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都是没检查出问题,第一次没开药,第二次医生开了几百块的药。和第一次比,这次胃镜费用降低了,但总费用增加了。


赞同来自: 蓝蓝icedream 、塔塔桔 、hawkview
几年前有天一次性拔两颗智齿,在拔第二颗的时候,麻药没有作用,很疼,让医生停下再打一针麻药,结果还是没有效果,强忍着剧痛让医生拔完了,因为再打一针的话,那个针管刺进来的疼痛也是差不多了。今年去口腔医院拔牙,板牙,打的麻药完全不起作用,超级痛,医生就继续加麻药,我记得就是肾上腺素,肯定是国产的,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是否是效果差,感觉就是没有注射到位置,注射了很多次最后注射到牙根部位后就彻底麻住了,总算拔出来了。前后花了50分钟,医生说拔我这颗牙顶拔别人十颗牙。
让我体会了一回地下党员的经历,不过那时候好像集采还没有现在这样子猛

赞同来自: jerry2015 、杨之君 、百战百胜心法 、luckych
我2023年12月乙流,去武汉五医院打吊瓶3天,医生开的盐酸阿比多尔,导致肺部感染咳嗽。(花费700)很是不能理解,流感为何不给开奥司他韦或者玛巴洛沙韦,非要给人挂水???医生肯定是比患者更了解流感只有两个特效药:奥司他韦或者玛巴洛沙韦,那是什么导致了医生不给流感病人开流感特效药,而非要给患者挂水?
24年1月在湖北省人民医院住院,输液一周,我看打的吊瓶应该也是仿制药,特别便宜。出院开的仿制药莫西沙星。没有治好。(花费3000多)
24年4月,又发烧,在同济医院住院,检查肺部感染没有治好,输液3天,出院医生说没有可乐必妥左氧氟沙星,只有国产的效果不好,让我自己买原研药,吃了10才。才彻底治好...

赞同来自: woshishui2016 、说不出的YD 、鼠标1 、KevinLe 、tinymouse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都在打集采的板子,我认为完全打歪了。这里有个基本概念需要明确,即“集采造成国产药质量下降”,还是“国产药品质本来就不如进口原研药”?“国产药品质本来就不如进口原研药”在大多数情况下确实是成立的,当然肯定会有些仿制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个确实不能怪罪说是集采带来的。
我认为前者大概率不成立。医生们攻击的是后者,即集采后医保只能用国产仿制药,但国产药的效果和副作用,比不上医生们以前用惯的进口药。但是,集采以前本来就比不上呀,跟集采有什么关系呢?
“集采造成国产药质量下降”这个不能说就完全不会存在。由于集采唯低价论,大幅压低药品价格。虽然名义上是压缩了所谓中间环节的利润,但实际上厂家仍然会受到影响。在厂家利润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有些药物为了中标集采报出来一些不可思议的低价,真的很难说厂家不会为了保证不亏损而降低生产上的要求。
其实讨论集采,除了药品质量的问题以外,还有以下几个关键的问题:
1是现在医院里出于完成集采“带量采购”任务的要求,基本剥夺了医生给普通患者开集采药以外的权力。这里受影响的主要就是不愿意大幅降价进入集采的原研药。
2是对化学药下手很重,但对于中药很温和,导致实际临床上医生总会选择开便宜的集采药+价格不菲的中药来保障医院的盈利,但医保钱没少花。这个就不展开了,扯到中药又可以吵半天。
3就是医保的双轨制或者多轨制。普通人只能用医保里的集采药,没得选。但有些人(请意会,展开估计就没法说了)可以不受这些限制使用的各种药物,不管是不是原研药。这部分开支也不少。

赞同来自: sunpeak 、hao8000 、KevinLe 、圆子可乐 、思则有备 、 、 、 、 、 、 、 、 、 、 、 、 、更多 »
都在打集采的板子,我认为完全打歪了。这里有个基本概念需要明确,即“集采造成国产药质量下降”,还是“国产药品质本来就不如进口原研药”?中国有能力造出一些比较好的仿制药,但在集采的负向激励下,只能是最差的药中标。
我认为前者大概率不成立。医生们攻击的是后者,即集采后医保只能用国产仿制药,但国产药的效果和副作用,比不上医生们以前用惯的进口药。但是,集采以前本来就比不上呀,跟集采有什么关系呢?
50万买全新宝马五系容易,但有人甩出5万,还指定要宝马五系。
你如果提出质疑,他反问一句:50万谁不会买呀,爷要的就是5万买五系。
成本摆在那里,死命不承认。偏要说万一世界上有5万的五系呢?
大家反对的是除了价格,还要有疗效。
强生有一款系列的药,治疗同一种病,分别叫万珂,亿珂,兆珂。
从名字大家就能看出来,药效依次提升,价格也是如此。
现在有人跳出来,说我不管效果啥的,以后只付十珂的钱。这可能么?
为了获得批文,可以不计成本搞一批送检产品,但以后连续生产只能采取非常手段。

资水 - 弱弱少年郎,徘徊江边岸,水急人声远,一跃渡资江!
赞同来自: 集思致富 、tennisfan 、zyc95 、肥铛 、韭菜6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我认为前者大概率不成立。医生们攻击的是后者,即集采后医保只能用国产仿制药,但国产药的效果和副作用,比不上医生们以前用惯的进口药。但是,集采以前本来就比不上呀,跟集采有什么关系呢?

赞同来自: touzi0754 、pppppp 、爱研究的hannah
《仿制药的真相》是美国作者凯瑟琳·埃班的纪实作品。该书要点如下:
- 仿制药产业的背景与发展
- 法规推动与市场竞争: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奇-韦克斯曼法》为仿制药公司提供简化申请程序,引发市场激烈竞争。
- 印度企业的崛起:印度制药企业凭借人才、成本和政策优势迅速发展,在全球仿制药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大量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 兰伯西公司的问题
- 内部管理混乱:公司数据管理无序,部门间缺乏协作。为获取市场份额,在药物检测数据上弄虚作假,将未充分检测甚至不合格的药物推向市场。
- 与监管机构周旋:利用美国药监局监管漏洞,数据造假被发现后,通过操纵数据、贿赂官员等手段掩盖问题。
- 监管困境与挑战
- 海外视察难题:美国药监局对海外工厂监管力不从心,提前通知的视察惯例使工厂有时间准备,难以发现违规行为。
- 内部矛盾与外部压力:美国药监局内部在处理兰伯西等问题上存在执法尺度、调查方向和处罚力度等方面的分歧,还面临政治、经济等外部压力,削弱了监管有效性。
- 仿制药质量问题的后果
- 患者健康风险与维权困境:许多患者使用问题仿制药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但缺乏数据支持和维权渠道,健康权益受损。
- 行业信任危机与市场动荡:仿制药质量问题曝光引发公众信任危机,导致市场份额波动,投资者信心受挫,促使各方重新审视仿制药审批、生产和监管流程。
- 仿制药疗效评价相关内容
- 生物等效性检测:仿制药企业需开展生物等效性检测,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应在品牌药浓度的80%-125%范围内,且设90%置信区间,确保多数样本接近创新产品。
- 临床实践观察:医生在临床应用中观察发现,部分患者使用仿制药后病情波动,换回品牌药或更换仿制药后症状改善,表明仿制药实际疗效可能与品牌药有差异。
- 不良反应监测:美国药监局通过不良反应事件数据库收集针对仿制药的投诉,若某种仿制药不良反应频繁且明显高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疗效或安全性问题。

赞同来自: fionafiona 、难得又是浮雲 、数据矿工
你不会以为原研就不会换吧,这种狡辩逻辑,也就只能骗骗你们这些人这就要看药厂的商誉了,原研药厂,全球其实也就那么十几家,研发新药费用都是几亿,十几甚至几十亿美元,这种研发投入,对商誉很重要。而做仿制药的可能是小厂,出事了就倒闭了,比如长春长生。

赞同来自: 廿年奔波 、cgq159 、百战百胜心法 、huron 、luffy27 、 、 、 、 、更多 »
虽然有铺天盖地的声音说集采药不行,但我还是怀疑这个结论。集采药行不行,是一个严肃的科学命题,病人说了不算(因为心里暗示),医院说了也不算(因为利益相关),需要大样本双盲验证。权威数据出来之前,我暂时选择相信卫健委。纠正一下,不管是开仿制药还是开原研药,药品零加成下医院都不挣钱,这个没有利益相关,医生只想要效果好的药,不然只会给自己添麻烦
500ml的矿泉水卖2块,500ml的生理盐水1.69,我们科常见感染菌标准的静脉抗炎方案头孢曲松➕甲硝唑,拢共花20块钱可以在医院挂水3小时,花费还不如喝杯奶茶呢,效果好不好我心里也没谱,体感来说是感染控制的越来越慢,以前挂3天能转成口服药的现在要挂5天,间隙感染(一种严重感染)的患者越来越多了,但是也没得选
其实大家更想要一个选择权,不要一刀切只让用集采仿制药

赞同来自: 跑路皮皮
集采前的药主要也是以仿制药为主恩,我也是突然发现这几天类似言论铺天盖地出来
原研药使用量历年低于10%,
按理说受影响的人群应该不大,
集采后,怎么铺天盖地批判仿制药药效不行,
非原研药不用的人冒出来了
我仔细思维了以下,几个原因:
(1) 如层主说的,有蹊跷,原因你懂的
(2)现在网络发达,有些消息的确传播很快
(3)有句话“死人不会说话”,就是如果疗效好,网络上也不会有好评的声音大批量出现,但如果出现一丁点不好的,那么相关信息就出来了,而且相关言论特别容易激发受影响的人群,那言论就有了裂变效应
(4)结合3,几个成语映衬这种场景,一个是墙倒众人推、二个是“反者,道之动”

赞同来自: KevinLe 、梅浩超 、韭菜6号 、跑路皮皮 、sostot 、 、 、 、 、 、 、 、 、 、 、 、 、 、更多 »
一致性评价的问题是只进行一次,不会批量跟踪,一单进了集采,就不再跟踪一致性评价了。谁知道价格大幅下降之后,质量会不会降低?不是这样的亲。药监系统每年有一件最重要的项目叫做“国家药品抽检”。
就像餐饮店,刚开店,卫生部门来查一次,然后就不再查了,你觉得会一直干干净净的吗?
大致内容是,把某一种药物从原研药+全国各个生产企业的仿制药,全部抽样来,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全抽来,摆在一起横向对比。对比的内容,远超《中国药典》要求。
举个例子,对于杂质的控制要求,<中国药典>CHP比<美国药典>USP,<欧洲药典>EP严得多,C>U+E,已经到了丧病,过度研究的程度。
再举个栗子,“国家药品抽检”的"探索性研究"中一致性评价中要求的不同PH条件下多条溶出度曲线,原研+7、8家生产企业的药全部重做,放一起比;研究得是卷生卷死。能查出个问题,药检都是算当年政绩、眼冒绿光。

赞同来自: 难得又是浮雲 、luckych 、RiverToSea
当然神药莲花也被质疑,不是说做研究试验了吗(都忘了)?全民都过一遍了证据怎么还没出来?
原研和仿制其实不是问题,无限最低价可能正常吗?这是常识。国产一样有高档商品。当然觉得没问题的人平常也不会什么东西都买最低价商品。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要质疑者提供证据?和要扶人者提供不是你撞的一样,呵呵。

虽然有铺天盖地的声音说集采药不行,但我还是怀疑这个结论。集采药行不行,是一个严肃的科学命题,病人说了不算(因为心里暗示),医院说了也不算(因为利益相关),需要大样本双盲验证。权威数据出来之前,我暂时选择相信卫健委。我之前一直也是这个观点
利益相关实在太多了
不过,集采已经实行很多年了,药品生产厂家成百上千,不排除其中确实有部分药品确实为了压价降低质量
然后,感觉今天已经闹大了
新闻已经出来了
国家医保局牵头调查某些集采药品可能存在质量风险等问题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1740430356578237&wfr=spider&for=pc
这种事,有时候真有可能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赞同来自: 臭熊爸 、muddle2000 、luckych 、diyibangyan879 、我的号没了更多 »

pppppp
- +---++--+-+++++++++++
赞同来自: cgq159 、梁晓晓 、cheche88 、luckych 、老蚂蚁 、 、 、 、更多 »
没有对从业者的信任,谈何理解?信任,信任值钱几何;
药品从基础研究,到生产,监管,医保,临床治疗,这么长的环节就是某个环节的专家都会对本领域之外的环节知之甚少。更何况啥都不懂的,又认为自己啥都懂的人呢?光靠揣测就可以屹立舆论制高点了。
若信任首富皮带,你已无家可归;
试问,你与你的从业者群体,比往昔的首富恒大更有实力?
质量靠得是法制,赏罚分明即可;
对于本质,对公众讲明,现在不是旧时代,公众不是文盲,讲清楚大家都会懂;
但现在,确实迷雾重重,只能揣测;
另外,请看清原文,莫要急于驳斥;
本人乃自认啥都不懂者;

虽然有铺天盖地的声音说集采药不行,但我还是怀疑这个结论。集采药行不行,是一个严肃的科学命题,病人说了不算(因为心里暗示),医院说了也不算(因为利益相关),需要大样本双盲验证。权威数据出来之前,我暂时选择相信卫健委。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应该多一点这样的声音。怀疑是可以,只是现在很多的怀疑声音是:逢政府必反。很多反对声音并没有数据支撑(毕竟没那实力),大多都是靠自己感觉的感觉,大多都是靠道听途说。想起了陈冠西的一首歌《谣言》:个个最爱话人,人喜欢睇见死。集采质量行不行我不知道,但价格确实是降低了很多,包括吉利德生产的药,那些相信欧美企业的人,不会又说是特供款吧…我就每天在吃。国产原研药(个人觉得是在别人基础上改良,暂且也叫原研吧)也便宜了很多(社保可以报销很大比例,但进口药社保报销比例很低)
可以怀疑某些人坏,但怀疑整个系统的人几乎都坏,我觉得我朝远远没出现…
继续上班打酱油

赞同来自: 臭熊爸 、herohai 、跑路皮皮 、总是人生Guang 、harold11 、 、 、 、 、 、 、 、 、 、 、 、 、 、更多 »
“这个事每一年被拎出来,翻过来覆过去的炒。
圈子里临床,研发,生产,监管,还有全国药动学最顶尖的亲们都在,来投个票呢?尽量客观的:
- 这位医生的论点本身就站不住。空谈“感受”,没有统计意义的个例被无限放大、传播,乌合之众人云亦云,带节奏,混淆矛盾、扰乱集采。
- 现有的一致性评价方法(国际通用),包括法规要求的药学等效+生物等效(包括药物杂质含量、体外溶出行为一致性,药物在人体内生物等效性一致性),仍然不够科学全面。存在盲区。
- 药品申报过程中,2 数据造假。
- 生产过程中,出现与申报过程中不一样的条件因素,如企业实际生产中多次更换包装材料、原辅料来源(变更需要上报变更申请,各级药监部门审批后方可)。
- 安慰剂效应。
- 其他。
直接上观点,个人主要站1;3可能有极个别历史遗留问题;4可能存在个例(有审批和上市后监管措施),5存在、且不低;6存在极少数个例。
搬砖之于得空可逐一解释一下,也乐于和大家探讨这个体系背后是如何运行的。
另外对刚刚帖子里的回复,兽药质量肯定是不如人药,但是比人药贵很多很多。如果家中有宠物生病,用人药给宠物吃是没有问题的,需要换算一下使用剂量(计算表格网上都有)。

啥都懂的朋友,科普一下;没有对从业者的信任,谈何理解?
药厂的质量始终如一?GMP认证一劳永逸?
大秦律法牛不牛,从边陲小国至天下一统,秦律功不可没;
太子黔首一视同仁,但那是商君的时代,
后世如何,刘季最有发言权;
作为资深炒股从业者,医药医疗ETF深套残党,
制药业说穿了就是一要求较高的化工厂;
偷工减料那是方便得狠,其实比一家馄饨店都简单;
因为馄饨店一有异样,食客立马便知,搞2次,客流 大减,即无可能去做;
可,药品这...
药品从基础研究,到生产,监管,医保,临床治疗,这么长的环节就是某个环节的专家都会对本领域之外的环节知之甚少。更何况啥都不懂的,又认为自己啥都懂的人呢?光靠揣测就可以屹立舆论制高点了。

赞同来自: KevinLe 、爱研究的hannah 、yongwc

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以前得了流感去医院,验血检查和吃药,在有医保的情况下,仍然花了好几百,一个多星期才好。
第二次感染的时候,就自己买了点中药风寒感冒颗粒吃,然后艾叶泡脚之类的,当天发汗后就感觉缓解了,三四天就好了,也就花了几十块,感觉比医院花好几百效果还要好。

赞同来自: cgq159 、jcd888 、数据矿工 、luckych 、难得又是浮雲 、更多 »
又在这传谣,原研药也是用的中国产的辅料我只提及辅料差别不好说,首先这只是一个可能性,不是确定性的结论。其次,目前对药效的质疑已经明显到有明确的提案,且监管也明确回复会进行调查的现实,这不能说是谣言吧。我也没有明确说国产原辅料就不好吧?我们医疗行业能够承接全球订单,那说明我们国产原料有这个能力,可以做到很优秀,但是成本压的太低的情况下,怎么去保障原辅料的高品质?药物生产的GMP质控和原辅料质控,这些都需要极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和时时监控,这都是成本,当药物售价低到连这些成本都无法覆盖的时候,难道作为消费者,就不能提出合理质疑?所以,我可以认为你这是在对我人身攻击吗?

赞同来自: 臭熊爸 、baomj263 、跑路皮皮 、horizon668 、牵手 、 、 、更多 »
我家老人医院开的腔梗药,西药100片才4块多一瓶,肯定是集采,搭了两盒中成药400多元,安慰剂是有用药的价格的100倍。3甲医院小刀子挺狠。
另外很多进口的西药医院不开了,很贵,现在不能走医保了,医院不进了,药店一般也没有,还好能网购。
集采后看病花的药钱并没有少,医保花的钱也没有少,好处全落到挨千刀的医生的口袋里去了。

昨天去浦东新区医院挂了个眼科的号,本来想让医生开几瓶常用的眼药水的,结果医生跟我说常用的进口的药水没有货了,现在医院只能开国产替代的药水,还跟我说药效肯定不如进口的,但是便宜了几倍。问我确定要开吗。最后我拿了两瓶,一共是11.5元,确实比进口的便宜了许多。我记得进口的要30多一瓶。 不知道这跟集采有没有关系?如果集采的后果就是用更便宜,但质量更差的药品替代,那感觉还挺可怕的。以后我们普通老百姓看病...我干眼症长期用的眼药水,原来医院是原研药,现在都变成国产药,但效果就是不好,我是宁愿自己上网买原研药,因为长期用,对眼睛影响大,必须用质量好的

赞同来自: KevinLe 、james55120 、huangyh1025 、蓝骑士 、路林 、 、 、 、 、 、 、 、 、更多 »
24年1月在湖北省人民医院住院,输液一周,我看打的吊瓶应该也是仿制药,特别便宜。出院开的仿制药莫西沙星。没有治好。(花费3000多)
24年4月,又发烧,在同济医院住院,检查肺部感染没有治好,输液3天,出院医生说没有可乐必妥左氧氟沙星,只有国产的效果不好,让我自己买原研药,吃了10才。才彻底治好肺部感染。(花费8000多,检查费7000多,医药900左右)
如果23年12月感染乙流去武汉五医院,给我开一盒达菲奥司他韦或者速福达马巴罗莎韦,花200多就治好了乙流,也没有肺部感染。
本来花200解决的事,多花了一万多元,浪费了医保资金,还多花了1万多元的时间成本。
集采的水货药,那真是害人,治不好病的药,白送也不要。患者住院成本检查费是大头,要治病,核心还是靠药,医生只是告诉你用什么药。
集采省了几百块药钱,结果要多花几万,人还受罪。我预测,目前过左的集采政策不能持续!中国人没有命贱到花不起几百块药钱

赞同来自: jisabao 、luckych 、难得又是浮雲 、Lee97
来来回回就这几句?不满意就润出来,跟我楼上邻居一样癌症手术排你两年队,看你们这群人还有力气在这阴阳怪气不。我啥时候提原研药了?是你自己抛出一个论题然后来攻击,你没理解别人的意思大放厥词,我的意思是现在的仿制药和以前的仿制药效果比较,你什么原研药,小资产阶级,别人有几个钱这些论调都出来了。你去英国就代表你很有钱了?你的钱都是干净的吗?“不满意就润出来”,你来指导别人的人生?你算老几
你们这群人,才赚了几个钱呀,这么快就看不见广大需要最基础的医疗的农村群体了?按您们的思路,当年赤脚医生也应该卖原研药呀,药效多好呀,药企还挣钱,你们还持有了几百股呢。伟人说得对,软弱又自以为是的小资产阶级,就该狠狠敲打,以斗争求团结。


赞同来自: antornyemc 、jcd888
换个角度讲,如果你是药厂的老板,会不会为了集采药那么微薄的利润,故意去降低质量?药品这个东西,质量有问题可是入刑的。而且这种事,完全没法遮掩,质量行不行一检测就知道了。上亿的钱都能贪,原材料一级的换成二级的,二级的,又不是不能用

pppppp
- +---++--+-+++++++++++
赞同来自: 百战百胜心法 、luckych 、sunpeak 、wangyang661
还送检样品,你这是啥都不懂,还敢大放厥词啊啥都懂的朋友,科普一下;
药厂的质量始终如一?GMP认证一劳永逸?
大秦律法牛不牛,从边陲小国至天下一统,秦律功不可没;
太子黔首一视同仁,但那是商君的时代,
后世如何,刘季最有发言权;
作为资深炒股从业者,医药医疗ETF深套残党,
制药业说穿了就是一要求较高的化工厂;
偷工减料那是方便得狠,其实比一家馄饨店都简单;
因为馄饨店一有异样,食客立马便知,搞2次,客流 大减,即无可能去做;
可,药品这玩意,终端消费者病患者没有发言权;
哈,所以,这里面腐败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