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18岁时见到山川美景会很新鲜很激动,嗯但是28岁的自己看到山川美景时,却只会安静的看着,没有快乐,没有分享的欲望。如果让我给个建议的话,就是能玩就早点玩,越早越好,因为人并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就像在年少时有一本很喜欢的漫画,但是因为那个时候自己钱不够买不起,所以一直都记得这件事。现在的我买得起当初那本漫画了,但是现在的我已经不爱看了,正所谓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所以你会选择哪种呢?
拿钱能换来开心,是最值得的事。中年人想过的快乐舒心,根本不只是钱的事。所以我非常欣赏鼓励年轻人花钱,外甥女但凡问我要钱花,我直接问需要多少,从不多问。外甥女 没自己的孩子吗?
赞同来自: wu201509 、rj45 、wdwonderone 、TheQuietNomad
赞同来自: heaven32006 、happysam2018 、东海逍遥 、willchenjian 、好奇心135 、 、 、 、 、 、更多 »
太平洋影城设备都比较老了,大佬这么有钱了,对自己好一点啊。我是个粗人。
全成都所有的火锅,我吃都是一个味。
各家不同的影院,我也看过不少,我只看得出屏幕大小区别还有新旧区别。
最重要的,太平洋影院离我家超级近,可以从地下室直达,中途连一滴雨都淋不到哟。
有些钱年轻时才花得动,对体能、膝盖要求高的名山大川徒步胜地,需要视觉听觉享受的表演,还有追星之类激情在时才能体验的快乐。等老了眼花耳聋气喘膝盖疼心如止水,再多的钱都享受不到那些快乐了。 前两年耳鸣严重的时候,电视开大点声都受不了,就非常后悔二十几岁的时候没多看多听几场演出。以前我也觉得年轻时应该多储蓄,但现在想法变了,有些钱只有年轻时花才最有价值。请问楼主多大年龄?
耳鸣如何改善的?
一个人要完成一项消费,所消耗的资源,不仅包括金钱(甚至很多时候金钱都不一个人可以做到,如果是一家人,就不太容易做到这个了。
是必需的),还有时间。所以,要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考虑的不仅是怎样分配金钱,多花少花早花晚花的问题,还有怎样分配时间,特别是怎样安排这两种资源之间转换的问题。
假设有一份工作,年收入20万,最多可以从25岁干到65岁退休,也可以选择从25岁开始,工作若干年后提前退休,不论哪种,退休金都从65岁开始领,即不用担心65岁以后的支出...
赞同来自: 乐蜀人 、eaglekuang 、heaven32006 、lgs11 、wm1813 、 、 、 、 、 、 、 、 、 、 、更多 »
是必需的),还有时间。所以,要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考虑的不仅是怎样分配金钱,多花少花早花晚花的问题,还有怎样分配时间,特别是怎样安排这两种资源之间转换的问题。
假设有一份工作,年收入20万,最多可以从25岁干到65岁退休,也可以选择从25岁开始,工作若干年后提前退休,不论哪种,退休金都从65岁开始领,即不用担心65岁以后的支出,可以在65岁前把存款都花完。为了简化问题,也不考虑收入波动,不考虑通胀和投资收益,即工作收入长期稳定并且存款的购买力长期稳定。还有假设这份工作本身既不痛苦也不快乐,没有社会认可和个人成就感等附加价值,纯粹就是一项用时间换钱的活动。
那么下面两种方案,应该选择哪一种呢?
方案A,工作40年到65岁按时退休,这样25岁到65岁这40年中平均每年可以花20万。
方案B,工作20年到45岁提前退休,因为赚钱的时间减半了,25岁到65岁这40年中平均每年只能花10万。
方案A的优势是可以用于消费的金钱比较多,但是闲暇时间比较少,方案B则反之。如果一个人的消费项目(兴趣爱好)多数是偏向于比较烧钱而不怎么烧时间的,在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下,金钱是他的短板而时间不是,那么他就会倾向于选择方案A。反之,他就会倾向于选择方案B,也就是时间对他来说是更稀缺的资源,他不愿意用时间去换更多的金钱。还有,有条件选择方案B的一般是收入比较高相对不缺钱的人,比如年收入20万50万或更多,如果一个人全力工作年收入也只有3万,选择了方案B恐怕温饱都不能保证,这种情况他的短板明显就是金钱,拥有更多的饿肚子时间对他意义不大。
就我个人来说,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方案B,甚至更激进,工作不到10年就提前退休,同时压缩自己的金钱开支标准。因为在我的消费体验中觉得时间是更为稀缺的资源,多出20年的闲暇时间,能带给我的消费效用,远远高于金钱开支标准从每年10万提升到20万带来的提升。
所以,“钱是赚出来,不是省出来的”这话,并不那么绝对,是有其应用条件的。有些情况下,特别是时间是这个人的稀缺资源时,省钱就是省时间,而赚钱(拿相对稀缺的时间去换相对不稀缺的金钱)可能是不值得的,省钱(压缩金钱开支)以换取更多的时间才是最优解。同理,年轻时过度花钱,所付出的往往是自己后半生的时间和自由。
大多数人的消费还是偏向存钱为主,小部分人会月光族,从生活中就看的出来,家里有点矿的压根不会存钱,消费会比较重但也是他很喜欢的兴趣爱好里面消费,相对于大部分人都会攒钱,但是不消费也不会,消费和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层层刺激产生,特别是人得到了一笔资金后消费欲望会更加大。但也有极少部分人欲望较低满足感很强,生活两点一线,除了喜欢攒钱有安全感就不搞任何活动,内心较容易满足。反而社交网上冲浪等等较多的则消费陷阱一步一步掉进去。
迷上了机械键盘,但是舍不得买上千的,看了很久趁着双十一买了个入门的,才200多,体验感比薄膜的提升很多
看上了大行的折叠,也是舍不得买,后来买了狼途的,只有大行的6折价,肯定有差距,但是比几百块的自行车好骑很多
赞同来自: rj45 、shanxifenjiu 、basementkids 、乐鱼之乐 、瀛幻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1 读书的时候到同学家体验了家庭影院,感觉太震惊了。
2 读书时好想有一个液晶电脑
参加工作后,第一个月工资1800元,找单位借了7200元,买了一台8000元的液晶电脑,一个月后就降价2000元。
月薪 3000+的时候,买了家庭影院,然后发现一个问题,碟太少了,2声道的碟片完全发挥不了7.1声道音箱的效果。另外,家庭影院效果跟电影院相差甚远。总之,就没用过几次闲置多年扔掉了。现在,是电影院的常客。我买电影票从来不超过10元。
以前用移动网络联网打星际争霸,特别卡,要23:00以后才流畅,但是玩的特别带劲。后来换电信网络了,效果很好,却不想玩了。
以前用便宜手机,打王者荣耀团战时特别卡,却如痴如醉,每天坚持做任务。后来买了好手机,就只是试机时安装王者荣耀玩了一次,果然很流畅,就再也没有玩过了,后来直接卸载了。
有时我想,之所以喜欢,是不是因为得不到才渴望拥有。真正拥有以后,就觉得索然无味。
赞同来自: pilow12 、行稳致远33 、乐鱼之乐 、瀛幻想 、朱顶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雷军的那句话挺好的,年轻人怕什么呢!就要敢想敢干,失败了就失败了,继续来。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能享受的要早点享受,但是延迟拥有也是一种态度,为了更持久的拥有吧,唯一的遗憾就是不年轻了。
赞同来自: 青箫竹戟 、pilow12 、apple2019 、lgs11 、瀛幻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根据消费效用边际递减的规律,11万支出相比10万支出带来的消费效用增量,小于10万支出相比9万支出带来的消费效用增量,所以理论上,最优解是把这200万均匀分配到20年中,每年都花10万,这样整个周期中,消费效用的总和达到最大,而任何的分配不均,都将降低消费效用的总和。我把这种以丰补欠细水长流式的消费开支规划方式,称为“本金均分法”。比如一个40多岁的职业投资者,有500万存量资产,可以平均分成50份(根据预期寿命 风险余量),每年花掉其中一份,剩下的滚动投资争取保值。
为了简化问题,上面没有考虑通胀和投资收益,但其实考虑的话答案也差不多。比如说,某人投资能力很强预期收益率很高,现在花掉的1万,10年后会变成10万,他是否应该牺牲现在的消费以换取未来更大的消费能力?答案是No,正因为他的投资能力很强,10年后他的存量财产和消费开支相比现在都会翻10倍,那时多花10万,按增幅比例来说,跟现在多花1万是一样的,因而带来的边际消费效用增量也不会更大,所以他还是应该坚持以“本金均分法”来规划消费,以实现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消费效用最大化。简单地说,就是既然他投资能力那么强,以后肯定钱会多得来不及花,所以现在没必要委屈自己。反之呢,一个人如果投资能力很差,通胀都跑不赢,他是否应该提前增加消费以免财富被通胀吃掉?答案还是No,正因为他投资能力差,以后会很缺钱,所以虽然存的钱会缩水,还是不能提前乱花,因为以后缩水后的那点钱对他来说也很珍贵(单位金额的边际效用很高)。不论哪种,最优解都还是“本金均分法”。
当然,现实世界比上面这个模型要复杂得多,“本金均分法”只是个粗略的框架,应用到个人,要结合个人的心理偏好做些调整。
其一,是否越均匀稳定的消费带给人的总体消费效用就越高?不完全是。比如,一年有5斤肉的配额,是每天都吃点肉末幸福,还是平时完全没肉吃,集中在几个节日吃个过瘾幸福?可能是后者,以前的穷人往往也是这么做的,与其每天都吃不痛快越吃越馋,不如集中财力追求一次性满足,这跟人的消费心理有关。
其二,年轻时的消费欲望跟感受力一般是高于年老时的,或者说人老了就花不动钱了。那么是否应该在均匀分配消费额度的基础上,略为向年轻时倾斜?否则,很多消费项目到年老时就算有钱也无力参与或无心体验了。
其三,即使是同等程度的消费快感,当下满足的所得,跟几年后延迟满足的所得,至少在时序上是不同的,是否应该对远期的延迟满足,估值上做个相对折扣?延迟满足的价值折扣,也是解释利息合理性的一个理由。至少,一个人每天都有一定概率死去,延迟到远期的满足是可能打水漂的。
其四,钱真的必须花出去才能产生效用吗?答案也是No,钱往往只需要静静躺在那里,就能让拥有者愉悦和安心,也能让拥有者平白获得一些权力和魅力。葛朗台先生每天听一遍金币的响声就是他最大的享受,相信jisiluer中睡觉前打开账户清点一下余额就能睡得更香的也不在少数。
所以,消费规划倾向于年轻时多花钱还是多省钱,跟具体个人的消费兴趣点以及心理偏好是有很大关系的。比如对于上面第二条,如果一个人的重点消费项目很有时效性很依赖于青春年少,那么他应该倾向于年轻时多花钱,反之,如果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无所谓年龄就算老了也能享受,那么提前花钱的紧迫性就低很多。而对于上面第三条,如果一个人延迟满足能力很低,有钱却要忍着暂时不消费对他来说是种煎熬,那么他自然会倾向于年轻时多花钱。再看上面第四条,如果一个人把心理上的财务安全感,看得比实际的物质享受重要得多,那么他很可能宁愿节制消费也要存下很多钱,花掉只能开心一次,每天数数能开心一世啊。一个人倾向于花钱还是存钱,大体上就是这么几条角力的结果了吧,比如说一个人的物质欲望很低,延迟满足能力很强而对财务安全感的需求却很高,那么他很可能就是很容易存下大量钱却花不出去的那类。
2004年时,买了第一台电脑,是一台组装机。当时想死了能有一台小黑ThinkPad,无奈囊中羞涩。2019年时,路过一家电脑店,无意中看到展台上的一台ThinkPad,顺手就买下来了。老婆问,家里有电脑,为啥买台笔记本,我说,圆年轻时候的一个梦想,但是自己内心却没有丝毫激动,真的只是补上曾经的梦想。年轻时有些梦想实现了,比如液晶电视机(十年前还算大件),车(只是代步车,或许以后还有更好的车)
也有些可能很难实现了,比如创新声卡和音箱配齐(这公司据说已经歇菜了???),整天忙忙碌碌,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欣赏音乐。。。。。。
父母那一辈,大半辈子的精力用在我身上了,基本上到了五六十岁以后才有一点时间享受人生
我估计也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面临延迟退休
本来按道理我再过几年变成老同志也能在单位躺平了,但是看现在这行业走下坡路的势头,不下岗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