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币被低估了,这几年,一个通胀,一个通缩,汇率没有大变化,大幅度的顺差,老美说的重商主义吧同感,深表认同!
我总觉得汇率不对劲,被央妈控的死死的。对于人民币这个汇率,我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1,它涨的话,本币升值+外资流入会带来国内资产的流动性溢价,股市和债市应声而涨(股市已经ok),但是出口要凉,对制造业是个很大的打击;2,它跌的话,本币贬值+外资流出会带来国内资产的流动性折价,股市和债市立刻就流动性枯竭,有系统性风险,但是对出口有加成,对制造业有增益。基于以上两点,我总觉得央妈是既要还要,一个都不肯撒手的架势,最后就是人民币不肯涨,也不让跌。但是欧美货币的币值都大不如前了,我们锚着它们不涨不跌的一直这样熬着,好像挺吃亏的,这样做到底有什么好处或者目的吗?

网页翻译时把Billions十亿翻译成亿了,单位错了一位,总额是支配收入总额22056.3Bil. of $ 220563美元2024: 63,591USDUpdated: Feb 27, 2025 7:58 AM CSTNext Release Date: Mar 27, 2025 https://fred.stlouisfed.org/series/A229RC0A052NBEA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用调查法统计出来的,和美国的统计家庭收入是同样的方法。
用这两个数据比较才是真实的。

网页翻译时把Billions十亿翻译成亿了,单位错了一位,总额是支配收入总额22056.3Bil. of $ 220563美元2024: 63,591USDUpdated: Feb 27, 2025 7:58 AM CSTNext Release Date: Mar 27, 2025 https://fred.stlouisfed.org/series/A229RC0A052NBEA美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是你这样算的,应该是家庭平均收入除以家庭人均数,你用的数据是国民可支配收入÷全国人数。


szhj2006
- 今天回到家,煮了点面吃,一边吃面一边哭,泪水滴落在碗里,没有开灯。
人家说的是在股指中汽车权重占比低,你就偷换成不重要DAX指数前十大成分股(截至2025年2月)及权重SAP(14.77%)
宝马找他做自动驾驶
西门子(9.35%)
西门子交通营收在可比基础上增长10%,达30亿欧元。西门子2025财年第一季度营收在可比基础上增长3%,达184亿欧元。
http://c.gongkong.com/PhoneVersion/NewDetail?newsId=440599
英飞凌(2.65%)
英飞凌的汽车业务持续高速增长,2024财年营收突破84亿欧元,占公司总营收的56%。
https://news.qq.com/rain/a/20241124A01UKN00?suid=&media_id=

赞同来自: GODSAVEME
我觉得可能是除了雇员收入,还有其他收入,所以实际收入会高一些,具体高多少那就不知道了。个人收入有官方数据,大约就是4.42万美元(包含社保),或者3.65万美元(不包含社保)。
我研究了一下,主要干扰因素是“估算房租”(imputed rent)。
第三方的解释:“如何解释可支配收入高于调查收入呢?这就得说到美国GDP里面的一大块“估算房租”(imputed rent),即当你住在自己家房子里,虽然不用给自己付房租,统计GDP时仍然按你房子的市场租金估算房租算作你的收入。2020年全美估算房租高达1.75万亿,这个分摊到1.3亿个家庭,就相当于平均每家多了1.35万的“收入”,再加上其它一些口径和估算方法上的区别,一个显著高于“税前收入”的“可支配收入”就诞生了。”

网页翻译时把Billions十亿翻译成亿了,单位错了一位,总额是支配收入总额22056.3Bil. of $ 220563美元2024: 63,591USDUpdated: Feb 27, 2025 7:58 AM CSTNext Release Date: Mar 27, 2025 https://fred.stlouisfed.org/series/A229RC0A052NBEA你的这个数据是准确的。
https://zhuanlan.zhihu.com/p/533856912
出于好奇,我又查了一下别人给出的解释:“”如何解释可支配收入高于调查收入呢?这就得说到美国GDP里面的一大块“估算房租”(imputed rent),即当你住在自己家房子里,虽然不用给自己付房租,统计GDP时仍然按你房子的市场租金估算房租算作你的收入。2020年全美估算房租高达1.75万亿,这个分摊到1.3亿个家庭,就相当于平均每家多了1.35万的“收入”,再加上其它一些口径和估算方法上的区别,一个显著高于“税前收入”的“可支配收入”就诞生了。”
基于以上的解释,由于中国没有类似“估算房租”(imputed rent)的项目,我认为中美比较的时候,用人均收入4.42万美元(包含社保)或者3.65万美元(不含社保),更准确一些。。。

就算是按照你提供的数据计算,也不对吧。网页翻译时把Billions十亿翻译成亿了,单位错了一位,总额是支配收入总额22056.3Bil. of $ 220563美元
按照“2024年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22056.30亿美元,美国人口3.4亿”计算,人均也只有6487.15美元,和你提供的 63591美元差距巨大。
我们再按照以下的第三方数据:2024年,中美两国居民收入数据对比
“美国雇员报酬的总金额:2024年为150419亿美元,剔除社保部分后为105661亿美元,按略微超过3.4亿的人口计算:美国2024年的人...
2024: 63,591USD
Updated: Feb 27, 2025 7:58 AM CST
Next Release Date: Mar 27, 2025
https://fred.stlouisfed.org/series/A229RC0A052NBEA

就算是按照你提供的数据计算,也不对吧。按照“2024年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22056.30亿美元,美国人口3.4亿”计算,人均也只有6487.15美元,和你提供的 63591美元差距巨大。我们再按照以下的第三方数据:2024年,中美两国居民收入数据对比“美国雇员报酬的总金额:2024年为150419亿美元,剔除社保部分后为105661亿美元,按略微超过3.4亿的人口计算:美国2024年的人均收...我觉得可能是除了雇员收入,还有其他收入,所以实际收入会高一些,具体高多少那就不知道了。

赞同来自: chuxingfei 、pierreroger
人家说的是在股指中汽车权重占比低,你就偷换成不重要不,他就是在说因为汽车股权重低,所以汽车股不反应德国经济基本面,所以DAX涨的好,反应德国经济基本面好。
回到DAX, 最大权重股SAP 占15% PE已经90几了。
·难怪AfD快要成第一大党了。

赞同来自: pierreroger

人均这个概念,本来就意味着大多数人达不到就算是按照你提供的数据计算,也不对吧。
这一数字来源于联邦储备银行圣路易斯分行的经济数据库(FRED),具体为系列A229RC0A052NBEA,反映了年度个人可支配收入除以总人口后的结果。
2024年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22056.30亿美元,美国人口3.4亿
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 CNY大多数也达不到,特别是农村/非一二线和沿海地区/民企就业者
按照“2024年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22056.30亿美元,美国人口3.4亿”计算,人均也只有6487.15美元,和你提供的 63591美元差距巨大。
我们再按照以下的第三方数据:2024年,中美两国居民收入数据对比
“美国雇员报酬的总金额:2024年为150419亿美元,剔除社保部分后为105661亿美元,按略微超过3.4亿的人口计算:美国2024年的人均收入为4.42万美元,若剔除社保部分的话,那人均年收入为3.65万美元。
在季调标准下,美国2024年的经济总规模为29.18万亿美元,人均GDP为8.58万美元。可算出:在收入法GDP结构中,美国经济最终产出中分配给居民的部分占比为51.55%,不包括社保的收入占比42.6%。”
如果以上第三方数据没有明显错误,2024年美国人均GDP8.58万美元,人均收入4,.42万美元 。。。

赞同来自: 跑路皮皮
人均这个概念,本来就意味着大多数人达不到用数据对比首先要保证数据一致性。 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 63,591 USD”,大家都知道可支配收入是税后的,而且是把没收入的儿童老人都算进去的。 “ 63,591 USD”这是完全脱离基本事实的, 如果你有数据,请给出官方数据链接, 我真不信这个数据是”人均可支配收入“
这一数字来源于联邦储备银行圣路易斯分行的经济数据库(FRED),具体为系列A229RC0A052NBEA,反映了年度个人可支配收入除以总人口后的结果。
2024年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22056.30亿美元,美国人口3.4亿
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 CNY大多数也达不到,特别是农村/非一二线和沿海地区/民企就业者

赞同来自: farmer611
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美国 63,591 USD”-----你这是认真的? 掰掰脚趾头都知道100%(注意就是100%)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人均可支配收入63,591美元,意味着人均税前大约85000美元,注意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包括所有小孩老人的,你这意味美国工作人口,人均税前120000美元以上。 12万美元在美国可是妥妥的高薪啊,比例很小的。人均这个概念,本来就意味着大多数人达不到
况且美国统计数据中,从来没有“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个概...
这一数字来源于联邦储备银行圣路易斯分行的经济数据库(FRED),具体为系列A229RC0A052NBEA,反映了年度个人可支配收入除以总人口后的结果。
2024年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22056.30亿美元,美国人口3.4亿
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 CNY大多数也达不到,特别是农村/非一二线和沿海地区/民企就业者

赞同来自: WinWithEase 、小白律师 、luyisa 、cile 、跑路皮皮 、 、 、 、 、 、 、 、 、 、 、更多 »
2024年德国全职员工的税前年收入中位数为43,750欧元(约33.5万元人民币),平均值为50,250欧元(约39.3万元人民币)。联邦统计局的官方数据显示,全职员工平均月薪为4,323欧元,折合年薪约51,876欧元
实际到手收入
以中位数为例,单身人士税后年收入约28,926欧元(22.2万元人民币),有伴侣者税后约32,498欧元(24.9万元人民币
我虽然没有他们挣的多,但是我买鸡蛋便宜啊。

赞同来自: luyisa 、chuxingfei 、跑路皮皮 、pierreroger
前一两年看的比值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美国 63,591 USD”-----你这是认真的? 掰掰脚趾头都知道100%(注意就是100%)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人均可支配收入63,591美元,意味着人均税前大约85000美元,注意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包括所有小孩老人的,你这意味美国工作人口,人均税前120000美元以上。 12万美元在美国可是妥妥的高薪啊,比例很小的。
刚搜了下,2024年中美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美国 63,591 USD
中国 41,314 CNY
都是可以搜到的官方数据,差距缩小了点,也有11点几
况且美国统计数据中,从来没有“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个概念,而是用“Per capita personal income”,这完全不一样的。

赞同来自: pierreroger
前一两年看的比值那么请问米国实际的人均生活水平是不是就比我们高出10倍以上
刚搜了下,2024年中美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美国 63,591 USD
中国 41,314 CNY
都是可以搜到的官方数据,差距缩小了点,也有11点几

赞同来自: TheQuietNomad
俄乌战争后德国股市(DAX指数)从13,000点上涨至23,000点,两者的关联性可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分析:
1. 停火预期与地缘风险缓解
• 俄乌战争期间,能源价格高企(尤其是天然气)对德国工业成本造成压力,但随着2024年底至2025年初停火谈判的推进,市场对能源供应恢复的乐观情绪显著上升。高盛分析指出,若达成全面停火协议,天然气流动量可能增加50%,推动欧元区GDP增长0.34%并降低通胀0.5个百分点。这种预期直接提振了投资者对德国能源密集型产业(如化工、制造业)的信心。• 战争结束后,乌克兰重建需求也被视为德国基建和工业企业的潜在增长点,预计推动欧元区GDP增长0.02%-0.08%。
2. 财政政策转向与经济刺激
• 俄乌战争暴露了欧洲防务短板,德国被迫调整财政政策以增加军费和基建投资。2025年3月,德国通过修改宪法中“债务刹车”条款,允许国防开支超过GDP的1%,并设立5,000亿欧元的10年期基建基金。此举释放了财政扩张信号,推动军工(如莱茵金属)、基建相关企业(如水泥、化工类股)股价飙升。• 德国经济长期低迷(2023-2024年GDP连续负增长)也倒逼政策转向,市场预期财政刺激将填补产出缺口,支撑企业盈利复苏。
3. DAX指数成分结构变化
• 德国股市上涨并非完全依赖传统工业。近年来,DAX指数中服务业和科技企业(如思爱普、德国电信)占比显著提升,这些公司80%收入来自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受本地经济疲弱影响较小。例如,思爱普市值已超过美国同行Salesforce,德国电信的股息创历史新高。• 传统工业巨头(如大众、巴斯夫)虽受能源成本冲击,但海外需求(尤其是美国市场)的复苏和行业转型(如电动车布局)部分抵消了负面影响。
4. 全球资本流动与估值修复
• 美股因美国财政紧缩预期表现疲弱(标普500指数2025年初下跌0.66%),部分资金转向估值较低的欧洲市场。DAX指数长期弱于美股后的补涨需求显著。• 特朗普重返白宫的预期也间接推动德国股市。其施压欧洲增加防务开支的政策,加速了德国财政扩张进程;同时,市场认为德国企业可能因外部压力加速革新,提升竞争力。
总结
俄乌战争后的停火预期、德国财政扩张政策、DAX成分企业全球化收入结构以及全球资本轮动共同推动了股市上涨。但需注意,德国经济基本面仍脆弱(2025年GDP预计仅增长0.3%),且财政扩张可能导致国债利率上升(德国10年期国债利率单日曾涨30基点),后续需关注政策落地效果及外部风险(如美国关税政策)。
赞同来自: XIAOHULI92
欧美国家央行或说货币、经济政策制定者最为重视的数据,没有其他,就是一个:失业率这个指标对普通人的体感最为重要,什么GDP多少、增幅多少,与普通人对经济状况的安全感没多大关联谈收入,中国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1/12,德国的1/7-8,年轻人一样可以喊些东升西降,GDP赶超美国,但现实的就业难、买不起房、生不起娃。。。面前,谈那些并没有任何意义太好了,是我熟悉的味道~猛吸一口,上头~终于轮到德吹了哈哈哈~国足输的对手越来越差,中国经济的对标对象越来越高呀哈哈

赞同来自: ykxhl 、ningning0139 、luyisa 、跑路皮皮 、lovefzy 、 、 、 、更多 »
欧美国家央行或说货币、经济政策制定者最为重视的数据,没有其他,就是一个:失业率我只知道人均GDP中国是米国的1/6左右。你的人均收入只有米国的1/12是哪里来的权威信源?
这个指标对普通人的体感最为重要,什么GDP多少、增幅多少,与普通人对经济状况的安全感没多大关联
谈收入,中国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1/12,德国的1/7-8,年轻人一样可以喊些东升西降,GDP赶超美国,但现实的就业难、买不起房、生不起娃。。。面前,谈那些并没有任何意义
米国的人均GDP是中国的6倍多,请问他们的社会整体发达水平是不是相应的比我们高出5倍以上?
米国、德国的年轻人能否轻松买得起房?能说说他们的家庭住房拥有率是多少?

赞同来自: 转债养家 、farmer611 、wugreat 、luckych
会跌回去的,国内车企和产业链把鬼子利润吃掉,他们就傻眼了媒体上怼脸轰炸的14秒信息看多了,思想钢印已经牢牢刻上“他们XX了”,离实际情况可能偏差万里
以为他们的股指是靠汽车股拉起来的吗?由于特斯拉等电动车风口的影响,他们的汽车股股价和估值早就跌得很低了,占指数的权重早已一降再降,都快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了。。。
Grok搜的主要汽车上市公司的2024年净利润和当前市盈率,不保证完全准确,只是大致情况:
丰田的2024财年净利润约为350亿美元,市盈率约为7.3。
大众的2024年净利润约为136.4亿美元,市盈率约为4。
奔驰的2024年净利润约为114.4亿美元,市盈率约为5。
宝马的2024年净利润约为84.48亿美元,市盈率约为5.5。

赞同来自: KevinLe 、跑路皮皮 、xiaobangtou 、安静的小白 、machine 、 、 、 、 、 、 、 、 、 、 、更多 »
之前就分析过,如果把全球金融市场看成一个大市场,那美国股市是龙头,欧日股市都是所谓的二线龙头。在市场对龙头的上涨存在顾虑(经济顾虑,政治顾虑。。。)的时候,一些资金炒作二线龙头,这是非常常见的操作。至于这些二线龙头是不是真的一直涨,等龙头崩盘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所以,德国股市的这一轮上涨,主要是资金驱动,而不是德国经济(基本面)驱动。
至于A股,一直被欧美市场认为是垃圾股,资金都是周期性炒作,所以才会有从“买不完,根本买不完”到“买不到,根本买不到”的戏剧性转折。至于对A股该乐观还是该悲观,也并不取决于经济(基本面),而主要取决于——仓位。。。

赞同来自: KevinLe 、碧海之子 、唯欲所为 、seaweaver 、积少成多6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这个指标对普通人的体感最为重要,什么GDP多少、增幅多少,与普通人对经济状况的安全感没多大关联
谈收入,中国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1/12,德国的1/7-8,年轻人一样可以喊些东升西降,GDP赶超美国,但现实的就业难、买不起房、生不起娃。。。面前,谈那些并没有任何意义

赞同来自: 碧海之子 、seaweaver 、来自地球1984 、积少成多66 、wugreat 、 、 、 、 、 、 、 、更多 »
普通人聊天问对方,情商高的也都会经济不好,赚不到什么钱。没什么人会说钱淹脚目、我年年赚大钱的
德国福利比较完善,看看对普通人最关键的失业率,再看看国内都不公布青年人失业率,很大比例毕业就失业的新闻,和考公比例年年攀升的数据(背景还是公务员还年年扩招)
不止德国,日本等失业率也都历史低点,国内媒体包括给予流量倾斜的自媒体,天天都说人家经济不好,真不好么,自行判断吧
- 2019年:疫情前低点
失业率:约3.1%-3.2%(ILO调整后)。
背景:德国经济稳定增长,劳动力市场强劲,失业率创两德统一以来最低水平。
原因:、低利率政策、技术工人短缺推动就业需求。
- 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
失业率:从年初的3.2%升至年中4.2%(峰值),年底回落至约3.8%。
背景:疫情导致经济衰退(GDP下降4.6%),服务业和旅游业受重创。
政策缓冲:德国政府通过“短时工作制”(Kurzarbeit)补贴企业工资,避免大规模裁员。
3. 2021年:缓慢复苏
失业率:全年平均约3.7%,年底降至3.1%(接近疫情前水平)。
背景:经济逐步重启,制造业复苏,但供应链问题制约增长。
劳动力短缺:技术工人短缺问题加剧,尤其在医疗、IT和工程领域。
4. 2022年:能源危机与通胀压力
失业率:全年稳定在2.8%-3.0%(历史低位)。
背景:俄乌冲突引发能源价格飙升,通胀率达8.7%,但失业率未显著上升。
韧性原因:企业通过提价转嫁成本,服务业需求反弹,劳动力市场依然紧俏。
5. 2023年:所谓的高通胀与增长停滞
失业率:上半年维持在2.9%-3.0%(截至2023年9月)。
背景:能源成本高企、利率上升抑制投资,经济接近零增长(2023年GDP预计±0%)。
结构性挑战: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短缺,移民政策调整试图缓解用工压力。
关键影响因素总结
疫情与政策:短时工作制有效避免失业率飙升。
能源危机:高通胀未直接推高失业率,但抑制企业扩张。
劳动力短缺:技术工人不足成为长期制约,推动政府放宽移民政策(如2023年《技术工人移民法》)。
经济转型:绿色能源和数字化转型创造新岗位,但传统行业(如汽车业)面临裁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