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00年本科毕业的,一直从事IT技术研发相关工作。有时候想想一个70后到现在还能干IT研发工作已经很庆幸了,不知道会不会事不过三,下边把三次被收购的经历描述下。
第一次大概是2005年,我所在的公司总部在北京,收购方当时是一家企业管理软件的国内头部公司,总部在深圳,收购后第一件事就是研发中心的整合,新老板想把技术研发中心继续保留在深圳,后边的事情大家就可以猜测到了,先是让我们去深圳出差,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跟每个人谈话,提出留在深圳工作的希望,并许诺了一些小的恩惠,当时自己就是个一线小开发,技术能力也是菜鸟级,是走是留对公司没任何影响。其实,北京研发中心并没有真正要撤掉,只是希望员工能尽量去深圳工作。当时年龄相近的员工被裁了一批,并且是拿了赔偿金才走的,我和几个不错的同事号称是开发小主力,被公司挽留了下来。但是心理一直慌慌,也许是因为一些人走了找到了更好的工作,也许是因为觉得留下来发展没前途,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主动离职。
个人感悟:那个年代受限于网络带宽,线上沟通工具以及公司管理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组建异地研发中心的公司还很少,个人已经立足于北京发展,再加上年轻,工作机会多多,所以选择离开无可厚非。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直到今天这家公司的北京研发中心依然存在,比我年长的一些老同事在那里工作的依然不错,这一批资深的老员工估计应该也会有股份或者期权吧。
今天先写第一次吧,后边找时间写后边的两次。
*****************************************************************************************
周末有空写下第二次。
第二次收购大概是在2012-2014年,当时所在公司的产品和研发工作开展的还算有声有色,不过公司是一家运营了多年的公司,由于种种原因市场和销售基本上处于吃老本状态,营收一直上不去。收购方是a股主板上市公司,总部在上海,在北京同样没有研发中心,整合之初新老板提出上海-北京双中心的发展蓝图,我们都天真的以为解决了发展资金和市场销售后,后边公司就能驶入发展快车道。收购完成不久,新老板就开启了内部整合,要求公司核心人员上海北京两地办公,新旧公司的产品及技术整合,于是乎上海本地旧势力与北京帮新势力开启了长达几年的内部整合。公司的发展战略,产品方向,技术路线定了推,推后再定,当然也伴随着各种势力的崛起和没落。在经历了两年多的京沪双城生活之后,我感到仕途无望,同时考虑到孩子太小长期两地分居不利于家庭和睦,最终选择了退出,裸辞回京,重新开始新生活。
个人感悟:此次收购是人生难得的一次宝贵经历,从最初的满心期待,憧憬未来,到最后的晋升无望,无奈退出。遇事忍让不善争辩的性格最终决定了在强博弈的公司里最终被淘汰的命运,重新归零也标志着个人的IT职业生涯自此正式步入下降通道,毕竟已经是35+的年纪了。
*****************************************************************************************
第三次收购。
第二次收购离职后辗转反侧,最终到的这家金融公司,在这里已经工作了近10年,当初选这家公司也是看重了金融行业的相对稳定,现在看来这次选择也算非常正确的。时至今日许多昔日的老同事大都转行了,IT行业尤其是技术研发岗位的35岁现象还是非常明显的,但是金融行业对年龄的包容性明显宽松很多,让我这个奔50岁的老头子还能打工到现在。不过,今年也终于要打破这份平静,市场环境持续恶化外加行业竞争加剧,掀起了行业内的兼并重组潮。我所在的公司处于行业中下游,老板冲击上市未果,终于走到了被收购的阶段。收购方的总部还是魔都,永远逃不掉的跨地域收购,不过今天的互联网速度+疫情催生的线上远程办公+金融行业多异地管理的现实,让我对这次整合后继续留在北京工作还是满怀希望,至少说是心存侥幸。前几天收购方开始尽调,资方承诺给三年的整合过渡期,这个承诺虽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但是仔细想想也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已经奔50的老IT人已经放弃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我的奋斗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能够保留我们这个技术团队在北京的工作岗位,让我们能够持续工作直到退休。我们这帮搞IT的又开始筹备技术大比拼,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技术能力+多年的行业积累赢得新资方的认可。原始的求生欲望再一次点燃了工作热情,SWOT分析,AIGC等等工具和概念重拾,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其实基于前两次的被收购经历,这些努力大概率是徒劳的,但是还是要尽自己所能争取一把。
功夫熊猫中有一段经典台词:昨天是段历史,明天是个谜团,今天才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所以,像珍惜礼物一样珍惜今天。记得苏轼有一句名言:着力即差。太过用力就落了下乘,当你太使劲,太在意时,你就错了。凡事不刻意,人生才如意。这次收购我选择功夫熊猫。也许下一次收购我会选择苏轼。
第一次大概是2005年,我所在的公司总部在北京,收购方当时是一家企业管理软件的国内头部公司,总部在深圳,收购后第一件事就是研发中心的整合,新老板想把技术研发中心继续保留在深圳,后边的事情大家就可以猜测到了,先是让我们去深圳出差,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跟每个人谈话,提出留在深圳工作的希望,并许诺了一些小的恩惠,当时自己就是个一线小开发,技术能力也是菜鸟级,是走是留对公司没任何影响。其实,北京研发中心并没有真正要撤掉,只是希望员工能尽量去深圳工作。当时年龄相近的员工被裁了一批,并且是拿了赔偿金才走的,我和几个不错的同事号称是开发小主力,被公司挽留了下来。但是心理一直慌慌,也许是因为一些人走了找到了更好的工作,也许是因为觉得留下来发展没前途,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主动离职。
个人感悟:那个年代受限于网络带宽,线上沟通工具以及公司管理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组建异地研发中心的公司还很少,个人已经立足于北京发展,再加上年轻,工作机会多多,所以选择离开无可厚非。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直到今天这家公司的北京研发中心依然存在,比我年长的一些老同事在那里工作的依然不错,这一批资深的老员工估计应该也会有股份或者期权吧。
今天先写第一次吧,后边找时间写后边的两次。
*****************************************************************************************
周末有空写下第二次。
第二次收购大概是在2012-2014年,当时所在公司的产品和研发工作开展的还算有声有色,不过公司是一家运营了多年的公司,由于种种原因市场和销售基本上处于吃老本状态,营收一直上不去。收购方是a股主板上市公司,总部在上海,在北京同样没有研发中心,整合之初新老板提出上海-北京双中心的发展蓝图,我们都天真的以为解决了发展资金和市场销售后,后边公司就能驶入发展快车道。收购完成不久,新老板就开启了内部整合,要求公司核心人员上海北京两地办公,新旧公司的产品及技术整合,于是乎上海本地旧势力与北京帮新势力开启了长达几年的内部整合。公司的发展战略,产品方向,技术路线定了推,推后再定,当然也伴随着各种势力的崛起和没落。在经历了两年多的京沪双城生活之后,我感到仕途无望,同时考虑到孩子太小长期两地分居不利于家庭和睦,最终选择了退出,裸辞回京,重新开始新生活。
个人感悟:此次收购是人生难得的一次宝贵经历,从最初的满心期待,憧憬未来,到最后的晋升无望,无奈退出。遇事忍让不善争辩的性格最终决定了在强博弈的公司里最终被淘汰的命运,重新归零也标志着个人的IT职业生涯自此正式步入下降通道,毕竟已经是35+的年纪了。
*****************************************************************************************
第三次收购。
第二次收购离职后辗转反侧,最终到的这家金融公司,在这里已经工作了近10年,当初选这家公司也是看重了金融行业的相对稳定,现在看来这次选择也算非常正确的。时至今日许多昔日的老同事大都转行了,IT行业尤其是技术研发岗位的35岁现象还是非常明显的,但是金融行业对年龄的包容性明显宽松很多,让我这个奔50岁的老头子还能打工到现在。不过,今年也终于要打破这份平静,市场环境持续恶化外加行业竞争加剧,掀起了行业内的兼并重组潮。我所在的公司处于行业中下游,老板冲击上市未果,终于走到了被收购的阶段。收购方的总部还是魔都,永远逃不掉的跨地域收购,不过今天的互联网速度+疫情催生的线上远程办公+金融行业多异地管理的现实,让我对这次整合后继续留在北京工作还是满怀希望,至少说是心存侥幸。前几天收购方开始尽调,资方承诺给三年的整合过渡期,这个承诺虽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但是仔细想想也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已经奔50的老IT人已经放弃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我的奋斗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能够保留我们这个技术团队在北京的工作岗位,让我们能够持续工作直到退休。我们这帮搞IT的又开始筹备技术大比拼,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技术能力+多年的行业积累赢得新资方的认可。原始的求生欲望再一次点燃了工作热情,SWOT分析,AIGC等等工具和概念重拾,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其实基于前两次的被收购经历,这些努力大概率是徒劳的,但是还是要尽自己所能争取一把。
功夫熊猫中有一段经典台词:昨天是段历史,明天是个谜团,今天才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所以,像珍惜礼物一样珍惜今天。记得苏轼有一句名言:着力即差。太过用力就落了下乘,当你太使劲,太在意时,你就错了。凡事不刻意,人生才如意。这次收购我选择功夫熊猫。也许下一次收购我会选择苏轼。
1
赞同来自: trueclient
为楼主奇幻的职场经历,与激情点赞。
从楼主第三次被收购经历谈一下工作的稳定性。和投资做对比,工作最大的好处是稳定性,这是我们普遍的认知。但工作的稳定性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楼主10年前选择现在的工作,我想更多的是考虑稳定性,在自己尚能打的年纪,选择一家很稳定的工作。事实上,从10年前的视角看,楼主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这的确一份非常稳定的工作,但就是这样稳定的工作却发生了被收购的变数,即便被收购其实也可以有多种选择,被其他国有资金收购等等,这都不大会影响这份工作的稳定性,但最后却是异地同业吸收合并这种最坏的结果。楼主职场选择一点问题也没有,甚至比大多数人做的都更好,但就是这么正确的选择,也无法保证一定能稳定的干到退休。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90年代国企工人下岗前风光无限,高速公路收费员当时是非常理想的工作,三四十被裁哭诉自己别的啥也不会干。工作上的很多能力和业绩其实是这个平台给的,离开这个平台可能就会大打折扣,四五十岁失业再找工作估计比投资被套几十个点还难受。投资虽然很难,但从某种视角看,也许可掌控性比工作还更好。
从楼主第三次被收购经历谈一下工作的稳定性。和投资做对比,工作最大的好处是稳定性,这是我们普遍的认知。但工作的稳定性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楼主10年前选择现在的工作,我想更多的是考虑稳定性,在自己尚能打的年纪,选择一家很稳定的工作。事实上,从10年前的视角看,楼主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这的确一份非常稳定的工作,但就是这样稳定的工作却发生了被收购的变数,即便被收购其实也可以有多种选择,被其他国有资金收购等等,这都不大会影响这份工作的稳定性,但最后却是异地同业吸收合并这种最坏的结果。楼主职场选择一点问题也没有,甚至比大多数人做的都更好,但就是这么正确的选择,也无法保证一定能稳定的干到退休。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90年代国企工人下岗前风光无限,高速公路收费员当时是非常理想的工作,三四十被裁哭诉自己别的啥也不会干。工作上的很多能力和业绩其实是这个平台给的,离开这个平台可能就会大打折扣,四五十岁失业再找工作估计比投资被套几十个点还难受。投资虽然很难,但从某种视角看,也许可掌控性比工作还更好。
2
赞同来自: trueclient 、ryanxzqn
@大道之行也
我有一点不太理解,这位老大哥就工作时长这事为啥差这么多呢?可能我才是真正大多数IT开发的缩影,钱没挣够的前提下只能继续打工狗。
我时刻都在想着提前退休
只是现在没有财务自由,不得已继续dogsbody
如果这个时候收购方推我一把,给点补偿金我可能就义无反顾的走了
写到这我怎么又有点惶恐呢
哎
悲催的dogsbody生活,苟活着...
0
大道之行也 - 晓债主,小赌怡情!
我有一点不太理解,这位老大哥就工作时长这事为啥差这么多呢?
我时刻都在想着提前退休
只是现在没有财务自由,不得已继续dogsbody
如果这个时候收购方推我一把,给点补偿金我可能就义无反顾的走了
写到这我怎么又有点惶恐呢
哎
悲催的dogsbody生活,苟活着...
我时刻都在想着提前退休
只是现在没有财务自由,不得已继续dogsbody
如果这个时候收购方推我一把,给点补偿金我可能就义无反顾的走了
写到这我怎么又有点惶恐呢
哎
悲催的dogsbody生活,苟活着...
0
@changbvb09
lz是主动辞职。在我看来,这样的收购挺好的,打工人无所谓老板是谁,重要的是持续稳定的领工资,呵呵
我家那位大大是工作内容没换,工作城市没换,同事没换,座机电话没换,然后莫名其妙的换了3家单位。。。
0
ryanxzqn - 错把 β 当成了 α
2021 年,选错了赛道,3 年以后被优化掉,目前听说之前的几个同事,很挣扎。现在是在一家小创业公司做,里面就是好几个跟你同龄的老开发。来了 1 个月了,学到最多的就是隐忍和不争辩,安静多了比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