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国家给的利率低。券商当然可以自己放杠杆搏杀,但他有N种方法可以让客户放杠杆自己坐吃利差。比如放给DMA,跟客户做互换、场外期权,或者用中性策略锁定风险通过融券赚钱等等。过去券商自有资金大部分去买债(去看看各家券商的年报就知道),给到客户的利率比较高(至少要比债高),现在这个互换便利只能买股,给到客户的利率也可以低一点,对客户有好处。对整个市场来说,总归是暂时多了几千亿的备用金,央行也是试探...钱进来了,腾挪一下,替换一下,就算券商不买权益,借给客户买权益也一样,低成本加杠杆,券商最少也可以是无风险套利。5000亿看来很快就会用完。
赞同来自: Syphurith 、luffy27 、好奇心135 、理想已实现 、ficus更多 »
券商当然可以自己放杠杆搏杀,但他有N种方法可以让客户放杠杆自己坐吃利差。比如放给DMA,跟客户做互换、场外期权,或者用中性策略锁定风险通过融券赚钱等等。
过去券商自有资金大部分去买债(去看看各家券商的年报就知道),给到客户的利率比较高(至少要比债高),现在这个互换便利只能买股,给到客户的利率也可以低一点,对客户有好处。
对整个市场来说,总归是暂时多了几千亿的备用金,央行也是试探,也许很抢手一下子借光了,再给几千亿(行长说的),也许没人借白忙乎一场。重要的是表明了国家“给你子弹你去炸碉堡”的态度。
大牌886 - 愚蠢的人类
赞同来自: 小会砸 、马后炮拿铁 、skyblue777 、hujiru 、悠悠白云 、更多 »
拉上去容易,但谁会是最后的冤大头?新股民已经被套在里面了,老股民大概率不会跟,那么机构自己拉上去被套在里面?8号那天速度这么快,真正套牢的人数未必有想象的这么多,大量的交易量更多是换手导致的
如果8号这种K线当时出现个好几根,倒是可能大量人群套在天花板,需要更多时间去消化
毕竟就一根,可能消化时间比想象的短
随着互换便利的细节和进度加快,会加入更多需求,比如我这种也会改变思路
机构拿到钱也会在这地方加仓
投机需求逐步在增加可能是事实了,不敢说会硬拉到4000,但可能会有第二波直接推到前高是很有可能得,这后面才可能是更大幅的高位震荡,供需平衡。
未必是大牛屎,更多只是推到更高的平衡位置
赞同来自: hwyfbfb 、老实的很 、luffy27 、Jkfivezero 、freeroad 、 、 、更多 »
赞同来自: bismackzhang
你现在持有东方财富,中信证券也持有东方财富。9.利息归还:对在SFISF操作中借出的国债或互换央票,利息仍归央行所有。
然后中信证券拿着24元股价的东方财富做互换得到国债,利率1.75%,国债产生债息归谁不详,先不算了。
然后拿着国债做抵押,正回购得到现金,合并计算资金成本3.5%。
然后再以5%利率融资给以为中信会接手你手中的东方财富的你,让你融资去买东方财富。
中信赚1.5%。
然后中信证券拿着24元股价的东方财富做互换得到国债,利率1.75%,国债产生债息归谁不详,先不算了。
然后拿着国债做抵押,正回购得到现金,合并计算资金成本3.5%。
然后再以5%利率融资给以为中信会接手你手中的东方财富的你,让你融资去买东方财富。
中信赚1.5%。
大牌886 - 愚蠢的人类
赞同来自: zddd10 、李乐毅 、少年歌行666 、张集思78 、Syphurith 、 、 、 、更多 »
有谁懂互换便利具体怎么操作?一种超大量的凭空出现的购买力已经出现,随时准备干翻市场。。。。。
感觉发明这些金融衍生和复杂金融工具的人都不安好心。
因为我个人认为有更简单的东西可以用为何不用。不是就是为了让你复杂到偶然性发生以至于难以控制最后被人渔利吗?
我读了一天泡沫历史,发现每次泡沫过程中,总会伴随出现一种莫名其妙的被人为发明出来的巨量购买力。
百年前,南海泡沫起初也是利用了高杠杆和国债购买股票的创新思路
科威特更是发明过凭空印支票来买股票
还好这次咋们有额度和各种限制,要不然不知道会是啥情况了
赞同来自: 求索之路 、Syphurith 、本德莱耀西 、闲菜 、tedhan 、更多 »
假设券商/基金/保险自有资金100元买了某股息5%的资产,央行互换90%,拿到90元的国债,再质押给银行,拿到90元的资金,这90元的资金又可以继续循环买股票互换,这一轮下来,相当于10块钱自有资金,拿了5元股息,给出2.25的利息,赚2.25,年化收益率22.5%……
赞同来自: Syphurith 、happysam2018 、刘文武
期限一年,可以提前了结或展期,这里可是双向的哦。如果买红利类,理论上分红可能可以覆盖利息。
股票质押率不超过90%,补仓线不低于75%。
互换费率以荷兰式招标确定,跟国债拍卖一样,看自己的水平了。
互换得来的国债,不允许卖出,只能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再次质押融资。
也就是说,谁参与互换便利的,股票质押率损失一笔、互换费率又是一笔,国债质押融资再来一笔,加一起算算成本,得奔着3.几%去了。
还有,对于借出的国债和央票自身产生的利息,仍归央行所有...
但只限于第一波买红利类的,后面的分红就降低了。
这也没办法套娃啊
赞同来自: Syphurith 、happysam2018 、款特长 、冥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