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第一课,未虑胜先虑败。第一帖里先说免责声明:本人所有文字均是自己观察和思考的记录,错误率不低,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2024年10月10日
舞台已经搭起来了,谁会轮番来唱戏?这是一个值得仔细思考的问题。
抛砖引玉,给大家提供一个小思路。事先申明,这属于政策或事件驱动范畴的投(du)机(bo),不可作为主战场。以下是思考的逻辑:
这次行情里,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在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30cm和20cm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但是,新股民因为权限问题没法接货,再加上短期涨幅实在过大,预期收益率降低,后面的回撤幅度和时间都会较长。这是该策略可能有效的第一个基础。
现在600、000和002的票,新股民是有权限买它们的,它们本应该是增量流动性的最大受益者,却因为10cm这种制度导致的不公平,形成了存量资金的一致性偏见,导致涨幅远不及20cm和30cm的票。这里就孕育了机会,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存在补涨可能,专业一点的说法就是预期收益率更高。这是该策略可能有效的第二个基础。
在如今这个从高层到群众都高度关注的A股市场,可以合理推断,这种双轨制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后续针对600、000和002的交易制度改革,是确定性较高的。如果600、000和002的涨跌幅提高到20cm甚至更高,那相对而言,他们就会更受益于增量流动性以及因涨跌幅空间而暂时性放弃它们的存量流动性。这是该策略可能有效的第三个基础。
有这三个基础,主动埋伏一些涨幅落后的10cm个股,获取下一波政策变化带来的流动性溢价,应该是政策或事件驱动策略玩家武器库中的一员。
(仅作自己判断的观察记录,不作为投资建议)
抛砖引玉。谢谢,你这个不是抛砖,而是把好玉抛出来了啊。看了下,航天科工旗下优质资产不少,但筛选有难度。不过“航天科技”这个名字,天然适合资产注入(非严肃投资学,也可以看做玄学的一部分)。我会对它保持关注。
可以关注一些资产证券化率低的央企,然后从旗下的上市公司中进行筛选或者直接摊大饼。可以理解为刮彩票,刮中了(资产注入)往往是3-10倍的收益。
上一个彩票是中航电测,资产注入后翻了6倍,最高接近10倍。
某两家航天口的央企,这两家资产证券化率都非常低,它们旗下大致共有10只市值小于100亿的上市公司,可以关注。
风险点主要有三:
资产证券化进度不及预期。这两年由于一些原因资产证券化的进程...
赞同来自: duiry 、woshishui2016 、放羊娃 、玲音 、neverfailor 、 、 、 、 、 、 、 、 、 、 、 、 、更多 »
可以关注一些资产证券化率低的央企,然后从旗下的上市公司中进行筛选或者直接摊大饼。可以理解为刮彩票,刮中了(资产注入)往往是3-10倍的收益。
上一个彩票是中航电测,资产注入后翻了6倍,最高接近10倍。
某两家航天口的央企,这两家资产证券化率都非常低,它们旗下大致共有10只市值小于100亿的上市公司,可以关注。
风险点主要有三:
- 资产证券化进度不及预期。这两年由于一些原因资产证券化的进程确实也停滞了,但是目前不利因素已经消弭。
- 行业发展。从人事布局和战略规划来看,个人是比较看好航天行业的。
- 小市值股票的下杀。这个没办法,中证2000的股指期货还没推出。
不完全准确。学习了。我主要参考了最新的文件里关于并购重组的遣词造句,所以看好科技和成长类的标的成为被并购对象。
央企的并购和重组逻辑,是长期以来一以贯之的,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的重大变化;有很好的政策稳定性和持续性。
央企的并购逻辑:央企并购以收购民企为主(而不是地方国企,因为地方政府舍不得,舍不得的原因有很多,不止是经济上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央企切入一个新的市场或者提高市占率;稳健、科技和成长,并不是最重要的参考因素,因为稳健和成长,都是可以通过央企自身能力解决的。特别是结合现在央企担任行业...
对地方国企不愿意被并购这一点,倒是可以衍生出:既然是地方的利益所在,同时也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市值管理的要求未来必将从央企扩散到地方,地方国企必然也会较积极地开展资源优化和整合。
赞同来自: Syphurith 、duiry 、大海2 、YmoKing 、乐鱼之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央企ST策略的逻辑是央企一是要脸(不想被ST摘牌)、二是有能力(央企有丰富的优质资产可以进行上市公司的资产置换);这个策略在2010年至2022年,年化收益率可以有30%+。但是,由于2021年的ST新规,“营收大于1个亿的不会被ST”,导致ST央企的项目锐减,特别是今年7月以后就完全没有ST央企了,所以策略也就废了。不过,虽然原策略废了,但逻辑还是可以用来赚钱的。就好像电影《神鞭》里面说的,“鞭没了,神留着”,神鞭变成神枪了。
另外,央企的小弱散,也不完全等同于“小市值”;因为央企的市值中位数大概是200亿元,而A股整体的市值中位数大概是100亿元,两者的差别还是比较显著的。
随着政策导向和市场规则的变化,不断改进投资策略以适应变化;对于投资者而言,本身就是个很有意思、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_^
btw,我不怕公开这些细节的原因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玩;成交活跃了,刷波动的机会和收益也会更多、更高 —— 要是套利类的,我就不说了,毕竟人都是自私的。
赞同来自: Shawlock 、duiry 、dingpenglei 、雨狼枫悟 、无尽 、 、 、 、 、更多 »
第三种,通过并购获得成长性。并购标的主要是稳健经营的同业,或者是具备科技和成长属性的补充型企业。考虑到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以及操作上的可行性,市值较小但具备成长属性的地方国企、或者同业中市值中小、经营稳健的地方国企,更有可能或者更优先会成为潜在目标。这也许是一个方向。不完全准确。
央企的并购和重组逻辑,是长期以来一以贯之的,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的重大变化;有很好的政策稳定性和持续性。
央企的并购逻辑:央企并购以收购民企为主(而不是地方国企,因为地方政府舍不得,舍不得的原因有很多,不止是经济上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央企切入一个新的市场或者提高市占率;稳健、科技和成长,并不是最重要的参考因素,因为稳健和成长,都是可以通过央企自身能力解决的。特别是结合现在央企担任行业发展的“链长”的情况,投向产业链上的民营企业,一是符合大政方针,二是央企自身对企业赋能的能力很强;同时原来民企的大股东虽然变为小股东,但企业的营收可以显著提升,赚钱不一定比以前少,而操心的事情却少了很多(开拓市场、融资成本等);所以是双方都有意愿的事情,更容易谈成。(民营企业的报表可能有雷,这个确实无法避免;所以,央企也会很慎重,实际发生的概率并不高;当然,这不妨碍作为一个题材炒作。)
同理,央企的重组逻辑:央企重组以央企之间的重组为主,目的是将有 技术落后、业务雷同、重复投资、恶性竞争等特征的企业合并,减少恶性竞争、提高重组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且,重组的也不一定是中小企业,南北车和南北船的合并,都是比较典型的案例,小一点的有中建材集团下面的几个水泥上市公司的壳运作;但这种“大动作”,单一央企说了都不算,方案要上报国资委、甚至国务院审批。这种是吃肉的大行情,但一是发生的概率不高,二是散户也不容易猜中(无论是标的还是时点)。
此外,还有一类就是“央企的小弱散”,这种可以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操作。比如,中石化当年的仪征化纤,后来挪出后放入石化油服。现在上市的央企优400家左右,至少有10%可以归于此类,用“转债打地鼠”的方式操作,散户多少能喝口汤。具体筛选指标,可以参考央国企的“一率五利”。
综上,从散户操作的难度和猜中的概率来说,央企的小弱散 明显比前两者要容易;央企的并购和重组,其实并不适合散户玩。
赞同来自: 夏日骑缘 、理想已实现 、kolanta 、llllpp2016
大型央企可能直接受益,但政策的驱动可能是短暂的脉冲,从时间序列的角度考虑,市场对大型央企国企的估值体系很难短时间被扭转。只有当这些大型央企国企开始采取具体行动后,市场才可能给予更积极更持久的反馈。而分析这些可能的行动,能够提前帮助我们关注和跟踪一些机会。
出发点:国企市值管理纳入一把手考评后,站在这些国企央企的角度去思考,能够较为快速见效的办法有哪些?
第一种,自己拿钱回购/加大分红力度,提高股东回报。这类企业所处行业一般偏传统,竞争不激烈,自身具备较为充裕的资金储备。
第二种,旗下还有很多优质资产未并入上市公司,后续可通过资产注入快速提升价值。
第三种,通过并购获得成长性。并购标的主要是稳健经营的同业,或者是具备科技和成长属性的补充型企业。考虑到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以及操作上的可行性,市值较小但具备成长属性的地方国企、或者同业中市值中小、经营稳健的地方国企,更有可能或者更优先会成为潜在目标。这也许是一个方向。
还有哪些方向?大家有没有符合这几条的个股推荐?
(仅作自己判断的观察记录,不作为投资建议)
预期既包括根据事实进行的推断,也包括感觉的综合反映。对于绝大多数人,在宏观经济的层面,要掌握全面和关键的事实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在此基础上进行前瞻性的推断,又加了一个难度。因此“预期”其实更多靠的是“感觉”,所谓“理性”仅仅是“用来说服感觉的工具”,利用的是某些角度或某些维度的片面事实。同样一个局面,两种不同的观点都可能看着是“理性”的,这才是决策的难点。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经济学家之间总是争论不休,为什么没见到哪个经济学家能经常“预期/预测”对。既然在宏观经济层面“根据事实进行推断”是如此复杂和艰难,那大众的感觉就变得尤为重要了,这也是“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这句话的底层逻辑。
尽管很多时候理性只是说服感觉的工具,但也不能否认“局部理性”或“片面理性”所具有的优势。这是一种思考方式和逻辑的综合体现,基于数据和事实讲清楚思考过程、讲清楚逻辑都可以算“理性”。但是,把“我是理性的/你不理性了”挂嘴边,并不能体现出理性。
(仅作为自己判断的观察记录,不作为投资建议)
赞同来自: freeroad
如果没有会议政策,本来部分短线仓位是打算到3500点减仓(做3300到3500的波段),会议后打算持有到3600(做3400到3600的波段)。但是,计划没有变化快,本周走势出乎意料的疲软,不但高点离3600有差距,甚至今天还跌破了3400点。
多空双方围绕政策的博弈再次展开,背后很可能还是对“大众预期”的争夺。走势有点类似去年8月的股民纪念碑行情,只不过是mini版的。空方就是专门针对中国政府试图营造的预期进行对抗打击,使得中国的信心恢复和经济复苏的进程变慢变复杂。
不得不说,gjd的作战水平还有待提高,“关键时刻”不仅仅指代“某些点位”,也指代“某些时间/事件节点”,该出手就出手,这也是对预期的管理。但总体来说,现在已不同去年,当时老美还在加息周期,如今已经开启降息周期,即使算不上攻守易形,我们的压力也减轻了很多。老美35万亿美元的债务,如果不尽快降息,压力也很大,这是可以预期的。另一个,我们自身对市场的重视程度以及政策面上给到gjd的支援保障也不是去年能比的了。
所以,虽然回撤较为迅猛,但现在还远没到改变战略方向的时候。今天的下跌幅度远不及10月9日和11月22日这两天,只不过是暂缓一下,不改变行情缓慢上行向3600点进发的大方向。
(仅作自己判断的观察记录,不作为投资建议)
赞同来自: Syphurith 、好奇心135 、xgjxgq
两者的关系是互为指导。战略和战术决定了你这段时期需要收集跟踪什么类型、什么规模、什么地点的战报。反过来,战报也会对你的战略和战术提供反馈,告诉你对了还是错了,是否需要调整。
战报需要随时跟踪收集,很琐碎,但这是每天必做的工作。另一方面,大多数战报的级别都不够大到需要改变战略和战术。然而现实中,大部分人要么不重视战报的收集,要么就是把小规模、高频率、非战略要地的战报看得太重了。自己在交易中也要时刻警惕,既不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也不能对关键战报视为不见贻误战机。
记录以自勉!
(仅作自己判断的观察记录,不作为投资建议)
今日重大利好政策出台,本周有一定可能接近或到达之前预测区间的上沿(3600点)。如果真的到达3600这个位置,就短线而言,适当减仓是合理的(实际上,如果没有这个新的信息,到3500短线就要逐渐减仓)。中长线则依然要坚持“目前是牛市”的操作原则。
注意三点:
第一,仅仅是部分短线仓位的减仓,而且之后还是要买回来的,买回来的指数位置不会很低,新的利好信息抬高了底部位置,我估计来到了3400左右。所以最好不要期待指数上有类似10月8日后那样的价差(指数200点的波动对于个股来说也不小了);
第二,这里的判断依然是点位,而不是无脑逢高开就卖出。比如,如果12月10日直接高开到了3600,减仓是对的,如果开盘比较谨慎,拿到3600再逐渐减仓是更合适的选择。
第三,本周一鼓作气突破3600甚至突破3674也是有可能的,但概率较低,出现这种情况,依然要保持冷静,中长线仓位享受收益,短线仓不追高,等到回调后再加。
这就是我面对这次新变化出现后的计划。
(仅作自己判断的观察记录,不作为投资建议)
赞同来自: 积少成多66
09年,宽松,基建,房产
隐藏的是基建和房产价值的反身性:基建搞得越多,房产的配套越好,房产价值就越高;房产价值越高,基建就越容易往外围扩散,基建也就搞得越多。(备注:4万亿的主要投向是保障性安居工程、铁公机、电网、生态、医疗、文卫)
24年,宽松,科技,公司
隐藏的可能是科技和公司价值的反身性:科技的重要性在于能推动所有经济部门扩张。科技越发达,公司作为科技的主要应用方,越能降本增效或更早推出新产品,竞争力就越强,公司价值越高;使用科技的公司竞争力强价值高,科技就越容易往其他更多公司扩散,科技也就越发达。
唯一的问题是:能不能相信中国的科技行业?我是非常相信的,但同时也得兼听则明,听听外人的意见:2024年6月份《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中国科学的崛起——多少也能说明问题(上次提到这个时还是新人不能发图,这次借这个机会再把图贴一下)。
(仅作自己判断的观察记录,不作为投资建议)
赞同来自: hjndhr 、理想已实现 、Syphurith 、小会砸 、xgjxgq 、更多 »
最近的市场上,绩优股的表现明显落后于成长股,版上对此也有些看法。抛开一些非理性的纯炒作外(看一眼都嫌多),这个事情也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供大家参考:
绩优股有大量的分析师和机构覆盖,也有无数的普通投资人在关注,因此对它们的定价博弈是非常充分的。反过来想,也就是基本上很少会出现“无效定价”。另一方面,它们股价变动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业绩变化(其他大事件当然也会,但出现的频率很低)。因此在业绩真空期内,这类定价充分有效的股票,要想获得超额收益,确实不太容易。
所以可能等到12月下旬或者1月份,业绩逐渐出炉,他们的驱动因素逐渐显现,才会有所表现。这就是年报行情。
(仅作自己判断的观察记录,不作为投资建议)
赞同来自: Fanny06 、Mendel 、MoneyMemory 、llllpp2016 、yield 、更多 »
短线窄幅止损者:在量化和短线交易盛行的环境下,下跌并跌破入场价是很常见的,甚至跌破入场价20%也不少见。我毫不怀疑有些个股是靠吸取短线止损者的精血而存活的。因此,如果购买短期下跌后拿不住的票,将被反复地收割。
负债端脆弱者: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对应到市场上,杠杆交易者、短贷长投者、开放式公募基金、资金规模不足的职业投资者,都面临这种情况。一旦较长时期或较大幅度下跌,即使知道可能是接近底部,也不得不割肉卖出,成为猎物。
情绪交易者:大跌或大涨,让投资者感受到赢得金钱的“快乐”和失去金钱的“痛苦”,冲击人的情绪,伤害依据情绪进行交易的玩家。如果不能以冷静的心态关注市场变动,也将沦为市场的日常供养者之一。
市场理解粗浅却又醉心波动者:强而示之弱,弱而示之强,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有些上涨不是真的上涨,有些下跌不是真的下跌。如果无法分辨某些股票价格变化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却又贪图其弹性非要参与其中,就难免被市场戏弄而亏损。
投资和交易都很难,自己有时也难免被市场玩弄于鼓掌,时常总结以自我警示。
(仅作自己判断的观察记录,不作为投资建议)
赞同来自: Syphurith 、walkerdu 、hegywor 、业1994 、hujiru 、更多 »
今日个股跌幅较大,尤其是之前热闹无比的科技股。既然是宏大叙事和情绪共同推动的一段上升,当情绪变化后,这样的大跌似乎也属于正常。按照跟踪的上证指数而言,未能触及到3300点,比较强势,仍是牛市震荡的态势。上周五的买入,一部分赚钱,一部分亏钱,总体上看也还算是不错的买点。
从版上的讨论中,我感觉相当大一部分玩家是短线策略为主,对这种大涨后的快速回撤或者大跌,总是试图立即去给予“牛熊”的判断。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是10月8日到10月17日的下跌期间,这并不遥远。对信号和噪音的区别,确实是一个难题。但哪怕是最基础的趋势技术,目前似乎也不能得出市场会转熊的判断。跌了看跌涨了看涨,也容易发生在高波动时期,主要是市场走势对情绪的冲击大。
股票市场的供需,它不是静态的,而是需要动态的看。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越是上涨,供给越低,需求越高。目前这个位置和近期走势,不太可能形成单边下跌的共识,而更利于形成逢低吸纳的共识。观察主要的供应会来自哪里呢?游资和短线投资者,可能是供应的主要来源(没有数据,只是依据现象进行推测)。游资票和短线玩家多的票,波动率自然就大一些。而长线需求,11月看是在增加中。后续是否会源源不断的增加,值得跟踪。
目前仍坚持这个判断:上证在3300到3600之间震荡(最低可能到3200,但概率较低),个股则各自精彩。这种区间震荡,对老玩家是福利,对新玩家则是磨炼。新手会逐渐明白一个道理:牛市赚钱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仅作自己判断的观察记录,不作为投资建议)
坦白讲,我对定义搞得不是很精确,到现在也不是特别清楚蓝筹股和白马股的确切名单。但总体上,因为被动投资逐渐成为主流,我看好A500的牛市,它覆盖了沪深300里的80%,因此沪深300也会牛。考虑到我近似把沪深300当做蓝筹集中地,所以我觉得hegywor说的蓝筹牛也没问题。另外,A500中的其他非蓝筹行业龙头和部分成长股也会走牛。晚上又想了想,这波调整,可能a500不会调整太多,从妈妈的口风看,后面要走慢牛,就是a500的慢牛,类似美股标普500,不同的是,人家的成分科技含量高,我们的成分破净含量高,且分红含量也可以,支撑着走个半年往上的慢牛还是俩老头亲嘴,凑胡的。
看后续对小烂丑的打压力度,要是持续打压,那就比较明显了。要是阶段性打压,可能还改不了游资的性子。
a500大跌可能性感觉不大,做这个出来大概就是新的护盘工具,以前买了500 1000里面都是粑粑多,a500除了包含300的蓝筹,还有这些屎坑里的大豆子,相对也就把屎坑托了托。况且现在险资放开手脚了,都不用妈妈出手,大儿子的买盘都不弱。
相对操作就简单了,计划把中证500的仓位挪到a500,话说为啥etf仓位就不能打新?把这个改了,门票党不就也投名了么
赞同来自: Syphurith 、llllpp2016
今日按计划,在开盘买了一些。收盘前市场表现为一致性看空,大部分属于情绪和走势驱动的,趁机把短线仓位又加了不少。我可能买得太早了,但收盘离3300只有30点的距离,离3600有270点,赔率很好,值得跟注看看翻牌。
目前的判断是,市场仍处在牛市初期,上证继续在3300到3600之间震荡。牛市的特点就是支撑位总能撑住甚至可能没法触及,而阻力位总会被突破。下周是检验牛市成色的时候,如果还在牛市中,下周可能会再次进攻3500附近。
D音上关于科技的宏大叙事,可能透支了部分科技股的短期表现。但另一方面,本月的基金发行量出现了有意义的变化,增量资金开始借道入场。单看股票型基金的话,仅统计11月前半月的成立规模(超过750亿),就已经在月度数据里排到了2015年6月以来的第一名,上次出现类似的变化是2019年9月,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是被动型指数基金——中证A500。
回顾历史,2019年9月后,基金发行仅在10月出现了疲软,后续月份的有效发行规模(混合型基金计入60%)都在500亿以上并逐渐增加,2020年3月之后基本在1000亿以上,直到2021年1月发行规模见顶(接近3000亿)。
如果后续几个月的增量能够维持在本月差不多的规模,19年到21年的好日子是否会再次出现?现在还不得而知,但从增量资金、指数形态、全市场股基综合净值等数据来看,这绝对是一个需要纳入关注的“可能”。时刻保持对各项数据的月度跟踪,有助于我们把握市场的全貌。
(仅作自己判断的观察记录,不作为投资建议)
赞同来自: Syphurith 、hjndhr 、kolanta 、理想已实现 、fanwen272更多 »
今日市场大跌,其实很正常,之前很多票都涨得太多太快了。专业的投资者,不会冒进追高,除非有确切的、可量化到价格/估值的驱动因素,比如大超预期的财报、要约收购、并购、新产品发布或量产等。而这段大多数个股的上涨,还是由情绪和短期资金的推动,情绪的变化是无常的,剧烈的,短线资金也是擅长追涨杀跌的,两者很容易共同导致单日的大跌发生。
关于短线,因为我从国庆后一直坚持下面的判断——上证在3100到3600的区间宽幅震荡,所以在3500点短线减仓不是一个难以做出的决策。上方100点下方400点,赔率不合适。现在的问题是,下方的平衡点是否已经抬高了,不再是3100了?跟踪市场交易情况后,我目前倾向于已经抬高了,这也是为什么没在3400减仓的原因。但这一点不影响在3500减仓的决策,无论新平衡点是3200还是3300,赔率都不合适。
下方平衡点的抬升,影响的还有短线再买入的时机。如果新平衡点在3300,那明天低开可能就是短线买入的好机会,赔率很好;如果新平衡点在3200,那就还可以再等等,接近3300了再买入更好。我个人倾向于新平衡点在3300,计划在明天低开买回部分,根据情况再决定后续操作。
上面只是根据大盘走势做的短线操作计划。至于长线的部分,并不会因为短期回撤而操作。冯柳曾有过一段关于长线的描述,摘录如下,与大家共勉。他写得很好,但目前我做不到,只能尽量学习。
“在所有的操作策略中,长线的要求最高。他需要对企业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有着更为坚强的控制,他了解积累和成长的非凡威力,清楚把握企业未来数年的发展趋势,以投资的心态分享企业的成长。他的标的物是千里挑一,他对利润的要求是数以10倍计,在这样的机会面前它不会惧怕任何亏损,不会设置除基本面外的任何止损指标,因为在十倍速股票的面前,哪怕50%以上的亏损都是微不足道的,对它来说,买进不卖是最好的策略,自信、尊重客观价值、不理会乃至勇于对抗市场是必备的投资品质,日常20%30%的波动在这样的前景面前是不应去考虑的,不要放弃在大牛股上的部位,不在大牛股上做空是永远需牢记的训条。只有这样,股票才能够真正成为改变一生的东西。”
(仅作自己判断的观察记录,不作为投资建议)
常识对选股和交易的帮助很大。回看9月24日在原来那个新手帖里的判断,虽然考虑得比较简略粗糙(那个时点也容不得考虑太多),但只要抓到主要矛盾,常识就能起效。
另一个常识是:水放到哪里,哪里就会有泡沫。那为啥不把泡沫放在对提升国家竞争力有帮助的方向呢?国家的长期竞争力在科技,定向放水的方向,其实是比较明确的。这是科技板块上涨的底层逻辑,至于其他事件,只是助推和加速。短期(几天或几周)很多票可能有些过热,长期(7到10年)看也可能会死掉一大批科技企业,但中期(1到5年)也许就值得仔细跟踪研究了。
(仅作自己判断的观察记录,不作为投资建议)
赞同来自: ergouzizzz 、djc354133 、JJJJJJ57 、dingpenglei 、llllpp2016 、 、 、 、更多 »
涨了,我觉得要跌;跌了,我觉得要涨。
涨了,我觉得还要涨;跌了,我觉得还要跌。
以上是大多数投资者的四大幻觉。至于何时出现哪种,取决于当天睡眠是否充足、家庭是否和谐、天气是否晴好、心情是否愉悦,或者取决于看到的媒体消息。我愿称其为“薛定谔的感觉”。
这也没错,人本质上是由感觉驱动的。所谓“理性”,很大程度上只是感觉的说服工具而已。同样一个事情,正反两方都能找到足够的理由来证明自己是“理性”的。但在市场上要想持续赢钱,我们可能还需要审视下自己的感觉到底来自何方,去探寻下潜意识里的深层次原因,同时要更多地尊重客观事实。
(仅作自己判断的观察记录,不作为投资建议)
赞同来自: 闲菜
近期是指数横盘震荡,个股尽情表演的时段。这个时间段里,少了大众情绪的喧嚣,更有利于看清楚哪些在逐渐走强,哪些是蓄力吸筹,哪些则在上演最后的疯狂。妖股的炒作虽很热闹,也有赚钱效应,但很难吸引老股民的目光,游资、外资、量化、高手、韭菜互相斗法,传统投资和投机者都是旁观的居多。毕竟大家都是靠做自己懂的生意赚钱的,一个开杂货铺的,不可能看到别人卖独品卖君伙赚大钱就会羡慕,更不会抛下杂货铺跟着别人干。
从指数层面看,如果中短期3100到3600的区间震荡这个判断没错的话,以目前3272的点位而言,下面是172点的空间,上面是328点的空间,赔率上也不支持继续大幅减仓。但调仓是很多的,月底月初都是调仓换股的时期,先卖后买,在盘面上可能就对应着先跌后涨,所以不需要过度在意月初的下跌,反而可以选择好标的,在短期下跌后进行建仓加仓。整体上11月应该看涨,业绩真空期,政策呵护期,再加上美帝大选尘埃落地,不确定性实际上是大幅下降了。
(仅作自己判断的观察记录,不作为投资建议)
赞同来自: Mendel 、积少成多66 、yield 、llllpp2016 、好奇心135 、更多 »
先纠正一个误区:很多人一说到追高买入就是套牢一生。但实际上对大多数玩家来说,一追高就买到长期顶部的概率和你一抄底买到长期底部的概率差不太多,都属于高估了自己的“运气”,前者是高估了“坏运气”,后者是高估了“好运气”。
大多数时候,追高并不是错(反而是挑选强者的一个好办法),错的是没有建立一个容纳追高的交易系统和心理系统。
大多数人追高,往往是因为看到了短期的上涨,基本都是怀着“趋势还会持续下去”“再不买就买不到了”“希望买入之后继续大涨立即获利”的心理的。这是明显的带有短期预期的行为,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急躁”的心理,是短期主义。在这种局面下一旦出现回撤,就不符合自己的买入预期,容易产生被市场戏弄针对的感觉,导致愤怒;既然是追高买入,那回撤的幅度可能不会小,接下来较大损失带来的“痛苦”就会开始发力;而且回撤后调整震荡的时间也会相对较久,那“耐心”就逐步丧失。“急躁买入希望立即获利”、“不符预期产生愤怒”、“损失导致痛苦”,“痛苦持续”、“受不了了”,这几板斧下来,就把佛教里常说的“贪”和“嗔”的集齐了,割肉亏损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正确的追高心理是怎样的呢?可以参考海龟法则。追高买入并非希望能马上获利,而是因为股价创出了XX日或者XXX日的新高,侧面说明是一个中长期的强势走势。由于不知道是否会产生回调,因此先行建仓,做好忍受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范围内的回撤波动的准备,以把握可能存在的长期和丰厚的获利潜力。这是长期主义。。
所以,上面两段黑体字部分就是难以解决的矛盾:普通人追高是因为短期预期而买入(急躁),但追高要获利需要做好长期的战斗准备(耐心)。短期主义的心理预期和长期主义的现实体系并不兼容,是大多数人追高产生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仅作自己判断的观察记录,不作为投资建议)
赞同来自: Mendel 、Syphurith 、zgj28312832 、路人甲pro
如果买到了涨幅低于大盘的票(我就持有那么几个...),如何安慰自己?
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可以作为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有些票是理性玩家在玩,理性玩家的行为和背后的逻辑,大致上是可以预测的,因此它的价格下限和目标价格,相对来说确定性高。这类票你敢于重仓,敢于持长,不惧回撤,知道何时应该卖掉,也就是它的可预测性较高。但它们在大牛市中的表现,大概率会输给其他非理性玩家参与的票。现金局里,职业玩家谁会在翻牌前拿着JJ和QQ在前位All In呢?总得看看后位玩家的出牌,看看翻牌。
非理性玩家参与的票,由欲望和情绪主导,不可预测,可以前一天冲上天,后一天就跌下地。这类票适合短线玩家,也适合作为小部分投机仓位参与。但它们的波动剧烈,买卖点很难把握,如果在过程中高买低卖个两三次,拉长时间看,可能总体收益率也就那样。不过刺激确实刺激,很让人大呼过瘾。但也要谨记,大多数情况下,刺激的体验是需要花钱买的。业余玩家拿着JJ和QQ在翻牌前All In赢大钱的也有,不过都是暂时的。
这样想,碰到跑输的情况时,心里就舒服多了。
(仅作自己判断的观察记录,不作为投资建议)
赞同来自: qdxmz 、hemafeifei 、Syphurith 、贝叶斯主义者
人心难测?别急,集思录来帮你Mark。这个吐槽好,哈哈~
对于论坛的使用,总的原则是既要参与其中,进行具体话题的讨论;也要跳出话题,在喧闹中找到一些确定性。
** jisilu是保守谨慎理性的低风险投资者的家园,基于这个前提,提两个用法:
**版上的情绪出现一致性亢奋了,那说明市场的狂热已经影响到最谨慎的一批人,属于过热了,顶部或阶段性顶部的概率较大;但在任何时候出现悲观情绪,则不应该视为信号,毕竟谨慎和悲观很难分开。同理,当隔壁taoguba出现一致性悲观了,基本就是底部;但taoguba上任何时候出现乐观情绪,也不应该视为信号。
赞同来自: Syphurith 、zgj28312832 、walkerdu 、闲菜 、好奇心135 、 、 、 、 、 、 、 、更多 »
以目前的情况看,走势仍然符合之前的判断,指数回到3100是正常的回调,而回到3000的概率极低,基本可以忽略。大胜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潜在多头不少,身边新开户的小伙伴都还有不少资金(比例超过50%)待入市。与大家的想象不同,新股民没那么激进。10月8日高仓位买进去的大多数不是新股民。
3100到3600,500点的震荡空间,足够个股型玩家和指数型玩家各自愉快的玩耍一段时间了。不需要单边上涨,也不允许单边下跌,只要在一个相对高一些的区间内交易活跃起来,市场就算恢复正常功能了。
很多老手在2700点时,抱着博弈割韭菜的心态,等待一次崩盘,导致看错和踏空;现在不少人还是抱着这种博弈割韭菜的心态,等待崩盘回到3000以下。他们可能忽略了一些变化,市场结构和主要力量的变化,大致类似于:原先弱肉强食军阀混战任意割韭的混乱丛林中,新增了一股有自己意图的强大力量。这股力量最早是喊口号,后来是小规模试探,现在是积极完善制度和真正大规模地出钱出枪下场了。
任何投资决策中忽略ZF的态度和行动(尤其是行动),是非常不明智的。无论你是什么立场和意识形态,都不能否认一点:客观上来说ZF是影响力和实力最强的一股力量。回忆起当年ZF三令五申“房住不炒”,你可以不听;但当21年国家出手大幅收紧二手房贷款、提高贷款利率的时候,还不听,那就真没办法了。我自己是在21年二手房贷款额度大幅收紧期间出手卖掉投资房的,当时也给一些朋友说过,但坚决执行的很少。
(仅作自己判断的观察记录,不作为投资建议)
赞同来自: qdxmz 、oyquan 、Luff123D 、蒙蒙飞絮222 、汨江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对于论坛的使用,总的原则是既要参与其中,进行具体话题的讨论;也要跳出话题,在喧闹中找到一些确定性。
jisilu是保守谨慎理性的低风险投资者的家园,基于这个前提,提两个用法:
- 版上的情绪出现一致性亢奋了,那说明市场的狂热已经影响到最谨慎的一批人,属于过热了,顶部或阶段性顶部的概率较大;但在任何时候出现悲观情绪,则不应该视为信号,毕竟谨慎和悲观很难分开。同理,当隔壁taoguba出现一致性悲观了,基本就是底部;但taoguba上任何时候出现乐观情绪,也不应该视为信号。
- 我们假定版上很少会热烈讨论特别离谱的话题。所以,这给了我们一个跳出话题本身观察话题趋势的机会,以帮助我们了解市场所处的阶段。这一段时间比较明显,版上热议的话题已经从“3000点何时才能收复”、“最低看2600还是2500”、“师座能否保住ID”,转换到了“3000点可能跌破么”、“5000点有没有可能到达”、“没有基本面支撑的牛市是否存在”等话题。不可否认,这些话题都是观点,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但热议话题的变化,却是一个事实,而且是显著而确定的事实。仔细思考,能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仅作自己判断的观察记录,不作为投资建议)
大众的情绪在下跌中会慢慢转变,要么下跌幅度够大,要么时间够长,这两点均能让情绪从乐观变成悲观,从贪婪变成恐惧。“实际上,大多数人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并不持久,即使开始判断是对的,但随着一段时间市场与自己想法的逆向运动,又会觉得自己的立足点并不是很牢。这正是市场通过走势施加影响力的关键所在。”这是5月份写下的一句话,现在依然适用。
今天尾盘看市场交易情况,大众情绪的转变可能基本上完成了。后半周如果出现小级别的恐慌下跌,就是买货的好时机。按照原计划,做好上证回调到3100的准备,过程中针对个股逐步完成加仓。
(仅作自己判断的观察记录,不作为投资建议)
赞同来自: 成都吴亦凡 、吕阿姨 、aiplus 、晴天里的阳光
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这是芒格的名言。
比如,有人说,这次快速拉升,新增了2万亿的套牢盘,于是对后市悲观。反过来想呢?那也就是解放了2万亿的老资金。新套牢资金中一部分是原来趴在银行里不动的“死”钱,而被解救的老资金则基本上是更有经验、更愿意承担风险,在二级市场交易更活跃的“活”钱。
从战斗的比喻来说,一批多头新兵不顾安危“冒失地”发动冲锋,虽暂时被困,但价值巨大。他们交换出了一批战斗力更强的多头老兵逃出生天。显然,对于后面的战斗而言,多头的力量是大幅增强了。而且被解救的老兵们不会冒进,不会急躁,他们会耐心等到敌人进入包围圈后才会扣动扳机。如果反过来想,这也正是这次回撤大的原因——老兵们经验丰富,会在更有利的位置发动反击。总体上,战争胜利的天平已经慢慢偏向了多头。
(仅作自己判断的观察记录,不作为投资建议)
赞同来自: wangyang661 、zgj28312832 、xlzg
反过来想,什么情况下散户敢于果断的卖出?回本了、小赚了、利润缩水了、大亏后回本又变微亏了。这几种情况皆很少出现在熊市,熊市期间大部分人都没有回本和赚钱的时候,只会在跌得实在受不了才会跟随恐慌情绪在低位割肉。所以,这种大涨后的果断卖出,是牛市的重要证据之一。
原来的被套牢者历经几年折磨,被解放了,但他们的获利并不丰厚,无法带着鼓起的钱袋心满意足地远离市场。他们成了后市潜在的多头,这就为后来的行情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新进入者可能没经验冲得太快、很可能短期有浮亏,但他们显然不能算“不聪明”。或者可以称他们为“短期看不聪明,但看长一点是聪明的”。比如,如果从事实出发来思考,无论是看势还是看价,这次大涨中进场显然要比21年2月冲进去,更可能获利。当然了,大多数都是被势所裹挟,顺势而为,称不上是有意识的聪明。
探讨二:如何区分是不是牛市顶部的暴跌?
@landandwater 总结了牛市见顶的标志,非常全面,可以对照着看看。严肃投资者应该自己挖掘一些相对领先的数据指标,进行周度或月度的跟踪,辅助判断,提前操作。对普通投资者,我觉得还可以再简化,就问三个问题,就能得到很大的启发。
暴跌前,ZF的态度和针对流动性的实质性政策是怎样的?是打压的还是支持的?是紧缩的还是扩张的?
暴跌前,大部分参与者的获利程度是怎样的?是利润微薄还是足够丰厚可以心满意足的离开?
暴跌前以及暴跌后,大部分人的情绪是怎样的?是紧张警惕的还是放松安逸的?
这三个问题,对于判断房市和股市的顶部,在实践中看还是比较有效的,涉及到了流动性趋势和行为金融学的关键点。
(本文仅作自己判断的观察记录,不作为投资建议)
赞同来自: 向阳花开 、songshubaba
市场连续回调,悲观论调再起。我依然保持和10月2日、10月9日两天相同的看法,没有疯牛,但牛市是基本确定的。回调到3100属于预期内的,回调到3000也不是不可能,但概率较小。没有一直涨的牛市,进三退二便可称为牛市。波动率大,体感不好,这些不是否定牛市的理由,至少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否定。从国庆前的上涨幅度速度以及10月8日的成交量来看,应该能推测出后面肯定会有较剧烈或者较长时间的反复震荡。
最近这一段时间,版上情绪变化太快,这个可能对投资的帮助不大,反而容易影响心态,踏错节奏。我相信大家都是老手,不会被市场过度牵引。可能一个原因在于预期太高,或者观察感受的周期和操作的周期不一致。正常来说,如果是按指数做短线的,10月8日高开必然是卖出止盈的,止盈后截止目前应该还没有新的买入信号;如果是按指数做长线的,涨980点回撤450点,虽然不能说是常态,但也在正常回撤范围内。如果是忽略指数做个股的价值投资者,那就更没有理由情绪变化这么快了。高估了就卖低估了就买,至于途中出现的剧烈波动,没法避免的。以前大盘平稳期间,个股的大幅波动也很常见。
还有一些朋友提到经济基本面这个宏观因素。我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宏观本身就很复杂,经济学家都无法准确判断。另一方面,它跟市场走势之间又是极度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两者叠加,研究宏观因素对股票投资和交易的帮助有多大,我不确定。上次和师座讨论,我说除了对投资标的的“三知道”外,我们还应该对自己有“两清楚”:第一,清楚哪些因素对自己的策略盈利有帮助;第二,清楚自己能通过努力搞懂和掌握这些因素。我个人感觉宏观因素对我的策略帮助不大,而且即使有帮助,自己也搞不清楚,所以不如就忽略。但这个仅针对自己的策略,如果你的策略是宏观对冲全球配置之类,那就另当别论了。
鉴于有不少对中国经济过度悲观的看法,我推荐一本关于宏观经济的书籍,人大出版社在2007出版的《光阴似箭》,副标题是《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第一部分基础理论和方法论部分有些晦涩,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了五次技术革命下的长波,比较精彩。看完这本书后,再结合中国经济这些年的发展情况去分析,应该会有新的思考,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会增强。
(仅作自己判断的观察记录,不作为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