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线房产的价格在牛市涨的最猛,所以在熊市也跌的最猛,这是必然的。

赞同来自: yanghongyong 、XXWWJJ 、套利小挺
房地产的主要成本是地价,大家觉得商品房的地价会降吗?这可是被垄断的了。再缺钱也不会降商品房地价的,因为降价负作用太大,而且也不一定能卖出去,不降就有可能真的让房价基本保持稳定。在房子存量够大的情况下,土地价格可以不降,新房成本不降,售价不降,但是没有量。
但是二手房价有什么理由锚定没有量的新房呢?

赞同来自: 饮马河 、hshpangpang 、gaokui16816888 、BenjaminAA 、稳若老狗 、更多 »
这个结论你可能是通过政治历史书上学的,其实史实并不是如此,严肃的历史研究出来的史实是无论关中地区或是江南地区,土地兼并并不严重,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平均,其中一个原因中国不是长子继承制,是诸子平分的,一个大地主,没两三代,子孙田产基本就一个中农富农与一般农民无异了。至于你说流民,更多和自然灾害有关,蝗灾、旱灾等等古代又不是以个人为单位兼并土地的,而是以王府、家族这种集体单位兼并土地的。王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是历朝历代政治家和学者公认的事情,怎么就给什么你说的什么“严肃历史研究”推翻了呢。

gukuaijia - 70后资深会计,CPA,dif-40精通CIA,掌握了股市密码。
赞同来自: gaokui16816888 、drzb 、理财的唐僧 、宽基er

ericlule - 满招损 谦受益
赞同来自: 瀛幻想 、newbison 、掌牛郎 、caifeng2018 、尊重他人的命运 、 、 、 、更多 »
富不过三代有很多原因哈哈哈 偶小时候听爷爷讲,据说祖辈的祖辈是高中进士,到了祖辈还算个小地主,再后来WG都被抄干净了。
我农村老家,有个大地主,在清末时期,良田万亩,房屋百间,第一代主人生前官至提督,死后追谥一品,现在家里没人了,只剩下一些故居,据说解放前其后代都去了海外。后代缺乏能力(根据均值回归理论),特别是每过若干年大概率会遇到天灾人祸,兵荒马乱,政策改革,时代变迁,祖上积累的财富很快就灰飞烟灭了,后代能活着已属万幸。所以,股市楼市牛熊交替很多人被洗白正常得很。
现在到我这里就是一P民,啥也不是~
所以大学的时候,室友屌丝一本正经的说他是爱新觉罗后裔,我听了就想笑,狂笑

赞同来自: wangyang661 、随风而去2 、雷神2019 、温格粉丝
但是《显微镜下的大明》里面黄册库部分就记载很多各种躲徭役之类的啊,富农压迫中农,中农压迫贫农。把自己家的土地写到别人名下,这样就可以少交税少负担徭役。而且你说的这种子孙分田产,这种地主阶级哪怕分了家产,但都是一个大家族,他们可以联合起来兼并中下农民。1、农民躲徭役 躲苛捐杂税,这是王朝末年的常见现像,正印证了上面也有人提到的专制时代官僚阶级不断膨胀的欲望(甚至仅是不断扩张的人数)与中下层人民间的矛盾是王朝更替的主要动力。
2、史实是明清等可考史料基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 华北、关中、江南 其实田地都是比较平均的。富不过三代是常态。古代多子多孙三代后还能紧密团结在一起的,那就没有诸子平分一说了。


赞同来自: luckych 、跑路皮皮 、eric0016 、pppppp 、温格粉丝更多 »
农村土地如果可以买卖,那必然会有大规模土地兼并。那立国之初的土地改革基础就算完蛋了。每一个朝代完蛋之前都有大规模土地兼并和流民四起。当然在当下工业社会和之前的农业社会可能会有不同。wtj 还幻想着 回农村 每人 一块 几分的地, 饥寒生存 模式。
现代社会 农业 必然是 大农场模式 或者 科技精细农业 模式 。
生存 主要靠服务业 。农业 吸纳 人口有限,低端制造业利润薄。
发展服务业 (科技、医疗、教育、娱乐。。。)就要 管理好 社会秩序 (法治、平等、自由。。。。。) ,对zf 服务能力 要求高 。

赞同来自: luffy27 、Isxq 、newbison 、jjmdh 、红运 、更多 »
根据统计数据,双职工家庭平均税前年入30万(税后25万),单职工家庭税前20万吧(税后17万),家庭税后年入50万的家庭恐怕不到10%,但一线城市几乎没有500万以下的房子。北京大把的单价小于4W,总价200-500W的,更绝的是地铁旁,配套都不错,环境也不赖。
税后25万的家庭,一年能存5-10万就了不起了。如果没有家里帮助,首付200万得存多久?贷款400万每个月还2万,根本不行。
深圳的二手房成交量远低于15年前的2009年,说明这个市场已经完全失去活力,很难长时间维持下去了。
比如南4环新宫到南5环的高米店 ,还有中间的西红门。
这个价格,帝都房价还可怕么

赞同来自: Lee97 、风云1699 、温格粉丝 、蓝色棉大衣 、雷神2019更多 »
根据统计数据,双职工家庭平均税前年入30万(税后25万),单职工家庭税前20万吧(税后17万),家庭税后年入50万的家庭恐怕不到10%,但一线城市几乎没有500万以下的房子。以上海来说,每个月1.5到2万套的二手房70%以上的成交价位在350-500万之间。而且大多数买房的不是一把梭到底,是一步步升级的。而且普通打工阶层贷款没有多少家庭是顶格贷的。以五大新城新房来说,20%左右比例是全款买的。
税后25万的家庭,一年能存5-10万就了不起了。如果没有家里帮助,首付200万得存多久?贷款400万每个月还2万,根本不行。
深圳的二手房成交量远低于15年前的2009年,说明这个市场已经完全失去活力,很难长时间维持下去了。

赞同来自: 瀛幻想 、luffy27 、fykjyy 、ETF拯救你和我 、家鸟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一线价格的支撑看收入,现在只是没以前炒作的那么疯狂了。北上广深双职工打工仔的家庭年入50以上太多了,买个500的房子压力不大,骨干员工家庭买1000+的压力不大,高管小老板2000压力不大,这帮人才是支撑一线房价的基本盘。你觉得这些人的收入会下降吗根据统计数据,双职工家庭平均税前年入30万(税后25万),单职工家庭税前20万吧(税后17万),家庭税后年入50万的家庭恐怕不到10%,但一线城市几乎没有500万以下的房子。
税后25万的家庭,一年能存5-10万就了不起了。如果没有家里帮助,首付200万得存多久?贷款400万每个月还2万,根本不行。
深圳的二手房成交量远低于15年前的2009年,说明这个市场已经完全失去活力,很难长时间维持下去了。

按温铁军的说法,现在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会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包括买卖农村土地,应对失业率高的大环境。现在的客观现实是每年注销300万小企业,40万股份制企业,每年还有2000万农民工二次返乡,还有几百万级的市民被迫下乡。据他说现在农村搞水电汽道路通讯五通全部进入村级,这已经是开发区标准,搞活农村,放开农村土地趋势确实在加速,虽然是被迫的,当然有待观察。现在国务院已经发文促进农村产权交易,具体正...看着很美好,实际都懂的,最迫切的教育医疗养老为何不加大投入呢?因为没油水


坐标魔都浦东新区张江地区,近二年该区域高薪岗位流水严重,尤其是外资IT大公司和芯片设计企业,今年平安集团搬回深圳,影响2K+岗位,近日IBM中国研发中心裁员,也有分部在张江。张江离开市中心约15公里,附近的新楼价格6.5-10W/平方,老破小下跌20%{后,现在也要4W+,一般打工人的工资也就~1W。目前该区域的年化租金收益率约~1.5%。根据本地打工人的收入,这个区域的房价根本不可能维持。不知...张江周边很多制药厂,经常会有异味,特别是周末。很早之前,买房时考虑过,后来放弃了

赞同来自: fionafiona 、大胖江 、gaokui16816888 、djc354133 、Cogitator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真相是,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就像人年龄大了头发逐渐变白一样不可逆转,区别在于快慢。如果你是体制外的,连这个觉悟都没有,恕我直言,你属于韭菜中最嫩的那种。

赞同来自: newbison 、VillaTY 、小小麦牙 、乔国俊 、阿戈更多 »
一线价格的支撑看收入,现在只是没以前炒作的那么疯狂了。北上广深双职工打工仔的家庭年入50以上太多了,买个500的房子压力不大,骨干员工家庭买1000+的压力不大,高管小老板2000压力不大,这帮人才是支撑一线房价的基本盘。你觉得这些人的收入会下降吗张口就来,不谈数据真实,就50万收入买500压力不大?
50万收入一年2-30支出不算多吧,全款要多少年存够?贷款要多少年还完,首期存多少年?
能拿到这收入,30岁起码了。上有老下有小,一点风险金都不存?
--最后,这些人有几个没房子?
而且,除非贬值,否则地球人都知道大部分收入是下降了。
--楼主用了猛,那就没可能错了,感官词,3000米跳到1000米,和5米跳倒1米,正常都知道第一个猛。楼主只是谈论大浪潮下,所有房子都不是好的标的,而没说小城市房子有价值,有些回复何必要激动了。

赞同来自: fionafiona
依据常识,通胀不具备外部和内部基础,通缩的压力更具现实,判断房子等固定资产价格会持续下跌,最后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内外都有通胀的基础吧:外部进入降息周期,国内也要跟着降。
内部经济不好,外部脱钩,体制内都在追缴以前发的福利,最后还是要靠这些人干活的,制定政策的人能亏待自己,最后还是发钱缓解危机。
内债不是债,发钱借新还旧就可以了。

一线价格的支撑看收入,现在只是没以前炒作的那么疯狂了。北上广深双职工打工仔的家庭年入50以上太多了,买个500的房子压力不大,骨干员工家庭买1000+的压力不大,高管小老板2000压力不大,这帮人才是支撑一线房价的基本盘。你觉得这些人的收入会下降吗作为符合描述的在沪打工人,表示已经收入下降了



我相信,通胀会突然的起来,某一年,或许是现在,或许是明年,不会太久,使房价看上去没那么贵。
各行各业产能严重过剩,民众又不愿意花钱,CPI、PPI趴地上动都不动,通胀怎么起来?

赞同来自: srboyzj 、fuyun 、川军团龙文章 、高铁流
我有个疑问一直没搞明白:之前房价上涨的十几年,我听到过无数的人说房价不可能跌,国家不允许房价跌,房价已经和最大的利益阶层绑定了,房价下跌会影响社会稳定……这一套说法大行其道,当时很多人都信。事实是天朝人太多了,任何声音都有太多。
可是现在我看到的是一套不一样的现实:房价都这样了,为什么还不大放水呢?利益阶层去哪了呢?那啥不稳定怎么也没见到呢?说好的牺牲汇率保房价呢?怎么全跟之前他们说的不一样呢?
房价上涨的那么多年,也有无数的人喊房价要跌。无非就是媒体选择报道哪个。
13年的时候,15,16的时候都是报道房价要跌比较密集的时候,那时候资金外逃的厉害,还拿了几个外逃厉害的做了反面典型,比如那个小目标。
只不过后来16年明明没有需求,上头搞出了拆迁货币化安置,psl放水,没需求给你创造需求,关键这内容早在n年前就被网络上的大神预测到。
也就是多空声音一直很多,取决于报道的人,看的人。
在2020年的时候,当时那么大事情,我特地在某些论坛上发帖说,在当下这个时点,大家对于房子是看多还是看空。
回帖也是看多,看空,不知道的都有。当然房子却加速冲顶,尤其是学区房。
后来到了22年底,我就发现这个红事不办会人为导致小孩大量减少然后影响学区房然后再影响整个置换链条,还在论坛上与那些看多的人辩论过,
但是我至始至终都是相信未来房价这个数字跌不到哪里去,比如跌下去又起来。只不过,货币的购买力会大打折扣。
另,就是现在这个时间点,也有很多看多看空的声音,正常的很,只不过现在看空的占据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