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溯过往
截至2025年3月24日,目前投入资金约110W,目前收益8.2W,收益主要来源为中概互联(目前基本上已清仓完毕)、主动型基金。
自2020年2月入市以来,经历的大起大落。
2020年,本金少,赢利30-40%,很难算清,不断地加仓投入,大概是盈利9万。
2021年,新能源车的行情,没能抓住,全年只赚了3万,收益率2-3%。
2022年,一开始大亏,4月底开通融资权限,抄底了一把,到6月底左右有点盈利,但后面一起没跑,所以全年下来还亏了8万左右。
2023年,大亏的一年,全年行情都不好,亏得最多的时候超过40W,最终全年亏了26万左右。
2024年,心理上最煎熬的一年,在23年亏那么多的前提下,以为会反弹,结果继续大亏,融资账户几次提醒140%平仓线危机,真的真的熬不住,经常懊恼,经常后悔,会做恶梦,根本不敢跟老婆谈论股市,对科创板失去信心,在5-6月份的时候,清了或转了一些科创板基金,导致9月开始的反弹弹性太差,如果不清科创基金,反弹至少有40%,结果买的其他基金只涨了10-20%,全年只赚了3万多。
算下来,截至今日,五年多的时间,亏损了11万(还不包括借钱的利息),也算经历了一轮完整的牛熊,不再那么的贪婪,不再对股市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楼市
先聊聊楼市,因为这两个月周末都在看房子,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过完年开始看房,想在城区买个房子,把小孩的户口转到城区来,小孩现在在镇里读书,总觉得城区会更好一些。看来看去,觉得似乎没有太大的必要,小学的学校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另外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以前买房是投资,现在可能就是负债了。
我对房地产的基本判断是:新房价格可能还是会涨,一是随着通胀往上走,二是新房的营销能力强,能够忽悠到人来买,三是新房会不断推出更优类型产品,制造买点,让改善型需求来接手。
二手房现在面临的压力很大,未来涨价很难,楼龄的增加,每年有1-2%的折旧,这是一个存量+增量市场,新房两年之后就变成二手房了,二手房很难形成合力——除非实在是涨得离谱,二手房的成交周期比较长,急于变现的就得接受降低,不是一点点的降低,必须是肉眼可见的降价,如果有多人同时急于变现,降价就变成了类似于敬酒时两个不断往下的酒杯。
我现在住的房子是2017年5月买的,当时是开盘的第一批,1.23W/平,看了贝壳上的挂牌价,已经快跌到当时的购买价了,要想成交,不知道还要让步多少。
(三)当下及未来投资框架
1,要不要学习投资问题:基于未来可能不买房(即使买也就买个老破小,解决读书的问题),我手头(包括父母、小孩的压岁钱)有80W左右,老婆手里不详,盲猜40W左右,未来家庭每年争取存个20W,随着资金增加,如果只是买余额宝1.6%,如果只是投债券基金3-4%的收益,如果我能够通过提高投资能力,把收益率提高到8-10%,那每年增加的收益都有10W,一下子学习的动力就上来了。工作方面,去年升了一级,未来4年估计都没有没有机会了,而且现在越来越卷,想再超越同龄人升职加薪,也很困难。
2,投资理念与投资目标问题:现在上证3350左右,沪深300在3900-4000左右,从历史上看是个不上不下的位置,有点头疼,保持适度的仓位
3,具体的投资策略问题:现在真的没有什么投资策略。(1)股票,股票不敢买,一路走来,吃了太多的亏,遥想2015年,我一入场就跌,我一卖就涨。亏了几千块,后面就不玩了。(2)主动型基金,20年重新入市时学乖了,主要是买基金,但22-24年,主动型基金跌得比沪深300还猛,那些清北毕业、拿着高薪的人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能力,所以主动型基金这条路也并不好走。(3)自己买ETF或指数基金,对宏观和行业缺乏基本的判断,逻辑都是虚的,对所买的标的并没有多大的把握。
4,现在采取的办法:基于自己真的是个小白,花了点时间学习但研究得并不深入,所以这几年基本的操作就是均衡配置——(1)一小部分股票,约占15-20%,主要是用于打新或配债;(2)一小部分国外基金,约占15%,参与下套利,但现在基本也没肉吃;(3)白酒基金,10%,(4)医药基金,3%,(5)主动型基金,占大一些,40%;(6)保险基金,5%,(7)中概基金,2%。
5,接下来的计划:(1)多看书,最近买了5天书;(2)边实践一些可能的好策略,如可转债、配债、北交所打新、(3)开始学习研究企业的基本面,如银行、白酒、保险。
(四)其他的一些思考
1,投资股市与投资自己,前两年工作太忙,投资方面就是躺平,不像20-22年那样去浏览网站,(当然也可能是亏损得没心思去记录与总结),去年升职之后,反而没那么忙了,再往上升职短期内可能性也不大,所以现在就可以兼顾投资自己与投资股市,个人而言,在职场,投资自己是比较稳妥的,性价比是更高的。但职业生涯发展到一定程度,再努力可能也就这样了,另一方面,随着家庭财富积累到更高的金额,投资股市的性价比慢慢上升,这就像跷跷板一样。
2,投资与家庭,投资是为家庭服务的,5年前,因为我想投入更多的钱到股市中,埋怨过老婆对家庭开支支出太少,闹得挺不愉快的。投资是为了家庭,夫妻共同财产是共同共有,任何一方都有否决权。所以,做投资,要么各管各的钱,自己投资什么品种也别跟对方说,赚了可以分享,但亏了就瞒着。要么就是投资决策要取得两个人的同意,说明清楚最坏的结果,所有的好与坏,都是夫妻共同承担。
3,投资与子女,现在两个小孩都还小,需要父母的陪伴,晚上的时间很宝贵,优先陪同小孩写作业、体育锻炼、聊聊天,如果还有时间可以看看投资的书,不要看手机、不要看电脑。孩子们睡着可以做些投资复盘或总结,利用好周末的时间,复盘或总结或看书。
4,不要贪心,不要害怕错过机会,人只能赚到认知范围内的钱,好好休息,好好睡觉,好好锻炼身体,这周末(3月30日)参加柳州马拉松,挑战自己的第一个全马,加油。
截至2025年3月24日,目前投入资金约110W,目前收益8.2W,收益主要来源为中概互联(目前基本上已清仓完毕)、主动型基金。
自2020年2月入市以来,经历的大起大落。
2020年,本金少,赢利30-40%,很难算清,不断地加仓投入,大概是盈利9万。
2021年,新能源车的行情,没能抓住,全年只赚了3万,收益率2-3%。
2022年,一开始大亏,4月底开通融资权限,抄底了一把,到6月底左右有点盈利,但后面一起没跑,所以全年下来还亏了8万左右。
2023年,大亏的一年,全年行情都不好,亏得最多的时候超过40W,最终全年亏了26万左右。
2024年,心理上最煎熬的一年,在23年亏那么多的前提下,以为会反弹,结果继续大亏,融资账户几次提醒140%平仓线危机,真的真的熬不住,经常懊恼,经常后悔,会做恶梦,根本不敢跟老婆谈论股市,对科创板失去信心,在5-6月份的时候,清了或转了一些科创板基金,导致9月开始的反弹弹性太差,如果不清科创基金,反弹至少有40%,结果买的其他基金只涨了10-20%,全年只赚了3万多。
算下来,截至今日,五年多的时间,亏损了11万(还不包括借钱的利息),也算经历了一轮完整的牛熊,不再那么的贪婪,不再对股市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楼市
先聊聊楼市,因为这两个月周末都在看房子,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过完年开始看房,想在城区买个房子,把小孩的户口转到城区来,小孩现在在镇里读书,总觉得城区会更好一些。看来看去,觉得似乎没有太大的必要,小学的学校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另外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以前买房是投资,现在可能就是负债了。
我对房地产的基本判断是:新房价格可能还是会涨,一是随着通胀往上走,二是新房的营销能力强,能够忽悠到人来买,三是新房会不断推出更优类型产品,制造买点,让改善型需求来接手。
二手房现在面临的压力很大,未来涨价很难,楼龄的增加,每年有1-2%的折旧,这是一个存量+增量市场,新房两年之后就变成二手房了,二手房很难形成合力——除非实在是涨得离谱,二手房的成交周期比较长,急于变现的就得接受降低,不是一点点的降低,必须是肉眼可见的降价,如果有多人同时急于变现,降价就变成了类似于敬酒时两个不断往下的酒杯。
我现在住的房子是2017年5月买的,当时是开盘的第一批,1.23W/平,看了贝壳上的挂牌价,已经快跌到当时的购买价了,要想成交,不知道还要让步多少。
(三)当下及未来投资框架
1,要不要学习投资问题:基于未来可能不买房(即使买也就买个老破小,解决读书的问题),我手头(包括父母、小孩的压岁钱)有80W左右,老婆手里不详,盲猜40W左右,未来家庭每年争取存个20W,随着资金增加,如果只是买余额宝1.6%,如果只是投债券基金3-4%的收益,如果我能够通过提高投资能力,把收益率提高到8-10%,那每年增加的收益都有10W,一下子学习的动力就上来了。工作方面,去年升了一级,未来4年估计都没有没有机会了,而且现在越来越卷,想再超越同龄人升职加薪,也很困难。
2,投资理念与投资目标问题:现在上证3350左右,沪深300在3900-4000左右,从历史上看是个不上不下的位置,有点头疼,保持适度的仓位
3,具体的投资策略问题:现在真的没有什么投资策略。(1)股票,股票不敢买,一路走来,吃了太多的亏,遥想2015年,我一入场就跌,我一卖就涨。亏了几千块,后面就不玩了。(2)主动型基金,20年重新入市时学乖了,主要是买基金,但22-24年,主动型基金跌得比沪深300还猛,那些清北毕业、拿着高薪的人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能力,所以主动型基金这条路也并不好走。(3)自己买ETF或指数基金,对宏观和行业缺乏基本的判断,逻辑都是虚的,对所买的标的并没有多大的把握。
4,现在采取的办法:基于自己真的是个小白,花了点时间学习但研究得并不深入,所以这几年基本的操作就是均衡配置——(1)一小部分股票,约占15-20%,主要是用于打新或配债;(2)一小部分国外基金,约占15%,参与下套利,但现在基本也没肉吃;(3)白酒基金,10%,(4)医药基金,3%,(5)主动型基金,占大一些,40%;(6)保险基金,5%,(7)中概基金,2%。
5,接下来的计划:(1)多看书,最近买了5天书;(2)边实践一些可能的好策略,如可转债、配债、北交所打新、(3)开始学习研究企业的基本面,如银行、白酒、保险。
(四)其他的一些思考
1,投资股市与投资自己,前两年工作太忙,投资方面就是躺平,不像20-22年那样去浏览网站,(当然也可能是亏损得没心思去记录与总结),去年升职之后,反而没那么忙了,再往上升职短期内可能性也不大,所以现在就可以兼顾投资自己与投资股市,个人而言,在职场,投资自己是比较稳妥的,性价比是更高的。但职业生涯发展到一定程度,再努力可能也就这样了,另一方面,随着家庭财富积累到更高的金额,投资股市的性价比慢慢上升,这就像跷跷板一样。
2,投资与家庭,投资是为家庭服务的,5年前,因为我想投入更多的钱到股市中,埋怨过老婆对家庭开支支出太少,闹得挺不愉快的。投资是为了家庭,夫妻共同财产是共同共有,任何一方都有否决权。所以,做投资,要么各管各的钱,自己投资什么品种也别跟对方说,赚了可以分享,但亏了就瞒着。要么就是投资决策要取得两个人的同意,说明清楚最坏的结果,所有的好与坏,都是夫妻共同承担。
3,投资与子女,现在两个小孩都还小,需要父母的陪伴,晚上的时间很宝贵,优先陪同小孩写作业、体育锻炼、聊聊天,如果还有时间可以看看投资的书,不要看手机、不要看电脑。孩子们睡着可以做些投资复盘或总结,利用好周末的时间,复盘或总结或看书。
4,不要贪心,不要害怕错过机会,人只能赚到认知范围内的钱,好好休息,好好睡觉,好好锻炼身体,这周末(3月30日)参加柳州马拉松,挑战自己的第一个全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