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马上通过网络查询了一下宽永通宝钱币,原来这都是日本人通过金融战争流向我国的,直接用机器铸造钱币购买商品。对我国的金融长达了200多年的损害。有记载同治六年(1867年),湖广总督李鸿章在视察汉口码头时,目睹苦力们用麻绳串起的宽永通宝缴纳厘金。他在日记中悲愤写道:"倭钱蚀我利权,较之鸦片尤甚!"这种金融侵蚀远比军事入侵更为致命。
再往上一个朝代,明朝,西班牙通过美洲殖民地的波托西、萨卡特卡斯等银矿开采,产出了全球80%的白银。其中,约50%的美洲白银通过贸易直接流入中国,用于购买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咱们中国人不懂。当时白银在欧洲是1:4。在明朝却是1:11购买力翻了三倍,直接导致了明朝闭关锁国。
咱们祖宗重视八股文而忽视了理科金融市场,都是不懂金融套路让别人用所谓的钱币换走了实物商品而吃亏了。
从三个照片来看:
附图从材质上来看它比光绪道光的钱币要大一些


wbb渐入佳境 - 2033十年十倍
---
一、贸易结构剧变(1760-1839)
1. 正常贸易阶段(1760-1800)
- 中国通过出口茶叶(年均4.5万吨)、丝绸(120万匹)、瓷器(300万件)获得顺差,英国每年需支付400-500万两白银。
- 鸦片贸易崛起(1800-1839)
- 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印度鸦片(孟加拉+麻洼产区),走私量从1800年4,570箱增至1838年40,200箱。 - 鸦片售价:印度每箱成本200银元,中国售价800-1,200银元,利润率300%-500%。
---
二、白银流动逆转的数据证据
时期 白银流向 年均流量(万两) 累计总量(万两)
17601800 流入中国 300400 约1.5亿
18201839 流出中国 500800 约1.2亿
- 银钱比价崩溃:1794年1两银=1,000文铜钱 → 1840年1两银=1,650文,农民实际税负加重65%。
---
三、经济系统的连锁反应
1. 通货紧缩危机
- 白银外流导致流通货币减少,1820-1840年货币供应量下降40%,引发米价从每石2两跌至1.2两。
- 财政体系崩塌
- 江苏等富裕省份田赋银两缴纳率从1820年85%降至1840年47%,国库储备从乾隆末期的7,000万两降至道光朝的1,000万两。
- 手工业受挫
- 江南棉纺织业因白银短缺导致原料(印度棉花)进口成本上升,松江布出口量从1820年300万匹降至1839年90万匹。
---
四、地缘政治博弈
1. 英国的战略设计
- 东印度公司通过「三角贸易」:英国工业品→印度棉花→中国鸦片,实现白银回流。1836年鸦片利润占英印政府收入的17%。
- 清朝应对失效
- 1829年《查禁鸦片章程》处罚吸食者,但官员受贿成风(1831年广东海关查获鸦片仅占总走私量3%)。 - 林则徐1839年虎门销烟(销毁2,376,254斤鸦片),直接触发动武借口。
---
五、深层制度缺陷
1. 银铜复本位困境
- 政府税收用银,民间交易用铜钱,白银外流导致银贵钱贱,小农经济遭受双重挤压。
- 海关控制薄弱
- 粤海关名义税率6%,实际因行贿仅执行2%,走私成本低于合法贸易。
- 军事技术代差
- 英国蒸汽战舰航速15节、火炮射程2,000米;清朝水师帆船航速5节、岸防炮射程800米。
---
六、全球史视角下的必然性
- 资源禀赋差异:中国缺银(年产不足30万两)而欧洲缺商品,鸦片成为英国突破贸易壁垒的工具。
- 工业革命势差:英国棉纺织品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24倍(1830年数据),但中国市场未被充分打开。
---
结论:鸦片战争前白银外流的双重性质
1. 直接诱因:鸦片贸易引发的贵金属单向流动。
2. 根本动因: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碰撞中货币体系的不可持续性。
这一过程不仅预示了清朝的衰落,更揭示了全球化初期边缘国家被迫卷入中心国家经济体系的残酷逻辑。

wbb渐入佳境 - 2033十年十倍
赞同来自: chuxingfei
---
一、贵金属流动的双重属性
1. 货币属性
- 中国货币体系需求:明代中期(16世纪)完成「白银货币化」,但本土银矿匮乏(年产不足10万两),急需外部白银补充通货。西班牙美洲白银(年均300吨)通过菲律宾马尼拉输入,占明朝白银流通量的80%。
- 商品属性
- - 1两白银在中国可购2石米(约150公斤),在欧洲仅购0.3石,巨大的购买力差异促使欧洲商人争相运银来华。
---
二、贸易收益的量化分析
项目 中国收益 外国收益
直接收益 白银流入补充货币(15501700年约3万吨) 获得丝绸/瓷器/茶叶(利润率300%500%)
间接收益 推动江南手工业升级(苏州织机达1.5万台) 欧洲贵族获得身份象征品
风险承担 输入型通胀(1630年代米价涨7倍) 白银耗尽引发财政危机(西班牙破产6次)
---
三、中国并未“吃亏”的三大证据
1. 贸易顺差的实质
- 1571-1644年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中国商品换回白银占西班牙美洲产银的50%,但中国出口商品成本仅占售价的20%-30%(生丝生产成本0.3两/斤,欧洲售价2两)。
- 生产力提升
- 景德镇瓷窑从嘉靖年间(1522-1566)的300座增至万历年间的900座,工匠数量超10万,技术外溢风险低于收益。
- 税收机制优化
- 张居正「一条鞭法」(1581年)依赖白银征税,使太仓存银从隆庆元年(1567)230万两增至万历三十年(1602)800万两。
---
四、西班牙的惨痛教训
1. 资源诅咒
- 1545-1800年波托西银矿产出4.5万吨白银,其中70%流向中国,但西班牙:
- 手工业占比从1500年的25%降至1700年的5%
- 物价上涨400%(1500-1600年)
- 1588年无敌舰队覆灭后彻底失去霸权
- 中西方对比
- - 1700年中国GDP占全球32%,西班牙仅占3%,证明贵金属输入方向≠财富创造方向。
---
五、学术共识与历史启示
1. 弗兰克(《白银资本》)
- 「1500-1800年中国通过白银贸易成为全球经济中心,欧洲用美洲白银购买入场券」。
-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 「明代白银输入非剥削,而是中国手工业效率碾压全球的自然结果」。
- 现代镜鉴
- 当今石油美元体系下,沙特等资源国仍受制于美国,反证单纯掌握资源≠掌握财富分配权。
---
结论:动态平衡中的互利交换
- 短期看:中国获得急需的货币金属,欧洲获得稀缺商品,属等价交换。
- 长期看:中国将白银转化为生产力提升(江南手工业集群),欧洲陷入「资源诅咒」,证明真正的财富源于生产能力而非贵金属占有。
真正决定输赢的不是贵金属流向,而是能否将货币转化为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这正是明清中国最终落后于工业革命欧洲的深层原因。

赞同来自: gaokui16816888
有种说法是当时运银来中国日本换金,金运回欧洲换银,这个才能赚钱,其它商品运费太贵只是顺路运一点16-19世纪,中国与欧洲的金银比一直存在倒挂,驱动美洲大陆开采银的一半(有说1/4的,各个学者数据不一)转运到中国。换成金套利。
最高时中国金银比1:5+,欧洲各国1:13或14,暴利
但考虑海运有货物体积重量配比,说其他货物只是顺路附属品,金银才是主力,有夸张之嫌,属于后人臆想。
真正暴利的还是香料,利润率达700%-1200%,其他瓷器,丝绸,茶叶也都是200-300%起步

wbb渐入佳境 - 2033十年十倍
历史上外国金银流入中国换取商品的影响需要多维度分析,不能简单归结为“损害”。以下是分层次的专业解读:--- 一、贸易本质:贵金属流动的全球背景1. 16-18世纪全球白银流动体系 - 西班牙通过美洲殖民地的波托西银矿(占全球产量60%)获取白银,建立「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将白银运至中国,换取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形成「中国—美洲—欧洲」三角贸易。 - 经济学逻辑: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白...关于货币霸权与全球商品获取的关系,需要从历史经验与现代金融体系的双重视角进行专业辨析。以下分层解析:
---
一、金银矿霸权(16-19世纪)的历史教训
1. 西班牙的失败案例(1500-1700年)
- 资源诅咒:西班牙殖民美洲获得全球80%白银产量,但直接用于进口奢侈品而非发展产业,导致:
- 本土制造业萎缩(1520-1620年纺织品产量下降75%)
- 通胀飙升(1500-1600年物价上涨400%)
- 结局:白银外流至中国、荷兰,西班牙沦为欧洲经济二流国家。
- 中国白银依赖的困境(1550-1830年)
- 输入型通胀:1630年代美洲白银减产,导致中国白银通货紧缩,米价4年上涨700%(1630-1644年)。
- 军事代价:鸦片战争前中国白银净流出(1800-1839年流出1.2亿两),被迫用领土主权抵偿贸易逆差。
历史结论:
- 单纯占有贵金属矿源 ≠ 可持续获取商品,缺乏生产力支撑的货币霸权终将反噬。
---
二、美元体系的运行机制与代价
1. 美元霸权的本质
- 信用货币特性:美元价值脱离黄金锚定(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依赖:
- 美国军事霸权(全球800个海外军事基地)
- 科技垄断(半导体、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
- 金融基础设施(SWIFT+CHIPS占全球支付份额88%)
- "免费获取商品"的幻觉
机制 短期收益 长期代价
铸币税(Seigniorage) 年获益约150亿美元(低息发钞) 需维持3.5万亿美元外债年利息(2023年)
贸易逆差 进口商品压低通胀 制造业空心化(工业占比降至11%)
制裁工具化 增强地缘威慑力 推动多极货币体系(人民币跨境支付涨12倍) - 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的现代表现
- 矛盾:美元需同时满足全球流动性供给(印钞)与币值稳定(控制通胀),导致:
- 2008年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0.9万亿飙升至8.9万亿美元(2022年) - 美元购买力相比1971年下降86%
- 矛盾:美元需同时满足全球流动性供给(印钞)与币值稳定(控制通胀),导致:
---
三、关键差异:金银 vs 美元
维度 金银矿霸权(西班牙) 美元霸权(美国)
价值基础 实物稀缺性(有限储量) 国家信用+综合国力
调节机制 硬通货外流不可逆 QE/加息可调节流动性
霸权成本 仅需控制矿区(低技术门槛) 需维持军事/科技/文化多维优势
崩溃风险 资源枯竭导致体系崩塌 信用崩塌引发货币替代(数字货币冲击)
---
四、可持续性条件与当代镜鉴
1. 生产力匹配原则
- 19世纪英国金本位成功根源在于工业革命(全球制造业占比32%),而西班牙/美国未达标。
- 制度约束必要性
- 美元超发需受国债上限立法约束(虽常被突破),对比西班牙无节制运银。
- 数字货币颠覆性
- 比特币(固定2100万枚)与CBDCs(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正在分解美元垄断地位。
---
五、学术共识与历史启示
1. 金德尔伯格陷阱(Kindleberger Trap)
- 霸权货币国需承担"全球公共品供给者"角色(如危机时做最后贷款人),美国在2008年/2020年部分履行此责。
- 蒙代尔不可能三角(Mundell Trilemma)
- 美国牺牲货币政策自主性(被迫长期低息)维持资本流动自由+汇率稳定。
- 布罗代尔钟摆理论
- 货币霸权周期约100年(荷兰盾1720-1820→英镑1820-1920→美元1920-2020),当前正进入交替期。
---
结论:不存在真正"不劳而获"的货币霸权
- 短期特权存在:美国确实通过美元获得商品定价权、制裁工具等优势。
- 长期代价沉重:需持续投入GDP的3.5%维持军事霸权、承受35万亿美元国债风险。
- 历史铁律不变:任何脱离生产力进步的货币优势终将崩溃,西班牙白银、美元、未来数字货币皆在此规律中。

wbb渐入佳境 - 2033十年十倍
赞同来自: 好奇心135
---
一、贸易本质:贵金属流动的全球背景
1. 16-18世纪全球白银流动体系
- 西班牙通过美洲殖民地的波托西银矿(占全球产量60%)获取白银,建立「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将白银运至中国,换取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形成「中国—美洲—欧洲」三角贸易。
- 经济学逻辑: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白银净流入持续约300年(1550-1830),总量约12万吨(占同期全球白银产量的1/3)。
- 贵金属的货币属性
- - 在银本位体系下,白银是主要流通货币,中国自身银矿匮乏(年产不足10万两)。外国白银输入客观上缓解了通货紧缩,推动了经济货币化。
---
二、积极影响:白银输入的经济红利
1. 促进经济繁荣
- 江南商业化:白银推动「一条鞭法」改革(1581年),实物税转为银两征收,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江南市镇(如盛泽镇)丝织业产能扩张,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萌芽。
- 跨区域贸易网络:晋商、徽商利用白银建立全国性票号系统,实现「汇通天下」。
- 财政与民生改善
- 明后期太仓银库存银从隆庆元年(1567年)的230万两增至万历三十年(1602年)的800万两,支撑了张居正改革。 - 农民可出售剩余产品换银纳税,减轻了实物运输损耗(明代实物税运输损耗率高达30%-50%)。
---
三、潜在风险与负面效应
1. 货币依赖与系统性脆弱
- 输入型通胀:1630年代「全球17世纪危机」期间,美洲白银减产导致中国白银输入锐减,江南米价从1630年每石0.5两飙升至1643年4两,加剧明末社会动荡。
- 货币主权丧失:清中期外国银元(如墨西哥鹰洋)占据流通量的60%,本土银锭需贴水10%-15%才能兑换,削弱了货币自主权。
- 产业畸形发展
- 出口导向型经济固化:生丝、瓷器等产业为迎合出口过度扩张,压制了技术革新(如欧洲已实现瓷器工业化生产,中国仍依赖传统窑炉)。 - 粮食安全风险:福建、广东等地改种经济作物(茶、甘蔗),依赖进口稻米,1720年台湾米荒引发闽南饥荒。
---
四、与欧洲的对比:不同结局的根源
1. 西班牙的教训
- 西班牙同样输入美洲白银,但因忽视产业升级,陷入「资源诅咒」:16世纪白银输入导致物价上涨400%,制造业崩溃,最终沦为欧洲经济边缘。
- 中国的特殊性
- 吸收能力差异:中国庞大经济体量(占当时全球GDP的30%)稀释了白银冲击,江南手工业仍保持竞争力至18世纪末。 - 制度韧性:通过「十三行」等制度管控外贸,但未能如日本「锁国政策」彻底隔离风险。
---
五、历史启示:结构性利弊分析
维度 短期效应(1617世纪) 长期效应(1819世纪)
经济增长 ✅ 推动商业化 ❌ 技术停滞
货币体系 ✅ 缓解通缩 ❌ 依赖外部输入
社会结构 ✅ 商人阶层崛起 ❌ 贫富差距扩大
国家安全 ➖ 无直接影响 ❌ 鸦片战争前白银外流
---
结论:非单向“损害”,而是双刃剑效应
1. 核心矛盾
- 白银输入在短期内激活了中国经济,但未能推动制度和技术革新,最终使中国陷入「高水平均衡陷阱」(马克·埃尔文理论)。
- 现代镜鉴
- 当代资源出口国(如石油经济体)同样面临「贸易顺差依赖」风险,需平衡资源收益与产业升级。
- 学术共识
- 经济史学家王国斌指出:「明清白银输入是全球化初期中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的体现,其利弊取决于国内制度能否将货币优势转化为生产力进步」。
综上,外国金银换取中国商品在历史上是双刃剑,既推动了经济繁荣,也埋下了结构性隐患,不能简单定性为「损害」。

赞同来自: 魂斗罗 、averainy 、liang0816 、aji008 、跑路皮皮 、 、 、 、更多 »
事实上晚清时期银元那里更离谱,1银元只有7钱2分左右,而且含银量只有将近90%,可在市场上可以当1两银子用!为什么?银两那里交易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各种银两成色不一,而且晚清时两的标准极为混乱,分为库平、漕平、关平、市平四大类,农业税的库平和漕粮的漕平各省标准不一样,海关关税的关平好像也有区别,市场交易的市平别说各省了,就算是同一城市不同行业标准都不一样!
所以当外国的银元流入之后,逐步获得了市场认可,所以到了清末,西班牙的墨西哥的英国的日本的银元都充斥市场,甚至直到民国时期,这些外国银元仍然在市场流行。
最后,楼主把明代金银比写错了,美洲的金银比是1:10+,大明的金银比才是1:4-5

赞同来自: 魂斗罗 、掠影浮光 、hjndhr 、有耐心的普通人 、量化投资先锋 、 、 、 、 、 、 、更多 »
商人重利轻别离,很多商人甚至没有祖国,你很难指望商人形成跨越兴衰周期的民族共同体,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所有重商的文明古国都消亡了。
传统中国以耕读立国,把人牢牢镶嵌在土地上,代代相传之下,才会对这块土地产生感情,才能无论顺境逆境都能硬挺过去,民族才没有断绝。
当然,你可以说日本,英国,但这些国家在历史上是封闭的地理单元,本来就容易形成民族共同体。但中国并不完全是封闭的地理单元,长期受外族侵略。而中国历史上的重商王朝往往不修武德,更易被外族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