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bidaozhao
- 无
毕竟还有不违约的可能性。看看基本面,真的要吓死(可能多数发转债的小公司也一样不好)。
但如果有风吹草动,机构投资者应该提前了解了更多的兑付资金信息,否则买盘上亿元基本上都是机构投资者,也不会白送钱。

是的。这样操作过。目前沪市转债,多数是按这样的计算方式操作的,但深市是仅按最后一期的利息操作的。去年924那波,沪市崩了深市没崩,印象深刻
深市的是统一的,但沪市的,并不统一!感觉沪市有点胡来。因为,有些上市公司是把高于100元上的所有金额都计入应税利息,而有些上市则仅按最后一期约定的利息计入应税利息。
沪市多数是按高于面值的部分,统统计入应税利息,比如光大转债。
单从税收角度来讲,把百元面值以上的部分统统计入应税,是科学的。但是,持股时...

赞同来自: happysam2018 、大宝天天yong
即便凑到,这么多钱还了公司还怎么发展?1月初财务负责人辞职时,我推测老板及亲属不愿意稀释自己的股份,所以不下修,会选择还钱。但如果还钱,公司现金流就很紧张,财务老总认为接下来的工作越来越难做,才选择辞职。ps:以上是个人推测

赞同来自: happysam2018 、虎符 、sadday 、理想已实现

是的。这样操作过。目前沪市转债,多数是按这样的计算方式操作的,但深市是仅按最后一期的利息操作的。许多人是只拿工资,不干正事...............许多部门该管不管,不该管乱管...............沪市可转债也有几只是按最后一年利息扣税的,记不清是哪几只了....................
深市的是统一的,但沪市的,并不统一!感觉沪市有点胡来。因为,有些上市公司是把高于100元上的所有金额都计入应税利息,而有些上市则仅按最后一期约定的利息计入应税利息。
沪市多数是按高于面值的部分,统统计入应税利息,比如光大转债。
单从税收角度来讲,把百元面值以上的部分统统计入应税,是科学的。但是,持股时...

赞同来自: BaoZha008 、happysam2018 、李先生8888 、qianziz 、心系湖湘 、 、 、 、 、 、更多 »
116中的16都算利息吗?是否操作过?是的。这样操作过。目前沪市转债,多数是按这样的计算方式操作的,但深市是仅按最后一期的利息操作的。
深市的是统一的,但沪市的,并不统一!感觉沪市有点胡来。因为,有些上市公司是把高于100元上的所有金额都计入应税利息,而有些上市则仅按最后一期约定的利息计入应税利息。
沪市多数是按高于面值的部分,统统计入应税利息,比如光大转债。
单从税收角度来讲,把百元面值以上的部分统统计入应税,是科学的。但是,持股时间大于一年的红利税可以免交,为什么转债到期前的这个多出的部分不可以免交呢?
所以,我觉得,深市的做法比沪市的更好!也希望沪市首先要规范这一块,你不能一个市场二种收税方式吧?更希望沪市也和深市完全一样。
实际上,近些年,我觉得,沪市在很多方面一直是在向深市学习(深市走在前,沪市在后)。比如:新股申购,深市是500股,沪市是1000股,现在,沪市向深市学习,也改成了500股。比如转债,以前沪市手续费极低,后来,向深市学习保持了一致。比如正股竞价制度,以前沪市收盘没有竞价,后来也改成了和深市一样的3分钟竞价制度。 直到现在,二个市场仍有很多不同,比如转债的单位,有按手,有按张,(人为的制造麻烦,我就在这方面吃过亏上过当,稍不留心就掉坑,有一次买转债,本来打算买1W,结果刚下单成交,转债就起跳,我正窃喜,一看,原来是我自己是买了10W让它起跳了,三房转债,我现在还记得)......

赞同来自: BaoZha008 、happysam2018 、LIAsheng205 、qianziz 、黄自留地 、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