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l是个低风险投资者的地方,近年来做可转债的人越来越多,在这个可转债牛市中,写这个主题未免有些不合时宜。买天创转债有些离经叛道,是各路大V嗤之以鼻的“双高妖债”,叠加正股ST退市的风险,简直就是可转债市场中最丑陋的转债。在正统的可转债投资方式中,天创转债无疑是人人喊打的妖怪。
首先声明,我只是个普通的转债投资者,水平很差,说的错漏之处请各位读者海涵。
首先在陈述我的研究之前,我得先表明态度“我是支持所有投资者远离双高妖债”。前几天刷小红书,就看到一个帖子说她父亲借贷炒股,然后亏损数十万。点开持仓图一看,好家伙“松原转债”之流,博主还说她父亲要去告同花顺软件认为是软件在搞鬼。
但其实,在“远离双高妖债”式喊口号的投资者教育背后,也是对一些潜在投资机会的误判。
首先在陈述我的逻辑前我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可转债炒小债炒妖债的历史。最初在2020年,可转债没有涨跌幅限制,投机资金也非常少,这才造成了早期小规模可转债(发行规模)能乱飞的局面,有的时候可能出现竞价妖债全部涨停,下一秒全部跌停的局面(我就记得当时有只可转债直接错杀到跌停牌,明明是妖债,溢价率却低于-10%)。初期的可转债炒作完全是由资金主导,既有同德转债一日一倍的神话,也有万里即将到期的惨剧。
最初妖债诞生是因为做可转债的毕竟是少数,大家对估值并不是特别了解。这就造成了横河规模效应1亿,溢价率在10%左右仍被喊贵的情况
后续演变到新规2.0时代,游资学会了卡异动,正元转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涨幅达60%那一天,收盘基本没有卖单了,用极少的金额,将可转债的价格拔高了几个层次,暂且按下不表。
到了目前的时代,可转债涨幅只能达到20%,这就造成妖债极少封板。可转债活跃度大幅下降,而且随着场外资金的涌入,拉升更具黏性。特别是量化策略的介入(可以看到盛路、横河、溢利等转债的十大持有人都是自然人,有的妖债也有量化机构坐镇)这极大加剧了操盘难度,也因此,这些被量化机构寄生的老妖债很难有大的表现。
期间还有一个支线,就是永吉转债点燃了新债炒作的热情,后续监管也紧急修改规则。但是大量次新债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操盘的主要对象。包括现在的远信、松原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这主要是和大股东的禁售期有关,大量可转债被锁定,造成实际流通规模远低于发行规模。这点对新债配售是有利的,因为估计此类转债的安全垫具有极强的主观性,理解深,很容易出现超额收益。
言归正传,在历史发展脉络下,老妖一个个逐渐随着到期而凋零,仅剩晶瑞转债苦苦支撑,但强赎的达摩克里斯之剑高悬。东时转债因为身处上交所,也难以被狂乱炒作。通光转债比较理想,但与之前的英勇也难以相比。联德转债也有望晋升妖债,但是因为转股数量不足,规模被固定在1.1亿,定位类似之前的万顺转债,只是也有强赎的危机潜伏。
天创转债的诞生是一个巧合,回售仅剩66万张,估计在这个时代,前无古人,后也不会有来者了。接下来是本文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可转债实际流通规模=可转债张数*可转债价格
仅仅用发行规模来衡量太过粗浅,这种衡量方法类似于算可转债的市值。这就考虑到价格和流通量两点。如惠城转债,虽然只有100万张,但是价格高达1000元,实际流通规模为10亿。对于乐歌转债来说,规模140张,价格为130元,实际流通规模为1.82亿。剩余规模1.4亿的乐歌转债小于剩余规模1.1亿的惠城转债,比较反直觉,但其实是合理的。
我通过从数据库中导出每只可转债的价格与实时剩余规模(这个数据没找到)我采用可转债每次公告中披露的数据,爬取并插入时间戳。最终绘制了可转债真实剩余规模变动的图片。
可见,最小的20只可转债(包含强赎,到期等情况)的最小规模在1亿左右,最后的忽略,我剔除了最后30日。可见可转债最小规模是存在一个绝对底部,我将其称之为流动性债底;以和信用债底作出区分。
具体图片不分析,有兴趣自己看看总结一下。
我当时买天创之前写下的是:
如果12月,溢利转债和一批强赎炒作的债(震安、宇瞳还有大哥瀛通)退市。有一个债,每天换手30%,并且流通规模也跌到债底了。(1.5亿)我配置了一些,做好了全部损失的准备。
这样大盘大涨或者大跌都能获利,我觉得可以算是反脆弱了。这个思路下,找一找,很容易找到。
为什么量化基金敢买微盘股?为什么微盘股总是涨停?
(流通市值应该是有一个底部)
只是我的所思所想,难免有错漏之处。我认为12月众多小规模债的退出会凸显天创的价值,所以敢于在215买入,实际流通规模为1.42亿。不考虑其它要素,相当于永吉转债100元的规模,这种基本面 事件驱动的机会难得,即使对象是我以前一直瞧不起的“老妖”,也捏着鼻子上了一点点。幸好结果是好的,当然,我也坚信最终结果会是好的。
最后:潜伏妖的不炒妖的,炒妖债的我只能祝你好运了。
首先声明,我只是个普通的转债投资者,水平很差,说的错漏之处请各位读者海涵。
首先在陈述我的研究之前,我得先表明态度“我是支持所有投资者远离双高妖债”。前几天刷小红书,就看到一个帖子说她父亲借贷炒股,然后亏损数十万。点开持仓图一看,好家伙“松原转债”之流,博主还说她父亲要去告同花顺软件认为是软件在搞鬼。
但其实,在“远离双高妖债”式喊口号的投资者教育背后,也是对一些潜在投资机会的误判。
首先在陈述我的逻辑前我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可转债炒小债炒妖债的历史。最初在2020年,可转债没有涨跌幅限制,投机资金也非常少,这才造成了早期小规模可转债(发行规模)能乱飞的局面,有的时候可能出现竞价妖债全部涨停,下一秒全部跌停的局面(我就记得当时有只可转债直接错杀到跌停牌,明明是妖债,溢价率却低于-10%)。初期的可转债炒作完全是由资金主导,既有同德转债一日一倍的神话,也有万里即将到期的惨剧。
最初妖债诞生是因为做可转债的毕竟是少数,大家对估值并不是特别了解。这就造成了横河规模效应1亿,溢价率在10%左右仍被喊贵的情况
后续演变到新规2.0时代,游资学会了卡异动,正元转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涨幅达60%那一天,收盘基本没有卖单了,用极少的金额,将可转债的价格拔高了几个层次,暂且按下不表。
到了目前的时代,可转债涨幅只能达到20%,这就造成妖债极少封板。可转债活跃度大幅下降,而且随着场外资金的涌入,拉升更具黏性。特别是量化策略的介入(可以看到盛路、横河、溢利等转债的十大持有人都是自然人,有的妖债也有量化机构坐镇)这极大加剧了操盘难度,也因此,这些被量化机构寄生的老妖债很难有大的表现。
期间还有一个支线,就是永吉转债点燃了新债炒作的热情,后续监管也紧急修改规则。但是大量次新债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操盘的主要对象。包括现在的远信、松原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这主要是和大股东的禁售期有关,大量可转债被锁定,造成实际流通规模远低于发行规模。这点对新债配售是有利的,因为估计此类转债的安全垫具有极强的主观性,理解深,很容易出现超额收益。
言归正传,在历史发展脉络下,老妖一个个逐渐随着到期而凋零,仅剩晶瑞转债苦苦支撑,但强赎的达摩克里斯之剑高悬。东时转债因为身处上交所,也难以被狂乱炒作。通光转债比较理想,但与之前的英勇也难以相比。联德转债也有望晋升妖债,但是因为转股数量不足,规模被固定在1.1亿,定位类似之前的万顺转债,只是也有强赎的危机潜伏。
天创转债的诞生是一个巧合,回售仅剩66万张,估计在这个时代,前无古人,后也不会有来者了。接下来是本文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可转债实际流通规模=可转债张数*可转债价格
仅仅用发行规模来衡量太过粗浅,这种衡量方法类似于算可转债的市值。这就考虑到价格和流通量两点。如惠城转债,虽然只有100万张,但是价格高达1000元,实际流通规模为10亿。对于乐歌转债来说,规模140张,价格为130元,实际流通规模为1.82亿。剩余规模1.4亿的乐歌转债小于剩余规模1.1亿的惠城转债,比较反直觉,但其实是合理的。
我通过从数据库中导出每只可转债的价格与实时剩余规模(这个数据没找到)我采用可转债每次公告中披露的数据,爬取并插入时间戳。最终绘制了可转债真实剩余规模变动的图片。
可见,最小的20只可转债(包含强赎,到期等情况)的最小规模在1亿左右,最后的忽略,我剔除了最后30日。可见可转债最小规模是存在一个绝对底部,我将其称之为流动性债底;以和信用债底作出区分。
具体图片不分析,有兴趣自己看看总结一下。
我当时买天创之前写下的是:
如果12月,溢利转债和一批强赎炒作的债(震安、宇瞳还有大哥瀛通)退市。有一个债,每天换手30%,并且流通规模也跌到债底了。(1.5亿)我配置了一些,做好了全部损失的准备。
这样大盘大涨或者大跌都能获利,我觉得可以算是反脆弱了。这个思路下,找一找,很容易找到。
为什么量化基金敢买微盘股?为什么微盘股总是涨停?
(流通市值应该是有一个底部)
只是我的所思所想,难免有错漏之处。我认为12月众多小规模债的退出会凸显天创的价值,所以敢于在215买入,实际流通规模为1.42亿。不考虑其它要素,相当于永吉转债100元的规模,这种基本面 事件驱动的机会难得,即使对象是我以前一直瞧不起的“老妖”,也捏着鼻子上了一点点。幸好结果是好的,当然,我也坚信最终结果会是好的。
最后:潜伏妖的不炒妖的,炒妖债的我只能祝你好运了。
2
图片在此,帮上传一下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Lowest_10_Actual_Flow.zip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XZdEPBj2odA9UnO9iuJT1w?pwd=1sj8 提取码: 1sj8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7的分享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Lowest_10_Actual_Flow.zip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XZdEPBj2odA9UnO9iuJT1w?pwd=1sj8 提取码: 1sj8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7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