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说优点,网格交易属于机械化交易方式,能够摒弃个人主观判断。在投资中,情绪是最大的敌人之一,多数人看似自控力强,实则不然。据我观察,至少80%-90%的人自我控制能力一般甚至很弱。而网格交易能有效避免情绪干扰,这无疑是其最大优势。
网格交易还能实现自动交易。如今,几乎所有券商都支持股票网格交易设置,投资者无需时刻盯盘,既减轻了精力损耗,又避免了盘中冲动下单、偏离交易计划等问题。只要提前设定好参数,除遇到除权除息等特殊情况,每天简单查看即可。
此外,网格交易覆盖了交易的大部分环节。它虽涉及选股,但对买点和卖点的要求相对较低,还包含资金管理和仓位管理。比如,可设定最多买入股数,每次加仓、减仓股数也能提前设定,涵盖了交易策略制定与执行、资金管理、心态控制等关键环节,可以说是一个较为全面的交易系统,而非单纯的交易策略。
不过,网格交易也存在缺点。套牢风险是其一,当价格跌破下限就可能导致套牢。应对方法有:设置多个交易标的,避免单个套牢带来致命打击;设定止损,跌破一定格数就止损;采用对冲策略,在下跌过程中买入看跌期权;选择波动小、抗风险能力强的ETF作为交易标的,避免因个股爆雷而遭受重大损失。
卖飞也是常见问题。由于网格格数有限,一旦行情大涨,持仓很容易卖光。应对方式包括:更换标的,但这涉及选股策略;将资金转移到未大幅上涨的其他标的;空仓资金进行国债逆回购或券商自动理财;转战其他投资市场,如股票网格卖飞可转向期货市场;将卖飞的盈利资金提取存入银行,锁定收益。
网格交易收益率相对较低,一般在10%-30%,属于被动防御性操作,更多是在不亏损的前提下稳健获利。虽然有人认为收益率与标的振幅有关,但实际上关系不大。即便某些标的日内振幅小,在较长周期内仍存在交易机会。若追求短期内股市暴利,网格策略并非首选;但对于资金量大或投资风格保守的人来说,它不失为次优选择。
了解完优缺点,再谈谈网格交易的参数设置。选股时,许多书籍推荐ETF,因其基本不会退市,多数无分红,可避免分红除权导致价格跳动影响网格交易,且由多只股票组合而成,黑天鹅风险较低。像沪深300、A50、证券ETF等都是常见选择,高股息率、低市盈率的央企、国企股票也可作为网格交易标的。
基准价即开仓点,与网格区间紧密相关。若标的在固定区间反复震荡,如大盘在2800 - 3400点区间波动,可在此区间取中间值3100点作为开仓点,首次买入可根据个人喜好设定份数。
价差设置有按百分比和按绝对值两种方式。按百分比计算不够直观,如3100点的1%是31点,3000点的1%则变为30点;而按绝对值计算,如固定为30点,更为简单清晰。虽两种方式收益略有差异,但基本可忽略不计。
每次交易数量与分配给该标的的资金量相关。假设资金量100万,每次交易10万,就相当于分成10份。资金分配到多个标的时,需综合考虑资金量和卖飞风险,一般建议每个标的设置5 - 8份。
关于网格差价与网格数量设置,并不存在绝对的最优解,更多依赖经验和感觉。虽然精心设置可能比随意设置收益率略高,但差异不大。比如随意设置年化收益可能达10%,反复调整可能也就12% - 15%,却耗费大量精力。计算价差时,参考历史波动虽为一种方法,但因股票受主力操作和大盘影响,未来股价变化未必遵循过去规律,这种方法不太科学。与其大费周章,不如凭感觉设置,但也要避免过于贪心。
网格交易在熊市中能跑赢大盘,下跌幅度相对较小甚至可能盈利;而在牛市中大概率跑输大盘。投资者需权衡能否承受牛市跑输大盘的压力,不必过于频繁地将个人收益与大盘对比,也无需将收益率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两位,这种做法更多只是表面专业,实际参考意义不大 。

赞同来自: 灿若辰星
向楼主请教下,有一个账户采取了类似的网格交易,选取的标的是港股ETF,遇到了最惨的场景就是网格被击穿没钱买入,这个时候是否应该继续坚持网格策略,即是否应该在底部继续卖出并等待更低价买入?还是在无法补仓的情况下,此时是否应该卖出一部分,保持固定的场外资金继续减持策略?另外就是价格深V并反弹,如果有底仓理论上是能拿到这部分收益的,实际情况是亏损。还有网格对应的跳空高开,低开时候对于收益的影响也很大。当我处于股票价格跌穿底部,也就是被套牢的状态时,有两种应对策略。其一,选择按兵不动,既不操作也不加仓;其二,当股价跌至某个看似企稳的平台时,拿出小部分仓位进行网格交易。比如,原本一份仓位是1万股,那么在股价跌到某平台稳住后,我会拿出5000股进行高抛低吸。不过,这种操作更多是为了给自己一些心理安慰。
你提到的那种情况,即股价跌破网格的底部价格后,在稍低的位置卖出,再以更低的价格买回,我个人是强烈不建议的。原因有二:
从技术层面分析,对于进行网格交易的投资者来说,很难判断卖出后股价是否会继续下跌。一般而言,当股价跌破网格下轨时,此时的走势已不完全属于震荡走势,而更倾向于趋势类走势。既然股价已经跌破下轨,大概率意味着下跌趋势的开始,后续可能还会有更低的价格。我猜很多人可能会这么想,但不能认为自己就具备精准把握这种走势的能力。否则,直接专门制定一套趋势操作策略就好了。
从心理层面来看,若在股价跌破下轨继续下行时卖出一部分,可股价却没有继续下跌,反而反弹了,那就相当于在底部交出了筹码,这显然是典型的低卖策略,得不偿失。即便卖出后股价继续下跌,又会面临新的问题——何时补仓?这就需要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如果有明确的标准,补仓操作是可行的,但不能仅凭感觉去操作。所以,在股价跌破下轨前,就应该提前制定好操作计划,并严格按照预定计划执行。

赞同来自: 沐柰
还有一个风险,年初曾经选择了一个成交量小的标的,2月5日开盘15分钟内被反向网格72次,亏损7000多元,网格赚的钱没有赔的多。我对这段话的理解还有些模糊,即便反复读了两遍,仍不太确定。我推测你的意思是,当时成交量较少,而且网格交易并非精准定价模式。买入时,可能直接按卖一的价格成交;卖出时,则按买一的价格,或者以市价成交。这就导致每一格网格的间距并非精确固定,而是存在一定模糊性。
如果网格的差价设置得过小,或者市场成交量不足,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原本按照预期的网格交易策略是能够盈利的,但实际操作中却频繁成交,每次的差价却微乎其微,甚至不足以抵消交易手续费。
这种情况我仅碰到过一次,当时我在设置网格间距时,不小心设得太小了,好在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并进行了调整。我有个朋友也遇到过类似状况,他设置网格时没把握好,结果一天内交易极为频繁,疯狂成交了许多次,最终却没什么实际收益,不过幸运的是,他也没有产生亏损。

这仅仅是做T,底仓也要准备8份,这样算下来资金占用200万。假设净值不变,一年的收益就只有6.25%,承担牛市卖飞和单边下跌风险,这个收益率比较靠谱,整体资金收益率难达到10%。

第一个方面是手续费,之前提到手续费时,主要是将其与国外的手续费标准以及收益率进行对比,而这里所说的手续费,主要指的是佣金部分。很明显,如果你的资金量较大,就有更大的谈判空间来争取更低的佣金费率。举个例子,当你只有5万块资金时,想要谈到较低的佣金可能比较困难;但要是你拥有200万资金,一开口对方就很可能会给你一个相当低的佣金率,甚至在此基础上还能给予返佣。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按照之前的计算,如果一年下来交易成本占总资金的1%,要是能把佣金率降低一半,那么交易成本就会降至0.5%。
第二个方面涉及到类似“免5”的政策。当你的资金量较小时,比如每次交易1万块钱的ETF,手续费可能只有一两块或者两三块钱。然而,如果没有“免5”政策,实际上你就需要支付5块钱的手续费。但要是你的资金量较大,无论是否“免5”,比如你一笔交易的金额达到10万甚至更高,根本不需要免五,因为交易费用自身就超过5元了。在这方面,不同资金量的交易成本差异就体现出来了。
第三个方面是心态层面。假设你只有10万块资金,并且将其分成8份,每次交易金额只1万块左右。即便不考虑手续费等交易费用,当你获得1%的收益时,实际到手的收益只有100块,这样的收益数额相对较小。但要是你一笔交易的金额是10万或者20万,1%的收益就是1000块或者2000块,这可是100块收益的20倍,给人的心理感受截然不同。
我们暂且不说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超大资金量,就拿200万资金和10万资金来对比,每天通过做差价获得的收益绝对额度,两者之间能相差一二十倍。50块钱到100块钱在如今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能购买的东西有限;而1000到2000块钱,要是在一线城市维持普通生活(不考虑房租费用),差不多可以支撑一两周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资金量越大,在心理层面就越占据优势,资金压力也会小很多。比如,拥有200万资金的投资者,可能一年收益率达到10%就心满意足了;而只有10万资金的投资者,或许会追求一年100%甚至更高的收益率。由此可见,资金量越大,投资者的心态往往会更加稳定,也更容易坚持采用网格交易策略。

在A股市场,如果不选择购买基金,而是直接买卖股票或者ETF,交易成本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当然,或多或少还是会有那么一点。就拿前面例子中提到的ETF来说,其交易成本大概不到0.1%。所以,总体算下来,即便从12.5%的收益率中扣除交易成本,也还能有大约11%的收益,这已经相当可观了。而且,我之前的计算都是相对保守的。要是遇到类似“924”这样的行情,股价或净值突然大幅上涨,基本上你设置的8个网格都能全部成交卖出,仅用一周时间就能完成原本一个月到两个月才能实现的差价收益。由此可见,交易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当然,也有一些人会有这样的想法:本来就没赚多少,交易成本却要扣掉一两个百分点,感觉太亏了。我能理解他们的这种想法,但我个人觉得这种想法有点难以接受。毕竟,当你获得了12%左右的收益时,拿出一两个百分点作为交易成本,你依然还能赚10%多一点,不是吗?关键是要看到自己实际赚了多少。
这又引出了另一个话题,那就是我们到底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去重视所谓的交易成本呢?这让我想起了我的老妈去买菜的情景。她会花费较长时间,为了节省一两块、两三块钱的菜价差异,跑好几家超市进行对比。反正我是做不到这一点,我觉得与其把时间花在这上面,还不如用来学习或者做一些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这样性价比要高得多。
当然,对于像我老妈这样的人来说,她没有上班,要是不花个二三十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去挑选能便宜个五六块钱的菜,她也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她做完家务后,出去也就是找人打牌、聊天之类的。也就是说,时间在她那里似乎没什么价值,她能够用半个小时去换取几块钱的节省。一方面,她觉得节省下来的钱就是赚到的;另一方面,这或许也是她的一种乐趣,当她觉得自己今天省了几块钱时,会很有成就感。但站在我的立场上,我是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的。

当然,这里有几个未考虑的情况:
第一,假设年初到年末ETF净值始终为1元,价格没有变化。虽然这是一种假设情况,但实际上即便价格有小幅度的波动,总体影响也不会像想象中那么大,价格的小量变化对收益的影响相对较小。
第二,每周用12.5万的仓位,是否能在2.5个交易日内实现一个来回并赚取1分钱的差价呢?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这个难度并不大,极大概率是可以实现的。
第三,当行情非常不利,价格跌破网格下限的时候,就只能被动等待。虽然我个人建议用小仓位做T,但这部分收益相对较少,更多的是起到一种心理安慰的作用。不过,我认为这种风险总体来说并没有那么夸张。回顾大盘多年的走势,一直在3100点上下或者3000点上下波动。即使某一年出现极端行情导致亏损,到了第二年市场震荡时,依然有机会弥补之前因市场纯粹震荡下跌而产生的亏损。而且,市场很多时候并非一年到头都是阴跌不止的,期间会有反复的波动。只要有波动,网格交易就能捕捉到部分收益,虽然单次收益可能不多,但综合来看,某一年出现亏损的概率其实是非常小的。
第四,存在卖飞的问题。卖飞意味着你少赚了收益,有可能是在经历了足够的震荡后股价或净值再涨上去,也有可能是一开年就出现卖飞的情况。不过,遇到这种情况也有应对方法,你可以选择另外一只处于相对底部的类似标的继续操作。当然,前面提到如果标的一直阴跌导致套牢,确实很难进行更换。为了简化讨论,这里我们只考虑操作一只标的的情况,实际上也可以通过分散到多只标的进行操作来降低风险。
第五,我认为这一点的影响可能更大,然而大多数人却容易忽略,那就是你能否坚持下来。很多人看到其他标的涨势迅猛,而自己手中的标的却表现平平,就会难以忍受,无法坚持一整年都按照既定策略进行操作,结果自然就无法实现预期收益了。
不过,网格交易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除了它本身相对比较稳健,不会出现大幅亏损(当然也很难获取暴利)之外,另一个优势在于现在很多股票交易软件都提供了网格交易功能。一旦设置好网格单,除非个股出现除权除息等特殊情况,大部分时间都无需过多干预,让交易自动运行。就像在某本书或某个视频中看到的“让仓位自己去照顾自己”,充分信任交易系统,放手让它自动运行,往往比你整天想着调整这个参数、改动那个设置的效果要好得多。更关键的是,这样你还不用纠结,能够放平心态。
当然,作为在A股市场交易的投资者,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好奇心,也对自己比较有自信,总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厉害一些。所以,如果把网格参数设定好后就完全不去动它,会让人感觉缺乏参与感和成就感,体现不出自己的能力。于是就会忍不住去调整参数,就像那个“每天吃饭睡觉打豆豆”的笑话一样,觉得不调白不调。在调整过程中,一旦觉得效果不好,比如收益率太慢,就又想继续修改。所以,我认为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此,即无法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能充分信任交易系统,就像中国的家长不放心自己的孩子一样,总觉得它无法独立运行好。但反过来想想,我们的父母也曾担心我们无法照顾好自己,可我们不也照样成长起来了吗?

首先说做T,是不是一定要尽量保证筹码不丢失呢?在我看来,其实不必过于纠结这一点。有些人认为,当天卖出股票后,如果尾盘股价一路上涨,即便以更高的价格,也得把股票接回来,以确保筹码不丢。但我觉得这种做法并非必要。虽然有些教人做T的人强烈建议要保证手上筹码不丢,这样在后续股价涨得更高时,能赚取更多差价。然而,想要保证筹码不丢,对人性的考验实在是太高了。设想一下,你已经到了预定的价位或者日内分时的高点,按照自己的判断规则将股票卖出。可卖出后股价继续上涨,期间又没有合适的接回机会,到尾盘时不得不以更高的价格接回。这时候,从账面上看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损失,因为第二天股价若继续上涨,你仍然可以卖出。但从人性的角度来讲,心里肯定会觉得憋屈,毕竟是在相对低位卖出,又在高位买入。这种心理上的难受,并非是因为亏损了钱财,而是会打乱你的操作节奏。原本一切顺利,突然出现与预想差异很大的情况,就会让人感到麻烦。当然,不排除有少数人能够灵活应对这种情况,不会因为高价接回而感到别扭,这类人就另当别论了。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无论是以低于买入价卖出,还是以高于卖出价买入,心里都会觉得不舒服。这就如同每个人的性格,顺着自己的性子做事,才会感觉舒服。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做T,尤其是日内T,关于是否要保证筹码不丢失的问题。
接下来谈谈网格交易。网格的间距是否需要固定呢?我个人强烈建议,尽量将网格的间距固定下来。当然,如果某段时间你操作得非常顺手,也可以凭感觉适当调整。比如,原来网格的间距是1%,而在这段时间内,你把间距调整为0.8%,依然能够盈利,甚至看起来赚得更多。更关键的是,每次都能在相对高点卖出,在相对低点买入,这种操作带来的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简直能让多巴胺飙升。在这种情况下,适当调整一下要求,让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一定发挥,也是可以的。当然,也有人坚持不做调整,继续按照原来的间距操作,这也完全没问题。因为这种调整本质上还是基于网格交易的思想,只是差价有所变化而已。从这一点延伸来看,我个人也倾向于在操作顺手时,对网格做一些微调。
除了差价方面的调整,在交易数量上也有讲究。总体来说,当你的持仓已经被套牢,或者接近持仓底部时,可以考虑适当调小每次交易的数量。之所以这样做,有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在底部时,每次交易的数量还和其他时候一样,那么股价很容易就涨上去了,好不容易在底部积累的一些筹码,按照固定的交易套路,很快就会被卖出。另一方面,在底部区域,股价的微幅震荡幅度通常较小,如果个股的底部与网格的底部重合度较高,那么在底部震荡时,所能赚取的收益非常有限。但由于这属于网格内的收益,又不能不进行操作。所以,比如以前每次交易金额是5万块,在相对底部时,可以调整为3万或4万块。当股价达到你建仓价格或整体持仓价格的中枢价位时,再恢复到每次交易5万块左右。而当股价继续上涨时,每次交易金额可以逐步扩大到6万、7万等等。当然,这需要通过不断积累经验,调整到一个与自己个性、股价大致节奏相匹配的状态。
如果在操作过程中,你发现自己的个性与股价走势不匹配,比如在底部小幅做T时,股价震动却很剧烈,无论怎么操作,都感觉像是在跟自己唱反调。虽然因为网格交易的底层逻辑,多多少少能赚一点钱,但却无法达到那种操作与股价走势共振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我的个人看法,你可以考虑换一只股票,没必要在这只与自己“八字不合”的股票上浪费精力。

赞同来自: llllpp2016 、xzxqj 、大尾鱼 、寿山
有些人说网格是负期望值系统会亏钱
有更多的人说网格只能小赚就是鸡肋
还有人说网格是平时小赚然后来一波大跌一把输光
各种说法都有
这很正常
因为大多数人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
我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
交易市场
当你已经具备了长期稳定盈利的交易系统与能力之后
最重要的
就是坚持下去
知道交易策略不再有效
但是很多人无法坚持
因为网格并不是全天候作战的系统
网格也不是暴利系统
偶尔还会亏一些钱
有时也会需要忍耐和煎熬
这让我想起但丁的名言:
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去说吧
套用过来
就是赚自己的钱
让别人去怀疑吧
如果大家都用网格(简单量化)
都变得理性和保守
市场的波动会被抹平
网格也就变得不再有效
从这个角度讲
怀疑网格的人越多
使用网格的人越少
反而最终坚持用网格的人收益率更有保障
以上仅为胡言乱语
不作为投资依据

接下来我说说为什么我没有选择期权策略,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期权存在时间限制。但我做网格交易就不同了,只要标的资产在一定区间内震荡,我就能盈利。即便价格跌破了设定的下限,我也可以选择扛着。一般来说,我所选择的股票或者ETF,不太可能跌到退市,也不会出现极其夸张的下跌情况,所以网格交易对时间的敏感度没那么高。当然,如果价格长时间处于低位,一直被套,心里肯定也会不好受,不过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就网格交易的标的本身而言,其价值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大幅衰减,而期权的价值则与时间紧密相关。
在我看来,期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它容易激发交易者的赌性。我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和笼统,但这是我从保持交易者心理状态平稳、稳定的角度来考虑的。当你参与期权交易时,很多时候会忍不住想要以小博大,试图获取高额收益。而网格交易呢,由于资金利用率相对较低,收益率也算不上高,甚至可以说是“以大博小”。这种底层的交易思想,与期权交易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并不是说做股票网格交易就比不上期权那种类似“三明治夹心饼干”的策略(抓取中间一段利润),实际上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以上这些内容纯属我突然想到然后随便聊聊的,可能存在很多漏洞,不能作为投资参考依据哦。

有些人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一定要把一种策略不分环境和时机来分个对错,似乎好的策略必然是全天候而绝对正确的,我把这种思维称之为圣杯思维,事实上圣杯并不存在。圣杯思维是我曾经的误区,说得好听是有信仰,说得不好听是一根筋,倘若实操中也进入这个误区,那很难避免灾难的发生。网格是一种逆趋势操作,与趋势策略并无绝对优劣之分。所谓知己知彼,明白趋势为何物就能明白网格用何处。趋势在我们眼里是一连串向上涨的k...我由衷地认同你的观点,网格交易法确实并非无懈可击。毕竟,交易市场里本就不存在那种十全十美的方法,任何策略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我始终强调,网格交易法特别适合经验匮乏的新手当作入门的策略选择。虽说它带来的收益率并不高,没办法让人一夜暴富,但好歹能实实在在地产生一定收益,这对于初涉市场的人来说,是积累经验与信心的有效途径。
再谈谈这位朋友提及的网格加趋势的交易方法,不可否认,它相较于单纯的网格交易,优势十分明显。在震荡向上的市场趋势里,这种方法的威力得以充分展现。一方面,网格交易可以巧妙地利用价格波动做差价,实现小幅度的盈利积累;另一方面,底仓又能紧紧抓住波段或者趋势带来的丰厚收益。从实际收益情况来看,底仓赚取的利润常常远超网格仓位。在这种情况下,网格交易更多地扮演着补充和辅助的角色,通过不断地小盈利操作,让投资者更有底气和信心长期持有底仓。
不过,这种看似完美的策略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资金利用率相对较低。这里面存在两个关键难题亟待解决:其一,怎样科学合理地确定底仓和网格单的资金分配比例,这直接关系到整个交易策略的收益情况;其二,准确无误地判断市场趋势,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市场瞬息万变,各种因素交织影响,要精准把握趋势的走向,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设想一下,如果市场长期在底部区域震荡徘徊,底仓基本处于静止状态,那么从理论上来说,资金的利用率就会变得非常低。忙活一整年,最终可能收获寥寥,仅仅比那些纯粹持有中长线底仓、完全不做任何操作的投资者多赚那么几个百分点。尽管从长期来看,网格加趋势的交易策略收益可能比不上专注于中长线价值投资的策略,但它的资金曲线更加平稳,不会出现大幅的起伏波动,这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其次,仓位管理也是一个大问题,如何保证仓位不丢失至关重要。这主要涵盖两个层面:一是要确保单个标的的仓位不会大幅减少,避免因为错误的操作或者市场的突发变化,导致手中的优质筹码流失;二是在市场普涨、整体行情向上攀升的时候,要保证总体仓位不会下降过快。一旦总体仓位下降过快,就很容易导致整体收益率偏低,无法充分享受到市场上涨带来的红利。此外,如何敏锐地感知趋势的到来,并在底仓与浮仓之间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我个人认为,这更多地依赖于投资者长期积累的实战经验,而非仅仅依靠那些看似高深的技术分析。
关于趋势部分和网格部分的资金比例分配问题,按照这位朋友的观点,关键在于做好择时,也就是要尽可能精准地把握住市场的转折点或者重要的时间节点,然后根据市场的变化动态地调整资金分配。但不得不说,这一操作的难度相当大。尤其是在对比大盘进行择时的时候,我个人觉得,或许不如长期跟踪个股的走势,通过对个股走势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形成对主力运作手法的直观感受,这样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长期追踪少数几个标的,对它们的走势形成敏锐的洞察力之后,投资者就能更好地把握交易时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一年当中总会有那么两三个月(时间分布比较零散),个人的操作手法会恰好与主力的运作方式不谋而合。在这个时候,不妨适当抛开网格交易的束缚,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大胆操作,说不定能够获得更为可观的收益率。当然,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网格交易的最初目的,需要投资者谨慎权衡。
总体来说,就像这位朋友所说,我打算分散投资多个标的,投资范围不仅包括股票,还会涉及期货,甚至在期货领域里,我还会按照不同的合约进行进一步的分散投资。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一方面可以确保总体筹码始终处于中低位,降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能够大幅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让每一分钱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其实,无论是单纯的网格交易,还是网格加趋势的高级交易方式,资金利用率始终是核心要点。相比之下,标的波动大小对交易效果的影响相对较小,只要合理运用资金,把握好交易节奏,就能在市场中获得较为稳定的收益。


赞同来自: 小猫50128015 、KevinLe 、谋城2021 、skyblue777 、山的那段 、更多 »
网格是一种逆趋势操作,与趋势策略并无绝对优劣之分。所谓知己知彼,明白趋势为何物就能明白网格用何处。
趋势在我们眼里是一连串向上涨的k线图,所以很多人把趋势分析归为一种技术分析。但直击趋势的底层,便可分辨于两种驱动方式:情绪驱动与基本面驱动。前属于投机者过度投机,反转大于动量,后者是公司稳定的盈利/成长,动量大于反转。这就解释了我大A为什么大盘绩优股具有动量效应,而小盘垃圾股具有反转效应。由此可以推断出何处可以一部分仓位网格,何处死拿着更好。
举例1,绩优红利,部分仓位做网格,部分底仓做趋势就是个不错的办法,但底层是公司业绩,一旦公司有完蛋的征兆,逻辑不再成立,这个时候将亏下降趋势的钱,所以需要有停止网格,甚至割肉的勇气。
举例2,指数估值底部区间,看空情绪驱动明显,也适合网格分批建仓,具有先手,但逻辑依然是估值,只有估值下降才能网格,而不是价格下跌估值反而升高这种属于基本面驱动的下降趋势。
上面两个例子楼主都已经提到过,我又做了点补充。
网格不大适合作为一种全仓全天候的策略,它适合作为局部仓位局部时期的辅助策略,即不能奉为圣杯也不必一棍子打死。强调网格的年化收益对网格是不公平的,不管牛熊从长期来看,无脑运行单个网格对单个成长标的最终的贡献大多数是负超额,但并不能否定合理利用它对你的整体账户是有超额贡献的。有一些情况真是什么策略都不适合,只能跑网格。
楼主提到低相关负相关多标的的网格,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网格了,而是另一类逆趋势策略,可以是一种再平衡,也可以是一种轮动,它的盈利机制已经脱离了单独网格策略的范围。只要是根据市场逻辑选策略,而不是拿一种策略去套所有的市场,我认为都是可行的。

- 跨市场相关性分析
• 市场间相关性:你可以首先评估股票和期货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比如,某些股票可能会与期货市场中的某些品种(如商品期货、股指期货等)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市场趋势一致时同时在多个市场中进行建仓,从而提高整体策略的成功率。
• 正相关与负相关:选择那些在市场波动中能相互对冲的品种(如选取与股市负相关的商品期货)。例如,在股市下跌时,黄金、原油等商品期货可能会逆势上涨,通过这样方式实现跨市场的风险分散。 - 资金管理与分配
• 动态资金分配模型:在跨市场交易中,资金分配策略至关重要。可以根据不同市场的波动性和潜在回报来动态调整每个市场的资金分配比例。例如,当股票市场的波动较小而期货市场波动较大时,增加期货市场的仓位。
• 仓位管理:每个市场中的仓位大小不宜过大,尤其是在期货市场,因为期货的杠杆效应可能会带来较高的风险。适当控制每个市场的最大仓位,避免单一市场的极端波动影响整个策略。 - 风险对冲与组合优化
• 利用期货做对冲:比如,你可以选择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对冲操作(例如,做空某些期货品种),以降低在股票市场出现大幅波动时的风险。通过对冲,能够在股票上涨时通过期货下跌来平衡风险,反之亦然。
• 多元化资产组合:将股票、期货、甚至其他资产类别(如外汇、债券等)混合在一起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多元化能够帮助在单一市场剧烈波动时,通过其他市场的回报来平滑整体风险。 - 趋势跟踪与网格策略结合
• 趋势确认机制:在跨市场策略中,单纯的网格交易可能会导致过多的无效交易,特别是在趋势明确的市场环境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增加一个趋势确认机制,如使用技术指标(如移动平均线、MACD等)来确认市场趋势,从而在确定的上涨或下跌趋势中实施网格交易,而不是在横盘震荡的市场中贸然进行交易。
• 反向网格策略: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在某些品种上使用反向网格交易策略,尤其是在某些市场表现出强烈的反转信号时。比如,在股票市场大幅上涨时,使用期货市场的反向仓位进行平衡。 - 自动化与回测优化
• 算法化执行:为了处理跨市场策略的复杂性,可以使用算法来自动执行跨市场交易。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实现市场之间的实时数据分析和自动调整策略。
• 回测与优化:利用历史数据对跨市场网格策略进行回测,并根据回测结果优化策略设置。回测可以帮助你分析不同市场间的联动效应,以及不同市场间资金的动态调整效果。 - 情绪与市场消息
• 市场情绪分析:除了技术分析,还可以结合市场情绪和新闻数据来判断跨市场策略的潜力。例如,在特定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某些商品期货可能会表现得更好,而某些股票则可能受损。在这种情况下,情绪分析能帮助你识别市场动向,并调整跨市场的网格策略。
总结
跨市场的网格策略能够通过资金分配、风险对冲、趋势确认等多维度的优化,在多个市场中获取收益的同时分散风险。然而,实施这种策略时,风险控制和资金管理尤为关键,尤其是在期货等高杠杆市场中,需要特别小心。
如果你能做到动态调整仓位、灵活应用趋势和情绪分析,那么这种跨市场网格策略将有可能比单一市场策略更具优势。

首先,进行多标的投资,分散风险。其次,针对个股建仓,尽量选择在中枢价位偏下的位置。比如,一只股票预期价格在30元到70元波动,其中枢价位为50元,那么可以在略低于50元时开始建仓。假设股价从50元跌到30元时,仓位已打满,却继续下跌至20元,此时只能选择坚守。
第三种缓解风险的方式,是买入有业绩支撑的国企央企大盘股,如中国移动、中石油、中石化等。在它们股息率较高、市盈率较低的时候介入,这一点要与中枢价位偏下建仓的策略相结合。如此一来,构建的底部相对坚实,股价从30元跌到10元的概率极低,跌到25元的可能性也不大。
最后,即便遇到超级大熊市,股价一路下跌毫无反弹,同样选择坚守。有十几年交易经验的投资者都清楚,急剧下跌后往往会快速反弹。若股价呈一路阴跌态势,在从50元跌到30元的过程中,其实存在很多交易机会。虽然每次盈利不多,难以弥补股价从30元跌到20元或25元的损失,但多少能挽回部分损失。
当然,可能有人会质疑,若股价真从30元跌到20元甚至18元该如何应对?面对这种情况,依旧只能坚守。像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这类大盘股,基本不会退市。换个角度看,若股价从50元跌到18元,跌幅达60%,此时在股市中很难找到其他能盈利的策略,其他策略可能导致跌幅达80%甚至更多。相较之下,网格交易策略的表现还算不错。
有人会说,不采用网格交易就不会被套得这么惨。但有丰富交易经验的人都明白,要么有一套严格的交易规则,不随意开仓抄底;否则,在熊市中忍住不抄底是极其困难的。只要尝试抄底,在股价从50元跌到18元的过程中,即使你是在中间半山腰长治抄底,然后底部割肉,再在某一个位置再尝试抄底,它跌下来又割肉,累计起来,一样会遭受重大损失,承受巨大痛苦。这里面还没有说嗯抄底反弹,然后赚了一点卖飞了之后不敢追上去的这种痛苦,正如网友所说的这种痛苦是狗的二次方。而网格交易虽然看似无脑操作,但至少能让投资者在下跌行情中,不用承受判断大势和择时的压力,大幅减少心理负担,死扛到底即可。

赞同来自: 小樱2018 、沐柰 、林中啸虎 、以转债守之 、水穷云起时更多 »
好啦,那么你以为的半山腰可能是顶部区域,其实买入后可能面临巨幅亏损,顶部仓位大了,后面买入的网格起不到摊低成本的作用,网格的收益对于整体亏损就是杯水车薪。或者说以前发生的波动区间给你造成误判,错误估计了后面的波动范围,你以为标的前面几个月在30-40区间波动,网格要有收益就不能过于预估可能的范围,那么按30-40买入后,结果却在10-40波动。楼主一直在说XX是处于震荡的产品,所以假定该产品未来也是震荡,那真要是这样期权双卖比网格要好。楼主说他网格以前获利颇丰,有时候以前获利颇丰不代表这事儿就没有危险,过去成功有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
如果采用中间大两头小的建仓方式,即首次建仓特别大,那么遇到巨幅下跌,深套个3-5年是家常便饭,从此标的波动没有关系了,网格收益相比标的亏损就是蚍蜉撼大树,如果遇到退市那么就直接Say goodbye了。
网格交易的思维尚可,但还处于新手人尽皆知的层面,需要基于各种可能情况进行改造,否则浮于表面是赚不到大钱的。

那么理论上来讲交易机会提升 100%
资金利用率也同步提高
最后年化收益率将会出现暴涨
可能从单只的 10% 提升到 20-30%
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关键之处
就是 T 0 的影响
股票市场基本上都是 1 的
当天买的不能当天卖
所以有些机会眼睁睁的错过
这个如果是盯住 1 只的话就有优势,因为大概率是有底仓可以参与的。
综合上述问题
其实可以考虑对期货标的做网格
比如鸡蛋或花生的不同合约
因为它们虽然可能关联系数大一点
但是涨跌幅度还是有差异
尤其是有些可能正好卡在网格上下
比如设想 3250-3270 的一对价位做网格
但是某个合约可能就是在 3252-3268 之间晃荡,那就没啥机会
或者在 3240-3266 之间晃荡,只有开多的机会
但是如果多个合约的话,价位晃荡可以抹平
理论上看上去似乎机会多一些(当天就可以兑现利润出来)
以上仅为个人猜测和思考
尚未实际实践
不作为投资依据

赞同来自: Leon22
2023-01-08 09:02
看到一个视频,讲了网格交易和定投的区别。作者讲得很到位,特别是在资金来源部分,分析得很透彻。
第一个区别是资金量。定投适合资金量不大但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投资者;而网格交易则适合资金量相对多一点的投资者,比如超过50万,收益率要求不高,但追求相对稳定的收益。
第二个区别是卖出点的设置。网格交易是频繁买进卖出(但手续费损耗较大),遇到强趋势时很容易卖飞,好不容易守住一段时间,结果没多少利润就卖掉了。定投则是在底部区域按时间点逐步买入,过了某个点后不再买入,也不马上卖出,而是等到一个相对高位才一次性或分批卖出。从停止买入到开始卖出的这段时间,可能会间隔较长,而且价格空间也会比较大。总体来说,定投是低位频繁买入,高位一次或分批卖出。
我个人资金量在50到100万之间,选择低市盈率、低价格的白马股,夹杂波段和网格操作。这样一年下来,网格部分大概能贡献5%到10%的收益。网格交易的优点很多,我觉得它最大的优点是锦上添花,能增加持仓的信心。
至于作者提到的网格容易遇到大涨提前下车的问题,这个是网格交易的天然缺点,应对的方式就是保留一部分底仓不参与网格。
当然,遇到这种强趋势的概率其实相对较低,毕竟股价大部分时间都在箱体内震荡。
另外,我个人也不建议设置多个网格,通常来说,一两个标的就足够了。

嘻哈少年 - 剑之所致,心之所往
所以,网格交易既要做下跌加仓,也需要做上涨加仓,由于启动仓位小,在上涨加仓时会有部分盈利兜底,上涨加仓的心理感受会非常好,运气好的话养出一只蛊王可以顶大半年收益。

嘻哈少年 - 剑之所致,心之所往
赞同来自: 慢慢变富就好
每次要回复的时候,都要把网页拉到最底下,没有一个一键到达之类的图标真的有点不方便。 今天下午想到的那个10 个标的、50 个格子最多填 15 个格子的方法我很想试一下想了半天因为每个档位最多买入三只不同的股票在买入的时候需要判断当前档位已经有几只持仓票这个直接使用网格单或者条件单都无法判断因为它涉及多个标的之间的互动(判断)所以想到最后可能需要使用程序来判断和实现当然有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制定一个 ...楼主的想法很有意思,如果真的按这个思路推行的话,可以设置一个固定周期的时间检查点,比如每个交易日盘后检查一下,看看有哪个佳丽跌进了你的加仓档位线,然后按上一周期的收盘价设为加仓。以时间作为加仓点可以间隔开每次的加仓频率,减少短时间内频繁加仓,附带解决了股票跌势启动后阴跌不止的弊端。
价格对比用Excel自动刷新股价,然后写几个min函数解决,也不用聘请助理了,一举多得

赞同来自: 沐柰
这是一种伪策略,牛市他不行,熊市也不行,只有牛皮市他能取得超额收益。假设甲乙丙,一个满仓,一个网格,一个半仓伺机而动,最后结果,取决于是是什么市场,那这个策略到底有没有意义呢?我们假设未来三五年,因为目前在银行系统滞留了大量资金,就是所谓的M2啊,终于某一天,这些资金出笼,股市马上冲上8000点,然后你发现你的网格策略全都清仓了,完美踏空。所以这是一种伪策略。甲就是大部分股民的写照,他们赚钱了吗?丙应该已经算老手了,但难度呢?乙应该像丙学习,怎奈水平不够,上不了清华。

真的有点不方便。
今天下午想到的那个10 个标的、50 个格子
最多填 15 个格子的方法
我很想试一下
想了半天
因为每个档位最多买入三只不同的股票
在买入的时候需要判断当前档位已经有几只持仓票
这个直接使用网格单或者条件单都无法判断
因为它涉及多个标的之间的互动(判断)
所以想到最后可能需要使用程序来判断和实现
当然有另外一个办法
就是制定一个 Excel 里面明确标明档位和对应每只股票的价格
即 5 行(档位)
10 列(10 只股票)
如果某个价位满足条件买入后将这个格子设置为不同的颜色(背景色)
看上去一目了然
当然也可以弄一张纸
上面标注出来
不过这种方式需要手工填写买卖单
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而且工作量比较大
所以如果真的要实现
最好使用程序的方式
将 50 个价位直接映射到一个数据库的表记录中
定时(比如隔30 秒)扫描10 个标的的价格
如果发现当前价位有空位且价格低于指定价格则买入
同时呢如果价格比当前持仓高一个档位则卖出
程序逻辑可以非常简单,
最关键的是不容易出错。
等后续证券 ETF 逐步解套的话打算真的这么干。

前面你提到的三点缺陷我在别的回帖讨论过我初步的想法,需要找到好多个标的,在这些不同周期的标的里切换,满足条件的就多买点,不满足条件的就放在一边。例如石油、生物制药、豆粕、白银等等,它们的周期是不同的。你的例子很好,我不会选择在7.5元建仓。
这里不做赘述
最后一点悖论部分。
我的理解是,你知道箱体的底部,这个知道只是大概率,并不是绝对。
比如 5-10 元,中枢价位是 7.5 元
那么相对来说比较标准的网格就是
假设从 7.5 元建仓,没跌一段(比如 0.5 元)加一份。
按你的设想,没必要,就是从 死等 5.5 或 5 元才建仓,
也不只买一份,而是直接打满,甚至融资上杠杆买。
但是,我们并不...
例如豆粕这种贴水的标的很好,不断移仓,还可以增加收益。特别适合长期持有。我在期货里还有些发现,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对于依靠固定收入扩大投资规模的投资者,定投是一个不错的工具。前面你提到的三点缺陷我在别的回帖讨论过
网格的缺陷,一是资金的效率低。你要保持网格,就一定有大量的空闲资金。二是会错过建仓时机。股价的走势并没有按照你预先设计好的路径,继续下跌,反而掉头朝上。三是汰强留弱,上涨的都卖出了,下跌的都在网里面。
网格的理想是标的价格箱体运动,但是符合这种模式的太少了。有个悖论。如果我知道箱体的底部,那我就一次买够,为什么还要网格呢?
这里不做赘述
最后一点悖论部分。
我的理解是,你知道箱体的底部,这个知道只是大概率,并不是绝对。
比如 5-10 元,中枢价位是 7.5 元
那么相对来说比较标准的网格就是
假设从 7.5 元建仓,没跌一段(比如 0.5 元)加一份。
按你的设想,没必要,就是从 死等 5.5 或 5 元才建仓,
也不只买一份,而是直接打满,甚至融资上杠杆买。
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它会不会跌到 5 或 5.5 元啊
毕竟那个底部很遥远
即使你知道最终会跌到那里,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你不知道什么时候。
也就是说,无论从空间角度,还是时间角度,都无法把握
都只是一个概率性的东西。
这种思路就像很多人一把梭哈的理由一样
既然我觉得到了底部,我当然一把买完,否则不如不买。

请玩过的朋友发言:从 2017 年开始类网格模式
1、年化收益多少?
2、做了多久?
附加题:
1、做什么品种
2、为什么不玩了
因为资金有进进出出
收益数据不太准确
叠加持仓个股可能有上涨
不完全网格
最终收益率大概在 10-20% 之间
主要品种是 A 股股票,标的先后有陕西煤业、中国移动以及大秦铁路
最近大半年也参与了美的集团、中远海控、格力电器等
我没有不玩,我还在继续
而且 2024 年 8 月开始用网格参与鸡蛋与花生期货
目前看效果还不错
初步预计年化可以达到 30-50%
最困难的地方在于期货那边的软件没有一个类似股票的网格
搞得现在只能通过设置条件单+止盈单的组合方式实现半自动网格

假设我们不考虑ETF,仅从选股角度出发,选了10只股票作为备选。为了方便计算和操作,先把这10只股票的价格都归一化到10块钱,比如原本20块钱的股票,也按照一定比例换算成相当于10块钱的基准来处理,后续就按照换算后的价格计算涨跌幅。
设定规则为每下跌1块钱或者1%,就买入一份。在实际操作中,假如一开始前三只股票都下跌了1%,那就各买入一份。之后,这三只股票在一个较小的价格区间内波动,既不上涨也不下跌。与此同时,第5只股票相对10块钱的基准价格下跌了2%,那我们的第四份买入就选择第5只股票。要是第7只股票也下跌了2%,就买入第7只;若第9只股票同样下跌2%,则买入第9只。这样一来,在第一个价格下跌档位,我们买入了前三只股票;在第二个下跌档位,买入了第5、7、9只股票。后续就持续关注,等待哪只股票价格继续下跌到第三个档位,即累计从10块钱下跌3% ,达到条件就买入。每个档位固定买入三份,一旦某个档位买满三份,就不再买入。
要是股票价格上升,满足了预先设定的卖出档位价格,就将其卖出。卖出后,该档位就空出一份,此时再观察其他股票,若有符合买入条件的,就填补到这个空档位上。
为了更直观理解,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二维坐标轴:横轴代表10只股票,依次标记为1、2、3、4、5、6、7、8、9、10;纵轴代表价格档位,这里设定为5档,并且纵轴方向是向下的(与常规坐标轴方向不同,只是为了契合下跌买入的逻辑) ,每档买入三份,总共累计可买入15份。这就构成了一个10×5,共50个格子的二维空间。可以把这个过程理解为在50个格子里,按规则选取15个进行操作,每一行最多只能填满三个格子,填满后这一行就不再增加买入。
从理论上来说,这种方法比只关注手中一两只或两三只股票的资金利用率和操作效果要好得多。它聚焦于一篮子股票,在这50个可选“位置”里,最多选取15个进行操作。虽然画图会更加直观,但我相信通过以上描述,大家应该能清晰理解这个思路了。
~~~
以下是deepseek点评
你的思路非常有趣,结合了网格交易和分散投资的优点,试图通过多只股票的分散操作来提高资金利用率和降低风险。以下是对你思路的进一步分析和优化建议:
1. 归一化价格的合理性
- 你将所有股票的价格归一化到10元,这种做法简化了计算和操作,尤其是在多只股票之间进行横向比较时。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归一化后的价格只是一个相对基准,实际交易中仍需考虑每只股票的实际价格和波动性。- 建议:在归一化的基础上,考虑每只股票的历史波动率和流动性,避免因为某只股票的波动过大或流动性不足而影响整体策略的执行。
2. 买入和卖出规则的设定
- 你设定了每下跌1%或1元买入一份,并且每个档位最多买入三份。这种规则可以有效分散风险,避免过度集中在某一只股票上。- 建议:可以考虑引入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市场整体情况或个股的基本面变化,调整买入和卖出的档位和数量。例如,在市场整体下跌时,适当放宽买入条件;在市场上涨时,收紧卖出条件。
3. 资金管理和仓位控制
- 你提到每个档位最多买入三份,总共可以买入15份。这种仓位控制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过度集中投资,但也可能导致资金利用率不足。- 建议:可以考虑引入动态仓位管理,根据市场情况和个股的表现,灵活调整每个档位的买入数量。例如,当某只股票的基本面明显改善时,可以适当增加该股票的买入份额。
4. 风险控制
- 你的策略通过分散投资和一篮子股票的操作,降低了单一股票的风险。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市场整体下跌,所有股票都可能受到影响,导致整体策略失效。- 建议:引入止损机制,当某只股票的价格下跌超过一定幅度时,及时止损,避免进一步亏损。同时,可以考虑引入对冲工具,如期权或期货,来对冲市场整体下跌的风险。
5. 回测和优化
- 在实际应用之前,建议对策略进行历史数据回测,验证其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表现。通过回测,可以发现策略的潜在问题,并进行优化。- 建议:在回测过程中,重点关注资金利用率、收益率、最大回撤等指标,确保策略在不同市场环境下都能保持稳定的表现。
6. 心理因素和执行力
- 你的策略需要频繁操作,可能会对投资者的心理产生较大压力,尤其是在市场波动较大时。- 建议:制定明确的交易计划,并严格执行,避免因为情绪波动而影响决策。可以考虑使用自动化交易工具,减少人为干预。
总结:
你的策略通过分散投资和网格交易的结合,试图提高资金利用率和降低风险。在实际应用中,建议进一步优化买入和卖出规则,引入动态仓位管理和风险控制机制,并通过历史数据回测验证策略的有效性。同时,保持冷静的心态和严格的执行力,是成功实施该策略的关键。
赞同来自: 陈璐
此外,如果有多个标的可供选择,还可以采取这样的策略:把网格间隔设置得小一些,同时网格份数也不要设置得过多。当然,也有人会质疑,这种方式虽然每次盈利较为稳定,但都是小盈利,总体收益率不高。确实,采用这种方法,资金利用率并不低,可总体收益率也很难超过25%。但我的目标收益率本来就设定在20%左右,只要能达到这个收益水平,我就心满意足了。

另外,在划分网格份数时,我不会设置得过于精细。有的同学提出以250个点为一个交易单位,倘若在3100 - 3500的区间内,我可能会选择50个点、60个点或者100个点作为一个单位,大致分成5到8份。价格上涨突破当前网格,就切换到下一个网格继续交易。
还有同学提到,震荡行情中的高点和低点很难准确判断,这确实如此,就像判断趋势一样,等我们明显察觉到趋势时,它或许已接近尾声,或者已经处于上升阶段的中后期,此时追入需要极大的勇气。不过,一般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近一年、两年或者八个月这样的时间窗口内的价格高低点来辅助判断。要是实在难以把握,放弃也无妨,毕竟市场上绩优股、高股息率股众多,并非一定要执着于某一只股票或ETF。

赞同来自: dafengtongxue
网格的缺陷,一是资金的效率低。你要保持网格,就一定有大量的空闲资金。二是会错过建仓时机。股价的走势并没有按照你预先设计好的路径,继续下跌,反而掉头朝上。三是汰强留弱,上涨的都卖出了,下跌的都在网里面。
网格的理想是标的价格箱体运动,但是符合这种模式的太少了。有个悖论。如果我知道箱体的底部,那我就一次买够,为什么还要网格呢?

你可以看一下沪深300,从2015年5000点最高点开始网格,250点一格预留9格的钱,那么允许跌倒3000点。跌250点买一格,升250点就卖掉,
从2015年5000点到现在4000点,手头应该还有5格(就是红色圈的时刻买入的,平均成本点位就是(5000+4750+4500+4250+4000)/5=4500点),但这10年中交易了33次(蓝色线段。线段开头是买入的时刻,末尾是卖出的时刻),每次250点的幅度,等于250*33=8250点,也就是说将你的平均成本降低到(22500-8250)/5=2850点。
但网格的资金利用率也会较低

他们提到的收益率问题确实客观存在,踏空、套牢以及卖飞带来的痛苦也真实可感。不过,我在帖子里也明确阐述过,网格交易适合大多数人。它不单单是一种交易策略,更属于机械化、自动化交易系统的范畴,还涵盖了交易计划、按计划执行以及仓位管理等多个层面。从这些角度来说,它对普通人极具借鉴意义。很明显,大部分人仅仅是从交易策略这单一维度去看待和评价网格交易。当然,大家各抒己见,说得都挺在理,在此感谢大家的分享。

现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回测网格交易的,建议楼主找几个ETF回测一下数据看看就知道了。注意点就是回测的周期至少要跨一轮牛熊,否则容易出现过度拟合的情况。

赞同来自: 汨江水 、happysam2018 、luckzpz
网格在单边下跌时,套的比狗还难受。在单边牛市时,卖飞的难受程度是狗的平方。在大A向来牛短熊长的情况下,难受程度一直在狗与狗的二次方之间徘徊。你说得确实有几分道理,前面两句我十分认同。不过第三句,我持不同看法。就拿大A来说,若长期将3000点或者3100点视作中枢价位,那它在多数时间里都处于震荡态势。再看个股,尤其是高股息板块的那些个股,同样处于震荡行情之中。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网格交易机会其实相当丰富。在这种反复波动里,网格交易策略能通过设定合理的买卖区间,在股价下跌时买入,上涨时卖出,不断捕捉差价,为投资者创造获利契机 。

赞同来自: yutianzhou88 、心即理29 、北极星日落 、小樱2018 、hemafeife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在单边牛市时,卖飞的难受程度是狗的平方。
在大A向来牛短熊长的情况下,难受程度一直在狗与狗的二次方之间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