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22年累计盈亏-20.72万
3.2023年累计盈亏-11.71万元
4.2024年累计盈亏28.36万元。
5.2021年下半年全面兼职投资以来,3年半累计亏损14.32万元
复利其实可以使用简单方程解释(1+x)*(1+y)=1+x+y+xy,xy就是复利,这就是波动税的解释,也是价值投资的基础。
计划2025年1月6-7日调仓,标的是自建消费红利,自建信息红利、自建中证红利和纳斯达克100指数
与诸君共勉。
向账户已注销,三姑,ETF拯救世界致敬。
2025年我的十大预测:
1. 全球利率继续下行
2. 非美元汇率继续上涨
3. 人工智能使用场景大爆发,例如智能驾驶,下半场的新能源车战场是智能驾驶
4. 人工智能发展导致能源需求持续上涨,石油,煤炭等能源价格持续上升
5. 全球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导致BTC继续上涨
6. 消费领域通货紧缩可能出现
7. A股持续走牛,看好消费,电子和能源
8. 水电气等公用事业价格价格持续上涨
9. 纳斯达克7姐妹持续上涨
10. 世界经济增速放缓




好像e老实和尚的低溢价策略也没有剔除大股东减持,可能非量化指标不好操作和监控,我没有回测,但是两位大佬都没有剔除,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脑努力不如无脑躺平,就不剔除股东减持的转债了


赞同来自: J447889424 、Brevin 、鼠标1 、风吹麦陇
在财富攀登的道路上,回过头看,我感觉先要完成从加法到乘法得转换。靠加法是可以上千万的,但是靠加法上亿有难度。
许多人比较典型的财富路径是这样:几套房子,家人在银行里的存款,自己股市里的钱,做生意的人就算厂子投资的总金额,加一起上千万了。但是实际上这还是加法思维。怎么说呢,举个例子,我每年年初看过许多的年度投资报告,写的都特别好,但就觉得中间忽略了两个很重要的点,导致真实收益率需要重估。1.每年计算投资回报时的投资资产,在家庭总资产中究竟占比多少?2.家庭开支是否会侵蚀年度投资收益?不解决这两个问题,是无法用乘法滚动家庭总资产的。
许多年前,我妈开中老年服装店,我爸拆迁了个厂子,我们踩中了门面房的风口。靠每年挣钱的累积和收的房租,再叠加门面和房子的涨幅,以及偶发性的大额收入,加起来是可以上千万甚至两千万的。加之这个阶段需要累积本金以增加财产性收入,所以哪怕千万以后,我爸妈都继续住在楼梯间,开一个三万块的日产,在家里做饭不出去吃。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妈发现了,做加法是有天花板的,一堆门面房子加到一起,谁知道多年以后会怎么样呢?唯有资产再配置,红利再投资,才能让家庭财富的飞轮转起来。所以她那时候最愁的一件事就变成了,以后挣了钱要怎么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把我从深圳叫回来,送到L叔那里进修债券投资知识。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正式开始了专业化的投资和盈利再投资之路。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妈这个判断在数学上来说是正确的。从1千万到3千万,如果用的是加法,在以亿为目标的道路上仅仅走完了2/9,还有7个一千万需要累积。但是用乘法的话,这条路已经完成了几近一半。因为1000万到3000万是翻3倍,3000万到9000万也是翻3倍,难度增加不多,路径是可复制的,这可能就是复利的魅力吧。
所以,这个阶段我们主攻的方向是两点。第一是优化资产组合,把低效资产向高效资产迁移,把高估资产向低估资产转换。卖房炒股在情感上是无法接受的,但是先挣钱再买房延迟消费大家却可以理解。所以我们压制住买别墅买豪车的冲动,坚决不再购置门面,系统学习集思录低风险投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低风险的投资回报就越来越成为家庭收入的中流砥柱。
第二是强化管理能力。做乘法的核心其实就是管理,不管是老板,金领,还是职业投资人,本质上都是对人或者对钱的管理。如果没有管理能力做背书,盲目去扩大规模,风险是巨大的。但是没有规模就没有复利,也就做不了乘法。所以越往下面走,就愈发强调人的专业性了。我妈的口头禅就变成了,财富一定要掌握在有能力的人手中。很多年前流行一句话,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还真是这样。要不然就把自己变成人才,要不然就能够招纳人才,这样才能在规模化的扩张中一直复利滚下去,而不是在滚雪球的过程中被腰斩甚至被归零。多说一句,我感觉我们职业投资者是少有的可以靠个人就实现上亿的职业,其他职业且不论企业家还是金领,哪怕是攫取了流量红利的网红(流量本质上也是一种乘法),要做到资产上亿都是要靠团队靠公司了。
当可投资资产达到3000万往上走,自己是能够慢慢感受到已经基本实现财富自由了。哪怕把钱放在银行,甚至存活期坐吃山空,这辈子都很难花完。我们个人投资者和企业家不一样,我们是不用对别人的就业负责的,我们只需要顾着自己的家庭,这没有压力,但也有利有弊。所以到了这个阶段,我追求的就是稳中求进了,核心是先保住现有生活,再追求财富上的增值。所以我就不再单边下注了,而是两手准备。如果实现了预期目标,我就会获得较好的回报。如果没有实现预期目标,我也要追求结果可接受。因为瞻前的同时必须顾后,势必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导致我们的目标年化就要有所降低。但后来我慢慢发现,如果在投资上花的心思越多,就像从一年级读到了四年级以后,其实慢慢获取超额的能力也会变强,尤其是在散户还拥有规模优势的前提下。所以,当你可以接受少挣钱的时候,其实钱也没少挣,可能比想象中还好一点。
另一方面,到了这个阶段,家庭开销对家庭财富积累的抑制作用将逐步降低,同时随着收入的提升,消费观也会不可避免的被同步重塑。3000万只要能实现年化7个点,一年就是两百多万。而有了3000万可投资资产的人,大概率是不存在还有房贷啥的。所以,喜欢的东西,在不上当的情况下是可以买的,也可以为爱好买单,慢慢的改善生活,优化房车,出去旅行,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消费观出来,从不擅长消费到精通消费。
接下来一个比较重要的节点是5000万阶段,我感觉它更像是一个心理节点。从此以后,上亿已经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了,是可预期可量化可追溯的。我记得,当年达到的时候,我和我妈头一次提出半亿身家概念,我妈是少有的没有批评我让我低调,而是和我一起散步聊天高兴了好一阵子。
所以,越往后走,我就有了一个新的感悟,“亏就是挣”,我从不可以接受亏钱到可以接受亏钱,怎么理解呢?后来我看各种财富报告,都是从亿级开始看齐,用帕累托模型去算处于我这个财富阶段的人群数量。这个时候我就发现,所谓的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几的概率,那就是我们中学集合升旗,一操场乌泱泱的两三千个人,这么多人里面都就出一个的概率了。所以既然知道了自己的位置,我要的点就是卡住当下排名。我可以接受跌,但是要让下跌变得有价值。我跌,大家也跌,我的排名没有变化。大家涨,我也要涨,不然我岂不是就落后了。所以我慢慢就皈依了宽基的门派中去了,从追求绝对回报,变成了相对回报。我不再搞具体的,小众的某些品种,因为这和社会平均值的偏离是比较大的,我也不在主观判断去拥抱高评级资产,而是按照统计学大小均摊。其实也对,我的投资基准与社会均值同步,我的权益类有超额,我又用超额买了购权平滑了收益率曲线,最后我还不满仓,固收都能多薅点羊毛。那就是大家涨,我跟得上,大家亏,我亏的少,可不就是亏就是挣嘛!所以过往的几年,经济持续下行,反而是咱们低风险投资者社会排名和家庭地位提升的几年。
多数人追求的投资结果是什么呢?想多挣,不想亏。我现在呢,我可以少挣,我也可以亏。所以我要的天生就让我成为了一个少数派,可咱们这个市场啊,偏偏就是对少数派有优势。而且到了这个阶段,就必须要搞懂,我挣的钱是从哪里挣到的,对方为什么愿意给我挣这个钱,思考懂了这个才能降低风险。而我对自己的考核,也已经切换为超额模式了。我觉得,相对市场均值超额取得的利润,才是推动家庭财富继续向前的真正燃料。
同时我也发现上了规模以后,挣钱有点像个数字游戏。账户金额的波动会变得很大,经常性的日波动过百万,或者波动大的时候短时间就有上千万的涨跌。年回报也变得很巨大,效益好的年头能够千万级的年回报。而消费却基本固定在之前的模式之中,钱多一点少一点,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生活。当金钱的增长和幸福的增长不再线性挂钩,当时间可以带来财富,但我却变得更加珍视时间本身。
做个计算题吧,刨掉开支,年化回报达到7%,30岁的时候拥有5000万,和40岁的时候拥有一个亿,是可以等效转换的。那么,究竟是前者更幸福,还是后者更幸福呢?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之前我一直认为,是30岁的时候拥有5000万更幸福,因为5000万和一个亿,给生活带来的感受并没有天壤之别,而年轻十年,生活却多了很多种可能。时间过了几年之后,我也看到了很多优秀的投资者,我明白过来了,真正的答案应该是,这两种情况都极其幸福。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只有7%的收益率,在这样的年纪是不可能拥有这样的财富的。
和尚老师转载了一个故事,池塘的青萍一天增殖一倍,60天覆盖满整个池塘。那么,要覆盖四分之一个池塘,需要的是青萍生长的第58天。我之所以可以攀爬九位数的山峰,本质上是我爸妈用30年的坚守换来的。
这就是低风险投资的悖论。长远看,低风险投资可以带来巨大的财富。但长远看,我们都会衰老。如果要在一代人中完成财富积累,在漫长的前期,我们要如何调整自己,去穿越那片孤独压抑又充满希望的土壤?
是克制么?不是的,是热爱。12年前,我妈把我叫回县城开始投资,我那时候总是惊讶于我妈的预见性。我问我妈,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她和我说,那是因为她做了,想了,边做边想,慢慢就懂得了这些道理。
从24岁到36岁,我也从家庭财富的见证者,变成了家庭财富的掌舵人。从加法,到乘法,从套利投资,到套利消费,从经营财富,到经营生活。慢就是快,亏就是挣。从追求结果,到享受过程。我骄傲过,也失落过。犹豫过,也欣喜过。岁月赠予我财富,岁月也让我不复年轻。最后沉淀下来又熠熠生辉的,是波动煎熬中学会的等待,是平衡资产时领悟的舍得,在无人问津处的坚守,和逆潮流而动的勇气,这或许就是低风险投资之路最深邃的浪漫。
《三体》中改编过帕斯卡的一段话,我把原文附出来,“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我们不是要从生命中去赢得时光,而是要在时光中去赢得生命。

日轮动改为改为5只转债,每周三下班前一键清仓,不过没事,每周找一个工作日下班前一键清仓,第二天上班时一键加仓,选择低溢价前5,剔除强赎,大股东减持,等级BBB+及以下,到期时间小于2年的
月轮动同上
每日监测大股东减持,强赎,如果有,剔除然后买入

今日组合盈利,实盘上涨0.9%,美国科技组合上涨3.03%,中证红利上涨0.88%,信息红利下跌0.82%,消费红利下跌0.46%.
今日轮入福立转债,轮出新化转债,增加新规则大宗减持的转债卖出,因为上涨可能性下降。
低溢价可转债下跌近3个点


信息红利下跌2.01%,美国科技下跌0.68%,相关性不强。
其余正常波动
消费红利和中证红利跌跌不休
可转债日轮动下跌4.08%,月轮动下跌1.75%
可转债等权指数下降1.38%
实盘跑赢可转债等权指数



目前我可以明确一件事:负溢价转债轮动中必然有套利机制的存在,负1-2个点,是市场流动性的溢价,但是作为小的个人投资者完全可以套利,大型投资基金交易量可能太大,难以对1-2个点的溢价进行套利

赞同来自: machine

赞同来自: machine
shadowvvv分享下自己的路径,12年开始工作,19年凭借自己打工+投资到了百万级别。
21年左右大概200想法子冲A8千万级别,当时认为港股定价畸低,成为港股跨过香江去夺取定价权的第一批受害者,目前腾讯解套了贡献盈利,还有部分现在还套着。但依然认为港股估值有很大空间。
25年初到A8千万级了,主要还是靠我们两口子22-24年间打工不断低吸蓝筹,24年9月后行情一波拉起迈过去了。
回头看其实百万级别当年努力些打新都能到。冲A8是靠长期重仓权益且分散配置优质股做到的,蹲这里学学如何冲A9,或许我现在的这个策略容量也可以继续。
一百万 全靠上班的累积
15年靠大牛市 冲上四百万
然后年中股灾 重回一百万
一直做到22年 冲上一千万
主做etf轮动 个股打野
慢慢玩下去吧
这个策略容纳上亿的资金都没压力
关键是等牛市。
第一个七位数,有点难,但找对路,一轮牛市!
七位到八位,按之前路径,少犯错,第二轮牛市,不难!
a8到a9,太难了!随着年纪上去,一半权益,一半固收,保守了!
我给自已的投资归宿,大A的300ETF,红利ETF,美丽国的标普500,纳指100。
现在策略就高息股和转绩,但自认为选择个股我肯定会被淘汰,所以现在产生的现金流,分二个水池,一半归固收,一半往指数基金上布置!


赞同来自: machine
周末看到洪灏兄的一段采访,谈到一个关于牛市的观点,他认为估值的重估和情绪一样不可持续,基本面的变化才是长期牛市的基础。
。其实这张图大家看到就会发现,在过去十年整个A股的确是让人比较糟心。指数的年化收益是2.02%,而EPS的年化增速也只有2.68%,都是非常低的水平。这张图的这两个数据其实也印证了洪灏兄之前的观点,那就是牛市必须有基本面的基础。
其实A股过去这段时间整体给人的收益感觉不好,除了大涨大跌之外,根本上还是因为利润跟不上。这里利润跟不上,既有大量新股高价发行带来的EPS摊薄效应,也包括一些企业随意的资本开支,或者滥用资本开支导致的利润损耗。尤其我们又不像美国的很多上市企业会进行回购来增厚EPS。所以总体导致我们的A股的盈利水平在过去十年近乎裹足不前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纳斯达克100指数在过去十年中是怎样的表现?我也基于万得的数据画了一张图。大家可以看到的就是在过去的十年里面,纳斯达克100指数的EPS的年化增速是11.77%,相当高的一个水平。
这一方面是纳斯达克100指数成分股这些公司比较优秀,也在于他们孜孜不倦地进行回购来提升收益。过去十年,纳斯达克100指数(纯价格不考虑派息)年化收益是16.04%。
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在PE-Bands上,指数的估值水平从低于24倍的灰色曲线一路攀高,前段时间到了高于最高的36倍的那个黄色曲线的水平。这意味着在过去十年里面,纳斯达克100指数的收益率差不多有三分之二是来自于每股利润的增速,是非常扎实的推动力。剩下来大概还有五个多点是来自于估值的大幅提升。所以为什么纳斯达克的泡沫不太容易破裂,核心还是在于基本面太强,很多的泡沫是被估值消化的。
其实我们看这张PE-Bands Plus图也就能看得出来,在过去十年里面,白酒的EPS年化增速是16.16%,这个增速水平是比纳斯达克更强的。与此同时它的年化收益率是18%。这意味着差不多在过去十年里面,白酒的收益完全是来自于增速本身,而不是估值。当然这是在眼下白酒经历了2021年迄今极为凶残的杀估值,从60倍一路杀到最低16倍之后,才出现了这样的一个估值相对很低的一个水平。不过,对于白酒这样的一个曾经利润年化增在40%左右的标的,如今的增速已经下降到了12.34%的水平。而且市场普遍认为可能增速很难回到当年的表现。所以中证白酒哪怕近期反弹,也要重新寻找并定位潜在的估值上行空间。
说完白酒还是回到A股。毫无疑问A股的每股利润的增速在2024年年中出现了见底,并开始出现了快速的攀升。从以往的-10%的一个下降,到了目前正向的3.68%,会不会继续攀升还不得而知。至少从我们前面2017、2018年的这一波和2020、2021年的那一波来看,年化增速10%到20%是以前出现过的一个快速增速,这一波能不能到还不得而知,如果能够到有的话,那么对于整个A股的继续上涨是一个比较好的支撑。
毕竟单单从估值来看,目前的估值水平已经达到了市场中性的18.45倍的水平。如果纯粹寄希望于估值再到离谱的上一个台阶,比如到20.94倍或者到23.54倍,这个我觉得其实又是回到了炒估值的一个心态。合理的还是希望整个A股的利润水平能够不断的改善,能够不断的出现积极向好的表现。当然有没有并不知道,但是PE-Bands这个好东西的价值在于,我们可以直观地去关注到底有没有出现积极信号。尤其是等一季报披露之后,会有更多的变化可供观察。




动物精神固然是危机的来源,但也是走出危机的希望。最有动物精神的是企业家。
我们经常听到美国富豪东山再起的故事。
《美国法典》第11篇的第7章和第11章。
第7章:主要规定了清算程序,允许债务人通过出售非豁免财产来偿还债权人。在第7章破产中,债权人可以个别执行债务人的财产,但一旦破产申请被提出,债权人就不能再就未偿债务对债务人采取行动。
第13章:规定了有固定收入的自然债务人的债务调整程序,适用于有固定收入的个人。债务人可以制定一个还款计划,在三到五年内偿还部分债务,同时保留其财产。
因为有个人破产制度,这些最有创造力的人在破产之后有机会重新来过。有动物精神的人带着市场走出经济危机。

赞同来自: wangxinpier


赞同来自: link2000 、daguangguang 、franckC 、彩虹鸽
套利高手小明真的厉害


我有100元。游戏一:每玩一次损失1元。不用想,一眼就看得出,纯亏钱。游戏二:根据你手上钱的金额判断,如果奇数,得3元,如果是偶数,亏6元。这里稍微复杂点,引入数学期望,金额无非奇偶,各50%的概率,整体期望-3元,即单次期望是亏3块钱。意味着长期玩也是稳定亏钱,且比游戏一亏的更快两个必败的游戏,除非我做慈善,不然我的理性选择就应该是远离不玩。但机智的你找到了BUG。你选择把两个独立肯定失败的游戏...期望值为0且交易成本为0的股票和现金感觉不好找啊。有没有人做股债平衡策略收益是负值的呢?

我有100元。游戏一:每玩一次损失1元。不用想,一眼就看得出,纯亏钱。游戏二:根据你手上钱的金额判断,如果奇数,得3元,如果是偶数,亏6元。这里稍微复杂点,引入数学期望,金额无非奇偶,各50%的概率,整体期望-3元,即单次期望是亏3块钱。意味着长期玩也是稳定亏钱,且比游戏一亏的更快两个必败的游戏,除非我做慈善,不然我的理性选择就应该是远离不玩。但机智的你找到了BUG。你选择把两个独立肯定失败的游戏...这里参加游戏2的时候是作弊了,因为已经知道手里的钱是奇数了,亏钱的概率消失了。

该故事的原型来自1996的帕隆多悖论(Parrondo's Paradox)一个反直觉的概率现象,由西班牙物理学家胡安·帕隆多(Juan Parrondo)提出。其核心思想是:两个独立的“失败策略”或“亏损系统”,通过交替或组合使用,可能转化为一个“成功策略”。负负得正的梗,现实生活很多。工程领域最有名的观测来源是“棘轮”装置。投资领域最有名的应用是信息论大神香农的股债再平衡。香农大神的举例:股票起始价格为1美元,股价波动模式为几何随机游走,每单位时间价格翻倍或减半的概率相等。接着把一半资金投入股票账户,另一半放在「现金」账户中。然后每天根据股票的变化调整投资组合,使得两个账户中的资金比例与初始时保持一致。期望均为0的股票和现金,再平衡后凭空创造出了收益。史称香农的恶魔。很多年以后的投资者,或者说咱公众号的老读者,对这个现象已经能很好的理解了。但更进一步的理解,互联网的内容就很少了。帕隆多悖论/香农的恶魔的获利本质是在多样化结合品种收割波动性。可以利用多个标的之间波动方向不同,也可以利用波动幅度的不同来收割。股债平衡是利用两个资产的波动幅度不同来收割的。狭义的套利就是利用同个底层资产,通过一个多的姿势和一个空的姿势来完成收割,相反波动方向幅度的绝对值价差就是利润。


赞同来自: franckC
Ø新债申购:NO.4 永贵转债(SZ123253),对应股票:永贵电器1. 公司概况:主营业务为电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精密智能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技术支持。目前,公司已形成了轨道交通与工业、车载与能源信息、特种装备三大业务板块,产品运用于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通信设备等下游领域。2. 转债概况:总规模9.8亿元,估计流通规模4.84亿元。评级AA-,转股价值103.72元。3. 估值对标:胜蓝转债。4. 总体印象:质地尚可。5. 认购情况:预估股东配售率为80%。6. 中签测算:网上每户中0.03签(37中1)。7. 价格估算:我认为可能价格在128—130元。8. 结论:我会申购。
Ø沪深新股:无。Ø北交新股:无。Ø明日盘前信息1. 今日集思录可转债等权指数2206点,上涨0.41%。换手率12.10%,成交量较上个交易日持平。整体估值101.2,较上一交易日略有上升。
股东大幅度配售,预估股东配售率为75%,日集思录可转债等权指数2206点,上涨0.41%。换手率12.10%,换手率这么高,T+0炒作效应而且没有人管

赞同来自: machine
试试这个策略,回报率感觉不错。
投入3万,轮动5只,日轮动,但有时候没有看盘,就还是剔除一些需要实时盯盘的,收益率下降不多,e老实和尚
关于剔除:评级A-以下,避免暴雷没时间跑路
剔除:公告强赎,反正是低溢价率,强赎之后还是有时间撤退
2年到期也剔除,主要是不可能每日盯盘
所以剔除信用等级BBB+及以下,公告强赎的或者快到期的(2年是自己加的,感觉没必要)。
追涨杀跌,炒小炒新,都是不关心正股好坏的。
月轮动继续,其他账户搞
日轮动自己账户搞,周轮动吧,先投入3万,不是每天都有空盯盘的
20250312的溢价率分位数53%,还可以接受
出发吧,低溢价可转债
所以剔除信用等级BBB+及以下,公告强赎的和快到期的。
123231 信测转债
127092 运机转债
128120 联诚转债
118016 京源转债
127051 博杰转债

赞同来自: 小小麦牙
低溢价率可转债轮动日轮动
试试这个策略,回报率感觉不错。
投入3万,轮动5只,日轮动,但有时候没有看盘,就还是剔除一些需要实时盯盘的,收益率下降不多,e老实和尚
关于剔除:评级A-以下,避免暴雷没时间跑路
剔除:公告强赎,反正是低溢价率,强赎之后还是有时间撤退
2年到期倒是没有关系,只要 不是马上到期,反正是追涨杀跌的低溢价率,有没有时间价值都无所谓,关注即可
所以剔除信用等级BBB+及以下,公告强赎的,到期日关心一下
追涨杀跌,炒小炒新,都是不关心正股好坏的。
月轮动继续,其他账户搞
日轮动自己账户搞,周轮动吧
银河证券
可转债十万分之五,免五,保底0.2
也就是1000元的手续费是万二
整体来看,5-20只都可以,其他因素不重要。
每日轮动,A股年交易天数为244天,每次手续费万二,假设全部买卖一次,2/10000**2*244=9.76%交易费用
野生交易员
(1)低溢价:每日买入溢价率最低的N只转债。
(2)双低:每日买入(价格+溢价率*100)最低的N只转债。
(3)低价: 每日买入价格最低的N只转债。
N分别选取5、10、20,按日轮动,考虑0.1%换仓成本。
为避免买入当天涨停的标的,限制轮入条件为当天涨幅小于10%。
手动剔除了搜特、正邦转债。
低溢价策略转债数量越少越好,5个最好,其他策略是越多越好
除了低溢价,其他策略没有明显胜过转债等权
e老实和尚
10只,每日轮动,剔除评级A-以下,公告强赎或者到期(2年内)的转债。
除了低溢价策略,其他策略6年正收益,而且是非常优质的策略,年化收益率在13-20%,但是双低、低价和高收益率策略的收益率逐年下滑,估计用的人太多了,当年2021年是集思录最火的策略。策略收益在2024年有回升,但是如果剔除2021年这个大年,其实2022-2024收益率不过9-12%左右,类似红利全收益指数。
总体而言,目前来看优质策略应该是低溢价10策略,低溢价策略特别偏向于小市值
持有封基
历史上的低溢价策略最多一个月亏多少? (qq.com)
我们还是回测一下从2018年起到2025年2月25日7年多我的多因子策略在不同阈值下的表现,回测是借助禄得网,双边佣金及滑点千三,平均持有20只可转债,每天轮动一次:
无阈值策略比较接近溢价率策略,基准收益是可转债等权指数。我们发现2020、2021包括2025等牛市年,无阈值策略跑赢其他有阈值的,即使今年2个月不到,也已经大幅度跑赢了其他有阈值的策略,比较差的是2018年和2023年等权指数比较弱的年份
持有封基实盘全仓使用130阈值的策略
虽然2024年整个1年无阈值策略也还行,但1月份大亏了18.75%,而130阈值在当于亏损了8.89%,基本接近等权指数。我的实盘去年1月份也是因为运行了131阈值的策略,亏损基本相同,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去年1月份亏损18.75%,整个人早就崩溃了
回测的结果其实差距可能有20%的差距,而且大部分人使用的是日回测。
其实只有低溢价20都可以接受。
配置者说
先说转债的风险,别装傻,我们这行,风险提示一定要做到位。
如果是从2019年开始算,转债策略年化复合收益超过30%的比比皆是,甚至40%,50%也很正常,收益有点夸张啊。
作为常识投资者,我发现一个问题,转债的扩容是在2017年之后,也就是2017年之前,市场转债总体数量很少超过30只。
而目前是400多只,也就是说,样本的时间并不长。
大部分的数据回测是从2017年或者2018年开始的,只有短短的5年。
那回测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是有可能产生误导的。
目前最广的策略应该是双低,指价格+溢价之和最小。
传统双底(低价+低溢价)相对偏股型策略并不占优,盈利并不是常态,靠少数时期赚钱,并且高位回撤幅度并不低。
低价策略需要在绝对低价水平去参与才会有优质的风险收益比,相对低价长持,并不是理想的策略,比如只买95元以下的转债对控制回撤的效果不大。
但具体什么是绝对低价,又是一个问题,不过我们可以先简单理解为债券的到期收益率,英文缩写YTM,大部分时候低价债的YTM就高,这部分我们先略过。
各家研报的部分推论是有冲突的,我尽量把一些共识说给大家听。
最强的转债盈利单因子是低溢价轮动。
这个原理是转债背后的正股涨幅强势,使得转债的的表现更接近股票的波动性。
轮动的过程就是不断追涨杀跌的过程。
面说了,我很难教CTA策略,我觉得是因为割肉是一种能力,大部分人没有很好的执行能力,但转债有债底,理论上,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割肉慢,也能接受的策略。
所以如果让我做转债策略,会考虑低溢价设计策略。
双低策略不是不好,只是在我这里不符合投增的期望而已。
双低还是相对稳健的,更适合风险偏好低的投资者。
大家知道之前A股最牛的小市值策略吗?
原理就是赌股票不会退市,壳有保底价值,定期轮动市值最小的股票,回测的策略年化50%都是低的,别不信。
你再仔细想想,转债是不是跟不会退市的ST很像,下有条款保底。我要是能做转债,一定会尝试按规模从小到大的轮动,再加点其他条件,可惜我不能做,怎么更好的解题留给你们做。
没人拦着你这么玩转债,但基金很难去做一些规模很小的转债。规模小的转债,也容易被游资拉。
我想,这也许也是个人做转债摊饼的优势。
相信我,在JSL上稍微混久一点,自己做转债大概率不比转债基金差。
要死要死,低余额刚好就是各家研报盈利因子第二个共识。
根据低余额转债轮动,收益也很高。
我并不是说我能预知啊,只是小的东西弹性大,这是常识,而我,是长期常识投资者,我并不是价值投资者,我承认我算不出精准的价值,对价值计算没有信仰。
那我们在平民版的多策略组合中,是不是可以将小市值策略再细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小市值股票的高抛低吸,另一部分是在转债兜底背后对正股进行追涨杀跌,也就是对溢价率高抛低吸。
剩下的因子还有,对应正股高PB比低PB的收益好,对应正股高PE的比低PE的表现好,等等等等。
说的都是同个意思:烂股好债。
不过剩余的因子超额收益略逊一筹,其实很多券商研报,做了一大堆的假设和测算,我觉得都跟画大象一样。


可转债可以T+0
可转债可以割散户,散户只会买股票
可转债手续费低
可转债权限实际上对收益的帮助有两个方面,散户不能进来,流动性下降,但是散户只能买股票,溢价会降低

低溢价可转债和小市值是制度套利,非注册制的前提下,每家公司都有保底价值,每只股票都有人瞎几把炒作,散户,庄家,债比股好,俗称烂股好债
股东套现离场

1.野生交易员
(1)低溢价: 每日买入溢价率最低的N只转债。
(2)双低: 每日买入(价格+溢价率*100)最低的N只转债。
(3)低价: 每日买入价格最低的N只转债。
N分别选取5、10、20,按日轮动,考虑0.1%换仓成本。
为避免买入当天涨停的标的,限制轮入条件为当天涨幅小于10%。
低溢价策略转债数量越少越好,其他策略是越多越好
除了低溢价,其他策略没有明显胜过转债等权
手动剔除了搜特、正邦转债。
2.e老实和尚,10只,每日轮动,剔除评级A-以下,公告强赎或者到期(2年内)的转债,除了低溢价策略,其他策略6年正收益,而且是非常优质的策略,年化收益率在13-20%,但是双低、低价和高收益率策略的收益率逐年下滑,估计用的人太多了,当年2021年是集思录最火的策略。策略收益在2024年有回升,但是如果剔除2021年这个大年,其实2022-2024收益率不过9-12%左右,类似红利全收益指数。
总体而言,目前来看优质策略应该是低溢价策略,低溢价策略特别偏向于小市值
3.持有封基
历史上的低溢价策略最多一个月亏多少? (qq.com)
我们还是回测一下从2018年起到2025年2月25日7年多我的多因子策略在不同阈值下的表现,回测是借助禄得网,双边佣金及滑点千三,平均持有20只可转债,每天轮动一次:
无阈值策略比较接近溢价率策略,基准收益是可转债等权指数。我们发现2020、2021包括2025等牛市年,无阈值策略跑赢其他有阈值的,即使今年2个月不到,也已经大幅度跑赢了其他有阈值的策略,比较差的是2018年和2023年等权指数比较弱的年份
持有封基实盘全仓使用130阈值的策略
虽然2024年整个1年无阈值策略也还行,但1月份大亏了18.75%,而130阈值在当于亏损了8.89%,基本接近等权指数。我的实盘去年1月份也是因为运行了131阈值的策略,亏损基本相同,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去年1月份亏损18.75%,整个人早就崩溃了
回测的结果其实差距可能有20%的差距,而且大部分人使用的是日回测。
4.配置者说
先说转债的风险,别装傻,我们这行,风险提示一定要做到位。
如果是从2019年开始算,转债策略年化复合收益超过30%的比比皆是,甚至40%,50%也很正常,收益有点夸张啊。
作为常识投资者,我发现一个问题,转债的扩容是在2017年之后,也就是2017年之前,市场转债总体数量很少超过30只。
而目前是400多只,也就是说,样本的时间并不长。
大部分的数据回测是从2017年或者2018年开始的,只有短短的5年。
那回测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是有可能产生误导的。
目前最广的策略应该是双低,指价格+溢价之和最小。
传统双底(低价+低溢价)相对偏股型策略并不占优,盈利并不是常态,靠少数时期赚钱,并且高位回撤幅度并不低。
低价策略需要在绝对低价水平去参与才会有优质的风险收益比,相对低价长持,并不是理想的策略,比如只买95元以下的转债对控制回撤的效果不大。
但具体什么是绝对低价,又是一个问题,不过我们可以先简单理解为债券的到期收益率,英文缩写YTM,大部分时候低价债的YTM就高,这部分我们先略过。
各家研报的部分推论是有冲突的,我尽量把一些共识说给大家听。
最强的转债盈利单因子是低溢价轮动。
这个原理是转债背后的正股涨幅强势,使得转债的的表现更接近股票的波动性。
轮动的过程就是不断追涨杀跌的过程。
面说了,我很难教CTA策略,我觉得是因为割肉是一种能力,大部分人没有很好的执行能力,但转债有债底,理论上,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割肉慢,也能接受的策略。
所以如果让我做转债策略,会考虑低溢价设计策略。
双低策略不是不好,只是在我这里不符合投增的期望而已。
双低还是相对稳健的,更适合风险偏好低的投资者。
大家知道之前A股最牛的小市值策略吗?
原理就是赌股票不会退市,壳有保底价值,定期轮动市值最小的股票,回测的策略年化50%都是低的,别不信。
你再仔细想想,转债是不是跟不会退市的ST很像,下有条款保底。我要是能做转债,一定会尝试按规模从小到大的轮动,再加点其他条件,可惜我不能做,怎么更好的解题留给你们做。
没人拦着你这么玩转债,但基金很难去做一些规模很小的转债。规模小的转债,也容易被游资拉。
我想,这也许也是个人做转债摊饼的优势。
相信我,在JSL上稍微混久一点,自己做转债大概率不比转债基金差。
要死要死,低余额刚好就是各家研报盈利因子第二个共识。
根据低余额转债轮动,收益也很高。
我并不是说我能预知啊,只是小的东西弹性大,这是常识,而我,是长期常识投资者,我并不是价值投资者,我承认我算不出精准的价值,对价值计算没有信仰。
那我们在平民版的多策略组合中,是不是可以将小市值策略再细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小市值股票的高抛低吸,另一部分是在转债兜底背后对正股进行追涨杀跌,也就是对溢价率高抛低吸。
剩下的因子还有,对应正股高PB比低PB的收益好,对应正股高PE的比低PE的表现好,等等等等。
说的都是同个意思:烂股好债。
不过剩余的因子超额收益略逊一筹,其实很多券商研报,做了一大堆的假设和测算,我觉得都跟画大象一样。

二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7%,环比下降0.2%。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下降3.3%,旅游消费价格同比下降9.6%。看起来,通缩的压力正在一步步靠近,而大消费相关股票的寒冬还没有过去。我估计下一步会进一步出台政策,刺激消费吧。价格下降是好事儿啊,说明生产力提高了,供应增加了。

首先,一样东西被写进法律里,说明我们是不希望他发生的,比如我们规定盗窃违法,是因为我们不希望有人盗窃没毛病啊,这就是“自由”的一种。
而只是规定盗窃违法没有实行力,所以我们又规定了“惩罚”,比如罚多少多少钱,做几年几年牢
总结一下这个逻辑就是,“我们不希望一件事发生,所以我们规定他违法,违法就要受罚”
但是这个逻辑有个问题啊,如果把思路逆转一下,不就是“如果我愿意接受惩罚,我就能随意犯法”了吗?也就是说,只要我能支付成本,我就可...



赞同来自: J708567287
而只是规定盗窃违法没有实行力,所以我们又规定了“惩罚”,比如罚多少多少钱,做几年几年牢
总结一下这个逻辑就是,“我们不希望一件事发生,所以我们规定他违法,违法就要受罚”
但是这个逻辑有个问题啊,如果把思路逆转一下,不就是“如果我愿意接受惩罚,我就能随意犯法”了吗?也就是说,只要我能支付成本,我就可以随意犯法
想到这个点我就去查了一下,发现有不少例子
福特平托案:福特公司的平托车型设计有问题,一旦出车祸就容易爆炸,此刻他们面对两个方案:1.加装一个装置,2.任由爆炸发生
他们找来了专门的律师和会计,将“发生车祸”“发生爆炸”“炸死人”的概率和往年赔偿金额作为成本计算,与加装特殊装置成本比较,最后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第二个方案
精准时刻法:美国铁路公司尽可能的削减安全和维护方面的支出,以至于美国每天翻车两起,有毒有害化学品每周翻车一起,但是只要翻车付出的赔偿小于忽视安全带来的收益就没问题
布雷维克枪击案:挪威白右布雷维克因为厌恶白左,枪杀了数名白左政客的子女,当挪威警方赶到后,他笑着扔枪投降,根据挪威法律,只要罪犯投降就不能攻击,他还轻蔑的对警方表示:“那些小孩的头盖骨碎片扎破了我的手指,快给我包扎”
运载大卡车:卡车司机如果撞死人,只需要赔偿一笔钱,而如果撞残人,则需要一笔接一笔的赔钱,所以一开始有不少卡车司机选择反复碾压——后来随着刑侦手段和尸检手段的提高,卡车司机们不碾压了——他们选择一看到人就加满油门,一脚刹车都不踩,然后期待对方一定要被撞死


广道数字,代码839680,去年12月份的时候,被财新报道年报造假,据说伪造了几百份函证。
啥意思?就是广道数字在年审期间,安排工作人员对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虚假收件电话,等快递寄出后,再由公司派人线下拦截询证函,就是打电话给快递,更改送件地址。拿到函件后,私自加盖假公章后,再寄回给会计师事务所,由此完成造假闭环。所有的函件都是自己搞的,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参与其中还不清楚,至少是重大失职。
财新报道后,立马引发监管关注,12月4日,收到立案告知书。
但是非常有意思的事,今年广电数字依然大涨45%,貌似丝毫不受调查影响,韭菜真多。
说句不好听的,广道数字如果涉及重大造假上市,很可能被强制退市。
而这是大概率事件,2月28日,广道数字公布了24年业绩预告,2024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5583万元,同比下降81%。亏损2627万元,去年是盈利4000多万。
我们在看看广道数字前三季度营收,是1.15亿元 ,这就很有意思了啊,前三季度的营收居然比全年的都高,这说明是在财务大洗澡啊,变相证明了造假。
而且至少有一半的营收都是造假,这简直是荒唐。这种企业都上市四五年了,都没人发现。
根据北交所的上市交易规则,基本是触碰重大违法违规造假了。
等行政处罚书出来后,可能就要退市。
持有广道数字的小伙伴,要尽快卖出。
写留言
留言 4
小明哥讲套利
作者
14小时前
1
广道数字金文明董事长荣获2023中国上市公司十大科技创新先锋人物。原来他们家这么优秀。
置顶
Han_son
广东
14小时前
1
最后罚款了事,犯罪成本太低了
澄
浙江
13小时前
北交所股票基本盘,但是北证50已经是屡创新高了,不知道这些大资金咋想的,都在赌转到主板上市?
Rick
上海
14小时前
亏损2627亿???
已无更多数据
写留言
留言 4
小明哥讲套利
作者
14小时前
1
广道数字金文明董事长荣获2023中国上市公司十大科技创新先锋人物。原来他们家这么优秀。
置顶
Han_son
广东
14小时前
1
最后罚款了事,犯罪成本太低了
澄
浙江
13小时前
北交所股票基本盘,但是北证50已经是屡创新高了,不知道这些大资金咋想的,都在赌转到主板上市?
Rick
上海
14小时前
亏损2627亿???
已无更多数据
营收造假凶残,所以不能看营收


上周写了一篇《关于美股泡沫,两位大佬发话了》,提到了GMO的杰里米·格兰桑(Jeremy Grantham)和橡树资本的霍华德·马克斯(Howard Marks)对当下美股泡沫的看法。
有读者留言“开嘲讽”:就格兰桑年年唱空,年年打脸的风格,他的话有什么听的价值?
的确,过去几年,类似格兰桑这样的价值投资老将,都有点灰头土脸,不仅是管理的基金净值连年跑输 S&P 500指数,而且对美股“泡沫”的警示年年喊,几乎变成了“狼来了”——尤其是当价值投资的精神领袖巴菲特毅然重仓苹果从这波泡沫中享受到不少的映衬之下,这批价值投资老将,就显得有些“迂腐”了。
那么,格兰桑的言论还值得听吗?我觉得关键不在于听不听,而是在于怎么听,怎么用。
Grantham 的泡沫论
格兰桑这样的老牌价值投资者的世界观很简单:市场就像钟摆,摆得太高,迟早要回落,也就是“均值回归”。
资产价格,无论是股票还是房子,长期来看总会回到基本面支撑的水平。
为了概括格兰桑这些年的观点,我请 Grok 3 的DeepSearch模式帮我综述了这几年格兰桑的观点,Grok 3 阅读了这几年格兰桑每年四次的季报,最终汇总成一张表,不得不说,AI 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能取代实习生甚至初级员工的工作,无怪乎市场对 AI 如痴如醉。
image-20250308122250964
2020到2025年,他盯着美股科技股,眼里全是红灯——估值高得离谱,席勒P/E(一种衡量市场贵贱的指标)多次突破30,甚至逼近历史最高位,跟1929年和2000年的泡沫时期如出一辙。他在2021年写下《Waiting for the Last Dance》,警告市场进入了“超级泡沫”;到了2024年,他又在《The Great Paradox》中说,AI热潮不过是“泡沫中的泡沫”。可现实呢?科技股没崩,反而在AI驱动下扶摇直上。
为什么他“唱错”了?答案藏在市场那让人摸不透的脾气里。泡沫这东西,识别不难,猜它什么时候破却像抓空气。2020年后,低利率、疫情后的流动性狂潮,再加上AI的爆发,把科技股推到了新高度。2022年美联储加息,市场跌了20%多,他似乎对了那么一瞬,可没多久,2023和2024年的反弹又把他甩在身后。政策预期,比如特朗普连任的乐观情绪,也给牛市续了命。
其实格兰桑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在2021年的文章《Waiting for the Last Dance》中写道,市场可以在非理性状态下维持比投资者想象中更长的时间(“The market can stay irrational longer than you can stay solvent”),只不过美股的 Last Dance 显然太有活力,跳了一段又一段。
于是,格兰桑这两年就尴尬了。
泡沫中的溢出效应
在投资市场,的确有一批“死多头”或者“死多头”,永远提示风险或者机会,反正年年喊,总能喊对一次,喊对的时候,就自诩投资大师,全然忘记之前错了多少回。
A股市场中,这样的大师也不少,老股民应该也耳熟能详。
但格兰桑显然不是这样的风格,作为 GMO 的当家人,除了唱空,他还是有许多真知灼见的。2020到2025年,他没光顾着警告科技巨头的泡沫,还看到了新能源和AI浪潮洒下的金子。
先说新能源。他在2021年的采访中提到,“绿色经济对稀有金属的需求激增”(如《Green Investing May Be a Bubble》),并将铜视为清洁能源转型中的关键受益者。他早早指出,光伏和电动车的热潮会让铜这种不起眼的金属变成赢家。太阳能板需要铜来输电,电动车比传统车多用三四倍的铜。全球光伏装机量这几年蹭蹭上涨,电动车满街跑,铜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他没猜错——铜价从2020年的低点一路爬到2025年的高位,涨幅翻了倍都不止。那些挖铜的公司,股价也跟着飞,像坐上了新能源的顺风车。Grantham 的逻辑是,绿色革命不只是能源的事,也是资源的重新洗牌。
image-20250308123255383
再看AI。他在2024年提到,AI的算力需求会把数据中心的用电量推到天上去,而科技巨头为了碳中和目标,得靠绿色能源撑场子。风能、太阳能、电池储能,这些听起来老套的东西,因为AI变得炙手可热。结果呢?做风电和太阳能的公司股价涨得让人眼红,特斯拉的能源业务也成了它股价的隐形翅膀。
格兰桑不只盯着泡沫骂,还能从泡沫里挖出真金白银。只不过,这些观点远不如唱空泡沫具有“流量”,所以乏人关注
“知道是泡沫”的智慧
其实,哪怕只是聚焦格兰桑的泡沫预警,也不是全然没价值。
投资最难的,不是赚快钱,而是知道什么时候停。
格兰桑的泡沫警示,最大的价值或许是让你在狂热里睁开眼。知道自己踩在泡沫上,和闭着眼信奉“这次不一样”,完全是两回事。前者像个清醒的赌徒,知道牌桌有风险还能玩几把;后者则是把身家压上去,等着庄家清场。
回头看2020年的A股,教训写得太清楚。白酒股贵得像收藏品,医药股被捧成救世主,中概股在海外成了香饽饽。可没多久,股价就从云端摔下来,跌幅动辄三五成。很多人以为只是“技术调整”,越跌越买,结果越陷越深。如果当时听听Grantham 的调子,看到估值和盈利的脱节,看到基金抱团的狂热,或许就不会把下跌当买入机会,而是减仓抽身。
显然,此处应有郑少秋饰演的丁蟹的经典剧照。
五窮六絕點部署? 專家話好大機會下試兩萬八- 澳門力報官網
怎么分清“技术调整”和“泡沫破裂”?
格兰桑给过线索——估值是个硬指标——如果股价涨得比公司赚钱快太多,那就是危险信号。还有市场情绪,散户蜂拥、杠杆加码、交易量爆棚,这些都是泡沫的影子。再加上外部一推,比如利率抬高、政策收紧、经济放缓,泡沫就容易破。
清醒的投资,不是不玩趋势,而是玩得有底线。知道是泡沫,你可以顺势赚一把,但得随时准备跑路。这比无脑追高强太多。
同样的道理,知道是泡沫,知道泡沫有多大,对于泡沫破裂后的抄底,也有借鉴意义。
中概股 2021 年开始调整中,太多基民越跌越买深套,没想到恒生科技指数在最大回撤高达 75%,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泡沫”有多大没有认知,进而导致出手过早。
image-20250308131235057
享受泡沫又防回撤
知道是泡沫,在享受泡沫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资产配置的方式,既吃到泡沫的甜头,又不被破裂砸晕。
想象一个策略:每年末,你将当年从科技七巨头赚的当年浮盈里抽出50%甚至更多,变成现金。这不难吧?这些年它们的股价涨得吓人,AI热潮一波接一波,利润锁一锁,既保住赚的,也不至于全押在赌桌上。这样就算泡沫破了,你的回撤也小得多。更妙的是,这堆现金还能当弹药,等市场跌透了再抄底。
再往前一步。如果泡沫破裂的导火索是降息——比如2025年经济慢下来,美联储松手——你可以用这笔钱转战美国长债。科技股可能因为盈利预期掉头向下,长债却会因为利率下降起飞。两头赚,既对冲了下跌,还抓住了债市的牛。2022年加息时,长债跌得惨,可一旦降息,历史告诉我们,它能反弹得挺漂亮。
image-20250308133328064
这策略不复杂,却胜在安稳。虽然牛市中,“复利变单利”,少赚一些,但收益率依然不俗。风险上,如果科技股跌一半,因为伴随减持浮盈仓位下降,实际损失不大,若再加上长债的缓冲,回撤就可以更小。
更广点看,这不只适用于科技股。A股的白酒、新能源车,哪次泡沫不都这样?高位减点,换一点对冲资产,低位加点,纪律管住贪婪,配置管住风险。Grantham 的价值就在这——知道是泡沫,就能提前通过资产配置应对。
泡沫警示的永恒价值
这几年,格兰桑年年看错,或许只是因为时间没站他那边。
他的泡沫警示,根扎在历史和数字里,不是空喊。科技股的高飞、新能源的铜、AI的绿色能源,他显然提供了其他领域的赚钱基于,对资产配置玩家而言,也能基于此进行配置规划。
毕竟,投资从来不是猜顶底的游戏,而是管好自己的仗。2025年,AI和科技股还在热火朝天,会不会被再打一年的“脸”还不得而知。
但显然,格兰桑不一定告诉你风暴何时来,但终究提醒你别忘了带伞。
我是一个稳健流玩家,事实上我每天出门,双肩电脑包中都会有一把迷你的三折伞,虽然扛不住暴风雨,但是普通小雨随时可以拿出来救急。
对我这样的风格,格兰桑的“看错”,显然始终值得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