的33倍。相比之下,特斯拉PE约60倍(2025年预期),显示市场对高增长车企的估值容忍度较高。
- 增长驱动因素:小米汽车业务处于爆发期,第二款车型YU7(对标Model Y)即将上市,叠加手机、AIoT生态的协同效应,市场可能赋予其更高溢价。
用户观点局限性:静态PE计算未考虑未来利润增长,且低估了市场对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长期信心。
### 4. 风险与挑战- 产能与供应链:若二期工厂建设进度不及预期,可能制约销量增长。
- 竞争加剧:特斯拉、比亚迪等对手加速产品迭代,小米需持续提升产品力(如优化SU7后排空间、充电网络等)。
- 研发投入压力:小米计划2025年研发投入300亿元,可能短期压制净利润。
### 结论用户的担忧(高估值、利润增长不确定性)有一定依据,但低估了以下几点:
1. 小米汽车的增长潜力:销量目标与毛利率提升可能带动利润超预期;
2. 生态协同效应:手机、IoT与汽车业务的联动将增强盈利能力;
3. 市场对高增长的溢价:相较于传统车企,小米的科技属性与生态布局可能支撑更高估值。
建议:若投资者风险偏好较低,可适当减仓;若看好长期增长,可关注产能释放、新车上市及利润兑现情况。需动态跟踪财报数据(如2024年全年业绩将于2025年3月18日公布)。

虽然做不到巴菲特的收益,但是消费观念向其学习,一年不到1万公里,我买什么电车;
其次,电车我也是选特斯拉
小米的套路也就是高颜值加核心参数高大上,手机体验过,为发烧而生,现在觉得用苹果更划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正常想法当然不会觉得是黑 最多就是年龄代沟 我要是50岁 我也不可能看得上小米
如果简单粗暴把别人的客观或者负面的看法视为“黑”,
大概率会影响你对事物的完整认知。。。
你看到真正的黑子一些逆天评论你就知道啥叫黑了

v5r10
- 永远满仓,永远热泪盈眶
赞同来自: KiteSonder
这帖子下面被打脸的人蛮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有的黑子说合资用销量说话 现在小米销量也起来了
有的黑子说小米的车不安全 现在小米网上一堆安全测试和事故视频 这车安全性确实是第一梯队
我估计后续黑子只能黑外观抄袭他美日daddy了
如果简单粗暴把别人的客观或者负面的看法视为“黑”,
大概率会影响你对事物的完整认知。。。

赞同来自: xingjdcn 、tjyuser 、乐鱼之乐 、闲菜 、caifeng201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现在观点有改变吗?改变啥?
不管是小米还是华为的汽车,
我都不会买,
等他们10年产品质量稳定以后再说吧。
我回复的意思是说,
电子产品质量差一点最多浪费钱,
汽车这可是关乎生命安全的东西,
不愿意成为他们的小白鼠。

赞同来自: lztjybsxzkja 、chuxingfei 、azzipi 、帅午

本人从红米6开始,平均每年都得换一下手机,一直换了好几年。那时候觉得便宜的手机每年都能有新的用,挺好的。直到最后一部新机才半年不到就卡顿得不行了,就试了试情怀,买了mate40Pro 4G版 【想想这个版本就知道那是什么时期了】,一直用到现在,电池衰退剩80%,日常使用尚无卡顿体验。 反正我对小米是没什么好感了。就冲他每年的手机销量,计划性报废痕迹太明显了。【最气的莫过于我最后那台红米...现在呢?观点有变化吗哈哈


赞同来自: alanoshit
第一波的测评已经开始发出来了。基本上就是可着那个外表使劲夸,还有说自己不认识汽车,却用手挡住小米车标以后认为这就是某大牌的的硬广。额,看似说的有道理,其实你也不懂这些。
对于上路以后的智驾,目前可以看到的就是功能比较少,城市路段只有车道保持和定速巡航和油车的功能都差不多;高速上的智能驾驶在打灯变道上做的比较智障,没有给到司机一个心理准备就突然打过去了,很多人反馈转向灯没有闪够5秒的。
也许过些日子系统升级,有些软件问题...
卫星导航可没加偏,是在终端上做了加偏处理,WGS84=> GCJ02,这个都是公开可以反解,卫星导航误差在1-10m之间。车辆行驶中的定位靠的 GNSS+RTK,误差要控制在10cm范围,这个和可以理解和传统地图没啥关系。
百度高德包括国家队的天地图对公众提供的地图只路网信息,车辆行驶要靠的是车道及信息,包括红绿灯与绑路信息,这些自动驾驶厂商基本靠自建,传统的图商也在建,高德这些不比他们好多少。

对于上路以后的智驾,目前可以看到的就是功能比较少,城市路段只有车道保持和定速巡航和油车的功能都差不多;高速上的智能驾驶在打灯变道上做的比较智障,没有给到司机一个心理准备就突然打过去了,很多人反馈转向灯没有闪够5秒的。
也许过些日子系统升级,有些软件问题能够被优化解决,但目前所有的广告都在硬吹设计,说是多么多么人性化的内饰设计。但目前为止,车身上的那么多个传感器和还过得去的算力都没有得到实力的充分释放,还可以继续观望一下。正经人是不建议这个时间段入手车子的,除非你就是纯粹为了支持一下雷布斯造车。不然轮硬件还是传统厂商比较有性价比,论智驾,目前首推华为、特斯拉次之、其它品牌再次之。
最后,问一下米粉,小米有做地图APP吗?如果没有,很难相信他能调教好自己的算法,中科院都明说了卫星导航是会主动设置偏差,以避免失泄密。没有自己的地图团队,靠着别家的API接口,干不了多少事的。百度深耕算法多年了,我很怀疑小米是干不过百度的。

小米汽车是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生产的,如何就比传统汽车更安全可靠实用呢北汽生产的,为什么就不能安全可靠呢?
比亚迪前几年还无人问津,现在是一车难求。
特斯拉入华前,也是亏损惨重,徘徊在破产边缘。
小康改名塞力斯之前,也没什么人关注。
传统汽车,几十年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发动机效率理论上无法突破50%,变速箱技术也十几年不变了。可以预见,再过十几年,传统汽车仍然是这个样子。
但是新能源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各种技术突破层出不穷,加上智驾的加持,未来碾压传统车是毫无悬念的。
可以百度一下前段时间华为智驾一个在夜间高速的视频,有人突然从中间隔离带冲出来,如果不是智驾及时避让,肯定出事故了。新能源车必然会给人类带来更安全更可靠的保障。

小米产品给人质量不稳定的印象,我想主要原因还在于它做的是一个硬件生态,很多所谓的小米产品并不是由小米自己生产的,而是由第三方公司生产并加入小米的生态链。小米自己的工厂出品的,尤其是汽车这种雷老板的一号工程,理论上质量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赞同来自: lztjybsxzkja 、chuxingfei 、冰冻的幸福 、我想吃蛇羹 、九头 、 、 、 、更多 »
当年帮老婆买过一部红米手机,各种信号差,手机发烫,用不了多少,卡得死,电池还不经用,后来换过华为MATE7之后,家里全是华为手机,华为路由,就把小米列入第一黑名单你用mate7和红米去比...田忌赛马呀


赞同来自: 数据矿工
我本人去年初买了车,买的是油车,因为对电池安全的极不信任。
今年初以来,华为汽车在互联网上的声音基本都是讨论他的智能驾驶能力怎么样的,唯独这小米,从之前的讨论价格,到现在讨论大小定,讨论销量,为啥不讨论汽车的性能呢?(电动车的硬件技术是传统产商给的,要讨论加速度,华为小米都没可能卷得过传统车厂的。但华为在车机中控算法方面的的确确是做出了一点成绩了的,这是大家把它抬到和特斯拉对比的重要前提。)可小米现在车子还没接受到车评人和市场的检验,讨论他“牛不牛逼、伟不伟大”不会显得很傻逼吗?
有人拿小米汽车去对比比亚迪或者其他厂商的类似组建的车型价格,这个,,,太早了。如果小米今天用21万的价格高出问界7或9的智驾水平,谁还敢说他贵???相反,他要是以电动车的身份,折腾半天出来的辅助驾驶系统和我的油车差不多, 米粉们的狂热崇拜照样支撑不了小米汽车发展进步,无非是比别的初创电动车品牌多烧2代车的投资而已。 B站有个UP主说得很好,买车不同于买手机买手表,车子同房子一样是需要综合家人的意见的 BBA卖的是品牌,五菱宏光卖的是性价比。高合汽车设计那么前卫突破,不都已经嘎了。小米一个和某大牌撞脸的款型,乏善可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