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看到自由现金流相关的基金之后,就一直很好奇这个因子的实际效果,为此做过很多次回测,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将最近一期的选股结果和指数成分对比也有一半的出入,所以一直对这个指数的编制很疑惑
终于在今天发现了过往回测不及预期的原因,原来是自由现金流这样一个概念的定义问题:
百度百科中”企业自由现金流是指一家企业的营运收入减开支、税项及周转资金和投资的变动额。
计算公式:企业自由现金流(FCFF)=息税前利润-调整的所得税+折旧+摊销-运营资金的增加+长期经营性负债的增加-长期经营性资产的增加-资本性支出,
米筐上的fcff因子也是这么计算的,我之前也一直用这个因子代表自由现金流
但是指数编制中实际的自由现金流=经营现金流 - 购建现金,并没有考虑利息税收等开支
更改计算方法后,在中证800上的回测结果一下从年化7%跃升到了年化18%(比较接近宣传效果了)
至于这算不算是一种过拟合,我没什么财会背景,没法给出我的意见,但我有这样两点补充以供大家讨论:
1、美国已发行的cowz(自由现金流基金)中定义是
自由现金流(FCF):指的是一家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减去其资本支出(包括费用、利息、税收和长期投资)后的余额
2、不管是哪一种现金流指数,都是使用自由现金流/企业价值作为排序因子,但使用自由现金流做为加权系数,从因子研究的角度这是一个很反常的操作
终于在今天发现了过往回测不及预期的原因,原来是自由现金流这样一个概念的定义问题:
百度百科中”企业自由现金流是指一家企业的营运收入减开支、税项及周转资金和投资的变动额。
计算公式:企业自由现金流(FCFF)=息税前利润-调整的所得税+折旧+摊销-运营资金的增加+长期经营性负债的增加-长期经营性资产的增加-资本性支出,
米筐上的fcff因子也是这么计算的,我之前也一直用这个因子代表自由现金流
但是指数编制中实际的自由现金流=经营现金流 - 购建现金,并没有考虑利息税收等开支
更改计算方法后,在中证800上的回测结果一下从年化7%跃升到了年化18%(比较接近宣传效果了)
至于这算不算是一种过拟合,我没什么财会背景,没法给出我的意见,但我有这样两点补充以供大家讨论:
1、美国已发行的cowz(自由现金流基金)中定义是
自由现金流(FCF):指的是一家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减去其资本支出(包括费用、利息、税收和长期投资)后的余额
2、不管是哪一种现金流指数,都是使用自由现金流/企业价值作为排序因子,但使用自由现金流做为加权系数,从因子研究的角度这是一个很反常的操作

1
赞同来自: 夏花秋果
@闭嘴
1、指数编制使用的自由现金流定义和传统的企业现金流(COWZ基金使用的定义)定义不一样,中证(国证)版的现金流对于投资性开支是容忍的,这可能是符合国情的调整,也可能是精心挑选的定义
2、除了自由现金流率作为选股因子以外,剩下的编制规则中加权因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如果选择等权或者自由现金流率作为加权因子,那么现金流指数的表现是不如红利低波的(收益率接近,波动率高不少),当然这一点也可以解释成:使用自由现金流(跟规模正相关)加权有助于提高策略的容量
我这里只是抛砖引玉而已,希望有更了解的大佬出来讨论,两个指数具体谁更好,可能还是得实盘几年之后才能判断,如果问我个人的话,其实我两个都买了
恕我不是很懂:如果从我这一系列调研来看,自由现金流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两个:
结论是自由现金流指数回溯的18%年化收益率是不能继续的,不如低波红利指数,对吗?
1、指数编制使用的自由现金流定义和传统的企业现金流(COWZ基金使用的定义)定义不一样,中证(国证)版的现金流对于投资性开支是容忍的,这可能是符合国情的调整,也可能是精心挑选的定义
2、除了自由现金流率作为选股因子以外,剩下的编制规则中加权因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如果选择等权或者自由现金流率作为加权因子,那么现金流指数的表现是不如红利低波的(收益率接近,波动率高不少),当然这一点也可以解释成:使用自由现金流(跟规模正相关)加权有助于提高策略的容量
我这里只是抛砖引玉而已,希望有更了解的大佬出来讨论,两个指数具体谁更好,可能还是得实盘几年之后才能判断,如果问我个人的话,其实我两个都买了

2
赞同来自: llllpp2016 、lilmaize
感觉是过度拟合,朝着年化回报最大的方向编制,经营现金流-构建固定资产这个公式没什么问题,但现金流加权那里有问题,里面最大权重海油、神华、美的最近几年涨幅是很大的。
另外该指数是由一个2012的老指数直接改编,没想到指数也能“借壳上市”,而且指数一出来就配合发ETF,常识看也是个坑,想想18年新造的独角兽概念基金亏的惨,按了个新名新概念发etf大肆宣传是传统的营销套路。
但总体看该指数就像红利的一个扩圈,内核其实差不多,其中根据现金流比率估值高抛低吸,吐故纳新的机制是存在的,应该不会表现很差。
另外该指数是由一个2012的老指数直接改编,没想到指数也能“借壳上市”,而且指数一出来就配合发ETF,常识看也是个坑,想想18年新造的独角兽概念基金亏的惨,按了个新名新概念发etf大肆宣传是传统的营销套路。
但总体看该指数就像红利的一个扩圈,内核其实差不多,其中根据现金流比率估值高抛低吸,吐故纳新的机制是存在的,应该不会表现很差。