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最坏的时候或已过去,这个数据是基于近两年(2022年9月到2024年6月)的股市资金走向分析得出的,下面简单列举一下。
1、国家队(证金/汇金、养老金、社保基金)持仓从3.65万亿增加到4.75万亿。
2、公募基金总规模由26.58万亿增长至31万亿,其中股票基金规模由2.31万亿增长至3.1万亿。
3、私募基金总规模由20.39万亿下降至19.89万亿,但总数量由13.95万增加至15.12万,说明这两年私募基金虽饱经蹂躏,但依旧有不少人入场,只是总规模增加速度赶不上市场跌的速度。
4、险资持仓市值(流通市值)基本不变,约为1.2万亿。
5、北上资金累计总流入由1.69万亿增长至1.81万亿。
6、QFII资金持仓由1600亿减少至860亿。外资离场明显,不过由于总规模较小,且规模缩减速度逐渐趋缓,预计拐点将至。
7、融资余额基本不变,约为1.45万亿。
8、统计期间,沪指由3024跌至2967,总市值由76万亿跌至73.3万亿。
9、上市公司数量由4841家增长为5125家,但今年以来上市公司数量增长急剧放缓,半年来仅增加了18家。
以上数据均来自各官方网站和投资平台,各平台间可能会有所差异,但趋势基本一致。由以上数据可以初步得出几个结论:
1、主流大资金跑步入场,叠加指数下降趋势,可知A股去散户化加速。
2、外资仍在撤离阶段,但撤离趋势接近或者已到拐点。
3、上市公司数量短期趋稳,由增加数量阶段进入提升质量阶段。
当恐慌渐渐离场、资金逐渐回归形成合力,我们有理由期待一轮真正的上涨。
(注:很多人对部分统计数据持怀疑态度,需要声明一下,以上数据都是各官网、平台提供的数据,之所以与大家对市场的观感有所差异,是因为数据仅取了两个时点的数据做对比,而省略了中间过程,而之所以省略中间过程,也是为了明确一点,很多观感已经和实际数据背离了,说直白点,就是市场情绪的调整具有滞后性和盲目性,至于为什么没有统计最新的数据,是因为部分数据是季度更新。)
1、国家队(证金/汇金、养老金、社保基金)持仓从3.65万亿增加到4.75万亿。
2、公募基金总规模由26.58万亿增长至31万亿,其中股票基金规模由2.31万亿增长至3.1万亿。
3、私募基金总规模由20.39万亿下降至19.89万亿,但总数量由13.95万增加至15.12万,说明这两年私募基金虽饱经蹂躏,但依旧有不少人入场,只是总规模增加速度赶不上市场跌的速度。
4、险资持仓市值(流通市值)基本不变,约为1.2万亿。
5、北上资金累计总流入由1.69万亿增长至1.81万亿。
6、QFII资金持仓由1600亿减少至860亿。外资离场明显,不过由于总规模较小,且规模缩减速度逐渐趋缓,预计拐点将至。
7、融资余额基本不变,约为1.45万亿。
8、统计期间,沪指由3024跌至2967,总市值由76万亿跌至73.3万亿。
9、上市公司数量由4841家增长为5125家,但今年以来上市公司数量增长急剧放缓,半年来仅增加了18家。
以上数据均来自各官方网站和投资平台,各平台间可能会有所差异,但趋势基本一致。由以上数据可以初步得出几个结论:
1、主流大资金跑步入场,叠加指数下降趋势,可知A股去散户化加速。
2、外资仍在撤离阶段,但撤离趋势接近或者已到拐点。
3、上市公司数量短期趋稳,由增加数量阶段进入提升质量阶段。
当恐慌渐渐离场、资金逐渐回归形成合力,我们有理由期待一轮真正的上涨。
(注:很多人对部分统计数据持怀疑态度,需要声明一下,以上数据都是各官网、平台提供的数据,之所以与大家对市场的观感有所差异,是因为数据仅取了两个时点的数据做对比,而省略了中间过程,而之所以省略中间过程,也是为了明确一点,很多观感已经和实际数据背离了,说直白点,就是市场情绪的调整具有滞后性和盲目性,至于为什么没有统计最新的数据,是因为部分数据是季度更新。)
0
对全市场指数来说,以前大底后的回踩,要么三下五除二,要么不会回踩很深.
这次反弹后的回踩,慢悠悠的,时间太长,回踩过深.量能缩的也不多,很像12年那次.
现在入场,有不小的概率还要承受10`20点的回撤.
胡乱蒙一下:
1.大概率还会新低,
2.底部大概率在18年低点之上.
3.时间么,快则年底前,慢则下次春季行情发动前.很多大行情都是在这个时间段起始的.,
这次反弹后的回踩,慢悠悠的,时间太长,回踩过深.量能缩的也不多,很像12年那次.
现在入场,有不小的概率还要承受10`20点的回撤.
胡乱蒙一下:
1.大概率还会新低,
2.底部大概率在18年低点之上.
3.时间么,快则年底前,慢则下次春季行情发动前.很多大行情都是在这个时间段起始的.,
0
赞同,很多人说经济没有好转,但是怎么才算好转?都愿意花钱了,各行各业能赚到钱了,企业利润变好了,经济才能好起来。所以牛市必然优于经济先起来,让一部分人赚到钱,看到希望,愿意花钱,而不是要等经济好起来,牛市才来。
1
赞同来自: pppppp
@赵琦
日本股市十年大牛市回顾2010年,日本银行尝试小规模买入日经225、东证指数ETF2013年,日本推出NISA(类似于中国的个人养老金)。同年,日本银行开始大规模买入ETF。日本股票大牛市开启。2016年,日本提高NISA投资额度上限,民众跟随央行买入ETF。2023年,日本家庭金融资产总额创下历史新高。2024年,日本银行中止买入计划,考虑将持有的ETF打折卖给民众。个人观点,现在需要的是商鞅...NISA不叫个人养老金吧?感觉就是允许你自己的钱一年12万人民币的买股票基金的额度,这12万所产生的增值不用交资本利得税,这个税在国内暂免征收。iDECO才是类似美国401k养老金,这个没法在60岁前取出
2
数据的跟踪频率低了,滞后太多。
融资余额如果看月度数据的话,近几个月是明显的下降中。5月到8月分别是14872、14483、14127、13804,单位是亿元,差不多每个月下降300多亿(看着不多,但这几个月股基的发行均值不足100亿...)。师座@luckzpz 预计融资余额要到10000亿才见底,按这种匀速的下降法,还需要9个月到12个月。
如果不匀速,可以参考节前的股灾,融资余额从1月30日的15187亿到2月8日的13741亿,7个交易日就下降了1446亿。啪的一下就下去了,很快啊...
另外,公募基金的净资产和份额确实都在增加,但净值在下滑,2024年8月全市场股基综合净值在0.948左右,略高于春节前2月的0.927,9月很关键。可以参考的是,2013年6月大底全市场股基综合净值在0.797左右,2014年5月二次底在0.823左右,2018年12月是0.975。(根据wind的数据计算,仅供参考)
融资余额如果看月度数据的话,近几个月是明显的下降中。5月到8月分别是14872、14483、14127、13804,单位是亿元,差不多每个月下降300多亿(看着不多,但这几个月股基的发行均值不足100亿...)。师座@luckzpz 预计融资余额要到10000亿才见底,按这种匀速的下降法,还需要9个月到12个月。
如果不匀速,可以参考节前的股灾,融资余额从1月30日的15187亿到2月8日的13741亿,7个交易日就下降了1446亿。啪的一下就下去了,很快啊...
另外,公募基金的净资产和份额确实都在增加,但净值在下滑,2024年8月全市场股基综合净值在0.948左右,略高于春节前2月的0.927,9月很关键。可以参考的是,2013年6月大底全市场股基综合净值在0.797左右,2014年5月二次底在0.823左右,2018年12月是0.975。(根据wind的数据计算,仅供参考)
13
赞同来自: Lee97 、xiebaobao 、dengca1987 、macpac 、伊里健 、 、 、 、 、 、 、 、更多 »
日本股市十年大牛市回顾
2010年,日本银行尝试小规模买入日经225、东证指数ETF
2013年,日本推出NISA(类似于中国的个人养老金)。同年,日本银行开始大规模买入ETF。日本股票大牛市开启。
2016年,日本提高NISA投资额度上限,民众跟随央行买入ETF。
2023年,日本家庭金融资产总额创下历史新高。
2024年,日本银行中止买入计划,考虑将持有的ETF打折卖给民众。
个人观点,现在需要的是商鞅的城门立柱,而不是宋太宗的雪中送炭。持续买入沪深300,使大众相信买股票能赚钱,家庭资产的压舱石从不动产变成金融资产才是正确解答。当年日本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恐吓说国民年金可能缩水、鼓励缴存NISA、补贴通过NISA买股票或股票类信托)用了5年来建立信任(2010~2015),中国应该用不了这么长时间。
2010年,日本银行尝试小规模买入日经225、东证指数ETF
2013年,日本推出NISA(类似于中国的个人养老金)。同年,日本银行开始大规模买入ETF。日本股票大牛市开启。
2016年,日本提高NISA投资额度上限,民众跟随央行买入ETF。
2023年,日本家庭金融资产总额创下历史新高。
2024年,日本银行中止买入计划,考虑将持有的ETF打折卖给民众。
个人观点,现在需要的是商鞅的城门立柱,而不是宋太宗的雪中送炭。持续买入沪深300,使大众相信买股票能赚钱,家庭资产的压舱石从不动产变成金融资产才是正确解答。当年日本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恐吓说国民年金可能缩水、鼓励缴存NISA、补贴通过NISA买股票或股票类信托)用了5年来建立信任(2010~2015),中国应该用不了这么长时间。
5
赞同来自: Lee97 、macpac 、心系湖湘 、sdu2011 、好奇心135更多 »
@智孤
说一下我的想法。目前的市场卖压真的很小了,ipo和产业资本减持都被压缩到了极点,场内还在不停卖的也只有公募北向和杠杆盘,这部分加起来顶天了每天流出70亿,关键是缺少买盘,作为经济支柱的地产倒下之后,至今未能找到上位者,导致市场对未来没有任何预期。这几年熊市的反弹,要么是地产出新政策后大家觉得有抢救的预期,要么是预期放开后经济会复苏,要么是短期跌的速度快了吸引投机资金抢反弹,别的任何利好都只能形成局部反弹,没法扩散到全市场。
1、国家队资金目前是不用担心的,一旦入场,短期不会离场,而且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国家队每个季度持仓还在稳步增长,没有停滞的迹象。
2、公募/私募基金目前我也在关注,统计数据中的私募基金数量呈先涨后跌的趋势,今年以来私募基金数量有所下滑,不过态势缓慢,暂未构成较大影响,所以尚在观察中;至于公募基金,其数量和规模暂未出现拐点。
3、融资余额单纯对比历史数据,我认为已经不再合理,应以流通...
0
@yugong1994
为什么根据你提供的数据,我得出相反的结论,国家队,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持仓都在很高位了,到底后续还有多少新增资金;融资余额近1.4万亿,还有些下降空间,后市会不会像12-13年不断振荡筑底。整体的基本面太差,国家队也只能顶着,没法逆基本面硬拉估值,何况他拉的那些中字头roe摆在那里,天花板肉眼可见,如果这些东西拉到头的同时民企经济基本面还在持续下滑的话,场面会非常难看。
《上市公司数量短期趋稳,由增加数量阶段进入提升质量阶段》不知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不敢认同,我到是从16-23年IPO,增发等无节制的扩容遗留下的后果,加上房地产行业的崩塌,得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现在到了该还...
5
赞同来自: Lee97 、xiebaobao 、阿邦查 、hwyfbfb 、好奇心135更多 »
@yugong1994
1、国家队资金目前是不用担心的,一旦入场,短期不会离场,而且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国家队每个季度持仓还在稳步增长,没有停滞的迹象。
2、公募/私募基金目前我也在关注,统计数据中的私募基金数量呈先涨后跌的趋势,今年以来私募基金数量有所下滑,不过态势缓慢,暂未构成较大影响,所以尚在观察中;至于公募基金,其数量和规模暂未出现拐点。
3、融资余额单纯对比历史数据,我认为已经不再合理,应以流通市值占比作为判断依据,2024年6月A股流通市值约66万亿,融资占比2.2%,下降空间有限。
4、上市公司数量短期趋稳,强调短期,长期来看,与国家整体战略相悖,不做预测。
另外,我还有另外一个观点,其实市场不缺增量资金,只要有人振臂一呼,300万亿居民存款随便挤出来点,都够A股市场沸腾了,我在等这样一个信号,或许是一厢情愿吧。
为什么根据你提供的数据,我得出相反的结论,国家队,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持仓都在很高位了,到底后续还有多少新增资金;融资余额近1.4万亿,还有些下降空间,后市会不会像12-13年不断振荡筑底。说一下我的想法。
《上市公司数量短期趋稳,由增加数量阶段进入提升质量阶段》不知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不敢认同,我到是从16-23年IPO,增发等无节制的扩容遗留下的后果,加上房地产行业的崩塌,得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现在到了该还...
1、国家队资金目前是不用担心的,一旦入场,短期不会离场,而且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国家队每个季度持仓还在稳步增长,没有停滞的迹象。
2、公募/私募基金目前我也在关注,统计数据中的私募基金数量呈先涨后跌的趋势,今年以来私募基金数量有所下滑,不过态势缓慢,暂未构成较大影响,所以尚在观察中;至于公募基金,其数量和规模暂未出现拐点。
3、融资余额单纯对比历史数据,我认为已经不再合理,应以流通市值占比作为判断依据,2024年6月A股流通市值约66万亿,融资占比2.2%,下降空间有限。
4、上市公司数量短期趋稳,强调短期,长期来看,与国家整体战略相悖,不做预测。
另外,我还有另外一个观点,其实市场不缺增量资金,只要有人振臂一呼,300万亿居民存款随便挤出来点,都够A股市场沸腾了,我在等这样一个信号,或许是一厢情愿吧。
0
A股这几年熊市也不是没有过大反弹,但都被压制回去屡创新低,核心还是基本面数据无法持续支持反弹高度,而基本面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地产数据以及相关预期。站在当下位置,即使不谈牛市,哪怕要组织一波反弹最好也要是有地产方面的新预期产生和指数短期快速杀跌打爆一部分融资盘,否则量根本放不出来也没有场外资金愿意参与。
0
身为市场中人,总希望楼主的结论是对的,最坏的时候过去,迎来好时光。
然而,你的这些论据实在让大家心里不踏实。数据多是半年度的,又过两个多月,其实有些还在恶化,根本无法得出“已是最坏”的观点。
再比如,国家队增仓是没错,但除非如当年日本央行那样无限QE下去,不然也是杯水车薪,并且已有声音认为国家队狂买银行蓝筹,其实是抽血其它板块的效果,8月底到现在,甚至出现了国家队不护,小票却重新活跃。再说,那些个妖股如此疯狂,国家队花那么多钱护指数的事,真的可以商榷。(当年日本央行狂买,也没有改变泡沫过去日经长期熊市的状态)
公募的数据,最好还可以深究,新发基金发不出已不是新闻,更多的闲钱,其实是流向货币基金、债券基金。逼得央行甚至发声音贴标签“买长债就是看空经济”。
融资盘少不少,去营业部问问投顾就可以,实在是没法跑了,要跑也是没钱补了必须平仓了,这时候,谁还加杠杆做多?嫌自己压力还不够?
太多的负面的因子了,不想多说了,希望楼主结论正确,但理由也需要自洽,不然,再坚定的多头也会在伪利好面前退缩。
然而,你的这些论据实在让大家心里不踏实。数据多是半年度的,又过两个多月,其实有些还在恶化,根本无法得出“已是最坏”的观点。
再比如,国家队增仓是没错,但除非如当年日本央行那样无限QE下去,不然也是杯水车薪,并且已有声音认为国家队狂买银行蓝筹,其实是抽血其它板块的效果,8月底到现在,甚至出现了国家队不护,小票却重新活跃。再说,那些个妖股如此疯狂,国家队花那么多钱护指数的事,真的可以商榷。(当年日本央行狂买,也没有改变泡沫过去日经长期熊市的状态)
公募的数据,最好还可以深究,新发基金发不出已不是新闻,更多的闲钱,其实是流向货币基金、债券基金。逼得央行甚至发声音贴标签“买长债就是看空经济”。
融资盘少不少,去营业部问问投顾就可以,实在是没法跑了,要跑也是没钱补了必须平仓了,这时候,谁还加杠杆做多?嫌自己压力还不够?
太多的负面的因子了,不想多说了,希望楼主结论正确,但理由也需要自洽,不然,再坚定的多头也会在伪利好面前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