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从业者,已经有很久没有在集思录上发言。重心也从套利机会挖掘转向公开产品管理上。客观来看,两年的管理产品结果并不成功,自己用实践证明了,主观选股的成功率是远远低于规则套利,市场行为套利以及大类资产性价比套利的。自己也需要从更多角度思考职业生涯以及市场结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11月的现在,市场有几点生态相比于过去五年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在此记录仅作备忘。也欢迎愿意交流的朋友留言。
市场结构
市场内生稳定性下滑,企业盈利疲态尽显,政策博弈愈演愈烈,市场波动放大。
根据最新公开披露的三季报,企业季度盈利中位数同比下滑接近2位数。即使有了所谓保持战略定力的预期,但是如此大的下滑幅度(且相比于两季度大幅加速)显然是超过极大部分主流机构投资者预期的。这种级别的衰退带来了市场估值体系的变动。原来所谓PEG、现金流折现的投资方法面临重塑压力,当前环境只有极少部分个股拥有持续回报股东的能力。投资者为了欺骗自己,只能假装相信政策会救助股市投资者,无论事实是否会如此执行。
投资者行为——权益基金
主流人群投资选择已从主动权益基金转向指数类基金。
根据自己多年的从业观察,主动权益基金从长期来看,整体表现会相比指数基金有小几个点的超额收益。理由如下:并非主动权益做的好,而是我国股票市场客观原因和指数编制规则落后因素导致。如前文阐述,在保持战略定力的背景下,快速衰退使得只有极少部分个股拥有持续回报股东的能力。指数化投资的分散特征会使得大量的长尾垃圾被被动纳入其中。且还有未来愈演愈烈的人为套利指数基金行为。
但反过来说,为何目前主流人群投资选择会从主动权益基金转向指数类基金呢?个人感觉是两大因素导致。其一是主动权益基金系统性的偏好成长股,漠视价值股尤其是银行股,在这轮周期中吃亏尤其明显。其二是基金公司以及基金经理的逆向选择行为。为了最大化个人收益,联合互联网平台无底线推荐短期涨幅最前列的产品,使得投资者获得的投资回报和实际承担风险不匹配。这个问题无底线推荐指数基金也会存在,但是基民这时候往往会怪罪自己选择有问题,而不会把锅扣给基金公司和互联网平台。
展望未来,指数类基金仍然会有阶段性的规模优势。短期投资者的获益惯性是可持续的。如果扭转,则需要基金公司真正从投资者角度出发,平衡自己的风格,展现出自己稳定的相对收益能力。目前看无论是互联网营销平台反向营销,还是监管限薪,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感觉会和中国男足一样。糟糕的市场宣传 糟糕的管理层。
投资者行为——债券基金
高风险高杠杆债基已经形成产业链。券商、投资顾问、小白已经被深入绑定。时刻警惕反噬。
过去几年是明显的债牛。无论是利率的快速下滑走平还是垃圾城投债的风险缓释,参与者斩获大量收益同时却把风险转移给了未来的参与者和间接完成转移支付的一线城市高位买房者。现在30年国债的风险收益比,对散户来说已经相当不友好,承担大概率增发货币刺激经济的风险,只获得历史最低水平的回报。更令人感慨的是,券商、投资顾问和债券基金在如此低的回报上又吸了一层血。这种模式一旦反噬,后续的踩踏恐怕难以避免。美国20年利率债从高点的160已经跌至90,绝大部分的债券基金投资小白想必是无法承担40%以上的跌幅的。
投资者行为——股票
新型公众平台绕开监管,个人自媒体推动妖股节奏加快波动放大。
目前字节跳动等平台主导的自媒体推荐模式在各大公众平台中逐渐占据主流。这在其他奶头乐行业中可能并无问题,但此类模式对权益市场的生态造成较大影响。
首先是提及股票的高度雷同性。自媒体推荐模式会极大程度放大头部流量,提及股票会因此高度雷同,对应龙头股加速打板的趋势会更加强化。
其次是投资者智识门槛进一步降低。客观来说,这对存量投资者或许是一件好事。不多展开。
最后是监管难度加大。主流持牌机构,面临监管相当严格,目前流行的自媒体往往都是个体户或者传媒公司。这样的体系使得监管难度加大,对应新进入投资者受不到相对合理的风险教育,入场即被砍头。
总体来看,当下的生态是相对浮躁的,市场底线不稳,参与者专业度弱化,非理性交易行为出现频次增加。整体来看,指数化投资、个股妖股化给倾向于套利和选股的投资者都带来了更多的机会。预计只要克服短期的负超额,会有更加可持续的收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11月的现在,市场有几点生态相比于过去五年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在此记录仅作备忘。也欢迎愿意交流的朋友留言。
市场结构
市场内生稳定性下滑,企业盈利疲态尽显,政策博弈愈演愈烈,市场波动放大。
根据最新公开披露的三季报,企业季度盈利中位数同比下滑接近2位数。即使有了所谓保持战略定力的预期,但是如此大的下滑幅度(且相比于两季度大幅加速)显然是超过极大部分主流机构投资者预期的。这种级别的衰退带来了市场估值体系的变动。原来所谓PEG、现金流折现的投资方法面临重塑压力,当前环境只有极少部分个股拥有持续回报股东的能力。投资者为了欺骗自己,只能假装相信政策会救助股市投资者,无论事实是否会如此执行。
投资者行为——权益基金
主流人群投资选择已从主动权益基金转向指数类基金。
根据自己多年的从业观察,主动权益基金从长期来看,整体表现会相比指数基金有小几个点的超额收益。理由如下:并非主动权益做的好,而是我国股票市场客观原因和指数编制规则落后因素导致。如前文阐述,在保持战略定力的背景下,快速衰退使得只有极少部分个股拥有持续回报股东的能力。指数化投资的分散特征会使得大量的长尾垃圾被被动纳入其中。且还有未来愈演愈烈的人为套利指数基金行为。
但反过来说,为何目前主流人群投资选择会从主动权益基金转向指数类基金呢?个人感觉是两大因素导致。其一是主动权益基金系统性的偏好成长股,漠视价值股尤其是银行股,在这轮周期中吃亏尤其明显。其二是基金公司以及基金经理的逆向选择行为。为了最大化个人收益,联合互联网平台无底线推荐短期涨幅最前列的产品,使得投资者获得的投资回报和实际承担风险不匹配。这个问题无底线推荐指数基金也会存在,但是基民这时候往往会怪罪自己选择有问题,而不会把锅扣给基金公司和互联网平台。
展望未来,指数类基金仍然会有阶段性的规模优势。短期投资者的获益惯性是可持续的。如果扭转,则需要基金公司真正从投资者角度出发,平衡自己的风格,展现出自己稳定的相对收益能力。目前看无论是互联网营销平台反向营销,还是监管限薪,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感觉会和中国男足一样。糟糕的市场宣传 糟糕的管理层。
投资者行为——债券基金
高风险高杠杆债基已经形成产业链。券商、投资顾问、小白已经被深入绑定。时刻警惕反噬。
过去几年是明显的债牛。无论是利率的快速下滑走平还是垃圾城投债的风险缓释,参与者斩获大量收益同时却把风险转移给了未来的参与者和间接完成转移支付的一线城市高位买房者。现在30年国债的风险收益比,对散户来说已经相当不友好,承担大概率增发货币刺激经济的风险,只获得历史最低水平的回报。更令人感慨的是,券商、投资顾问和债券基金在如此低的回报上又吸了一层血。这种模式一旦反噬,后续的踩踏恐怕难以避免。美国20年利率债从高点的160已经跌至90,绝大部分的债券基金投资小白想必是无法承担40%以上的跌幅的。
投资者行为——股票
新型公众平台绕开监管,个人自媒体推动妖股节奏加快波动放大。
目前字节跳动等平台主导的自媒体推荐模式在各大公众平台中逐渐占据主流。这在其他奶头乐行业中可能并无问题,但此类模式对权益市场的生态造成较大影响。
首先是提及股票的高度雷同性。自媒体推荐模式会极大程度放大头部流量,提及股票会因此高度雷同,对应龙头股加速打板的趋势会更加强化。
其次是投资者智识门槛进一步降低。客观来说,这对存量投资者或许是一件好事。不多展开。
最后是监管难度加大。主流持牌机构,面临监管相当严格,目前流行的自媒体往往都是个体户或者传媒公司。这样的体系使得监管难度加大,对应新进入投资者受不到相对合理的风险教育,入场即被砍头。
总体来看,当下的生态是相对浮躁的,市场底线不稳,参与者专业度弱化,非理性交易行为出现频次增加。整体来看,指数化投资、个股妖股化给倾向于套利和选股的投资者都带来了更多的机会。预计只要克服短期的负超额,会有更加可持续的收益。

7
赞同来自: 丢失的十年 、梦想永驻我心 、玄空文 、柿柿如意牛旋风 、flyzizai 、 、更多 »
更新一下自己对关税变动的思考,以及产品运作策略的调整。
操作层面:
1、注重股票的反身性风险,关注具备韧性资产的投资机会。
首先相对于思考基本面的变化,身为二级市场投资者,对资产属性、资产波动的思考是更具比较优势,更有在大波动时代抓住获利机会的能力。
在AH股票市场,部分股票是具备自我强化属性的,自身处在非稳定平衡状态下。以量化控盘的小盘股,公募作为主题炒作的热门股,具备资金饥渴属性的高成长行业股等等,其核心要义是涨价去库存,跌价则有强烈的变现需求。此类股票是扛不住预期外波动的,资金面风险往往会转化为基本面风险。
而与此同时,部分资产则具备韧性属性。以下修意愿强烈的可转债为显著代表,国债、不会违约的要约收购股、业绩不会下滑的红利股,则具备较好的韧性属性。此类资产下跌即配置机会。
当然,有些资产界定很模糊。比如现在的白银,茅台,海油,他们到底有没有韧性?在变现需求的推动下,他们大概率会出现明显回调。调整完如果能回去,就会带来投资机会。
在目前调整环境下,识别好资产类别是相对基础、可执行的工作。守中待攻。
2、认真思考基本面问题。
每次大的波动,都是机遇与挑战。对于大变化的基本面深入思考,如果判断正确,则是极为有益的。但是客观来说,我们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而只能留足冗余做判断。
结合我在美国一年余的生活经历,我对于问题思考如下。
1)首先需要认知,赚美国人钱在全世界是最容易的。美国本土工业品到服务业都是超高毛利。
2)对美国的生意好做是建立在美国人习惯于大手笔花钱的角度下的,不管他们贫穷与否。
3)他们大手笔花钱的买单方是美元债务,本质上不是自己赚自己花。需要注意的是,对比其他发达国家,美国都是特殊的。欧洲整体对美国也是巨额顺差,机械、化学品也是向美国出口。
4)过去几年的情况是美国外债的总规模在持续的激增。20年约22.5万亿美元,24年已经到了26.8万亿美元。计算付息成本,一年都要1万亿美元。
在债务加速上涨的背景下,即使考虑军事因素,信用也随时可能会出问题。T总核心思想是要削减债务,让外国人少赚美国钱。这实际上需要三步:债务总规模增速放缓,债务总规模停止增长,债务总规模减少。其中考虑每年1万亿美金的付息成本,停止增长基本已经不太可能。
但无论如何,T总是想往这个方向努力的。那就两条路,一条扩张美国总供给,一条是缩减美国总需求。总供给的扩张中多赢的方法即为科学技术进步,其次则是传统的造工厂赚辛苦钱;缩减总需求的方法则有很多,包括我们过去几年被动形成的资产泡沫破灭收缩,也包括收关税。
从结果上来看,缩减总需求对美国人生活会造成重大冲击。同时,也影响了几乎所有过去赚美国人钱的国家和公司。大家好日子都过惯了,还债的日子总是辛苦的,这点全球都一样。过去几年我们所经历的,可能是未来几年美国人会经历的。如果T总不倒的话。
所以总体来说,我是偏悲观的。在美国熬不住了之前,美国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需求问题,对其他国家则会造成负面的衍生冲击。
投资上,可能部分我国进口替代,吉芬商品,奢侈品会出现经济学教科书上写的反直觉结果,在投资端贡献收益。另外大豆农产品、国债可能会出现没有一步到位的上涨,带来相应的趋势波段机会。但最安稳的还是等回调踩踏后,接住有很强变现需求的韧性资产,赚涨回去一些的钱。
操作层面:
1、注重股票的反身性风险,关注具备韧性资产的投资机会。
首先相对于思考基本面的变化,身为二级市场投资者,对资产属性、资产波动的思考是更具比较优势,更有在大波动时代抓住获利机会的能力。
在AH股票市场,部分股票是具备自我强化属性的,自身处在非稳定平衡状态下。以量化控盘的小盘股,公募作为主题炒作的热门股,具备资金饥渴属性的高成长行业股等等,其核心要义是涨价去库存,跌价则有强烈的变现需求。此类股票是扛不住预期外波动的,资金面风险往往会转化为基本面风险。
而与此同时,部分资产则具备韧性属性。以下修意愿强烈的可转债为显著代表,国债、不会违约的要约收购股、业绩不会下滑的红利股,则具备较好的韧性属性。此类资产下跌即配置机会。
当然,有些资产界定很模糊。比如现在的白银,茅台,海油,他们到底有没有韧性?在变现需求的推动下,他们大概率会出现明显回调。调整完如果能回去,就会带来投资机会。
在目前调整环境下,识别好资产类别是相对基础、可执行的工作。守中待攻。
2、认真思考基本面问题。
每次大的波动,都是机遇与挑战。对于大变化的基本面深入思考,如果判断正确,则是极为有益的。但是客观来说,我们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而只能留足冗余做判断。
结合我在美国一年余的生活经历,我对于问题思考如下。
1)首先需要认知,赚美国人钱在全世界是最容易的。美国本土工业品到服务业都是超高毛利。
2)对美国的生意好做是建立在美国人习惯于大手笔花钱的角度下的,不管他们贫穷与否。
3)他们大手笔花钱的买单方是美元债务,本质上不是自己赚自己花。需要注意的是,对比其他发达国家,美国都是特殊的。欧洲整体对美国也是巨额顺差,机械、化学品也是向美国出口。
4)过去几年的情况是美国外债的总规模在持续的激增。20年约22.5万亿美元,24年已经到了26.8万亿美元。计算付息成本,一年都要1万亿美元。
在债务加速上涨的背景下,即使考虑军事因素,信用也随时可能会出问题。T总核心思想是要削减债务,让外国人少赚美国钱。这实际上需要三步:债务总规模增速放缓,债务总规模停止增长,债务总规模减少。其中考虑每年1万亿美金的付息成本,停止增长基本已经不太可能。
但无论如何,T总是想往这个方向努力的。那就两条路,一条扩张美国总供给,一条是缩减美国总需求。总供给的扩张中多赢的方法即为科学技术进步,其次则是传统的造工厂赚辛苦钱;缩减总需求的方法则有很多,包括我们过去几年被动形成的资产泡沫破灭收缩,也包括收关税。
从结果上来看,缩减总需求对美国人生活会造成重大冲击。同时,也影响了几乎所有过去赚美国人钱的国家和公司。大家好日子都过惯了,还债的日子总是辛苦的,这点全球都一样。过去几年我们所经历的,可能是未来几年美国人会经历的。如果T总不倒的话。
所以总体来说,我是偏悲观的。在美国熬不住了之前,美国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需求问题,对其他国家则会造成负面的衍生冲击。
投资上,可能部分我国进口替代,吉芬商品,奢侈品会出现经济学教科书上写的反直觉结果,在投资端贡献收益。另外大豆农产品、国债可能会出现没有一步到位的上涨,带来相应的趋势波段机会。但最安稳的还是等回调踩踏后,接住有很强变现需求的韧性资产,赚涨回去一些的钱。

0
接上贴。
5、保险资金带来的市场影响。
保险的操作行为相对简单粗暴。以绝对股息率为导向,配置需求高于交易需求,相对淡化基本面趋势及成长性。目前债券市场缺乏机会的时候,港股、A股的高股息央国企会有较长周期的抬升机会。目前没有看到保险资金暂停配置的理由。
6、国家队行为带来的市场影响。
区间操作似乎是国家队行为的特征。在大A3000点以下坚定布局,3500-4000点以上撤离。由于资金量极为庞大,而且拥有政策、舆论主导权,大A的波动性因而被有效降低。从关注其预期行为角度来看,3000点以下定投似乎是可行策略。
7、外资行为带来的市场影响。
根据与卖方的沟通,外资长钱的核心交易思路是东西方升落比较,最有效参考数值是汇率。目前看,美元以外资产的配置需求是仍然存在的,我们这边的基本面因素只是其参考因素之一。
8、监管行为对市场影响。
监管目前看主要有几方面有效影响。重大会议间限制机构净卖出;限制上市公司定增/首发;要求公司出提质增效重回报公告等等。总体来看,监管对市场区间波动的调控是有效的,但总体趋势是难以改变的。
小结:
总体来看,目前市场影响较大的边际因素可能是分层的。小微盘主要主导资金是量化,主题投资策略主导资金是公募,高股息主导资金是保险,港股主导资金是外资。展望未来,当前点位再上200点,国家队或有可能是潜在空头。相对具备上市公司和保险现金流支撑的高股息资金底部可能相对坚实具备托底能力,别的主导资金可能会有一定反身性效用,需要关注市场回撤。
5、保险资金带来的市场影响。
保险的操作行为相对简单粗暴。以绝对股息率为导向,配置需求高于交易需求,相对淡化基本面趋势及成长性。目前债券市场缺乏机会的时候,港股、A股的高股息央国企会有较长周期的抬升机会。目前没有看到保险资金暂停配置的理由。
6、国家队行为带来的市场影响。
区间操作似乎是国家队行为的特征。在大A3000点以下坚定布局,3500-4000点以上撤离。由于资金量极为庞大,而且拥有政策、舆论主导权,大A的波动性因而被有效降低。从关注其预期行为角度来看,3000点以下定投似乎是可行策略。
7、外资行为带来的市场影响。
根据与卖方的沟通,外资长钱的核心交易思路是东西方升落比较,最有效参考数值是汇率。目前看,美元以外资产的配置需求是仍然存在的,我们这边的基本面因素只是其参考因素之一。
8、监管行为对市场影响。
监管目前看主要有几方面有效影响。重大会议间限制机构净卖出;限制上市公司定增/首发;要求公司出提质增效重回报公告等等。总体来看,监管对市场区间波动的调控是有效的,但总体趋势是难以改变的。
小结:
总体来看,目前市场影响较大的边际因素可能是分层的。小微盘主要主导资金是量化,主题投资策略主导资金是公募,高股息主导资金是保险,港股主导资金是外资。展望未来,当前点位再上200点,国家队或有可能是潜在空头。相对具备上市公司和保险现金流支撑的高股息资金底部可能相对坚实具备托底能力,别的主导资金可能会有一定反身性效用,需要关注市场回撤。

1
赞同来自: Tom20221130
更新一条从资金流情况观察A股的生态思考。
我是本科硕士在比较可以的国内外学校学的经济、金融、商科,毕业以后直接进入公募当研究员,10年前看待股票市场的视角就是从价值维度出发,现在看关于资金流的这一课早晚要补上。毕竟安德烈科斯托拉尼那本书就讲过,股票涨就是单纯因为有人买,跌就是有人卖。非理性的资金行为也是会对市场造成影响的。
资金流影响行为举例:
1、打新行为带来的市场影响。
20年科创版刚上市时新股中签率高,收益丰厚,同时公募基金获配比例高,打新造就了一批公募打新基金的成立和规模上涨。21年以后打新收益分配模式变化,公募通道萎缩,甚至带来公募主导订单的股票被动下跌。
在目前2025年,我们仍然能看到北交所、港交所的现金申购以及A股打新、转债抢权对市场的边际影响。相关同类型概念股或有情况被拉伸,转债正股也有博弈。当然,现在的影响似乎不大。
2、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带来的市场影响。
1)为了做股权激励控制股价上涨趋势,引导悲观预期
2)回购、派息支撑公司股价
3)发行再融资满足自身发展,对股价造成压制
4)为了避免偿还可转债,下修转股价格,造成股价加速承压
3、量化基金的小盘坐庄策略带来的市场影响。
小盘股本身创造现金流回报的公司比较小。更多是创造市场波动,吸引更多外部基金参与改变供需关系。目前小盘股的同向性趋势非常高。参考2024年年初的情况,许多毫无基本面关联度的股票出现出现崩盘,同时500-1000-2000成分股出现诡异的10%+幅度的反向波动,不能低估量化基金对市场的影响。
4、公募基金的赛道暴力打法。
谁涨的好,谁就更会被买入。粗粮,PPMT,黄金,惠城如是,机器人亦如是。由于公募基金渠道销售发现赛道模式,满仓梭哈细分环节在向散户销售公募基金方面效果特别好。于是销售反过来影响投资端。公募基金选择股票的方向完全聚焦于上市公司的业务,力争让细分环节股票快速上涨吸引投资人加大力度买入。这样的行为很容易形成局部的刚性泡沫,且持续时间较长。
后面保险、国家队、外资、监管的行为分在下一贴更新。
我是本科硕士在比较可以的国内外学校学的经济、金融、商科,毕业以后直接进入公募当研究员,10年前看待股票市场的视角就是从价值维度出发,现在看关于资金流的这一课早晚要补上。毕竟安德烈科斯托拉尼那本书就讲过,股票涨就是单纯因为有人买,跌就是有人卖。非理性的资金行为也是会对市场造成影响的。
资金流影响行为举例:
1、打新行为带来的市场影响。
20年科创版刚上市时新股中签率高,收益丰厚,同时公募基金获配比例高,打新造就了一批公募打新基金的成立和规模上涨。21年以后打新收益分配模式变化,公募通道萎缩,甚至带来公募主导订单的股票被动下跌。
在目前2025年,我们仍然能看到北交所、港交所的现金申购以及A股打新、转债抢权对市场的边际影响。相关同类型概念股或有情况被拉伸,转债正股也有博弈。当然,现在的影响似乎不大。
2、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带来的市场影响。
1)为了做股权激励控制股价上涨趋势,引导悲观预期
2)回购、派息支撑公司股价
3)发行再融资满足自身发展,对股价造成压制
4)为了避免偿还可转债,下修转股价格,造成股价加速承压
3、量化基金的小盘坐庄策略带来的市场影响。
小盘股本身创造现金流回报的公司比较小。更多是创造市场波动,吸引更多外部基金参与改变供需关系。目前小盘股的同向性趋势非常高。参考2024年年初的情况,许多毫无基本面关联度的股票出现出现崩盘,同时500-1000-2000成分股出现诡异的10%+幅度的反向波动,不能低估量化基金对市场的影响。
4、公募基金的赛道暴力打法。
谁涨的好,谁就更会被买入。粗粮,PPMT,黄金,惠城如是,机器人亦如是。由于公募基金渠道销售发现赛道模式,满仓梭哈细分环节在向散户销售公募基金方面效果特别好。于是销售反过来影响投资端。公募基金选择股票的方向完全聚焦于上市公司的业务,力争让细分环节股票快速上涨吸引投资人加大力度买入。这样的行为很容易形成局部的刚性泡沫,且持续时间较长。
后面保险、国家队、外资、监管的行为分在下一贴更新。

6
赞同来自: 思则有备 、xiaohuangyu 、WithMyHeart 、hshpangpang 、人来人往777 、更多 »
传统认知的牛市:大圆底,慢慢启动,逐渐加速,攀上巅峰,趋势转换。现在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牛市,但是最近几次脉冲的规律基本都是启动即巅峰,然后横盘,阴跌。所以我现在只要第一波没赶上就不参与了,等成交量衰减后的下一波脉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